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亩田被封号了,用这个手机所有lol账号封号查询都无法登陆

一亩田手机APP下载
全国最大的农产品诚信交易平台推荐到广播
33012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雨中没有你)
(处女座的)
第三方登录: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24楼影院
movie24luo
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 (一亩田供图/图)
2013年年底,我发现一个很让我兴奋的数据:每天访问一亩田的用户里三成是通过手机登录的,农民白天在田间地头,也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一亩田了。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撮合农民和买家进行交易了。
假如今天全国有一万个人要买白菜,以前是通过很复杂的多对多的关系完成交易,我们出现后,通过系统的算法,包括价格、品质、规格、距离、天气和信誉等级等,实现双方交易的精准匹配。
现在很多大的农场主已经在用无人飞机施肥,用摄像头监控了。尤其是很多现代农业合作社的现代化程度,超出我们想象。最后就是冷链运输行业和批发市场的建设,高速公路的修通和物联网等投入应用,各方面的资源都在加码这个市场。
三个月前,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次走进一亩田的办公室,那时公司只有1300人,正在大量招人。
大家拥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甚至连洗手间门口,也放了个屏风,搭建出了个临时工位。来拜访和谈合作的,只能在过道里放两把椅子将就一下。公司唯一的会议室员工基本预定不上,每天都有一些县考察团来这里参观。
三个月后的今天,南方周末记者再次走进一亩田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区域扩大了好几倍,在隔壁一个大厦租了好几层的新办公室。员工突破3000人。
这就是互联网速度。有圈内人士感慨,上一次互联网行业出现如此高速增长的公司还是团购行业兴起时候的美团网。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1985年出生,大学毕业后,两次创业失败,两度进入百度。最后创建了一亩田。7月10日,他在极客公园的一次演讲里说:你们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亩田提供的。
试错了五个方向
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
2009年,正好百度市场部在做一个乡村信息化的项目,没有人愿意接手,我就接下来了,并把它做成了百度当时最成功的一个公益项目。
这个项目持续两年,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大量了解和接触农村社会后发现一个现象:我四岁之前在农村长大,但没想到20年过去了,我儿时印象里的农村,跟现在的农村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我记得小时候农村还是有很多青壮劳力,现在几乎只剩老人和留守儿童,空巢现象严重,在中国70万个自然村中,不少村庄甚至消失了。
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不应该是这样的。城市里的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的技术,以及越来越丰富的生活,农村却成了一个被遗忘的世界。
于是2011年我离开百度开始创办一亩田,决定开始在农村市场创业。
之所以叫一亩田,是有一次在阳台上仰望星空想出来的,很多人老是记成一亩地,其实田和地有很大区别。地让人想到种植,但田,除了土地,还能让人想到田园,更诗意一点。
当时创业就3个人,我们尝试了六个方向,五个都失败了。
第一个是帮农民团购饲料。现在有很多农资团购网站,当时我做得早了点,农民、经销商和资本的意识没到,大家合作积极性不高。
第二个方向是鼓励农民在我们网站上填写养殖档案,我们给他发虚拟货币,有两万多个农户填写了档案,但依然难以撼动当时的流通体系。
三是帮农民卖东西给贩子;四是找大学生村官合作,每个村搞一个网站,让村官来编辑内容,做农村社区;五是帮批发商把农产品卖给饭店的后厨。
这五个项目都失败了,我们总结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当时还没有到来,很多农民都是在早上七点到九点上一亩田,然后就是晚上登录,白天有12个小时农民基本不在网上。但买家恰恰是白天活跃在网上,两批人像平行的轨道,永远碰不到一起。
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当时我们这块业务只有一个人在兼职维护,但每个月能带来10万元的收入,主要是会员费和广告费。
2011年到2013年9月份,一亩田主要靠这个农产品的&去哪儿&模式生存,即提供信息服务,比如用户搜索白菜价格,就能看到一些买家和卖家发布的白菜价格信息。做了几个月之后,我发现每天有好几万人登录我们网站,很多人还提出要委托我们销售或者采购农产品。这就让我们开始思考:除了信息平台定位外,我们能否提供更多的服务?
