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攻击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义

& 有人觉得《入侵型月》时不时流露反智主义的吗? ...
查看: 4322|回复: 15
性别女&UID371273&帖子6933&主题854&精华16&龙晶34 &龙威0 &积分157&阅读权限120&好友69&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16&龙威0 &积分157&好友69&注册时间&
我最近偶尔还是看看的(主角的型月主世界剧情不看,只偶尔看副本剧情),但是每隔几章十几章,作者就不由自主的流露出反智主义的观点,感觉像被喂翔,恶心得很,有人和我一样发现这点的吗?
性别男&UID436668&帖子12601&主题193&精华0&龙晶5 &龙威0 &积分23&阅读权限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23&好友0&注册时间&
喷人要上干货,喷书要上样本啊。
性别女&UID371273&帖子6933&主题854&精华16&龙晶34 &龙威0 &积分157&阅读权限120&好友69&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16&龙威0 &积分157&好友69&注册时间&
喷人要上干货,喷书要上样本啊。可是我不想再去吃一次翔了。
(艾姐说我是少女,我就成少女了…………)
祥瑞御免,家宅平安;祥瑞御免,家宅平安;祥瑞御免,家宅平安;祥瑞御免,家宅平安;祥瑞御免,家宅平安!
性别男&UID559513&帖子340&主题4&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0&阅读权限2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0&好友0&注册时间&
可是我不想再去吃一次翔了。
你把翔贴出来让大家也尝一尝你又不亏
性别男&UID446587&帖子2535&主题53&精华1&龙晶2 &龙威0 &积分13&阅读权限100&好友2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1&龙威0 &积分13&好友20&注册时间&
文笔干,爽点无,自high,装逼失败,为何要追这本……Ei?
未闻风声月赋,不知过往来今,昔以时流委婉,无人得见,不知欲言
踩某只时突然想到
有小白作者写玉足成玉脚,玉脚联想到脚速,脚速联想到星际叉叉兵,于是一副画面,某主角抱着叉叉兵的脚,一脸着迷
……咿……
性别男&UID481653&帖子287&主题30&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2&阅读权限7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2&好友0&注册时间&
这主角常年在一群鶸面前“苦笑”然后被差遣来差遣去,用剧情推动主角。。
哎不过这也是这类无限流的通病了,写不出什么有意思的就是跟着剧情跑
性别男&UID555250&帖子13449&主题271&精华0&龙晶2 &龙威0 &积分19&阅读权限10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9&好友0&注册时间&
这书几秒一章跳着看还是说得过去的
性别男&UID492047&帖子1031&主题79&精华0&龙晶-1 &龙威0 &积分1&阅读权限50&好友9&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好友9&注册时间&
这主角常年在一群鶸面前“苦笑”然后被差遣来差遣去,用剧情推动主角。。& && && & & & 哎不过这也是这类无限流的通病了,写不出什么有意思的就 ...对于这种情节,我最喜欢脑补
“喂,主角,你女人这么骚,叫我们拉出去干几次吧!”
主角无奈,苦笑一声,潇洒地耸耸肩膀:你们真要干,就不要怪我没有提醒过你们啊
于是配角们群拥而上,把主角这个只会苦笑无奈的煞笔的女人抢走干了个爽……
太容易妥协的男主角,活该被人玩坏!
性别男&UID648546&帖子174&主题6&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0&阅读权限2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0&好友0&注册时间&
对于这种情节,我最喜欢脑补
“喂,主角,你女人这么骚,叫我们拉出去干几次吧!”那群人爽完了,主角的女人从地上跳起来。衣服
自动回到身上,然后完成反杀。主角苦笑:别怪我没提醒过你们啊。
性别男&UID603385&帖子10874&主题1718&精华0&龙晶-2 &龙威0 &积分8&阅读权限9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8&好友0&注册时间&
那群人爽完了,主角的女人从地上跳起来。衣服
自动回到身上,然后完成反杀。主角苦笑:别怪我没提醒过你们啊。&&...用身♀体反杀?
性别女&UID752639&帖子160&主题4&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0&阅读权限2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0&好友0&注册时间&
- -这已经不是苦笑,而是苦逼了吧?
性别男&UID575197&帖子2230&主题73&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2&阅读权限7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2&好友0&注册时间&
那群人爽完了,主角的女人从地上跳起来。衣服
自动回到身上,然后完成反杀。主角苦笑:别怪我没提醒过你们啊。&&...别怪我没提醒你们啊,我老婆有爱滋
性别男&UID591377&帖子257&主题11&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2&阅读权限7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2&好友0&注册时间&
型月不就是典型的反智的吗?科技越发展,型月的魔法就越少。好像还有什么知道得越多,神秘就越弱,因此型月就算搞魔法,也不可能变成像魔法帝国什么的搞普及,甚至是科魔结合。还有什么,越远古的越强,现在就连这样的修真小说也不玩这一套了。
性别男&UID400032&帖子20788&主题122&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23&阅读权限100&好友12&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23&好友12&注册时间&
你把翔贴出来让大家也尝一尝你又不亏
喂喂,不能这样教唆坑人啊!
性别男&UID675173&帖子2658&主题15&精华0&龙晶3 &龙威0 &积分9&阅读权限9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9&好友0&注册时间&
你把翔贴出来让大家也尝一尝你又不亏这真是极好的有福同享
性别男&UID700239&帖子4&主题0&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0&阅读权限2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0&好友0&注册时间&
型月部分剧情没变跟着原著走,我没看见主角有什么用
Powered by反智主义是什么鬼?
当下中国有哪些反智主义的现象?
@知乎用户,把诗意的理性献给你。公众号:PlusZeng
张力勤、霍韬任、知乎用户 等 13038 人赞同
总结一下,生活中常见的反智主义现象,大概有 6 类:
【1】把小概率事件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
北大毕业卖猪肉
博士毕业给初中辍学者打工
【2】我不懂,所以别人说啥我都信,万一是真的呢
孕妇不能用 Wi-Fi
碘盐/仙人掌能防辐射
【3】凡是自己不会的就是没用的
数学滚出高考 / 买菜需要微积分?
我又不出国,学什么英语?
【4】权威愚且坏,民间出奇才
这是官方为了不让我们知道 XX 而想出来的阴谋!
