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江湖无极玄经 - 华夏之魂 战无极怎么合

世纪之子开启华夏之魂!
    周老最可贵的特点,就是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关注世界的最新发展。他的名言之一,就是要从世界看中国,而不是从中国看世界。在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地球村的形势下,人类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如环境、社会、和平、发展等,都远远超过各民族狭隘的利益。    周有光(摄于日)    一、顺应自然    周有光先生生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今年整110岁。他经过了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1949年后的新中国时期,被人戏称为“四朝元老”。他说:“这一百多年,我遇到许多大风大浪,其中最长的风浪、也是最艰难的时候,是八年抗日战争和十年文化大革命,颠沛流离二十年。但不都过去了吗?”周有光年轻时,身体不好,不佳,生过肺结核,也患过忧郁症。在他结婚时,算命先生说,你的婚姻不到头,活不过35岁。周有光说:我不信,结果早就活过两个35了。    1956年,周先生从上海调到北京,在中国改革委员会工作,很幸运地逃过了反右斗争。当时他一家住在沙滩原来北大校内一所民国初建的小洋楼里,五口人住两间半房子。因小楼年久失修,并不适合家居。但周先生却写《新陋室铭》自嘲:“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喜听邻居收音机送来,爱看素不相识朋友寄来。使尽吃奶气力,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房子虽小,但周先生一家却过得很开心。改革开放后,周先生才搬进了分配的新简易房,面积也不大。但他说:“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周有光的学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冯志伟回忆说,1981年去探望周先生,一进门,地板就咯吱咯吱响起来。我们说,没想到像周先生这样世界知名的大语言学家住房条件这样差。他笑着说:“如果地板不响,我怎么知道你们来了呢?”    1969年冬天,周先生随单位下放到宁夏五七干校,在那儿劳动了两年零四个月,十分艰苦。许多人以为再也回不来了,非常忧愁。周先生说,“我却觉得很有趣味,假如不是文革,宁夏这个地方我可能不会来。而且体力劳动竟把我的失眠治好了,所以看似不好的事也有好的一面。”当时,65岁的周有光和71岁的教育家林汉达被派去看守高粱地,两位老先生仰望,热烈讨论中国语文大众化问题……他们高声交谈着,好像面对几万株高粱在演讲。此情此景被定格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一代老知识分子高远的精神追求令人唏嘘喟叹。    在宁夏农村,裤子破了没法补,周有光就用橡皮胶布贴上,引得全家人哈哈大笑。后来,著名诗人聂绀弩看到了,作诗曰:人讥后补无完裤,此示先生少俗情。周先生说:就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你不要太在乎一时的长短。来时迎,去时送,万事顺应自然,万事莫要勉强,就是最好的。    周先生淡泊名利,随遇而安,一切顺应自然。他说:85岁那年,我离开办公室,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回到家里,以看书、读报、写杂文为消遣。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却不同,应该反过来想,我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每天都是赚的。我从81岁开始,作为1岁,从头算起。我92岁时候,一个小朋友送我贺年片,写道: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    二、错位人生    周有光大学毕业后,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当年,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却因经济原因不得不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追随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攻读经济学,可是河上肇却被捕了,他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有不小成就,他却被指定去研究语言;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却研究了大半生现代的知识。面对这样的人生错位,周先生坦然地说:“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怎么办呢?只能适应生活,与时俱进。    有人说:周有光的人生错位,就像金庸小说中的百花错拳,看似招招错,却错得有章法,错出了另一种境界。