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星际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一堆黑话

从《星际穿越》盘点科幻圈的“黑话”
带上你的毛巾,我们随时都可以出发了。
在此之前:
“该谈谈了。谈谈鞋子,宇宙飞船和火漆,但主要还是要谈谈独石和出毛病的计算机。”
——克拉克《2010:太空救援》
KIPP、TARS 和 CASE,不仅仅是冰箱
《星际穿越》中一共有三个机器人,分别是塔斯(Tars)、凯斯(Case)和基普(Kipp)。在 2008 年的剧本里,Tars 和它的小伙伴们还是更拟人化的形象,诺兰为了不让机器人喧宾夺主,将它们处理成了现在这样。
KIPP 是以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的名字命名的,他是影片的监制,也是整部影片虫洞、黑洞等概念的设计者。1988年,基普·索恩博士发表了一篇引起轰动的论文,指出利用时空隧道“虫洞”或许有可能实现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让大众了解天体物理学界的迷人之处。
至于 Tars 和 Case 的名字,Tars 是 Star (星辰)一词的变形,而 Kipp 中多出来的字母 P 借给 Case,就组成了 Space(太空)一词。三位机器人,就是星辰、太空和基普。也有人认为,Tars 和 Case 的名字组合到一起,就是 Tesseract 一词的变形,意为“超正方体”。
另外,这些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展现幽默、忠诚等品格,在实际拍摄的时候,里面也真的有人——配音演员就躲在那些方盒子里,再在后期靠电影特效抹掉他们不小心漏出的一角。
男主角的名字向宇航员 Gordon Cooper 致敬
《星际穿越》中,男主角的全名为 Joseph A. Cooper,其实是在向宇航员 Gordon Cooper 致敬。Cooper 是美国第一个载人太空项目水星计划的宇航员。这项计划始于 1959 年,目的是将人类送入地球轨道。
1963 年,他执行了水星计划最长、也是最后一次的飞行,时间为 34 小时,在地球轨道绕行 22 圈。这是人类最后一个单人太空项目,就像影片中库珀的单人黑洞之旅一样。与库珀一样,出生空军的 Gordon 非常擅长驾驶飞行器。他于 10 年前的 10 月 4 日去世。
Gordon Cooper 是第一个在太空里睡觉的美国人——在太空背景下,连做梦也变得有浪漫色彩。愿他长眠。
飞船永恒号的名字来自于南极探险
也许不少人还记得爱尔兰探险家沙克尔顿。他在几次南极探险后,于 1914 年带领蒸汽船“坚忍号”向南极出发,目标是徒步横穿南极大陆。
这一计划并不顺利。坚忍号被冰包围,沙克尔顿一行不得不登上一块浮冰随之漂流。之后他们登陆荒无人烟的小岛,沙克尔顿带领几名船员穿山越海寻找救助。1916 年 8 月,在踏上旅途整整两年后,沙克尔顿找到捕鲸船搭救了整个探险团队。
他的南极探险就像《星际穿越》中的太空旅行:孤独、危险、苦难重重、九死一生。飞船永恒号用的就是这个名字,Endurance,意为坚忍。
库珀女儿的名字来源于著名的墨菲定律。不过电影与这个理论的通常表达稍有不同,片中给出的解释是“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而这个定律一般被描述为“凡事能出错的都会出错。” 这在科学上被称为最坏情况假设。
库珀一行的行星探险则是这句话的最佳体现:能出错的都会出错,不过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
换一个角度看,为孩子起这样的名字是另一种浪漫。生命的诞生是一个奇迹,也是一种必然。你该来的时候,一定会来的。
诗人狄兰·托马斯诞生一百周年
《星际穿越》中,那首诗《不要温和的走入那个良夜》让人印象深刻。诗作者狄兰·托马斯出生于 1914 年 10 月 27 日,《星际穿越》上映时恰逢他的 100 年诞辰。这首诗说的是人之将死,不能随意听从命运的摆布,走进那个“良夜”(指的是死亡)。在《星际穿越》里,这是整个人类在面临灭亡时做出的挣扎,既有种族的,也有个人的。
它还在不同的次文化产物中被广泛应用,比如电影《独立日》、游戏《刺客信条》和《英雄联盟》。英剧《神秘博士》中,博士也曾引用过这首诗的一句话,“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黑洞来源于传说中的巨人
影片中的巨大黑洞名为“卡冈图雅”(Gargantua),意为“巨人”。这一名字来自于法国拉伯雷的作品《巨人传》的主人公。
《巨人传》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原名为 La vie de Gargantua et de Pantagruel ,讲述的是巨人父子卡冈图雅(Gargantua )和儿子庞大固挨(Pantagruel)的传奇故事。中国读者可能更熟悉 Gargantua 的另一个译名:高康大。
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要看懂《星际穿越》,你不需要懂相对论。要在一篇文章的篇幅内解释这个学科的概念也绝非易事。
不过既然影片里反复出现这个名词,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又是《星际穿越》的监制,不妨找来他的著作《黑洞与时间弯曲》一读。这也许是所有关于相对论的书中,最有趣、最易懂的一本。
你都点进了这篇文章,为什么不呢?