当时也没有国外的模式可以参考,国外不存在这种信息鸿沟。于是我就开着车去农村调研。
以前在百度,我们去乡下出差都是当地市长、县长接待,住在县里最高级的酒店,吃最好的东西。自己创业后,我每天在农村都是跟农民就着花生米喝点小酒,跟农民吃住在一起,呆了两三个月。每天教他们怎么上网。农民真的都很好客,包吃包住,拎包入住的那种。
让农业交易精准匹配
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
2013年年底,我发现一个很让我兴奋的数据:每天访问一亩田的用户里三成是通过手机登录的,农民白天在田间地头,也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一亩田了。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撮合农民和买家进行交易了。
2014年6月,我们正式尝试做线上+线下的交易撮合模式,直到今天,公司有3000员工,线下团队就占了2500人,这些人八成是从本地招聘,过去他们都在当地卖房子和快消品,我们给他们远高于当地工资水平的薪水。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下到田间地头,教育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和种植大户去使用互联网工具,教他们怎么用我们的产品跟全国各地的买家聊天和交易。另外,就是当有买家来跟农民做生意的时候,我们的员工帮买家看货,锁定货源。
现在中国大概有70万个自然村,我们已经覆盖了3万多个村庄,未来我们希望线下团队是1万人,到时候将覆盖10万个村庄。我认为这是一个临界点。覆盖10万个村子,一亩田的品牌就会让种植大户主动使用我的服务。未来,我们会加大从应届毕业生里去招聘线下人员,国家现在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这恰好也是我们想要的。
去年7月,我们一个月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现在一个月已经达到100亿元。日交易额突破3亿元。目前活跃在我们平台上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供应方,包括散户、大户、合作社、经纪人、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另一类是采购方,包括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批发商、饭店、超市、深加工企业和出口型企业。
之前,这两类人发生交易主要是通过很多中间人和经纪人来完成。很多时候甚至连中间人也找不到货。我们的出现消除了所有人的信息不对称,就连中间人和经纪人也是受益方,因为中国大部分农业生产都是散户,都需要经纪人去做工作,才能实现大宗交易。
一亩田正在让农业交易的所有环节变得更加高效。假如今天全国有一万个人要买白菜,以前是通过很复杂的多对多的关系完成交易,我们出现后,通过系统的算法,包括价格、品质、规格、距离、天气和信誉等级等,实现双方交易的精准匹配。
以前投资人对我们不了解,后来找上门来,我们基本是被动融资,连PPT都没有做过,只给他们看了后台数据。当时很多投资公司在抢,打钱最快的是红杉资本,连协议都没签,就给我打了几百万美元。那天我记得去香港开了个账户,早上过的罗湖,九点就回来了,安检的人还说我怎么那么快。
红杉之后,先后有六七家机构投资了我们,我们可以说不差钱了。很多机构错过我们,因为每个月我们的价格都在涨,很多人接受不了。也有很多投资人不太了解农业,他们投资别的电商有代入感,因为自己就是消费者,但对于农产品没有代入感,他们就算用我们的App,也提不出优化意见。
在撮合交易环节之后,我们还会做订单农业和技术输出。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以前是生产之后找需求,以后是按需生产。这就要求我们更深入地介入农业生产,比如我们要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
现在一些从台湾进口农产品的贸易商也在使用我们的服务。过去这些贸易商要通过多个层次的中间商才能把台湾的农产品卖到大陆。但他们缺乏一亩田这种瞬间把货铺到全国所有批发市场的速度优势。要知道,速度就是农产品流通的生命,延迟一天损耗就很大。
挖掘农业大数据
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
8月底,我们会跟中国气象局和农业部、农科院等机构合作,推出一个真正的农业大数据产品,主导这个产品的是我们从加拿大挖过来的一个技术团队。这个产品买卖双方甚至是记者都能用上。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这对政府的物价调控会有帮助,过去政府稳定本地菜价的菜篮子工程主要是靠补贴,未来不用补贴了,只需要调控好供给关系就行。
媒体也可以从中提前知道哪个城市可能某个农产品要脱销,哪个地方的农产品滞销。对于脱销和滞销都可以做出预警。
其实我们做的就是三件事,一是用大数据来建立一个信用体系,二是用互联网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用规模来制定行业规则。
