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答:什么是中阴身

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圣严法师答: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发布时间:日
来源:学佛群疑&& 作者:圣严法师人关注&&&&&&
圣严法师答:&一心不乱&这句话,出于《阿弥陀经》,在《遗教经》中也说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心不乱的意思是属于修定的法门之一,又称念佛三昧,或称般舟三昧,或称一行三昧。在晋译《华严经》卷四十六〈入法界品〉中,列有二十一种念佛三昧;而《阿弥陀经》则说若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号,能得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心是对散心说的。若一方面口中念佛名号,一方面心中还有种种妄想,那是散心念佛;如果念佛念到心口一致,没有杂乱妄想,只有佛号的相续,念念之间,只有佛号,不念而自念,这便与《楞严经》所说,&净念相继&的功夫吻合。
  根据明末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所示,一心可分为&事一心&和&理一心&。所谓&事一心&也就是心无杂念、心口相应,念念是佛号。自己知道在念佛,而且有佛号可念,便是一心念佛,或称全心念佛。由于专心念佛,即能达成禅宗所谓&功夫成片&的层次了。再深一层说,才是三昧或定的程度,也就是忘我的觉受现前。
  所谓&理一心&即是与理相应,亲见阿弥陀佛的法身,弥陀即是自性,西方不离方寸,那就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境界现前。&事一心&属于禅观、禅定的层次;&理一心&则是禅悟的层次,这都是禅净双修的结果。以净土的念佛为入门,达成三昧及了悟解脱的目的。
  通常所说的一心不乱,应该是指专心一意的意思。于念佛时,心系佛号、口持其名、耳闻其声、心无二用,即为一心,则临命终时,即能往生。
--------------------------------
--------------------------------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
|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死(三,中阴身)(圣严法师-大法鼓 0034) DVD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正信的佛教》目录    自序…………………………………………(011)  正信的佛教是甚麽…………………………(013)  佛陀是创世主吗……………………………(014)  佛陀是甚麽…………………………………(015)  宇宙和生命是从那里来的…………………(016)  菩萨怎麽讲…………………………………(018)  什麽叫做大乘和小乘………………………(020)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021)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甚麽……………………(024)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甚麽……………………(026)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028)  佛教对於烟酒赌博的看法怎样……………(029)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029)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030)  怎橡成为一个佛教徒呢……………………(031)  佛教为甚麽要信仰三宝……………………(032)  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037)  佛教相信忏悔吗……………………………(038)  佛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039)  佛教相信阎王吗……………………………(040)  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042)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046)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046)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049)  佛教崇拜神鬼吗……………………………(054)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055)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056)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059)  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061)  佛教重视神迹吗……………………………(063)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064)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065)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066)  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时间呢……………(067)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068)  佛教对於现实人间的前途是悲观的吗……(072)  劫是甚麽意思………………………………(074)  大千世界怎麽讲……………………………(077)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麽……………………(079)  佛教是主张苦行的宗教吗…………………(081)  六根清净怎麽讲……………………………(083)  四大皆空怎麽讲……………………………(088)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091)  佛教是重男轻女的吗………………………(094)  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095)  佛教徒可跟异教徒通婚吗…………………(096)  佛教徒必须要行佛化婚礼吗………………(097)  佛教徒可以离婚吗…………………………(098)  佛教以为婴儿可以信佛吗…………………(100)  佛教反对节制生育吗………………………(100)  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102)  佛教徒能够参加军政工作吗………………(104)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佛教是和平主义的宗教吗…………………(105)  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吗………………(107)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110)  唯识就是唯心吗……………………………(114)  禅宗就是禅定吗……………………………(116)  甚麽叫做顿与渐……………………………(119)  最好修学那一宗……………………………(122)  佛教徒对於全部佛经的态度怎样呢………(127)  佛教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吗……………(130)  佛教徒禁看异教的书籍吗…………………(133)  佛教以为异教徒是罪人吗…………………(134)  佛教的苦相当於基督教的罪吗……………(135)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吗……………………(138)  佛教对於中国的贡献是甚麽………………(141)  佛教的真理是甚麽…………………………(146)  和尚、尼姑、居士是甚麽…………………(149)  禅师、律师、法师是甚麽…………………(152)  罗汉、菩萨、佛陀是甚麽…………………(154)  佛教有统一的行政组织吗…………………(164)  
  南无阿弥佗佛  
