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长津湖战役中国惨败明军为什么惨败

关于萨尔浒战役错误的是 1发生于神宗时期 2明朝将领为杨镐 3清采取分兵战术应对 4明军失败
低调_路过5538
3清采取分兵战术应对错.努尔哈赤面对明军的四路进兵,在兵力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采取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对明军进行了各个击破,相继击败了杜松、马林、刘铤所部.李如柏所部逃跑撤回.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萨尔浒大战复盘——看晚明清流之罪_历史百家争鸣_传送门
萨尔浒大战复盘——看晚明清流之罪
历史百家争鸣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萨尔浒大战,成了明清(后金)两国国运转折之战,在此之前,明方尚能采取攻势;此后,明军只能采取守势。目前普遍舆论或者说结论认为,罪在明军最高统帅杨镐,是他在誓师的时候将四路出兵计划以邸报形式汇报给朝廷,等于公布于众。计六奇的《明季北略》明确记载:“因杨镐誓师,先泄军机故也。”这是晚明士大夫的普遍意见,我的意见先不忙下定论,先看看杨镐怎么回事,再来一次辩方陈词。我方一辩:杨镐兵分四路誓师不假,以邸报向上级汇报也不假。如果说这就叫泄露军事机密是愚蠢至极,那么当时怎么没人说??满朝那么多久经战阵的宿将大臣,看到犯了这么低级错误,不去提醒?等到事后四路军全部失败,才有人想起来:“啊,是你老小子犯了这么愚蠢的错误,先把军事计划明示天下,岂能不败?”这就纯属扯蛋了。我人民解放军英勇自卫反击打越南,提前三天昭告全世界,开战当天在人民日报誓师《是可忍,孰不可忍》,东西两大战线同时开仗;百万雄师过大江也是誓师,毛主席还发了新华社电呢,怎么不叫泄露军事机密?我方二辩:除了现代的闪电战突袭或空袭,远征陆军兵分几路,这个在古代怎么都不能算最高军事机密,两军交战,你只要派出探子,对方分几路过来打你是很清楚的。这种非机械化步兵军团远征作战,不可能瞒得住,汉武帝征讨匈奴,号令卫青、霍去病各领一只部队歼敌,天下皆知,这是常态。回过头来,反证,如果是杨镐泄露军事机密,四路大军挥师并进于赫图阿拉城下二道关包围,那么努尔哈赤将束手无策。我方三辩:事实上《明季北略》,《明史杜松传》,《明史杨镐传》对萨尔浒战役的惨败纪录都大相径庭,遮遮掩掩扑朔迷离。《明季北略.刘、杜二将军败绩》渡河将士反顾生寒,阵甫合而暮,黑雾障天,大兵万炬忽明,火光下斫暗中人,杜师不及张弓露刃,而将士成泥矣。大兵於火光中识杜总戎,争射之,脔其肉立尽这里说的是,渡河之后,夜幕降临,清兵亮出火炬,射杀处于暗中的明军,杜松等全军覆没。明季北略通纪云:杜松越五岭关前抵浑河,弃车营利半渡,敌万余忽遮击冲其师为二。松血战突围自午至酉,力竭师歼焉。这说的是渡河之中被歼灭。明季北略附记“杜松与刘遇节至渖阳行二日,至浑河,松领五千人先渡,遇节随后半渡,敌一鸣笳,万骑突至,方抵北岸,敌分两队,一围松,一围遇节。松轮长枪大战,出重围遇敌将哈都。哈都被刺走以诱松,松追至山前复战,敌兵见之,不围杜师,独围杜松、哈都二人。杜师亦趋至,拥山下不杀入。松跃马欲出,而四围如铁,遂殊死战。自午至酉师尽覆这里说的是被诱至重围而死。再看《明史.杨镐传》明年正月,镐乃会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庭等定议,以二月十有一日誓师,二十一日出塞。兵分四道:总兵官马林出开原攻北,杜松出抚顺攻西,李如柏从鸦鹘关出趋清河攻南,东南则以刘綎出宽奠,由凉马佃捣后,而以朝鲜兵助之。号大兵四十七万,期三月二日会二道关并进。天大雪,兵不前,师期泄。松欲立首功,先期渡浑河,进至二道关,伏发,军尽覆。这里又说的是杜松到二道关(辽宁抚顺新宾县)中了埋伏,全军覆没。《明季北略》关于举火把于理不合(黑暗中谁举火把谁找死),坊间流传另一说恰恰是杜松命令军队举火把,所以被射死,小时候看过一本小人书:士兵报告一棵大树上刮去树皮上面似乎写着字,杜松让士兵点起火把看,结果万箭穿心,这个应该是根据孙膑射庞涓而来,但努尔哈赤熟读兵书,恐怕不会陌生。杜松渡河即死更与实际战况不合,杜松率军渡过浑河,强攻吉林崖,驻军萨尔浒,这是史实,杜松从出征到战死共五天。故北略关于杜松战死所有说法本文均不采信。杨镐传,只说杜松到二道关中伏,全军覆没。怎么败的完全不知,杜松领着明军中最精锐的四万部队,八旗全部加起来也就不到六万兵,怎么消灭的?但这里也透露出了重要消息,大雪阻碍了部队行程,部队出征的时间泄露了,杜松抢先渡河。还是杜松传对战役描述最可靠。《明史杜松传》(为便阅读,译为白话)二月二十八日,时西路军杜松,从沈阳出发,到抚顺关稍作休息,本来应该是等待李如柏会合再进军。但杜松为抢头功心切,于是星夜列炬,一日内冒雪急行百余里,二月二十九日直抵浑河岸。比原计划提前三天!杜松不听总兵赵梦麟等众将劝谏休整,反而强命渡河,其部参将龚念遂等因辎重营渡河困难,被遗留在大军之后,屯于斡浑鄂谟,结果杜松军只渡过了前锋轻装部队,留下大量火炮火器和重要的步炮协同防御部队——车营。誓师号称十二万,实则不满十万,杜松率领了四万兵马,是绝对主力了。渡河过去的是前锋部队,杜再次分兵,一部驻扎在萨尔浒山,亲率一部攻打吉林崖。搞不明白杜松是怎么想的!午时后,后金军已经到达界凡城南的扎喀关,贝勒代善下令进军至毗邻界凡的铁背山。此时攻打吉林崖的明军也看到大批的后金军队陆续到达,但杜松已无法改变战略。无论自己率领的明军渡河往到萨尔浒大营会合,还是令对岸的萨尔浒明军渡河到吉林崖山下会合,都必定在渡河时被后金军阻击,于是杜松便令继续强攻打吉林崖。后金方面眼看要抵挡不住,代善命一千精兵火速增援吉林崖。明军虽有火器之利,却也一直未能攻下。努尔哈赤率军亦率军赶到,并认为申时已到天色渐晚,于是命左翼四旗兵先击萨尔浒之明军,破萨尔浒后,进攻吉林崖的明军自必动摇。后再加二旗的兵力,合共六旗四万五千骑兵,以优势的兵力攻向萨尔浒明军大营。吉林崖杜松军看见萨尔浒大营被攻破后,军心早已动摇。此时,后金军将攻打萨尔浒的六旗与与同部署在吉林崖的二旗汇聚,合攻杜松军。明军死伤惨重,杜松被后金贝勒赖幕布射杀。