目前公司还处在亏损状态,最大的成本是人力。但公司每个月的收入都在增加,主要来自广告、金融、大数据和物流。其中,广告是卖家和买家投放的。金融是我们跟地方银行比如一些地方邮政储蓄合作,给信誉好的批发商做贷款,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大数据是跟地方政府做一些合作。物流是通过交易大数据解决货车空跑的问题。未来我们还将在农产品的分级和行业标准制定上做许多尝试。
我们不会去赚农产品差价,也不想赚这笔钱,这些收入应该属于农民。我们的模式是C2C里的B2B,每个用户都是个人,但交易额又非常大。淘宝的一笔交易都是几十几百,我们一单是几万元。
我们也不会去做B2C,这些生意让给其他公司去做吧。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餐饮企业、B2C网站、微店、超市和淘宝店从我们这里进货。比如乡村基,以前是从经销商进货,现在是从合作社产地发货,一笔订单就要省几百万元。
我们也不担心巨头进入,基因不对,模式也不同。别的电商进农村,走的工业品下乡路线,目的是寻找原有模式的新市场。他们也尝试做一些农产品上行的工作,但效果不明显。一亩田只做一件事:就是农产品上行工作,我们只帮农民轻松买卖农产品,让农民赚更多的钱,让菜不要烂在田里,不要扔在沟里,不要花费过多的物流成本,也不要花费太多的交易时间。农民有了钱,他们才会去别的电商平台购买工业品。
十年后才有回报
现在很多大的农场主已经在用无人飞机施肥,用摄像头监控了。
这几年农业电商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产品流通效率,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提,但现在有互联网和风险投资进入,国家突然有了抓力,政策有了附着点。其次是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小户的土地流转到大户,我们只需要对接大户就行了。
现在很多大的农场主已经在用无人飞机施肥,用摄像头监控了。尤其是很多现代农业合作社的现代化程度,超出我们想象。最后就是冷链运输行业和批发市场的建设,高速公路的修通和物联网等投入应用,各方面的资源都在加码这个市场。我们只是其中一股力量而已。
目前这个市场发展的最大阻力依然是用户的习惯。很多农民还是不太相信我们,我们让他们下载我们的App,他们觉得我们是骗他们流量,不相信能通过手机这个小屏幕把10亩地的产品卖掉。就跟15年前很多人不敢在网上买衣服一样。
很多农民依然习惯找经纪人,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过,一旦他通过一亩田赚钱后,他就会彻底成为我们的粉丝。我们的愿景是创造新农业文明,简单说就是让流通更高效,让生产更科学,让食品更安全。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是生产环节的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利诱机制和农业规则的重塑解决。比如订单农业,就能让食品安全更加可控和可追溯。
尽管国家提出鼓励农业电商,推动互联网改造农业,但一些地方政府的一把手理解这个事情还是需要时间。一些县长希望我们去投资建个大楼,拉动下GDP和就业,然后产生税收。他们更关心硬实力的提升,对于互联网这种软实力提升不感兴趣。
我们很多员工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设计了一种比较大方的利益共享机制,我是大股东,全体公司员工加起来的股份占到了公司第三大股东。我希望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能比较迅速地在一亩田实现经济自由,然后再去回报他们走出来的村庄。
现在围绕农民、农民和农业的创业者很多,除了我们这种模式外,还有的创业者在农资产品、农业技术、农民服务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做尝试,甚至有一些很细分的创业项目出现,比如有的专门做穆斯林市场、东北市场和西藏市场的农产品电商。但要真正让沙漠变成绿洲,就要看大家有没有耐心了。我们已经走了四年,但我们觉得至少要过十年才会有回报。
上一页1下一页
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我们要想方设法打破阻碍孩子回到父母身边的体制障碍。其实也不过是尊重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利而已...
两个月前,因国家统计局在其发布的“农民工监测报告”中突然停止公布50岁以上“高龄农民工”的...
日9时,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太原女民工讨薪血案开审。根据公诉机关指控,涉...
位于粤北的这片山区,工业较少。当地的难题是,怎么能让农业赚到更多的钱。将极其碎片化的土地收...
无人机将和航空公司竞争,汽车将变得越来越智能化。更重要的是,酒店和手机两个行业将被彻底颠覆...
环保部门含沙射影将雾霾归咎于农民焚烧秸秆,地方政府为了禁烧秸秆无所不用其极,键盘侠认为农民...
