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需要带瘟疫之源项链项链吗

新闻检索:
破解史前墓葬之谜
  村民的疑惑
  今天的兴隆沟是一个只有30多户农家、120多人口的自然村落,它静静地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宝国吐乡以北9公里的一个地方。它三面环山,大牛河水环绕小村蜿蜒北上,南北的冲沟山泉叮咚,细水流长。
  村庄的四边都是平整宽阔的旱地,村民年复一年地在这块土地深耕
  村民们还有一个疑惑,他们弄不清楚在这一片开阔而平坦的土地上那一个个灰黑色的土圈是什么。这些灰黑色的土圈整齐地排列着,与周围的生黄土迥然不同,并形成了鲜明的颜色对比。村民看它们像一口口倒扑的黑锅,就形象地称之为“锅腔子地”。但是没有一个人去挖掘过,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大自然的造化。
  后来,山外边来了一些人,他们或多或少地拿着工具,冲锅腔子地去了。他们的兴趣一点不比村民少,一会儿用皮尺测量起来,一会儿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当然,山外边来的人也引来村里人的兴趣,总在一旁兴致勃勃的观看,后来拉起防戒线不容村民靠近了。再后来,村民们从测量人的嘴里知道,这锅腔子地是很早很早的人们居住的房子。但是到底有多早,测量的人说要等挖开以后才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时侯的人的“锄头”就堆在他们的地垄上。
  在没有给出一个十分确定的答案之前,村民的疑惑并没得到解决。从这以后村民们开始猜测锅腔子地里到底有什么宝贝,但是最后的结论是一致的:把石头磨一磨就当锄头使的先民们还能造出什么宝贝来!
  2001年6月,考古工作队正式进驻兴隆沟村。村民们腾出最好的5处房屋让考古队员居住,旗、乡公安部门还向村民们普及了文物法的有关内容。考古队的工作对村民们来说是新奇的,但很快他们也融入了工作队中去,因为考古队经常需要他们去充当民工。
  探明村落规划
  7月1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内蒙古考古工作队刘国祥为领队的兴隆沟遗址发掘工程拉开了序幕。他们根据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遗址的发掘情况推断,兴隆沟村田野上的锅腔子地就是先民曾居住过的半地穴居址。由于居址废弃后,经过了多年的风化堆积,所以形成了灰黑色的土质。工作队考察结果进一步表明,兴隆沟村的遗址不止一块,在村东北和西南的田地中各有一片遗址,而且文化类型并不一样。
  村西南约1公里的丘陵坡顶上的遗址面积比较大,东西长400米、南北宽120米,总面积48000平方米,是一处文化性质单纯、保存状况较好,目前所知规模最大的一处兴隆洼文化中期聚落遗址,考古工作队将它称为第一发掘点。在第一发掘点共发现房址灰圈145座,均沿东北――西南方向成排分布,每一个灰土圈基本代表一座半地穴式房址。这次考古队发掘了其中12个房址。与此同时,第二发掘点的工作也迅速展开。它是一处成长方形状的红山文化聚落,目前在东北段和东南段已经发掘出一段深达2米,宽度1米左右的围壕,围壕内有数十座成行排列的房址灰圈,这次发掘了其中的四座房址。
  当你走进这个原始村落时,你就会发现它是一个讲究规划的村子。从房址的排列顺序来看,一百多座房子不论大小,一律沿东北至西南方向成排分布。房子的出口朝向正北。村子的边沿环绕一条围壕,围壕一般在深2米宽1米左右,整个村子没有一座房址在围壕以外。
  这种有规划的一致性建筑格局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关系呢?
