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办赛车活动的应买房考虑的19个因素哪些社会因素

主题:疾病 | 医源世界
主题:疾病
≡ 收起全部文章
第三十章 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第一节 病人的一般心理活动   病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病,在心理上必然有反应,概括起来,病人易于产生如下各种心理活动。   一、抑郁   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它主要是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因为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多少都伴随着丧失,所以多数病人都会产生轻重不同的抑郁情绪。不过,病人抑郁情绪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的故作姿态、极力掩饰;有的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或哭叫连天;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严重的抑郁又往往导致失助感和绝望情绪。这是一种无路可走、无可奈何、悲愤自怜的情绪状态,多发生在患有预后不良或面临生命危险的病人身上。Seligman认为,当一个人对情境失去了控制力,并深知无力改变它的时候,就会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情绪。这种情绪状态多数是不稳定的,因而只要病情略见好转,或外界环境稍加改善就能烟消云散。不过,这种情绪状态在少数人身上也可以持续存在,直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有的还可诱发继发性疾病。   二、焦虑   任何人在一生当中都难免因故焦虑。病人患病,当然更避免不了焦虑情绪。焦虑乃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这种威胁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躯体的完整性受到威胁,一是个性受到威胁。对病人生理及心理上的威胁往往是统一的,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病人在生理与心理再度达到安全稳定为止。   引起病人焦虑的因素很多。例如,疾病初期对病因及疾病转归,尤其是预后不明确,可导致与疾病无关的焦虑,或是对病因、疾病转归和预后过分担忧。这时,如果医生、护士不及时向病人讲清楚,就会出现夸大病情严重性的倾向。正如Fletcher讲的:“无可奉告,并非好事,它会诱发病人的恐惧。”某些病人对带有机体威胁性的检查和治疗,对诸如癌症等预后不良的疾病均可引起强烈的焦虑反应。例如,准备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入院之后就盼尽快手术,一旦通知他明天作手术,他反而焦虑恐慌起来。在对住院病人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多数病人进入医院有焦虑反应,他们看到重病人的情况,听到病友的介绍,看到为抢救危重病人而来回奔忙的医生护士,不禁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恐怖感,好像自己也面临巨大的威胁,因而产生焦虑。他们希望对疾病做深入的调查,但又怕出现可怕的后果;他们反复询问病情,但又对诊断结果半信半疑,忧心忡忡,也可以产生焦虑。总之,病人生了病,是桩不愉快的情绪刺激,容易形成不良的心境。心境不佳,就会事事处处不顺眼,总感到心烦意乱,基于这种心境,就容易出现焦虑或消沉的情绪反应。在男性多表现为为一点小事吵吵嚷嚷,在女性则多表现为抑郁哭泣。尤其,当遇到病情有变化,或做特殊检查,或准备手术时,情绪更易激惹,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动辄生气,甚至任性。也有的会出现一些反常行为,如有的人突然梳洗打扮、理发刮脸,有的挥笔大量写信,有的狼吞虎咽地吃起东西来,也有的长时间向窗外眺望,还有的蒙头大睡等。   完全消除病人的焦虑是不容易的,何况轻度的焦虑状态对治疗疾病还有益处。但是,医生与护士对极端焦虑和长期处在焦虑之中的病人要格外重视,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以免妨碍对疾病的治疗和诱发其它疾病。   三、怀疑   病人的怀疑大都是一种自我消极暗示,由于缺乏根据,常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患病后常变得异常敏感,听到别人低声细语,就以为是在说自己的病情严重或无法救治。对别人的好言相劝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原意。疑虑重重,担心误诊,怕吃错了药、打错了针。有的凭自己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推断预后。害怕药物的副作用。担心偶尔的医疗差错或意外不幸降落在自己身上。身体某部位稍有异常感觉,便乱作猜测。如果严重偏执,甚至出现病理性的妄想。   有些病人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学的生理、药理知识,往往以封建迷信来理解自己生理机能的不正常现象。当病程和他自己预想的不一致时,便陷入迷茫之中,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医护人员需在和病人交谈中,或从其病友的反映中发现病人的种种疑虑,努力予以解决。给药打针时,在病人面前要表现出严谨的态度,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医护人员之间在病人面前交谈,尽可能做到大方、自然,以减少病人的猜疑。对那些医学知识一知半解的病人更要作耐心的讲解,并要劝告那些对医学似懂非懂的亲友不要在病人面前乱作解释。   四、孤独感   病人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医生只在每天一次的查房时和病人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机会也较少。这样,病人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因此,在他们住进病室的第一天时常有度日如年之感。他们希望尽快熟悉环境,希望尽快结识病友,还希望亲友的陪伴。长期住院的病人由于感到生活无聊,乏味,希望病友之间多交谈,希望有适当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活跃病房生活。   有的病人夜间不易入睡,烦躁不安,有的起来踱步,有的多次按信号灯借故与值班人员说几句话。医护人员应当理解病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耐心安慰病人,使他安静入睡。   社会信息剥夺和对亲人依恋的需要不能满足是病人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设备和管理水平允许的条件下,应当允许亲友经常探视或昼夜陪护。   五、被动依赖   病人进入病人角色之后,大都产生一种被动依赖的心理状态。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生了病,自然就会受到家人和周围同志的关心照顾,即使往常在家中或单位地位不高的成员,现在也突然升为被人关照的中心。