西路军至此全军覆没。①战役纪录清清楚楚,失败情形一目了然,努尔哈赤用兵确实卓越。以上四处历史记载均没有看出萨尔浒战役中有杨镐的过错。请支持杨镐为首犯者注意,杜松不听军令不等友军共进,擅自行动,恃勇渡河,丧失重装备及防御装备,在攻击展开之时再次分兵,将预备队置于河对岸,这能是杨镐的错误?明史写道:“半渡,河流急,不能尽渡。松醉趣之,将士多溺河中。松遂以前锋进”,倒是没记录努尔哈赤放水淹,只是农历二月在抚顺半夜裸衣渡河也真够牛的!我方四辩:回到最先的问题,如果说杨镐泄密导致后金军做好准备,打好了埋伏,那么杜松的乱打乱撞不听指挥,岂不是奇功一件?等于是我军的军事计划被间谍盗走了,一位神将完全不按原计划打仗,一下子让对方的部署全部作废,这不等于挽救了大明!可惜,战争不是儿戏指责,还原了真实的战场,我们看到,杜松完全不是将才。杨镐的错误那么杨镐作为统帅,有什么问题呢?分兵!我们所熟悉的毛老人家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杨镐老师不知道,努尔哈赤同学却运用得非常纯熟。杨总司令官的问题不在于誓师,宣布四路大兵出击。这个计划是分四路铁拳分进合击,让敌人疲于应付。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这四路军是个包围攻势,但是,为什么要打到后金老巢赫图阿拉门口才会师呢?而且杜松西路军从沈阳出抚顺最近,明显比其他部队距离短很多。
面对四路大军包围态势,后金兵力少地盘小,做不到大范围战略转移(如长征),他们采取的是收缩战术,基本上龟缩于赫图阿拉外围,以萨尔浒为天然壁垒。这就集合了所有机动兵力。而杨镐讨伐军总兵力仅略占优势,接近10万人(一说47万,不取),加上朝鲜友军才12万人。八旗军接近6万人。明军一分为四,杜松率4万(一说6万,不取),刘綎1万余,马林、李如柏各万余。每一路军遇到后金八旗,人数都变成了劣势。杜松的轻敌前出以及在萨尔浒的再次分兵,恰好给了努尔哈赤一个绝好的歼灭战机会。而名将刘綎的败亡,又因杜松而起(不再细述),其余两路,马林亦被打败,李如柏还未接战紧急撤退。可以很明晰地看到这场大会战转折点就在萨尔浒,满清其后一直以萨尔浒大捷称此战役。在这场会战中,我们发现后金八旗除了久历战阵,还有一个鲜明特点,他们身兼猎人,骑射及布置陷阱娴熟。林海雪原培养出了他们,既有狼的凶残又有狼的狡猾,惯用反间计(除了这次阴了刘綎,以后又对付了袁崇焕)。老狼头努尔哈赤打仗也很特别,不啃弱的,专找硬的杜松下手,这点像粟裕,万军中独挑整编七十四师下口。后金接战时又避开杜松攻击吉林崖的精锐,转而攻击扎营萨尔浒的明军,料定萨尔浒兵破,杜松必败,这一咬一避真乃神来之作。以本人看,明军对后金军这场清剿的失败,基于明军将帅的绝对自信(万历三大征都是胜仗),基于杜松的贪功冒进,情报工作近似于零,基于对敌军战法不熟悉(两军是第一次大规模接战,努尔哈赤过去只是隶属于明朝的建州女真头领而已)。清流怎么黑杨镐的萨尔浒之战失利后,满朝大哗,但杨镐直到当年8月才被下狱,又过了两个朝代,万历与天启皇帝,直到崇祯二年才被杀了头。看来,万历当年也不糊涂。另还有一种舆论,杨镐书生带兵,一窍不通,朝鲜率兵丧师辱国就是明证,而真实的历史却不是这样,也许杨镐过去做过御史,得罪过同僚,所以终其一生,一直是在被言官弹劾,直到被黑出了翔。且看一段历史——杨镐在朝鲜人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看成壬辰战争拯朝鲜于水火的功臣。②蔚山战役后,明朝赞画主事丁应泰劾杨镐“贪猾丧师,酿乱欺罔”,杨镐被革职撤回。但朝鲜君臣皆以丁应泰言为诬妄之辞。杨镐回还之日,朝鲜自国王宣祖至平民百姓皆恋恋不舍,宣祖率百官泣送于弘济院,汉城士民男女重髫戴白,皆出送郊外,诸臣以诗为别。【参见《再造藩邦志》5,《大东野乘》第三册,第1811页.】朝鲜深觉惋惜,并为杨镐受诬而不平。不久宣祖即派右议政李元翼、参判许成上奏辩诬,并疏救杨镐。万历二十七年(1599)七月,朝鲜建宣武祠于汉城南,特崇享兵部尚书邢筁、经略杨镐,宣祖亲书“再造藩邦”匾额揭于宣武祠。万历三十四年(1606),谢恩使柳寅吉、崔濂朝京,专求杨镐画像。时杨镐家居河南商丘,朝鲜使臣千方百计寻得一商丘举人前往其家乡,方摹得杨镐画像。【具体经过,可参见《李朝宣祖实录》卷213,宣祖四十年闰六月癸亥.】光海君二年(1610),将其画像奉安于宣武祠。朝鲜为崇祀杨镐,千方百计,煞费苦心。由此可见杨镐在当时朝鲜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接下来是《明季北略》记载的《杨镐逮治》,堪称把杨镐黑出翔的经典范本!(万历47年,1619年)8月13日,神宗派缇骑捉拿杨镐。9月26日,刑科上疏弹劾军前失机众臣之罪:
据查杨镐致部队重大损失、沦丧国土,按法律其罪在不赦,但杨镐还不停狡辩,说什么和李如柏并没有私下交易、杜松故意违反其节制、朝廷严令进攻其只是听令行事云云,皆系狡辩之词。李如柏为辽东大将,其时四路大军并进,为何不安排李如柏担任进攻任务,反而安排其自清河出,而令杜松出抚顺作战?李如柏本就怯懦畏敌,不愿作战,所以一出兵就打算后退,杨镐不严行督战,反而以令箭将其召回。还有人说撤退的令箭其实早就藏在李如柏的身上,行军至途中拿出来假托是杨镐刚刚发出的,以此来看杨镐和李如柏有私下交易故袒护李如柏是很明显的。不然,杜松所部冒进,杨镐完全也可以以令箭将其召回,杨镐却没有这么做,单单如此急切的召回李如柏是何道理?杜松清廉勇猛之名早已流传,有古时名将的风范,听到杨镐将要出兵的计划后,杜松因兵饷还未充实、部队训练不足、各部协同不佳,劝杨镐暂勿大举出兵,而杨镐贪图军功、刚愎自用,不听杜松谏言。杜松私下派人入关,向有司报告此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延缓出兵,被李如柏探听到了,于是派人在关外拦截,将报信人重责10军棍,导致杜松的计划没有实现。到誓师出征时,李如柏假惺惺的与杜松洒泪而别,说:我把头功让给你。杜松是光明磊落的人,慷慨仗义,对李如柏说的话也不动疑,率部奋勇向前,哪知道李如柏早就布置了奸人给杜松当向导,引诱杜松陷入建奴埋伏。因为建奴平素敬畏的,不过杜松、刘綎,得到杨镐泄露的军情,便全体动员,埋伏在抚顺附近,全力攻击杜松部。