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为什么会巨人的陨落在线阅读陨落

巨人的陨落:一场愚蠢战争就这么打起来了_但看无妨_新浪博客
巨人的陨落:一场愚蠢战争就这么打起来了
肯·福莱特的煌煌新作《巨人的陨落》,给读者展现了一幅一战画卷。这套三卷本的小说,是其雄心之作《世纪三部曲》的首部。福莱特是撰写历史惊险悬疑小说的老手,此次却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来观照他所处的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虽然少了些惊险与悬疑的色彩,但故事却同样精彩可读,同样吸引读者的眼目。
汉娜·阿伦特在评述二十世纪时说,这是一个战争与革命的世纪。确实如此。从这个世纪一开始,战争与革命的烈火就已熊熊燃烧。一战即是这个暴烈社会中第一场大战,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而革命更不必说,从世纪初的十月革命,到这个世纪末的各色革命,革命的浪潮一波比一波凶猛,而且将更多的人民卷入其中。肯·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所关注的,恰恰就是这两个主题。革命往往伴随着战争,而战争经常诱发着革命。肯·福莱特在书中,很清晰地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点。
这部小说以上下两个视角,来观照上世纪初这场悲剧,既有英国威尔士煤矿工人、以及俄罗斯的普通士兵的角度,也有参战国贵族阶层甚至各国王室的视角,小说中出现了甚多当时的知名人物。小说从战争前的乌云密布,到战后的巴黎和会与各国的角力,包括俄国的十月革命,均做了较为细致的描写。不仅写了英国的情形,德国、俄罗斯、美国及法国的情况,书中也有很多情节触及。作者力图给读者展现一幅一战的全景图,仅从小说描写的广度来看,确实达到了此目的。因此,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一战的《战争与和平》。作为《世纪三部曲》的首部,小说分成了三个部分来描写一战。三部分的题目分别为:《天地失色》、《巨人之战》和《世界重生》,分别对应着一战战前、战时与战后三个阶段。但作者的重点显然是放在战前。从阅读的感觉来看,关于战前的描写比起战时与战后的描写更见深入,也更具可读性。
书名《巨人的陨落》,“巨人”所指为何?通读全书,应该有两层意思。
毫无疑问,肯·福莱特在写作此书之时,是有着自己鲜明的观点及其政治倾向的。在他的小说人物设置中,阶级立场的分野很是明确,人物的形象亦与其所处阶级及其所持观点有着相似的轨迹。福莱特是英国作家,本书虽然观察的整个世界的局势,叙述的是一战前后的世界历史,但其基本的着眼点还是在英国。一战前后的大英帝国,正是各种思潮风起云涌之时,也是各个阶层或称阶级正在分化之时。古老的贵族制度在一战之后,似乎归于沉寂;而新兴的劳工阶层也逐渐在政坛上崭露头角。书名“巨人的衰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暗指此意。
当然,福莱特此书所指的“巨人”,恐怕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的是旧的世界秩序的衰落,连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一起,成为新的世界政治版图的献祭品。在一战结束之后,老态龙钟的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帝国解体,粗鲁蹒跚的沙皇俄国也分崩离析,德意志发生革命皇帝被废除,就连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也渐显衰颓之象。一战之后,世界面貌丕变,旧时风云不再,一连串的小国崛起,孤悬地球一隅的美利坚国开始主导世界,而俄国变身成苏联进入了血雨腥风的折腾之中。
这一切,皆拜一战所赐。吊诡的是,当时能够主导世界的,却在战争之后被世界主导;而战后得益的,恰恰是那些并不想卷入战争的。换句话说,就是促成战争者,皆被战争所伤,或轰然倒塌,或苟延残喘。显而易见,对于当时能够掌控世界者来说,这场大战就是一场对己毫无利益的战争,尽管这些强权者有着利益冲突,但事后来看,解决的手段也多种多样,任何的妥协也都会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各方却如蛮牛般地朝着毁灭飞奔,结果一场愚蠢的战争,加速了自己的死亡。其中的缘由何在?