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自己也变得软绵绵的不象以往那样生气勃勃,变得被动、顺从、娇嗔、依赖,变得情感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只要亲人在场,本来可以自己干的事也让别人做;本来能吃下去的东西几经劝说也吃不下去;一向意志独立性很强的人变得没有主见;一向自负好胜的人变得没有信心;即使做惯了领导工作和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现在对医务人员的嘱咐也百依百顺。这时他们的爱和归属感到增加,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坚强的意志是病人同疾病作斗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医护人员一方面要使病人感到医院、医务工作者是可以信赖的,另一方面也要帮助病人提高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否则,一旦他们觉得失去同情,得不到足够的照顾时,就会变得心情沮丧,以至加重病情。   当前护理学新的理论观点认为,病人患病后所产生的被动依赖心理对疾病是不利的,故提出“健康自控”说,主张发挥病人在病程转归当中的积极主动性。他们认为,医院都喜欢病人照医嘱办事,唯命是从,并以为这就是好病人,而坚持“自理权”者往往受批评。实际上,后者比前者的疾病恢复快、效果好。因此,他们主张不应迁就姑息病人的依赖心理,而应尽量鼓舞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自理。   六、否认   在临床上还可以看到有的病人怀疑或否认自己患病。尤其是对癌瘤等预后不痕的疾病,否认心理更为常见。例如,有位主任医师,明知自己患有癌症,却矢口否认,当她看到病历上写的诊断时,还说经治医生写错了。有的医护人员对这种现象感到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正是某些病人应付危害情境的一种自我防卫方式。大量研究证明,一定程度的否认,对缓解心理应激是可取的。否认犹如瞳孔对光的反射,一旦遇到外界的强光刺激,瞳孔就自行收缩,以此来防视网膜免受过分的刺激。病人的否认也有类似作用,当难以承受的恶劣病情袭来时,自我否认可以避免过分的焦虑与恐惧。严重烧伤病人,急性小儿麻痹病人以及癌症病人易于出现否认反应。在一项对冠心病病人的研究中,发现有明显的否认反应者,死亡率较无此反应者要低(Hackett等,1968)   否认虽在一定程度上起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在许多情况下又起贻误病情的消极作用。例如,有位女青年身患肺癌,自己却矢口否认,拒绝治疗,半年时间就因脑转移而死亡。有人对乳腺癌的女患者进行调查,发现那些延误诊治的人,大都是带有否认倾向的人。   七、同情相怜   人都有同情心、怜悯心和亲和的需要。国外有位心理学家以女大学生做被试,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实验,发现人越在危难之时,具有共同命运的人亲和力越强。这一实验结果也可以在病人身上得到验证。医务人员都能看到,病人一旦住在一起,很快就能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他们很容易团结,而且这种团结大都不讲究职位高低、年龄大小等,只要是病人,就能一律平等、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他们关心病友的病情变化,乐于向医务人员介绍病友的痛苦症状,并乐于帮助病友克服困难。例如,有位年过花甲的老教授,因冠心病住进了一个有七位病友的病室。其中有工人、农民、干部,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仅有21岁,他们很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当一个病友出院,他们都依依惜别,相互嘱咐、安慰并留下地址,愿保持永久联系。病友之间这种相互怜悯与亲和,可以免除大家的孤独感,增强安全感,还有助于活跃病房空气,调节病人心境,对治疗疾病无疑是有益的。但是,这种同病相怜有时也起消极作用。例如,一个病友的病情恶化了,全病室立即变得死寂可怕,人人心头上笼罩着一片乌云。一旦有的病友因抢救无效而去世,他们就更加恐怖和伤感。另外,病友之间的消极暗示也往往产生不良影响,如有的互相介绍治病的偏方和所谓经验,干扰医生的正确治疗等。   八、侥幸   病人大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侥幸心理。例如,疾病初期不少人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总希望医生的诊断是错误的。尤其那些对病感不敏感的人,侥幸心理尤为严重。有些已经明确诊断的人。也往往存在侥幸心理。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对自己疾病的诊断仍在半信半疑,因而,有时不按医嘱行事;二是缺乏医学知识又缺乏科学态度的人,说什么“别听大夫吓唬人,上帝不一定和我过不去”。其实,这样贻误病情和导致不良后果的病人是经常有的。因此,医务人员应当针对病人的具体心理,仔细解释,耐心说服,尽量使病人树立对疾病的科学态度,克服侥幸心理。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第十二节 悟践心理疗法   悟践心理疗法(comprehensive practice therapy)或悟践疗法是1958年李心天等在治疗神经衰弱病人基础上所创立的一种方法。神经衰弱症一向被看作是一种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受学习苏联的影响,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当作是唯心主义的或者是资产阶级的货色而加以批判。然而神经衰弱症和其他神经症都属于心因性疾病,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而不敢提和不敢用心理治疗来医治,是过去神经衰弱症疗效不高的真正原因。他们当时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口号鼓舞下大胆提出了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快速疗法。1958年首先在北京大学患神经衰弱较重的80名大学生中进行为期四周的治疗,100%好转,其中痊愈和显著好转者达81.2%。以后又在钢铁工人、军事机关干部中进行,获得同样高的疗效。自年又在医院门诊定期对神经衰弱症举办这一疗法,每期收治30人左右,病人每周一至六来门诊半日,总疗程需时四周。绝大多数获得较高疗法,在以后的随访中,多数病人疗效巩固,复发率低。   神经衰弱病人多数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医药卫生知识,但是他们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症状并不很理解。由于症状表现为失眠、记忆力差、工作、学习能力下降,而认为自己的脑子不行了,因而心情苦恼、焦虑。约有83.8%的病人因对疾病伴有的认识而产生悲观、焦虑甚至绝望的消极或负性情绪,对治疗和自己前途失去信心。因此即使神经衰弱的原始病因DD引起精神创伤的生活事件已经解决或消失,但这种负性情绪却成为继发性病因而使症状继续存在。病人不间断地向各大医院专科门诊求救,寻求特效的药物,但是单纯的药物治疗只能使疾病持续不愈。   