周有光没有选择做民国政府的外交官,却无意中避免了以后政治运动的迫害;学经济不成,转而自学语言,收集喝研读了语言学大量的专著和资料,却为后来研究语言文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奉命调到北京,抛开喜爱的经济金融改行语言研究,却躲过了几乎在劫难逃的“右派”帽子;下放宁夏改造,却治好了困扰多年的胃病和失眠症;从宁夏回来后长期赋闲,“躲进小楼成一统”,却写出不少语言学著作――接连不断的人生错位,似乎冥冥之中有天意安排。历经接连不断的苦劳困顿后,才领悟到这何尝不是天降于斯的文化期许。人生错位后的否极泰来,事业舛缪后的成果叠加,究其原因乃是主观因素之所为,一是淡泊名利,二是宠辱不惊,三是襟怀宽阔。    周有光出生在常州临靠运河的青果巷,寻常巷陌里却神奇地走出中国现代三大语言学家:瞿秋白、赵元任和周有光。对周有光来说,1955年是人生转折点。是年10月,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受邀来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议结束后,文改会领导吴玉章对他说:“你不要回上海了,就留在文改会工作吧。”周有光表示:“我不行,我业余搞文字研究,是外行。”吴玉章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我们大家都是外行。”面对这样的礼遇和盛情,本来就对语言学兴趣颇浓的周有光,怀着一份朴素的热情,“哪里需要哪安家”,从此就一头扎进语言学研究领域。    半个世纪过去了,2005年,在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举办的“庆贺周有光先生百龄华诞座谈会”上,谦逊儒雅的百岁老人致谢辞:“我对语言学始终没有走进大门,实在惭愧!语言学有三个核心部门,语音学、词汇学和语法学,我都没有走进大门。我搞一点语文现代化工作,只是摸着语言学的一点边边而已。所以我再三对人说,不要称我为语言学家,我至多是一个语文工作者。”周有光喜欢孙女在小时候对他的调侃:“爷爷,你亏了,你搞经济半途而废,你搞语文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圆,合起来是一个!”他地自嘲:“孙女说得一点不错,我就是这么一回事。”两个半圆等于零,这个形象的描述,也好像两个弯曲前伸且相交的臂膀,把渊博的知识以及丰硕的成果完全揽入怀中。    三、拼音之父    从1955年起,周有光先生便被委以文字改革的重任。由他主抓并最终制订完成的《汉语拼音方案》被世界所公认,人们尊称他为“汉语拼音之父”。从1952年的《中国拼音文字研究》到2010年的《语文通论》,周有光先生一共出版了涉及古今中外的语言文字学研究著作竟达36部之多!周有光这个名字,已熔铸在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熠熠发光!    半个多世纪以来,周有光先生在语言文字学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创新,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语文现代化方面,其主要学术成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汉语拼音研究。1955年,周有光提出普及普通话的两项标准:全国汉族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全国公共活动以普通话为交际媒介,并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年,周有光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促成国际投票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其后,继续研究以词语为单位的拼音正词法,形成《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8年公布。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周有光主编《汉语拼音词汇》,后来成为中文电脑词库的基础。    2.语言文字学研究。1961年出版《汉字改革概论》,对语言学和文字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如词的结构、同音字和同音词、简化和繁化等问题,扩大了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范围。    3.文字发展规律研究。周有光提出“文字三相分类法”(符形、语段、表达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    4.中文信息处理研究。周有光致力于研究无编码的“从拼音到汉字”的自动变换法,提出“两个双语言”的建议,认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急需实行两个双语言:方言和共同语的国内双语言;汉语和的国际双语言。日,101岁的周先生荣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的特等奖。