  专家们通过对房址内人体骨骼的鉴定分析,大致作出这样的推断,每个房址为一个单位,构成了最基层组织,就是今天的一个家庭;每一排房址组成血缘关系,相近的几排可能是同一个家族;一个村子有很多不同的家族组成,在村落四周修建一条围壕为界定,组成了一个原始部落;几个部落连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部落是这个集团的中心,干沟子河两岸有5处兴隆洼同类文化遗址,而北城子遗址正是在中心部位,它很可能是这个社会集团的中心聚落。
  走访原始人家
  8000年前先民的家是什么样的呢?锅腔子里能有什么重大发现?带着这些疑问,考古工作队开始对第一发掘点F5房址进行发掘。
  姜士勋与刘海文小心翼翼地拨开房址的土层,突然发现一块兽骨露了头,渐渐地一个完整的野猪头出现了,接着清理下去,又发了第二只、第三只……,十二只野猪头和鹿头堆放在一块儿。更为引人注意的是,有部分野猪头头骨的正中有刻划的菱形痕印,菱形印中有用火灼烧出的洞孔。原始人为什么要在野猪头骨上灼孔?有人说是为了吸食野猪的脑液,也有学者大胆猜测与某种星相有关,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与古人的祭祀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F5房址面积达80多平方米,是目前发掘所有房址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而且它的位置处于发掘区的中部。它的形状也很奇特。从表面上看它是一个“亚”字形房屋,进一步发掘才发现房基也是方形,挖好后又在四角填堆出方形的熟土台,这四个熟土台是拿来放东西用的,还是建筑的需要?从它的建筑面积和出土兽骨来看,它会不会是聚落中心的聚会地点?另外还在房址内发现半个经钻眼而形成环形石,这又做何用途?
  带着种种谜团,考古工作队继续挖掘其他的房址,以探个究竟。
  就如同整个村落经过有序的规划一样,每个房址的基本结构和布局也基本相同。经过考古队除去表面的积土,房址的平面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他们多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全为半地穴式建筑。所谓半地穴建筑,就是在地面下挖一定的深度的地穴,然后把所挖的土垒在四边,在每个房址的四角钻挖四个柱洞或者更多,最后在每个柱洞支撑一根柱子,这就搭建了房子的基本结构。那么先民半地穴到底往地面下挖多深呢?
  从发掘的2号房址西北侧穴壁来看,现在仍存有0.75米深,大致可猜测当时从地面下挖的深度不下1米。
  房址面积一般都在35-75平方米之间,地穴四壁较直,西北侧穴壁较深,东南侧渐浅,居住面大多是在原有的生土面上砸实而成,也有的经过垫土或局部抹泥。西北侧居住面普遍保存较好,平整而坚硬,这样看来西北侧很可能是卧室;东南侧硬面多已脱落,中部明显下凹,应是长期出入踩踏所致,所以它可能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厅堂了。
  在看过了先民的卧室和厅堂之后,我们再来体验一下他们是怎样做饭的。在每一个房址的中心部位都有一个圆形土坑,刘国祥向记者解释,这就是先民做饭的灶头。灶头的底面平整而坚硬,灶壁较直或略内收,经过抹泥处理,而且还有明显的烧火痕迹。那么先民的锅是什么呢?从所出土的遗物来看,先民开始烧制陶器,主要以陶罐为主,陶钵和陶杯数量较少,所以陶罐之类的就是他们的做饭工具。
  为了了解先民的生活环境、食物结构和食物成分,专家们从出土的各种石器、骨器以及对人体骨骼的同位素、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的结果是当时的人们还过着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生活。每一次狩猎都是集体出动的,出动之前,部落首领势必在一个地方聚会商议,然后决议之后吹响号角表示一次出动即将开始。这时先民们带上平时或打或磨、或琢或削的各种石头,削成锋利的树枝,向着目标奔去。
  从出土的动物骨骼来看,他们集体出动捕猎目标多为野猪、野鹿和各种小动物,他们还在附近的水域捕鱼和捞取水蚌。在捕获一头野猪或者野鹿时,他们就用石斧、石刀等分解劳动果实。吃完之后,骨头也不随便就扔掉,他们又把骨头磨制成骨器,从发掘的骨器来看骨锥数量最多,其次有骨匕、刀、凿、镖等,还有一定数量的角器、蚌器。在每一次出动和收获的时候,他们都会有一场祭祀神灵的活动。
  探察居室墓葬
  如果告诉你有这样一种墓葬风俗,人在死后埋在自己的家里,然后活着的人继续居住下去,你听后肯定会有些毛骨悚然。兴隆沟遗址就发现这种墓葬风俗,考古学上把它称为“居室墓葬”,这是兴隆洼文化独有的发现。
  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员刘国祥解说了墓坑挖掘的过程和特定的方位。在这次发掘过程中共发掘了8座居室墓葬,分布在5座房址内。墓穴紧依房址的一侧穴壁下挖而成,为长方形竖火土坑墓。10号房址内共发现3座居室墓葬,是已发掘过的兴隆洼文化房址中埋葬居室墓最多的一例。其中2号墓位于房址的东南部,墓口上有踩踏而成的硬面,上面摆放有陶器和石器,应是埋入墓葬后该房址被继续居住的实证;而另外两座墓分别位于房址的南部和西北部,墓口上均未见硬面,可能埋了这两座墓葬后10号房址即被废弃了。在2号房址内发现的两座居室墓葬的墓口上面均发现有下塌的硬面,可以推测在埋入墓葬后主人仍在该房子起居生活。
  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呢?刘国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今天我们仍然保持这种居室墓葬的变体,我们把先人的牌位或者肖像放在自己的家里作为祭拜和怀念的对象就是从居室墓葬发展过来的,而在近代仍有一些原始民族和部落保持这样的葬俗。”
  从居室葬的数量上分析,不是每个房址内都埋有墓葬,只有少数房址才有,并且一个房址一个墓穴为多。这就是说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葬在室内,而绝大部分的人都不葬室内,那么为什么这少部分人要葬在室内?绝大部分的人又葬到哪里去呢?