科学家花了 XX 年解决的问题,竟早已被他看穿!
【5】非黑即白走极端
XXX,一律死刑!
如果全世界所有人都 XXX,那还了得!
【6】企图挑起各种民族情绪来代替思考
不转不是中国人!/ XX 人都是傻逼!
美国人的结论会错?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
(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所谓的“反智主义”,从客观上而言,是某些边缘群体(他们自以为智商高,但却不能从社会、经济地位等普遍公认方式获得与其自我感觉相匹配回应)的一种说辞。
试问一下:
成吉思汗征服欧亚算不算反智主义者的胜利?
全球学历最高、智商最高的门萨俱乐部精英在围棋领域没法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棋手相匹敌算不算反智主义的典型场景?
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高智商博士在居民大楼的门禁前束手无策,而两个初中女生随手摁响一大排门铃就得以进入大楼算不算反智主义者对高智商人士的嘲讽呢?
“反智主义”,迄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它不是一种主义,也不是一套思想理论,而是一个西方舶来词,英文表述是anti-intellectualism,又称作反智论或反智识主义,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另一种则是对知识分子的轻鄙以至敌视。对于这个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广为荼毒民心的“读书无用论”。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常见的反智主义现象?“野教授”从知乎上梳理了几个比较有认同感的案例,是非曲直看官自己判断。(文章很长,据说只有1%的人能看到最后
对未知的恐惧,和因这种恐惧而生的对虚假权威的盲从:
还有万年不变的李白梗:
对无能的愤怒,和因这种愤怒而生的对不劳而获的渴望:
@Hannibal Lecter:
把一个女人绑架贩卖到山沟沟里面去,百般凌辱。
物尽其用,让她教书,还不给事业单位待遇。
然后把她的事迹编成电影。
最后把她带上“感动中国”,让全国人民喜闻乐见,充分感受大爱普照人间。
@万方中(公众号:wansfang):
A.阅读能力低下, 把鸡汤当做人类思想精华,你还不能提醒他,怕他生气。
B .讲话情绪占主导,没有任何逻辑。
还比如我们很多所深信不疑的星座学、算八字。
C.事实上,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不是不读书,他们其实在以另一种形式读书。
比如某老板,花了几千块钱,听完一场“成功人士的演讲”,满怀欣喜地跑过来跟我说:“喂,你知道吗?昨晚我听了那个老师的演讲,真的收获颇丰。他的观点有很多新颖的地方,比如他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坚持。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高尔夫从0开始学起。他的朋友告诉这位老师,虽然他是个新手,但是他只要坚持挥杆1000次,他就是个熟手,他挥杆1万次,他就是大师……”
她还没讲完,我就听就明白了,这位成功学演讲者讲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改造版的一万小时理论。这个理论的源头,来自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懒、浮躁、耐不住寂寞。比起一个人费力地一行一行地阅读,他们更喜欢跟一群人坐在台下听别人讲故事给自己听,哪怕是花上点钱。
一个人懒,就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系列的合理的解释,比如——“读书无用论”。
蔡江舟raist,(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你是女人,你每天说着女子无才便是德。你相信女人干得好不如嫁的好。你生活清闲,却显得忙得像个政治要员,你每天要刷6个小时微博,看8个小时星座。你知道所有男人的小伎俩,你知道所有吊住男人的方法。你知道调情,主动,欲擒故纵。你知道小碎花裙子加美颜相机。你也想高跟红酒大长腿,但你没有。
你听到稍微长一点的书名就发憷,看着稍微难一点的数学就犯困。约会的男人说到海鸣威,快睡着的你一下惊醒:“这我知道。那个唱歌的,可帅了。”看到男人不满地皱了眉头,你撇撇嘴,差点没脱口而出:“直男癌”。
反智主义具体到韩寒问题上就是,普通人认为质疑问题是可以通过辩论阐明的,而反智主义者认为这个问题无解,说不清楚,无法证明,无法自证。反智主义粉丝则认为呈堂的证据都不算,非要他们心目中的那种证据才算,否则就是构陷。
意淫着高级知识分子们一个个都不知变通脑袋死板,“读书读傻了”
例如博士后和民工的故事:
类似的还有:
这种反智主义体现在对知识的轻视和鄙夷。
认为事无巨细追根朔源的求知精神是可笑的,奉行极端实用主义。
它们的核心一般都是这么一句话——"认真你就输了"。
说个我比较讨厌的现象:贴标签。基本上一贴标签,就别指望能够好好探讨问题。
比如聊起公务员,一大堆网友直接说:“你们就是每天喝茶看报纸、什么事都不做!"和他们解释的话,就会跟着说:“谁让你替专制政府干活了?你别诉苦啊,诉苦你为什么不辞职?”
比如许多人根深蒂固认为“二代一定都不是好人”,就是因为网友这种心理,张显才故意把家境平平的药家鑫说成二代,引发群情激奋,法院未开审,舆论已定刑。
贴标签是一个恶习,他会让人惰于思考,会让人不会去关注全部的事实。我们沉浸在一个又一个符号之中,却离真正的真相越来越远。贴标签,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反智,久而久之,你就会在自我的世界意淫中,逐渐变得真的没智了。
@司马落星:
1:你跟我谈理性,你就是sb。
“tfboy的歌有合成的水分,舞蹈虽说经过训练,仍不能算是一流标准,所以tfboy并不算是大陆数一数二的艺人。”
“你造他们多努力嘛你造十年blablabla”
“我们对艺人是有感情的,你还谈什么现实情况,你sb么”
“可是他们的实力确实……”
“你说什么实力,他们还只是孩子啊!XXX在他们的年纪也没那么火啊!”
“迈克尔杰克逊这么大的时候都是流行乐之王了哦亲。”
“……我不管,我们这是信仰,是爱!信不信我们四叶草人肉你?”
2.你跟我谈性,你就是臭流氓。
前几天看到一个节目,一对情侣未婚先孕,后来分手了。
采访别人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我拒绝谈这个问题,太尴尬了,我在采访里谈性还不被别人说是女流氓。”
“我不能接受,因为这样会显得我很不正经,是那种混“社会”的女孩子。”
“我不能接受,因为我是个好女孩。”
“我可以接受,因为我去过美国,思想比较开放。”
………(性生活=恶劣的人格?还是所有人都觉得去过美国的回来就都是潜在的whore?)