该奖规格很高,每五年评选一次,如郭沫若、吕叔湘、胡绳、王力等一批著名社会科学家曾先后荣获该奖项。    更令人敬仰的是,百年老人仍关注全球风云,心系祖国命运。每每看到老人在书屋里敲击键盘撰文写作。我不禁心中默诵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其思理之致乎!”他身居斗室,却以天下为己任;他关心中国,关心世界,关心人类;他察古观今,激浊扬清,拨开迷雾,探求真知,并不断将真知灼见敲击于键盘,撰写于笔端,发出自己的声音。高年劭德、誉满天下的周先生,其道德文章、思想境界、胸襟志趣、赤子情怀,历数五洲寰宇,几人能及?    四、思想先驱    《文化学刊》约我撰写论文《周有光对中华思想文化的贡献》。如何总结周有光先生对中华思想文化的贡献呢?这是很难驾驭的一个命题。著名法学教育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对周公的评价――“思想先驱,文化启蒙”。其中“思想先驱”是“文化启蒙”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启蒙”是“思想先驱”的接力和天职。    所谓“思想先驱”,即居于时代前列,站在历史高度,能在社会发挥引领作用。周有光先生具有审视全球的眼光,具有丰硕的知识积淀,他视野开阔、胸怀博大,加之渊博的知识、人生的历练以及举重若轻的科研方法,因而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研究”这个宏观课题,能够驾轻就熟,推陈出新。周有光对历史以及现实的观察、认识、分析、评价,不迷信权威,不拘囿定论,不人云亦云,经过缜密的独立思考和反复斟酌后,提出全新的理论观点。    例如,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我们从小就学习斯大林的五阶段理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似乎成为板上钉钉的金科玉律。但周有光先生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期,却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层面概括:    政治层面――神权统治→君权统治→民权统治    经济层面――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    思想层面――神学思维→玄学思维→科学思维    周有光先生指出:人类的思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神学思维,神学思维是迷信;第二个阶段叫玄学思维,玄学思维是信仰;第三个阶段是科学思维,科学思维讲究实证。三种思维模式截然不同。……从经济来讲,就是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从政治来讲,就是从神权政治、君权政治再到民权政治,从专制到民主。不管是谁,凡是违背了这个规律,迟早是要退回来重新走,没有第二条道路。    这种全新的分期,从理论上冲破了多年的思想禁锢,不仅“新天下耳目”,更重要的是“指出向上一路”,――不啻为振聋发聩思想启蒙。周有光先生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就是打破人们多年惯性思维形成的陈格旧路,启发人们去研究去寻觅去验证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探寻并开拓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周先生指出:“从神权到君权到民权是一条政权演进的路线,全世界国家都在这条路线上竞赛。”“社会发展规律,民主社会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民主不是某些国家的新发明或专利品,它是三千年间人类的经验积累。许多国家,一代一代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群众,前仆后继,不断创造,达到今天的水平。今后当然还要继续完善化。”“民主不是有利无弊的制度,但是历史证明,它是不断减少弊端的制度。……”    五、独立思考    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当以独立思考为根基。1923年,周有光考入中国最早的新式大学圣约翰大学。作为在洋学堂读书的第一批学生,他在这里接受了新文化的启蒙和新思潮的洗礼。多年后,周先生语重心长地指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任何时代都要独立思考,这也是我的教我的。人家问我,你对今天的教育有什么建议,我说就是要提倡独立思考,这一条非常重要。”    周有光晚年出版的《朝闻道集》、《拾贝集》、《百岁忆往》等著作,其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一以贯之。周先生说:“我在下笔的时候,一定要进行一番独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力戒以讹传讹。”“教育应该帮助人们培养思考能力,我们很多做法反而是压制和破坏他本来有的思考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我们的已经没有了正当的思想能力,会教出来什么样的人?