综合快速疗法的指导思想是:认为病人对疾的认识存在缺陷,因此心理治疗的核心是树立病人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疾病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对待外界的生活事件不能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导致精神过度紧张,产生有害于身心健康的负性情绪而致病。因为大脑了并没有质性病理损害,因此可以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参与各种治疗活动,不单纯被动服药,而是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消除负性情绪,改变自身的病理状态,即通过提高自己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主动参与改变自身状态的治疗活动和建立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来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因此后来就将此疗法改为悟践心理疗法。   具体的作法如下:   1.选择确诊为神经衰弱症或神经衰弱症状为主的其它神经症,经过体检无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者,每批30人左右。   2.治疗时间,每日半天,星期日休息,总治疗时间4周。   3.整个治疗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疾病和消除焦虑等负性情绪阶段。此阶段以集体心理治疗为主。向病人讲授神经衰弱的医疗知识,树立治愈的信心,时间约一周。   第二阶段:消除病因,恢复健康阶段。此阶段集体心理治疗和个别心理治疗并重。向病人讲授人的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与疾病的关系,鼓励病人积极参加各项治疗活动。在与病人个别谈话时,分析病人患病的可能原因,时间约为一周至一周半。   第三阶段:健康巩固阶段:集体心理治疗讲授对待生活事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制服失眠等症状的有效方法;个别心理治疗则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制定出一个循序渐进的恢复健康正常的生活日程表,要求病人按日程表活动,建立科学的生活制度和生活方式。   集体心理治疗除讲课外,还包括了我国人民习用的群众活动形式。治疗第一天开动员会,治疗结束开庆功会、表彰会。讲课时还现身说法,定期召开治疗心得交流会,造成医生与病人,病人与病人间相互沟通的良好融洽气氛.强调医护员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和病人的积极能动作用.   集体行为治疗主要为气功、太极拳,   4.每日治疗的内容有:   (1)医生讲课。   (2)与医生谈前一日自己的情况,填写记录病情和生活进程的表格。   (3)酌量服用某些药物或作必要的物理治疗。   (4)在医院内草坪或附近公园中集体进行气功或打太极拳。   (5)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5.如果在同一单位(学校、厂矿、机关)的成员中进行神经衰弱症的治疗。总治疗期可缩短至3个星期。每日治疗时间根据具体情况放在上午或下午。一旦病人认识到了神经衰弱的疾病本质,并掌握了处理与客观矛盾的正确方法后,治愈的病人一般不会再复发,未治愈的病人可继续自我锻炼,最后达到痊愈。整个治疗只需一个疗程。   这一悟践疗法在六十年代曾被应用于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中,一个疗程为16周。把心理治疗运用于症状活跃的急性期中,同时在治疗后期(后8周)让病人试验性出院,进行家庭或工作单位的环境适应和锻炼,获得了比一般精神分裂症治疗较好的疗效。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第九章 儿科临床中的心理问题   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躯体的和行为的)阶段,任何躯体疾病都将影响其身、心发育。而且,儿童不论患什么病都会对其家庭产生心理社会影响,所以,儿科的临床心理有其特点。 第一节 儿童疾病过程中的心理社会因素   一、心理因素对以疾病过程的影响   一般来说,年长儿童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生长发育和未来,慢性病或致命性疾病对他们正在成长并开始独立的生活是一种威胁。年长儿童对于疾病引起的情绪不安特别敏感,因此,也就特别需要心理支持,帮助他们保持独立性,灌输希望,防止孤独感。   年幼儿童只能从躯体不适上去化验疾病。年长后,对疾病的严重性与后果增加了认识,就开始涉及到认知和情感的问题。由于与医生的看法有差别,常因此而引起问题。由于多数年长儿童都为自己的疾病而焦虑,他们需要从医生那里得到详细可靠的信息,并希望有充分的时间和宽松的所氛来向医生提出问题。但医生有时使用的语言对儿童来说太为复杂,交谈的气氛也失之于过分严肃和匆忙,这样就会妨碍交往而增加儿童的焦虑。   年长儿童患病时可以出现反应低下或反应过度。反应低下表现为错误理解、否认、幼想或对抗,因而拒绝执行治疗方案,不服药、不遵守医嘱,并可能会曲解医生明确的指导。反应过度则出现对信息的错误解释,表现过度的顺从和焦虑;有的儿童可能把患病视为心理上的奖励(因为父母总是对患病儿童有过分的照顾)。   二、慢性疾病对儿童的心理冲击   一般把病程超过三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病。据估计,有30~40%的儿童在18岁以前曾得过一种以上的疾病(包括视、听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言语、学习及行为障碍在内)。其中严重的慢性病占7~10%。除感觉障碍外,最常见的是哮喘。   婴儿期的母婴接触对于婴儿心理健康发展极为重要(Harlow等,1966)。病婴由于经常住院与亲人分离,以及母亲对婴儿疾病的反应造成母受剥夺,使病婴缺乏安全感。6~7个月的婴儿在与母亲分离时,就可体验到一种丧失感并表现沮丧。幼儿期住院时受到疾病的冲击,家庭的过度保护可以抑制儿童表达个人意志的机会;住院儿童与双亲分离所致的应激可因缺乏安全感及父母丧失信心而增强。幼儿常把治疗手段看作是一种惩罚。学龄期儿童在心理上正发展着一种统治感(sense of mastery)。一种预测及控制未来事件的需要和对道德态度及价值的评价。慢性患病可以阻碍这种发展。到了少年期,象儿童一样仍处于发展时期,但又象成人一样要去应对一些面临的生活问题。在这样一个变动时期患慢性病可以引起折磨。在自我概念及躯体形象形成时,因为疾病或躯体变化的影响,少年可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少年在慢性病期间也可出现一些成人样的应对反应-否认、理智化、代偿、愤怒等。但要记信,他们毕竟不是成人。   三、儿科疾病的情绪因素   以下以血液病及心脏病为例说明儿科疾病的情绪因素。   (一)血液病中的情绪因素   据一位专门从事血友病、镰形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及白血病等心理咨询的儿童心理学家Lee Salk说,这些疾病对患儿、家属及儿科医生都有很大冲击。虽然疾病不同,但结局都很悲惨,这不仅是由于对病人生命的直接后果,还由于疾病对各方面发展的广泛冲击。   尽管输血是有点痛的,但那些贫血的患儿都能自愿接受定期的输血治疗,并将此作为生活中的一个部分。镰形细胞贫血及血友病患儿在发作时常有抑郁及伴发的挑衅反应,由于察觉到自己的生存要依赖他人的治疗而愤怒。   