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本哪个职业职业能力及适应性范文好点

【图文】职业生涯规划书 - 副本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职业生涯规划书 - 副本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34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职业能力及适应性》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职业能力及适应性
职业能力及适应性
范文一:职业能力及适应性什么是职业适应性职业适应性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时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特征。它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职业适应性包括很多容,但由于场合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强调要点:工作效率;无事故倾向;最低能力和特性要求;熟悉工作速度;意愿适应;个人背景。职业适应性测评(Occupational Aptitude Test)就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测评手段,对人的身心素质水平进行评价,使人与职业匹配合理、科学,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事故。职业适应性测评一般不具有强制性,仅作为人才选拔和留用的参考。另外,职业适应性不仅反映安全要求,而且还有效率要求。因此,职业适应性格念涵盖面比事故倾向性概念相对宽一些。
职业适应性的分类职业适应性可分为一般职业适应性(General occupational Aptitude )和特殊职业适应性(Special occupational Aptitude)两大类。一般职业适应性指从事一般职业所需的基本生理、心理素质特征。特殊职业适应性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需具备的特殊生理、心理器质特征。对个人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职业适应性测评包括一般职业适应性测评和特殊职业适应性测评两方面。职业适应性的研究状况一般职业适应性研究现状一般职业适应性研究的历史较为久远。1934年,美国劳工部就业保险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为期10年的专门研究。他们对美国2万个企业中的7.5万个职务进行了调查分析,确定了20个职业模式和10种能力倾向,由此形成了很有影响力的“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eneral Occupational Aptitude Test Battery,GATB)”。1947年GATB被美国劳工局人力资源部正式采用,并在以后的研究中日趋完善。其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也使用了GATB系统,并根据本国情况作了修订,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对一般职业适应性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993年金会庆等发表了应用日本1983年修正版GATB,对我国合肥地区初、高中学生进行测试的研究成果,并初步建立了中国合肥地区常模。1994年戴忠恒发表了以日本1983年修正版为蓝本,根据中国国情对GATB进行修订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对全国17中等以上城市2148名初二至高三学生的测试,制订了GATB中国常模。这些研究工作为GATB在我国的使用提供了经验与依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用工制度和用人策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人才的职业能力测评与咨询已成为急需。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的心理学系等已开展了人才测评的研究,开发了一系列的一般职业能力测评量表和专项能力测评量表;各地的人才市、劳动力市场也开始开展人才素质测评服务。特殊职业适应性研究状况特殊职业适应性研究根据各个特殊职业的不同有其特殊性。20世纪初,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飞行员选拔的需要促进了飞行员职业适应性的研究,同时带来了心理测量学的发展。继飞行员职业适应性研究后,又相继开展了宇航员、驾驶员、潜水员、外科医生和音乐家等特殊职业适应性方面的研究。在工业领域,由于有些特殊工种对作业者本人及周围的人与环境具有重大的危害性,因此,有必要对特种作业人员的职业适应性进行研究。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对焊接工、电工、起重工、司炉工等特种作业人员的职业适应性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驾驶适应性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金会庆等通过研究发现并证实在中国存在事故倾向性驾驶员,并通过对事故倾向性驾驶员和安全驾驶员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在人体形态、生理机能、视觉机能、心理、神经生化5个方面,事故倾向性驾驶员和安全驾驶员在某些生理、心理特征方面存在显着意义的差异,揭示了事故倾向性驾驶员具有易发事故生理、心理特征。驾驶适应性检测系统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对筛检事故倾向性驾驶员,训练在职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素质,从而降低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等方面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国家标准GB5306—85《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中明确规定了10种特种作业,即:电工作业、锅炉司炉、压力容器操作、起重机械作业、爆破作业、金属焊接(气割)作业、煤矿井下瓦斯检验、机动车辆驾驶、机动船舶驾驶和轮机操作、建筑登高架设作业。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与浙江大学心理学系合作,较系统地进行了起重机械作业人员的职业适应能力要求和测试方法的研究。安徽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通过近10年的努力,对起重机械作业、锅炉司炉、压力容器操作、金属焊接(气割)作业、电工作业等5种特种作业人员的职业适应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特种作业人员职业适应性检测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各检测指标的参比值及综合评价方法,为特种作业人员职业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发了特种作业人员职业适应性检测硬件系统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为工矿企业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特种作业人员选择提供了新的高科技手段。职业适应性的研究意义1、科学选择与合理使用称职作业者。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确定评价标准及指标,并对求职者进行测定,评价其职业适应性等级。对已上岗的作业人员定期进行测试和评价,建立职业适应性的动态数据库,以进行人员的动态管理。2、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职业培训计划提供科学依据。3、指导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特性和条件的职业、职务。通过对求职者的生理、心理属性进行综合测试、评价,对照不同职业或工种的要求,分析被试者适合于何种职业,以利于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原文地址:
范文二:职业能力之适应能力1. 您首先需要知道的适应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心理特性,是人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当遇到新环境、新情况或遭遇挫折时,每个人都会做出本能的适应努力。了解自己的适应能力,并有意识地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对个人职业选择和事业、生活成功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适应能力强的人更适合现在开放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强的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有独立自主的个性;2、能借鉴过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3、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深知取胜之道;4、具有稳定的性格,且确立了一定的价值尺度;5、有较强的判断力和自我克制力;6、善于体察别人的利害关系和有关情况。 ? ? ? ? ? ?2. 您的测评统计结果您的得分:35,表明您的适应能力尚可。在各种陌生、复杂、紧急或危险的情况发生时,您虽然会感觉不适,有时还会犯愁,但通常能够克服困难来应对新的情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虽然有时也会跟风,有时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新的环境中,您虽然对周围的人抱有一定的警惕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仍然可以和别人建立较为友好的关系。3. 一些友情提示提高适应能力的途径?1、要客观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2、建立起一个现实的期望,扬长避短,争取成功;3、对生活采取开放态度,适时换位思考,切忌自我为中心,要胸襟坦荡,善于接受别人及自己。4、在工作中及与人交往上做好自我调节,平衡心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社会中得到发展,保持良好的身心适应能力。5、要注意不要过分压制不良情绪。“喜怒不形于色”意为遇到喜事或气愤的事情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流露于外表,这种做法常常被一些人认为是有涵养的表现而倍受推崇。然而,事实是,富有感情的人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才会促进心灵的沟通。过分压制情绪非但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且有害于身体健康。不良情绪如果受到过分抑制,甚至可以诱发心身疾患。了解自己的适应能力后,下一步该做什么? ? ? ? ? ?从上面可知,适应能力只是职业能力的其中一种能力。要想全面的探索自我职业能力,以及它们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您需要进一步弄清楚您的创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判断能力。您可以继续利用相关的职业测评工具,也可以采用生涯规划的其他自我认知方法。当然,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认知、环境认知、确定职业目标、职业发展决策、制定计划以及开展实际的行动等步骤。如果您想为自己绘制一张职业成长与发展的蓝图,可以进入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完成相应的设计与操作。4. 附录——其他得分解释您的得分:(41~60)分,表明您的适应能力很强。在各种陌生、复杂、紧急或危险的情况发生时,能照常或超常发挥自己的原有能力,具有摆脱困境的力量。自如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独立性强,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且不易被周围的人或环境所改变。 自如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独立性强,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且不易被周围的人或环境所改变。 您的得分:(21~40)分,表明您的适应能力尚可。在各种陌生、复杂、紧急或危险的情况发生时,您虽然会感觉不适,有时还会犯愁,但通常能够克服困难来应对新的情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虽然有时也会跟风,有时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新的环境中,您虽然对周围的人抱有一定的警惕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仍然可以和别人建立较为友好的关系。您的得分:(20以下)分,表明您的适应能力还需要大力加强。在环境突然发生变动的情况下,您有可能出现诸如紧张、抑郁、焦虑、不知所措等情绪反应,不能表现自如,反而会发挥失常。您对突然发生的变故倾向于选择逃避或逆反,在新的环境中往往封闭自己的心扉,减少社交活动,很难和别人建立比较亲近的关系。阅读详情:
范文三:能力与职业适宜性能力与职业适宜性能力对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职业的成功不仅与人的个性特点、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而且与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密切相关。职业能力强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能力类型与职业的吻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力,职业也因工作性质、内容和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对人的能力也提出不同的要求。二是能力水平与职业层次的吻合。对一种职业或职业类型来说,由于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又可分为不同层次。职业的不同层次对人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了职业类型后,还要根据自己所达到的能力水平确定相吻合的职业层次。三是发挥优势的能力。每个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常常是在某些方面比较突出。因此,在职业选择时,应主要考虑自己的优势能力,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能力的职业。职业除了对一般能力做出要求之外,还有对特殊能力的要求。职业能力类型与职业适宜性对照表、特殊能力与职业适宜性对照表分别见表 I、表 II 。表 I 职业能力类型与职业适宜性对照表表 II 特殊能力与职业适宜性对照表阅读详情:
范文四: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的适应性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的适应性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倾向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是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业务水平,以适应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三大内涵:1.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职业基础、职业资料、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等方面。2.能力素质:能力就是完成相应岗位任务的本领,是职业素质的平台和发展。包括:认识能力、操作能力、技术分析和学习潜力等方面。3.精神素质: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它包括:思想品质、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合作意识。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的适应性?培养和塑造良好的性格,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坚韧顽强、艰苦朴素、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良好性格。总之,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观念看待自己的性格。 只要能够坚持自觉地、有意识的实践锻炼,就可以调整和锻炼自己的性格,推动自己的性格向良好的方向发展,逐步适合自己选择的职业要求,从而提高职业的适应性。阅读详情:
范文五:职业适应性测试职业适应性测试职业适应性测试: 符合自己的得1分
不符合0分测试题:理论思考能力较强
)喜欢给别人出主意、提建议
)喜欢出席社交场合
)把信件和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
)紧跟流行
)喜欢摆弄机器
)学习掌握专业知识不辞辛苦
)喜欢和孩子在一起
)和陌生人在一起也不拘束
)细致细心、不马虎大意
)常变求新
)对新技术感兴趣
)喜欢刨根问底、不解决问题不罢休
)经常听别人倾诉烦恼和牢骚
)和不太熟悉的人也能进行距离适度的交谈
)比起与人为伍的工作,更愿意和文书资料打交道
(得分:有强烈的想与众不同的心理
)儿时喜欢玩塑料模型
)喜欢读书
)喜欢照顾人
)擅长说服别人
)与速度相比,更重质量。是踏踏实实努力的类型
(得分:凭直觉判断事情
)喜欢拆分组和物体
)得分表:A型(得分为1、7、13、19)B型(得分为2、8、14、20)C型(得分为3、9、15、21)D型(得分为4、10、16、22)E型(得分为5、11、17、23)F型(得分为6、12、18、24)
)你属于:
型A型:专业人士适合做学者、博物馆馆员、图书馆里远、律师、法律界人士等。为取得专业资格,即使付出再大努力也不觉辛苦。B型:教育、社会福利类(这是我的类型)适合做指导人的教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奉献类职业。是有奉献精神、爱照顾他人的人。C型:营业、外交关系类适合于销售人员、外交人员、旅行指导等营销类的工作。具社交性。能够在人前发挥实力D型:经理、信息处理类适合做经理、打字员、电脑操作人员、校对等对着办公桌的工作。喜欢做周密、细致的工作,是踏实努力的人。E型:时尚类,传媒类适合服装、设计、广告、媒体等捕捉社会流行、制定计划案等具创意性的工作。喜欢新奇,感觉敏锐。F型:机械、技术类适合于工程师、电脑、机械操作、组装、开发等工作。比起抽象性的东西来,对具体的物品更感兴趣。阅读详情:
范文六:职业适应性测验职业适应性测验(SDS)导语:SDS是由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基于他所创立的“人格类型”理论而编制的,在不同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职业兴趣测评工具。 霍兰德在其一系列关于人格与职业关系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六种基本的职业性格类型: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经营型和事务型,简称RIASEC。 我们可用六边形模型来表示着6种类型的关系,在该模型上,连线的距离越短,表明两种类型的职业相关越高,例如事务型与经营型、现实型的关系最近、与社会型、探索型的关系次之,与艺术型最不相同。当你完成SDS后,你就能知道你最喜爱的活动和最大的兴趣。在哪三个RIASEC类型上总分最高,就用这3个类型的字母组成代码,例如IAS,这个3字代码就是你的兴趣代码。你的兴趣往往由三种类型混合而成。代码的首字母表明你最像的类型,第二个字母表明你第二像的类型,以此类推。如果两种类型的得分差异小于16分,可以把它们看作是相似的;如果不同类型总分相等,这就表示你对它们有同样多的兴趣。职业性向理论认为,同一类型的人与同一类型的职业互相匹配,才能达到适应状态。而人的一生,面临着许多职业的选择、工作的选择、职位的选择、甚至具体项目的选择,这些选择是否能与其类型相匹配,是影响其成功的重要因素。阅读建议:1. 请不要期待只寻找一份完美的工作,在某些方面有许多工作符合您的职业兴趣类型。2. SDS是测量职业兴趣的有效的工具,并非用于测量能力或技能的,因此,测验结果能帮助你鉴定哪些工作可能是你喜欢的,但不能告诉你哪些工作是你擅长的。3. 当你在做职业决策或职业生涯规划时你还需要尽可能收集更多的信息,其中包括参加其他一些相关测验以及同从事你所感兴趣的工作的人员进行交流。4. 花点时间与你身边重要的人如家人和职业指导专家讨论一下你在职业兴趣上面的发现。您的职业适应性测验测评报告的结果: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SDS)能够测量出个体在六大职业兴趣类型:现实型(Realistic)、探索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l)、经营型(Enterprising)、事务型(Conventional)上的得分。您在这6大兴趣领域上的得分如下,大多数人的职业兴趣不止一种类型,下面还列出了6大职业兴趣领域的简单描述。
兴趣类型 代码 兴趣爱好喜欢实践性、操作性的工作活动,好动手解决问题。喜欢与植物、动物和实际原现实型 R材料如木材、工具和机器等打交道。喜欢户外工作。喜欢需要解决复杂问题的工作,喜欢思考、探索,做研究,钻研理论。往往思考探索型 I多于行动,更喜欢与数据和概念而非与人打交道。喜欢处理与艺术有关的事物的工作活动,如外形塑造、设计、图案装饰。喜欢工艺术型 A作中自我表现。更喜欢没有高度程式化和规范化的工作环境。社会型 S 喜欢帮助他人以及提升他人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工作活动。更喜欢与人打交道而不是与物体、机器或数据打交道。喜欢教学、给人建议、帮助他人或其他为他人服务的工作。喜欢开创和实现事业的工作活动,特别是商业冒险。喜欢说服和领导人们以及做经营型 E决策。喜欢为获利而冒险。更愿意行动而不是思考。喜欢有固定程序和程式化的工作活动。更喜欢与数据和细节打交道。更喜欢具有事务型 C精确标准而非需要作判断的工作。喜欢职权划分清晰的工作环境。您的职业兴趣类型:测验分数表明您属于:现实型-行动者:现实型的人是实际的、自我依赖的、机械倾向的。通常具有良好的使用工具、操作机械、或饲养动物的技能。喜欢户外工作、运用体力。常喜欢冒险活动,如过山车、跳伞。由于喜欢动手的活动,因此更喜欢与事物打交道而不是人、概念或数据。以行动导向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口头上或靠人际关系。倾向于回避的职业包括:有很多的社会互动和与人打交道,如教学或护理。宁愿关注能够产生实际结果的职业领域。重视能够眼见到、触摸到的事物。喜欢的活动/爱好:建筑、修理;园艺、手艺;体育、户外娱乐活动;赛车、汽车运动、划船、机械;家居装饰;野外狩猎、钓鱼。职业领域:木工、电工、机修工、水管工;农业和林业;工程;军事典型技能和优势:机械灵活性、身体协调性不喜欢:公开演讲;社会事务;文化和审美活动;调解纠纷;需要亲密人际关系的工作您的职业领域:以下的各类职业是符合您的职业兴趣类型的,您可以针对这些职业的简单描述来确定您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相近的职业领域:以下的各类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与您的职业兴趣类型相符合,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您扩大自己职业探索的领域,使您有更多的余地选择职业发展的方向。阅读详情:
范文七: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 作者:张玉琳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06期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总体情况不容乐观。首先,由于文化和国情的因素,多数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比较低,厌学情况比较严重。其次,出于浮躁、短视的就业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语文作为主要的文化基础学科重视不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比较普遍,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现实中大量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浪费宝贵的在校时间。对此现状,笔者认为:学生文化基础差,不等于素质差,仍是可塑之才;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但老师应该有所作为,尤其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性,把事关学生就业、生存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笔者根据多元智能理论,通过听语训练、说话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取得了较好成效。一、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应从训练学生“听功”开始1.要让学生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语文应用能力首先表现为善于倾听,它是一种涵养,体现的是尊重,是职场生存的第一要义,善倾听者常被视为可信赖和合作的朋友;倾听可博知,可益智,是表达和沟通的基础,有利事业成功。2.要教会学生倾听的原则一是注重礼仪,比如听对方讲话,身子应稍前倾;目光应平视对方,不能游离;面部保持自然的微笑,表情随对方谈话内容应有相应的变化;不随意打断对方,可有适度的肢体或言语的呼应。二是听完整,不断章取义,快速处理信息,正确把握内容主旨。三是听出语气、态度、情感,听出言外之意,这需要听者同时联系相关背景资料,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四是听的过程要思考应对之策,适时而恰当地提出问题、表述意见;如遇无聊或不良的话题,应顺着对方语气把谈话内容引向有益的方向。3.要组织有效的“听语”训练语文老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来组织“听语”训练。第一,设计一些师生间、学生间的一对一、一对二或一对三的谈话活动,从坐姿、目光、表情、耐心、定力等方面来观察、记录学生听的礼仪表现,进行个别或整体的评价和纠正,经过多次的训练后,学生在听的礼仪方面都能有良好的表现。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安排老师、学生或通过录音朗读一些简单的文章片段,让学生回答预设的问题来训练、测试学生是否听出主要的信息;在取得较好的效果后,再逐步提高文章的信息容量来训练、测试学生获取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再高一点层次的训练是让学生针对所听到的信息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此外,教师还应当精心布置适当的课外“听语”训练作业,把学生按强弱搭配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进行训练。这种课内外结合的训练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基本能达到“听得有礼、听得明白并能适当地表达看法”的水平。二、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应突出训练学生“能说会道”当前,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显得不够自信的原因之一是不善于口头表达、不敢当众说话,这对他们今后职场生存很不利,培养学生“能说会道”应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重点。1.要帮助学生掌握说话的基本要领一要表达明确,用语规范;二要思路清晰,中心突出,首尾呼应;三要得体,符合语境和语体要求,符合说话对象身份。2.应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开口说话要让学生克服不敢当众说话的羞涩,从易到难地开展训练,如“连词成句”、“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把一个意思表达完整”、“复述几句话”等,以练习词、句、段的正确表达为重点,扎扎实实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其次要注重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努力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介绍人和物、交谈、即席发言、自我推荐等。此外还要以发动学生考“普通话等级证书”为平台,训练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要鼓励学生订阅《演讲与口才》等刊物,学习说话技巧;还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说话训练,如对着镜子说话、与同学两两交谈、模仿电视主持人说话训练等。教师还要创造条件,组织一些如主持晚会、班会、演讲比赛、应聘模拟训练等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训练“说功”,努力提升口头表达能力。三、培养语文应用能力要在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上下功夫1.要重视写作基本技能的培养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基知识比较欠缺的情况,加强常用字、标点符号、修辞手法应用、句段的规范性等方面的教学,加强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教材字、词、句的教学和文本的解读。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的批改、点评与指导,通过激励性的评语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应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日记等进行练笔并定期检查,逼学生动笔写,靠多写多练来降低学生对写文章的畏惧感,训练基本写作技能。2.加强应用文写作的针对性训练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应用文写作能力是他们职业生存的综合素质之一。教师要加强各种便条、单据的写法训练,如借条、收条、发票等,要求注重格式的严谨、数字的精确、书写的正确;要加强书信、通知、报告、计划、启事等文体的写作训练和QQ语言、手机短信息等网络语言的编写训练,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的基本需求。重点要让每个学生熟练掌握应用文的写作要领,要确保这些常用应用文写作人人过关,规范合格。3.加强汉字书写的训练手写汉字是一个人的名片,一手好字,能为职场谋生添色不少,有时成为个人一生成功的助推器,一张手书的求职信或应聘书常成为求职的敲门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强力推进学生硬笔书法的训练,要经常请善于硬笔书写的老师开讲座,严格要求学生每人一本字帖,每天一张临摹习作,这期间,评价与针对性的指导必不可少,习作展与硬笔书法的比赛也要适时地开展,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硬笔书写水平一般能得到很大提高,这也会给学生成功的信心。四、培养语文应用能力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语文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首先要会读懂一些实用性强的应用文章和报刊、文章、杂志、网络等媒体内容;二是会阅读、欣赏一些经典的文学、历史、哲学、作品,提升文化素养和品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方法入手。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必须先培养阅读兴趣学生没有持久的阅读兴趣,就不会有阅读面、阅读量,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要重视课外阅读材料的推荐,一定要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读物入手,适当布置课外阅读任务,然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谈感想、谈体会,先不苛求质量,以先诱导学生开卷阅读为要。其次应充分开发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等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借书、读书;还可以引导学生交换自有书刊进行阅读。教师要积极开展广泛的读书活动,如好书推介会、读书讨论会、心得交流会、读书竞赛等,这些都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还得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好的读书方法,只有掌握好的阅读方法,有效读书,才不会厌倦读书,才会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有所收获。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鉴别什么样的书籍、文章要精读,哪些文章可以略读、速读或浏览。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在读书过程中如何筛选与收集信息,如做读书笔记、编文摘、做卡片等;还要熟悉如何在阅读中进行圈点、批注等技巧。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选取一些不同题材的文章,按不同的阅读方法要求,让学生进行限时阅读训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学生不仅能大幅提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学科成绩,最关键的是因学会阅读而受益终生。总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实际,注重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努力增强未来职业适应性,因为对学生就业和发展来说,只有实用的才是有效的。(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泰城乡建设职业中专学校)阅读详情:
范文八:电力企业新入职员工工作适应性研究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02摘 要 电力企业新入职员工的工作能力、技能水平和知识储备将是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如何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是电力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该问题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力资源部门理解和掌握员工组织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规律,还能够帮助员工真正达到职业人的转换。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电力企业新入职员工的现状;然后,介绍了研究方法与过程;接着,对影响新员工工作适应性的重要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了提高新员工工作适应性的对策。关键词 新员工 工作适应性 电力人才培养引言:电力企业具有严密的生产流程、复杂的工艺要求和实时的产品供应等特点,因此,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凭借自己学历高、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品性端正、道德高尚等等优势而步入电力企业大门的新入职员工,对新工作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很高的期望,他们能否适应新工作、新环境成了新员工自身和电力企业均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1-7]。对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电力企业来说,必须制定一套完备的新入职员工工作适应性管理方案,以帮助新员工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企业发展做贡献。因此,研究电力企业新员工的工作适应性问题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8-10]。一、电力企业新入职员工现状目前,电力企业新入职员工年龄结构基本处于80后或者90后,自主意识比较强,个性鲜明,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他们基本都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大多数人具有大专及以上的学历,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均较强。(二)缺乏工作经验,尤其是现场实际经验不足大多数新员工在学校里面更偏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进行现场实践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刚步入工作岗位不久的新员工,难以直接将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复杂的现场实际。再者,电力企业对员工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非常高,新入职员工适应起来更加困难。(三)渴望尽快熟悉企业环境归属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刚离开校园步入工作岗位的新员工对陌生的工作环境、陌生的领导同事难免感觉到焦虑不安,迫切期望可以尽快融入某个团队,熟悉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部门设置、生产流程等等,好让自己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四)强烈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电力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要求相对较高。新入职员工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很难满足于简单、机械的工作,或者重复劳动,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并且希望通过完美的完成这些工作,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展示自我才华,得到领导同事的肯定和欣赏。二、工作适应性研究方法及实施过程针对电力企业新员工的特点和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在前人研究新员工适应性成果的基础上,对电力企业新员工适应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量化处理法相互结合的方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一)文献研究法通过查找、搜集国内外电力企业有关新员工培训体系设计的文献研究资料,积累相关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一般规律,作为基本资料和研究依据,探索出提高电力企业新员工快速适应性的新方法,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二)问卷调查法在探寻电力企业新员工快速适应性问题时,编制了《电力企业新入职员工工作适应性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对统计结果进行整理分析。限于研究设计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有一部分采用网络作为发放问卷的媒介。要考察员工工作适应过程,需要对员工的个人特性和所在组织的组织特性都要有足够的变量,为满足这一条件,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多个供电公司的新入职员工和市县级供电公司,选取的样本数量具有一定规模。(三)数据资料量化处理采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考察电力企业员工工作适应水平及其与之相关的重要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数据资料的量化处理主要采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三、影响工作适应性的重要因素探讨新员工的工作适应问题己经引起了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的重视,他们从分别从不同角度,运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理论,探讨新员工工作适应的过程,发现影响工作适应的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适应模型,提出了不同的控制与管理措施。国内对该问题也有相关的研究报道,但是报道内容不是很多。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新员工的工作适应性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新员工入职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适应性体现。新员工刚入职第一个月,对各方面情况不太熟悉,岗位适应性相对较差;三个月以后,对企业环境熟悉以后,岗位能力会逐渐提高。(二)企业的培养方式会严重影响新员工的工作适应性。电力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果新员工不接受培训,直接步入工作岗位,很难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相反,如果合理的安排培训学习和有工作经验的老师傅的“传、帮、带”,将会极大的提高新员工的适应性。(三)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快速程度,会影响新员工的适应性。企业快速发展,对员工的自身要求也会有所提高,尤其对于新员工的工作适应性会提出很大的挑战。四、提高新员工工作适应性的策略
  通过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式提高新入职员工的工作适应性:(一)企业协助新员工制定合理有效的长期与短期职业发展规划首先,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应该向新入职员工详细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部门设置、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薪酬体系以及企业环境。然后,新入职员工需要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内容包括: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技能操作水平、价值理念及综合素质。最后,新入职员工需要将自身情况与企业的现实情况、发展规划充分结合起来,形成切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如此,其一,可以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其二,有助于更好的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二)安排全面的岗前知识技能培训,快速提高岗位适应性对于新入职员工,正式接受工作任务之前,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岗位知识技能培训。这项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宣贯、主营业务认知、所在岗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这次培训的特点是培训内容较多,培训时间相对较长,培训费用支出相对较大,但是,这次培训的意义非常重大,通过这次培训,一方面,在思想上可以使新员工迅速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从而更加忠诚于企业,增强为企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另外一方面,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可以非常有效的完成从刚离开校园的学生到熟悉岗位业务的工作人员的转变。(三)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持续安排晋升学习机会,分梯度提高新员工综合素质新入职员工刚刚踏入社会,步入新的工作岗位,个人能力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释放到最大,企业给新员工初次安排的工作任务可能相对比较容易完成。当新员工在安排的工作岗位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企业应该持续关注新员工与岗位的适应程度。如果新员工已经可以很好的胜任所在岗位工作任务,企业可以适当安排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这样,对于新员工本身来说,有一种被重用的感觉,会增加其努力工作的信心,并且也可以更充分的利用人才。但是,在更高一个梯度的工作岗位工作,需要企业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会,来进一步适应新的工作任务。(四)积极引导,适时调整,切实做到人岗匹配企业人力资源部需要积极关注每一位新员工的岗位匹配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反馈。当发现有新员工无法很好完成工作任务时,一定要仔细查明原因,加强引导教育,必要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切实做到人岗匹配。(五)适应企业的发展,动态的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岗位适应能力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电力企业从管理到技术也在进行着改革和进步,新入职员工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岗位能力,来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进步,做到个人与企业同发展,共进步。参考文献:[1] 马冰岩.浅析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电力技术经济,):71.[2] 程肖峰, 贾文军. 职业导师制: 电力企业新员工培训的有效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12(9):22-23.[3] 李宏伟. 新员工成长发展机制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1.[4] 周雪梅.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初探[J].电力技术经济,):53-55.[5] 吴雪清,钟帅纯.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电力技术经济,):45-49.[6] 肖玮.中国电力行业:竞争与管制的选择[J].电力技术经济,):15-18.[7] 周婧.人力资源的开发―-企业竞争力的核心[J].电力技术经济,):59-60.[8] 熊小斌,高勇强,戴鑫.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探析[J].北京:现代管理科学,2005(4):22-26.[9]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0] 吴雪清.对国有企业建立员工激励机制的思考[J].电力技术经济,):67-68.阅读详情:
范文九:基于适应性的高职生就业能力开发和提升策略作者:方翰青谭明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02期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发展模式迅速转型,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和开发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它关系到高职生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本文主要在厘清就业能力内涵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突出适应性在就业能力中的核心价值,分析高职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探析开发高职生就业能力的策略,以期形成合力,达到提升高职生职业适应性的目的。一、就业能力的内涵及要素进入21世纪之后,就业能力研究关注的焦点从劳动者的“可转化的就业能力”转向个人发展计划、终身学习等方面。从国家的层面对就业能力加以研究,是当下的时代特征。近年来,西方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海兰格和波兰德(Hillage & Pollard)认为,就业能力指的是通过在劳动力市场内的充分流动和可持续的就业实现自我潜能的能力。[1]弗里尔和塞尔斯(Forrier & Sels)则把就业能力更严格地定义为“个体在内部和外部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的机会。”[2]哈佛里(Lee Harvey)首先提出就业能力包含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质,拓宽了就业能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他认为就业能力不仅仅是获取工作的能力,而应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3]福盖特、肯尼克和阿福斯(Fugate,Kinicki and Ashforth)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嵌入于个人特性中的心理社会建构(psycho-social construct),是工作特有的一种积极适应性,它使雇员能够识别和实现职业机会,促进工作之间、工作内部及组织之间的流动。就业能力维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职业认同、个人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4]Van der Heijde & Van der Heijden界定就业能力为“通过胜任力的最优使用,持续性地实现、获得和创造就业”,是“工作专门的积极适应性的一种形式,这种适应性能使工人识别和实现职业机会。”具体表现为职业专长、期望与优化、个人灵活性(适应性)、公司意识、平衡。[5]罗纳德和克林(Ronald W McQuaid and Colin Lindsay)提出了“全面的就业能力”概念,认为从广义就业能力的视角更能帮助研究者识别影响个人获得工作可能性的全景性因素,就业能力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以个人就业技能、幸福状态、工作搜寻、适应性等为主的个体因素;由工作文化和资源可及性等构成的个人环境因素;由当地劳动力市场特点、宏观经济需求因素与政策等构成的外部因素。[6]我们认为,职业适应性究其实质来说,是一种职业能力,它是个体与某一特定职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职业适应性具有层次结构性。它是指个体与某一特定的职业环境进行互动,对自身的职业角色、能力、态度、价值观及人际关系进行评估并不断作出调整以达到和谐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职业适应性的构成要素应包括职业环境适应、职业角色适应、职业技能适应、职业人际适应、职业心态适应等。[7]二、高职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职业适应性水平低高职教育因为规模扩张过快,办学条件无法支撑内涵建设,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导致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认同度低。通过进一步探析发现,高职生的职业适应性水平低是导致其就业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一)从职场要求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个人适应性孱弱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就业“硬实力”与职场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充分地体现其个人适应性的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1.职场现实与职业期望的不一致,导致高职生职业心态适应性水平低。高职生在学习期间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的薪水、待遇、就业环境等总是充满了期待,但是他们在实习、见习期间渐渐对职场现实有更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两者之间的落差,使很多高职毕业生无所适从,备受打击,势必会导致高职生职业心态消极倦怠、萎靡不振。2.岗位要求与职业能力的不相符,映衬出高职生职业技能适应性水平低。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总是对应聘者提出实践经验的要求,希望他们上岗即为熟练工人。但是,现实情况是,高职生实践经验相当缺失,动手能力明显不足。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生本身对这个问题也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认为自己“最为欠缺的是专业应用技能”,“对专业实践安排的满意度最低”,“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职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恰恰说明高职生的职业技能适应性水平低下是不争的事实。3.职场竞争与职业素养的不匹配,凸显高职生职业角色适应性水平低。当今社会的职场竞争如工作岗位的竞争,职位晋升的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通过调查发现,现今的高职生都是“90后”,其中部分人表示“讨厌充满竞争和压力的职场环境”,甚至觉得“社会和职场生活将会是令人失望的”,更有甚者表示“仍愿在家做啃老族,也不愿意出去工作”,充分证明了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及职业心理准备明显不足,难于应对职场竞争,当然也体现出高职生职业角色适应性水平低下的现实状况。(二)从社会心理素质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薄弱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软技能”与职场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目前雇主对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人际关系处理、乐观向上、勤奋好学、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开放宽容等心理品质和就业“软技能”十分重视。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8]但现实状况是,高职毕业生工作责任感与合作意识差;高职毕业生不注重细节;高职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高职毕业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9]有调查显示,中小民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满意度最低三项技能依次为:责任心、职业道德和吃苦精神,[10]而中小民营企业恰恰又是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高职院校毕业生以职业人际适应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适应性水平低下可见一斑了。三、高职生就业能力开发和提升的着力点:凸显职业适应性的培养“就业能力将个人特点和个人适应性与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和动向连接在一起,就业能力建设也演变成为一种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分担的责任。”[11]我们认为,高职生的就业能力的开发和提升应找准着力点,而这个着力点就是凸显其职业适应性的培养。要培养高职生的职业适应性,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本身等四方面的力量要协同作战,共同努力。(一)政府承担责任:高职生职业适应性培养的前提保障1.建立就业能力国家框架,把培养职业适应性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就业能力政策和就业能力国家框架,把提升职业适应性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在政策执行方面都很坚决果断,要求把就业能力框架内容纳入各级教育和培训体系,严格证书管理,将证书的获得与人员职业准入资格联系起来,从战略角度来说,对国民的职业适应性的培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英国政府要求将就业能力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在课程设计中涵盖个人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内容,国家就业能力框架已经取得明显实效。[12]这些做法对我们来说具有启示作用,只有把培养包括高职生在内的职业人群的职业适应性,放在国家政策关注的显著位置,将就业能力的提升作为国家战略进行统一规划与实施,才能真正促进就业,进一步提高组织的绩效,加速国家的经济增长。2.建立国家技能标准,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问题。1994年美国国会成立的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NSSB)督促政府、企业界、教育界和各种劳工组织重视就业能力并制定技能标准,还推动了1998年的“劳动力投资法”和“卡尔·D.帕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的出台。[13]这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国家应着力牵头组织各种行业协会、企业界、教育界的力量,制定具有强制性的“职业技能标准”,建立各个行业的“行业入职标准”,这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能解决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问题,从职业适应性培养的角度来说,则能解决高职毕业生“适应什么”的问题。3.教育教学评估标准应从注重“就业率”转向职业适应性水平。“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办学理念,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提到了“就业”这一重要指标,遗憾的是,这一指标考核的观测点主要是“就业率”,将“近3年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就业率”作为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标准的依据,“近3年毕业生当年就业率≥90%为优秀,≥70%为合格”。