福莱特在书中细细地描写了开战之前各方的情形,我觉得这是他写得比较精彩之处,也能更多的引起人们的思考。他对此书的史实是颇为自负的,他自己也说过,他在书中所写的所有历史过程,皆请教过历史学家,均让他们细细地审查过,言下之意,则是此小说可以当作历史书来看。当然,这有些夸大其辞了,其实书中小的史实错误也不少,也有很多学者与读者指出过。不过,总的说来,此书关于一战的大致历史脉络还是没问题的,大多数细节也经得起推敲。
在《巨人的陨落》中,福莱特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从高层政治家到普通百姓,在一战发生之前,他们都在忧虑着战争的发生,似乎没人期盼战争的爆发。欧洲各个王室之间,也都有着较为密切的互动,彼此之间都有亲戚关系。德皇与俄皇即为表兄弟,而他们皆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后代。但就在这种情绪之中,战争却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引发战争的,只是桩刑事案件,只不过被刺杀者贵为奥匈帝国的皇太子。而扣动战争扳机的,则是奥匈治下的萨拉热窝极端民族主义者。哈布斯堡王室的报复,也是可想而知之事。本来,这只是帝国内部事务,但各国的胡乱涉入,则酿就一场大灾难。
沙俄历来将斯拉夫地区视为自己的禁脔,奥匈欲威胁塞尔维亚,俄国则动员军队以声援。这两个欧洲最为保守也最为落后的帝国,本来就已经摇摇欲坠,却因为这么点事就杠上了。德意志帝国又与奥匈是同盟,援助奥匈则是其义务。但德国实在不想为这么个事打场战争,先与自己的表亲沙皇商量,未曾想沙皇已陈兵数百万于其边界之上。转而朝西看,希望法国不要参与进来,帮助俄国对付自己。两面受敌是德国最不希望出现的局面。哪料到法国一口回绝,他们还想着阿尔萨斯与洛林那片土地。英国其实更是不想打,它与谁都无冤无仇,也无更多的利益牵扯其中。但它是法国的盟友,不参战又有违道义,英国左右为难。而法国尽管不经打,一打如就泄气的高卢鸡,马上崩溃投降,但在战前却总是雄纠纠气昂昂,心比天高绝不妥协。一环扣着一环,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战争以人们所想像不到的方式,在欧洲迅猛地蔓延开来,将数亿人拖入苦战之中。
在福莱特的笔下,这些情节活灵活现,读着也煞是热闹。其实,真实的历史也一样地富有戏剧性。当时的欧洲各国之间,穿梭式的外交与暗底里的斡旋,也是此起彼伏;各自的筹码与彼此的底细,亦如牌局一般复杂。身处局外的美国,当是此时最为强大的国家,一直也不希望欧洲陷入战局,更不愿意自己也被拖入。因此,美国不断地进行着斡旋,威尔逊总统也提出了和平的方案,私底下通过种种渠道与各方商榷。和平的机会其实当时是很大的,甚至已出现了一丝的曙光。但历史并未朝着理性的方向走,而是如脱缰野马般奔向了苦难、血腥与毁灭。这场战争出乎所有人意料,漫长、野蛮而又毫无意义,最后拖垮了老迈臃肿的帝国,拖垮了整个世界。
在战争爆发前后,各国主战之人均以国家利益为招幌,认为只有战争才能解决国家的危难,只有打败对手才能为国家谋取利益。因此,当国家之间一旦有利益冲突之时,“必有一战”之类的铁血叫喊总是甚嚣尘上。激进的好战情绪总是能占据上风,被誉之为爱国主义热情;而一切趋向于和平的外交磋商与妥协,却总是被斥之为卖国行为。在此种热血沸腾的气氛之中,打仗成为英雄主义的爱国象征,而妥协则已是无人敢提的叛徒行径。其实,不光是书中所书写的一战如此,纵览中外历史,旁观今日世界,这样的事例还真是不少。这也是让历史学家困惑不已的地方,为何激进的好战总能获得赞许,而理智的妥协却总是遭人詈骂?在历史关键时刻,激进民族主义的摇旗呐喊,成了一剂让大家盲目的迷魂药。
战争真的有利于国家利益吗?仅从一战来看,鲁莽加入这场愚蠢战争的国家,受益的还真不多。说严重点,大半遭受到了亡国裂土之痛,好一些的也是满目疮痍,国民死伤无数。最幸运如英国者,也是经济严重受损,影响到其海外殖民地利益。此种情形,也应该是可以预料得到的。战争就如双刃剑,可以快刀斩乱麻般快速解决问题,也会失手伤及自身。战争一旦打起来,谁也无法控制其规模与烈度,它会演化成一头疯狂的嗜血猛兽,需要吞噬着众多年轻生命来填饱自己的胃口。看似疆土庞大实力无比的帝国,一场战争下来就顷刻土崩瓦解。其实,战争也很难真正地解决问题,从历史来看,每场战争之后,除非将对方完全消灭,最后还得回到谈判桌上,还得靠着妥协来谋取各自的国家利益。战争得不到的利益,大多都是通过和平的磋商而得到的。
一战也是如此。苦苦打了四年,搞得大家精疲力竭,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几十天的巴黎和会。肯·福莱特在书中对战后情形也做了描写。大致看来,一战中得益的大国,也就是美国,再加上法国。美国获利,并非因为其参加战争,而是因为其在战后力倡的巴黎和会,在于威尔逊总统所提出的关于和平的诸主张。法国虽然在一战中被打得稀里哗啦,溃不成军,但却充分地利用了和会的规则,在谈判之中纵横捭阖,再加上玩小心眼撒娇耍泼,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还加上萨尔的工业区。它在战争中惨痛失去的,却在谈判桌上轻松得来。只不过是法国人报复心太重,不给对手留余地,忘记了妥协二字的精髓,让自己在二战之中饱尝痛苦。当然,这是后话了。