  台湾的部分少数民族,比如像台湾族、亚美族,在近代也还仍然保持居室葬的习俗,但是台湾族和亚美族是绝大部分都葬在室内,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亲人的尸骨被野兽叼走。而在兴隆沟不同,它明显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根据出土的墓葬分析,埋在室内的都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在当时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至于他们的墓葬地却没有找到。
  在这次发掘中就出土了这样一个墓葬,墓穴的主人拥有两件利用人头盖骨制作而成的骨牌牌饰,其中一件放置在墓主人胸部,加工成人面形状,中部有两道弧形镂空,边缘有双道阴刻线纹;另一件圆形牌饰放置在墓主人右手腕部,边缘呈连弧状,并钻有一周细密的小孔。这样经过雕琢的骨牌显然不是普通人所能佩带和随葬的。专家经过对墓葬主人进行骨骼分析和鉴定,表示该墓主人是一个身高一米七五,年龄在25岁左右的青年男子。专家猜测,这很有可能是部落首领级的人物。
  居室墓葬不仅有男子也有女子,有成年人也有孩童。4号墓的主人就是一个只有六七岁左右的孩童。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个孩童的身体经过支解,从出土的尸骨来看是零散的,而且他的头是直立的。这引起了考古专家对这个孩童的死因分析。
  后来考古队在墓穴的填土内发现了一件环形玉器,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最早的玉器。当时的玉器都是作为装饰品而存在的,一般佩带在耳朵上为多,所以如果在耳部周围发现玉器并不奇怪,而奇怪的是它是从填土内找到的。考古队员于是试图从填土里找到另一块玉器,可是另一块却不知所踪。那么另一块玉器到哪里去了呢?刘国祥坚信,玉器都是成双出现的,有一件肯定有两件。结果他掰开头颅一看,原来另一件嵌在墓主人右眼眶内。这就更加引起考古队的兴趣了。
  经过专家分析,这个孩童在死之前身体被支解,头部被割,所以埋葬时头是直立的,而眼眶里的环形玉器应该是死后被有意嵌进去的,专家进一步推测,很有可能这个孩童生前一只眼睛有疾,故把环形玉器嵌到眼眶中以起到以玉明目的作用。
  时间过去3000年后
  兴隆沟遗址第一发掘点是距今约8000年之前先民居住过的村落,它坐落于村西南的丘陵坡上。在村东北不远的田地中考古队又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的一个聚落遗址。时间过去了3000年了,聚落的遗址从兴隆沟村的西南山坡搬到了东北的平地。3000年过去了,期间发生了什么呢?