  《学佛群疑》目录    自序…………………………………………(169)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171)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後才能学佛吗…………(173)  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177)  在家信佛有禁忌吗…………………………(180)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183)  什麽是佛教徒的饮食观……………………(186)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麽…………………(189)  为何放生、如何放生………………………(194)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态度来赚钱……………(199)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205)  佛教徒应该如何举行丧葬仪式……………(208)  如何做佛事…………………………………(211)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馈赠吗…………………(214)  在家居士如何设佛坛………………………(216)  在家学佛如何课诵…………………………(220)  消灾、延生是可能的吗……………………(224)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吗………………………(226)  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228)  持咒有用吗…………………………………(231)  佛教相信在劫难逃、在数难逃之说吗……(235)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239)  佛教对於命相、风水的看法如何…………(242)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是真的吗…………(246)  带业往生等於逃债吗………………………(247)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249)  念佛的人见到瑞相怎麽办…………………(251)  临命终时见瑞相就表示解脱吗……………(253)  如何辨明临命终时的魔境和接引…………(255)  什麽是中阴身………………………………(256)  婴灵作祟之说有根据吗……………………(260)  佛教对灵媒的看法如何……………………(264)  佛教对神通、异能看法如何………………(266)  
  什么是五眼…………………………………(269)  佛教的授记观念是什么……………………(273)  佛是万能的吗………………………………(275)  成佛以后也要受报吗………………………(279)  先度众生还是先成佛………………………(281)  佛为什麽要度众生…………………………(283)  广结善缘怎么讲……………………………(286)  “结缘”和“了缘”的意义何在…………(289)  神道设教也是佛教吗………………………(292)  佛教称为无神论的意思是什麽……………(296)  一神教的上帝是假的吗……………………(299)  日莲正宗与一贯道也是佛教吗……………(302)  您是佛教徒吗………………………………(304)  怎样辨明佛经的真伪………………………(311)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314)  逃避和出离有什麽不同……………………(317)  个人自修和集体共修有什麽不同…………(319)  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321)  魔考是真的吗………………………………(324)  如何选择明师………………………………(327)  如何一门深入………………………………(330)  何谓专修与杂修……………………………(332)  什么叫做易行道和难行道…………………(335)  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338)  学禅若终生不悟怎麽办……………………(340)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是真的吗…(343)  “地狱门前僧道多”是真的吗……………(345)  学佛越久离佛越远是真的吗………………(350)  ?字是什麽意思……………………………(352)  莲花在佛教表示什麽………………………(354)  燃顶、燃臂、燃指有必要吗………………(355)  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不同在那里………(357)  以出家僧众为佛教重心的传统能继续维持吗(362)  未来的社会还有人出家吗…………………(365)  佛教对於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367)  佛教对神秘现象的看法如何………………(371)  可用物理现象来解释神秘的经验吗………(376)  应该用科学观点解释佛法吗………………(380)  佛教的生命观是合乎科学的吗……………(383)  佛教的世界观是合乎现代科学的吗………(384)  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385)  佛教对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387)  附录:禅修疑难解…………………………(389)    
  自序    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佛教却又坚决反对唯物论的谬误。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然而,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虽已有了一千九百年的历史,中国的整个文化,也都接受了佛教文化的薰陶,佛教的根本精神,却因了民间固有的习俗加上神道怪诞的传说而湮没。故到晚近以来,许多略具新知的人们,竟把佛教看作充满了牛鬼蛇神的低级迷信,也以为佛教的存在,不过是旧社会给我们留下了一截尚未蜕化掉的尾巴而已。  因此,促使我根据个人的研究所得,配合时代思想的要求,并参考了太虚大师及印顺法师的一部分见解,想到了七十个看来浅显而实际重要的问题,期能帮助读者,略窥佛教的真貌。  本书的主要对象,虽是尚未信佛的知识份子,但它也是今日一般佛弟子们应当明白的佛教常识,故自菩提树杂志连载以后,颇得好评,且有读者希望早日单印流通,因此予以重行增订。今承佛教文化服务处热心出版,谨此志谢。  佛灭纪元二五?九年元旦序于朝元寺璎珞关房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永久都是一样。佛法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的。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该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依赖,如果禁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经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们所专有的。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佛陀是创世主吗?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良医,能为但众生痛苦诊断处方,服他的药,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药,佛陀也是爱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向导,能给众生引导出离世间的苦海,听从佛的引导,必定得度,如果不从引导,也是爱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创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众们仅对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能够实践佛的言教,就等于见佛敬佛,否则,虽然觐见了当时的佛陀,也等于没有见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导师,而不是幻术家及魔术师,他用不着骗人家说“代人赎罪”,他是教我们一切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佛陀是什么?  佛陀,这是印度古代梵文的音译。  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  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从释迦牟尼的言教中,使我们明白,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可是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这个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的佛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已经信佛与否,将来也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教相信:佛陀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神来崇拜,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  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  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续不断地薰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再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作的果,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这个意思的说明。  