患儿通常不能上学,不能与小伙伴保持来往和进行正常的活动。面对死亡的现实引起应激。不少儿童迟早都会知道,这种疾病会缩短他们的寿命,并对此产生恐惧。   血液病患儿的家属也受到极大的精神冲击,他们要宽慰孩子,强忍悲痛。而这些患儿又常特别懂事(这是儿童血液病专家的临床印象),他们要父母节约,少买奢侈的用品,能似懂非懂地看化验报告,这些表现为懂事的行为反而加重双亲的悲痛。   (二)儿科心脏病的情绪后遗症   因为心脏在人们心目中是一重要器官,所以心脏病更易引起较重焦虑。强烈的焦虑可直接恶化病人的症状,有时很难将焦虑引起的症状和心脏病本身的症状区分开来而使诊断发生困难。   大多数儿童在长期心脏病情况下已经适应病人角色,以致一次成功的心脏修复手术后,有部分儿童很难适应正常的生活,表现为踌躇、焦虑、墨守成规、自我偏见(selfpreoccupation),小心谨慎地活动,回避应激情境等,这就需要医生予以鼓励和支持,使患儿获得对新形成的健康的适应。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第四节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一、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心理障碍   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的病人几乎都伴有精神变化。表现为紧张、易激动、情绪易变;尽管体力上感到疲劳,但仍想去干点事情;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有近事记忆损害。严重亢者可呈现精神症状,谵妄、昏迷到至死亡。少部分病人,特别是老年人患慢性甲亢者,常表现为抑郁、淡漠和厌食。   在20年代到50年代有些人研究了甲亢病人的个性因素,认为以下两点值得注意:①疾病是由急性情绪状态或打击所促进,有时甚至可以在一次极度的惊骇或情绪创伤后几小时发生;②病前人格特征有:过份地承担责任,敢于牺牲自己利益,依赖的希望与需要遭到抑制,常伴有过分夸张的怕死和怕损伤。在丧亲与严重恐惧下特别脆弱。象其他心身障碍一样,这些人格特征在易感性、病因、发病机制等环节中的意义还不清楚。有人认为,这种病前人格特质象自身免疫机制一样,可能以某种途径与.甲状腺组织的易损性相关。急性情绪应激作为一种非特异性促进因素,可激活遗传的或体质上的易感倾向,其途径可能是影响免疫系统,进而引起腺体的功能障碍。   二、甲状腺机能低下的心理障碍   成年发病的甲状腺机能低下,相当一部分症状与精神障碍有关。一切心理过程都趋于减退。最先表现为理解迟钝和近事记忆缺损,以抑郁为主的情感障碍也极常见。认知缺陷可引起痴呆(Whybrow等,)。有时器质性精神障碍可以发展到木僵或昏迷,这种从轻到重的器质性精神变化“粘液水肿性癫狂”(Myxedema madness)。病人常有妄想性猜疑及听幻觉。   三、库兴氏综合征的心理障碍   库兴氏综合征的精神改变常先于躯体症状而出现,行为症状与过量糖皮质激素的来源有关。内源性皮质醇增多者中40~50%有精神障碍。最常见的是抑郁、自杀危险性很大,有时短期发作以激动、急性焦虑及情绪多变为特征的行为障碍。约有15~25%伴有妄想及幻觉。   外源性皮质类固醇输入的病人也常呈心理状态的改变。75%有欣快感并常伴有食欲及性欲的增加(Reichlin)。抑郁少见,如有则严重。   内源性及外源性皮质醇过量的精神障碍不同的是由于外源性皮质醇可抑制ACTH的释放,而ACTH作治疗时,严重的抑郁较为常见。   四、糖尿病的心理问题   糖尿病受情绪影响并与灾难性环境变化有关虽早有记载,但由于没有以浒病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所以尚缺乏可信的证据。Dunbar(1933)研究糖尿病病人的人格特质,提出了被动、依赖、幼稚、性适应不良、动摇、受虐狂等因素。但这些人格特质与其他慢性病病人相仿,缺少特异性。蔡雄鑫等(1986)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定病人个性特征,结果表明,糖尿病组与甲亢组的N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E分均低一地正常对照组;但糖尿病与甲亢两组无组间差异。以上所述的人格特质可能是:①因患病而使个性固定;②随病情发展而倒退到早年的个性(Kimpell 1981),但多数人认为糖尿病并无特异的人格因素。   糖尿病可能构成一种带恐惧的心理应激因而降低病人的适应与应对能力,这在少年儿童患糖尿病时更为明显。由于心理应激可使很多人的代谢障碍发生较大波动。因此,饮食及药物安排需要特别严格,当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冲击(如亲人丧亡等)时,病人可以通过更动食谱或改变胰岛素剂量来进行调整,这样就有意、无意缓解了糖尿病酸中毒或明显低血糖带来的致死性威胁。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呼吸的频率、深度和节律可因情绪状态而变化,但机制不明。临床上有些疾病如过度换气综合征、哮喘的发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的缺氧后果及氧疗的顺从性等方面均与心理有关。   一、过度换气综合征   过度换气综合征(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意识丧失,但无癫痫、发作性睡病的证据。这种病只要使患者快速呼吸2~3分钟就可诱发,病人先感眩晕,然后昏厥或感头昏产生脱离现实的情感;耳鸣、眼花、肢体的刺痛或麻木、肌肉僵硬、手足痉挛等均可发生;有时口干舌燥或产生控制不信的器笑。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这类病人多有焦虑及癔病性格倾向。发作常与不安、过度紧张、恐惧等情绪因素有关。有报道,本病占内科病人的2.1~10.7%,女性为男性的1.6~2.0倍,25岁左右占60%(桂戴作,1986)   二、支气管哮喘   本病原因复杂且因人而异。现在已发现有许多不同的触发因素,除变态反应、感染、生化因素之外,心理社会因素也被认为起着始动机制的作用(Bengtsson,1984)。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键是支气管平滑肌的高反应性,详细机制还未完全弄清,但一般倾向于认为,情绪因素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迷走神经)而引起哮喘的(图6-1)。
图6-1 情绪影响哮喘的生理机制   早年曾对哮喘症人的心理特征作过不少研究,近年来,对这方面有一些指导性观点:①支气管哮喘没有单纯的或统一的人格类型;②许多哮喘病人(约占1/2)有强烈的乞求他人(特别是母亲及其替代者)保护的潜意识的愿望,这种愿望使病人对与母体分离特别敏感;③特殊的乞求的愿望是由母亲对哮喘儿童的态度所引起,但是对哮喘儿童及其家庭的研究并未找到一个单一型式的母子关系。   关于病人的人格特征,Iamandescu(1986)发现,哮喘与溃疡病这两种心身疾病之间的MMPI并无统计的差别,也就是说是否存在着代表哮喘(或其他心身疾病)的特异的人格类型还不能确定。   三、慢性阻塞性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包括肺气肿、慢性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其病程是进行性的又是不可逆的。它的后果是呼吸衰竭和脑缺氧,要通过长期氧治疗来处理。病人的日常活动受限制,Kaptein(1986)的研究表明,这种日常活动受限是由于心理因素,而与客观的肺功能参数无关;但完成12分钟的步行测试则与肺功能参数有关与心理因素无关。说明病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负担不是客观参数而是心理因素,这一点可以应用于健康教育及临床监护(表6-1)。 表6-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患行为