无法理解概率:
强盗逻辑的滥用:
“因为我们是你爹妈,所以我们肯定是为你好的!”
“因为他是老师,所以你必须听他的话!”
“因为这是导师辛苦想出来的课题,所以你要认真做下去!”
“因为书上是这么写的,所以你要相信!”
“因为这是集体的利益,所以你要理解自己的利益被牺牲!”
“因为这就是社会现实,所以你不要再特立独行!”
强盗逻辑的威逼下,产生了三种人,一种是反抗和回避者,一种是阳奉阴违者,一种是从顺者,这三种人,一种比一种多。最可悲的是占大多数的从顺者,他们已经屈服于强者之下,命运和选择从此被人掌握,并且开始依赖于被掌控,甚至摇身一变成为强盗逻辑的捍卫者。从此,他们不再需要思考,他们醉心于成为听话的乖孩子,成为一颗螺丝钉,苏醒反而是最可怕的事。
反智主义具体到韩寒问题上就是,普通人认为质疑问题是可以通过辩论阐明的,而反智主义者认为这个问题无解,说不清楚,无法证明,无法自证。反智主义粉丝则认为呈堂的证据都不算,非要他们心目中的那种证据才算,否则就是构陷。
@树八哥,天了噜
俺说一下俺的理解,俺的理解完全是按照字面的理解去做的,没有看过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也没有看过什么关于类似定义的书,事实上有些问题俺们未必不能按照字面的理解去说,虽然这种说法一直被各式各样的人所鄙夷(包括俺自己),但是在某些时候它是“正确的”或是"适合的"。当然这样一说其实算是一种反智的倾向。
按照老匿所说找到了关于反智主义定义的wiki。其中定义是这个样子的:
一种是对于智性(intellect)、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
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这样的定义俺不大能够接受,
因为对于知识的怀疑是正当的,对于知识的反对和认为知识对人有害无益则是不能认同的,不过倒是可以说在某些时候,知识是有害而无益的,但总体趋势是有益的。
而对于知识分子的和鄙视则更加的不同意,不过却可以说,在对于权威的回答/答案是可以鄙夷与怀疑的,因为我相信,所有人在问题面前是一视同仁的,只与知识有关,与其他的东西无关。
说的有些绕,也不清楚会不会让人蛋疼,反正俺是有些蛋疼了= =
至于最后一个问题而言,俺觉得跟反智主义无关,只不过是找茬主义和反找茬主义之间的关系= =
讲逻辑者称为智
不讲逻辑者即为不智。
妄图以暴力和强权的手段使得他人认可自己的不讲逻辑。即为反智。
肘子骂韩寒
采用的证据不足以令人信服。在此情况下,他没有回归理性,反而使用了语言暴力。所以是反智主义的典型代表。(怎么想起了崔永元?!!!)
@ 江米,不知为何而死。
毫无疑问智力是人类掌握的最强力量,我个人理解,西方的反智主义意思是在人类虚伪贪婪自私残忍的本性下,对于人能不能把握住公平自由平等这些核心价值的一种怀疑,这种想法显然是基于人性恶的。
如果人类将智力用于损人利己、以伤害他人为乐,智力便有不如无。反智主义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未免矫枉过正。智力为人类创造了太多,放弃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不断地提起反智主义,是一种无奈,对人性的失望,但还是要不懈地呼唤,呼唤更多的善意。
话说回来,反智主义跟功利主义一样被太多人庸俗化地解读了。
(๑&ั็ω&็ั๑)现在的反智主义,在中国大致可以这样理解,一堆反找茬的人与新闻评论喷子和贴吧找存在感满足感的那帮人的战斗,(๑&ั็ω&็ั๑)!
@尚萌,如今,你依然完全拥有你的勇气和你的希望
这个逗比有点冷、ly ho、Adela Wang 等 2016 人赞同
禁不住想全文引用Paul
Graham在《黑客与画家》一书里的一篇文章,文章名是《为什么书呆子不受欢迎》。文章比较长,但很好的回答了题主的问题。
另外,向任何对编程感兴趣的人推荐《黑客与画家》。
补注:题主提到历史文化或社会心理上的根源,这两方面原文都有详细讨论,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
下面是原文
==========================
为什么书呆子不受欢迎 (转载)
【作者:保罗.格雷厄姆,原文链接:Why Nerds are
Unpopular】&
  初中时,我和好友里奇画了一张学校食堂的餐桌分布图,每张桌子都标上了人气指数。这件事的难度并不高,因为选择坐在一起吃午饭的人,受瞩目程度往往都很接近。我们把所有桌子从A到E分成五等。坐在A桌的人不是校足球队的成员,就是啦啦队的成员。而E桌的人好像都有一点轻微的唐氏综合征,那时我们管这种症状叫“弱智”。
  我和里奇在D桌。一般来说,只要你不是外貌猥琐,这就是你能分到的最低档次的桌子了。我们把自己的桌子列为D桌,倒不是故意谦虚,而是无法自欺欺人。因为学校里每个人的级別都是明摆着的,我们想骗自己也骗不了。
  我后来认识很多人,读书的时候都被称为书呆子。从他们身上我发现,“书呆子”与“高智商”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而这些人在中学里都是不受欢迎的学生,你越喜欢读书,就越不受别人的欢迎,因此“书呆子”和“受欢迎”之间,有一种更强烈的负相关关系。这样看来,“髙智商”似乎导致了你不受欢迎。
  为什么会这样?要是你眼下还在读中学,你一定会觉得这个问题很蠢。无可争议的事实就是,除了这样以外,似乎很难想象还能有什么别的结果。但是,的确会出现别样的情况。比如,在小学里,聪明的学生就没有受到排挤。再比如,毕业后踏上社会,聪明也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据我所知,在大多数国家,事情也没有如此严重。只有在典型的美国中学,做一个聪明的学生才是一件麻烦事,你的日子会很不好过。这究竟为什么?