为此,各高职院校公布的一次性就业率都不低,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首批全国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全部在91%以上,其中20所院校超过95%,[14]但在高就业率背后,却是高职毕业生及家长挥之不去的“就业难”之隐痛。学生职业适应性水平高低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不断提升学生职业适应性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率”才有意义和价值。因此,对高职院校的质量评价应从重视就业率转到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水平上来。(二)学校严守本分:高职生职业适应性培养的主导阵地1.将职业适应性的培养目标融合在人才培养计划之中。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最直接的要求就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把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衡量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核心指标。每个专业都要根据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入职标准”,详细规范职业道德、专业能力、职业技能、职业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具有强制性、指导性的职业适应性目标。我们可以借鉴欧、美等国的先进经验,如美、英等国的高校都主动与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合作,对用人单位员工的就业能力要求进行跟踪调研,并定期对本校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水平进行科学测评。[15]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能掌握人力资源市场对就业能力不断变化的要求,适时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能不断提升高职生的个人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水平。2.将职业适应性的考核过程体现在专业课程评价之中。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需要合理的课程设置作为保障,将以职业适应性为核心的就业能力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在课程的各个阶段渗透就业能力培养的观念,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进行职业适应性培养的实务性操作,反过来又推动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应占多数,评价这些课程中学生的表现,不能单单用最终成绩来评定,而是要引入多维成绩评价体系。”[16]但是,高职院校适应大众化时代多样化人才培养质量观,建立有针对性的以职业适应性为核心的就业能力评价机制,既是工作中的重点,又是工作中的难点。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倡导各高校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建立学生职业适应性培养计划和档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能力成长进行系统的培养和详细记录,并将之作为学生的毕业档案之一,以供用人单位在招聘以及为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时参考。[17]3.将高职生职业适应性的培养落实在职业咨询之中。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设置了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心,或者限于人力物力等物质条件,或者限于学识水平等个体素养,所开展的就业服务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宣讲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指导面试策略等低层次活动上,侧重于帮助学生采取合适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社会,注重的是学校的“就业率”而不是高职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职业心理的测评、职业问题的咨询、职业性向的塑造、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潜能的开发、创业素质的培养等关乎学生职业适应性培养、开发和提升等方面涉及很少。高职院校通过建立职业咨询机构,建设专业性强的职业咨询师队伍,大力开展职业咨询活动,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工作世界,正确认识职业社会;消除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困惑,协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决策;促进工作(job)向职业(career)发展,[18]突出强调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提升其职业适应性水平,开发和提高高职生的就业能力。(三)企业勇于担当:高职生职业适应性培养的引导力量1.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导致高职毕业生以职业适应性为核心的就业能力总体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偏差。“这种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19]高职课程的特色主要有:职业定向的课程目标,以应用技术为中心的综合课程组织,高水平的产教结合的课程实施。[20]但是,只有在企业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之下,高职教育的这些特色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企业参与课程的设置及设计,使得高职课程的组合模块更趋合理,使得教学内容选择更能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更能反映技术领域的新变化、新要求、新特点,更能体现对高职生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达到提升他们职业适应性的目标。2.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学生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基本实践技能和职业适应性的重要场所。它既要体现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程教学的要求,又要渗透各具特色的不同企业文化。因而,只有企业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才能为高职生提供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真实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方式有二:一是企业提供支持,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适应性的主要场所,只有在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下,才能“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才能建立近似于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还可以向高职院校提供免费或低价的生产设备和实验器材,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二是企业全面作为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可以为高职生提供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可以直接体验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提高团结协作意识等社会适应性水平。(四)学生自觉自愿:高职生职业适应性培养的主体作用1.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随着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到来,高职生必须自觉提高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自愿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为高职生职业适应性培养指明方向,提供方法论指导。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提升自身的职业适应性水平。具体来说,高职生在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的前提条件下,结合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技能等因素综合考量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能随着职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高与之相匹配的就业能力,保证自己的就业能力能得到持续性的提升和发展。在这方面,英国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从21世纪初开始,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局提倡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05年和2006年毕业生必须具有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记录档案,以作为用人单位的参考。这一举措对于英国大学生以职业适应性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开发和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1]2.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根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最应该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实践。这说明大学生就业能力最欠缺的就是实践能力。因此,一方面,高职生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到相关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高职生还可以积极参与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课题合作、创业实践、专业型和非专业型岗位实习体验等,不但加强一般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开发包括一般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等品质的“心理资本”,培养语言交流能力、解决问题技能、组织管理水平、团队协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勇于担当品质等关乎职业适应性的就业“软能力”。作者介绍:方翰青,谭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常州 213001)阅读详情:
范文十:基于适应性的高职生就业能力开发和提升策略【摘要】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开发和提升,关系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在厘清就业能力内涵和构成要素基础上,突出适应性在就业能力中的核心价值,分析高职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并从政府承担责任,学校坚守本分,企业勇于担当,学生自觉自愿等角度深入探析开发高职生就业能力的策略,以期形成合力,达到提升高职生职业适应性的目的。【关键词】高职生;就业能力;职业适应性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发展模式迅速转型,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和开发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它关系到高职生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本文主要在厘清就业能力内涵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突出适应性在就业能力中的核心价值,分析高职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探析开发高职生就业能力的策略,以期形成合力,达到提升高职生职业适应性的目的。一、就业能力的内涵及要素进入21世纪之后,就业能力研究关注的焦点从劳动者的“可转化的就业能力”转向个人发展计划、终身学习等方面。从国家的层面对就业能力加以研究,是当下的时代特征。近年来,西方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海兰格和波兰德(Hillage&Pollard)认为,就业能力指的是通过在劳动力市场内的充分流动和可持续的就业实现自我潜能的能力。弗里尔和塞尔斯(Forrier&Sels)则把就业能力更严格地定义为“个体在内部和外部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的机会。”哈佛里(Lee Harvey)首先提出就业能力包含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质,拓宽了就业能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他认为就业能力不仅仅是获取工作的能力,而应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福盖特、肯尼克和阿福斯(Fugate,Kinicki and Ashforth)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嵌入于个人特性中的心理社会建构(psychosocial Construet),是工作特有的一种积极适应性,它使雇员能够识别和实现职业机会,促进工作之间、工作内部及组织之问的流动。就业能力维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职业认同、个人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Van der Heijde&Van der Heiiden界定就业能力为“通过胜任力的最优使用,持续性地实现、获得和创造就业”,是“工作专门的积极适应性的一种形式,这种适应性能使工人识别和实现职业机会。”具体表现为职业专长、期望与优化、个人灵活性(适应性)、公司意识、平衡。罗纳德和克林(Ronald W McQuaid and Colin Lindsay)提出了“全面的就业能力”概念,认为从广义就业能力的视角更能帮助研究者识别影响个人获得工作可能性的全景性因素,就业能力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以个人就业技能、幸福状态、工作搜寻、适应性等为主的个体因素;由工作文化和资源可及性等构成的个人环境因素;由当地劳动力市场特点、宏观经济需求因素与政策等构成的外部因素。我们认为,职业适应性究其实质来说,是一种职业能力,它是个体与某一特定职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职业适应性具有层次结构性。它是指个体与某一特定的职业环境进行互动,对自身的职业角色、能力、态度、价值观及人际关系进行评估并不断作出调整以达到和谐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职业适应性的构成要素应包括职业环境适应、职业角色适应、职业技能适应、职业人际适应、职业心态适应等。二、高职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职业适应性水平低高职教育因为规模扩张过快,办学条件无法支撑内涵建设,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导致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认同度低。通过进一步探析发现,高职生的职业适应性水平低是导致其就业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一)从职场要求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个人适应性孱弱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就业“硬实力”与职场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充分地体现其个人适应性的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1 职场现实与职业期望的不一致,导致高职生职业心态适应性水平低。高职生存学习期间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的薪水、待遇、就业环境等总是充满了期待,但是他们在实习、见习期间渐渐对职场现实有更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两者之间的落差,使很多高职毕业生无所适从,备受打击,势必会导致高职生职业心态消极倦怠、萎靡不振。2 岗位要求与职业能力的不相符,映衬出高职生职业技能适应性水平低。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总是对应聘者提出实践经验的要求,希望他们上岗即为熟练工人。但是,现实情况是,高职生实践经验相当缺失,动手能力明显不足。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生本身对这个问题也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认为自己“最为欠缺的是专业应用技能”,“对专业实践安排的满意度最低”,“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职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恰恰说明高职生的职业技能适应性水平低下是不争的事实。3 职场竞争与职业素养的不匹配,凸显高职生职业角色适应性水平低。当今社会的职场竞争如工作岗位的竞争,职位晋升的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通过调查发现,现今的高职生都是“90后”,其中部分人表示“讨厌充满竞争和压力的职场环境”,甚至觉得“社会和职场生活将会是令人失望的”,更有甚者表示“仍愿在家做啃老族,也不愿意出去工作”,充分证明了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及职业心理准备明显不足,难于应对职场竞争,当然也体现出高职生职业角色适应性水平低下的现实状况。(二)从社会心理素质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薄弱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软技能”与职场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目前雇主对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人际关系处理、乐观向上、勤奋好学、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开放宽容等心理品质和就业“软技能”十分重视。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但现实状况是,高职毕业生工作责任感与合作意识差;高职毕业生不注重细节;高职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高职毕业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有调查显示,中小民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满意度最低三项技能依次为:责任心、职业道德和吃苦精神,而中小民营企业恰恰又是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高职院校毕业生以职业人际适应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适应性水平低下可见一斑了。   三、高职生就业能力开发和提升的着力点:凸显职业适应性的培养“就业能力将个人特点和个人适应性与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和动向连接在一起,就业能力建设也演变成为一种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分担的责任。”我们认为,高职生的就业能力的开发和提升应找准着力点,而这个着力点就是凸显其职业适应性的培养。要培养高职生的职业适应性,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本身等四方面的力量要协同作战,共同努力。(一)政府承担责任:高职生职业适应性培养的前提保障1 建立就业能力国家框架,把培养职业适应性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就业能力政策和就业能力国家框架,把提升职业适应性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在政策执行方面都很坚决果断,要求把就业能力框架内容纳入各级教育和培训体系,严格证书管理,将证书的获得与人员职业准入资格联系起来,从战略角度来说,对国民的职业适应性的培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英国政府要求将就业能力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在课程设计中涵盖个人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内容,国家就业能力框架已经取得明显实效。这些做法对我们来说具有启示作用,只有把培养包括高职生在内的职业人群的职业适应性,放在国家政策关注的显著位置,将就业能力的提升作为国家战略进行统一规划与实施,才能真正促进就业,进一步提高组织的绩效,加速国家的经济增长。2 建立国家技能标准,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问题。1994年美国国会成立的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NSSB)督促政府、企业界、教育界和各种劳工组织重视就业能力并制定技能标准,还推动了1998年的“劳动力投资法”和“卡尔·D.帕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的出台。这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国家应着力牵头组织各种行业协会、企业界、教育界的力量,制定具有强制性的“职业技能标准”,建立各个行业的“行业入职标准”,这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能解决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问题,从职业适应性培养的角度来说,则能解决高职毕业生“适应什么”的问题。3 教育教学评估标准应从注重“就业率”转向职业适应性水平。“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办学理念,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提到了“就业”这一重要指标,遗憾的是,这一指标考核的观测点主要是“就业率”,将“近3年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就业率”作为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标准的依据,“近3年毕业生当年就业率≥90%为优秀,≥70%为合格”。