为什么是玉米陪人类走到最后?
为什么在近乎末日的绝境里,玉米能够成为最后的能源和食物来源?在我们生活的当下,世界每年玉米达到 10 亿吨以上。实际上,早在清代,玉米在中国得到大规模推广之时,就对彼时人口的蕃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物。
玉米独特的固定碳的方式,使其更加耐热、耐旱和低二氧化碳浓度,此外,玉米也是拥有成熟遗传操作体系的作物,还记得影片中爱尔兰的土豆吗?它们就是绝种于遗传性过于单一。
当然了,如果遇到的末日不是干旱炎热的形式,玉米也不一定能够拯救人类。此外,玉米也指向了片中大篇幅描绘的美丽星球——土星。一时想不起为什么的话,答案在下文。
本节部分参考:《星际穿越》科学考:玉米为何能成为“末日作物”?
答案早就记录在书架上
那一整面墙的书架是影片中沟通过去与未来的线索,同样地,如果深究的话,一扫而过的镜头中扫过的书籍,可能也蕴含着导演的深意。
科技网站 WIRED 为读者总结了书架上的九个彩蛋。
我们能在书架上找到已经绝版的斯蒂芬·金的作品《末日逼近》(The Stand),托马斯·品钦的小说《万有引力之虹》(Gravity’s Rainbow),伊恩·班恩斯的小说《捕蜂器》(The Wasp Factory ),以及 T·S·艾略特的诗选,遗憾的是,书架上的这本诗选并没有包含《四个四重奏》,因而你并不能在其中找到关于“时间与宇宙”的概念。
不过,影片中的引力、末日、时间、迷宫等概念早就包含在了这些书里。当然,也有评论表示,对于《星际穿越》这部电影,书架上只需摆一排《2001:太空漫游》的 DVD 就可以了。
致敬,为了将来被致敬
也许不是每一位欣赏《星际穿越》的人,都知道斯坦利·库布里克。所谓神作,就是其后的艺术作品都不得不以它做参照被观众重新阐释,直到被另个一个神作彻底颠覆。
也许你已经知道了,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致敬的作品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电影中太空飞船的环状设计,穿越虫洞的特效镜头都有明显的致敬成分。而《2001》中涉及的生命原始意义、超级智能电脑、寻找宇宙中的某处宜居地,最后人类的重生等主题,都在《星际穿越》中一脉相承。
但是最有趣的致敬成分却是其机器人的设计,据说其比例就是按照《2001》中黑色方碑设计的。方碑在库导电影中是更高层次智慧的遗留,但与其外观相仿的诺兰机器人却温顺听话,倒是《2001》中那个冷冰冰的 Hal 9000 更像是高等智慧。
《星际穿越》中对虫洞是“谁”放置的一个字都没透露,而且掉到黑洞中五维空间里的可也不止男主一个“人”。这是诺兰的彩蛋。
如果你看过一些科幻小说或是科幻电影,又或是有一个热爱安利事业的科幻迷朋友,下面这些词语也许会经常出现在你们的对话中。说不定,在陪他观看《星际穿越》的过程中,你已经听过了其中的大部分。
刘慈欣、《三体》和二向箔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三体》
让我们从你可能最熟悉的名字谈起。
在科幻星云奖的论坛上,主办方没有预料到的是,在这个“看脸”的世界,前来参加的科幻迷们却选择忠实追随长相朴实的刘慈欣。无论周围的年轻作者们如何英俊,有“大刘”在的地方,粉丝们不会有别的焦点。
他的名片上只有姓名、邮箱和手机号,当然了,他的头衔已经不需要写在名片上:《三体》的作者。
在当前,如果你谈科幻不谈《三体》,就像最近谈起电影不谈《星际穿越》一样。
《星际穿越》中的超五维空间令读者们想起《三体》中的“降维攻击”。“降维”原本指采用某种映射方法,将原高维空间中的数据点映射到低维度的空间中进行计算“。而在大刘的想象中,高等生物也与地球人类生存在维度不同的世界中,利用二向箔,可以将三维空间直接降维成二维,从而造成毁灭性打击。
