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开和阅读中国这部天书残卷图鉴在哪打开

& & & & 正文
胡鞍钢:如何打开和阅读中国这部天书(3)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现代中国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学科,世界各国学术界与中国学术界之间开展高水平的、真正平等的学术对话。由于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使得&现代中国研究&对国际上优秀的学者更加具有吸引力。国情研究具有最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同时需要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那么如何系统地研究中国国情呢?这就需要参照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提出的三条基本要求:首先,研究国内和国际现状,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系统、周密的研究,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握客观的真实情况;其次,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包括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再有,学习国际理论与经验,既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包括极其丰富的社会科学,由此来&有的放矢&,&的&就是具体分析中国的发展问题,&矢&就是国际理论与经验,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这就决定了我们要从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分析:
第一是实证&&理论层面:首先分析中国的发展实践与国情变迁,从实践分析中抽象出理论认识,同时充分借鉴西方发展经济学成果,形成理论概括,这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循环往复。
第二是认识&&政策层面:研究国情的目标是作出知识贡献,影响公共政策,&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国情研究的最大价值就是在理论与实践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的目标与战略这一最大的公共政策。其中很重要的是识别出发展的挑战,这就需要发展诊断这一中间环节。
第三是过去&&现在&&未来层面:这是指要从历史维度来认识国情。一是30年尺度分析,重点分析改革开放30年发展实践();二是60年尺度分析,分析建国以来60年()的发展实践;三是千年尺度,延伸到古代中国,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国情。现状分析以及综合诊断是对现状进行分析,目标与战略则是前瞻分析。国情研究不但需要历史感觉、历史体验、历史认识,也需要现实理解与现实参与,还需要未来愿景与未来眼光。
第四是世情&&国情层面: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我们不仅要研究国情,而且要研究世情。因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不知彼,则不知己。这个彼不只是对手,而是全世界。不了解世界,就无法准确地了解中国;不具有国际视角,就无法深入地认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下,世界影响整个中国,世界改变整个中国。与此同时,中国也会影响整个世界,中国也将改变整个世界。所以我们既要研究国情还要研究世情,即世界的发展动态变化,这就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提供了极大的机会。
我们所做的国情研究是属于&实证社会科学研究&,主要回答:当代中国实际&是&什么?已经或正在&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就不同于&规范社会科学研究&,即应该&是&什么,对各种行为方式的合意性作出判断。这就需要以真实的中国为研究对象,以科学的方法、历史的观点、宏观的视野、国际的视角、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这是坚持不懈的知识积累而不是断断续续的研究,是比较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研究,是较为全面的和多角度的而不是片面而单一的研究,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深入研究而不是粗枝大叶的一般性描述,是采取跨学科和多角度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而不是仅从某一学科或方法作单一专题性研究。总之,国情研究也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对此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化研究。国情研究是非常专业化的研究领域,同时又需要将不同学科专业知识加以集成、综合和凝炼,并从事创造性的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其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是重要的办法。定量研究之所以成为一种知识贡献,是因为提供了一种我们称作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知识。通过定量研究能够提供关于中国国情与发展史的数据、信息和知识,这就能真正深化我们对中国发展历史轨迹的理解。
第二,开放式研究。&文革&十年、包括&文革&之前的十几年,中国的社会科学界与西方同行相互隔绝,而且封闭时间太长,正常的学术研究被政治(权力)统治和垄断的时间太长。即使当时最优秀的学者也是十分封闭的,既不能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也基本不了解国际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展,更谈不上进入国际主流(当然是西方学术界主导的)。社会科学上的研究方法、研究理论,不参与到主流之中,就没有办法和别人交流,同时也就没有办法对人类的社会科学知识作出同样的贡献。