  刘国祥解释了村落迁移的原因,为了牢固起见,半地穴的建筑不可能在原有的土地一直累积建筑。所以长年的人口居住使得村西南那一片土地变得不再适合人们修建房子。为了寻求一个更加舒适的地方,他们选在村东北的那片平地。时间已经过去了3000年,这块遗址今天我们称它为红山文化遗址,与第一地点相比它已经有了很多的进步。
  由于受到中原仰韶文化的很大影响,农业生产已较发达。相对丰足的食物已使一部分人可脱离农业生产,而去从事玉器雕刻、泥塑和大型建筑等非农工作。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时期,那时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狩猎需要集体行动,所以那时的房屋较大,有35~80平方米,而且成排聚居。发展到红山文化时期,家庭成了农业生产单位,经济形态不同了,房屋也变得小多了,每个房址十几平方米。
  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出现了彩陶。在第二地点的发掘中,出现了大量的彩陶片,而且有的绘有图案。陶器的工艺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种类有了明显的增加,比如出现了平底小钵、高领双耳罐、三足小盅、桥形钮器盖等等。
  在红山文化的21号灰坑内发现一件三个裸体女人蹲坐相拥、手臂交叉相搂的红泥陶塑,这是我国目前所发现年代最早的女子动态的群雕像,其工艺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刘国祥领队解释这件艺术品的价值说,这反映了当时存在女性崇拜的现象,也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发展状况。
  在17号灰坑内发现296枚蚶类,是出土海贝类最多的一个地点。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是经过钻孔的,这些钻孔的贝壳会不会是串成项链使用呢?而敖汉这个地方是不可能有这种海域出产的贝壳,这会不会是红山文化时期与外界长距离的文化交流的结果?答案只能期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了。(文/中国国家地理网 雷永青)
  看到下面这些事情,我想你除了有点“冷”的流汗之外,还会有点郁闷,没想到很多从小到现在一直都认为事实本应如此的事情,竟然有着另一面的真相。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有很积极的教育意义,本文只是想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些事情的真实面貌,让大家有个更全面的了解。
  1.月球上能看到长城――事实如同从50米看一根头发。
  读过书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事,现在好像在小学四年级第七册
  但是人们之所以对“在月球能看见长城”津津乐道并把它写入教科书,恐怕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瞧见没,人家在月球上都能看见咱伟大的长城,咱中国的长城和古代人是不是特伟大?”仿佛在月球上能看见长城就可以使长城平增几分伟大,现代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就油然而升。
  不知道“从月球上可以看到长城”这一说法究竟出自哪位宇航员之口,但从太空归来的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和美国登月宇航员奥尔德林都曾明确表示:在太空和月球上根本看不到长城。其实想想也能明白,长城的宽度在10米左右,如果在月球上可以看见长城,那么地球人为什么不能看见月球上的环形山?显然,除非借助科学仪器,否则在太空根本无法看到长城。
  2.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达芬奇和鸡蛋的故事,爱因斯坦和小凳子的故事,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故事――文学创作是神奇的。
  这里我们单说一下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关于这个故事不但有,而且还异常丰富,其中脍炙人口的“苹果落地”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故事就有若干个版本:
  版本一:少年时代的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牛顿,日生于英国林肯郡伍尔索普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2岁他在格兰撒姆的公立学校读书时,就表现了对实验和机械发明的浓厚兴趣,自己动手制作了水钟、风磨和日晷等。苹果落地引起他的注意是偶然的。一个炎热的中午,小牛顿在他母亲的农场里休息,正在这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这个苹果不偏不倚,正好打在牛顿头上。牛顿想: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他问他的妈妈,他妈妈也不能解释。大多科学家都保留一颗童心,牛顿更不例外,当他长大成了物理学家后,他联想到了少年的“苹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了苹果掉下来。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版本二:青年时期的牛顿发现苹果落地。中世纪的年间,欧洲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近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口,300年后,黑死病卷土重来,欧洲紧急疏散城市人口。正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的牛顿回到了他出生的家乡林肯郡的小村庄。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他经常到他父亲的庄园里读书和散步,有一天,一颗苹果从他经常散步的苹果树上落下来,引起了他的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呢?他怎么不朝天上去呢?很定是有什么力在牵引着它。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他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大约是1666年的事情。