业,有个人单独造作的,也有与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虽然单独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虽与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轻重不同。因此,业的种类,从大体上说,分有“共业”及“不共业”的两大类。  由于共业,所以感得同样的业报;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无数众生的共业所感,而有各类不同的共业,所以也感得各种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间,有着无数无量的世界,它们的成因,都是由于各类不同的无数众生,所造各类不同的共业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体,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体一样。至于那些无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没有生物存在的星球,虽不是众生活动的舞台,但却也是为了众生活动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没有一种现象没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阳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的生物也将无法生存;虽然上有许多的事物,无法用科学的观点证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释,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那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初的出现,佛教相信是由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上至人类,都是一样。地球形成之后最初的人类,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是飞空而来的,那是由于他们的堕落,贪爱了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体粗重不能飞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来(世记经、大楼炭经、起世经等)。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天福享尽之时,必须要来地上随业受报。正像以后所有的众生一样,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于不共业的理由,虽然同样生在地球世界,品类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也有千差万别。  事实上,共业,也是不共业的分类,比如地球众生的共业与他方世界众生的共业相比,便成了不共业;同样的,不共业,也是共业的分类,比如非洲的黑种人与亚洲的黄种人,是由不共业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类,所以仍由共业所感。以此类推,同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也有千万差别,乃至同在一个家庭,兄弟姊妹,也是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生命的来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菩萨怎么讲?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它的意思,菩提是觉,萨?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动物。菩萨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恶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不大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们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的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的大乘。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行而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中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得解脱,不愿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而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是的,因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护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觉者,佛陀是属于宇宙之所共有,佛陀的正遍觉性,是遍满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所以,佛教的本质,就是世界性的,乃至是宇宙性的。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来,佛教已在世界各处,渐渐分布开来。  佛教,在佛陀入灭之后约三四百年之间,由于佛教内部的意见不同,所以分成两大派系,年长而保守的一派称为上座部,年轻而新进的一派称大众部,后来上座部的,向南传,传至锡兰,他们多以印度南方的方言巴利语记录经典,所以后来称为巴利语系的佛教,另一派大众部向北传,虽没有直接产生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产生,却在大众部胜行的区域。  这就是大致上的区分,其实,从佛教的史迹考察,最先传至南方如锡缅等地的,倒是梵文的大乘佛教,所以最先由海路传入中国的南方佛教,便是大乘系的。至于向方北传,小乘佛的势力,更是事实了。  大乘佛教的源头,是在释迦世尊的时代,但在佛灭之后,很少受到比丘僧团的重视和宏扬,这段暗流一直流了四五百年,才因小乘佛教的分歧复杂而有大乘佛教起而代兴的时代要求,先后有马鸣、龙树、无着、世亲等的搜及整理与宏扬发挥,才产生了大乘佛教,这是以印度古代雅语梵文记录的,所以称为梵文系佛教。  中国佛教之传入,是在东汉时代,相当于耶稣纪元的初期。  中国的佛教典籍,多是由梵文原本转译成的。中国的佛教后来虽然盛行大乘,小乘的经论也译的很多,重要的小乘佛典,中国都有译本。  经过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的阶段,乃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高僧辈出,中印交流也频繁不绝。在那个阶段,中国的佛教开了花也结了果,小乘大乘,一共开出十三个宗派,渐渐又被融摄为八个大乘宗派,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到了五代以后,由于政治的摧残,以及社会环境的驱使,佛教便离开文化中心,进入山林之间,僧人自更自食,义理的研究用不着了,所以只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一枝独秀。这在唐宋之间,尚有若干真修实悟的禅师,在简单而朴实的言行之中,感化着许多的人,但也由此而种下了愚昧佛教的远因,致到宋明以后,佛教的僧徒与寺院虽多,但已没有了灵魂,只是徒有其表的空壳而已!不重教育,只顾依样画葫芦地上殿过堂盲修瞎参,不唯很少杰出的高僧,一般的僧徒,也多没有知识,自行且不知,那还能化人?因此,僧人的素质,普遍地低落,再加上儒家的排斥,致使民间对于佛教也就愈来愈不知其所以然了。  清末以来,总算由于杨仁山居士的振作,太虚大师的倡导,以及印光、弘一、虚云等几位大师和欧阳渐等的弘化,中国的佛教,已略有了转机,唯因百废待举,举不胜举,故到目前台湾的佛教为止,应革应兴的佛教事业,尚在娃娃学步的阶段。  西洋的佛教,最先是在德国,叔本华的思想,谁都知道,有着浓厚的印度色彩,那是印度教的奥义书,以及初期佛教的典籍,作了他开发思想的泉源。目前,法国、英国、比利时、奥国、苏联、以及美国、阿根廷、巴西等都已有了佛教徒的踪迹,但从发展上看,则以德国及美国的佛教最有前途,特别是在美国,南传的、北传的、西藏的佛教都已有了活动,但从欧美两洲佛教文化的内容而言,南传的佛教确已占着优势,那是由于自西纪一五?五年至一九四七年之间,先后被葡萄牙、荷兰及英国占领了锡兰,锡兰的僧侣,竟也因此找到了通往西方传教的桥梁;大乘佛教对于欧美的贡献,多是日本人的功绩。近世中国在佛教文化的输出方面,则遥远地落在其他国家之后,乃至西藏的喇嘛,也比中国内地的佛教跑快了几步。虽然今日美国的华侨,信仰大乘佛,他们却并不知道大乘的教理。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甚么?