我们内部对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也有很多困扰,大家会想这个很火,我们为什么不做?但我觉得围绕概念...烧钱≠O2O 一亩田到底被谁打败了?--百度百家
烧钱≠O2O 一亩田到底被谁打败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考虑到一亩田的互联网公司本质和B2B商业模式,本文认为打败一亩田的不是O2O烧钱游戏或资本撤资,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公关失败。
昨天,朋友圈再一次被刷屏。这次的肇事者还是一亩田!
为什么说“还”?7月24日,这个默默无闻的创业公司,突然被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南方周末的一篇专访捧上了天(见文章:《一亩田创始人邓锦宏:当农民在田里也能用手机上网,事情就成了》)。紧接着,又一南方报系——21世纪经济报道发文《“互联网+”催生农产品线上交易万亿市场一亩田粘着泥巴搞电商》,算是对上篇溢美之词的后续。
遗憾的是,一亩田的噩梦也由此开始。这两篇重磅报道不仅没能为一亩田带来好运,反而迅速演变成为一场不可承受之重。考虑到一亩田的互联网公司本质和B2B商业模式,本文认为打败一亩田的不是O2O烧钱游戏或资本撤资,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公关失败。
最近,坊间关于唱衰O2O的声音不绝于耳。先是号称美国家政O2O鼻祖的Homejoy正式关门大吉,然后是那篇令业内人士谈虎色变的“O2O项目死亡全名单” 流传甚广,再到美团等多家外卖O2O停止早餐业务,以及外卖O2O巨头饿了么再度重磅融资6.3亿美元。
一时间,O2O成了烧钱的代名词,被吐槽无数。其实,这是因为外界对“O2O”概念期望过高所致。确实,O2O概念极具想象空间,几乎能够迎合各方需要,包括投资者、创业者、互联网大佬,甚至传统行业从业者。在本文看来,O2O大致分为两个层面上的理解:首先,本地化生活服务业,可简称生活服务业。这也是目前国内由商品互联网时代进入服务互联网时代的标志之一。其次,O2O就是线下,但是前提是互联网公司。不可否认。目前存在一些线下逆袭线上的逆向O2O,但成功案例少之又少,顺丰优选已然宣布失败,苏宁云商虽转型成功,但却仍停留在商品零售层面。
所谓“O2O烧钱说”,指的就是线下烧钱。在线上渠道被BAT三大巨头把持的今天,线下成了互联网创业公司们纷纷崛起的第二战场。小米公司就是典型例子,号称为国内第三大电商平台的小米网,竟然发端于手机硬件入口。当然,小米的成功也为互联网创业者们指明了面对的巨大挑战:线下营销推广不仅需要专业人士,更需要良好的沟通和公关能力,尤其要讲究时机、地点、场景。侵染互联网行业多年,雷军不仅创造出了“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更将粉丝经济学的实践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但雷军之后,再无“雷军”,甚至一向以彪悍著称的“老罗”也屡屡折戟沉沙。
作为农产品B2B,一亩田显然做的不仅仅是O2O,而是O2O+,即“O2O+B2B”。一亩田的悲剧反映出,互联网创业要想真正逆袭,不能一味追捧O2O。首先,线上没有做好的前提下,盲目进军O2O只有死路一条;其次,O2O即线下,尤其是线下营销和公关能力。对于专注于农产品B2B领域的一亩田来说,单纯地侧重于C端的营销,本来就是南辕北辙。但从根本上讲,一亩田的悲剧仍在于蹩足的线下营销和公关能力,最终为自己带来了一场不可承受之重。
上面分析了一亩田不该做什么,现在来谈谈誓言要打造农产品版“阿里巴巴”的一亩田,到底该干什么。
首先,打造线上流量入口和撮合性交易平台。
一亩田的悲剧肇始于数据造假,根本原因还在于线上实力薄弱。对于一家仅成立4年的B2B创业公司而言,宣称马上突破1000亿,或将冲击万亿,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这从根本上违背了B2B平台的安身立命之道——公信力与品牌信用。
作为B2B平台,创立伊始首先要树立平台的公信力和立品牌形象,通过撮合性交易平台,迅速打造线上流量入口。专注在TMT行业的源码资本认为,从大宗商品领域看,切入点都是撮合模式。因为上下游足够分散、价格波动大、商品标准化,在传统的线下,就已经存在着很多做撮合的黄牛。撮合模式可以很好地利用信息传递这张牌,先通过这样一个共同的平台,把买卖双方都拉上来做匹配,解决了线下信息传递的不够快、不够透的问题。同时,交易流水起量最快,行业的搅局力度最大。在把交易量做起来和用户行管形成之后,B2B平台也就有了进军自营领域的资本。
一亩田本质上提供的是消除信息不对称和撮合交易服务。按照创始人兼CEO邓锦宏的说法,一亩田就是做三件事:一是用大数据来建立一个信用体系,二是用互联网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用规模来制定行业规则。但由于“数据”和“信用”两大支柱出现了问题,致使其整个商业模式不幸坍塌。