对此,刘慈欣在接受《Vista 看天下》记者采访时表示,《星际穿越》中关于黑洞的那部分更像咱们国家的另一部科幻小说,叫《飞向人马座》。
《飞向人马座》1979 年人民版封面、2005 年美绘版封面
《飞向人马座》是“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出版于 1979 年的作品,讲述 3 个因为某次误操作被抛在太阳系外的少年,最后通过黑洞的离心力回到地球的故事。5 年的外太空流浪涉及悲伤、忠诚、坚定、涉及爱因斯坦和人类的成长。
1979 年还有一部科幻作品影响了很大一批中国科幻迷:《小灵通漫游未来》。叶永烈的这部作品也许只能称作青少年科幻读物,书中描写的原子能气垫船、电视手表、人造月亮、可视电话、隐形眼镜等都已经成为了现实。只不过现在的人们很难以好技术或者坏技术来界定那些想象,比如说人造蛋、人造肉。
最近,《三体》的英文版在美国出版,有另一位姓刘的作家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刘宇昆是《三体》英文版的译者,同时也是获得雨果奖、世界奇幻奖、星云奖的科幻作家。与“大刘”相对应,粉丝们称他“小刘”。
阿西莫夫与机器人三定律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使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阿西莫夫也许是区分科幻迷与非科幻迷的最佳切口,我是说,在《三体》流行起来之前。小行星 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阿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最大的成就也许就是于 1942 年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
当人们开始想象机器人的未来时,当这些从外观到智能都模拟人类的“新物种”形象越来越清晰,一门“机械伦理学”也在科幻小说中渐渐成型。在后续的作品中,阿西莫夫又加入了“第零定律”,“零: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因不作为使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这套理论或多或少有些缺陷,比如对“人”与“机器人”的界限并没有严格区分,然而即使在 70 年后的今天,不论是科幻作品,还是慢慢成长起来的人工智能,基本还是遵循了阿西莫夫的“三定律”设定。想想 Tars 的诚实、幽默指数,以及它是如何毫无疑义的坠入了黑洞,就知道目前大部分温情路线科幻片的机器人套路。
身处人工智能走向奇点的黎明之前,“机器人三定律”是否适用于现实,70 年前的阿西莫夫也无法预言。
蒸汽朋克和赛伯朋克,过去和未来
与名字看起来相反,蒸汽朋克和赛伯朋克并不是一对已经过时的朋克摇滚乐队。他们是人类对于科技时代的想像和延伸,一个基于过去,一个基于未来。
蒸汽朋克是人类对于科技最初也是最具体的假想。蒸汽革命之后,人们开始幻想一个由蒸汽力量驱动的未来世界。《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在 19 世纪畅游大西洋底,《银河铁道之夜》里星际轨道中行驶的列车……
我们的科技有什么未来?又能带来什么样的未来?
赛伯朋克的关键词是计算机、垄断、反乌托邦。它既讲述“瓶中大脑”的故事,也是关于社会体系的假说:权利与个人、科技与人性的矛盾。《银翼杀手》里的赛博格们反复问着同一个问题:为什么?
