大邑地主庄园门票最早的门票有几种

中国十大地主庄园
&&中国十大地主庄园&&&&&(一)&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家大院开放十年来,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1999年,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2001年,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初,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2004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山西省唯一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15日,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被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评审委员会评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2008年,被评为中国文化旅游十大品牌。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近10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另外,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还是倍受关注的影视拍摄基地,近年来先后有《沧海桑田一百年》、《古镇大河》、《关中往事》、《熬年》和《吕梁英雄传》等十余部电视连续剧在此拍摄。朱镕基、尉健行、王兆国、任建新等当时和现在的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知名学者罗哲文、郑孝燮、阮仪三、余秋雨、王鲁湘等视察、考察王家大院后,都欣然题词赋诗写文章,给予很高的评价。
高家崖、红门堡、崇宁堡三组建筑群比肩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各自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内的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既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则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
&崇宁堡建筑群的总体建筑与红门堡相似,建筑意象为“虎卧西岗”的院落布局,整体建筑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近于明代风格。设立于崇宁堡内的“力群美术馆”,陈列着灵石籍当代著名版画家力群先生的全部作品,是力群总体艺术形象的结晶,它将历史地传之后世,并在文艺界产生深远的影响。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二)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正中。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整个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
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为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最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国十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从始建到最后建成现在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后来的扩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构思进行,使整个大院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  乔家大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
&  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以下附上我在山西旅游时写的博文请朋友们阅读指导
&&&&&&&&&&&&&&
旅游篇山西(三)乔家大院
我对乔家大院的了解还是从电视连读剧《乔家大院》知道的,而《乔家大院》的拍摄地正是乔家大院和常家庄园,自从《乔家大院》在中央一台播出后,到那儿参观旅游的人暴增,我们这次来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乔家大院位于晋中地区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其实它是一座方形城堡,中间有一条巷道,巷道一头是大门,对准大门的另一头是祠堂,巷道左右各有三个大门,共有六个院落,每个院落又是两三进的小院.每个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长方形,院门开在东南角.
据导游介绍,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威严气派,设计精巧,工艺细致,被赞为“北方建筑的一颗明珠”我们只参观了两个院落和后花园.
进入一个院落,是四合院、正房、东西厢房、南房.每一个门,不管是大门还是小门,或院内正房门,都有门楼,门窗都是木雕结构,上有精美图案,房顶飞檐复瓦,屋檐下由砖雕砖构成的花草虫鸟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正房门外有石柱和石台阶.每一个门口有两个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游说因拍电视剧挂上去的.我细细观察房子的结构,有一个很大特点,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双坡顶不多,我好奇地向导游寻问,她说采用单坡顶,外墙又高又大,下雨时雨水都向院子里流这是肥水不外流呀!山西缺水,我真佩服主人多么会过日子.
