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1937中国赢了会怎么样?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为什么抗战时期大多数战役怎么都是日军获胜,而且中国军队伤亡比日军伤亡好几倍.如淞沪会战中国伤亡30万而日军才伤亡4万人,差别太大了.还有南京保卫战,中国死了35万,日军死1万,还是日军胜利,如果中国胜利就不可能会有南京大屠杀的啊.杯具.
国军的轻武器质量并不比日军差,但是轻武器的数量上低于日军. 最关键的是国军缺少重武器.那同等数量的日军和国军相比较,日军拥有的火炮数量是国军的五倍之多! 国军缺少训练,尤其是缺乏射击训练,当时中国贫穷落后,国力严重衰退,大部分国军战士连饭都吃不饱.又哪来这么多武器弹药拿来训练呢. 中日军官的素质也不一样,日本军官是经过军校严格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国军军官大部分都是通过走后门、托关系爬上来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由腐败无能的军官带出来的部队战斗力肯定不会高.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南京保卫战:为何中国最精锐部队全部被日军屠杀?
导读:南京保卫战已然过去70多年,而中国壮士的气节与不屈,至今仍让人肃然起敬。
有人细列了当时中国守军中以身殉国的17位中国将军:萧山令、朱赤、高致嵩、易安华、罗策群、姚中英、司徒非、李兰池、刘国用、蓝运东、万全策、雷震、谢承瑞、华品章、韩宪元、黄纪福、蔡如柏。他们的尸首,都没能从战场上运出。
血战雨花台
日,日本侵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推进。雨花台首当其冲。12月9日起,日本第6师团在谷寿夫的指挥下,开始猛攻雨花台。日军头戴钢盔、手持三八枪,在飞机大炮的掩护
南京保卫战已然过去70多年,而中国壮士的气节与不屈,至今仍让人肃然起敬。有人细列了当时中国守军中以身殉国的17位中国将军:萧山令、朱赤、高致嵩、易安华、罗策群、姚中英、司徒非、李兰池、刘国用、蓝运东、万全策、雷震、谢承瑞、华品章、韩宪元、黄纪福、蔡如柏。他们的尸首,都没能从战场上运出。血战雨花台日,日本侵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推进。雨花台首当其冲。12月9日起,日本第6师团在谷寿夫的指挥下,开始猛攻雨花台。日军头戴钢盔、手持三八枪,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之下,从山脚下杀了上来。彼时,山上阵地上的中国守军,只有沟堑战壕和有限的武器防备。9日拂晓,日军先是一阵猛烈的炮击,继以飞机轰炸、扫射,再用坦克掩护两个联队分由西、南两面进攻,以西面523团朱赤阵地为主攻面。战斗打得异常艰苦。站在今日雨花台的山头之上,满目郁郁葱葱的青草大树,很难想象当年此地竟是血流成河之地。头一天打退日军进攻之后,朱赤亲赴战壕,组织战士们收集日军留下的武器。11日,日军再次发起猛攻,对雨花台阵地狂轰滥炸,朱赤只剩下一个特务连的士兵,突围无望。他命令士兵把手榴弹的盖子全部打开,捆在阵地前沿,等到日军到阵地前沿时,数百枚手榴弹全部爆炸,日军血肉横飞。弹尽粮绝。日军再次进攻,没有遭遇任何抵抗。朱赤中弹殉国,口袋里还放着结婚照片和一封未寄出的家书。此后,负责雨花台防御的88师继续浴血抗战,但终因寡不敌众,12日雨花台失守,守军大部慷慨捐躯。含恨中华门中华门至今矗立,来南京者多半要来此地一游。这座几乎和南京城同等悠长历史的古城门,也默默见证了当年那段不能忘记的历史。11日,日军分兵向中华门和光华门进行冲击,情况十分紧急。守军接着城墙优势,伺敌一入城墙,便上下内外夹击。一时间,城墙内枪声大作,入城者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冲进的300多日军步兵狼狈万分。就这样,日军在中华门三进三出,横尸累累,亦未得逞。这是南京保卫战中,中华门唯一光荣的回忆。在现代化的飞机大炮的轰击之下,这座古人诩为“固若金汤”的古城墙变得异常脆弱,未过几日,便已是千疮百孔被踩在日军铁蹄之下。日军指挥官松井石根下达总攻击令,两三百架战斗机升临中华门上空,另还有90多门大炮日夜轰炸,三天三夜之后,城墙偏西的中华西门被轰开近百米缺口,中华门失守。12日,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电告汉口政府,措辞即颇为悲壮:“吾军以血肉之躯,与钢铁相争,伤亡之数,当然重大。”唐表示,南京全城已处猛烈轰炸之下,但紫金山等地仍在激战当中。69年前的12月间,这座城墙尚和中华门一道,共同面对日军的炮火。当月10日上午,日军炮轰光华门,中国守军259旅、261旅英勇抗击,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中将调炮兵团立即入城,设阵地于明故宫。