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刀剑封魔录锋利值要锋利到什么程度

  假如题主到超市随便买这样一把菜刀(砍排骨用的菜刀)。
  材料为 4Cr13MoV(一种马氏体不锈钢),锻造成形,局部淬火。热处理后金相组织为颗粒碳化物 + 隐针马氏体,硬度
左右。那么它放在古代确实会成为一把名刀。削铁如泥的话,要看你想削什么铁了。削古代的熟铁没问题,铸铁之类的就不建议尝试了。吹毛就断和材料本身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刀刃的打磨的锋利程度(金属材料硬度上已经足够切断头发了,减薄刀刃,用很小的外力,就可以在毛发上形成足够大的剪切应力,切断头发)。
  古代是一个漫长而宽泛的概念,金属兵器的发展也是冶金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北科有一个冶金史研究所做了不少工作,以下内容多取自他们的论文。
  中国古代钢铁的制取技术的发展大约如下图。
  早期的钢材质量很差。例如徐州狮子山楚王陵(西汉早期)出土的兵器金相鉴定如下:
  大量的夹杂物,元素偏析严重,自然冷却时产生的魏氏组织。这些都会极大的降低钢材的韧性,使兵器很容易折断。组织是珠光体 +
铁素体,比较软。所以说这一阶段的兵器跟我们的菜刀基本不具有可比性。
  关于古代晚期刀具与现代刀具的对比我认为首先要澄清几个概念。
  1、HRC 的测量范围问题。HRC 是用 C 标尺测得的洛氏硬度。中国的国家标准规定取值范围为 20HRC~70HRC。而在
ASM(美国金属协会)手册上,HRC 只有下限没有上限(但规定碳化硅必须用
HRA)。实际操作时,为了保护压头,以及提高测量精度,硬度超过 68 时 HRC 一般换成 A 标尺即
HRA(二者试验时加的力不同,压头及测法都相同)。因为洛氏硬度测量简单,多用于实际生产现场,但不太精确,实验室一般测维氏硬度(HV)。金属材料不做特殊的热处理(离子渗氮之类)硬度很难超过
68HRC,关于日本刀硬度测试,希望最高票答主能提供资料来源。
  2、材料选用方法一般总结为三原则,使用性能原则,工艺性能原则,经济原则。
  材料的使用性能包括力学性能(mechanical properties),物理性能,化学性能。
  力学性能指的是强度硬度,塑性韧性,韧脆转变温度,缺口敏感性之类的。物理性能指的是密度、熔点、导电导热、磁性等等。化学性能指的是耐蚀性。另外在低温下材料变脆,是指
bcc、hcp 金属的冷脆倾向,由材料晶体结构与微观组织决定,用韧脆转变温度衡量,归为力学性能。
  工艺性能指的是加工的难易程度,例如钢材容易进行压力加工,但铸造却很容易产生缺陷,就可以说钢材塑性变形性能好,铸造性能差。
  经济原则主要考虑原材料及加工成本。
  选择材料时要在三个原则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3、现代冶金技术、加工技术、热处理技术相对于古代有质的飞跃。
  冶金,塑性成形,热处理原理非常非常非常复杂,不但是古代人,也是非材料类专业的人难以想象的,而且至今仍有很多基础性问题没有搞清楚。古代刀具的制作无法控制材料的冶金缺陷,无法控制材料的微观组织,难以规模化生产。例如很多碳钢的过热敏感性很大,淬火前加热温度稍高,就会会导致微观组织粗大,降低韧性。古人只能凭颜色分辨钢材温度,依靠控制鼓风控制炉温,一把名刀的出现不但需要富有经验的工匠,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今人能达到的力学性能上限也高于古人,例如离子氮化处理可以将
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塑韧性比用做菜刀的马氏体不锈钢好,但硬度低)表层的硬度提高到
1220HV,做表面纳米化处理后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现代金属材料可以用于比古代名刀恶劣得多的使用条件中。
  4、现代刃具用钢,主要是用来切金属的。包括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工具钢。高速工具钢就是车床上的白钢刀,这种刀很钝,伤不了人的。现代军用匕首,主要是当工具来用的,砍砍树枝,切切铁丝。捅人的话还是三棱刮刀好使一点(家父曾在九十年代某乡镇中学没收过一把自制的三棱刮刀,放家里当锥子用=
=)。总之现代生产的刀具和古代刀具在用途定位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为制作一把用来砍人的战刀的材料(不考虑刀的几何外形设计),应该具备怎样的使用性能呢?