导游每讲解完一处,游人们就高喊:"走呦!",这是《乔家大院》中演齐志镛的陈建斌的一句台词,我也不由自主地喊:"走呦!",又觉得好笑,自已偷偷地乐起来.然而每一个团的游客,都乐此不疲而毫无顾忌地学着陈建斌的样子高喊这句话,不管那个团喊,大家友好地望一望,会心地笑一笑,这个喊声给大家带来欢乐,成了游人们的一个亮点,喊声此起彼伏,笑声不断,我们几个女士笑出了眼泪,我用手捧着肚子蹲在地,男士们更发坏似的喊得起劲!总之,不管是院内房子,还是亭台楼阁,都是雕梁画栋,堆金立粉,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通过参观乔家大院,我明白了什么叫富有,什么叫富可抵国.他们不是一夜暴富,是通过几代人的难辛奋斗,都有严格的家训,学而优则商,靠智慧才干,成为富甲海内外的晋商巨贾,实现了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合一,成为儒商望族.他们赚了外国人的钱,回乡建造三晋民居之首,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赢得生前身后名".我觉得晋商和当今那些从国内捞足了钱而移居国外的人相比是值得敬慕和赞扬的,他们的民族精神值得发扬光大,后人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三)成都刘文采
刘氏庄园位于成都市西南52公里处大邑县安仁镇,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封建地主庄园。 由新老公馆两部分组成,四川大地主,大恶霸,大军阀刘文采、刘湘、刘文辉的家。文革时期,它被称作收租院,曾为全国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教育下一代不要忘了阶级仇。刘氏庄园博物馆属社会历史类的遗址性博物馆,原名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 
 刘氏家族祖籍安徽徽州,明末清初迁徙入川,先落户名山,后迁大邑。直到上世纪20年代,刘氏家族拥有田地不过百亩。此后20余年,刘文采的兄弟刘湘、刘文辉先后崛起,成为大军阀,控制川康两省。刘氏家族随之急剧暴发,刘氏庄园应运而生,不断扩大,直至形成川内首屈一指的大庄园。当年刘文采在这里每霸占一户农民的房产土地,就修一层墙,开一道门,整个庄园重墙夹巷。建筑十分侈豪,有长方形、方形、梯形、菱形等各种造型,处处楼阁亭台,雕梁画栋;各种格子窗栅,雕花门缕刻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吉祥博古图案等艺术装饰,多达数百种。庄园内部分为大厅、客厅、接待室、帐房、雇工院、收租院、粮仓、秘密金库、水牢和佛堂,望月台、逍遥宫、花园、果园等部分&
1958年在此建四川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1965年创作的超级现实主义雕塑杰作《收租院》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刘氏庄园&由南北相望的两大建筑群组成,占地5.8万多平方米,建于清末至民国。南部建筑群即老公馆,始建于1931年,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全公馆共有27个院落,180多间厅堂住室,3处花园,7道门。北建筑群为新公馆,建于1938年,是中西合璧的近代庄园建筑。馆内展有大量实物和文献资料,  &
刘氏庄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近代现代社会和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
刘文采家的西式客厅
刘文采生前使用过的福特轿车
刘氏祖先的灵位,灵位上面有98种不同字体的寿字,加上旁边两对刚好100个,代表着长命百岁.
这是刘文采五姨太的房间
小姐的闺房
刘文采的龙床
泥塑《收租院》
(四)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位于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距榆次17.5公里。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
车辋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迁此为人牧羊,到清康熙、乾隆年间,七世祖常进全开始经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万已、万达,从事商业活动,赢利颇丰,逐渐使常氏成为晋中望族,晋商中的一支劲旅,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大院。常万已在车辆村建“南祠堂”,立“世荣堂”,以村西南为轴心,向东、南发展;常万达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东向西毗连修建,成一条新街,俗称“后街”。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共占地一百余亩,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使原先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有谚曰:“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当时称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
从布局上看,主体建筑以雄浑方正的北式庭院为主体,每个正院均分内外两进,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东侧辟各式门楼。前院有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北则又一处倒座南房,正中设垂花门。里院则呈长方形,庭院宽敞,约为外院一倍,上房与南房相对称,东西各有厢房十、九、八间不等。如上房、南房各达八间时,便按正五偏三的模式,隔出偏院,从不越“方正”之规、“等级”之矩,充分显示了名门望族的气势。但其附属建筑却又充分显示了南国园林建筑的“灵秀”,使“方正”中浸透了“绮丽”。常家大院的绮丽,主要展示在三个方面。
附我在山西旅游时写的博文供朋友们阅读和指导
旅游篇山西(三)&
常家庄园位于榆次西南东阳镇,它比乔家大院大六倍,建筑也更加宏伟,号称《小故宫》。大门楼雄伟壮观,不亚于天安门,后花园也比故宫后花园大很多.当地有“乔家一个院常家两条街”之说.目前修复的宅地园林只占原规模的四分之一,基本保持了原貌,供游人参观.从布局来看,主体建筑以雄浑正方的北庭院为主体,每个正院分内外两进,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东侧辟各式门楼.
我对每个院落中的雕刻十分欣赏,触目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和木结构上的彩绘别具风采,精致恢宏,蔚为壮观.我看得痴了过去,留连忘返.院落之间与院落之后,多建有花园菜地农田,我们走进园子后,看到有小路贯通,曲折迂回,内有名花古树,高阁低亭,曲廊亭榭,小桥流水,池塘溪流.
&后花园内有一座《观稼楼》,从外面看是四层,实际上是六层,地下还有两层.我气喘吁吁地爬上顶层,依栏下望,四周的农田一览无余,怪不得叫观稼楼.常家庄园真是可燕居、可讲读、可修身、可观赏.....理想的精神家园.