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我们一起读周老写在文章里的两段话:    学术就希望你来批评我,希望你来说我的错处。批评是学术的养料,没有批评,学术就不能进步。所以外国人认为学术进步有个规律,叫尝试错误,一边尝试一边犯错,错了就改,再发现再改,“学术”永远是这样子进行的。但只许信仰不许怀疑,整个科学就没有了。    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掌握了终极的真理,那肯定是有问题的。没有人能够掌握终极真理,过去没有,将来也没有。终极真理就意味着不需要变化,停止了。你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是对的,那你就是圣人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最简单的问题都被搞复杂了,所以今天要来讨论常识,常识就是最简单的,不复杂的。    这些朴素的话语里,却蕴含着、昭示出独立思考的大智慧。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对周有光做如下评价:“他坚持着冷静的观察,客观地品评着是非。中国的语言文字问题是中国文化的晴雨表……在这种变幻莫测的风云中,有人坚持己见,脱离时代,陷于保守;也有人失去理智,贸然超前,流于偏激;更有一些无耻之徒逐潮附势,成为墙头草。但是,只要顺着顺序看周有光先生的书和文,你会觉得,他在与时俱进地调整着自己的思想,从来没有随着潮流、跟着权势东歪西倒……他在风云变幻中赢得了追求真理的真诚。”    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在为周公108岁庆生祝寿时,感慨道:周有光先生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知识人,从体制内服从型转变为独立、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从金融学、经济学教授变成文字学、文化学的著名学者,“这一切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这是厚基础、宽口径、通识教育成功的表现。这一切难道不应该引起我国教育界深刻的反思吗?不改革实用主义的狭窄专业化教育模式,中国能够培养杰出的人才吗?”    “通识教育”也称“博雅教育”,就是着重培养学生把握基础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周先生回顾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他认为在学校里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怎么自己学,学会独立思考。学问是要自己学的,老师不过是给学生指示道路。他说“通识教育对我的好处,就是在学校里面选的课程比较广,同时学到了怎样自修的方法,有了这两点,要改行就不大困难了。”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对于学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前者有助于把持方向和开拓创新;后者有助于开拓知识和通才培养。    六、求真务实    在现实社会里,直言犯忌,敢说真话,实在不容易!无数史实显示:卫巫监谤得逞,厉王弭谤成功,说真话受罪,说假话受惠。于是,道路以目三缄口,假话空话遍地走。谀辞媚文满天飞,万马齐喑使人悲。十年“文革”,人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吞吞吐吐,嗫嗫嚅嚅,欲言又止,言不及义,顾左右言他。实在憋不住,有话想说,也只好隐约闪烁,剔刺剜骨,涂脂润色,点到为止。尚未冲刺,先挖掩体;举足之前,预设退路。在当今知识界通常的处世哲学是“难得糊涂、祸从口出、三缄其口、不说为佳、明哲保身”。可见说真话――“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古人说“言为心声。”周有光说:“真话不一定是真理,但真话一定是真理的前提。”那些自称掌握了宇宙真理的人,一方面瞎话连篇,另一方面却堵塞真话,岂非咄咄怪事!和蔼且坚毅的周有光先生,却绝不为个人利害远祸全身,他一生反对说假话,说昏话,说空话。在知识和理性的层面,他讲自己相信的话,讲经过独立思考的话,而绝不说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不痛不痒的话;更不会随风转舵,摧眉折腰,虚意逢迎。    学者说真话,可分两个层次分析:第一是否能说真话,第二是否敢说真话。这自然需要学者的智慧、良知、胆识和勇气,但更需要相应的宽松的环境,就是社会的进步、制度的保障。周有光说:“真理不怕批评,批评是真理的营养品。怕批评的不是真理,而是未能适应时代的宗教和教条。迷信时代要过去了,盲从时代要过去了,现在是独立思考、择善而从、不拘一格、奋力求进的与时俱进的时代了。”    2010年,出版的《朝闻道集》就是一本说真话的书。书的腰封上印着一段话:“在105岁之前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这本书是周老晚年学术随笔的代表作,是从百年人生经历里提炼出的文化精髓,是晚年历经重新学习和全面反思之后的思想梳理和哲学升华。