剥去外壳,蒸汽朋克和赛伯朋克是同一个故事:人类社会,和他们对于自身科技的骄傲、幻想、恐慌、贪婪。扳手少年放下工具箱,擦了擦额头上并不存在的汗水。他的躯干里是电线、灵巧的金属关节和能源块。
《2001:太空漫游》中,库布里克将航程的方向设定为木星,而在原著小说中,克拉克设计的外星球其实是土星而不是木星,克拉克在小说中设想了一种后来被 NASA 实现为实际技术的重要构想:利用木星引力为飞船加速,以节省燃料并使飞船达到更大的加速度。当时,碍于技术条件,库布里克选择了相对简单一些的木星来表现。而在《星际穿越》中,诺兰也算是圆了当年库布里克未尽的工作,用了大量镜头展现了土星光环的静谧之美。
我国古代称土星为“填星”或“镇星”。在罗马神话之中,土星 Saturn 代表农业之神,而在希腊时代,这位神的名称则是 Cronus,《星际穿越》中最后剩下的作物玉米(Corn),就来源于 Cronus 一词。
土星环由无数颗细微的粒子所汇集而成的,绝大部分是冰。环上到处都有空隙,比较大的空隙命名为“卡西尼环隙”、“恩克环隙”等等。那些漩涡状的图案,其实是火星上发生的巨大风暴。美国专为科幻类和恐怖类电视电影作品设立的奖项也以土星命名,至今已经颁出了 40 届,去年土星奖最佳科幻电影被《地心引力》获得。
如果你要旅行,你会选择时间机器、鹦鹉螺号,还是非概率飞船?
当然了,这些并不是同一维度上的交通工具。
1954 年,全世界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下水驶入泰晤士河,不仅是它,人类的第一艘潜艇也以“鹦鹉螺号”命名,它们全都来源于 19 世纪的科幻作品《海底两万里》。在儒勒·凡尔纳的笔下,尼莫船长驾驶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周游在海洋之间,它预示着人类尽全力探索未知世界的努力,不论是海洋、地心、天空,还是时间。
“鹦鹉螺号”模型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 1895 年发表的一部科幻小说《时间机器》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时间旅行”概念,但是有评论家《时间机器》的出版认定为“科幻小说元年”,因为威尔斯在小说的开头,用很大部分进行了科学理论的探讨,成为科幻作品的一种经典范式。不涉及星际航行的时间旅行,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外祖母悖论”:
“假设你回到过去,在自己父亲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杀死;因为你祖父母死了,就不会有你的父亲;没有了你的父亲,你就不会出生;你没出生,就没有人会把你祖父母杀死;但若是没有人把你的祖父母杀死,你是否会存在并回到过去且把你的祖父母杀死?”
这一悖论由赫内·巴赫札维勒在 1943 年的小说《不小心的旅行者》(《Future Times Three》)中提出。
而在相对论的解释之下,时间旅行有了新的解释,它在宇宙航行中表现为时间的压缩。狭义相对论提出:“如果人以接近光速旅行,那么时间对他来说就会停滞。”这也是《星际穿越》中,父亲和女儿在多年后相见,父亲比女儿年轻更多的原因。
《银河系漫游指南》中则提出了另一种快速实现位移的方式:非概率飞船。“一台无限非概率驱动器可以使一组原子变成无限非概率状态——从而使得构成飞船的原子能够与宇宙任何一个角落的原子互相纠缠,进而使得飞船能够航行到任意一个遥远地方。”
或者,也可以尝试坏消息引擎,它是宇宙中最快的引擎,因为坏消息总是传得最快。即使你不太能接受科幻作家的冷笑话,又或者你还不知道非概率怎么实现,请一定记得《银河系漫游指南》一书封面上用大而友善的字母书写的四个字:“不要恐慌!”
摩尔定律(Moore's Law)是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在长期观察后提出的。其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电晶体数目,约每隔 24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而现在普遍流行的说法则是“每18个月增加一倍”。
尽管有物理学家宣判摩尔定律将会完全失效,人们仍然将摩尔定律广泛运用于技术进步的趋势描述中。毕竟,摩尔定律并不是科学上的法则。接下来,两年、五年、以及一百年后的科技什么样,谁知道。
坐上 Tardis,带好螺丝刀
一篇关于科幻文化的文章无法回避《神秘博士》这部英国电视剧。从经典《神秘博士》首播的 1963 年算起,它已经有 51 年的历史。51 年中,我们经历过太空潮、科幻热,也遇到过科幻和宇宙探索的低谷。
《神秘博士》描述的是我们从童年时代就梦想过无数次的问题:来一场逃跑之旅,时间地点任选,你会选择哪儿?