第三,参与式研究。我们从事当代中国学研究,与国外的&中国观察&或&中国猜测&最大不同之处是参与式研究。这样才可能真正深入地了解与认识中国。如何持续参与研究,以下两个导向是最为重要的:
一是发展挑战和问题导向。我们要研究现实中国的&真问题&,选择中国的发展挑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治理问题、腐败问题、环境问题,还是就业问题、能源问题等等,都是我们国家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将把对中国的挑战视为对自己的挑战,主动及时研究对于中国的挑战,并且从研究中获得&真知&。
二是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我们要提出解决重大挑战的&真办法&,及时地、前瞻性地回答如何来处理和应对这些挑战,进行高水平的发展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这就构成了&挑战-应战&研究模式,研究挑战是为了更好地应战,研究应战是对挑战的积极回应。
第四,森林式研究。观察和研究中国既有不同的价值观,又有不同的角度。我们应当避免对中国认识的片面性,毛泽东曾说:&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因此,我们对中国的研究不仅要从地面近距离地直接观察各种&树木&(企业或个人)的微观变化,而且还要从高空俯视和全面观察整个&森林&(社会和国家)的宏观变化,给出多方面总体评价。
第五,创新性研究。学术研究就是求真与创新,发现新现象,提供新知识,提出新理论。国情研究也同样如此,它需要发现当代中国发展中特有的新现象和新特点,需要不断提供比较系统的当代中国变化的新信息和新知识,需要创新性地提出和解释关于中国发展的基本理论和重要观点。我们以中国崛起为主题,主动回答中国崛起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它崛起的国际背景是什么,它的国内经济背景是什么,它的政治背景是什么,以及中国如何更加成功地顺利地崛起、和平地崛起、可持续地崛起、绿色地崛起。从理论角度来看,还提出了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用创新说来解释中国的崛起。又如我们通过研究综合国力及国际比较、研究影响发展的五大资本及国际比较,从历史背景和国际比较研究中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创新不仅要突破他人,更要突破自己,包括自我纠正。研究现代中国本身是一个信息和知识不断&搜索&的过程,需要不断认识、识别、检验、修正和超越。
第六,集成式研究。当代中国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空前复杂多变的历史画面,她的变化与发展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不能从单一方面、单一学科来研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综合研究、集成创新,这包括以下几方面集成:一是信息集成,通过数据实证来提供中国的关键性信息。二是知识集成,集成了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环境生态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作为分析中国的综合理论依据。三是思路集成,集成了我们多年不同领域国情研究所形成的政策思路。集成创新并非知识的简单排列组合,而是通过再加工、再组织,提高知识附加值,实现知识向更高形态转化的过程。实现这一转化的关键是要像毛泽东同志所主张的&要学会用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必须要有材料,但是一定要明确的观点去统率材料&。这也是集成创新的&灵魂&。
本文关键词: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胡鞍钢:阅读并书写中国这部“天书”
日 10:45:14
来源:求是网  作者:胡鞍钢
本文是胡鞍钢、鄢一龙所著的《中国国情与发展》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5月出版)的后记
1996年以来,我被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聘为双聘教授,专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中国国情与发展”选修课。1999年教育部在全国32所大学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000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公共管理学院,又聘请我为教授。我的课正式列入清华大学通选课。选课的本科生来自不同的院系、从大一到大四的都有,由于选课的学生多,就采取了大课讲授。十几年来已经有几千名本科生选修了此课,通过课程学习他们不仅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了中国国情,也提高了观察和研究中国的能力。该课程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精品课。
作为一所大学,本科生培养是各类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大学教授,给本科生授课是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清华大学的本科生不仅是中国最好的学生,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从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中脱颖而出,未来还会成长为“学术大师、治国之才、兴业之士”。在他们的黄金年龄,就是要系统地给他们传授关于当代中国的基本知识,要教会他们研究中国的基本能力。我曾形象地对他们讲,你们正处在黄金年龄,考进黄金大学,需要掌握黄金知识,未来做出黄金贡献。
《中国国情与发展》这部书就是为年轻的清华学子而讲授和写作的。我也是边写边讲、边讲边写,讲了十几年,也写了十几年,这已经与十几年前的讲课大纲大为不同。
我开设的“中国国情与发展”课程,在全国高等学校是首创的本科生课程。它不同于专业性知识,是关于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知识和系统知识,是基于我长期以来关于国情研究的最新成果,又集成了几十部专著、合著的重要知识,每一章可能就是一部书或几部书的研究成果,并及时反映了最近的研究进展。“中国国情与发展”课程既是首创的,又是原创的。