杜松果然被向导引入埋伏,李如柏却先率军逃跑了,导致杜松孤立无援,遂至全军覆没。刘綎也在血战中殉国。如是杜松之死,实在是杨镐和李如柏同谋陷害,坏我长城,打算以后用作求和降敌的资本。杨镐还说什么三路之败,归根到底是因杜松不服从指挥所致,杨镐说出如此丧心病狂的话,不过是希望通过污蔑别人为自己脱罪,结果此等谬论却四处流传,杜松已力战殉国,此辈却不恤其死、吞没其功,杜松死也难瞑目啊!杨镐严词催战,固然是因封有明旨,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临机处置乃是经略之责。不然,就算以抗命之罪入狱,难道还重于兵败之罪吗,任他如何口如悬河,此罪按律在不赦。至于李如柏与周永春失陷开原,已有明旨定性:开原失陷,抚臣守土有责,怎么能无罪!那么他们犯的罪和李如柏皆为一样,况且辽事并未平复,只有罪责,并无功劳,还是应当单独拟定杨镐的罪名。李如柏虽已经畏罪自缢,还是应当斩首,杨镐等人如果逃脱制裁,那设律法有何用处!③看到这里,我笑了。大学士、兵部尚书、兵部给事中以红旗反复催杨出战这是史实,安排四路大军难道都一定要主攻?召李如柏刘綎回师是因为获悉杜松战败,当杜松进攻之时为何要召回?难道杨镐那时有电台有无人机,知道杜松率军冒进,知道努尔哈赤集合全部八旗进攻杜松?杜松抢先渡河贪功冒进,不听指挥,在四处历史档案中均有记载,他能够劝杨镐不要出兵?呵呵!李如柏让头功给杜松,杜松是光明磊落之人,为什么就慷慨接受了?军事任务是两员将领相让的?李如柏陷害杜松有何益处?杜松的战死离李如柏十万八千里,李如柏如何救援?杜刘军败,杨李怎么有求和的资本?不是说战败者没有资格提条件的吗?呵呵。“杨镐催战固然是奉有明旨,但就算以抗命之罪入狱,难道还重于兵败之罪吗?”这句都懒得驳了,实在太黑。有圣旨说是要狡辩,违背圣旨君命有所不受变成理所应当;若反过来,违抗圣旨岂不是灭族之祸?将在外有所不受的杜松,倒是临机处置了,葬送大明所有精锐,这应该歌颂?这完全是中国式第二十二条军规啊! 补充一个插曲:“廷议李如柏逗遛独全,疑有谬巧,遣其弟都督李如桢代将,撤如柏候勘。”讨伐四路大军惟有辽东军区司令官(辽东总兵)李如柏见机得快,及时撤退,获得保全,但大臣们觉得很可疑,怎么就他没事呢?撤职查办,让他弟弟代行职责。李成梁一家皆辽东良将,李如松、李如梅、李如柏等,镇守辽东父子兄弟相替,然皆遭言官非议。结果是,李如柏不堪怀疑,在家自杀。这,就是晚明清流。备注:① 《明史.杜松传》:明年二月,杨镐议四路出师。以抚顺最冲,令松以六万兵当之,故总兵赵梦麟、保定总兵王宣为佐。期三月二日抵二道关,会李如柏等并进。松勇而无谋,刚愎使气。二十九日夜,出抚顺关,日驰百余里,抵浑河。半渡,河流急,不能尽渡。松醉趣之,将士多溺河中。松遂以前锋进,连克二小砦,松喜。三月朔,乘势趋撒尔湖谷口。时大清方筑城界凡山上,役夫万五千,以精骑四百护之。闻松军至,精骑则尽伏谷口以待。松军过将半,伏兵尾击之,追至界凡渡口,与筑城夫合据山旁吉林崖。明日,松引大军围崖,别遣将营撒尔湖山上。松军攻崖,方战,大清益千人助之,已又续遣二旗兵趋界凡以为援,而遣六旗兵攻松别将于撒尔湖山。明日,六旗兵大战,破撒尔湖山军,死者相枕藉。所遣助吉林崖者,自山驰下击松军,二旗兵亦直前夹击,松兵大败,松与梦麟、宣皆殁于阵。横尸亘山野,流血成渠。大清兵逐北二十里,至勺琴山而还。时车营五百尚阻浑河,而松已败。②因为丁酉年(1597)日本进攻时,杨镐与邢筁是最为重要的明朝将领,也是他们奠定了战争胜利的格局。万历二十五年(1597)封贡议败,朝鲜战事再起。明朝逮捕主和议的石星、沈惟敬,以兵部尚书邢筁总督蓟辽,以右佥都御史杨镐经略朝鲜军务。时日军由南往北进攻,锋势甚锐,汉城告急。六月,杨镐抵达平壤,当即指派诸将。日军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围攻驻守南原的明将杨元,杨元不敌弃守,邻近全州守将陈愚衷亦不战而逃,京畿危在旦夕。在此关键时刻,杨镐自平壤抵汉城,指挥明军大破日军,从而解王京汉城之危,遏止了日军的北进,取得稷山大捷的胜利。李光涛先生论曰:“稷山大捷,由丁酉倭祸言之,乃明人再度援韩第一功。而是役立功人物,又应以经理杨镐为第一。”【李光涛:《朝鲜壬辰倭祸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所专刊之六十一,1972年,第208页.】③《明季北略.杨镐逮治>八月十三日,上遣缇骑逮治杨镐。九月二十六日,刑科参失机诸臣功罪状:参看得杨镐丧师失地,据法罪原难逭。而哓哓置辩。曰未尝私李如柏也,曰杜松故违节制也,曰马上督催不敢抗违也,不思如柏乃辽东大将,当时四路并进,何不以大将当关而乃以清河与如柏,故令杜松出抚顺耶?在如柏怯懦畏敌,本无求战之意,故再出辄逃,而镐以令箭招之,说者谓令箭先藏柏身,托之传自于镐,则镐之私庇如柏甚明,不然杜松轻进,何不用一箭令退,而独于如柏汲汲也。杜松廉勇久著,有古名将风,闻镐将出师,杜松谓兵饷未充,士卒不习,将领未协,不便大举。镐贪功自用,径行不听,松乃密遣人进关投揭当事,冀缓其师,而如柏侦知,令人于关外邀回,重责十棍,致松谋不行,兵受其创,见有松侄总兵杜文焕抱愤投揭可问。即此举动,已含陷松之毒矣。乃誓师时如柏佯与松洒酒拜别,曰吾以头功让汝。松磊落丈夫,慨信不疑,贾勇先登,不知如柏早已布置奸人,为松乡导,诱其暗入奸伏,盖敌素所畏者松与刘綎也。先得镐告示,悉其精锐,潜伏抚顺一路,独以当松。松果为乡导所诱,如柏先逃,望援不至,遂碎首沦没,寸骨不存,刘綎亦复血战,一时死敌。是松之死,实镐与如柏同谋计陷。坏此长城,为异日和戎之地,而乃曰三路之败,总由杜松故违节制耶。在镐为此丧心之言,计欲自脱。而遂转相流布,不念其死敌,而且没其功。松死不瞑目矣。严诘催战,固奉有明旨,独不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乎?即不然而以抗违被逮,不犹愈于以败衄伏辜耶?即令口如悬河,其如法在不赦,至李如桢与周永春失陷开原,明旨曰:开原失陷,抚臣责任封疆,岂能无罪?则其罪视如柏,俱一体之人。况辽事未平,有罪无功,仍宜单论其罪。如柏虽先雉经,尚当跪斩,镐等若容兔脱,是谓无刑。文章来自合作微信公众号李三频道:santie9957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历史百家争鸣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2月1日 22:01