其次,F2R模式。
B2B平台本质上解决的是流通和交易的问题。正如邓锦宏所言,目前活跃在一亩田平台上的主要有两类人(注意:没有C断消费者):一类是供应方,包括散户、大户、合作社、经纪人、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另一类是采购方,包括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批发商、饭店、超市、深加工企业和出口型企业。由于传统中间环节与经纪业务的分散、冗繁、低效,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整合农产品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提供信息和交易服务的互联网平台。
F2R模式为B2B平台的实践操作提供了一条途径。F2R(从Factory工厂到Retailer线下零售终端),指的是把多个渠道环节扁平化,直接供货给线下零售终端,提高供应商销售收入,降低线下零售终端的采购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和物流流通效率。F2R是B2B的一种,但是更垂直,而且流通的商品不仅仅包括工业品、农业品,也可以是消费品。F2R模式反映出线下零售商在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分销过程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所缺少的仅仅是一场“互联网+流通”的渠道扁平化改造。
遗憾的是,一亩田忽视了B端线下零售商的巨大存在,而将宣传机器指向了需求多元、飘忽不定的C端非目标用户群体。再加上蹩足的营销与公关技巧,最终造成了自身无法弥补的悲剧。
上面提到,烧钱不是O2O专有名词,B2B平台也要烧钱地推和补贴。客观来说,烧钱是互联网公司无法回避的商业模式之一,这是培育市场和短期内迅速扩张的必需。从这一点上讲,国内互联网创业与创投之间的关系可谓相爱相杀。据称,此次一亩田大规模裁员的直接原因即由于红杉资本撤资。
但无论红杉资本到底是不是真要撤资,单从直觉上来看,这本来就是一桩不完美的“婚姻”。在创投公司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产业资源与生态链。很明显,红杉的产业优势不在农业生态领域。据红杉官网介绍,红杉中国主要专注四个方向的投资机遇,虽然也强调其所投资的公司并不限于此:
o 科技/传媒
o 医疗健康
o 消费品/服务
o 新能源/清洁技术/先进制造
一个对农业领域没有深刻理解的创投公司,是无法支撑其创业者重塑“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梦想的。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目前国内创投界各自所专注的投资领域,以下资料整理自投资界官网:
移动互联网:
IDG资本、阿里资本、晨兴资本、达晨创投、海纳亚洲、红杉资本、经纬中国、联创策源、上海永宣、腾讯产业共赢基金
DCM资本、IDG资本、君联资本、高瓴资本、高榕资本、红杉资本、经纬中国、老虎基金、赛富投资基金、腾讯产业共赢基金
互联网金融:
IDG资本、君联资本、源码资本、晨兴资本、光速创投、红杉资本、纪源资本、经纬中国、赛伯乐、上海永宣
金沙江创投、达晨创投、复星资本、温氏投资、弘毅投资、红杉资本、建银国际、九鼎投资、天图资本、苏高新创投集团
医疗健康:
君联资本、弘晖资本、红杉资本、九鼎投资、启明创投、深圳基石创投、高特佳、同创伟业、元禾控股、中信产业基金
文化创意:
昆仲资本、高榕资本、海通开元、华人文化投资、经纬中国、赛富投资基金、上海永宣、深圳创新投、毅达资本、中国文化产业投资
清洁技术:
北极光创投、达晨创投、集成富达投资、和君资本、富坤创投、同创伟业、时代伯乐、天创资本、毅达资本、中信产业基金
KKR、复星资本、海通开元、湖南高新创投集团、九鼎投资、雷石投资、云锋基金、同创伟业、中农高科投、中新融创
先进制造:
加华伟业资本、德同资本、硅谷天堂、国辰投资、建银国际、瑞华控股、九鼎投资、明石投资、诚鼎创投、中新融创
此前据南方周末报道,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曾称“红杉资本,连协议都没签,就给我打了几百万美元”,如果此番言论属实,那么这笔投资无论是对出资人还是对创业者,都是一件极其不负责任的交易。当前,中国互联网农业才刚刚起步,所需要的更多地是那些具有战略眼光与长期投资计划的产业投资者,而非薅羊毛的投机者。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楚出处。
阅读:18842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热门文章HOT NEWS
“互联网+黄金”的创新运作模式对传统的黄金投资业务的优化升级,...