  版本三:老年时期的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目前流传较广的是经过大名鼎鼎的格林和伏尔泰之口说过的苹果落地故事,在读者心目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广为流传。格林是在牛顿去世那一年在《哲学原理》一书中谈到苹果落地的故事的,他说:“有一天,牛顿在花园中思考问题,突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使得牛顿想到万有引力定律。”可是格林却是从福克斯那儿听到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法国的伏尔泰也是从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巴沃那儿听来的。在伏尔泰所著的《哲学通信》中,对苹果落地的故事这样写道:“牛顿回到剑桥大学附近的故居。有一天,他在花园中散步,看到一个苹果从苹果树上落下,这样使得牛顿想到许多科学家所研究而未获突破的重力起源问题。”这时的牛顿已经到了老年了。
  可以看出,苹果落地故事肯定存在者很多的疑问点,除了主人公的年龄、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原因不同外,更大的疑点在于,在牛顿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如开普顿)具有万有引力的观念,牛顿对此也应当知道的。也就是说,牛顿的万有引力观念可能来自前人,而不是他发现的落地苹果。还有可疑的地方是,牛顿逝世于日,而在他逝世之前并没有苹果落地故事的记载。只是到了牛顿逝世以后,有关苹果落地的故事才逐渐流传出来。
  最详细记载这个故事的人是英国人布雷斯特,他于1831年在《牛顿的生平》一书中又提到这一件事。后来,他于1855年在《牛顿的生平、著作和发现的回忆》一书中提出此事。老布是这样记载的:“苹果从沃尔斯索普的树上落下来,因而使牛顿想到这个问题。”后来,牛顿的后人在沃尔斯索普村牛顿故居前补栽了苹果树,与流传的故事吻合起来。至今,在英国仍有许多观光客到牛顿故居瞻仰这棵苹果树。
  牛顿与苹果树的故事,其实是脍炙人口的科普教材。人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更何况这不是个恶意的传说故事,对教育孩子有很大的好处,因此人们乐意传诵。英国纪念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发行300周年邮票上,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背景就用了一只红红色的大苹果。你看,这么严肃的科学事件用了那么轻松的背景来衬托,不能不佩服英国人的幽默。其实,我想英国人自己知道他们的故事对世界的影响力,至少是个免费的广告。
  “苹果落地”故事流传如此久远,影响如此深刻,而对青少年启迪智力如此有效,是伏尔泰当初普及牛顿力学所始料未及的。虽有严肃的科学家有时对是否存在“苹果落地”而加以怀疑,其实,只要言者在讲述该故事时,同时说明科学创造与科学发明是需要付出巨大艰辛的劳动,就可以增加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就是好事。那么,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听到这个故事的呢?这个生动的故事是于1891年由任京师同文馆(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的美国教士丁韪良传到中国的,他在其所著《西学考略》中第一次用中文撰述了苹果落地故事。可见,该故事也在中国传播了110多年了。
  3.菠菜富豪含铁元素――菠菜中铁元素确实比其他蔬菜高那么一点点,关键是当初科学家点错小数点。
  人们以为菠菜的含铁量高,多吃菠菜有益于补血。然而,联邦德国弗里堡大学化学专家劳尔赫在多方面的化验中发现,菠菜实际含铁量比各种教科书中所说的数字都少得多。后来,他追根溯源,终于弄清了菠菜含铁量高的说法的由来。在1900年以前,由于印刷上的错误,菠菜含铁量的小数点被右移了1位,结果造成了10倍的误差。此外,营养学家认为,贫血患者多食菠菜反而加重贫血。
  日本广岛女子大学研究小组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通常我们认为富含铁质并能预防贫血的菠菜,其实反而只会促进贫血的加重。其原因是菠菜所含的草酸妨碍了肠胃对铁质吸收。该研究小组将处于贫血状态的小白鼠分成3组进行实验,一组喂食菠菜,一组喂食小菘菜,另一组喂加入了草酸的小菘菜。各组白鼠都从食物中摄取同等数量的铁质。
  六个星期后发现,吃菠菜的白鼠平均100毫升血液中含铁质约为200微克,加重了贫血;食小菘菜的,只有一半的白鼠贫血加重。他们每天对这些白鼠的粪便进行测试,测得的结果是:食菠菜的含铁质为0.4毫克,是食小菘菜的两倍,铁质经小肠排出体外而得不到吸收。食了加入草酸的白鼠的血液中含有的铁质值,近似食菠菜白鼠的数值。该大学的临床营养学教授加藤秀夫认为,实验表明健康者食菠菜能补充体内的铁质不足。但对患有贫血症者只会促进贫血,造成体内铁质成分更加不足。
  4.爱迪生到底是怎么说的?是:“天才就是1%的天赋+99%的汗水”,还是:“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但这1%的灵感远远比99%的汗水重要”。
  看过这个后,差点被骗到了。乍一看以为是教材断章取义,后面那个才是爱迪生的原话。其实不然,在网上搜索了很多这方面的信息,其中很多帖子都以讹传讹,都说后面才是爱迪生所写,在Google搜索一下,“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在出现的英文搜索结果中,这几乎就是原话,并没有所谓的“但1%的灵感最重要,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的意思。这两种截然不同立场的导火索很可能源于这样一篇文章,原话是这样的:
  Inspiration and Perspiration
  By Cindi Myers
  Thomas Edison said,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Without the one percent of inspiration, all the perspiration in the world is only a bucket of sweat...