在大院内杏林中有一尊和真人一样大小的孔子铜铸塑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似乎在讲学,游人们经过时要上前摸一摸,意思是沾点圣人的才气,特别是年轻父母都让孩子去摸"孔子"的头,使孩子头脑更聪明,经过长期无数人抚摸,所以铜像光亮光亮的.我和好友王丽娟也走上过去和"孔子"合影留念,大家嘻嘻哈哈地玩得很开心.
通过参观常家庄园,我明白了什么叫富有,什么叫富可抵国.他们不是一夜暴富,是通过几代人的难辛奋斗,都有严格的家训,学而优则商,靠智慧才干,成为富甲海内外的晋商巨贾,实现了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合一,成为儒商望族.他们赚了外国人的钱,回乡建造三晋民居之首,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赢得生前身后名".我觉得晋商和当今那些从国内捞足了钱而移居国外的人相比是值得敬慕和赞扬的,他们的民族精神值得发扬光大,后人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五)皇城相府
山西省阳城县的皇城村(午亭山村),是太行山麓的一座城堡式村落。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家、理学家、诗人陈廷敬的故居。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古朴庄严、浑厚坚固。在河山楼内还有井、碾、磨,并有暗道直通城外,聚甲藏弩、护城保庄、抵御外侵。整个建筑群分内城、外城两部份,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580平方米。内城始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为明代建筑风格。尤其是七层百尺河山楼及附属建筑107间藏兵洞,是明代建筑中的珍品,也显示出古老古堡风格。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康熙御赐的“午亭山村”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御书楼金碧辉煌,河山楼雄奇险峻,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藏兵洞奇妙无穷,南书院曲径通幽,西花园风景别致,紫芸阡御碑林立。&明清两代,陈氏一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有“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的评价。乾隆皇帝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对陈廷敬及陈氏家族予以褒奖。此外,皇城相府还是多部电视剧的拍摄外景地,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康熙王朝》、《契丹英后》。
(六)陈万宝庄园&
&原四川省三大优秀民居之一陈万宝庄园位于涪陵城西南42公里的,是晚清涪洲大地主,诰赠朝议大夫陈万宝及其子孙所建庄园群体,累计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以上,均为清同治、光绪年间建成,素有川东陈万宝,川西刘文彩之说法。现存较为完整的庄园之一“石龙井”,占地面积7026平方米,为穿枓木结构,两重堂四合院带附院一楼一底建筑。柏木青瓦,雕龙画凤,梁柱纵横,枋挑串连。其建筑结构、建筑风格、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堪称民居精品。四十八条屋梁横看成岭侧成峰,园内数量众多、品种纷繁的各种石雕木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更是叫人拍案称奇,流连忘返。百年树,千枝大枣叶加上高大彩绘的石砖围墙,一座生动而古朴的民俗手工雕刻天然展馆,静立在未曾开垦的处女地中。庄园所在青羊镇,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43.7%,人文自然景观众多。北宋文豪苏东坡“桂岩”题刻,大清皇赐贞洁牌坊,青羊得名石羊石雕,佛教名寺梓潼宫,悬石巧渡神仙桥以及脚踏三县、传说动人的千亩草场大梁山,山清水秀、湖岛相连的人造湖泊新桥水库,雄奇险峻瀑布绵延的青烟洞峡谷等名胜古迹,点线相连,魅力无限,极具休闲旅游开发潜力。
&&(七)牟氏庄园
牟氏庄园坐落于山东省栖霞市城北古镇都村(霞光三路北首)的牟氏庄园,是北方头号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几代人聚族而居的地方。整个庄园建筑结构严谨,紧固墩实,雄伟庄重,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全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典型性的封建地主庄园。牟氏庄园以其恢宏的规模、深沉的内涵,被诸多专家学者评价为“百年庄园之活化石”,“传统建筑之瑰宝”,“六百年旺气之所在”,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吸取了中国北方民族建筑艺术风格的优秀建筑成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中国民间小故宫”之称的牟氏庄园系统地展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灭亡过程,是一部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生活的“实物百科全书”。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牟氏庄园,到1935年才形成至今规模。整个庄园面南背北,共分三组,包括六个院,占地2万平方米,建有万堂楼厢480多间。