259旅旅长易安华奉命驻守中华门右翼阵地,他把妻子和孩子送回江西老家,临别时说:“等着领我的抚恤金吧。”下午3时许,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之下,敌人的敢死队推进到光华门护城河一线。晚8时许,敌军又由城外冲到光华门外城的城门洞内。但是城门坚固,冲入城门洞内的也只有一个军曹率领的十余人。团长谢承瑞当晚亲率战士背了许多桶汽油放到城墙箭楼处,半夜把汽油桶的口松开,丢在城内洞口,尔后立即投下火种,护城河边顿时燃起了熊熊大火,10余名敌兵大多烧伤。次日拂晓,谢承瑞率领一排战士,突然把城门打开,十几挺机关枪一齐向先入城墙的敌军射去,敌多数立遭击毙。其中一名未死,当即用担架把他抬到富贵山,并派来医生治疗。光华门一役中国守军伤亡惨重,谢承瑞团长战前业已生病,后又为火焰灼伤,辛劳过度,体力已十分不支,撤退时通过挹江门时因拥挤竟被踩死。回望南京城从12月8日至12日,5天的战争中,南京守军除守栖霞山的83军、龙潭的第二军团和铁路沿线的广东军159、160师损失不大外,守城的74军遭到惨重伤亡;88、87师和教导总队几乎全军覆没。88师4个团,除528团团长沈兰芝外,其余5个正副团长均先后壮烈牺牲。营、连长牺牲多人,士兵死亡7000多人。而此后即是30多万无辜的南京平民,倒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74军第51师151旅306团团长邱维达亲历这场战争,当年12月8日晚,被命撤退时这名军人爬上瞭望塔回头向南京城望去:“只见万家灯火,依然照得通明,这座美丽的古城,它可怕的命运迫在眉睫,几十万骨肉同胞仍在熟睡中,将来他们的遭遇怎样?”他想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段战史:德军进攻到法国凡尔赛城城郊时,法国指挥统帅命令所有守城将士回首看看这座美丽的凡尔赛城,全体法军官兵的爱国忠诚被激发。正当此时,法军统帅下令向德军反攻,终将德军击退数十里,获得了胜利。“我实在替他们担心啊!我想到战争以外的种种,不禁热泪盈眶……”南京保卫战中,南京卫戍司令长官为唐生智、副司令长官为罗卓英,共有军队10余万人,其中包括第2军团(第41、第48师)、第66军(第159、第160师)、第71军(第87师)、第72军(第88师)、第74军(第51、第58师)、第78军(第36师)、第83军(第154、第156师)、教导总队(第103、第112师)以及宪兵部队三个团。南京陷落时,唐生智、罗卓英率卫戍司令部及第36师随同乘船渡江。按照突围计划,其余中国军队主力均应从日军正面阵地突围,但多数高级指挥官未服从指挥,甚至放弃部队,造成大批部队涌向江边渡口。在突围作战中,作为广东地方部队的第66军、第83军主力(欠第83军156师)在军长叶肇、邓龙光指挥下,从正面突破日军阵地,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在激战中阵亡。两个军被突围过程中被打散,部队各自为战,付出重大损失后分头突出重围。原本防守乌龙山要塞的第41师、第48师擅自渡江逃跑,导致日军直接杀向城内守军唯一退路——下关码头。中国从德国进口的一号轻型坦克,该装备为德国二战初期闪电战的主力,但在南京保卫战中全部被击毁或丢弃甲12月12日晚撤退命令下达后,其余中国军队各部在混乱中进行撤退,其中自行通过下关码头渡江的大批部队争先抢渡。由于大部官兵无船可渡,一些官兵制造木筏渡江,在渡江过程中大批溺死或被日军打死。第74军因组织较好,成功渡过5000余人,该部队后来成为抗战中国军队的王牌,并于抗战后整编为整编第74师。作为中国军队最精锐的德械部队第87师、第88师,教导总队的第103师、第112师以及广东部队第83军156师,以及大批散兵,除少数人渡江外,数万未渡江官兵被日军俘虏后屠杀。在南京保卫战中,整建制未能突出重围而被屠杀的,恰恰是作为最精锐部队的第87师、第88师以及教导总队两个师。然而这些部队的最高指挥官(第87师孙元良、第88师王敬久、教导总队桂永清)却都放弃部队并成功逃亡。
猜你感兴趣
热门评论11楼2楼7楼拿德盔水壶88师来举例,淞沪会战时期,整师在战场上才丢了不到1个团的兵力。南京战役还没开打,88师就哭着喊着要弃阵地逃跑,最后被督战队压着回阵地。不情不愿的回了阵地,才开了几枪,又回头逃跑。还“英勇”的与敢于“阻碍”他们转进的守桥“顽军”激烈交火,动用了没对日军使用的坦克大炮等重装备。到南京战役结束,88师基本残废,最后整编时总兵力(包括沿途抓丁)不到千人!至此之后,所谓的德盔水壶师,从此从历史舞台消失,无论这支部队如何再整编多少次,都成为烂旅废柴的代名词!说的简单点,像德盔水壶88师这样的垃圾部队,根本不是在淞沪会战打残了,而是被日军的大炮飞机吓怕了!已经是没卵子的废物军队!6楼5楼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被低估的南京保卫战:南京失守是因为中国军人不英勇么?