历史百家争鸣 最新头条文章
历史百家争鸣 热门头条文章[萨尔浒之战]萨尔浒战役:萨尔浒战役-简介,萨尔浒战役-过程
·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萨尔浒之战]萨尔浒战役:萨尔浒战役-简介,萨尔浒战役-过程
[萨尔浒之战]萨尔浒战役:萨尔浒战役-简介,萨尔浒战役-过程
篇一 : 萨尔浒战役:萨尔浒战役-简介,萨尔浒战役-过程萨尔浒战役明清之际重要战役。也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萨尔浒之战本由明方发动,后金处于防守地位,然而该役竟以明军之惨败而告终,并由此成为了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役之后明朝对后金之战略态势由主动变为被动,明帝国于东北地区的藩篱逐渐丧失,日后虽调兵谴将、征加粮饷却再也无法获得对后金的战略主动权,并直至王朝覆灭。萨尔浒之战_萨尔浒战役 -简单介绍萨尔浒战役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 年),明朝任命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调集军队,筹措兵饷,准备进军赫图阿拉,消灭努尔哈赤。经过数月的筹划,万历四十七年二月,经略杨镐坐镇沈阳,命兵分四路围剿后金,会师赫图阿拉。北路由总兵马林率领,从开原出,经三岔口,过尚间崖,进攻苏子河;西路由总兵杜松统领,出抚顺关向西,直驱赫图阿拉;南路由总兵李如柏统帅。出清河,过雅鹘关,直攻赫图阿拉;东路由总兵刘铤指挥,出宽甸,从东面捣后。明兵四路计9 万余众,号称47万。萨尔浒之战_萨尔浒战役 -过程面对明军四路围攻,努尔哈赤采取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集中八旗兵力,打歼灭战。首先,以八旗精锐迎击欲立首功的明军主力杜松部。三月初一日,双方对峙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山。努尔哈赤利用杜松派兵袭击界凡之时,猛攻萨尔浒明军,明兵溃败,勇而无谋、刚愎自用的杜松战死。接着,努尔哈赤将兵北至尚间崖,击败马林部,马林逃往开原,叶赫兵仓惶撤退。这时,努尔哈赤回师南下,诱敌深入,在阿布达里岗,围歼刘铤东路军,刘铤阵亡,姜功烈所部朝鲜兵投降。杨镐闻知三路军惨败,急令南路军李如柏撤回。努尔哈赤用了5天时间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明军文武将吏死者310 多人,士兵身亡者45800 余人,亡失马驼甲仗无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此役是关系到后金与明兴亡的关键一仗。当年六月,后金打下开原。七月,攻占铁岭。从此,努尔哈赤由防御转入进攻,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开始全面崩溃。萨尔浒战役一六一八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率步骑二万征明,以“7大恨”作为伐明的檄文,分兵两路向明军发动进攻。努尔哈赤亲率右翼四旗(正黄、正红、镶红、镶蓝)攻打抚顺,明军守将李永芳举城投降,同时还命左翼四旗(镶黄、正白、镶白、正蓝)攻占东州、马根单等地。明朝辽东巡抚李维翰急遣总兵张承荫率明兵一万去镇压,遭后金兵伏击,全军败没。七月,努尔哈赤又率八旗兵进入雅鹘关,围攻清河城,明将邹储贤固守抵抗,结果城破被杀,接着后金又战领一堵墙、碱场二城。努尔哈赤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不但使“全辽震动”,而且北京也“举朝震骇”,就连饱食终日、万事不理的神宗皇帝也深感“辽左覆军陨将,虏势益张,边事十分危急”。明朝为了安定辽东,巩固其反动统治,早日把后金势力镇压下去,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后金的战争。然而,由于明末政治腐败,驻守辽东的明军业已腐朽不堪,名义上虽有八万多人,实则能作战的不过一万多人,而且兵备松弛,士气颓靡,“累年以来,不修兵具,朽戟钝戈,缓急不足为用,金鼓几于绝响,偶令之截杀,股栗腕战,面孔殊无生色”,这样的军队实在不堪一击。所以明朝政府只好“以倾国之兵,云集辽沈,又招合朝鲜、叶赫”,可是,从全国各地征调的军队也和辽东明兵一样腐朽,许多人“伏地哀号”,不愿出关”,不少将领“哭而求调”。由此可见,明朝出师并无取胜的把握,只是打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战争。明朝命杨镐为辽东经略,以杜松、李如柏、刘綎等为副,调兵筹饷,经过9个多月的准备,到了一六一九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的四月,赴辽的明军都先后到达,再加上胁迫征调的一万三千名朝鲜兵,总共有十万余人,号称四十七万大军。杨镐与诸将议定,分四路进攻后金,总兵刘綎率军出宽甸由东;总兵马林率军出三岔口由北;杜松率军出抚顺关由西;李如柏率军出鸦鹘关由南,其中以西路杜松为主力,皆直指赫图阿拉。此外,王绍勋总管各路粮草,杨镐坐镇沈阳。明廷被自己虚张的声势所欺骗,洋洋得意地认为“数路齐捣,旬日毕事耳”。努尔哈赤掌握了明军的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明军是采用分兵合击,声东击西的战术。努尔哈赤说:“明使我先见南路有兵者,诱我兵而南也,其由抚顺所西来者,必大兵也,急宜拒战,破此则他路兵不足患矣”。因此,只派五百人抵御和阻滞南路的刘綎军,而把全部兵力集中起来,打击从西而来的杜松的明萨尔浒战役军主力,所谓“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这一部署是正确的,因为从兵力上看明军有十万多人,而后金只有六万人,处于劣势。