  解开这个谜的关键是把问题换一种提法。为什么聪明的小孩没有让自己变得受欢迎?如果他们真的很聪明,为什么找不到受欢迎的诀窍呢?他们在标准化测试中表现得这么好,为什么就不能在这方面也大获成功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其他小孩妒忌聪明学生,所以聪明的学生不可能受到欢迎。我倒希望这种解释是对的。回想起来,要是初中里真的有人妒忌我,那么他们一定费了很大力气才把这种妒忌隐藏得无法发现。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如果聪明真的令他人妒忌,这反而会招来女生。因为女生喜欢被其他男生妒忌的男生。
  在我就读过的学校,聪明根本就是无足轻重的一样东西。同学们既不看重它,也不唾弃它。如果别的事情都相同,那么大家还是愿意自己变得聪明一点,因为这总比做个笨人好。但是总的来说,智力在大家心里的分量远远不如相貌、魅力和运动能力的分量重。
  所以,如果智力本身与“受欢迎”无关,为什么聪明的小孩一直不受同龄人的欢迎呢?我认为,答案就是他们真的不想让自己受欢迎。
  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这个答案,我一定会嘲笑他。在学校里不受欢迎,你的日子就很难过,有人甚至因此自杀。所以,要是你跟我说,是我本人不想受欢迎,那就好比你在说,我在沙漠里快渴死了,却又不想喝水。别搞错了,让自己更受欢迎,这才是我要的。
  但是事实上,我并不是那么强烈地渴望这个。我更想追求的是另一件事情——聪明。这不仅仅意味着在学校得到好成绩(虽然某种程度上这也挺重要)。我真正想要的是,能够设计奇妙的火箭、写出漂亮的文章、理解编程原理。一句话,我想要做伟大的事情。
  那时,我从没试过将梦想分门别类、一一排序。要是我真做了,就会一眼看出聪明是排在最前面的。如果有人许诺,使我一举成为全校最受瞩目的学生,代价是从此智力平庸(请允许我在这里自命不凡),我是绝不会答应的。
  虽然“书呆子”饱尝不受欢迎之苦,但是为了解除痛苦而让他们放弃“聪明”,我想大多数人是不会愿意的。对他们来说,平庸的智力是不可忍受的。不过,要是换了别的孩子,情况就不一样了,大多数人会接受这笔交易。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反而是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即使是那些智力排名在前20%的学生(我在这里假设智力可以测量,那时的人们似乎都相信这一点),谁不愿意用30分的成绩换来别人的友爱和钦佩?
  我认为,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书呆子”的目标具有两重性。他们毫无疑问想让自己受欢迎,但是他们更愿意让自己聪明。“受欢迎”并不是你在课后时间随便做一做就能实现的,尤其是在美国的中学中,在这里,所有人为了个人魅力都会进行激烈竞争。
  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阿尔伯蒂有一句名言:“任何一种艺术,不管是否重要,如果你想要在该领域出类拔萃,就必须全身心投入。”我很想知道,世界上是否还有人比美国的中学生在塑造个人魅力方面更加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相比之下,美国海军的海豹突击队(Navy
SEALS)成员和神经外科的住院医生都成了懒汉。他们至少还有假期,有些人甚至还有业余爱好。但是,一个美国的青少年在醒着的每一分钟,都在琢磨怎样才能更受欢迎,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我并不是说这些青少年有意这样做。某些人确实是,小小年纪就成为了权谋家,但是大多数人不是。我在这里真正想要表达的是,青少年每时每刻都想融入群体之中。
  举例来说,青少年往往很关注服饰。他们这样做并不是有意让自己赢得大众,他们的目的只是要穿得好看。但是穿给谁看呢?无非就是其他小孩。同伴的意见成为他们判别事物的表示标准,这不仅体现在衣着上,还体现在他们做的几乎每一件事情上,就连走路的姿势也不例外。所以,他们为了把所有事情“做对”,所付出的任何努力,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实际上都等同于努力在使自己变得更受欢迎。
  书呆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没有认识到“受欢迎”需要付出如此之多的努力。一般来说,对于那些高度困难的领域,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意识到成功需要不间断(虽然未必是自觉的)付出。举例来说,大多数人似乎认为,绘画能力与生俱来,画家就像髙个子一样,是天生的。事实上,大多数“会画”的人,本身就很喜欢画画,将许许多多时间投入其中,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擅长画画的原因。同样的,受欢迎也不是天生的,而是要你自己做出来的。
  书呆子不受欢迎的真正原因,是他们脑子里想着别的事情。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读书或者观察世界上面,而不是放在穿衣打扮、开晚会上面。他们就像头顶一杯水来踢足球,一边踢球,一边拼命保持不让水洒出来。其他人都在一门心思玩足球,遇到这样的对手,自然能够毫不费力地击败,并且心里还奇怪,对方怎么如此无能。
  就算书呆子心里想着变得与其他小孩一样受欢迎,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因为那些受欢迎的小孩从小就在琢磨如何受欢迎,打心底里追求这个。但是,书呆子从小琢磨的却是如何更聪明,心底里也是这样追求的。这都是受父母的影响,书呆子被教导追求正确答案,而受欢迎的小孩被教导讨人喜欢。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把“聪明的学生”和“书呆子”当作同义词,好像它们完全可以换着用。事实上,只有在我上面谈到的这种环境中才能这样使用。所谓“书呆子”,其实只是指这个人的社交技能不够强。但是,你到底需要多“强”的社交技能,取决于你所处的环境。在普通的美国学校中,成为“强人”的标准高得吓人(或者至少是十分特别),即使你不是很“呆”的人,相比之下,也只能算是呆子了。
  仅有很少的聪明小孩,能够分配出足够的心思,去关心如何让自己受欢迎。他们往往碰巧还具有俊俏的外表、运动员的体格,或者受人瞩目的兄弟姐妹。不然的话,你就别无选择,只能成为书呆子了。这就是为什么聪明的小孩在青少年时期,比如11岁到17岁,有着一生中最糟的人生经历。人生的这个时期比其他任何时期更多地受到你的受欢迎程度的影响。
  11岁以前,小孩的生活由家长主导,其他孩子的影响有限。孩子们不是不关心小学里其他同学的想法,但是后者不具有决定性影响。小学毕业以后,这种情形开始发生变化。
到了11岁左右,孩子们逐渐把家庭生活当作寻常事了。他们在同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并认为那个世界才是重要的,比家里的世界更重要。实际上,如果他们在家里与父母发生冲突,反而能在那个新的世界中挣得面子,而他们也确实更在乎那个世界。
  但是,问题在于,孩子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原始的世界。如果你听任一群11岁的孩子自行其是,最后就会发生小说《蝇王》中的情景。我同许多美国孩子一样,在学校里就被要求阅读此书。这可能不是巧合,有人可能希望借此向我们指出,我们这些孩子就是“野蛮人”,我们自己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残酷和愚蠢的世界。对当时的我来说,领会这些意思有点太难了。虽然这本书读起来让人觉得完全可信,但是我一点儿没有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当年,他们还不如直截了当告诉我们,我们这些孩子就是“野蛮人”,我们的世界愚不可及。
  要是不受欢迎仅仅意味着不受到关注,书呆子们可能觉得还能忍受。不幸的是,在学校里不受欢迎等同于被歧视和被欺负。
  为什么会被歧视和欺负?所有现在还在学校里读书的人可能会又一次觉得,怎么会有人问出这么蠢的问题。怎么可能会有其他结果呢?当然会有其他结果。一般来说,成年人就不会去欺负书呆子。为什么小孩子会这样做呢?