 牟氏庄园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六个大院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建为南群房、平房、客厅、大楼、小楼、北群及东西群厢多进四合院落,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落。庄园建筑工艺独特,雕刻砌凿,工艺细腻精湛,明柱花窗,文采斐然,美妙绝伦,具有“三雕”、“六怪”、“九绝”之艺术特色。
(八)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是一座大型封建地主庄园,背依邙岭,面临洛水,北凭黄河天险,南瞻嵩岳屏障,依山就势,环境优美,居高临下,地势险要,虽由人做,宛自天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理念。,创业于明代,渐兴于清初,乾隆时进入全盛,咸丰以后逐渐没落,民国中期走向衰败。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良田双千顷,财富无以计数。
要问康百万有多富,知道的人可能少些,但沈万山大家都知道吧,有电视剧的宣传呢。乔家大院也因了电视剧而闻名,但乔家远比不上康家的。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是中原的三大巨富和.“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是其真实写照.从这些方面可以想见其富裕的程度。更为难得的是人家富的时间也长,常言说富不过三代,说的是守成之难。而康家却连富十二代,历时四百多年,密诀何在呢,就二个字——“留余”。
留余匾是康家珍藏的中华名匾之一,现悬挂于康百万庄园主宅区一院过厅内,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匾。也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留余”匾造型独特,形似一面展开的上凹下凸型旗帜。上凹意为: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意为: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匾上共七十四个字,正文为:&&&&“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末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大意为: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铭》中说:“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以还给朝庭;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份享尽以留给子孙后代。”大概老天爷反对贪得无厌,做事过份。因为太过份了,没有不留下悔恨的。明朝隐士高景逸说过:“遇事让人一步,自然有周转的余地;遇到财物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坦园老伯把“留余”二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铭》来告诫他的后代子孙吧!为你们写这几句话,并取夏先生教训他儿子的话,概括起来说:“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之道吗?那就是凡事留有余地,不做尽做绝罢了”。
据介绍,康家当年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家训,缘于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深刻领悟。他们认为,财富是有限的,不能不加限制的使用,应该留有余地,给子孙后代留下继续富裕的资本。做事不可做绝,必须给自己给别人留有余地,只有这样才能连绵不断,保持家族的兴盛。其实认真想来,做什么事都要留点余地。吃饭还要三分饱呢,做人更是如此,再推而广之,劳作也不可太过,长期向身体透支,不给自己片刻清闲,同样也是不行的。爱情上好像也可适用的啊,对爱人爱得再深,也不要失却了自我,要给自已留下尊严留点个性,还要保留自已谋生的生段别丢了。对情人爱得再深,也要给妻子留点尊重,切勿赶尽杀绝,不顾她伤心到极点。对仇人恨得再切,也给他留点脸面,留点生路,以免对方狗急了跳墙,暴起杀心。……总之是其中大有深意,全靠个人去领悟了。
(九)姜氏庄园
姜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南16公里桥河岔乡,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同治十三年(1874)动土,光绪十二年(1886)竣工,前后用了十三年时间。
