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相等的戚家军跟关宁铁骑三眼火铳图片挑,哪个能挑赢

明朝军队--朵颜三卫、锦衣卫、神机营、关宁铁骑、戚家军等
导读:一、朵颜三卫
1389年,明朝在今天内蒙古大兴安岭及其以东的嫩江一带,设置了朵颜、福余、泰宁三卫,合称朵颜三卫,用以安置当地归顺明朝的蒙古族部众。这些蒙古族多数是兀良哈部,因此朵颜三卫又被称为兀良哈三卫或兀良哈蒙古。为了统辖这些蒙古族部众,明朝在大宁卫分封了一个藩王——宁王,节制东北军兵,朵颜三卫就在宁王管辖之内。
靖难之役,朱棣为了消除宁王这个背后的隐患,同时为了得到善战的蒙古族骑兵,诱执宁王,从朵颜三卫得到了三千铁骑。在以后的战斗中,朵颜三卫的蒙古族骑兵英勇作战,为朱棣登上帝
一、朵颜三卫1389年,明朝在今天内蒙古大兴安岭及其以东的嫩江一带,设置了朵颜、福余、泰宁三卫,合称朵颜三卫,用以安置当地归顺明朝的蒙古族部众。这些蒙古族多数是兀良哈部,因此朵颜三卫又被称为兀良哈三卫或兀良哈蒙古。为了统辖这些蒙古族部众,明朝在大宁卫分封了一个藩王——宁王,节制东北军兵,朵颜三卫就在宁王管辖之内。靖难之役,朱棣为了消除宁王这个背后的隐患,同时为了得到善战的蒙古族骑兵,诱执宁王,从朵颜三卫得到了三千铁骑。在以后的战斗中,朵颜三卫的蒙古族骑兵英勇作战,为朱棣登上帝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酬谢朵颜三卫蒙古族首领,朱棣将原先大宁卫的土地割予朵颜三卫,而宁王改封到江西。从此,朵颜三卫名正言顺地得到了现在内蒙古东部赤峰一带的土地。但明朝因为要出兵进攻鞑靼和瓦剌,对同是蒙古族的兀良哈蒙古心存戒心,因此不让他们在新得到的土地上放牧,这引起了兀良哈蒙古的不满,在明军北征时没有随同出兵。朱棣第三次出征时,在蒙古草原上转悠了几个月,没有找到鞑靼或瓦剌的军队,粮草不继,无奈下令退兵。这次出兵没有取得任何战果,让朱棣很是不爽,于是他采取了一个背信弃义的做法。朱棣在回军的途中,突然偷袭了本是明朝子民的兀良哈蒙古——朵颜三卫,以此作为他取得“大胜”的资本大加炫耀。这次无耻的偷袭彻底暴露了明朝的真实面目,从此,朵颜三卫不存在了,兀良哈蒙古为了得到明朝给予的牧场(大宁),屡次南下与明军交锋,最终控制了滦河一带。蒙古达延汗时,兀良哈蒙古被迁到今天俄蒙交界处,清朝以后被称为乌梁海。二、锦衣卫锦衣卫,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1] 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锦衣卫直接听命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銮仪卫。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三、孝陵卫明孝陵始建于洪武九年(1376年),洪武十四年初步建成,次年马皇后去世,就安葬于此。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葬皇太子朱标于孝陵之东。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与马皇后合葬孝陵,孝陵地宫正式启用。永乐三年(1405年),孝陵工程全部竣工。孝陵规模宏大,周长约22.5公里,四周建有围墙,今中山陵环陵公路原为墙基所在。为保卫孝陵,在朱元璋安葬之后的一个月内,即设孝陵卫和神宫监驻守。孝陵卫内并设"经历司",这就是当时的军事警卫机构,是作为专业性保护"孝陵"的部队。其中,有5600名官兵一卫,一卫中有5个所,每一个所中有1120人。这些官兵都是经过长期训练而挑选出来的。其中又挑选了500名精兵。精兵的选择标准:能骑马扬鞭,飞速奔驰,还要骑马跨过一道壕,越过一堵墙,并在马上开弓射箭,三箭中两箭者才为合格。这些精兵每五年进行调整考核一次,据史书记载,"不能胜任者,可令其男儿承替,无男儿承替者,应侍禄回乡养老。"和末位淘汰制一样,不能胜任的人,就可以令他们的儿子来继续帮着守陵。如果没儿子顶职的士兵,就可以领着俸禄回乡养老去了。这像领退休工资一样。据了解,当时其他一些兵种好像没有这样的福利。孝陵卫的官兵共驻扎了167年,直到明朝灭亡。此后,孝陵不再有驻军把守,遭到严重的破坏。康熙、乾隆南巡谒陵时,都觉得孝陵应当保护,特设守陵监两员,陵户四十,并拨出司香田若干。到清咸丰三年,孝陵地区又成了太平军和清军的战场,孝陵和灵谷寺等地面的木结构建筑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时人有"草满故陵埋石马,月明荒径泣铜驼"的诗句,描写了孝陵的荒芜情景。