  刀身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很高的韧性,在砍杀时不至于弯曲、折断。
  刀刃有很高的硬度,低的缺口敏感性,用钝之后最好能重磨。
  最好能在北方寒冷的冬天使用,经常沾血,要有一定的耐蚀性。
  用来做菜刀的材料及其加工工艺符合使用性能要求吗?
  符合。
  当时生产的名刀符合使用性能要求吗?
  基本符合。但无法保证最后一条。
  这把菜刀适合用来砍人吗?
  砍活人不适合,结构设计不合理。砍死人,就当剁排骨好了。
  这把菜刀在古代可以成为名刀吗?
  可以。厨界名刀。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会有人原意出钱要求你给他打一把同等质量的战刀的。
  古代名刀的使用性能超过用现代技术制造的刀具吗?
  如果用最先进的技术,由最优秀的人才,不惜成本,设计制造一把用来砍人的刀,古代名刀是无法与之比肩的。
  那为什么日本制式军刀要比武士家传名刀差?
  制式军刀需要在使用性能、工艺性能、经济上寻求平衡。要能大量装备 ,快速制造,节约成本,就不得不牺牲使用性能。
  为什么应用现代科技制造的刀具性能上并没有很明显得超过古代名刀?
  因为古今刀的定位不同。虽然刀的性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但除了近身肉搏,总归不如枪炮好使。在古代刀是武器,现代刀是工具和工艺品。研制一把用来砍人的刀,不会像研制飞机导弹那样得到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员支持。
  没想到收到这么多赞,诚惶诚恐,对于答案中的一些问题做一下集中说明。
  1、关于菜刀刀刃硬度以及锋利度的问题。
  实际上我国早在 1993 年就颁布了生产菜刀的国家标准 QB/T 1924 一
1993,近年来似乎做出了一些修订,不过我没有找到最新标准,截了以下老标准的图。(第一张是基本要求,第二张是优等品与一等品的要求。)
  锋利度是用刀具切割物体时所受阻力大小衡量的,单位是牛顿。为了使不同刀具测得的数据有可比较性,对实验方法做了一些详细的规定。具体的原理及测法可以查阅相关文献。
  关于硬度问题我必须做出更正。我对不锈钢的了解很少,而不锈钢的问题又特别复杂。最初我是根据渗碳钢(主要用来做齿轮)热处理后表面硬度来估计的硬度。后来查阅了相关资料,虽然
4Cr13MoV 是一种比较贵重的不锈钢,硬度较高,工业上通常用来做模具,但一般淬火 + 低温回火后刃口硬度应该在 HRC55
左右。标准上规定大于等于 HRC52 即可算作优等品。实际上这个硬度很合理了,太高的硬度会增强刃口的脆性,使用时容易崩刃。
  2、使用性能是指影响工件工作的材料性能,对于大多数工程材料,尤其是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最受关注。大多数工程材料课本中也都有列举。当然对其他材料,另外一些性能也很重要,例如对橡胶介质相容性,对医用材料生物相容性等等。
  3、材料和冶金属于两个不同专业。欧美材料专业大多从冶金专业中分化出来,被称为物理冶金,而原来的冶金又称为化学冶金。我国很多院校材料专业从机械制造专业的热加工(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中分离出来,机械制造专业保留冷加工(车铣刨磨等),而有些院校甚至合并了物理、化学的相关专业组成材料学院。总体来说开设材料专业(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覆盖下的专业)的院校非常多,开设冶金专业的院校则比较少。
  4、这个暑假有机会参观了几个国内顶尖的材料方面的院校和不少工业企业,结识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材料专业的学生,感触很深。材料学本身就旁芜驳杂,属于交叉学科,尤其是金属专业,素有工科中的理科之称。不管是相变还是形变,涉及的知识都极为深刻,需要扎实的理化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随着大学的盲目扩招,校区的分散化,教师科研任务论文指标压力的增多,以及师资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材料学科的教学质量。很多学校不仅学生不重视学习,老师也不重视教学。有的
高校教出来的学生,理论上铁碳相图画不对,实验上洛氏硬度不会打。我国材料工业师承苏联,老一辈的材料人素来重视实践,院士亲自下车间,而新一代的材料人却与工业生产日益脱节,实习就像走过场。如今材料工业普遍不景气,效益差,设备老旧,工人工作环境恶劣,收入微薄。我国工业的人力成本优势又逐渐下降,人才养不出,留不住,这种情况实在令人忧心。凤凰号出品
百炼钢之前,古代战争所向披靡的刀剑是如何铸造出来的?