但明军分成四路,兵力分散,再加上刘綎、马林和李如柏三路山高水险,行军困难,一时不易到达,只有杜松一路出抚顺,渡浑河,沿苏子河而上,道路平坦易行,两日就可到达赫图阿拉。努尔哈赤以六万人对付杜松的三万人,才能够在战役上稳占优势,取得主动权。于是他亲自统率八旗大军迅速开赴西线,阻击明军。两军在萨尔浒一带相遇,揭开了著名的萨尔浒战斗的序幕。这次战役,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萨尔浒、吉林崖战斗。四月十三日,杜松率领三万明军,出抚顺关,十四日到达萨尔浒,得知后金正派兵构筑界凡城,阻挡明军东进。于是杜松留下两万人驻守萨尔浒,自领一万人攻打界凡城,把已经分散的兵力再行分散。此时,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已到界凡以东,迅速地抓住了各个击破的战机。他说:“先破萨尔浒山所驻兵,此兵破,则界凡之众,自丧胆矣”,便派代善、皇太极带领两旗截击杜松,自己亲率六旗猛打萨尔浒的明军,明军遭到突然攻击,纷纷逃往萨尔浒河西岸,结果在得力阿哈一带全部被歼。而杜松在吉林崖下,陷入重围,杜松丧生,全军覆没。“死者漫山遍野,血流成渠,军器与尸冲于浑河者,如解冰旋转而下”。第二阶段是尚间崖、斐芬山战斗。四月十四日,马林率明军与叶赫兵出三岔口,扎营于富勒哈山的尚间崖,派潘宗颜领一军驻守斐芬山,又遣龚念遂率一军守卫斡辉鄂模,互为犄角,彼此声援。努尔哈赤在西线消灭明兵主力以后,乘胜挥戈北上,十五日,后金兵首先击溃了驻守斡辉鄂模的明年,随后又攻打尚间崖,明兵大败,马林仅以身免,逃往开原,斐芬山的明军也被攻灭。第三阶段是阿布达里冈、富察战斗。四月十日,刘綎一路出宽甸,此路明军虽然出师最早,由于山道陡峭,大雪封山,进军迟缓,迟至十五日才到达深河。后金的少数守军沿途拦截,且战且退,竭力阻滞明军的前进速度。十六日,刘綎进抵阿布达里冈,姜弘立率领的朝鲜兵到达富察(富车),距离赫图阿拉还有五六十里。这时,努尔哈赤已在西北两路获胜,立即派扈尔汉、阿敏、代善、皇太极先后出发,日夜兼程赶赴东线,很快在东线集中了三万多人,“隐伏山谷”,待机而动。明军却焚毁村寨、“分掠部落”,并无戒备地前进。后金军“不意突出,冲断前后”,刘綎战死,全军覆没。代善随之集合八旗兵,攻打富察一带的朝鲜军,姜弘立的军营被紧紧围住,“孤阜狭隘,人马揊侧,屡日饥卒,兼之焦渴,欲走则归路已断,欲战则士皆股栗,至有抛弃器械,坐而不动者,事无可为”,于是姜弘立以下,全军投降。杨镐惊悉三路丧师,急令李如柏撤兵,明朝的四路大军只有这一路逃脱了败灭的厄运。萨尔浒战役是集中使用兵力、选择有利的战场和战机,连续作战、速战速决、各个击破,在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在战斗中,充分显示了努尔哈赤机动灵活的指挥才能和后金将士的勇猛战斗作风,在五天之内,在3个地点进行了三次大战,战斗前部署周密,战斗中勇敢顽强,战斗结束后迅速脱离战场,立即投入新的战斗。结果,后金大胜,明军惨败。这次战斗对双方都是十分关键的一仗,从此,明朝的力量大衰,它阻碍女真各部统一发展的政策彻底失败,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防御;后金的力量大增,它的政治野心和掠夺财富的欲望随之增长,由防御转入了进攻。萨尔浒之战_萨尔浒战役 -双方兵力概况及战略指导萨尔浒战役杨镐兵力47万全系向努尔哈赤恫吓之辞。1619年战事前夕明兵部尚书黄嘉善言,辽东所有官兵共20万人,此数仍不可靠。所谓20万人,系在辽东镇原额9万之外又加由关内新调往11万。辽东编制数94,693员名载在《大明会典》系国初底数,16及17世纪曾未如额。即张居正执政时代经过极端整顿,时人谓之为“掊克”,犹只能维持至83,000人,况至此又已40年,又承新败之后,即不可能接近此数字。内地遣往之11万人亦多虚员。当明军刚一与满军接触,杜松立即惨败的时候,大学士方从哲即向万历帝建言:奴酋之兵据阵上共见约有10万,宜以十二三万方可当之,而昨之主客出口者仅7万余,岂能相敌?但满洲资料因袭明方传言,亦谓对方有兵力20万。彼方以弱敌强,以寡胜多,即照一般习惯亦乐意夸张敌方兵数。萨尔浒战役,满方称杜松率众6万,但当时明廷派往该路之监军御史呈奏杜松所领只25,000余员名。如以同样比率加诸所谓20万,则杨镐所率兵只83,000人。即再加朝鲜所派兵及叶赫一部参战兵员,其总数亦只能在10万上下,不可能接近20万。努尔哈赤亦自称八旗兵马10万骑。以后杨镐各路兵败之后,满军于当年七月攻占开原,用兵4万,此为满军首作攻城战,系全力以赴,此4万数可以表现其兵力概况。又在击败杨镐军后,努曾以犒赏加诸2二十个“牛录”(骑兵连)。按每一牛录有编制数300名,220牛录应共有最大之战斗力66,000人。萨尔浒战役展开时满军仓促动员,兵马到达时随即加入战斗。所以从以上情形看来:在战斗最高潮时,可能投入5万至6万人,但并非经常如此。所以在纯粹数字上,明军仍占优势,但不如外传之甚。以下尚要说明:在战场上满人集中兵力,常保持局部数量上之优势,但其记录经常高度估计对方兵力,而低估本方兵力,大概炫耀战功,不能放弃以寡敌众之立场。杨镐之攻略计划,自北至南兵分四路,马林、杜松、李如柏及刘綎各称“主将”,出边各有出发城堡地点,但未指明每路之攻击目标,只称其任务分别为“攻奴酋之北面”、“攻奴酋之南面”等。马林原定由三岔儿堡出边,经彼呈请改由靖安堡出,但攻击发动之前夕,马又请求仍依原案由三岔儿堡出,亦经批准,因此日后马林两路遇敌时,彼此相去不过数公里,但为浑河阻隔,杨镐未派前锋,未控制总预备队。但明军后方重镇如辽阳、广宁仍有专将专兵把守。从军事眼光看来,杨镐之攻略计划甚鲜成功希望;统帅未遣派搜索部队,敌情始终不明;亦未指明左翼主攻、右翼辅助,而系平行并进,四路主将各不相属,战线广袤300公里;自部队开进后主帅即失去掌握,至兵败之后,杨镐始悉部队已与敌军接触。明军攻势可谓“外线作战”,显然以敌都赫特阿拉为目标。此时努尔哈赤如采取被动,明军可望合围,否则即集中兵力兼程猛进,不顾对方野战军之出处,先以雷霆万钧之力夺取此牙城,亦或仍可奏肤公。再不然则依赖数量上之优势,不计时日,各路稳打稳扎,一面以守作攻,逐渐缩小其包围圈,亦应向各主将剀切表明统帅企图,指定中间预定之到达线。