  注意上面的标题“Inspiration and Perspiration By Cindi Myers”,已明确指出此文是Cindi Myers所写的一篇议论文。所以引号外的话不过是Cindi Myers的一句评价而已。至此,我想大家应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吧?
  5.瓦特看见水壶烧开产生灵感发明蒸汽机――蒸汽机在瓦特出生前就有的,他只不过改良了而已……并不是发明。
  蒸汽机的出现曾引起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提起蒸汽机人们就会想到第一次工业革命,而提到蒸汽机的发明者,人们往往会想到瓦特,但是最早的蒸汽机并不是瓦特发明的,那么到底是谁最早发明了蒸汽机呢?教科书中的故事说,瓦特小的时候,看见炉子上壶里的水沸腾了。蒸汽把壶盖顶了起来,瓦特从中受到启发,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成为著名的发明家。其实,那只不过是传说而已,瓦特发明蒸汽机并不是他幼时的灵感,而是吸收前人的成果和他个人艰苦努力的结果。
  1757年,瓦特到格拉斯格大学当实验员,专门制作和修理教学仪器,大学为瓦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1763年,外边送到大学里的一台蒸汽机要瓦特负责修理。这台蒸汽机是一个名叫纽克曼的苏格兰铁匠发明制造的,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蒸汽机了。
  在纽克曼之前,有许多人都对蒸汽当作动力用于生产怀着很大的兴趣。1688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尼斯?帕潘,曾用一个圆筒和活塞制造出第一台简单的蒸汽机。但是,帕潘的发明没有实际运用到工业生产上。
  十年后,英国人托易斯?塞维利发明了蒸汽抽水机,主要用于矿井抽水。1705年,纽克曼经过长期研究,综合帕潘和塞维利发明的优点,创造了空气蒸汽机。
  瓦特很快赶到伯明翰,在那里,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在1796年制成了有分离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1782年,他又成功地制造了联协式蒸汽机。1784年,瓦特对它进行了改进,为它增加了一种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使它能适用于各种机械的运动。1807年,美国人富尔把瓦特的蒸汽机装在轮船上,从此,航运中的帆船时代结束了。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把瓦特的蒸汽机装在火车上,陆路运输的新时代开始了。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蒸汽机的发明不是哪个人的功劳,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 (来源:地理论坛发帖者:fjxnz编辑:李琳)
  病毒真是很神奇又让人很恐惧的东西。人类找到的抗病毒的药品的种类真是太少了。而且效果远不如抗生素对付病菌那么明显。例如很常见的板蓝根――虽然都说它是抗病毒药物,但从实际上来讲,效果是不大的。假如得了病毒引起的疾病,只能够自求多福了,希望自己的身体能够打败它。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有的必死无疑,例如狂犬病、天花;有的跟你一辈子,例如乙肝;也有的只是来拜访一下,坐坐就走,很友善的。
  病毒的厉害,还源自于人类对他的恐惧。例如狂犬病,虽然有疫苗,但人们依然对它充满恐惧。艾滋病就更是这样了,即使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依然有机会中奖。
  1.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热病的首次公开亮相是1976年9月扎伊尔北部巴姆巴地区的雅布库村庄。埃博拉热病第一例死者是马波罗?洛克拉,传教团的学校教师,他死于9月8日。不明白是什么导致了洛克拉的发烧、带血腹泻、呕吐、牙床和鼻、眼渗血,修女医院的护士们匆忙给他注射了抗生素、氯醛和维他命,静脉注射电解液治疗他的脱水。以后的几天,曾在医院看过病的一些人也在自己的村庄中死去,显示出同样可怕的症状。马波罗?洛克拉葬礼后不久,他的母亲、妻子和岳母也相继病倒。他的家人、朋友总共有21人死亡,只有三个人幸存下来,包括他的妻子,但她怀的婴儿却是死产。9月12日,修女比塔开始发烧,她是第一个染病的修女,9月19日,也就是一周后比塔病逝。
  埃博拉病毒就是以雅布库村庄附近的一条河来命名的。
  埃博拉是一大批神秘而格外危险的非洲出血病毒之一。这些非洲病毒最近已从它们的潜伏处突然杀出,毁灭把它们惊动的人,并且一旦释放便非常难以控制。一般情况下,埃博拉防不胜防。
  在躲开可能的攻击后,埃博拉病毒在除了骨头和骨骼的肌肉外,对人体任何其他组织或器官都一视同仁地加以侵蚀,像扫荡一样。当病毒将自身复制到宿主的血细胞中,血细胞便开始死亡并凝结在一起。凝块堵塞血管,切断全身的血液供应;感染的器官开始出现死片。病毒蛋白质以特有的凶残攻击胶原,这是固定器官的连结组织中主要的蛋白质。当胶原变成浆状物,器官表面开始出现孔洞,包括皮肤,血从孔洞中倾泻而出。皮肤下面出现血斑;液化的死皮在表面形成水疱。在这个阶段所有的孔窍都会渗血,同时皮肤和肌肉的表面隔膜开始炸裂。
  这稀奇古怪令人毛骨悚然的过程一直持续到病毒成指数地繁殖,毁坏内脏使之完全失去作用以致宿主死亡为止。当这种事发生时,已死或部分已死的器官开始液化。像血液、粪便和呕吐物这样的流体,一点一滴都充满了上百万的病毒。
  在身体内部,心脏开始渗血,渗入周围的空腔。肝脏肿大、裂开,然后化脓腐烂;肾脏失灵,塞满了死细胞和血块。死的、凝结的血细胞比比皆是,包括大脑,妨碍了供氧,最终导致痴呆和严重的癫痫发作。同时,病毒摧毁剩余血液的凝结能力,以致大出血不受抑制地继续。活的死的血液随同死组织及脱落的粘膜,包括胃、口腔和肠道的粘膜,经过呕吐和腹泻抛出体外。崩溃的血管和肠子不再固定在一起,而是像流体一般涌入体腔。虽然在体液中漂浮着,但组织自身是脱水的,无法执行其功能,于是病人开始死亡。