万能的大熊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 |
你的位置:
&& 详细内容
一亩田“数据造假”事件始末:听听农业圈怎么说?
热度189票&&浏览1280次
时间:日 12:16
几天前,位于新发地的一亩田“旗舰店”内空空荡荡。一大早,店里两名年轻的工作人员,一位在把玩手机,一位正打着盹儿。店墙上挂着公司的标语,除了办公桌之外,店里没有摆放任何产品。“我也是无语了,进入呆了半个小时,没人搭理我,还是旗舰店。所以我也实在是不理解,一天三个亿,一个月一百亿,估值480亿的数据是怎么刷出来的。”一位近期特意拜访过一亩田北京新发地旗舰店的业人士向水果门户这样描述到。这位果业人士的感慨,反映的是一周以来农产品B2B电商平台一亩田经历的“过山车”一般的媒体和公众关注度。就在南方周末、极客公园等媒体不久前对其做出专题报道后,两篇自媒体文章《一亩田,万亿奇迹背后疑云重重》《一个月前,我绝不敢把“无耻”用在创业者身上》却将其反向拉入争议的漩涡中心。在南方周末名为《一亩田创始人邓锦宏:当在田里也能用手机上网,事情就成了》的报道中,一亩田85后创始人邓锦宏的创业故事令人振奋不已:在从百度单飞,创业五个项目均告失败后,邓锦宏终于发现了赚钱的“第六个方向”――提供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比如用户搜索白菜,就能看到一些买家和卖家发布的白菜价格信息。在看到盈利曙光之后,2014年6月,一亩田进一步尝试线上+线下的交易撮合模式。邓锦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彼时一亩田每月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但一年后的今天,一亩田的日交易额已经突破3亿元,每月已经达到100亿元。“以前投资人对一亩田不了解,后来找上门来,我们基本是被动融资,连PPT都没有做过,只给他们看了后台数据。”一亩田的投资人中,就包括曾经投资过大众点评网、美团网等的红杉资本中国。然而,近日来疯转的自媒体文章中却提出了对一亩田日交易量3亿等交易数据的质疑。文章举例指出,一亩田网站上所显示的“9小时前老板采购了5吨的洋葱”,采购量之大,甚至远远超过了洋葱盛产地区西昌每年30万吨的产量。一时间,各大媒体质疑声高涨。但事件发生后,包括虎嗅写手“快刀青衣”、阿里巴巴出身的曾东、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等在内的各路人士也纷纷为一亩田鸣不平, 其挺身而出大多从“情怀”角度出发:一亩田被控诉的假数据更像是数据显示Bug或测试数据;3000人团队的公司不是靠骗就可支撑的;质疑没有错,O2O创业就要更透明,但不能否认邓锦宏的创业激情;争议一周令一亩田名气大增也是互联网奇迹;一亩田一直在做正确的事,继续看好其大好前途。图片:一亩田市场副总裁李国训回应媒体质疑(图片来源于亿邦动力)这些似乎并无法熄灭公众对于创业圈“泡沫”的恐惧和猜疑,尤其是农产品交易这样涉及到生鲜损耗、物流、冷链等各环节的实业。7月30日,处于争议中心的一亩田终于按捺不住,在上午9点半召开新闻发布会。据当日参会的亿邦动力网报道,一亩田市场副总裁李国训表示,现在一亩田的日交易额和月交易额确实已经达到了以上所说的数额,甚至在现场公开后台数据。数据显示,6月20日到7月21日,一亩田的交易额为99亿元人民币。“目前活跃在[一亩田]平台上的主要有两类人,一是供应方,包括散户、大户、、经纪人、龙头企业(新希望),另一类是采购方,包括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批发商、饭店、、深加工企业和型企业。而一亩田B2B平台目前有200多万用户,其中采购商有20万左右。”李国训说,一亩田的产品不断的迭代升级,整个迭代版,APP平均两周一个版本。“我们现在整个APP的版本安卓加IOS有一百款以上。每一款新版本上去以后有大量的测试数据。”一亩田:互联网“中介”,还是交易救星?在南方周末的报道中,邓锦宏对于一亩田信心满满:“一亩田正在让农业交易的所有环节变得更加高效。