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为止,尚无法硬性地指定那一部或那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的出现,大体上是由于所宗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  不过,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比如一篇文章能够成为文章,能够达到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因缘),看来简单,实际则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因缘)的举例,尚是粗浅而明显的,若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着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连带关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  正因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缘生缘灭的,都是变化无常的,也就证明一切的现象,都是假有的、暂有的、幻有的;从一个水面的泡沫到整个的世界,乃至太空的星球,都是一样,都不是永恒的。既然不是永恒实在的,就证明是一切皆空的,所以佛教称此道理为缘生性空。  佛教,一向被人称为空门,原因就在於此。但是,大家对於佛教的空义,又是误解的多。因为佛教的空,是说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这个空,相当於不实在的意思,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多数人以为空了就一切都没有了,其实,佛教是从缘生(关系)的分析上说明空无实体的道理;正像一辆汽车,如以化学家的眼光去分析,汽车就不实在了,汽车仅是各种原素及关系的结合而已,但从现象而说,当汽车尚未损坏到必须送进大熔炉里重新熔铸的时候,汽车还是汽车。  所以,佛教讲缘生性空,是着重於本质的分析透视,从而警惕我人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不要为了幻妄的名利物欲而变成名利物欲的牺牲,这就叫做看破、叫做放下。看破的是现象的幻景,放下的是名利物欲的贪得无厌,而不是否定了现象的存在,所以佛教徒讲本体是空,但仍不能离开幻有的现象而存在,因为若无能力解脱生死,终究是在业力的造作与受报之中,业力也是幻有的,但却能够牵引生命的升降而感受苦乐。  在这里,不要忘了:一切现象的幻现幻有,都是由於众生的业力之所感化。因此,若能悟透了缘生性空的道理,便能不受一切幻景的诱逼;不作一切幻景的奴才,而得自由自在,那就是一种解脱生死的功夫。人,一旦不受外在的境界所转,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业而能解脱生死或自主於生死了。  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理。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甚么?  从原则上说,佛教并没有甚么教条,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戒律。  但是,佛教的戒律,并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于神意的约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据伦理的要求而来,所以也是纯理性的。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虽然,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层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为基础;也可以说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详细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难。  所谓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私通)、不妄语、不饮酒。  所谓十善,乃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并且要戒作恶也戒不去行善,现在列表如下:                        总之,佛教对于戒的要求是诸恶莫作与众善奉行,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会、国家、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的事,都要在这五戒十善的范围之内,尽量不作,否则,就要尽量去作。作了恶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不过,佛教是开明的。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为,虽作了也不算破戒,如果无心犯戒,虽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结果纵然没有破戒,还是有罪;如果女人遭受了恶人的强暴,只要女的不感受淫欲的快乐,虽被奸污了,也不算犯戒,仍然是清净。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应相成,才得破戒的正罪。  
  釋證嚴(日—),俗名王錦雲,法名證嚴,法號慧璋,出家前自號靜思,慈濟功德會的會眾多尊稱其為上人,又因駐錫在花蓮,早期被稱為花蓮師父。台灣台中縣清水鎮人,慈濟基金會創辦人,皈依印順長老為師,秉持師命「為佛教,為眾生」,1966年於花蓮縣創立慈濟功德會,此即慈濟基金會之前身。    
  生平  出家之前  證嚴法師生於台灣日治時期末期,自幼過繼叔父為長女,就稱呼叔嬸為父母,也隨著遷居豐原。其父經營劇院,往來豐原、清水、潭子等台中縣市之間,家境小康;證嚴法師則從旁協助,也分擔家務。證嚴法師事奉父母至孝,當地人喚為「孝女」。    後因經歷二次大戰美軍空襲轟炸,見證戰爭的殘酷。1960年,證嚴法師的父親因腦溢血過世。法師哀痛逾恆,開始思索人生道理;後至豐原寺,妙廣法師贈其「解結科儀」。法師為父做佛事前往慈雲寺拜《梁皇寶懺》,體會到經文中因緣果之業力以及人生無常之道理,此後時時往來寺院,萌生出家之意,「扛天下人的菜籃」。    在接觸佛法後,引發法師探討宗教之興趣,也曾閱讀《新約聖經》、《舊約聖經》,並且也同時專研《四書》。法師從四書中體會到中國傳統之倫理道德是維繫社會安定必須遵循之法則,如果人人安分守己,社會必會安定和樂。同時期,有位信徒前來詢問是否可將家中破舊之《法華經》當廢紙售出。法師聽到法華經經名,心生歡喜,便花了數百元錢請回家。此一經書至今仍置於靜思精舍。    而後法師經當地慈雲寺出家師父引薦,前往台北縣汐止靜修院,準備出家,三天後被母親尋回。慈雲寺出家眾奉行百丈禪師家風,一反當時台灣佛教「拜經懺」的風氣;對後來證嚴法師出家理念的堅持,很有影響。證嚴法師後來又隨著慈雲寺修道法師再度離家,由臺中前往高雄,再轉臺東縣鹿野鄉。    證嚴法師與修道法師在花蓮、臺東幾經波折,十分勞苦,先後移居鹿野王母廟、知本清覺寺、玉里玉泉寺、花蓮東淨寺、臺東佛教蓮社。寄住在佛教蓮社時,至信徒家中做客,在其府中見日文版《法華經大講座》,才發現法華三部中的《無量義經》及《觀普賢經》。閱讀無量義經時,看見「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十六字,對無量義經產生濃厚興趣。    後經許聰敏引薦,證嚴法師前往花蓮秀林鄉佳民村普明寺弘法,兩人就暫住許家。1962年,修道法師返回豐原,證嚴法師獨自留下;法師自行落髮,現沙彌尼相,許聰敏為之取法名「修參」。    
  拜師  1963年,臺北臨濟寺預備開壇傳戒,證嚴法師北上準備受戒,卻因未曾拜師,無法受戒。轉往慧日講堂,購買《太虛大師全集》,巧遇印順長老,得依止其座下。因開壇傳戒時間緊迫,印順長老為證嚴法師開示:「我們因緣很特別,我看時間來不及了;但既然出家了,妳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啊!」並為證嚴法師取了法名「證嚴」,法號「慧璋」。行過皈依禮後,證嚴法師趕往臨濟寺報名,受比丘尼具足戒。    受戒後,證嚴法師返回花蓮,許聰敏在普明寺後搭建一小木屋,法師便在其中持誦抄寫《法華經》,後因颱風倒塌,又移往花蓮慈善寺講《地藏經》四個月,在講經期間有四位弟子皈依法師座下,後又至基隆海會寺結夏安居三個月;直至1964年秋,方才回到普明寺,和德慈、德昭、德融、德恩四位弟子在附近之地藏廟旁之小木屋安居、修行。證嚴法師堅持「一不趕經懺,二不做法會,三不化緣」,手工製作毛衣、飼料袋、嬰兒鞋等自立更生。    1966年,證嚴法師前往花蓮鳳林鎮某私人醫院探望弟子德融的父親,見地上一灘血跡,聽人告知,為豐濱一名原住民婦女小產,卻因缺少開刀所需保證金新台幣八千元而無法開刀,只得又帶回部落。此即「一灘血」事件。後來證嚴法師又遇三名天主教修女到普明寺傳道,討論教義;修女說「佛教缺乏社會關懷」,證嚴法師大受震撼。當年,法師原依印順長老指示,要前往嘉義妙雲蘭若;但在信徒挽留之下,決定在花蓮開展社會救濟工作。  