从福莱特所书写的一战到现在,世界已经前进了一百年。一战之后的新世界秩序,特别是经过二战之后的重构,以及冷战结束以来的重整,已经形成了现代世界新格局。总的来说,相较于一战之前的世界,已是一个更为讲究规则的世界。换句话来说,是从一战之前的丛林世界,进入了一个较为文明的世界。这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丛林世界中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现在的世界虽然少不了战争,但毕竟更多是通过更为文明的手段来解决争端。现代的世界建立了众多国际机构,也制订了各种的国际条约,成为各国在其中角逐利益的地方。尽管其属于没有牙齿的老虎,但毕竟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一味地无视只能让自己利益受损。尊重这些机构与协议,研究利用其规则为自己谋利,比起喊打喊杀让自己走到战争边缘来说,代价会小得多。战争的誓不退让,与和平地做出妥协,或许就是野蛮与文明的分野。
福莱特在《巨人的陨落》结尾中,写到了书中人物所享受到的短暂和平。相较于血雨腥风的战争,平淡而正常的生活让人倍觉甜蜜。但战争之后的革命还在等待着他们,那比起残酷的战争来说,是更加的暴风骤雨更加地考验人性。而且革命的历程会贯穿这个世纪,二十世纪注定在人类历史上不是一个平静的世纪。福莱特将会如何书写这个革命,以及即将到来的二战呢?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7,210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安卓先锋陨落记:这些年,HTC怎么了?
来源:网易科技作者:迟之责编:悠悠
上周六,一则HTC将要出售的微博引起了不小的震荡。事后,虽然HTC进行了辟谣,可这却实实在在地反应了HTC的目前尴尬境地。如果是在两年之前,人们看到这类消息时肯定会嗤之以鼻。可到了今天,却引发了担忧与猜测,这些年,HTC怎么了?
安卓改变命运
作为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的第四女,王雪红或许并不会喜欢“富二代”这个词,她“白手”创办了两家企业,其人生也随着HTC的崛起而达到了一个巅峰。
1987年,王雪红在台湾与另一合伙人林子牧成立威盛,进入芯片产业。最多时,威盛占据了芯片组70%的市场份额。后来威盛进入CPU设计领域。在这期间,威盛与英特尔打了4年官司。最终,由于王雪红的强硬,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
1997年,王雪红与卓火土、周永明等人在台湾桃园创办宏达电(HTC),最初HTC生产掌上电脑与Windows Mobile智能手机,并做代工业务。虽说当时也小有名气,其股价在06年已经超过了1000新台币,可是这家公司在08年迎来了转折点。
2008年9月在纽约,HTC与谷歌、T-mobile发布了首款安卓手机,HTC Dream。或许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场发布会很普通。而这款手机在今天看来也比较奇怪,触屏+滑盖的设计,没有放弃键盘。可是这款手机的后继者们与却在后来一起改变了整个手机行业。
HTC正是由于首先“吃螃蟹”而成为了安卓阵营的先锋,《纽约时报》当时还撰文称,“谷歌手机最大功臣是HTC”,2009年,HTC在Android手机市场上占了67%的份额。不过此时仍是塞班与黑莓的天下,安卓手机在该年的份额仅为3.9%。
由于安卓手机的快速发展,HTC在2009年的出货量达1171万部,净利润为7.07亿美元;而到了2010年,HTC出货量达到2467万部,仅第四季度就出货910万部,公司在2010的净利润已经达到了13.6亿美元。2011年,HTC股价在09年拆股后重新站上1000新台币,而市值也超过了多年的老大诺基亚,位居行业第三。
王雪红家族也因此超越了郭台铭,成为新的台湾首富。
一切显得那样美好。2011年HTC净利润达到了20亿美元,可四季度净利润却出现了下滑,悲剧来得也突然。
机海战术失意与产业链缺陷
当本文作者查看资料时,就感慨HTC这家公司有多么喜欢创造新的型号。生产安卓智能机仅5年,型号之众多就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机海战术在最初真的很是有效,让HTC在市场中得以迅速扩张。可是当安卓与iOS市场壮大之后,问题就已开始出现。
在机海战术中,三星是最为成功的:借助完整的产业链与品牌效应,三星构建了从几百元到上万元的完整手机产品线,可以从各个市场中获取收益,抢占份额;但HTC的机海战术却过于集中在中高端,放弃了低端市场,从覆盖面上较三星差了不少。