假如今天全国有一万个人要买白菜,以前是通过很复杂的多对多的关系完成交易,我们出现后,通过系统的算法,包括价格、品质、规格、距离、和信誉等级等,实现双方交易的精准匹配。”目前,一亩田公司员工共有3000人,其中大部分为高薪聘请的线下团队。“他们现在每天的工作是下到田间地头,教育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和大户去使用互联网工具,教他们怎么使用一亩田的产品跟全国各地的买家聊天和交易。另外,当有买家来跟农民做生意的时候,一亩田的员工也可以帮买家看货,锁定货源。”但是,总部位于的某农业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水果门户,他并不认为一亩田真正“深入了基层”。“一亩田一线员工主要在各农批市场,没什么田间地头。我们本身就和各地的种植大户有密切的联系,各区域的大户基本都有,对一亩田感兴趣的时候也挨个问过他们 ,也许是巧了,并没有人有过接触。电话能联系到的一亩田人员,都是驻扎在农批市场的。”他还表示,一亩田十分看重的帮助买卖双方直接交易的APP,似乎价值并不突出。“app我们下载了一些,以种植户和买主身份都注册了 ,获得的信息量并不比网站多,我感觉只是个联络信息的平台。那些联系信息,对于刚刚进入农业领域、毫无产地资源的人还有点用。买主的确是可以联系到卖方,但价格等级之类的,依然是要买卖双方再联系确认的。”他指出,农产品品类的等级差异太大,尤其在大宗农产品贸易中,因此网上直接交易并不现实。“这和做餐饮供应的那种模式不一样。大宗交易,一级胡萝卜和二级的差价很大,不看现货就按吨来 ,等级不对谁受得了啊。我们选择合作或做采购,都不会app上一个电话就确定。app上披露的价格也基本不是最后成交价。农产品,得看着实物才行。”他表示,一亩田并不提供交易之后的任何物流等方面的服务。而从安徽一家与一亩田接触过的公司那里,中国水果门户进一步了解了一亩田的服务内容。“[一亩田]说可以帮我们联系异地客户,比如把河南郑州那边买的商家客户联系给我们,具体谈还是我们跟那边商家,他们其他不管,就是牵线搭桥。就需要知道我们公司做哪些产品,什么时候有货,最重要的就是要求买卖款项必须从他们账户走。”安徽一家蓝莓种植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水果门户,一亩田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样的服务并不收取任何费用。从一亩田向其提出的服务项目来看,一亩田在农产品从产到销的过程中主要起到的是“中介”作用,并且非常注重大额资金通过其B2B平台进行流动。令人玩味的是,为种植户免费“搭线”的一亩田又是如何盈利的呢?这位负责人在与一亩田的接触过程中也表达了同样的疑虑。“对啊,当时我就问他们服务都是免费,那盈利模式是什么样子的,他笑着说是商业机密……现在看来就是要周转一下买卖的资金,弄个现金池之类的。”该公司最终未与一亩田达成合作。昨日,中国水果门户记者还通过一个微信群辗转联系上了一亩田的联合创始人刘志嘉。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刘志嘉在被询问到是否在一亩田公司工作时,仅表示自己是“大厨网刘志”,连名字也出现了变化。根据一亩田市场副总裁李国训在媒体发布会上的发言,大厨网目前是一亩田的战略合作伙伴。中国水果门户提出希望知悉一亩田对于近日来数据疑似造假的控诉如何回应,刘志先表示“近期各路媒体上都会有吧”,后又表示“做好自己的业务是最重要的,无论怎么回应都不如用实际行动。我不会讲无凭据的话。每一家大企业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我愿意多做些事,不好意思。”当中国水果门户继续询问“无凭据的话”具体所指时,他只表示“对不起,我不对此事发表个人看法,谢谢你的关注。”原文网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账号被封号咋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