在这部书里,百岁老人把自己的真心、真情、真相、真知,毫无保留地呈献给读者。    周有光求真务实的学风体现出学者的真诚。对于重要问题的学术争论,周先生绝不退避三舍,也不当和事佬。例如针对某位著名学者提出的“河东河西轮流坐庄”的说法以及“中国文化将主宰21世纪”等观点,他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某学者提出,世界文化可分为“东方”和“西方”,文化发展的规律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我理解:周有光对此的批评主要集中以下三点:第一,东方文化由东亚文化、西亚文化和南亚文化三个部分组成;东亚文化不能代表全部东方文化。由此推论,中国文化也不能代表全部东亚文化。第二,世界文化的流动趋势绝非忽东忽西,轮流坐庄,而是高处流向低处,落后追赶先进。惟其如此,人类文化才能不断前进。第三,宣扬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竞争或“压倒”,强调其势不两立的关系,只能迎合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的心理需求,却不利“地球人”形成良性的文化心态。    七、世界眼光    作为超百岁的老人,周老最可贵的特点,就是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关注世界的最新发展。他的名言之一,就是要从世界看中国,而不是从中国看世界。在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地球村的形势下,人类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如环境、社会、和平、发展等,都远远超过各民族狭隘的利益。    周先生在一些文章中,曾回顾世界文化流动交融的潮流。例如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曾流向东亚各国,汉代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把汉字文化与中国的丝绸、瓷器一起带到遥远的西亚,直至欧洲;盛唐时期,长安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各国商旅、学人云集,把中国的汉字文化散播到中国以远地区;明代郑和船队七下西洋,至今还可以在非洲的海域找到刻有汉字的陶器;元、明、清代著名的东学西渐,使西方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睿智。与之对应,印度的佛教文化曾流向中国和东亚各国,西亚的基督教也曾流向西方。到了近代,西方文化又流向东方,就是西学东渐,这都是世界文化流动的证明。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绝非坐庄、主宰或取代,而是融合、互补或更新。    当今世界拥有6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五六千种语言。各个国家和地区,无论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还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阶段,都存在着种种差异。但整个人类的文明却因此而交相辉映、多姿多彩。承认、尊重和有意识地保持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保障,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尊重和推动不同文明的借鉴、融合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因而,无论任何一个世纪,世界文化都不会被某一国家主宰。正如周先生所指出的:“现在再谈中国文化将统治21世纪是可笑的。统治21世纪的不是东方文化,也不是西方文化,而是世界共同的现代文化。”    周先生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都进入了国际现代文化和地区传统文化的双文化时代。”各地传统文化在互相接触中吸收和更新,其中具有普遍价值的精粹部分将融入国际现代文化之中。现代国际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由全人类共创、共有、共享。周先生重视国际现代文化,但不否认各国的传统文化。他认为,目前每个国家都生活在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并存的双文化时代。他说:“复兴华夏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    前些年,面对语言、新词热词的涌现,许多人忧心忡忡,担心会把语文搞乱了。周有光对此淡定且沉着,他说:新的东西还没有成熟,你就批评它、压制它,这不好。你让它发展,发展到一定时候,它自己会调整的。假如它有生命力,那么就进入词汇里去了,没有生命力,自然就会被淘汰。――这是何等明澈的眼光和兼容并包的胸襟!    周先生不愧是新潮老头,2010年6月在新浪开了“博客”,还上了新浪网的首页。他的博客由朋友帮助打理,陆续发表周老一系列文章,也引来大批粉丝前来跟帖。