  限止日常活动 12分钟行试验
焦虑抑郁乐观耻辱神经质自尊PaO2PaCO2肺活量%FEV1% 0.39**0.49***-0.51***0.36*0.36**-0.47***-0.16NS0.06NS-0.22NS-0.27NS -0.20NS-0.29NS0.27NS-0.05NS-0.11NS0.27NS0.46***-0.26NS0.50***0.48***
  NS为无意义 *为P<0.05 **为P<0.01 ***为P<0.001Kaptein等(1986)   对病情严重的病人在病情缓解时作神经心理成套测试表明:注意测验、语词性及视觉记忆、一般智能、数学问题解决等均有损害。EEG及CT扫描的相关提示,对脑的认知反应结构有持久的低氧性损害(Hannequin等1986)。   Vorgeret等(1986)观察病人在14±8个月期间对长期氧治疗(long oxygen therapy ,LOT)医嘱的顺从性较差,LOT顺从性与病情的严重性及主观上的需氧要求有关。Block(1986)发现,LOT一个月可使平均的动脉血氧张力改变,从51mmHg上升到70mmHg(1mmHg=133.322Pa)。心理测验表明,全量表IQ,操作IQ,语词性IQ,记忆测定,视觉运动操作试验以及拟指试验等均有明显改善。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第六章 内科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中的心理社会问题   心血管功能改变作为情绪反应的整合部分已为人们所熟知。人们常把心脏称为“焦虑的专门器官”。情绪应激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文献上早有报道,但由于情绪应激概念模糊,难以用单独的量度来确定。Taggart等的研究表明,各种情绪应激都可以引起心动过速,主要是通过β-肾上腺素能机制;但在体验,甚至预期疼痛发生的情境下,却可引起心动过缓。这是由于在这种情境下明显占优势的迷走神经活动可以掩盖增强了的交感性活动。   近二十年来,对冠心及高血压病中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不少资料。近来来对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心理因素也日益予以重视。   专栏6-1 情绪对心脏的效应   情绪应激与粥样硬化病变有关,还涉及心绞痛、心律失常与猝死等心脏急症。为探索这一关系,以心率、心电图波形及血中儿茶酚胺浓度为指标来定量地评定不同类型和强度的情绪对心脏的影响。   (一)轻度情绪(在城市中驾驶汽车)的影响   在伦敦驾车可引起一定程度的心动过速,正常人与冠心患者相似。在高速公路上驾车,峰值心率在120-140次/分之间,口服β阻滞剂心得平使心动过速消失。   3名正常人在实验中呈现轻度ST-T改变(T波压低或平坦)。曾报道一名21岁女性在伦敦公路上驾车时,因焦虑和害怕,引起心动过速,并有T波平坦,在给心得平后,T波转为直立但仍有心动过速。   (二)中度以上情绪(对公众演讲)的影响   7名冠心病病人与8名正常被试者作两次研究,一次服安慰剂,另一次服40mg心得平(均在演讲前一小时服用))。未服β阻滞剂者,演讲时均有一定程度的心动过速,最高可达180次/分,正常心脏组与冠心病组差别不显著,用药后两组心动过速均受抑制。   (三)强烈情绪的影响   1.驾驶赛车 赛前15分钟(10人)平均心率160±10.8次/分。比赛时,最小179±13.7次/分。在10分钟到1.5小时的赛程中心率一直维持在高水平,比赛结束后一分钟内就恢复正常。   在另一组拟比赛中测得用安慰剂组的最大心率平均为160±13.1次/分,口服β阻滞剂组为102±8.1次/分。   2.跳伞 15名不同经验的被试者作26次观察(每次15分钟,包括跳伞前、后各5分钟),其平均最大心率为:初学者(5人11次),183±6.0次/分;中间者(5人次),186±6.5次/分;有经验者(5人次),159±14.3次/分;全体(15人26次)为175±15.3次/分。   (四)血浆中儿茶酚胺的浓度 四种情绪应激前、后的血浆儿茶酚胺浓度(μg/L)
城市驾车 8& 0.84 1.04 <0.01
对公众演讲 21 0.90 1.20 <0.01
驾赛车比赛& 7
0.97 1.44 <0.05
跳伞 8& 0.93 2.20 <0.01
  (五)情绪与心动过缓   一般认为,情绪唤醒引起心动过速,但在某些涉及到证实、体验甚至期待疼痛的情景下,却可引起心动过缓。如牙科手术病人,尽管血浆中肾上腺素水平明显上升,但心率不快,提示此时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而掩盖了增强了的交感神经活动。有人对观看暴力电影的被试者进行研究,也获得类似结果。即在尿内肾上腺素含量增加的同时,其心率却下降到安静时的水平以下,这种现象在循环生理学上称为“增强的拮抗性”(accentuated antagonism),即交感神经的背景水平愈高其迷走神经活动的抑制效应也愈明显(Taggart等,1983。)   一、冠心的心理问题   (一)A型行为类型   行为型式是一种特异的活动和情感的复合体。Friedman及Rosenman通过研究把人的行为型式分为A1、A2、Bx(M)、B3、B4五型。   A型行为类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TABP)是指A1型(我国规定为A1及A2型),具有以下特征:①为取得成就而努力奋斗;②有竞争性;③易不耐烦;④有时间紧迫感;⑤言语和举止粗鲁;⑥对工作过度地提出保证;⑦有旺盛的精力和过度的敌意。B4型则不争强好胜,做事不慌不忙,其余均为过度类型。Rosenman等(1975)发表了西方协作组(WCGS)随访长达8年半的大样本(3,524人)前瞻性结果。发现患冠心病的病人中A型者2倍于B型者。患冠心病的A型者继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约5倍于非A型的冠心病患者。西方协作组的这个材料有力提示,TABP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1988年著名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对此发表社论,指出近年来研究陆续出现了相反的结果,未能重复西方协作组的结论,例如发现A型与冠心危险的关系受病人年龄、性别和职业的影响;A型与冠心病的患病率有关而与发病率无关;在已有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高危者中,A型与日后冠心病的发病无关。Ragland利用西方协作组数据库资料的随访性研究结果(231例发生心肌梗塞而存活24小时以上的病人中:160例为A型,平均随访12.7年,冠心病病死率为19.1/‰人/年;70例为B型,平均随访11.5年,冠心病病死率为31.7‰人/年(P=0.04)。将病人分为年龄较轻和年龄较老的两组,两组A型者病死率均较低。兼有冠心病及A型者,日后死于冠心病的危险并不高于B型者),更说明将A型与冠心病联在一起的简单模型存在严重不足,不宜采用。两者若有某种联系,它只宜应用于某些人和某些冠心病人中。对此,美国一些研究者还在展开热烈的讨论。最近,Friedman (1989)对TABP的研究作了综合性回顾,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我国的学者在人群普查中发现,冠心病的患病率:A型者为9.36%;B型者为3.70%;在冠心病患者中A型者75.73%(杨菊贤,1984)。另外,在2000例心病患中,A型及非A型(M+B型)行为的比例为3.08:1(杨菊贤,1985)。