  一部分原因是,青少年在心理上还没有摆脱儿童状态,许多人都会残忍地对待他人。他们折磨书呆子的原因就像拔掉一条蜘蛛腿一样,觉得很好玩。在一个人产生良知之前,折磨就是一种娱乐。
  孩子们欺负书呆子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让自己感到好受一些。当你踩水的时候,你把水踩下去,你的身体就会被托起来。同样,在任何社会等级制度中,那些对自己没自信的人就会通过虐待他们眼中的下等人来突显自己的身份。我已经意识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美国社会中底层白人是对待黑人最残酷的群体。
  但是我认为,孩子们欺负书呆子的主要原因也与追求“受欢迎”的心理有关。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受欢迎?个人魅力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你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结盟。秘诀就是不停地设法使自己与其他受欢迎的人变得关系更密切。没有什么比一个共同的敌人更能使得人们团结起来了。
  这就好比一个政客,他想让选民忘记糟糕的国内局势,方法就是为国家找出一个敌人,哪怕敌人并不真的存在,他也可以创造一个出来。一群人在一起,挑出一个书呆子,居高临下地欺负他,就会把彼此联系起来。一起攻击一个外人,所有人因此就都成了自己人。这就是为什么最恶劣的以强凌弱的事件都与团体有关的原因。随便找一个书呆子,他都会告诉你,一群人的虐待比一个人的虐待残酷得多。
  如果说其中还有一丝安慰,那就是书呆子不妨记住,这种虐待不是针对个人的。一群孩子成群结伙地欺负你,那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这一伙人需要找一件事情一起干,这就好像一群人成群结伙地去打猎一样。他们实际上并不恨你,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
  因为书呆子是不受欢迎的,处在学校的底层,所以全校学生都把书呆子当作一个可供欺负的安全目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最受欢迎的孩子并不欺负书呆子,他们不需要靠踩在书呆子身上来垫髙自己。大部分的欺负来自处于下一等级的学生,那些焦虑的中间层。
  麻烦的是,这样的人数量庞大。受欢迎的学生的分布并不是金字塔形的,而是像一个倒放的梨子,底部逐渐收窄。最不受欢迎的人数相当少。(我相信,在我们画的餐桌分布图中,称得上D桌的,只有我所在的那一桌。)所以,想要欺负书呆子的人比被欺负的书呆子多得多。
  与不受欢迎的小孩保持距离,可以为你加分;那么与他们关系密切,就会为你减分。我认识的一位女性说,她在髙中时对书呆子有好感,但是害怕被人看到她与书呆子说话,因为其他女孩会因此取笑她。不受欢迎是一种传染病,虽然善良的孩子不会去欺负书呆子,但是为了保护自己,也依然会与书呆子保持距离。
难怪聪明的小孩读中学时往往是不快乐的。他们有其他的兴趣,没有多余的精力用来使自己更受欢迎。你在其他地方有所得,就会在这个地方有所失。不受欢迎使得书呆子成为全校攻击的目标。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噩梦般的情景并非出自任何有预谋的恶意,而仅仅因为这个特殊的环境。
  对我而言,最糟糕的日子是初中。孩子们内部的世界刚刚形成,一切都很严酷,聪明的孩子与普通的孩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慢慢开始显露。几乎每一个和我讨论过的人都同意,人生的最糟糕时期是在11岁到14岁。
  在我读的学校,八年级的时候(也就是我12~13岁的那一年)曾经发生过一件引起轰动的事情。有一个老师在等校车的时候,偶然听到一群女生在议论某个书呆子如何被欺负,她深感震惊,第二天就向全班发表了言词恳切的呼吁,请大家不要如此残忍地对待同学。
  她的呼吁并没有产生实际效果。那时,最触动我的是,她居然对这件事感到震惊。这是不是意味着她以前对此一无所闻?她觉得这一切是不正常的?