周有光紧跟时代潮流的思想,十分令人钦敬!    八、文化启蒙    周有光的一生,可用两句话概括:“四个时期仨跨越,三个领域两头真。”所谓“四个时期”,是说周老一生先后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即晚清、北洋、民国、新中国。所谓“三个跨越”,是指他的一生实现了跨越世纪、跨越学科和跨越代沟。所谓“三个领域”,是指他先后涉足三个学术领域,45岁之前,主要研究经济学;45岁至85岁,主要研究语言学;85岁之后,转而研究中外历史文化学。所谓“两头真”,用他的话说:“年轻时候天真盲从,年老时候开始探索真理。”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笔者就研读周有光先生《语文闲谈》等关于语言文字的多部著述,在民盟中央办的《群言》刊物上,周有光先生的系列文章。对先生十分景仰,但缘悭一面。2007年,笔者担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秘书长,自此每年1月12日都与学会领导一起前往名誉会长周有光先生的寓所,为老人贺寿。后来,又先后数次陪同外地友人前往探望问候。八年来,与周公或长或短总共晤谈十多次,亲聆教诲,如坐春风。每次拜会,都被百岁老人睿智谈吐、和蔼音容,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心头萌生出一种精神力量,启发我对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些热点的或冷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上下求索。    一次利用北京开会间歇,与袁钟瑞副会长一起去探望周先生。老先生着说:“以前,都是从国家的角度看世界,所以观点各不相同。现在,应该从世界角度去看国家。光从中国角度是什么也看不清的。”老人娓娓道来的这段话,絮絮如话家常,但认真回味,却如醍醐灌顶,令人警醒。这就是知识老人、思想先驱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文化启蒙。我当时心中蓦然浮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意图画――百岁老人高瞻远瞩的目光与安详淡定的神态,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后来,陆续读到周先生对这个问题的多次阐述:“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跟过去不同,主要是:过去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过去的世界观没有看到整个世界,现在的世界观看到了整个世界。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看到了整个世界,一切事物都要重新估价。”“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还要添上一句:‘登月球而小地球。’地球的确太小了,不能再说‘大地’,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村庄,叫做‘地球村’。”“地球变小了,我们的胸襟不应当跟着变小。不能用航海的景观来开拓胸襟,可以用航天的知识来开拓胸襟。”    多年来,我尽量搜集并力求系统地研读周公关于社会文化的著述,俯读仰思,反复品味,常有豁然开朗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思想渐入佳境,视野、眼界、胸襟渐次开拓,视角、思维、逻辑以及对事物观察、分析和评论,第一跳出僵化的窠臼,第二不再拘泥于微观枝节,而尽力在历史长河和世界范畴时空交叉的维度着眼、联想、较比、探研……。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精骛八级,心游万仞”吧!自身的文化开蒙和思想升华,完全归功于周老“授人以鱼”的思想点化和润物无声的文化启蒙的巨大推力。    九、学术随笔    周先生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更典型地体现在其晚年精心撰写的学术随笔上。在85岁那年,周先生离开了办公室,走出“专业的深井”,开始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起航。他以读书为帆、以思考为舵、以写作为桨;他心无挂碍,目光如炬,跨越横蹊,脱离窠臼,对陈规戒律犁庭扫穴,对真知真理热情推介;他融汇文史哲经,荟萃中外智慧,吸纳古今文化,聚合天地精华,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真知灼见。从而赢得“周百科”“文化老人”“魅力人物”的称誉。    著名学者刘再复在《周有光:让人心暖与神旺的名字》一文指出:周老最让我惊奇的不是他的高龄,而是他在一百岁之后却拥有两样最难得的生命奇景:一是质朴的内心;二是清醒的头脑。……周老的一切言论都是“童言无忌”,都是赤子之语,一片天真天籁。《道德经》说,“圣人皆孩儿”。周老再次为这一论断作证。此外,周老还拥有比无数老年人、中年人、年青人更为清醒的思想,他的言说都是对当下世界、当下中国最清醒的认知。