我把“中国国情与发展”课程定位为大学生人生之途的入门之课,又是与中国同成长的终身必修课,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实践、终身受益。从教书育人的角度看,这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和“领导人”的长远需要。
当然,写作这部书的最大动力还是来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巨大需求。一方面我必须把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发展背景充分反映在本书之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我还必须基于中国的实践不断创新中国发展理论,使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这个需求就是关于当代中国变迁的系统知识、成熟理论的需求。
谁来认识中国?怎样认识中国?1962年1月,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讲过:“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来说,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可以这样说,对于中国这个客观世界,主要是由中国人认识的,既包括几代中国领导人,也包括极其众多的中国学者。这不仅需要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发展、中国挑战,还需要正确地认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就像毛泽东在这次大会上所说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达到自由王国”。
这也正是《中国国情与发展》这本书的目的。六十多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实践,也是最复杂的社会实践,不管是成功的宝贵经验,还是失败的深刻教训,都是我们了解中国国情、认识中国规律、总结中国道路、指导中国实践最宝贵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在学理上不断创新、丰富中国发展理论呢?本书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学习和借鉴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二是根据中国的发展实践超越现有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从历史视角和国际视角概括和总结中国经验、中国案例、中国道路,从而形成中国发展经济学理论,并作为指导中国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思路。
《中国国情与发展》这本书的主题就是“中国道路”。我们是将经济理论、经济统计、经济史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来历史地描述、系统地分析和详细地说明本书的主题。回答现代中国从哪里来,又是怎么样走过来的,已经走到哪里,将来走向何处,更加坚定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
本书基于和源于“中国原创”,又反映和总结“中国原创”。前者是客观原创,后者是主观原创。那么,什么是中国原创呢?就是中国道路的原创,它既不是对经典社会主义苏联道路的复制,也不是对经典资本主义美国道路的模仿。中国道路由“三因素”组成,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不仅中国的“总道路”不同于苏联和美国,就是中国的“具体道路”也不同于它们。如中国的教育发展道路、科技发展道路、城镇化道路、农业发展道路,都不同于它们。因此在我们的国情与发展研究中,既借鉴了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更有意识地反映和总结“中国原创”,具体到每一章,更加凸显具体的“中国原创”。这已经不同于发展经济学教科书,或者说这些教科书没有能够及时反映“中国原创”,也很难进一步指导中国道路,只能是“借鉴”,因为中国的发展实践早已超过了这些教科书。如教科书上所描述的由“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到“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而中国早就先演化为“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又演化为“四元结构”,通过“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的任务就是及时地比较准确地反映“中国原创”。我们没有采取复杂的理论,而是在归纳、梳理、概括和总结上大做“文章”,以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围绕“中国道路”这一主题,我们从自然国情、人力资源国情、经济国情、国情与世情等方面,专题讨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道路,从而又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总道路的整体认识。
教书是一个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再教学相长的过程。首先,在课堂上,我系统地向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研究国情的;怎样观察和分析动态变化的中国;提出了什么样的中国问题;我是怎样看的;随着中国的发展进程,有哪些独到的见解,还有哪些需要重新认识或深化认识。授课之后,将讲稿提纲上传网络学堂,供同学们参考。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我与学生直接沟通的平台。其次,在课堂外,组织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学习小组,由我根据课程进展,提出专题讨论问题,在多名助教的具体指导下,同学们频繁地交流、研讨,形成文字或文章,上传网络学堂共同交流、共同分享,充分体现人人是学生、人人是老师。这是学学相长的过程,是同学们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的途径。最后,同学们也会提出许多问题和难题,使我能了解他们的不同想法和看法,由我和助教进行多种形式的解答。这是再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我与学生再沟通的途径。