而在高端市场,HTC的型号众多、名称复杂、旗舰机更换频繁,让消费者感觉很混乱。而反观对手,苹果基本以一年一代的速度更新iPhone,并且专注高端市场;而三星也推出了高端的Galaxy S系列,节奏也维持在一年一代。由于产品较为稳定,在营销等方面也更容易集中公司的力量,因此二者大获成功。而HTC遭遇挤压,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中逐步败下阵来。
2012年,HTC的业绩出现了大滑坡。HTC 2012年营收为98.5亿美元,同比降低近40%;净利润为6.04亿美元,同比降低约70%。而今年上半年其净利润继续大幅下滑,甚至一季度的净利润创9年来最低。其股价目前仅为2011年峰值的1/8。
HTC决定改变,放弃机海战术,集中力量做高端旗舰产品。HTC于今年2月发布了HTC ONE手机,不过在上市的过程中却又出现了波折。
HTC ONE原定在3月份上市,可是却遭遇了零件短缺的问题,最后不得不与三星的旗舰机Galaxy S4一同上市,或多或少影响了销量。
事后,有HTC高管称三星将零部件供应用作竞争武器,他也感慨,“三星善于垂直整合其供应链和营销工作,台湾品牌商们将需要与本地和全球的生产合作伙伴密切合作,才能打造出更多创新性产品。”
专利战中的败者
HTC这些年还遭遇了商场外的竞争。
2010年3月,苹果向美国地方法院起诉HTC侵犯iPhone多达20项专利权,主要的侵权内容包括了硬件、架构以及操作界面。同时,苹果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告状,指控HTC侵犯10项专利。此时,乔布斯仍在在世,担任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传》称,他曾经放言,“如果有必要,我会用尽最后一口气,花尽苹果存在银行的400亿美金,我要毁掉Android,因为那是偷来的产品。”而安卓“急先锋”HTC就成了苹果首先要打击的对象。
HTC并未坐以待毙。在这场官司中,HTC反诉苹果侵犯5项专利,同时公司花了3亿美元收购图形芯片厂商S3 Graphics,买下235项专利以对抗苹果。
2011年7月,ITC裁决,HTC侵犯了苹果的两项专利。同年11月,ITC裁定,苹果未侵犯S3 Graphics专利。2012年2月,ITC裁定“HTC诉苹果侵犯5项专利”不成立。
因为这两项专利侵权,ITC发布禁令,禁止进口HTC部分产品。
此后,双方之间又有小摩擦。最终在2012年11月,HTC与苹果达成了全面和解,双方均撤销所有专利诉讼并签订期间为10年的专利授权契约。有分析师认为,HTC每部手机将向苹果付8美元授权费。不过HTC CEO对此表示否认。
虽然与苹果的战事结束,可HTC在美国市场遭遇了沉重打击,在诉讼前,HTC曾是美国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一度占据着23%的市场份额。但遭受专利诉讼后,HTC在美国的销量一落千丈,三星成为了安卓阵营的老大。
不仅仅有苹果,微软也参与其中。与苹果的“摧毁”战略不同,微软想从安卓那里获取实实在在的收益,而HTC正是重要的收入来源。花旗银行分析师称,HTC每部Android手机需支付微软5美元。而根据2011年的一份报告,微软单季度向HTC收取专利费就可达6000万美元。
中国市场之困
2010年7月,HTC品牌才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市场。或许部分中国用户对HTC有种特殊的好感,毕竟这是一个华人的品牌,并且已经在国际市场获得了些成绩。不过HTC在内地市场的发展并不顺利。
在最初,公司并不太重视内地市场,直到在欧美受到挫折,才开始转向。
并且与其他地区相似,HTC在高端市场遭遇苹果三星的打压,而中国异常强大的低端智能手机也给了HTC巨大的压力。让HTC只能在中端市场中生存。
另外,HTC在渠道上也有不足。去年有媒体报道称,运营商定制是HTC在大陆最主要的出货渠道,占比超过40%,不过由于价格的劣势,运营商更青睐国内品牌。另外HTC的直销团队仍在建设,人员也远逊于三星。
不知道在这一年中,情形有没有改变。
近期,各手机大厂均发布了二季度财报。高端市场或饱和,HTC的困境可能会更艰难。相比于苹果,它没有自己的系统;于三星,它没有完整的产业链,还要受制于人;而对于诺基亚黑莓等老牌厂商,专利技术又显薄弱。这个冬天,HTC会好过么?
大家都在买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近60万字的《巨人的陨落》 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近60万字的《巨人的陨落》 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巨人的陨落pdf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