国内的其他材料也提示冠心病患者中A型者多于B型者。   心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基础条件下(指没有激动的平静状态)或与合适的对手作放松竞赛时,血压及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并无A-B型之间的差别(A-B差);只是在剧烈的对抗竞赛时A型者的收缩压升高与儿茶酚胺水平上升均明显高于B型者;而心率及舒张压的A-B差不明显。其他可以呈现A-B差的情境为完成中等难度的作业,包括可能失败的工作,有外部鼓励(物质刺激)的任务以及与一个不喜受的人共事时(Houston,1983;Matthews,1982)。   (二)心肌梗塞的心理问题   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种表现,心理神会因素与心肌梗塞的的发病有关。据国内病史统计,有1/2-2/3的心肌梗塞病例有诱因可寻。其中有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及体力劳动最为多见。这与国外资料相符。与心肌梗塞有关的心理社会问题包括:①社会经济条件与职业;②社会阶层;③教育水平;④婚姻情况;⑤宗教信仰。   关于生活变化单位(LCUs)与心肌梗塞的关系曾有过不少研究,有回顾性的,也有前瞻性的,但结果并不一致。   心肌梗塞病人住院期间,约67%有情绪障碍。42%有焦虑,29%有抑郁(Stern等,1976)。在冠心病病房中的病人约33%请过精神科会诊,理由依次为:焦虑、抑郁、行为处理、敌意、谵妄、对症状的功能性影响、家庭干扰、睡眠障碍、征求用药意见等。一般症人在第1天为焦虑;第2天有部分病人呈现“否认”的防卫反应;第3-5天主要为抑郁。   二、致死性心律失常中的心理因素   心脏性猝死几乎可以肯定是由室颤所致,而心理因素参与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   A型行为类型作为一个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可以参与器质性心脏病的发生,TABP是否增加冠心病患者的猝死率则尚未证明。   一旦器质性心脏病确立,则在一些生活事件或心理应激的冲击下常导致猝死。如曾有人报道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雇员在裁员期间猝死率高于正常。另外也有人发现,抑郁或亲人丧亡的体验都可促进猝死的发生。Myers及Dewar(1975)调查了100例因心律失常而猝死病人死前当天的情况,有23人死前30分钟内有突然的心理应激体验史;相应的100例非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对照组中,只有8例有类似心理应激体验。Reich等(1981)对117名发作前24小时有情绪体验的致死性心律失常经抢救而幸存的病人进行晤谈及心理测验表明,触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可以从一般的生活事件到剧烈的情绪障碍称为“心理触发者”。对“心理触发者”的个体特征研究发现,半数以上是精力旺盛、高度的情绪反应性个体,常处于轻躁狂状态。用MMPI作匹配对照研究表明,“心理触发者”的疑病、癔症及抑郁量表得分较高。   引起心律失常的情绪状态主要是“愤怒”,其他的情感是失望、恐惧、悲伤或胜利的喜悦。伴随的躯体应激(运动、疲劳等)也不能忽视。   三、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学说是多源的,其中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为:   (一)职业与环境   研究结果表明,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中交通管理员,高血压发病率较条件相仿的领航员高5.6倍。大城市电话交换台话务员患高血压较多。在城市高应激区及低应激区(按社会经济状状况、犯罪率、暴力行为的发生、人口密度、迁居率、高婚率等因素来区分)作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应激区的居民高血压病发病率高,高应激区的男性黑人(25-60岁)的血压最高,平均舒张压在95mmHg(1mmHg=133.322Pa)以上。   (二)个体特征   早年对心理社会因素及血压的关系研究集中于个体因素,许多研究者所报道的与高血压有关的人格特质包括:高度敏感性、脱离实际、顺从、受抑制的愤怒和敌意、表露的愤怒、情绪的压抑、自由漂泊、恐怖、焦虑、抑郁、强迫性冲动行为、A型行为(成人)、各种形式的神经质、不稳定性、易变性。但是,没有一种特质是特异的。   (三)婚姻状态   根据Framingham的资料,寡妇和鳏夫的血压高于配偶健在者。对此的解释很多,也许在丧偶前已有高血压。有一个阳性的结果是在研究前十年内离婚者的血压要高于未离婚者。   (四)应激性情境   应激性生活事件与高血压有关。苏联卫国战争时,列宁格勒被围期间,极度紧张的气氛促使高血压发病率增加。另外,战争时前线士兵血压也高。失业者血压高,获得新的工作后血压下降。在预期要被解雇(最后未发生)期间血压也高。新近离婚者有几个月血压升高,但Theorell用生活事件问卷进行研究未发现与高血压之间有正相关。   研究表明,慢性应激状态较急性应激事件更易引起高血压。Theorell用与高血压无关的生活事件问卷及反映慢性激惹和生活不适的“不安指数”(discord index)双指标研究,发现两者均高的一组在两年后发生高血压的频率高。飞机噪声的长期作用可致血压升高;另外,高交通噪声区居民的高血压求治率高于低噪声区。但两者的糖尿病、哮喘、消化性溃疡的就诊率无差异。Von Eiff等(1982)发现噪声可使从事心算时的血压反应增强。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第二节 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原引起的躯体机能改变,一般在刺激作用或威胁消失后就随之恢复的称为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actions);若应激原过强或作用较久则使反应持续存在,可以不伴有器质性改变的称为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reactions);或伴有器质性变化,称为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在临床实践中,后两者是难以区分的,故也有将两者通用者。   Heinroth(1818)最早将失眠一类疾病称为心身障碍;以后,Jacobi(1822)又将包括转换性癔症(此病后来被排除,因为认为它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而不是植物性神经系统起作用的)在内的另一些疾病的纳入这一范畴,包括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偏头痛、支气管哮喘及类风湿关节炎。其后Alexander(1934)又加进了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神经性皮炎而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   随着人们对心身疾病研究的深入,心身疾病的概念也在不断更改变。美国精神协会(1952)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治疗手册》第1版(DSM-I)中提出了“心理生理的自主性及内脏性障碍”(psychophysiological autonomic and visceral disorders)一词来替代“心身障碍”。