清代,孝陵卫是南京各种名酒的酿造地。甘熙《白下琐言》载:"今所沽烧酒出孝陵卫,皆米酿成,有堆花之目,其地有酒行,清晨驮载入城,岁无虚日。"孝陵卫的剪绒亦是南京的著名特产。甘熙的《白下琐言》也对此业兴起的经过做了详细记载:道光庚子静斋叔父在常州奔牛镇及浙江石门斜桥等处,雇觅织工来者,捐资备办棉纱,于孝陵卫一带设机织布,令绒机失业男妇习之,价廉工省,日用必需,此业一开,补救不小,海百世之美利也。"另一种特产呼为陵园西瓜(俗称马陵瓜),因产于马皇后陵一带而得名。此瓜个小,呈椭圆形,青皮小籽,瓤红汁甜。对于生长于三大火炉之一的南京人而言,马陵瓜无疑是消暑的佳品。清人纪晓岚有诗赞道:'种出东陵子母瓜,伊州佳种莫相夸。凉争冰雪甜如蜜,消得温暾顾渚茶。"孝陵卫大营辕门内,现放置许多明代栓马柱和喂马石槽,以及石马若干,均为从民间收集而来,尤其那栓马柱上有雕有武士,狮,猴,狗,辟邪等各式形象,精湛生动。[1]虽然孝陵卫在南京曾名扬一时,这一地名也一直沿用至今。但事实上,600年龙纹石雕来孝陵卫这一称呼只是口口相传,并无正式的佐证依据。2002年,在南京孝陵卫小卫街宁杭公路拓宽过程中,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的文物工作者,发现了一块高为2.2米、宽近1米的石碑,碑额篆刻《奉指蠲(读juan,意为免除)免三则碑》。经文物考古专家辨识,确认这是一块立于清代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政府公文碑。经文物专家考证认为,这块石碑是孝陵建陵600年来第一次发现的有关孝陵卫的文献记载,反映了明朝、清朝中央政府对孝陵守军的供奉、征免情况,因此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尤其对推动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明孝陵的保护和利用显得弥足珍贵。四、神机营神机营战斗明代永乐年间,创建了战略机动部队——神机营,它与五军营、三千营一起随皇帝出征。神机营以火炮,即铜火铳为主要装备,它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炮兵部队,使炮兵成为一个独立兵种,完成特定的军事任务。神机营创建后,多次跟随明朝皇帝出征,用手中的厉器——铜火铳作战。神机营的铜火铳作战时,列于阵线前列,各炮队之间有一定间隔,便于装填炮弹,可以轮番齐射,用炮火摧毁敌人阵地。1410年2月,明军受到蒙古军队阻击,神机营立即用炮火突击阻敌,敌军的防守阵地被神机营的炮火所摧毁,大部分守军在炮火中丧生。明军的骑兵部队发起攻击,大获全胜。但是,风势轮流转。时光到了1449年10月,蒙古兵越战越勇,步步进逼,12万蒙古兵已经攻到了京城附近。守备京城的将军命令神机营设伏于北京德胜门外。10月13日,蒙古兵兵临城下,明军守卫部队派出骑兵小分队,将蒙古兵引入神机营设伏地区。明军的神机营装备着最早的火炮——铜火铳。而且,神机营久经百战,有着火炮战和机动战的经验。在蒙古兵被引入神机营设伏地区后,守城的将军一声令下,神机营的大小铜火铳一齐开火,大小铜火铳发射的石制或铁制的球形弹丸,一齐射向蒙古士兵,用来杀伤敌人。神机营的大小铜火铳打乱了蒙古兵阵形。此时,城内外明军乘势出击,大败蒙古兵。在这次京城保卫战中,神机营的铜火铳发挥了重要战斗作用,立了大功。五、关宁铁骑所谓铁骑,不外乎两种解释:1 披挂铁甲的战马的骑兵,2 借指精锐的骑兵。因祖大寿和吴三桂的兵属于关宁军,才称其为"关宁铁骑"。 这与传闻中的铁血军团没什么关系,可证传闻为假。而关宁铁骑也并非为孙承宗所编练,根据熹宗实录,天启六年袁崇焕上书辽镇军编制,依然沿用孙承宗所额定的编制,并没有关宁铁骑。到天启七年,户部尚书郭允厚疏言:"关门内外兵马自枢辅裁定,而后连匠役杂兵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一员名在内共一十万七千三员名马骡五万三千八百五十二匹头 。"又一次证明关宁军依然是孙承宗所定编制。根据《明档》记载,崇祯元年三月前后,有约十万众蒙古部落归顺明廷,被时任辽抚安置在锦州附近,辽镇将领即从中招募大批精壮善战之夷人充做家丁,时锦州总兵祖大寿更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为降夷左右营,以蒙古部落首领为将,成为了祖大寿直属指挥的一直精锐军队,人数约三千人左右。关宁铁骑也并非袁崇焕所编练,袁崇焕被任命蓟辽督师是崇祯元年四月,七月入都见皇帝,后面一直忙着平兵变,策划杀毛文龙,然后就是己巳之变被捕下狱。短短一年多时间并未来得及对关宁军做出变动。梁启超《袁崇焕传》与金庸所著《袁崇焕评传》也均无关宁铁骑的记载。