10:13 来源:澎湃新闻
去年12月,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都发了一条关于南京保卫战及南京大屠杀的微博。微博前半段高度赞扬保卫南京城的中国军人的英勇奋战精神,并说南京保卫战打得惨烈、中国守军伤亡巨大。但微博评论里有不少网友认为南京保卫战打得不惨烈,守军官兵不顽强抵抗 ,说15万大军中有不少精锐德械师,但仅守了三天就兵败城破不应该吹嘘云云。当然也有正面肯定南京保卫战的言论,比如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洪小夏就认为,南京保卫战打得十分惨烈,学界低估了南京保卫战。同样,仍有不少网友认为洪教授夸大了南京保卫战的惨烈程度。南京保卫战中的中国军队武器好于日军?中国军人真不顽强抵抗?南京战役打得像我们想的那样一点都不惨烈?日本方面的史料又是如何记载南京战役的呢?南京保卫战的研究空白如今之所以众多网友们认为南京战役打得不够惨烈,主要原因是战役的作战经过、细节、双方的兵力、武器装备、后勤情况的研究深度远远不够。尤其是淞沪守军撤退到南京保卫战打响前,这20来天的战斗,我们很少提及,几乎是空白的。尤其是网友们在军事论坛上聊起这段时间的作战,基本上就一句话:中国守军几乎没啥抵抗,一路溃逃到南京。然而就算是一些抗日史书籍,对这段历史也是轻描淡写。比如郭汝瑰、黄玉章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这套书,关于这一阶段的叙述十分简略,关于中国军队的作战情况仅仅几页就说完了。由于学界、民间研究者长时间忽略这一阶段的战斗,以至于这段时间发生的佘山遭遇战、青浦城保卫战、昆山战斗、常熟保卫战、无锡战斗、镇江战斗等一系列战斗,知道的人少之又少,不要说外地人,就算是本地人,能清楚了解的也是寥寥无几。而这些战斗在日军战报、部队史中的记载都十分详细,这里就不再展开。被日军炮兵炸毁的中华门西南城角日军投入重炮高达144门说起南京保卫战,我4年多前就开始关注此战役,当时还在上高中。放假的时候看日本《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一书时,发现该书在叙述南京战役时,有一段说道:“中国军队抵抗顽强……战斗没有进展……”也就是因为这句话,我才开始专门收集关于南京保卫战中日双方的史料。收集史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关于南京战役的中方资料很少。我找到的原始档案仅有密电4份、卫戍军战报1份、军级战报3份、师级战报5份、其余战报5份,而日方关于南京战役的资料远比我们多,光我收集到的电报、作战命令就有52份、方面军、军级战报7份、师团级战报11份、联队级战报12份、大队级战报12份、中队级战报10份。除此之外,还有战后编写的部队史29部。首先说一下南京保卫战中日双方的武器装备情况。为了攻下南京,日军投入大量重炮。按照日军战报《第九师团作战经过概要》记载:“从12月11日以来,得到150毫米榴弹炮、105毫米加农炮、150毫米加农炮、240毫米榴弹炮等重炮兵部队的协助。”根据现有的日军战报、战史,我统计出,日军进攻南京城共投入105毫米以上重炮144门,而南京守军仅有8门日造38式150毫米榴弹炮。顺便说一下,1937年全中国的陆军也只有80来门105毫米以上的重炮。(不包含炮台火炮、第二批德式150毫米榴弹炮,苏式115毫米榴弹炮是1938年才运到中国。)日军不仅大炮比南京的中国军队多,炮弹数量也远远超越中国军队。南京6处炮台算上进口的8门88毫米火炮,共计51门大炮在整个南京保卫战中仅消耗4000枚炮弹。中央军中的精锐第74军第51师,整个师仅有22门82毫米迫击炮、步兵炮,山野炮一门都没有。八天战斗中,22门迫击炮消耗炮弹323枚,平均每天每门迫击炮消耗2枚炮弹。从而可以推算出,第74军第58师迫击炮弹消耗也大致如此,那么第74军整个军消耗迫击炮弹也就七八百枚。日军第6师团仅配属了1个独立山炮联队(12门)、1个重炮兵大队(6门)。8天战斗中,消耗70毫米步兵炮弹2100枚、75毫米山炮弹2378枚、75毫米野炮弹7890枚、105毫米榴炮弹450枚、150毫米重榴炮弹892枚,总计13710枚各类炮弹。日军45式240毫米重型榴弹炮日军部队史承认战斗惨烈,损失极大关于南京战役的激烈程度,以及中国军人英勇程度,我们来看一下日军战报、部队史、将领日记中是怎么说的。牛首山、将军山战斗中,中方第74军第58师,在日军第114师团主力、第6师团第13联队、第45联队第1大队的猛攻之下,浴血奋战了两天之久。战后日军官兵一致认为,中国守军官兵作战顽强。