  慈善志業 - 創立功德會  法師留在花蓮後,要求信徒每日於竹筒存下當日菜錢五毛錢,日日發善念,並與法師一同手工製作嬰兒鞋,輾轉相傳,信眾日多,此便是慈濟人言傳之「竹筒歲月」。於西元1966年農曆3月24日正式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功德會成立之後,請求皈依、剃度者眾多,法師不得不放下當初立願不收弟子的堅持。然而也為弟子立下兩項規定:「一、凡皈依者,必須要做『慈濟功德會』的成員;二、凡皈依者,必須實際負起『慈濟功德會』的救濟社會工作,而不能徒託空言。」    功德會創立初期,與幾位弟子仍在普明寺做手工,發放救濟品,地方十分狹窄。但因慈濟開始發展,普明寺的空間漸漸地越來越無法容納參加發會的信眾,法師便向母親請求援助,捐資購下一甲五分的地,並建起一間大殿,即「靜思精舍」。由1968年起逐漸興建精舍、廂房、寮房、辦公室等,歷經十多次增建,成為全體慈濟人的心靈故鄉。    功德會初期,法師在當地會員的協助、規劃下,發行「慈濟月刊」,開始建立「慈濟委員」、「慈誠」制度,成為慈濟發展最大動力,會員逐漸擴增。    
  醫療志業-創立醫院  1966年,「一攤血」事件與「三修女」的來訪,成為了推動醫療志業的助力。1978年,法師發現罹患心絞痛,深覺「人命在呼吸間」,憂慮慈濟功德會沒有長久支持的資源,更感於臺灣後山地區長期缺乏醫療資源。 [1] 1979年,法師舉辦多次義診,也因十多年來的慈善志業,發現「貧病相依」、「因病而貧」,又感於臺灣東部(花東)地區長期缺乏醫療資源,決定在慈濟委員聯誼月會上,發起建立「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發布消息後,然因花費太高,起初不得眾人支持。但法師於各地奔波募款,始受社會各階層及政府單位支持,歷經當時林洋港、宋長志、李登輝等人協助,解決用地。日,於花蓮市區原花蓮農工牧場土地動工。日正式完工,隔年又展開第二期工程。慈濟醫院立下免繳住院保證金之先例,後來衛生署要求全國醫院也比照辦理。    聘請前故臺大醫院副院長杜詩綿、原臺大醫院復健科主任曾文賓負責籌劃工作,並相繼出任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教育、人文志業  醫院建院完成後,醫院有硬體而無軟體──即醫療人員,便逐步推展教育志業工作,建立慈濟護專、慈濟醫學院。而護專、醫學院後來相繼升格為慈濟技術學院、慈濟大學。而除台灣本土社會救濟外,進而從事資源回收的環保工作,推展中國大陸賑災、國際賑災等工作。於海外建立慈濟人據點、分會,要求慈濟人能懷著「取之於當地,用之於當地」、「頭頂別人的天,就要回饋當地」等理念,在全球各地推動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也得到許多當地人的尊敬。    1991年中國大陸華中、華東水患,法師見災情嚴重,便發起街頭募款及勘災、救災工作。大陸賑災與國際賑災,在臺灣都曾受到不同立場批評,而法師要求慈濟人不涉入政治、不參選的原則,也曾受挑戰。法師仍一本初衷,堅持推行。逐漸建立龐大的志業團體。    法師所著《靜思語》,對社會大眾影響甚深,常被引用為修身格言,慈濟教師團體「慈濟教師聯誼會」進而在國民小學推廣《靜思語》教學。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  日,法師於花蓮言及樹立佛教「慈濟宗」,期許每一位慈濟人都要有「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的使命感。並定於日佛誕節正式向社會宣布。    法師言,靜思法脈以法華精神為旨要,而以法華經中之無量義經為精髓。無量義經德行品之「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為「靜思法脈」;「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為「慈濟宗門」。慈濟宗門修行方法是在人群之中,以智慧應眾生的需要,又不因外境的紛擾起無明,心靈常保清境無染。    靜思法脈「為佛教」,是智慧;慈濟宗門「為眾生」,是大愛。藉由人事之間增智修慧,「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如此才能福慧雙修。  
  慈濟基金會(Tzu Chi Foundation),全稱為財團法人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是台灣的佛教慈善團體,其前身為證嚴法師在日於台灣花蓮創立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1967年則逕稱為「慈濟功德會」。「慈濟」二字之意義為「慈悲為懷,濟世救人」。日,台灣省政府核准「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立案,「慈濟功德會」改稱為「慈濟基金會」。1991年,慈濟美國分會發起美金「一人一元」的勸募活動,將所募款項透過紅十字會援助孟加拉颶風災民,從此加開海外救援工作。1994年,中華民國內政部核准「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立案,慈濟基金會成為一個全國性的財團法人。日,中國國台辦正式批准在大陸成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並成為首個由非大陸人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民間基金會[1]。慈濟致力於社會服務、醫療、教育,被譽為「台灣的良心」。不過,另一方面,台灣內部亦有不少對慈濟基金會的批評,惟這些批評常常無法訴諸於主流媒體[2]。    
  組織與運作  證嚴法師受其師印順法師「人間佛教」觀念影響,想將佛教徒的「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轉為「人人觀世音,個個彌陀佛」,將佛教精神人間化、生活化。初成立時為花蓮當地三十名會員所組成,開始推動社會救助慈善工作。早期工作主要是募款及濟貧。後來進而以「教富濟貧」為目標,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要求會員「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遂衍生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規模,希望建立「慈濟社會」、「慈濟家庭」,推動「慈濟人文」。    慈濟目前已經吸收台灣大量慈善資源,造成其他慈善團體困境,慈濟也因此遭到批評。反對慈濟基金會運作方式的機構,則包括綠手指等環保或慈善團體,批評的事項包含帳目不清、過度宣傳、執意進行不環保的慈濟內湖開發案、援助中國、形式主義等。[3]    
  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慈濟的主要事業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即慈善、醫療(如慈濟醫院)、教育(如慈濟大學、慈濟技術學院、慈濟小學、慈濟中學)、人文(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大愛電視、經典雜誌、檀施會、慈濟月刊、外語期刊)、國際賑災(如援助川緬)、骨髓捐贈(慈濟骨髓資料庫)、社區志工(慈濟各分支會所)、環保(如慈濟環保站)。        [編輯] 四大志業  四大志業從慈善開啟醫療,而由醫療開啟教育,又從教育而啟人文。慈濟成立四十年,四大志業已環環相扣,各個志業也常互相影響,例如,可在慈善、醫療、教育中復見人文。證嚴法師言:「慈善是人類希望、醫療是生命希望、教育是社會希望、人文是心靈希望。」      [編輯] 慈善  1966年證嚴法師經歷「一攤血」事件及「三修女」的來訪,決心「消滅貧窮」,成立慈濟功德會。功德會成立初期,便開始從事社會救助事業,故證嚴法師常言:「慈濟以慈善起家。」      [編輯] 醫療  證嚴法師在經過多年的社會救濟後,證嚴法師發現「因病而貧」、「貧病相依」現象。1972年「慈濟貧民施醫義診所」在花蓮市開設。開啟了志業中之「醫療站」、「義診」之關懷方式。    1979年5月法師在靜思精舍之慈濟委員聯誼月會中,提出了興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的構想。法師及慈濟委員一方面在全台灣發起「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之募款、募心活動,另一方面也向政府尋求建院用地。日,時任台灣省主席的林洋港先生拜訪精舍,詢問法師是否放棄建院想法,法師便向拿出帳冊向主席說,如果建院失敗,將會退還所募之款項,主席見言:從來沒有一間寺廟會將捐款退回。便向蔣經國總統回報此事,三天後10月22日總統親臨精舍。法師便向總統再度提出尋求建院用地的構想,總統允諾,指示花蓮縣府設法協助建院用地問題。後歷經三次換地,兩次動土,終於在1984年4月正式興建。日正式啟業。    而慈濟醫院秉持救人為先的觀念,成為全台灣醫院立下免繳住院保證金之先例,爾後衛生署要求全國醫院也比照辦理。      [編輯] 教育  慈濟醫院於1986年啟業後,因台灣東部資源匱乏、交通困難,西部的醫生不便前來,造成早期慈濟醫院,醫護人員不足之情況。    證嚴法師感於東部專業醫療人員不足,及增加東部高等學校就學率,於1989年開辦「慈濟護理專科學校」,培養東部護理人才。    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於台北分會成立,證嚴法師開示「慈青悲智行,聯誼啟慧根」。慈青回到學校在各校成立「慈青社」,法師期許能夠成為校園清流,將善的種子植入校園。      [編輯] 人文  人文志業初期原名「文化志業」,於2004年更名。期許人文可以成為「人的典範,文史流芳」。    1967年,克難功德會成立第二年,「慈濟月刊」雜誌創刊發行。當時慈濟月刊僅為一大張,共四頁之報紙。1986年9月,「慈濟道侶半月刊」正式發行。1998年8月,經典雜誌創刊。2004年3月慈濟道侶併入慈濟月刊中。    1996年1月,慈濟全球資訊網正式上線。    影音節目方面,1986年4月,「慈濟世界」廣播節目播出。 1995年12月,慈濟節目在其他電視頻道委託演出。日,正式於中視電視台中成立「慈濟大愛電視台」。日,位於台北關渡的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正式啟用,慈濟大愛台、慈濟廣播部遷入人文志業中心。    