  2.马尔堡病毒
  马尔堡病毒与埃博拉病毒属于同“丝状病毒科”家族,它的发现早于埃博拉病毒。在1967年秋,西德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的几所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中同时暴发了一种严重出血热,有31人发病,其中7人死亡,这些患者大都接触过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绿猴。科学家们对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了培养,分离出一种以前没有见到过的病毒。根据发病地点,将这种病毒命名为马尔堡病毒。以后,在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也相继出现过马尔堡病毒感染的病例。近年来较大的一次流行发生在1998年至2000年刚果民主共和国,马尔堡病毒造成了149人感染,123人死亡。
  马尔堡病毒感染后,可引起临床表现以发热、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被称为马尔堡出血热。由于马尔堡病毒来自于非洲绿猴并主要在非洲流行,因此马尔堡出血热又被称为青猴病和非洲出血热。这种疾病最容易感染儿童,在非洲,有75%的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成人感染者大多为与受感染儿童接触密切的亲属和医护人员。
  马尔堡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9天,病人突然发热、畏寒、头痛、全身疲乏、大量出汗、肌肉酸痛、咽痛、咳嗽、胸痛。最初的症状很像流感,随后病人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全身皮疹,最后出现口鼻出血、尿血、阴道出血和消化道出血,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有大约1/4的患者死亡。
  3.艾滋病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大范围的劫难。截至日,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各国官方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全世界已有163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了艾滋病人,患者人数达已达4000万之多。
  1986年中期,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艾滋病病毒定名为“人体免疫缺损病毒”英文缩写为HIV。艾滋病即由H1V潜伏性和作用缓慢的病毒引起的疾病,英文缩写为AIDS。中文音译为艾滋病或爱滋病。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唤起世界各国共同对付这种人类历史迄今出现的最厉害的病毒,定于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
  4.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为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 (Lyssavirus)中血清/基因1型病毒,而2~6型称“狂犬病相关病毒”,目前仅在非洲和欧洲发现。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每年有数万人死于狂犬病。
  5.天花病病毒
  在世界流行病历史上,恐怖程度可以与鼠疫相比的传染病是天花。大约60%的人口受到天花的威胁,四分之一的感染者会死亡,大多数幸存者会失明或留下疤痕。幸运的是,天花病毒已被人类彻底消灭,成了第一种、也是至今唯一一种被消灭的传染病。
  天花危害人类的历史可能比鼠疫还要久远,据记载3千多年前起源于印度或埃及。从古埃及法老拉米西斯五世的木乃伊和其他古埃及木乃伊上,可以发现天花留下的疤痕。天花原来只在“旧世界”(亚洲、欧洲和非洲)流行,在17、18世纪,它是西方最严重的传染病,但是在历史上的影响却比不上黑死病,这可能是因为其受害者以儿童为主(约十分之一的儿童因天花病毒夭折),活下来的成年人大多已有了免疫力。但是当欧洲殖民者在15世纪末登上新大陆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欧洲殖民者给新地区居民带去了多种原居民从未遇到过的疾病、因当地居民不具有任何的免疫抗体,其中传染病类的,最致命的一种就是天花病毒。
  6.黑死病病毒
  14世纪,鼠疫大流行,当时被称为“黑死病”,流行于整个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中国也有流行。在欧洲,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夺去了2500万余人的生命。根据估计,中世纪欧洲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于黑死病。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内的跳蚤携带来的。在14世纪,黑鼠的数量很多。一旦该病发生,便会迅速扩散。因黑死病死去的人很多,以至劳动力食缺。整个村庄被废弃,农田荒废,粮食生产下降。紧随着黑死病而来的便是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了饥荒。
  7.非典病毒