《中国国情与发展》这本书总结和集成了我们长期以来国情研究的原创性成果,每一章都是基于一部或几部著作的成果。这涉及几十名由我指导并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与我合作并完成博士后研究的学生们,集中反映了研究团队的集体成果、集体智慧,不少人还多次参加该课程的助教工作。其中王亚华老师多次参与该课程不同专题的讲座,受到本科生的高度评价。鄢一龙助理教授和我共同讲授中国国情与发展的课程,并共同撰写修改本书。
本书是一部并未“写完”的关于当代中国的著作,因为中国这部“天书”无论是“天天读”,还是“天天写”,无论是长期钻研还是长期写作,总是写不完、写不尽。这就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修订再版,与中国发展同步,与中国兴盛同篇。
( 网站编辑:田雨晴 )【中国无字天书月亮相貌解读研究应用中心】共【6】人浏览,最近一月【0】人浏览,最近一周【0】人浏览。
小伙伴们还看了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中国启动解读人类基因“天书”计划
& | & 来源: & | & 编辑:颜观潮 & | &
  原标题:中国启动计划解读人类基因“天书” 超级计算机成功模拟13岁男孩 “脸萌”萌翻朋友圈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王全文):本周,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CNHPP)全面启动实施,解读人类基因组“天书”;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最新排名出炉,华为、中兴、海尔位列前三。超级计算机成功模拟13岁男孩;爆红软件“脸萌”,抢占朋友圈;转基因公蚊子使自身“断子绝孙”。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CNHPP)本周全面启动实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继基因组计划之后人类全面探索自我奥秘征程中又一重大科技工程。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产生的大数据将全景式地揭示人体蛋白质组成及其调控规律,解读人类基因组这部“天书”。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国际执委、该计划首席科学家贺福初院士告诉记者,蛋白质组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发现新型诊断标志物、治疗和创新药物,可以全面提高疾病防诊治水平。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将是继基因组后来解读它的功能执行体,基因组是生命体的结构蓝图,而所有执行功能,甚至搭起这个结构的是蛋白质。我们这个项目完成之后,将揭示人体所有器官蛋白质组的构成,以此为基础,可以揭示所有疾病的差异所在,异常所在,并以此为基础找到针对性的诊断措施、干预措施和预防措施。”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PP)是新世纪第一个国际大型科技合作计划。中国科学家率先倡导并领衔了人类第一个器官(肝脏)国际蛋白质组计划(HLPP),开中国引领国际大型科技合作计划之先河,所形成的理论框架、整体策略和技术标准被国际同行认可和应用,为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全面展开发挥了示范和指导作用。近4年,中国在这一领域国际核心刊物发文章1000多篇,跃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蛋白质组学研究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02年起每年发布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这也成为反映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晴雨表。本周公布的最新软件百家企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475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29.6%,排名第一的企业规模达到1216亿元人民币。
  北京中软国际是本届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之一。该公司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唐振明介绍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作为一个国际化的软件服务公司,他们不断的拓展海外业务,软件外包服务中有60%的离岸软件外包服务,同时还注重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 
  “这几年我们也参与了国家的重大工程,像神舟飞船上天,上海世博会的门票系统,还有天安门检阅的安保系统等国家重大工程。企业的创新的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所有我们在创新尤其在自主的产业和业务研发上是非常重视的,现在一些移动互联、智慧城市等新的行业服务和模式(都有创新)。”
  中国软件企业如何做大做强备受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表示,企业应该在产业链中不断挖掘新的切入点,在市场中建立优势。
  “你在产业链中不断的去挖掘新的切入点,新的细分市场,然后用你自己的细分市场中建立的优势,这个优势比如说你做出来一些新的知识产权、新的标准、新的核心技术,于是你就用这个东西去整合别人,比如说整合硬件的制造商、整合其他的客户,你就成为一个新的成功者.” 1
更多新闻v&& 17:01:56v&& 14:25:58v&& 16:58:56v&& 21:32:10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字天书在线阅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