第二版(DSM-Ⅱ1968)中下的定义是:“这组障碍以由情绪因素引起的躯体症为特征,一般只累及一个器官系统,这种系统受植物性神经去配,所涉及的生理变化都是正常时伴随某种情绪状态而发生的,但在这种障碍时,反应更为强烈的持久,而个体可以不意识到他的情绪状态”。   专栏5-2 常见的一些心身疾病   痤疮   过敏反应   心绞痛   血管神经性水肿   心律失常   哮喘性喘息   支气管哮喘   贲门痉挛   冠心病   糖尿病   十二指肠溃疡   原发性高血压   胃溃疡   甲亢   头痛   胰岛素过多   低血糖   过敏性结肠   偏头痛   粘液性结肠炎   恶心   神经性皮炎   肥胖症   痛经   肛门搔痒症   幽门痉挛   局限性肠炎   风湿性关节炎   骶髂关节痛   皮肤病   痉挛性结肠炎   心动过速   紧张性头痛   结核   溃疡性结肠炎   荨麻疹   呕吐   疣 据Kaplan(1980)   在1980年出版的DSM-Ⅲ中,这个名词又被改为“心理因素影响的躯体疾病”(psychological factora affecting physical conditions)而不太强调躯体疾病中心理发病原因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现在愈来愈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单因素而是多因素的。   尽管如此,“心射疾病”(或心身障碍)一词仍在医学文献中应用。我们主张把“心身疾病”定义为“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其所致的器质性疾病”。可纳入这一范畴的障碍与病症见专栏5-2。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   医学界过去习惯于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考虑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认为生物学的指标是判断健康和疾病的最终标准。所谓健康,就是没有症状,用客观测量的方法找不到身体哪一部分有病态的证据。所谓疾病,就是生物学统计常模(Norm)可观察到的偏离,身体内出现高于正常值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如血中白细胞增加至10,000/mm’以上,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等,以此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但是这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因为:   1.很多疾病在早期是没有症状的,一般常规检查也不易检查出来。在病人没有查出病变证据以前的某一段时间,不能说他没有疾病或者说他身体是健康的。与此相反,大多数人都有龋齿,即身体有病理体征,但他们很少被认为是有病的人。   2.社会人群中疾病发生与否,受人种、年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制度等影响,不同社会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同,判断个体健康和疾病的标准也不一样.   3.健康与疾病的标准,还受各国文化背景、社会道德规范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影响。某些特殊行为在不同历史阶段就有不同评价。美国有些州把同性恋当作精神上有病的人,需要接受精神病专科的治疗,对酗酒、虐待儿童、丧失道德而犯罪被认为是精神上有病而偏离正常的行为;有些国家把持不同政见者当作精神病;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妇女争取选举权,参政的行为被认为是有精神病;某些宗教中把虔诚教徒听见上帝或神的声音视为正常,甚至受到尊敬。   由此可见,单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对健康下定义是不够的。英文中有三个不同的词来标志疾病的概念,一个是disease,用来说明病人的躯体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不正常。这种异常(disorder)是可以观察测量的。这正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问题。其次是illness,用来说明病人有主观不适感觉,如感到头痛、恶心、焦虑等一系列症状,这显然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第三是sickness,用来说明病患病了,不能正常执行工作、学习和日常的活动了,失去了健康人应有的行为,这是第三者的看法,也为病人所接受,是上述两种情况的结果,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   因此,除从医学的角度外还要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综合考虑一个人的健康问题。所以健康的定义应该是:   1.无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   2.无主观不适的感觉;   3.无社会(第三者)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这三条说明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健康,这就是医学心理学对健康的理解。联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complete well-being)”。这与医学心理学的观点是相似的。   医学心理学还认为:健康与疾病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从疾病最严重状态到健康最顶峰状态是一个生命的连续过程,它处于经常变化而非绝对静止状态,并呈现不同层次的适应水平。如果个体与环境保持正常的适应,就意味着正常的健康,如果适应良好,就是健康良好;反之,如果适应不良,陷入疾病状态,就意味着健康不良(图3-1)。
图3-1 健康-疾病的连续过程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经过三十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并引进最新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概念,已经对人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心理和生理的关系、心理和环境关系、心理刺激的致病和治病作用、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等问题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概括起来,大致有四个基本观点:   一、心身统一的观点   一个完整的个体应包括心、身两个部分,两者互相影响,以“心”为主要方面。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心、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在考虑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时,要注意心、身两个方面的反应,不能只注意这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二、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   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内,沐浴在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网中。从夫妇、子女构成的核心的家庭关系,到家人、亲人、继而再扩大到同事、邻居、集体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也同样对他个体的心、身健康产生影响,另外,还有周围自然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因此当研究每个个体的心、身健康和疾病时,要考虑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教育修养、经济状况、社会职业地位等因素的作用(图3-2)。