为此,各高职院校公布的一次性就业率都不低,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首批全国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全部在91%以上,其中20所院校超过95%,但在高就业率背后,却是高职毕业生及家长挥之不去的“就业难”之隐痛。学生职业适应性水平高低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不断提升学生职业适应性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率”才有意义和价值。因此,对高职院校的质量评价应从重视就业率转到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水平上来。(二)学校严守本分:高职生职业适应性培养的主导阵地1 将职业适应性的培养目标融合在人才培养计划之中。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最直接的要求就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把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衡量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核心指标。每个专业都要根据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入职标准”,详细规范职业道德、专业能力、职业技能、职业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具有强制性、指导性的职业适应性目标。我们可以借鉴欧美等国的先进经验,如美、英等国的高校都主动与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合作,对用人单位员工的就业能力要求进行跟踪调研,并定期对本校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水平进行科学测评。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能掌握人力资源市场对就业能力不断变化的要求,适时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能不断提升高职生的个人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水平。2 将职业适应性的考核过程体现在专业课程评价之中。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需要合理的课程设置作为保障,将以职业适应性为核心的就业能力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在课程的各个阶段渗透就业能力培养的观念,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进行职业适应性培养的实务性操作,反过来又推动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应占多数,评价这些课程中学生的表现,不能单单用最终成绩来评定,而是要引入多维成绩评价体系。”但是,高职院校适应大众化时代多样化人才培养质量观,建立有针对性的以职业适应性为核心的就业能力评价机制,既是工作中的重点,又是工作中的难点。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倡导各高校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建立学生职业适应性培养计划和档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能力成长进行系统的培养和详细记录,并将之作为学生的毕业档案之一,以供用人单位在招聘以及为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时参考。3 将高职生职业适应性的培养落实在职业咨询之中。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设置了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心,或者限于人力物力等物质条件,或者限于学识水平等个体素养,所开展的就业服务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宣讲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指导面试策略等低层次活动上,侧重于帮助学生采取合适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社会,注重的是学校的“就业率”而不是高职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职业心理的测评、职业问题的咨询、职业性向的塑造、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潜能的开发、创业素质的培养等关乎学生职业适应性培养、开发和提升等方面涉及很少。高职院校通过建立职业咨询机构,建设专业性强的职业咨询师队伍,大力开展职业咨询活动,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工作世界,正确认识职业社会;消除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困惑,协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决策;促进工作(job)向职业(career)发展,突出强调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提升其职业适应性水平,开发和提高高职生的就业能力。   (三)企业勇于担当:高职生职业适应性培养的引导力量1 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导致高职毕业生以职业适应性为核心的就业能力总体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偏差。“这种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高职课程的特色主要有:职业定向的课程目标,以应用技术为中心的综合课程组织,高水平的产教结合的课程实施。但是,只有在企业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之下,高职教育的这些特色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企业参与课程的设置及设计,使得高职课程的组合模块更趋合理,使得教学内容选择更能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更能反映技术领域的新变化、新要求、新特点,更能体现对高职生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达到提升他们职业适应性的目标。2 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学生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基本实践技能和职业适应性的重要场所。它既要体现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程教学的要求,又要渗透各具特色的不同企业文化。因而,只有企业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才能为高职生提供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真实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方式有二:一是企业提供支持,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适应性的主要场所,只有在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下,才能“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才能建立近似于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还可以向高职院校提供免费或低价的生产设备和实验器材,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二是企业全面作为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可以为高职生提供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可以直接体验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提高团结协作意识等社会适应性水平。(四)学生自觉自愿:高职生职业适应性培养的主体作用1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随着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到来,高职生必须自觉提高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自愿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为高职生职业适应性培养指明方向,提供方法论指导。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提升自身的职业适应性水平。具体来说,高职生在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的前提条件下,结合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技能等因素综合考量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能随着职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高与之相匹配的就业能力,保证自己的就业能力能得到持续性的提升和发展。在这方面,英国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从21世纪初开始,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局提倡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05年和2006年毕业生必须具有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记录档案,以作为用人单位的参考。这一举措对于英国大学生以职业适应性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开发和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 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根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最应该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实践。这说明大学生就业能力最欠缺的就是实践能力。因此,一方面,高职生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到相关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高职生还可以积极参与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课题合作、创业实践、专业型和非专业型岗位实习体验等,不但加强一般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开发包括一般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等品质的“心理资本”,培养语言交流能力、解决问题技能、组织管理水平、团队协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勇于担当品质等关乎职业适应性的就业“软能力”。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业适应性测试试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