  没错,成年人不知道孩子们内部发生的事。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在抽象意义上,成年人知道孩子的行为有时是极端残酷的,这正如我们在抽象意义上知道贫穷国家的人民生活极端艰难。但是,像所有人一样,成年人不喜欢揪住不放这种令人不快的事实。你不去埋头探寻,就不会发现具体的证据,就会永远以为这件事是抽象的。
公立学校的老师很像监狱的狱卒。看管监狱的人主要关心的是犯人都待在自己应该待的位置。然后,让犯人有东西吃,尽可能不要发生斗殴和伤害事件,这就可以了。除此以外,他们一件事也不愿多管,没必要自找麻烦。所以,他们就听任犯人内部形成各种各样的小集团。根据我读到的材料,犯人内部的关系是扭曲、野蛮、无孔不入的。处在这种人际关系的最底层可不是好玩的事。
  总体上看,我就读的学校与上面说的监狱差不多。校方最重视的事情,就是让学生待在自己应该待的位置。与此同时,让学生有东西吃,避免公然的暴力行为,接下来才是尝试教给学生一些东西。除此以外,校方并不愿意在学生身上多费心思。就像监狱的狱卒,老师们很大程度上对学生是放任自流的。结果,学生就像犯人一样,发展出了野蛮的内部文化。
  可是,为什么离开学校以后,真实的世界却能友好地对待书呆子呢?答案似乎很简单,因为那是成年人的世界,他们都成熟了,不会把书呆子挑出来欺负。不过,我觉得这不是主要答案。监狱里的成年人不也照样以强凌弱吗?而且很显然,上层社会的阔太太之间也是如此,在曼哈顿的某些地方,女性之间的交往听来就像高中时代的延续,同样充满了各种算计和勾心斗角。
  我认为,真实世界的关键并非在于它是由成年人组成的,而在于它的庞大规模使得你做的每件事都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效果。学校、监狱、上流社会的女士午餐会,都做不到这一点。这些场合的成员都好像关在封闭的泡沫之中,所作所为只对泡沫内部有影响,对外部没有影响。那么很自然地,这些场合就会产生野蛮的做法。因为它们不具备实际功能,所以也就无所谓采用的形式^。
  当你所做的事情能产生真实的效果,那就不仅仅是好玩而已了,发现正确的答案就开始变得重要了,这正是书呆子的优势所在。你马上就能联想到比尔·盖茨。他不善于社交是出了名的,但是他发现了正确的答案,至少从收入上看是如此。
  真实世界的特点是,它极其庞大。如果总体足够大,即使是人数最少的少数派,只要聚集在一起,也能产生可观的力量。在真实世界中,书呆子在某些地方聚集起来,形成自己的社区,智力因素成为那里最被看重的东西。有时,这种因素甚至会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大学的数理学系,书呆子甚至会夸大笨拙,以显示自己的聪明。约翰·纳什^非常钦佩诺伯特·维纳^^就学维纳的样子,经过走廊的时候都用手扶着墙走路。
  我13岁的那一年,对世界的全部认识,就是身边看到的一切。我以为,我所经历的种种扭曲的事件就是世界的样子。看上去,这是一个残酷的世界,也是一个乏味的世界,我不太肯定哪一个更糟一些。
  因为我在这个世界中过得并不好,我觉得一定是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我没有意识到,作为书呆子,我不适应周围环境,某种程度上正说明我领先了一步。书呆子已经在思考的东西,正是真实世界看重的东西。他们与别人不一样,不把所有时间用来玩一种耗尽全力但又亳无意义的游戏。
  我们的感受,有点像一个被重新塞进中学的成年人。他不知道穿什么衣服,听什么音乐,用什么暗语。在别的孩子眼里,他就像一个彻头彻尾的外星人。不过,成年人很清楚不用在乎别人怎么想,我们就没有这种自信了。
  许多人似乎认为,聪明的小孩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应该与“正常的”小孩待在一起。也许吧。但是,至少在某些情况中,书呆子感到不适应的真正原因是其他人都是疯子。我记得读髙中的时候,有一次在体育馆观看校运动队的出征大会,啦啦队把对手的模拟像扔到看台上,观众一哄而起,把它撕成碎片。我感到自己仿佛是一个探险家,正在目睹某种奇特的部落仪式。
  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会向13岁的我提供一些建议,主要告诉他要昂起头看世界。我在那个年纪根本不知道这一点,而我身边的世界又虚假得像奶油夹心蛋糕一样。不仅是学校,整个小镇都很虚假,不像真实的世界。为什么人们要搬到郊区去住?为了养育下一代!难怪郊区生活是如此地乏味和贫瘠。整个镇子就像一个巨大的幼儿园,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教育下一代而有意识地造出来的。
  在我生长的这个地方,感觉整个世界就是这么大,你根本没有别的地方可去,没有别的事情可做。这一点都不令人意外。郊区就是故意这样设计的,与外部世界隔离,不让儿童沾染到外界有害的东西。
  至于学校,不过是这个虚假环境中关住牲口的围栏。表面上,学校的使命是教育儿童。事实上,学校的真正目的是把儿童都关在同一个地方,以便大人们白天可以腾出手来把事情做完。我对这一点没有意见,在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对孩子不加管束,让他们四处乱跑,无疑是一场灾难。
让我困扰的,不是把孩子关在监狱里,而是(a)不告诉他们这一点,(b)把这监狱的大部分交给犯人来管理。孩子们被送进来,花6年时间,记住一些毫无意义的事实,还要身处在一个由四肢发达的小巨人管理的世界,那些巨人们只知道追逐一个椭圆形的、棕色的球,好像这是全世界最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简直就像一场超现实的鸡尾酒化妆晚会,如果孩子畏缩不前、瑟瑟发抖,他们就会被视为怪人。
=============================
评论分割线
=============================
感谢你看到这里。
插几句话。
这里不考虑中美教育制度的优劣,只谈论学生的感受。美国学生的感受看Paul的文章就可以(还有 @吴湘@方仁野
的答案)。我只评论自己一直痛恨的中国中学。
中国的中学显然比美国中学更像监狱,但是:
(a)中国的老师和家长从一开始就承认这一点,并且反复强调......每个学生从进入中学开始就明白,前面等着的是漫长的苦役,因此早有心理准备......