  八大法印  八大法印原名「八大腳印」,證嚴法師認為過去稱八大腳印,實為八種妙法,故在2007年正名為八大法印。      [編輯] 國際賑災  1991年孟加拉水患,慈濟美國分會發起美金「一人一元」的勸募活動,將所募款項透過紅十字會間接援助,成為開啟國際賑災之先例。    隔年,1992年中國大陸華東、華中水患,慈濟人於發起街頭募款,正式踏入大陸地區,正式開啟國際賑災之志業。當時的兩岸關係仍屬緊張,此舉讓當時的台灣民眾頗不諒解與諸多批評。證嚴法師認為人道主義應超越於政治現況上,期望以大愛弭平對立。    1992年進入中國大陸援助水患災民時,和大陸領導階層達成「一個目的」、「二個原則」、「三個不為」、「四個不為」、「五種協助」[4]。此五點成為日後慈濟國際賑災的五點共識。    一個目的:賑災。   二個原則:直接、重點進入災區,深入最無人關懷之處。   三個不為:不談政治、不刻意傳教、不搞宣傳。   四類物資:溫飽的物質、復耕的物質、衛生的物質、解決居住的問題。   五種協助:造名冊、請提供車輛、維持秩序等等。     [編輯] 骨髓捐贈  1993年8月美國紅十字會組織抗原室李政道博士拜訪證嚴法師,說明國際骨髓資料庫的隸屬情況。    同年10月,「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成立於花蓮慈濟醫院。      [編輯] 環保  日朝,證嚴法師於台中新民商工演講。行經夜市區,見其收攤後街上留下大量垃圾。演講結束後,見大家用雙手熱烈鼓掌,便說:「請大家把鼓掌的雙手,用在撿垃圾、掃街道、做資源回收,讓我們這片土地變成淨土;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環保志業由此日而啟。    1992年01月,台灣各地慈濟人踐行法師理念,在各地區設立「資源回收站」。    慈濟大愛台有部分資金來自於慈濟資源回收溢注之基金。故有「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之口訣。      [編輯] 社區志工  1997年賀伯颱風席捲台灣,造成台灣重大災情。證嚴法師即呼籲慈濟各社區成立社區志工,期待左鄰右舍能發揮「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精神,散播「人人是志工」的理念,讓人人心中充滿愛。    
  谢谢小歇,证严法师圆寂前,我忽然在旧书摊买到法鼓山的年鉴,才人民币50块,乐死我了。      
  慈濟十戒  正式參與慈濟團體者,如慈濟委員、慈誠隊員等,應依循證嚴法師所定十戒: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   不抽菸、不吸毒、不嚼檳榔   不賭博、不投機取巧   遵守交通規則   孝順父母、調和聲色   不參與政治活動、示威遊行   另外慈濟青年亦有十戒,與慈濟十戒雷同,只是部份戒律定的更細: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   不抽菸、不吸毒、不嚼檳榔   不投機取巧、不玩股票、六合彩、電動玩具   不瞋恚,調和聲色、溫言軟語、孝順父母   不違規,儀容整齊端莊、不奇裝異服、遵守交通規則、戴安全帽、繫安全帶   不參與政治活動、不參與示威、抗議、遊行     提倡素食  慈濟推動齋戒,證嚴法師:「近來天災接連而來,相信大家都很心疼、擔心,多少也有些恐慌。然而,我們更需要的是具體防範的力量,這必須回歸到人與心。在古代,一旦發生天災人禍,必定舉國上下全民齋戒、不殺生,清除身口意的污濁,祈求上天降福。」、「齋就是素食、不殺生,常起慈悲心念,同時斷絕心中貪瞋癡等惡念;戒是持戒,守好人生的規矩,力行三好──說好話、做好事、發好願,清淨身口意。」現在,我們天天推動愛灑人間,為天下祈福,此刻,也期待大家以齋戒、不殺生的具體行動,表達一分虔誠的力量,持續愛灑人間,帶動社會愛的共鳴。    響應齋戒活動   基金會並不強制會員茹素,唯參加慈濟活動時,則需素食。慈濟大學學生亦無須信仰佛教,無須素食。為鼓勵素食,位於花蓮市慈濟醫學中心、慈濟大學的同心圓餐廳與慈大附中的妙膳廳,提供教職員生早餐新台幣10元吃兩樣東西,午、晚餐20元吃到飽的餐飲,唯推行環保,員生需自備環保碗筷。近來因物價上漲,慈濟基金會不得不調整供膳部份的價錢,原為10 元的早餐漲了5 元,20 元的午餐也漲了5 元,同時原來吃到飽的中餐及晚餐也開始進行供量的限制。原來每天中餐晚餐都會提供五樣的菜,但從97學年度開始,同心圓餐廳每周擇一日只供兩樣菜。      慈善事業  慈濟團體推展其慈善事業時,普遍以證嚴法師的「普天三無」為推動原則,該原則即所謂「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希望以此理念,推動所謂「佛法人間化」理想。而在此理念下,該基金會之慈善事業運作並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及不分國度。    
  圣严法师创法鼓山,证严法师创慈济,我是慈济志工。
  釋聖嚴(日-日),台灣佛教宗派法鼓山之創辦人,也是禪宗曹洞宗的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五十七代傳人,為一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法鼓山的弟子信眾多尊稱為「師父」。乳名為保康、上私塾後學名張志德、其後從上海隨軍來台灣的十年間名為張採薇。    
  童年     崇明島一景聖嚴法師於農曆民國19年(1930年)12月初四(國曆民國二十年(1931年)1月22日)[1]出生於中國大陸江蘇省南通縣(今 南通市)狼山前的小娘港,俗家姓張。其祖父張希凡、祖母蔣氏,父親張選才、母親陳氏。據其父母所述,此張氏家族原居於長江出口崇明島腳盆圩,因大水而遷至南通狼山前,而且大都居於南通和海門一帶,民國二十年(1931年)以後,則除了部分住在海門縣之外,大多數則遷居至常熟縣常陰沙。法師俗家中有六個兄弟姊妹,其排行最小,為其母陳氏於四十二歲時產下,上有三個哥哥、三個姊姊。    
  少年  民國卅二年(1943年)夏,法師虛齡十四,一位姓戴的鄰居自江北狼山遊歷而來,聞說狼山廣教寺方丈託他在江南找沙彌,一方面出於被動,另一方面卻又出於自願地將生辰八字交予此為戴居士送上狼山請示,是年秋,便亦由戴居士帶上狼山出家。    江蘇省境內長江北岸,北自徐州、南迄崇明,除了連雲港的雲臺山,僅在南通市南郊約九公里處,有五座山頭臨著長江。由右至左分別為:黃泥山、馬鞍山、狼山居中、劍山及軍山。五山之中,則以狼山靈峰獨秀,被古來兵家視為天然的江防要塞,亦為蘇北民眾進香的佛教勝地。    聖嚴法師在狼山僅居住至民國卅三年(1944年)10月間,便去了一趟上海,之後再回到狼山,直到民國卅五年(1946年)春天,復又離開至上海,自此便沒再回到南通了。而最後將要離開之時,狼山已被當時抗日的國軍連番駐防,狼山已不復見昔日的香火鼎盛了。    聖嚴法師的佛法學識根基,則在狼山上出家半年以後,除了世代的長輩適時督導之外,另有一位教導《禪門日誦》的法師,以及一位教導四書五經的還俗居士傳授學識與涵養。之後,到了上海的大聖寺,每天為施主家裡增福延壽及超薦亡靈而誦經、拜懺、放焰口之外,再無餘力讀書。法師為了讀書,於民國卅六年(1947年)春,便離開了上海大聖寺,到同樣位於上海的靜安寺佛學院,當一名插班的學僧。    靜安寺佛學院課程大概是中學到大學的程度,英文和數學是小學高年級到初中,國文是高中程度,佛學則是教《大乘起信論》、《梵網菩薩戒經》、《印度佛教史》、《八宗綱要》、《八識規矩頌》等。    法師在靜安寺一連住了五個學期,直到1949年入伍從戎為止。    
  軍旅  聖嚴法師在其所著之自傳《學思歷程》一書中提到在1949年之所以選擇加入軍旅從戎,而最後又選擇了通信連,其主要原因則如在書中所述:    「當時的社會和國家的局面,除了有錢自備機票和船票離開大陸,只有進入軍隊是通往台灣最容易的路。我既無信徒,也沒有積蓄,更不能得到師長的同意和資助,所以考慮再三,只有選擇從軍的路。而招兵站的軍官說明了,只要人數招齊了,馬上開船送往台灣,接受新軍的訓練;見到我們幾人是和尚的身份,大概不便直接上戰場去衝鋒陷陣,所以建議我們做軍中的後勤工作。」    在軍隊生活中是另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由於法師在軍隊裡主動地聲明了:「原來我是和尚,將來還要作和尚!」所以雖然在軍隊裡的生活固然困苦,但依然在每逢假日之時,能夠保有自我信修的空間。是年,5月19日在上海外灘碼頭上船前往台灣。經過兩天的航程,在台灣高雄上岸。其後,經一夜的移動則在新竹駐紮下來。隨著部隊幾經移防、駐紮,於1950年6月以上士報務員的階級,分發到台北縣金山鄉的海邊339師1016團團部所在地,在金山、石門、小基隆沿海一帶住了兩年多。之後隨著部隊的整編以及升遷考試,到了高雄縣鳳山鎮陸軍第二軍團司令部任准尉軍官,那時是1954年6月。    在這段時間裡,陸陸續續地在《學僧天地》、《雄獅》、《當代青年》……等期刊發表文章。1953年報名參加李辰冬博士主辦的中國文藝函授學校,選讀小說班,當時的老師有謝冰瑩、沈櫻、趙有培等當代著名的文藝作家六、七位。而這個時期創作的作品僅餘被刊於《文壇》雜誌的《母親》和《父親》兩個短篇,之後收錄於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的《佛教文化與文學》。由於文筆鋒健在1956年秋天調到國防部,也開始了大量閱讀與發表文章的時光。在這段時間內,接觸了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以及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也對於佛教的問題陸陸續續地寫了許多文章,並成為了日後對於佛學、佛教的主要理念。    