图3-2 人的健康受社会和自然(生物)因素的影响   这一观点和医学中的系统思想是类似的,即把人当作系统中一个部分对待。个体的人既是整体,也是部分[见专栏3-1]。   根据医学系统思想设计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人是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图3-3)。各层次之间既有纵向的相互作用,又有横向的相互作用。
图3-3 人是多层次的等级系统   三、认知和自我评价作用的观点   医学心理学认为社会因素能否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不完全取决于社会因素的性质和意义,还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怎样认知和评价,有时后者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发生工作上的重大失误、考大学名落孙山、恋爱婚姻屡遭挫折等不幸事件,对某些人来说,引起悲伤沮丧以至绝望情绪,一蹶不振成为重大精神创伤而损害健康;对另一些人来说,却能从中吸取教训,重振旗鼓成为发奋图强的动力。许多社会因素都必须通过心理的中介作用,才引起心身两方面不同程度的反应,这些社会因素也必须成为心理刺激后才能对健康或疾病发生影响,即能致病也能治病。   四、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   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对外界事物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反应模式,构成了相对稳定的个性(人格)特点。这些模式和特点使个体在与周围人和事物的交往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其中心理的主动适应和调节是使个体行为与外界保持相对和谐一致的主要因素,是个体保持健康和抵御疾病的重要力量。   上述四个观点贯彻到医学心理学各个领域,指导医学心理学各个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它说明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要使一个人自身各个系统器官的生理机能和瞬息万变的外界保持高度的适应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来实现的。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与外界社会三者之间如果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就意味着健康,在健康与疾病的连续过程图式中移向右边;如果三者之间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破坏了平衡就意味着有病,在图中就移向左边。   专栏3-1 医学系统的思想   医学系统思想来源于行为科学中系统工程思想。过去工程上考虑的方法是“由下而上”、“由细到总”的方法,也就是着眼于一个一个元素(或部分、部件),而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正好相反,是从系统总体上、全局上考虑和协调系统中的每一部分。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综合功能和属性的整体。所以系统思想的考虑方法是“由上而下”、“由总而细”。它不只着眼于个别的元素、部件的优良与否,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元素之间的联系,来大力提高整体的水平。所谓医学系统思想就是把医学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并从整体出发研究各要素组成系统的方式。   1.把人当作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系统。人体(成人)大约有60万亿个细胞按照严格的分工,特定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的。不同的细胞→各种组织→各种器官→某一方面系统,其中神经内分泌系统起着调节作用。从垂直方向确定人体一系列纵深层次:某系统、器官、细胞器、生命大分子及生命量子活动,这些多层次按照一定的联系,形成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开放系统。医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从整体联系的观点出发,一面揭示系统、子系统,以及各级要素、各级层次之间的纵向联系;另一方面又提示系统与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横向联系。   2.生物圈是人类共存和活动的环境。如果把人类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就可以发现人类和环境又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这一统一体称为“人类-环境系统”。环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综合体,它由各个圈层和生态系统构成。   3.作为关于健康和疾病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理论的医学系统思想,还必须建立“人类D自然D社会系统”的系统观念。因为致病因子除了细菌、病毒、各种物理化学因子外,社会生活中种种事件,如与家人、邻居、同事之间关系不融洽,工作上不称心,经济上困难,居住房屋上的拥护,都有可能影响他的健康,引起疾病。因此还有一个致病的社会因素。所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时,既要重视生理因素,又不要忽视反映社会因素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揭示生命活力的本质,探明人类和疾病作斗争的规律性。 日期:日 - 来自[]栏目共 144 页,当前第 11 页
&&&&&11&&&&&&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厂选址的考虑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