时间领主“博士”是这个童年梦想的实现者。带着“看起来不大”的时空飞船 Tardis,以及会发出奇怪声音的“音速”螺丝刀,他在宇宙里穿越了一千年。他去过宇宙的终结之处,也看到过一切的起源。他像任何老套的英雄片主角一样战胜邪恶拯救人类,但我们的英雄没有枪,只有螺丝刀和多动症。
对,一个靠螺丝刀拯救人类的外星人。《神秘博士》是科幻片,是一个关于爱、人类和宇宙的故事。它花了 51 年,用外星人、冒险和成长包裹了这样一个内核:何以为人?什么是人性之美?
51 年后,我们抬头望着星空,仍然会想着当年我们祖父母问的问题:如果有一个机会,让你去宇宙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会选择哪儿?任何关于探险的故事,同时也是关于回“家”的故事。
42 是宇宙一切问题的答案
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不能严格被定义为科幻作家,但他创作了科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他的副业是科幻剧《神秘博士》的编剧。
《银河系漫游指南》最早是一部 BBC 广播剧,后来它发展为一系列的五本小说、电视剧、同名电影,也成为次文化体系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当然,在另一个位面,它是关于一个倒霉男人亚瑟·丹特的宇宙旅程。家被强拆、心爱的姑娘被抢后,亚瑟带着他仅剩的毛巾不小心发现了“关于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答案”:42。
关于这个答案,这个位面的地球人尝试过很多解释手法,不少看上去并不靠谱。有一本书、不少文章和很多脑细胞被用在了理解“42”这个数字上。我们暂时知道的就是:42 是个神奇的数字,是最终答案,世界本该如此。
在另一个位面,《银河系漫游指南》是一本相当靠谱的宇宙百科全书。
“两个原因让《银河系漫游指南》超过《银河系百科全书》,成为所有知识和智慧的标准:‘第一,它稍微便宜一点儿;第二,它的封面上以大而友善的字体写着:不要恐慌。’”
在一场真正的宇宙之旅前,记住 42 是宇宙中最重要的暗号。带上你的毛巾,不要恐慌。在一场真正的宇宙之旅前,你可以试试去 Google “The Answer to Lif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也许有惊喜。
龙与地下城,铁甲依然在!
如果 42 不能解决你的恐慌,也可以完全跳出人类生存的宇宙体系,重新设定一套完整的世界观。无论是托尔金笔下的中土,还是由桌面游戏衍生而来的龙与地下城世界,以及由一群中国作家集结而成的九州世界,这些奇幻世界在科幻与神话之间,创造了一片异想的空间。
这些世界里有自己的创世传说、严苛的种族设定以及基于此诞生的一系列冒险故事。中国的九州故事最初的核心是一个名叫“天驱”的组织,在乱世与治世之间,天驱传人以“铁甲依然在”的口号和天驱指环为表记。
当年在九州世界的设定之上,当年诞生了许多风格不同、领域不同的优秀作品。即使是创作团队已经飘零四散的团队,曾经热血的九州读者仍能以“铁甲依然在”在比特海洋中找出同好。
这一句,就像是“不要恐慌!”、“谢谢你们的鱼”、“艾伦,结婚吧,不要吸毒!”、“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一样,让拥有共同记忆的人,可以互相辨认。它的意义,与同爱同一只品牌的手包、同一系列的手机、用同一种语言写代码一样,不过是人身上,诸多的标签之一。我们以此为记,以便在遥远的土星空间站遇见时,不会错过彼此。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也是字里行间。所有的故事,不过是人生的隐喻。
扫一扫用手机查看资讯