  提起2003年的那场非典,至今仍然让很多人心有余悸。目前所知,造成全球非典灾难的病毒为冠状病毒,该类病毒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有关。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嗜性。代表株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还有人冠状病毒、鼠肝炎病毒、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初生犊腹泻冠状病毒、大鼠冠状病毒、火鸡蓝冠病毒、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等。
  此病死亡率接近11%,主要是冬春季发病。其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系统受损有关。病毒在侵入机体后,进行复制,可引起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受破坏,导致患者的免疫缺陷。同时SARS病毒可以直接损伤免疫系统特别是淋巴细胞。
  8.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医学界和人类的一种传染疾病。肝炎病毒是指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人类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和丁型病毒之分。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甲型肝炎的感染常因年龄与地区的不同而异,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且农村高于城市,一般为50%~80%。据此推算,我国有7亿~8亿人感染国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根据对黑龙江、河北、河南及湖南四省10484人的调查发现为58%。据此推算,有6亿~7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
  至于丙型肝炎,在我国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在输血后的肝炎中,国内为60%~80%。
  9.甲型H1N1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与以往或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并可以人传染人,人感染甲流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
  2009年开始,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2010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已经结束。
  10.禽流感
  禽流感,全名鸟禽类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只感染鸟类,少见情况会感染猪。禽流感病毒高度针对特定物种,但在罕有情况下会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
  自从1997年在香港发现人类也会感染禽流感之后,此病症引起全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其后,本病一直在亚洲区零星爆发,但在2003年12月开始,禽流感在东亚多国──主要在越南、韩国、泰国──严重爆发,并造成越南多名病人丧生。直到2005年中,疫症不单未有平息的迹象,而且还不断扩散。现时远至东欧多个国家亦有案例。
  以上十大病毒的排名是综合几个因素来得,比如,潜伏期,死亡率等等。
  首先,就病毒来说,丝状病毒的死亡率是最高的,最高有90%,而且他们的潜伏期相当短,感染了这类病毒的人一般活不过3天。但是在丝状病毒里,埃博拉比马尔堡更厉害,所以埃博拉第一,马尔堡病毒第二。
  其次是艾滋病毒,虽然他致死的时间比埃博拉和马尔堡长得多,但是它主要攻击人的免疫系统,因而得了后人不会产生抗体。埃博拉和马尔堡也能杀死一些免疫细胞,但如果人活下来,他就有抗体,就因为这些原因,艾滋病毒排在第三位。
  再是狂犬病病毒,虽然他的潜伏期最多有10年,但是一旦发作起来,救治率连1%都不多。天花是人类第一种用疫苗消灭的病毒,但是死亡率也有30%左右,而且有一个次要的因素,就是一旦从实验室里跑出来或制造生化武器,可以造成大量未成年人死亡(因为他们没有免疫力)。黑死病病毒的致死率比天花稍低,约为20%左右,但还是很可怕的。
  最后三种,也有一定的致死率,但是都很低,而且只要做好预防措施,一般都可以防治。 (来源:地理论坛发帖者:llhalf编辑:李琳)
北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A.本网(北纬网)稿件中“稿件来源”一项一律标注“北纬网”,本网以及雅安日报、雅安新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北纬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B.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北纬网(包括雅安日报、雅安新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C.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
责任编辑:madfox
Copyrigh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瘟疫项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