倘或其目的不在攻城,而在捕捉、歼灭敌之野战军,更当加强纵深配备,注意侧翼行动,不能赋予某路任务为攻奴酋之某一面。看来明军缺乏参谋业务,只依袭故智,一面夸张兵力,一面构成张布罗网、四面合围之形象,希望对方未战先怯,望风瓦解。但努尔哈赤久经征战,非杨应龙可比拟,亦非丰臣秀吉手下诸将所能比拟。萨尔浒战役满洲资料表示,努尔哈赤见到明军燃点火炬,夜间行军到达攻击准备地点,即利用满军骑兵之机动性,无时无地不造成局部的及暂时的数量上之优势,遂行各个击破,实际以攻作守。终全战役,其都城以极少之守军防御,有时无守兵。明军纠集之兵员出自五花八门,来自南北,征派者有之,雇募者有之,此在统御经理上发生无数问题,况又千里裹粮,先已尽极劳惫。从其装备看来,此远征军准备以诸兵种协同之姿态作战,但从战役过程中之记录看来,其兵员甚少如是之训练。杜松与刘綎均以个人之武艺驰名,所恃者“家丁”。可见得其未放弃传统战法:主将出阵,家丁护卫。其他兵卒胜则蜂拥上前,败则部队瓦解。当刘綎到达辽东战场时,携有家丁736人,最后与之同殉难者有“养子”。北京政局亦影响杨镐之决心。此时万历帝已多年不临朝,奏折留中(即拂意者不加批答),六部堂上官遇缺不补,内阁大学士只有方从哲一人,此人成为众怨之尤,被攻击指摘无余力,希望迅速图功。传统历史学家谓其“发红旗日趣杨镐进兵”,想系事实。满方将领亦亲临前线,但彼等专恃骑兵,组织单纯。从满洲资料看来,不仅努尔哈赤亲率坐骑一千独当一面,而且子洪台吉(皇太极)、安巴贝勒(大贝勒)、侄阿敏台吉均为高级将领,宜其在战场上指挥如意。[)萨尔浒之战_萨尔浒战役 -战役之后果萨尔浒战役杜松与刘綎已在当年四月死于战场,马林亦于三个月后捐躯,明军主将四人已失其三,仅有李如柏始终未遇敌,但在战役之后数日即为监察官纠劾。缘李如柏之父李成梁绾兵符于辽左时,努尔哈赤之父及祖为明军误杀。成梁以努年幼,视之如子侄,给予赡养,是以努与如柏兄弟“有香火情”。“何以三路之兵俱败?何以如柏独全?”至此已有通敌嫌疑。当时万历帝仍未置可否。又一年半后辽事更坏,此事再被提及,李如柏自杀以明志。杨镐兵败之后立即引咎辞职。明廷仍“姑令策励供职,极力整顿以图再举”。但旋踵之间既失开原又失铁岭,杨镐终被拘押。此人在狱十年,不死于万历朝,亦不死于泰昌天启朝,而于1629年崇祯帝治下弃世。以后继杨为经略者二人死罪,一人死于战场。死罪之中之熊廷弼不仅咎在主持辽东军事,而且因其地位,触发而加紧明末北京之党争。萨尔浒、尚间崖及牛毛砦战事失利消息传至北京,都城米价立即陡涨,识者已预料围城。虽说以大明帝国尚能挣扎四分之1个世纪,虽说努尔哈赤蔑视火器,以后尚要在宁远战场负伤死,明朝之厄运已无可挽回,我们可以肯定地说,1619年它已度过生死存亡中的1个转折点。从以上简短的叙述看来:明朝不能发挥本身力量,不能引用军事科技非只表现于一时一事,而有官僚组织及社会状态为背景,积习已成,1619年无非一朝弱点无情的暴露。篇二 : 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之战-概述,萨尔浒之战-简介萨尔浒之战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年),明朝任命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调集军队,筹措兵饷,准备进军赫图阿拉,消灭努尔哈赤。经过数月的筹划,万历四十七年二月,经略杨镐坐镇沈阳,命兵分四路围剿后金,会师赫图阿拉。北路由总兵马林率领,从开原出,经三岔口,过尚间崖,进攻苏子河;西路由总兵杜松统领,出抚顺关向西,直驱赫图阿拉;南路由总兵李如柏统帅。出清河,过雅鹘关,直攻赫图阿拉;东路由总兵刘铤指挥,出宽甸,从东面捣后。明兵四路计9万余众,号称47万。萨尔浒之战_萨尔浒之战 -概述战争地图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年),由于建州军侵犯明朝边境,明朝任命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调集军队,筹措兵饷,准备进军赫图阿拉,消灭努尔哈赤。经过数月的筹划,万历四十七年二月,经略杨镐坐镇沈阳,命兵分四路围剿后金,会师赫图阿拉。北路由总兵马林率领,从开原出,经三岔口,过尚间崖,进攻苏子河;西路由总兵杜松统领,出抚顺关向西,直驱赫图阿拉;南路由总兵李如柏统帅。出清河,过雅鹘关,直攻赫图阿拉;东路由总兵刘铤指挥,出宽甸,从东面捣后。明兵四路实则10余万。面对明军四路围攻,努尔哈赤采取了李永芳的“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集中八旗兵力,打歼灭战。首先,以八旗精锐迎击欲立首功的明军主力杜松部。三月初一日,双方对峙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山。努尔哈利用杜松派兵袭击界凡之时,猛攻萨尔浒明军,明兵溃败,勇而无谋、刚愎自用的杜松战死。接着,努尔哈赤将兵北至尚间崖,击败马林部,马林逃往开原,叶赫兵仓惶撤退。这时,努尔哈赤回师南下,诱敌深入,在阿布达里,围歼刘铤东路军,刘铤阵亡,姜功烈所部朝鲜兵投降。杨镐闻知三路军惨败,急令南路军李如柏撤回。努尔哈赤用了5天时间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明军文武将吏死者310多人,士兵身亡者45800余人,亡失马驼甲仗无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此役是关系到后金与明兴亡的关键一仗。当年六月,后金打下开原。七月,攻占铁岭。从此,努尔哈赤由防御转入进攻,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开始全面崩溃。()萨尔浒之战_萨尔浒之战 -简单介绍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之战,是明与后金争夺辽东的关键性一战。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成为战争史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1个出色战役。