周老心中有一颗用中国百年历史经验、世界千年文化和个人长久岁月体验而铸造出来的,它放射的阳光,可以疗治病态的、在左右两个极端中撞击的心灵,而对于我这样一些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精神病狂的知识人,更是价值无量的清醒剂。    周公的学术随笔,纵论今古,时空交错,叙评结合,臧否人物,叙述从容,论理透彻.    在谈思想文化研究的体会时,周先生曾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分析:“历史像一条河一样,河的上面有波浪,这个波浪受风的影响,一下子往东,一下子往西。你在这个波浪里面生活,弄得眼花缭乱,弄不清楚。我现在不研究河流上的风浪,我研究河流下面的潜流,潜流比较稳定,他的方向比较明白。我就是研究这个潜流,根据潜流,我假定一个理论,就是我自己认为可以讲清楚的,就是整个人类前进轨道是怎么回事。”    有些学者在撰文运笔时,惯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浅显的道理玄妙化,来忽悠老百姓。他们玩弄术语,自炫高深,却难掩思想苍白。我曾在博客里为这种大专家地的蹩脚文章画像:“开篇绕脖子(故弄玄虚),中间鸡肠子(引用洋文),抡起大板子(贬斥同行),通篇车轮子(冗长拖沓)”这种花拳绣腿的文章,被读者抛之一旁,咎由自取。    读周先生的文章,没有言不及义的高论,讲得实在,读着明白。其中新颖的见解、平实的推理令人赞佩;同时,简短、明确、清新的陈述、流畅的笔调,使读者犹如步入园林或荡舟西湖的感受。周有光的学术随笔,娓娓道来,简约生动,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但细加品味,却可感受到智慧与理性的光辉。理论深入浅出,文字明白如话,笔法洗练,通俗易懂,堪称白话文的典范。    十、为先生寿    周先生戏言:“上帝把我忘记了,所以一直没有叫我回去。”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说:我想,应该是“上帝”知道周先生负有崇高使命,必须留在这个世界。天之降大任于斯人,必予以优秀遗传基因,使之健康长寿,智力超常;须自幼接受良好而全面的教育,使之具备全面优良素质,掌握古今中外知识;给予历史机遇,既使其历尽艰辛,又获得发挥其智慧才能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周先生在大彻大悟之后,能奉献于民众、国家和全人类。古往今来多少伟人天才,具备这四方面条件者罕见记载。而周先生不仅具备,还创造了新的纪录。    长期以来,周老一直平静地生活在他那九平方米的小屋里,活动圈子虽小,却妨碍不了他心怀天下、贯穿古今的广阔视野。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要太在乎一时的长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来时迎,去时送,万事顺应自然,万事莫要勉强,就是最好的了。到了晚年,周老立下“三不主义”:第一不立遗嘱,第二不过生日,第三不过年节。    周有光先生虽已110岁高龄,但其思想却仍敏锐,他关心天下大事,关心国家命运。几年前的一天,夜读周有光,犹如与先生对床夜语,思绪充盈,夜不能寐,有感而发,写出长诗《周有光礼赞》,一气呵成,如有神助――    学界尊崇周有光,霁月情怀澄海江。初由经济入语苑,遍及社科气礴磅。当年制定拼音化,鼎故革新功四方。百岁千篇文思涌,椽笔丹心撰华章。横击键盘呈锦绣,纵论文史传芬芳。历练人生襟怀广,谙熟环球宝鉴张。见识文胆堪标举,铁肩妙笔思兴邦。放眼全球谱钟吕,羞煞群儿书鸡肠。侃侃常示情深切,谔谔更见理昭彰。腐儒闻之色沮丧,风云为之久低昂。八股空文无人睬,四海学人读有光。梁效谀文千古佞,周公箴言百代香。多情多义有眼光,无欲无求岂依傍!瞻望神州愿景展,科学民主双帜扬。每每网上阅华章,稚子引颈窥门墙。读公篇篇肺肝语,胜我夜夜萤忙。私淑吾侪心景仰,灵犀一点献瓣香。遥祝先生笔永健,意惬心安寿而康!引领语文现代化,后人唯瞻马首骧。吟罢忽觉罡风劲,碧空如洗月如霜。    还有一次夜读周老文章《的时代意义》,感慨很深,遂写四言诗,记下当时的感受感受:    端午,骚客苦楚。汨罗英魂,诗之始祖!黄钟毁弃,雷鸣瓦釜。    文人噩运,鱼肉刀俎。奸邪媚上,直士凌侮。长舌擅佞,长袖善舞!    每临端阳,瓣香瑶圃。思接千载,龙舟江浒。楚王台榭,骂名千古。    靳尚郑袖,谁与为伍?徜徉湘沅,曾伫汀渚:指点激扬,汗青仰俯。    橘颂傲然,九歌媚妩。长吟离骚,正气滋补。屈子魂魄,时代解诂。    后昆垂范,前贤踵武。砺我精神,擎我脊柱!大写人字,以之撑拄!    后来,周先生出版《朝闻道集》,其中《端午节的时代意义》文末,把我这首四言诗作为附录。――老先生认为我读懂了他的文章,昭示对作者与读者达到拈花微笑、心志相通的默契。    周先生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可用八个字概括:思想先驱、文化启蒙。庆贺周有光先生一百一十岁寿辰,这是所有周先生的读者和听众,所有认识他的人,所有知道他名字的人的共同愿意。这不仅是对周先生的美好祝福,也是我们对世界,对人类,对未来的真诚祈祷。    最后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给周先生贺寿致辞作结尾:“周先生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湖华夏之魂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