在日军第6师团于1940年内部编写的《第六师团转战实录·南京篇》中,记载了担任第13联队副官的马敏雄少佐在一次会议上说:“牛首山的战斗,打得异常艰难。山上的敌军,是我们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强的对手。”紫金山战斗中,教导总队第3旅三千官兵面对拥有飞机、重炮的日军浴血奋战,有不少官兵战斗到最后一刻,这一点连日军战史都给予承认。日军《第九师团战史》对此记载道:“据守紫金山的敌军(中国守军)虽然是敌人,但的确很勇猛,他们也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明知结果肯定是死,但还是顽强抵抗,一直奋勇地阻挡我军的进攻。”紫金山下日军150毫米加农炮阵地而在乌龙山一带进行战斗的第2军团则几乎全是新兵,他们面对日军佐佐木支队的疯狂猛攻,仍然是前赴后继,以血肉之躯抵抗日军的钢铁炮弹。日军佐佐木支队长佐佐木到一少将在12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敌军抵抗实在太顽强了。因此,命令炮兵集中火力对他们进行炮击。战壕里堆满了敌军士兵尸体。尽管如此,当我步兵沿山坡向上冲锋时,甚至还有敌兵宁死不退,死守阵地、宁死不屈。”按照日方档案、部队史记载,整个追击战、南京战役中日军损失极大。根据保存于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图书馆的《中支方面地上作战经过概要》记载:“从11月13日-12月13日的追击战、南京战役日军伤亡人数约为26000余人。”我结合日军各个战报、部队史算出南京保卫战中日军死伤约6000人。与同时期的华北战场对比,更能体现出华中战场日军死伤惨重的情况。按照保存于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图书馆的《北支方面军各兵团战死伤调查表》记载,第16师团在1937年的华北战场(从9月17-10月19日)共伤亡1080人。而从华北第2军转调到上海派遣军后,据《第十六师团状况报告》记载,从日-12月13日,第16师团伤亡2194人,其中南京保卫战(11月30-12月13日)伤亡1433人。据保存于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图书馆的《北支方面军军医部战死、战病死、战伤内地送还患者调查表》记载,1938年这一年日军华北方面军共伤亡49050人。这个伤亡数据与日军华中方面军一个月损失2.6万人对比,不难看出日军在华中伤亡惨重,一个月的伤亡几乎是华北日军6个月的伤亡。日军原始档案《中支方面地上作战经过概要》南京沦陷的责任该由谁承担?从日军的伤亡来看,如果坚守下去退到城内打巷战,南京至少还能守10多天。日军不伤亡上万人,根本攻不下南京。可惜,南京没有继续坚守下去。但南京丢失的责任不应该由牺牲的数万军人承担,而应该由蒋介石和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唐生智以及部分军、师长承担。蒋介石作为最高统帅,在关于守不守南京的事情上犹豫不决,从一开始就没有下定决心死守南京。唐生智作为南京守军最高指挥官,没有破釜沉舟与日军决一死战的精神,最后指挥部队突围不当,导致七八万的部队出现大混乱,三四万中国军人被俘虏并惨遭日军杀害。还有一些军、师长,在得知要撤离南京后,不但没有指挥部队撤退反而丢下部队自己逃跑。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唐生智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南京的丢失而责备、埋怨那些守卫南京城的中国军人。南京10万守军面对综合实力强于整个中国军队的日军浴血奋战,以至于日军的战报、阵中日志,甚至是三四十年后编写的内部部队史都高度评价中国军人的英勇作战精神。可见,当时的南京守军官兵确确实实是用命在拼。值此南京大屠杀78周年之际,我们在悼念30万遇难同胞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为保卫南京而壮烈殉国的中国军人。
责任编辑:钱冠宇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南京保卫战,唐生智,蒋介石,南京大屠杀
澎湃新闻APP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保卫战1937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