袁崇焕下狱后,祖大寿成为了辽军方面的军事首脑,任辽镇总兵官。从此,以祖大寿为首的以降夷为主要战力的祖家军跨上了主导明代辽东十数年的历史舞台。随着崇祯八年,祖家军的将领祖宽、祖大乐带以降夷家丁为主的部队入关剿匪,祖家军的善战之名即在关内传开,至崇祯九年,有人开始以"关宁铁骑"称呼祖大寿所领的以家丁为主力的祖家军。吴三桂其父为吴襄,与祖大寿是姻亲关系,也属于祖大寿军事家族内的一员。当祖大寿于松锦之战投降于皇太极后,吴三桂即成为祖家军在明朝辽军方面的代表。其麾下三千家丁也成为其所依赖的重要战力。综上,历史上真实的关宁铁骑实为祖大寿为首,以家丁为主要战斗力的一只家族化的军队。因大凌河之战与松锦之战,祖氏家族大部降清,这只军队也得以为清廷所用,成为了汉八旗的重要组成部分。六、秦军明末历史中秦军无论是对鄂尔多斯、对蒙古、对清军还是对农民军都是明帝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号精锐部队秦镇号称“吃的饷少打的仗苦”。决定明清气运的锦州决战时,以吴三桂为的辽西武将带着私军不打声招呼就先走一步了临阵脱逃的关宁军倒是毫无伤地返回宁远了,可这引了明军十万大军炸营。这种大溃地千古奇闻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当时滚滚的南逃洪流中只有三万秦军屹然不动。其后几百秦军决死突击的气势,也能把皇太极御营正黄旗卫士吓得逃跑,逼得皇太极几乎亲自拔刀。危险过后皇太极气得大骂:打败也就算了、被冲垮也就算了、逃跑也就算了、居然逃跑前都不知道来报个警,这也能算是御营近卫么?可惜秦军实在太少了,而且武器太落后的,给的军饷也太少了。要是洪成畴带的十三万大军都是秦军那肯定就该皇太极哭着回寨了。七、天雄军天雄军卢象升的兵.据高迎祥和李自成讲,他们最怕的明军,就是天雄军。比如关宁铁骑,虽然战斗力强,但都是骑兵,冲来冲去,死活好歹都是一下子,但天雄军就不同了,比膏药还讨厌,贴上就不掉,极其顽固,只要碰上了,就打到底,不脱层皮没法跑。天雄军的士兵,大都来自大名、广平当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所以如此强悍,只是因为卢象升的一个诀窍。两百多年后,有一个人使用了他的诀窍,组建了一支极为强悍的部队,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曾国藩。没错,这个诀窍的名字,叫做关系。和曾国藩的湘军一样,卢象升的天雄军,大都是有关系的,同乡、同学、兄弟、父子,反正大家都是熟人,随便死个人,能愤怒一堆人,很有战斗力。但这种关系队伍,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冲锋的时候,一个人冲,就会有很多人跟着冲,但逃跑的时候,有一个人跑,大家也会一起跑。比如曾国藩同志,有次开战,就遇到这种事,站在后面督战,还划了条线,说越过此线斩,结果开打不久,就有人跑路,且一跑全跑,绕着线跑,追都没追上,气得投了河。卢象升没有这个困惑,因为每次开战,他都站在最前面。八、戚家军戚继光的基层战术单位是「车」或是「队」,车营及辎重营是「车」,马营及步营是「队」。马营及步营是第一线主力战斗部队,全营官士兵全部挂精良甲胄上阵,车营及辎重营是辅助支持部队,车正(含)以上官佐才有挂甲,车兵不挂甲。戚继光的部队在明朝来说,火器比应该算是最高的,且用的是鸟铳,只差在重炮威力与数量均等少于京营。车营火器比为 43.60%,马营火器比为 42.57%,步营火器比为 48.02%,辎重营火器比为 58.70%,其中以辎重营火器比最高。戚继光蓟州练兵编组的部队火器数量及比例是同一时期全世界;「最多量也是最高比的火器部队」,同一时期的欧洲正流行西班牙大方阵,单一大方阵规模相当于明朝的「营」,单一规模的西班牙大方阵配付的火器比为22.38%(不含炮兵)。日本战国大名是以「备」为基本战术单位,也是相当于明朝的「营」,一个战国大名的「备」(百万石大名本阵备例外)火器比为20.98%。此时的全世界只有奥图曼的新军(就是近卫军)火器比约在30%以上还有得一比。戚继光的最基层战术单位的「车」与「队」的人员编组与武器配备可以搭配形成营阵或是自我独立作战,相比其它世界各国的基层战术单位,较注重大军阵的互相搭配,独立作战的职能相对弱了很多,这是明朝与其它国家在部队编组上最大的不同点。可以说,大明帝国的戚继光蓟州十万兵,是当时全世界编组最先进,武器最精良,训练最扎实,待遇最优厚的无敌雄狮。未完待续。。。。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宁铁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