后金是居住在我国长白山一带女真族建州部在明时建立的政权。北宋末期,女真完颜等部建立金朝,从东北进入黄河流域,另一些部落仍留居东北。明朝初年,这些留居东北的部落分为海西、建州、东海3大部。明神宗万历十一至十六年(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统一建州各部,又合并了海西与东海诸部,控制了东临大海(今日本海)、西界明朝辽东都司辖区、南到鸭绿江、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等广大地区,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确立了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职能的八旗军制。八旗士兵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开始时只分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又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女真人分编在八旗中,每旗可出兵7500人,共有兵力6万余人,主要是骑兵。此外,还修筑了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等城堡,补充马匹和战具,屯田积粮,积极备战。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称金国汗,以赫图阿拉为都城。萨尔浒之战_萨尔浒之战 -战争背景萨尔浒大战的遗物——明军铁炮明朝统一全国后,在东北设官置治,建卫设防。洪武四年(1371年)在辽阳设立定辽都卫,后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永乐元年(1403年)置建州卫,永乐七年在黑龙江口附近的特林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后又在这些地区陆续增设卫所。万历时从鸭绿江至嘉峪关设置“九边”即九个重镇,其中辽东辖今辽宁大部地区。明朝对女真各部的统治,一面以羁糜政策笼络其首领,封官晋爵赏赐财物;一面分化女真各部,使其互相对立,以便分而治之。后来由于对女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不断加剧,引起了女真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便利用这种不满情绪,积极向明辽东都司进行袭扰。在明与后金对抗中,居于开原附近的女真族叶赫部,为避免被努尔哈赤吞并,依附明朝,反对后金。鸭绿江以东的朝鲜李氏王朝,也倾向于明。蒙古察哈尔部,住在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与承德之间,与金对立,但同明的关系也好坏无常。住在大兴安岭南部的蒙古科尔沁部与住在大凌河以北的蒙古喀尔喀部,倾向并依附后金,常与后金配合,袭扰辽东。在这种形势下,明虽可以利用叶赫部屏蔽辽东,利用朝鲜李氏王朝牵制后金,但叶赫部人少力弱,朝鲜李氏王朝也因遭到日本的侵略和后金的袭扰无力助明。因此,明与后金在争夺辽东的斗争中,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境地。明朝晚期,因忙于镇压关内人民起义,无力顾及辽东防务,驻守辽东的明军,训练荒废,装备陈旧,缺粮缺饷,虚额10余万,实有兵不过数万。加上长期处于和平环境,守备又极分散,军队战斗力差。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正月,努尔哈赤趁明朝内争激烈、防务松弛的时机,决意对明用兵。二月,召集诸臣讨论用兵方略,决定先打辽东明军,后并叶赫部,最后夺取辽东。三月间,加紧秣马厉兵,扩充军队,修治装具,派遣间谍,收买明将,刺探明军虚实。在经过认真准备和精心筹划之后,努尔哈赤在四月十三日誓师反明,率步骑2万发起进攻。次日,兵分两路,左四旗兵取东州堡,(今辽宁抚顺县东大东州)、马根单堡;自率右四旗兵及八旗精锐内兵(护军)向抚顺所(今辽宁抚顺城)进发。十五日清晨进围抚顺城,明军守将李永芳不战而降。明军在抚顺周围的堡寨均被后金军占领。四月二十一日从广宁(今辽宁北镇)出发的明总兵张承荫部1万援军赶至,双方展开激战,张承荫战死,明军死伤甚众。四月二十六日后金军撤回都城。五月,后金军再次越过边墙,攻克明大小堡寨十一个。七月,后金军进围清河堡(今辽宁本溪市东北),经力战后攻陷清河堡。至此,抚顺城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军所攻占。后金军袭占抚顺、清河后,曾打算进攻沈阳、辽阳,但因力量不足,翼侧受到叶赫部的威胁,同时探知明王朝已决定增援辽东,便于九月主动撤退。经过一段休整,努尔哈赤又于次年正月亲率大军进攻叶赫部,给予其重大打击和破坏,基本稳定了翼侧,然后倾其全力对付明朝。萨尔浒之战_萨尔浒之战 -战争经过万历后期,明统治者只顾抽调重兵镇压人民起义,对辽东防务置之不顾。及至抚顺等地接连失陷,明神宗方感到事态严重,派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并决定出兵辽东,大举进攻后金。但由于缺兵缺饷,不能立即行动,遂加派饷银200万两,并从川、甘、浙、闽等省抽调兵力,增援辽东,又通知朝鲜、叶赫出兵策应。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援军虽大部到达沈阳地区,但粮饷未备,士卒逃亡,将帅互相掣肘。明神宗唯恐师老财匮,不顾这些情况,一再催促杨镐发起进攻。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明抵达辽东的援军8.8万余人,加上叶赫兵一部、朝鲜军队1.3万人,共约11万,号称杨镐的作战方针是:以赫图阿拉为目标,分进合击,四路会攻,一举围歼后金军。