  出家  從日入伍,到1960年1月正式退伍,這一段軍旅生涯超過了法師少年和尚的年數,但在其心中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出家的和尚。在退伍後,聖嚴法師思考未來前途,在靈源和尚的啟發下,決心再次出家。這一次出家,是依止鐙朗東初老人(1907年—1977年)為剃度師,所給的法派字號為「慧空聖嚴」。    東初老人是太虛大師的學生,也曾經擔任江蘇省鎮江名剎曹洞宗定慧寺的方丈,亦是曹洞宗創始人洞山良价下第五十代傳人,老人同時也在臨濟宗下常州天寧寺參學,亦在臨濟宗普陀山系的寺院出家,故一人傳承曹洞宗與臨濟宗兩支法門。    聖嚴法師除了從東初老人得到兩系的傳承之外,在日承臨濟宗法脈的靈源和尚將法脈賜給聖嚴法師,其法脈字號為「知剛惟柔」,並給了一份法脈傳承譜《星燈集》,使其與鼓山湧泉寺臨濟宗派下法脈有了傳承關係,並同時成為臨濟義玄之下第五十七代傳人。    東初老人為承繼太虛大師遺志鼓吹「人間佛教」的建立,故與幾位佛教青年合辦了《人生》月刊,當法師投到東初老人座下時,正當《人生》的主編提出請辭的要求,故法師於是從投稿者而成為主編,前後一共為它服務了兩年。1961年農曆8月,法師於基隆八堵的海會寺,依道源能信長老(1900年-1988年)座下,求受沙彌、比丘、菩薩的三壇護國千佛大戒,而被選為沙彌首。      [编辑] 戒律  1961年秋天,受了三壇大戒之後,十月下旬回到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待了一個星期不到,便向東初老人辭行,也同時請辭《人生》月刊的編務。然後法師一人來到高雄縣美濃鎮廣林里的「大雄山朝元寺」修持佛經、戒律。這段時間內修讀了有關戒律學的《四阿含經》,即是指:《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奠定了日後戒律學的基礎。這段時期內,法師在《佛教文化與文學》發表了有關戒律學的文章:1961年6月發表《優婆塞戒經讀後:如何成為理想的在家菩薩》;1962年3月發表《弘一大師三十三種律學合刊讀後》,在本篇中對於菩薩戒有如下的看法:    「《瓔珞經》中說,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所以有戒而犯者,勝過無戒而不犯;受了菩薩戒,發了菩提心的人,即使犯了戒,犯戒的罪業雖重,並要遭報,但其必將由於他曾受過菩薩戒,而可決定得度成為真實的菩薩,乃至證得無上的佛果……故我希望在加弟子們,均能發最上心,求受菩薩戒。」    之後,寫成了十九萬字的《戒律學綱要》,交給星雲法師的佛教文化服務處發行。書分七章依序為:《緒論》、《皈依三寶》、《五戒十善》、《八關戒齋》、《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比丘比丘尼戒綱要》、《菩薩戒綱要》,目前已成為國內外兩岸三地之間著名的戒律學教材。南京金陵刻經處,也將這本書翻印流通。    
  宗教論戰與著述  面對佛教環境被教內外所污染和誤解,聖嚴法師感念於環境的隳壞與教義之不彰,遂起而為文,以匡正佛法。在那個階段的早期,主要由煮雲法師在公園裡公開演講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但隨著煮雲法師的身體狀況不佳,也停止應戰了。同時,另有一位長老印順法師,寫下兩篇長文:《上帝愛世人》及《上帝愛世人的再討論》,之後又因為有位杜而未神父將佛教信仰套入月神信仰,又引發了一篇《東方淨土發微》。    煮雲和尚在臺南公園所講的「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後由李至剛居士記錄成書,在1950年代蔚為佛教潮流。之後,有位在《基督教生命雙月刊》當主筆的基督徒吳恩溥先生針對煮雲法師的言論著作了一本《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而這本《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輾轉到了法師的手上,經讀後,法師認為其中有許多偏頗的論調,遂而利用十天的時間,為文寫下了《評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一書。    之後,陸陸續續於1959年寫下一篇《關於胡適思想的宗教信仰》,指陳胡適先生的宗教觀;寫《論佛教與基督教的同異》以返正香港道風山「基督教中國宗教研究社」所出版的《景風》雜誌對於佛教與基督教的混淆,隨後又再次發表一篇《再論佛教與基督教的同異》以正視聽。  在1964年到1966年之間,陸陸續續寫成了幾篇文章,分別交給《海潮音》、《覺世》、《香港佛教》等佛教雜誌刊出,1967年後則交由佛教文化服務處集結成冊出版,書名為《基督教之研究》,在其《自序》中提到了:    由於基督教的攻佛、破佛、叫陣挑戰,才使我對基督教發生了研究的興趣,結果使我寫成了一本書,所以本書的功臣,應該是攻擊佛教的基督徒。我為寫作本書,特別精讀了五十多種有關的中西著作。我的態度,是以西方學者的見解,介紹西方人信仰的宗教,是用基督徒正統的素材,說明基督教內容的真貌,同時也對佛教與基督教之間若干重要問題,做了客觀和理性的疏導。我不想宣傳基督教,也無意攻擊基督教,只是平心靜氣地加以分析研究,用歷史的角度,考察基督教。    本書的出現,獲得了宗教界正反兩極的反應,而對於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派者,更是極力地加以攻訐。此後關於宗教的專著論述先後出版:1968年出版《比較宗教學》、1969年8月寫成《世界佛教通史》上冊,此二書目前仍為華文地區佛教教育課程所習用的教本。    
  留學  日聖嚴法師在沒有任何支援之下,離開台北前往日本東京。初到東京,便向位於品川區的立正大學佛教學部辦理入學登記。當時,法師已經年屆三十又九了。    1971年聖嚴法師確定了其碩士論文:「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論文內容共分三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組織及其內容,   大乘止觀法門的真偽及其作者,   大乘止觀法門的基本思想。   論文完成後,請了駒澤大學的佐藤達玄先生以及牛場真玄先生加以潤飾,並抄寄一份回台灣給《海朝音》雜誌發表。1971年10月將全書翻譯成中文,並於1979年由東初出版社出版。    1973年立正大學的一位退休教授—牛場真玄先生,將印順法師的《中國禪宗史》譯成日文,送到了大正大學,並代為申請博士學位。由於聖嚴法師當時與牛場真玄先生往來密切,於是便代行其勞。是年,便讓印順法師的專著通過大正大學的博士申請,也促成了中國第一位博士比丘的誕生。為此,聖嚴法師則為文記述之—《劃時代的博士比丘》。    聖嚴法師於碩士畢業之後,選擇了蕅益大師做為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其原因如書中所述:    1.蕅益大師是明末四大師之一,他不僅是一位學者,實際上亦是一位實踐家。所謂行解相應,正是佛法的標準原則。  2.大家都認為蕅益大師是中國天臺宗最後一位大成就者。我對天臺宗所倡導的教觀並重、止觀雙運非常嚮往。因為這是教理和禪觀的相輔相成,也正是今日佛教所需要的一種精神。  3.我在選擇論文題目的時候,曾向指導教授坂本幸男請教,他說:本來他想寫,現在老了,所以曾經鼓勵另外一位中國留學生寫,但仍然沒有消息,現在如果我能夠寫,那自是在好不過了!    於是,在1972年便開始著手進行論文資料的收集。但是,在1973年指導教授坂本教授去世,論文指導教授則由金倉圓照及野村耀昌承接為正副指導教授。論文的第一章寫的是蕅益智旭的時代背景,第二章則是寫智旭的生涯,第三章是寫智旭的信仰與實踐,第四章則是寫智旭的著作,第五章則是討論智旭思想之形成與開展。1975年元月法師提出博士論文,經過立正大學嚴格的審查之後,順利地於是2月12日通過。同年3月17日上午獲頒授「學位記」(即是授予博士學位的證書)。而論文的正式出版則是直到當年的11月23日才在日本出版。    
    遊歷  在法師出版論文的階段,應邀回台參加了「第四屆海外學人國家建設研究會」,在會議中提出了三個問題:    1.宗教教育應納入大學的教育系統。  2.社會教育應注意風化區的整頓和黑社會的疏導。  3.注意精神的教育,也就是人文和科技當並行發展。    雖然會議上並無達成任何的具體成效,但是在當時的佛教界,對於僧中出了一個博士,反應畢竟是充滿兩極化的。再加上法師認為在那個階段能夠做的不多,因此在會期結束返回東京之後,便應美國的沈家楨居士之邀,在1975年的12月10日前往美國弘法講學了。    沈家禎居士在美國組了個「美國佛教會」(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經由該會出面安排,將法師安排至該會所屬的紐約市布朗士區大覺寺。法師在大覺寺居住前後不到兩年,然而由於西方人重實際,因此佛教佛學的推廣則著重於修密持咒、學禪打坐上。直到現在,西方人在接觸佛教和修學佛法上,還是以西藏的密和日本的禪為其主流。    1977年12月,聖嚴法師的剃度師東初老人在台灣圓寂,法師在接獲消息之後,立刻回國料理後事,並奉其遺命承繼道場,成了中華佛教文化館的負責人,此後,便在美國和台灣兩地奔波、東西兼顧。之後,法師在紐約成立了禪中心,為了授課需要而編了一本《禪的體驗》,並陸續發行了兩種英文的定期刊物:《Ch'an Magazine》(《禪雜誌》季刊)以及《Ch'an Newsletter》(《禪通訊》月刊),至1992年底為止《禪雜誌》已經發行了58期、《禪通訊》亦發行了96期。自1978年開始,在台灣北投的中華佛教文化館以及農禪寺,舉行大專青年學生及一般社會人士的禪修活動,並陸陸續續地出版了關於禪的著作七種,包括《禪的生活》、《拈花微笑》、《禪與悟》等,因為對於禪修的鑿力頗深之故,所以在國內外許多人都把聖嚴法師當成了禪師。  