&&&&整个庄园由山脚至山顶,可分3部分:第一层是下院,前以块石垒砌高达9.5米的寨墙,上部筑女墙,犹若城垣,首当庄园前冲。沿第一层西南侧道路穿洞门达二层,即中院。院西南又耸立高约8米,长约10余米的寨墙,将庄园围住,并留有通后山的门洞,上有“保障”二字石刻。正中建门楼,沿石级踏步到第三层,第三层即上院,是全建筑的主宅,座东北向西南,正面一线5孔石窑;两侧分置对称双院(暗4),倒座正中即入院门楼,东西两端分设拱形小门洞,西去厕所,东侧下书院。
&&&&整个庄院后设寨城一道,中有寨门可通后山。&姜氏庄园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布局紧凑,由上而下,浑然一体。对外严于防患,院内互相通联,是陕北罕见的庄园建筑。&
&&(十)帕拉庄园
&&&&帕拉,是帕觉拉康家族的简称。在旧西藏众多的贵族中,帕拉家族仅次于历代达赖喇嘛家族构成的“亚奚”家族,是西藏贵族中五大“第本”家族之一。“亚奚”家族是历代达赖喇嘛的亲属和后裔组成的特殊贵族阶层,从第七世达赖喇嘛开始,每一代新的达赖喇嘛转世,他的家族立即被封为贵族,专称为“亚?”家族。“第本”家族即古代的王族后裔传承下来的贵族家庭。
  在300多年的兴衰史中,帕拉家族先后有5人担任过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西藏解放时期,帕拉三兄弟更是扮演了极具代表性的重要角色:老大帕拉·土登为登担任十四世达赖喇嘛的“钦莫”,即大管家,也称达赖喇嘛的副官长;老二帕拉·扎西旺久经营庄园,也封有“仁悉”(四品俗官)头衔;老三帕拉·多吉旺久担任过达赖喇嘛警卫团的“代本”(相当于团长)。在西藏民主改革前,帕拉家族仅在后藏地区就拥有25个农业庄园,土地1万余克(“克”为藏区传统的面积单位,播种一克约25-28市斤种子的土地称为一克地,约合一市亩),8个牧业庄园,牲畜7000余头(只),役使农奴3000人左右。班觉伦布村40户214人中,70%的家庭和人口属于帕拉家的“朗生”(即农奴)。
 帕拉庄园为帕拉家族的主?卡(?卡即旧西藏属于官府、寺院和贵族的庄园),既是领主的生活场所,又是管理所有?卡及其农奴的权力中心,也是该家族的脸面,尽显其家族的富豪与威严。藏历火牛年(1937年),帕拉家族将主?卡迁到班觉伦布村,经营至1955年,建成现在的规模。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庄园主扎西旺久只身随达赖喇嘛逃到(老大和老三亦如此),留下庄园,连太太都没带走。  帕拉庄园雄踞班觉伦布村的,坐北朝南,共有大小房屋82间,住房面积5357.5平方米,加上前、中、后三个院落,总面积4.7万平方米。整体布局为,外部是朗生生活区和牲畜圈棚,中间为朗生工作区,后面是庄园主生活区。建筑结构上,一层主要是仓库、朗生和牲畜用房,二层是工作和管理人员用房,三层是庄园主生活用房,体现着尊卑有序的等级关系。  帕拉的家庭经堂,在当时江孜首屈一指。中间一汉式雕花门洞,木门、隔板、、护栏及藏柜上,居然全部雕绘着《三国演义》、《水浒传》、《梦》、《西厢记》等故事以及著名的成语故事。在庄园主太太的卧室里,梳妆台上的全套化装品,均为英进口的,不仅在当时是最高级和时髦的,现在看来也不落伍。衣柜外层贴的是旧时兴的美女招贴画。据导游讲,庄园主太太每天都要喝雀巢咖啡!在一间陈列庄园主生活用品的房子里,各类奢华名贵用品更是琳琅满目,各式金银器皿、珠宝首饰乃至进口地毯、毛线、钢笔,应有尽有,光是劳力士手表就有好几块——仅这一屋子的东西,还不得值几百万、万?!    在帕拉庄园里,有一间行刑室,里面存有站笼、手铐、皮鞭等刑具,导游还特意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牛皮做的专门用来打脸的皮鞭。旁边还有一个被割下的人的头颅和手脚,均已风干,呈黑色。导游介绍说,这个头颅是当地一个“恶人”的,因他吃小孩,被打死并割下头颅和手脚。后来在此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才从别处移过来的。
  庄园的正南面,有帕拉家最大的朗生院,正门上用藏、汉、英三种文字写着“奴隶院”。150.66平方米的地方,住着14户60多名朗生,最大的房间14.58平方米,最小4.05平方米。每个房间都以实物形式完整再现了当时朗生的生存状况,并且有名有姓。
  不知怎的,看着这朗生院,让我不自觉地想起以大地主刘文彩为主题、六七十年代风行全国的“革命现代泥塑——收租院”来。只是刘文彩的地主庄园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即由原来的“政治思想工作机构”改为“历史性文博单位”了。
  西藏民主改革时,对没有参与叛乱的贵族、领主,其庄园、领地由政府“赎买”;参与叛乱的,则予没收。帕拉庄园被没收后,即分给农牧民居住。后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迁出住户,恢复原貌,只是已难再现当初的风光了。
  因为参与叛乱,帕拉三兄弟逃亡印度后,再也没有回来。庄园主扎西旺久年青时曾求学,1959年逃亡印度后,又移居,1982年客死瑞士;庄园里陈列的他一张标准照,据说是在1947年前后作为“国大”代表在出席大会时所照,倒很有几分英气。
&&&&&&&&&&&源自 &新浪博客 & &红尘悲心 日志 & &于 &12:53 转载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邑刘文彩地主庄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