吴王余眜剑(资料图)越王勾践剑在湖北被挖掘出的越王剑,全长有56厘米,剑面布满花纹,篆刻有勾践的名字,剑格两面更是用宝石装饰,它保存的相当完整,锋利无比,可以轻易切割铜铅。而出土的吴王剑外形和越王剑相差不大,同样刻有吴王夫差的名字,用兽纹装饰剑格,也镶嵌有宝石。这两把剑可谓是春秋战国时青铜剑的代表作,被相关人士称作国宝。 那这么精美的国宝级宝剑在当时那样落后的时代是如何被铸造的呢?制范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感觉更像是在做模板:即先用泥巴塑造出剑的模型,并在内部雕镂出花纹。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它是以后步骤的基础,剑能否匀称,能否达到需求者的要求都主要决定在这一步。调料众所周知,青铜是一种合金,在大自然中并没有直接的形态存在,必须通过用特定的金属(例如锡、铅等)熔炼合成,而这其中各种金属的比例自然成为最困难的部分。而以当时的技术,自然更为这一步增添不少难度,铸剑师们通过多年的经验,最终普遍认为锡的含量能达到百分之十已经实属不易,而越王剑和吴王剑的锡含量却接近百分之二十,可见它们的铸造难度!冶炼在所有材料准备好之后,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熔炼:将原料放入坩埚淬炼,主要目的是去除杂质,例如存在于原料中的各种氢化物和硫化物。但这步却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着成品的品质。这一步根据有经验的铸师介绍又可以分为三步:首先会是木炭燃烧产生的黑气,紧接着因为铜的熔化,但又夹杂杂质而产生的青色和白色的混合,再最后会因为铜的完全熔化而产生青色。这也是炉火纯青这个词的由来。(图:灌钢法铸剑--百炼钢折叠锻打工艺应用之前,好的钢铁剑均采用此法铸造)浇铸这步可能是最为简单的一步,只需将上面符合条件的青铜液体倾倒入最开始制造的模板,慢慢等冷却凝固就可以了。加工这是最后一步,也可能是最为繁琐的一步。 上面铸造的只是一把粗糙的半成品,所以还需要一系列的再加工。首先是磨平剑的表面,让它更为的平整与光滑;接着便是装饰,用工具在表面雕刻各式各样的花纹,再用名贵的宝贵的玉石之类加以修饰;俗话好马配好鞍,好剑也自然需要剑鞘来衬托,为剑配好剑鞘也是一个技术活;最后就是为剑开刃了,不然基本上就是废铁,前面的工序做的再好也是无用功。而就开刃来说又可以细分,铸剑师以为:白色的坚硬,黄色的韧性好,而间杂有黄有白的剑才是上好的剑,既有韧性,又很坚硬,现在称作复合剑,而且当时因为战乱导致剑的普遍应用,加上技术的日渐发展,所以复合剑的铸造量很大。 复合剑虽然品质上等,但程序却相对而言较为繁琐,因为它剑脊和剑刃的合金程度是不同的。剑刃处因为更多的用于战斗,所以含锡量较高,硬度强,而且特别锋利。相对于此,剑脊则相对是韧性较好的。正因如此,复合剑在浇铸时需要两次,首先在剑脊流出槽,然后再把剑刃镶嵌其中,这样才能打造出完整的复合剑。这样的剑既不会过于坚硬,也不会太过柔软,这一把剑用不同的合金分配比来完成,无不体现着古代铸剑师的高超技艺。 一把看似轻巧的剑的背后竟隐藏着这么繁琐的步骤和高超的技艺,我们除了赞叹古人的智慧与他们的勤劳,还能用什么去表达我们内心此时的心情呢!?想拥有刀、剑等十八般冷兵器的朋友可联系刀匠师傅老廖微信:woaimi87;了解更多冷兵器信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刀剑档案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中华冷兵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刀剑锋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