      創建法鼓山  聖嚴法師因感念於修習佛法的信眾與學生日增,現有的佛門道場逐漸不敷使用。其後於1989年因緣購得台北縣金山鄉三界村的一塊土地,建設「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以其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創立漢傳佛教「法鼓宗」,並為法脈傳承的創辦人,並於日傳位於現任方丈「果東法師」。    2006年,擔任「你可以不必自殺網」代言人,勸告有意自殺的人:「多想兩分鐘,你可以不必自殺,還有許多的活路可走」。        罹病、圓寂  聖嚴法師後因左腎惡性腫瘤,開刀將左腎割除,2006年右腎也因嚴重鈣化,腎功能嚴重惡化並引發貧血,必須洗腎,一度住進台大醫院治療,此後固定每週洗腎三次,定期回台大追蹤治療。聖嚴法師在日到醫院接受定期檢查後,發現罹患泌尿道相關癌症,在醫護人員建議下,於日入住臺大醫院進行治療。後於17日當天向醫院請假外出,回到北投農禪寺、雲來寺與祖庭文化館,與信眾見面。因多年腎臟病纏身,台大醫院曾建議換腎,但聖嚴法師仍堅持不換。法鼓山一名法師說:「師父本身對生死有一定的看法,他的佛法觀念就是,色身敗壞是一個自然的結果,不用再去做額外的事情。師父也講過說,他已經那麼老了,換一個新的腎,其實是一種浪費。」    聖嚴法師早年即體弱,晚年又有腎疾等病痛,但卻不減其對於社會的關懷以及漢傳佛教思想的推動。日下午四點(台灣時間),於臺大醫院出院返回臺北縣金山鄉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途中圓寂(辭世),享壽79歲。法鼓山則由方丈-果東法師代為宣讀聖嚴法師的十點遺言:    聖嚴法師指示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建塔、不立碑豎像、不撿堅固子。儀式以簡約為莊嚴,懇辭花及輓聯。並要確保法鼓山的法脈宗風,凡由他創立及負責的道場,舉凡道風的確保、人才的教育、互動的關懷及人事的安排,都應納入統一機制。國外的分支道場,則以禪風一致化、人事本土化為原則,以利純粹禪法之不墮,並使禪修在異文化社會推廣。    身後並留下一偈: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新時代心六倫  「新時代心六倫」是聖嚴法師在中國電視公司公益型深度演講節目《全民大講堂》第三集(日首播)主講《新時代心六倫》時所提出的理論。時代愈進步,人類的倫理道德卻更加薄弱;聖嚴法師觀察到了這個現象,故提倡把古代的「五倫」加入新的觀念、賦予新的精神,成為「心六倫」。      重要記事  1931年 誕生於江蘇,名「保康」   1943年 年14歲,於南通狼山廣教寺出家,法名「常進」   1949年 入伍通信連,由上海登艇來台   1959年 結束十年軍旅,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出家   1961年 於高雄美濃朝元寺閉關六年,解行並進,深入經藏   1969年 留學日本立正大學,六年後取得文學博士學位   1976年 抵美國,開設週日靜坐班,隔年首次舉辦禪七   1977年 因東初老人圓寂返台,繼承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   1981年 擔任文化大學、政治大學研究所教授   1985年 於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   1989年 創設法鼓山   1990年 召開第一屆國際學術會議   1993年 提出「心靈環保」,為法鼓山核心理念   1994年 提出「禮儀環保」   1997年 出席第十一屆國際宗教領袖和平會議,訪問梵諦岡,晤見當時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   1998年 獲《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對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在紐約與達賴喇嘛進行「漢藏佛教世紀大對談」   1999年 「提出心五四運動——廿一世紀生活主張」、領導法鼓山投入921地震救災工作,積極展開「災後人心重建運動」   2000年 漢傳佛教唯一代表參加「千禧年世界宗教與心靈領袖和平高峰會」、獲二十屆行政院文化獎、於美國象岡道場舉辦「默照禪四十九」   2001年 於台北縣金山鄉法鼓山園區舉辦「默照禪四十九」   2002年 出席在紐約舉行之「世界經濟論壇會議」,是唯一受邀的佛教領袖、出席在泰國曼谷舉行之「世界宗教與精神領袖理事會」、以《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一書獲中山學術著作獎   2003年 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與北京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應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之邀,出席日本京都「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第一次籌備會議。膺獲第二屆總統文化獎。   2004年 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分別與台灣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   主持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動土典禮。出席在曼谷召開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與「亞太青年和平高峰會」。出席在約旦召開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擔任總召集人,舉辦「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台北論壇」。    2005年 出席在愛爾蘭都柏林召開的世界銀行「信仰暨發展會議」。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分別與台灣成功大學、南京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於中國北京大學、臺灣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及廣州中山大學進行專題演講。獲頒泰國朱拉隆功僧伽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創設之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落成開山。   日 圓寂於從臺大醫院前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途中,享壽八十。   
  作者:Hysterian 回复日期: 13:25:32 
    圣严法师创法鼓山,证严法师创慈济,我是慈济志工。      ××××××××    
好孩子!      
  阿弥陀佛
  佛教讲缘生性空,是着重於本质的分析透视,从而警惕我人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不要为了幻妄的名利物欲而变成名利物欲的牺牲,这就叫做看破、叫做放下。看破的是现象的幻景,放下的是名利物欲的贪得无厌,而不是否定了现象的存在,所以佛教徒讲本体是空,但仍不能离开幻有的现象而存在,因为若无能力解脱生死,终究是在业力的造作与受报之中,业力也是幻有的,但却能够牵引生命的升降而感受苦乐    :)
  作者:天TIM 回复日期: 12:32:18     ★佛陀是什么?    佛陀,这是印度古代梵文的音译。    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    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从释迦牟尼的言教中,使我们明白,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可是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这个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的佛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已经信佛与否,将来也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教相信:佛陀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神来崇拜,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  ------------------------------    请教:只有众生成为佛的可能性,有没有佛成为众生的可能性?  成了佛之后还会变回成有情众生吗    LZ是不是用马甲发了这个帖子  太强悍了:    [信仰修真]禅的正宗在少林,佛学超越科学,佛学超越哲学,来而不往非礼也,我来踢场子  /techforum/content/666/4506.shtml          
  国学论道版
,哇,什么人啊,不是我的马甲,我的马甲之用于泡妞,那么高深的论道我整不来。      
我喜欢小雀儿,小猫儿,小花儿之类的,不喜欢踢场子。楼上的你认错人啦。        
         作者:kiki_1986 回复日期: 07:45:05 
        请教:只有众生成为佛的可能性,有没有佛成为众生的可能性?    成了佛之后还会变回成有情众生吗    ××××××    
不晓得。你各人切查查书。      
  我有圣严法师的&佛学群疑&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