(b)中国的这个监狱不由犯人管理,或者说,在这个监狱里,认同感和成就感不是由其他犯人提供的。获取认同感和成就感的唯一方式来自于不间断的考试,就像一次次的智力试炼。不管这些考试有多少真正价值,考试成绩至少是跟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成正相关的。这就意味着,中国的nerd只要会背书会计算,就能在中国的中学里过得很好。
这是不是好事,我不知道,个人认为并不好,自由的缺失会极大的限制创造力,而且,中国的教育制度把那些不能量化的聪明忽略掉了;这里是否真正体现了对智力的重视,我无法判断;但是,从我个人的感觉来看,中国的中学制度,就像中世纪的修道院那样,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给某种特定的思考类型的年轻人提供了保护伞和安逸的环境,让他们得以专注在纯粹的智力活动上。
================================
下面开始讨论题主提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心理上的根源了。
================================
  生活在这个扭曲的世界,不仅仅对书呆子,对所有孩子来说,都是充满压力的。就像任何一场战争,胜利方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成年人肯定不可避免地看到了孩子们在受苦受难。他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那是青春期在作祟。成年人对自己说,孩子们不快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身体内部新出现了大量的化学物质——激素。激素在血液中奔流,把所有事情都搞得一团糟。整个社会系统一点问题也没有,孩子们到了这个年纪,不可避免地会感觉很糟糕。
  这种看法无所不在,甚至孩子们自己都相信了。但是相信这种话可能一点帮助也没有。你告诉一个人,他的脚天生就是坏的,并不能阻止他去怀疑他可能穿错了鞋子。
  我就不太相信这种理论,凭什么说13岁的小孩自己有问题。如果这是激素过多的生理问题,那就应该普遍存在。可是,蒙古的游牧民族在13岁时难道也是这么空虚吗?我读过许多历史资料,找不到任何一条20世纪之前的历史事实支持这个理论上应该普遍存在的现象。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青少年学徒看上去过得很开心很投入。当然,他们彼此之间也有争斗和阴谋诡计(米开朗基罗小时候就曾经被其他小孩打断过鼻子),但是他们并不疯狂。
  就我所知,青少年因为激素而行为失常的理论与美国中产阶级迁至郊区的进程是同步出现的。我认为这不是巧合,青少年是被迫去过这种生活的,他们是被逼疯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徒是整天劳碌的牧羊狗,而今天的青少年则是神经兮兮、供人玩耍的哈巴狗。他们的疯狂源于到处都是一片可怕的无聊。
  我读中学的时候,自杀是聪明学生中永恒的话题。虽然在我认识的人当中没有人真的自杀,但是不少人有这样的设想,其中一些人可能还真的尝试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杀只是一个姿态。就像其他青少年一样,我们都喜欢有戏剧效果,而自杀看上去就非常富有戏剧性。但是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有时真的是非常悲惨。
  被其他小孩欺负只是问题的一部分。还有别的问题存在,甚至可能是更糟糕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没有得到真正的工作,没能发挥我们的才能。人类喜欢工作,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你的工作就是你的身份证明。但是,我们那时做的所有事情根本就是无意义的,至少那时看来是这样。
  最好的情况下,那些事情也不过是遥远的将来我们可能从事的实际工作的练习。它所面向的目标是如此遥远,以至于当时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练习这些到底是为了干什么。更常见的情况是,那些事情不过是一系列随意设置的绳圈,你被要求一个个跳过去。你在学习中遇到的文字都是专为考试而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出题,而不是为了讲清楚问题。(南北战争的三个主要原因是……等到考试的时候,就会有一道题:请列出南北战争的三个主要原因。)
  而且,没有办法回避那些事情。成年人已经达成共识,认定通往大学的途径就是这样的。逃离这种空虚生活的唯一方法,就是向它屈服。
  过去的社会中,青少年扮演着一个更积极的角色。工业化时代到来前,青少年都是某种形式的学徒,不是在某个作坊,就是在某个农庄,甚至在某艘军舰上。他们不会被扔到一旁,创造自己的小社会。他们是成年人社会的低级成员。
  以前的青少年似乎也更尊敬成年人,因为成年人都是看得见的专家,会传授他们所要学习的技能。如今的大多数青少年,对他们的家长在遥远的办公室所从事的工作几乎一无所知。他们看不到学校作业与未来走上社会后从事的工作有何联系(实际上,还是有那么一点点联系)。
  如果青少年更尊重成年人,那么成年人也会更接受青少年。经过几年的训练,学徒就能担当重要的职责。即使是那些刚招收进来的学徒,也能用来送信或打扫场地。
  如今的成年人根本不接受青少年。一般来说,他们都是在办公室工作,所以就在上班的路上,顺路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关着,这有点像他们周末外出度假时,把狗送到寄养的地方。
  与此同时,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被迫面对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它与当前的其他许多难题有着共同的起因,那就是“专业化”(specialization)。当工作的专业程度越来越高时,我们就必须接受更长时间的训练。工业化时代来临之前,儿童最晚大约在14岁就要参加工作,如果是在农庄(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参加工作的时间就更早。如今,只要一个青少年读大学,他就要等到21岁或22岁才开始全职工作。如果再读更髙的学位,比如医学博士或哲学博士,可能要拖到30岁才能完成学业。
  当今的青少年在生产活动中,根本就是毫无用处的。他们只能在诸如快餐店这样的地方充当廉价劳动力,而快餐店也看出来了,充分利用了这个事实。对于除此以外的几乎所有行业,青少年都会带来净损失。但是,他们又太年轻,不能放任不管,必须有人看着他们。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把他们集中在一个地方,用几个成年人看守所有小孩。
  如果事情只发展到这一步,那么我们就是在描述一个监狱,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个监狱不是全日制的。问题在于,许多学校实际上真的停留在这一步。学校的使命据称是教育儿童,佴是并没有外在的压力监督他们把这件事做好。所以,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质量都很糟糕,孩子们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就连认真读书的孩子也是如此。许多时候,我们所有人——包括学生和老师——都只是做做样子,走过场而已。
  我在髙中上法语课的时候,课程内容包括阅读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我觉得,学生中不可能有人的法语水平高到可以自己读懂这本巨著。所以,像班上的其他人一样,我参考了Cliff's