大家都在看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凯铭风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我们的目标是收集并繁育1000种甲虫有朝一日人类开始星际移民希望我们能把宝贵的饲育资料带到其他星球让大家永远记得那颗水蓝色星球上曾经有这么多美丽奇妙的物种我们会用简短的文字和图片分享每天的大致饲育情况和大家一起见证这精彩的物种征程那么今天我在干嘛呢?为了方便甲虫饲育管理时的标签记录,我们慢慢摸索出一套黑话(缩写符号)。和虫匠的缩写符号合并优化后,更加方便记忆和使用。缩写依据是中文释义的英文缩写或者拼音缩写、C & & & & 产房木屑N & & & &&新木屑O & & & & 旧木屑T & & & & 产木L & & & & 升CK & & &检查H & & & &换土Q & & & &蚯蚓MC & & 螨虫R & & & &木蚋CZ & & 出蛰伏&E & & &卵&PU & &蛹&OV & &投产OP & & 产房开挖VM & &初级发酵木屑VU & &深度发酵木屑今天的饲育任务是:彩虹锹、美东白兜、墨西哥白兜产房开挖。巨无霸姬兜,红河姬兜,斑股深山投产等等如果用平时的文字记录:1、彩虹锹第二轮开挖,共五个产房,四个产房有产,共开挖出30条L1L2幼虫。2、美东白兜第二轮开挖,一个产房,共挖出7卵/8L1。3、乌干达金龟第二轮开挖,一个产房,共6条L1。4、金锹第二轮投产,共3个产房,使用产房里的旧初级木屑,每个10L。5、南洋大兜CCC原名亚种投产,一个产房,50L。6、17年第一批印尼金锹幼虫检查,全部前蛹。如果换成黑话,那就很酷很简洁,方便记录。1、Pm.OP2.5.4.30L1/L22、DT.OP2.7E.8L1.153、MU.OP2.6L14、La.OV2.3.OVM.10L5、CCC.OV1.OVM.50L6、La.CK.ALL.PU以后我就用黑话写饲育笔记了,大家要小心了~17年第一只羽化的玻丽菲梦斯花金龟玻丽菲梦斯花金龟的土茧,都是贴着盒壁制作的。这点和其它金龟不一样,其它金龟都喜欢在盒子里面制作土茧非常新鲜漂亮的母虫玻丽菲梦斯花金龟也是非常好生好养的品种、原产自非洲,属于中型的花金龟、没有一点饲育难度,只要你喜欢甲虫,都可以饲育这个品种、中文名称:玻丽菲梦斯花金龟拉丁学名:Mecynorhina polyphemus polyphemus产 & & & 地:非洲体长记录:75mm+?饲育方法:L1/L2.VU.300ml.L3.VU.1000mlOV.VU.10L幼虫存活温度:12~32℃,幼虫适宜温度:18~28℃,幼虫最佳温度20~24℃成虫存活温度:14~32℃,成虫适宜温度:18~28℃,成虫最佳温度17~22℃(仅供参考)成虫尽量使用干燥的垫材。如果使用潮湿的垫材,母虫在出蛰伏后,即使没有交配,也会直接在垫材里产卵。哪怕垫材是生木屑、水苔,哪怕只有2cm厚度。。MP金龟出蛰伏十来天后,就要尽快交配繁殖。MP金龟的幼虫期8~12个月,成虫寿命半年左右。看惯了大部分暗色的兜锹,像开宝箱一样剥开一个个花金龟的土茧时,瞬间被它们的绚烂所惊艳,这就是花金龟的乐趣所在。如果无法确定虫子是否羽化完毕,那尽量不要给土茧开天窗或者打开,这样非常容易造成花金龟羽化失败。而且就算做了人工蛹室,也会有很大的失败概率。遇到土茧,特别想打开,那怎么判断里面的虫子是否羽化呢?只要轻轻得上下左右晃动土茧,没有硬物滚动的感觉,那就是羽化成虫了。反之,还是蛹或者前蛹。明天的饲育任务XB.OP1.8日饲育完毕晚安-Muyebeetles-牧野虫社(muyebeetles)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muyebeetles牧野虫社、以甲虫为主线,展开水蓝色星球的博物之旅~热门文章最新文章muyebeetles牧野虫社、以甲虫为主线,展开水蓝色星球的博物之旅~&&&&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Copyright(C)2017 大不六文章网星际争霸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现在就登录 - 星际争霸社区 手机版
立即使用手机访问,获得极速移动体验
/forum/forum.php
您可以通过手机快速访问论坛版块及管理收藏夹,随时随地访问自己最爱的内容
看帖及回帖更快速
通过手机版,可以快速的访问您需要阅读的主题,并可以快速的发布新帖及回复
站内短信实时收发,与短信另一端的朋友进行单人或多人聊天
节省流量与获得优质手机体验并存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