具体部署是:总兵马林率1.5万人,出开原,经三岔儿堡(在今辽宁铁岭东南),入浑河上游地区,从北面进攻;总兵杜松率兵约3万人担任主攻,由沈阳出抚顺关入苏子河谷,由西面进攻;总兵李如柏率兵2.5万人,由西南面进攻;总兵刘綎率兵1万余人,会合朝鲜军共2万余人,经宽甸沿董家江(今吉林浑江)北上,由南面进攻。另外,总兵官秉忠率兵一部驻辽阳为机动部队,总兵李光荣率兵一部驻广宁,保障后方交通。杨镐坐镇沈阳指挥。原拟二十一日出边进击,但因天降大雪,改为二十五日。同时,限令明军四路兵马于三月初二会攻赫图阿拉。但四路明军出动之前,作战企图即为后金侦知,因而努尔哈赤得以从容应付。努尔哈赤在攻破抚顺、清河之后,鉴于同明军交战路途遥远,需要在与明辽东都司交界处设一前进基地,以备牧马歇兵,于是在吉林崖(今辽宁抚顺市东)筑城屯兵,加强防御设施,派兵守卫。行动后,认为明军南北二路道路险阻,路途遥远,不能即至,宜先败其中路之兵,于是决定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将10万兵力集结于都城附近,准备迎战。二月二十九日,后金军发现刘綎军先头部队自宽甸北上,西路杜松军已出抚顺关东进,但进展过速,孤立突出时,决定以原在赫图阿拉南驻防的500兵马迟滞刘綎,乘其他几路明军进展迟缓之机,集中八旗兵力,迎击杜松军。三月初一,杜松军突出冒进,已进至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分兵为二,以主力驻萨尔浒附近,自率万人进攻吉林崖。努尔哈赤看到杜松军孤军深入,兵力分散,一面派兵增援吉林崖,一面亲率六旗兵4.5万人进攻萨尔浒的杜松军。次日,两军交战,将过中午,天色阴晦,咫尺难辨,杜松军点燃火炬照明以便进行炮击,后金军利用杜松军点燃的火炬,由暗击明,集矢而射,杀伤甚众。此时,努尔哈赤乘着大雾,越过堑壕,拔掉栅寨,攻占杜军营垒,杜军主力被击溃,伤亡甚众。后金驻吉林崖的守军在援军的配合下,也打败了进攻之敌,杜松阵亡。明西路军全军覆没。明军主力被歼后,南北两路明军形孤势单,处境不利。是夜,马林军进至尚间崖(在萨尔浒东北),得知杜松军战败,不敢前进,将军队分驻三处就地防御。马林为保存实力,环营挖掘三层堑壕,将火器部队列于壕外,骑兵继后。又命部将潘宗颜、龚念遂各率万人,分屯大营数里之外,以成犄角之势,并环列战车以阻挡敌骑兵驰突。努尔哈赤在歼灭杜松军后,即将八旗主力转锋北上,迎击马林军。三月初三,后金军一部骑兵横冲龚念遂营阵,接着以步兵正面冲击,攻破明军车阵,击败龚军。后金主力进攻尚间崖后,马林率军迎战。后金以骑兵一部迂回到马军阵后,两面夹攻,大败马林军,夺占尚间崖。接着率兵击破潘宗颜部,北路明军大部被歼。刘綎所率的南路军因山路崎岖,行动困难,未能按期进至赫图阿拉。因不知西路、北路已经失利,仍按原定计划向北开进。努尔哈赤击败马林军后,立即移兵南下,迎击刘军。为全歼刘军,努尔哈赤采取诱其速进,设伏聚歼的打法,事先以主力在阿布达里岗(赫图阿拉南)布置埋伏,另以少数士兵冒充明军,穿着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号,持着杜松令箭,诈称杜松军已迫近赫图阿拉,要刘綎速进。刘綎信以为真,立即下令轻装急进。三月五日,刘綎先头部队进至阿布达里岗时,遭到伏击,兵败身死。努尔哈赤乘胜击败其后续部队。杨镐坐镇沈阳,掌握着一支机动兵力,对三路明军未作任何策应。及至杜松、马林两军战败后,才慌忙调李如柏军回师。李如柏军行动迟缓,仅至虎拦岗(在清河堡东)。当接到撤退命令时被后金哨探发现,后金哨探在山上鸣螺发出冲击信号,大声呼噪。李如柏军以为是后金主力发起进攻,惊恐溃逃,自相践踏,死伤1000余人。萨尔浒之战_萨尔浒之战 -战争结果萨尔浒之战,历时五天,以明军的失败、后金军的胜利而告结束。明军的失败,作战指挥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后金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情况不明,料敌不确,筹划不周,准备不充分,因而分进不仅未能达成合击,反遭各个击破。二是主力突出冒进,孤军深入,陷入重围,全军覆没,并使南北两路也陷入力单势孤的危境,为后金从容转移兵力,依次各个歼击造成了有利战机。三是杨镐掌握的机动部队置于辽阳,远离前线,既不能及时策应前队,也不能掩护败退。加上杨镐远处后方,对战况盲无所知,前线又无人统一指挥和协调各军行动,其失败是必然的。另外,明军作战意图事先泄露,使后金预有准备,也是失败的1个重要原因。反观努尔哈赤,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是十分成功的,首先,及时探明敌情,适时判明对方进攻的主次方向,正确决定首先反击对其威胁最大而又孤立突出的杜松军,形成对明军各路的中间突破。其次,善于集中使用兵力,除以一部扼守要点外,八旗主力始终集中使用于1个方向上,从而在总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使每战形成局部优势,保证战斗的胜利。再次,能发挥其骑兵快速机动的特长,及时迅速转移兵力,既弥补了兵力不足,又使明军猝不及防。另外,努尔哈赤善于用间行诈,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后金军此战的胜利,不但使其政权更趋稳固,而且从此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而明军自遭此惨败,完全陷入被动,辽东局势顿形危急。此战之后,后金军乘势攻占开原、铁岭,征服了叶赫部。明由轻忽自大变为软弱妥协。消极保守的战略思想占了主导地位,直至最后清叩关而入,明朝灭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本文标题:[萨尔浒之战]萨尔浒战役:萨尔浒战役-简介,萨尔浒战役-过程&版权说明
文章标题: 文章地址:
1、《[萨尔浒之战]萨尔浒战役:萨尔浒战役-简介,萨尔浒战役-过程》一文由262阅读网()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萨尔浒战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