Notes的导读本。后来,学校有一次专门针对《悲惨世界》的测验,我发现里面的问题都很奇怪,到处都是很长的单词,老师上课时从没有用过这些词。这些题目是从哪里来的?原来也是出自Cliff's
Notes。老师们也在使用这个导读本,我们双方都是在敷衍了事。
  公立学校肯定也有很优秀的老师。我读四年级时遇到的Mihalko老师就是一个精力充沛、充满想象力的老师。他使得那个学年如此令人难忘,以至于三十年后,他的学生依然在谈论这段往事。但是,像他这样的老师只是个别现象,无法改变整个体系。
  几乎在任何团体中都存在等级关系。成年人在真实世界中形成的团体,一般来说,都存在某个共同目标,团体的领导者往往由最善于实现目标的人担任。学校就不一样,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内部形成的团体没有一个共同目标。但是,等级关系却不会缺席,所以孩子们的等级是凭空创造出来的。
  我们有一个专门的短语描述这种情况,即在没有任何严肃标准的前提下,产生排名的情况。我们会说情况“倒退至人缘比赛”(degenerates
into a popularity
contest)。这正是大多数美国学校中发生的事情。某个人的排名不是根据他的真正能力,而主要根据他专攻排名的能力。这就像路易十四的宫廷。没有外在的对手,孩子们就互相把对方当作对手。
  如果存在对于真正能力的外部测试,待在等级关系的底层也不会那么痛苦。球队的新人并不会怨恨老队员的球技,他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如此,所以很髙兴有机会向老队员求教。老队员可能也会因此产生一种传帮带的光荣感(noblesse
oblige)。最重要的是,老队员的地位是通过他们本身出色的能力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排挤他人获得的。
  宫廷中的等级关系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这种类型的团体贬低了每一个成员的人格。底层成员对上层成员毫无敬意,而上层成员也没有传帮带的光荣感。这里的一切就是杀与被杀的关系。
  美国中学的学生内部,就是这种关系的社会。因为除了每天把小孩聚集在某个地方,关上几个小时以外,学校并没有其他的真实目的,所以学生内部形成这种关系也就很自然了。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直到不久以前才恍然大悟,校园生活的两大恐怖之处——残忍和无聊——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美国公立学校的平庸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度过了不快乐的六年,还带来了严重后果。这种平庸直接导致学生的叛逆心理,使他们远离那些原本应该要学习的东西。
  许多书呆子可能都与我一样,直到高中毕业多年后,才去读中学里的指定读物。但是,我错过的绝不仅仅只是几本书而已。我对许多美好的字眼都嗤之以鼻,比如“人格”、“正直”,因为成年人贬低了这些词。在他们嘴里,这些词似乎都是同一个意思——“听话”。一些孩子因为具备所谓的“人格”和“正直”,而受到夸奖,可是他们不是呆得像一头大笨牛,就是轻浮得像一个不动脑筋的吹牛者。如果人格”和“正直”就是这种样子,我宁愿不要它们。
  我误解最深的一个词是“老成”(tact)。成年人使用这个词,含义似乎就是“闭上嘴巴,不要说话”。我以为它与“缄默”(tacit)和“不苟言笑”(taciturn)有着相同的词根,字面意思就是安静。我就对自己发誓,我绝不要变成“老成”的人,没有人能够让我闭上嘴巴。可是事实上,这个词的词根与“触觉”(tactile)相同,它真正的意思是熟练的碰触。“老成”的反义词是“笨拙”(clumsy)。进入大学以后,我才搞明白了这个词。
  在这场激烈的人缘争斗中,书呆子并不是唯一输家。他们不受欢迎,只是因为他们分心去干别的事了。还有一些孩子则是主动放弃,因为他们对这个过程感到厌恶。
  青少年都不喜欢孤独一人,即使具有叛逆心理的青少年也是如此。所以,当他们选择退出这个系统时,他们往往会一群人一起退出。在我读过的学校,叛逆心理的主要焦点在于毒品的使用,尤其是大麻。这帮孩子穿着黑色的演唱会T恤,被称为“怪人”(freak)。
  怪人和书呆子属于同一个联盟,他们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虽然在怪人的群体中,绝不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至少看上去如此),但是从整体上看,怪人还是比其他孩子聪明。我本人更多地属于书呆子阵营,但是我有很多怪人朋友。
  怪人使用毒品,是为了建立他们之间的社交纽带,至少一开始如此。因为毒品是非法的,所以一起使用的话,就创造出了一种共同反叛的标志。
  我在这里并不是说糟糕的学校教育是孩子使用毒品的唯一原因。只要你碰过毒品,一段时间以后,毒品就会自行推动你的行为。而且毫无疑问,有些怪人使用毒品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逃避其他问题,比如家庭问题。但是,至少在我的学校,大部分孩子使用毒品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叛逆心理。14岁的孩子开始抽大麻,并不是因为他们听说这样有助于忘记烦恼,而是因为他们想要加入一个不同的团体。
  不当的管制导致叛逆,这并不是新鲜事。即使毒品本身就是麻烦的来源,学校本身依然无法推卸主要责任。
  校园生活的真正问题是空虚。除非成年人意识到这一点,否则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成年人,是那些读书时就是书呆子的人。你想让你的孩子读八年级的时候和你一样不快乐吗?我可不想。那好,有什么事是我们可以做的?肯定有的。现行体系中没有什么事是必然的。它是现在这个样子,大部分是因为没人去改变它。^你也许会说,成年人很忙。观看孩子在学校的文艺表演是一回事,着手改革教育制度又是另一回事。可能只有少数人有精力从事改革工作。那么我要说,我觉得最难的部分,其实是能否意识到你该做什么。
  还在学校里读书的书呆子不应该屏息凝神,等着全副武装的成年人某一天乘直升飞机从天而降来拯救你。也许会有这么一天,但是肯定不会很快到来。任何对生活立竿见影的改变,可能还是来自于书呆子自己。
  哪怕你什么也改变不了,但是仅仅是理解自己的处境,也能使得痛苦减轻一些。书呆子并不是失败者。他们只是在玩一个不同的游戏,一个更接近于真实世界状况的游戏。成年人明白这一点。成功的成年人,几乎都声称自己在高中属于书呆子。
  对于书呆子来说,意识到学校并非全部的人生,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学校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为设计出来的体系,一半像是无菌室,一半像是野蛮洪荒之地。它就像人生一样,里面无所不包,但又不是事物的真实样子。它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只要你向前看,你就能超越它,哪怕现在你还是身处其中。
  如果你觉得人生糟透了,那不是因为体内激素分泌失调(你父母相信这种说法),也不是因为人生真的糟透了(你本人相信这种说法)。那是因为你对成年人不再具有经济价值(与工业社会以前的时期相比),所以他们把你扔在学校里,一关就是好几年,根本没有真正的事情可做。任何这种类型的组织都是可怕的生存环境。你根本不需要寻找其他的原因就能解释为什么青少年是不快乐的。
  我在这篇文章中发表了一些刺耳的意见,但是我对未来是乐观的。我们认定无法解决的难题,事实上完全可以解决。青少年并不是洪水猛兽,也并非天生就不快乐。这一点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应该都是令人鼓舞的消息。
美国中学是否存在反智主义倾向?如是,它的根源是什么?
知乎用户、有道之士、这个逗比有点冷 等 2171 人赞同
我女儿在美国读小学三年级,她很聪明,也爱读书。但她很反感大人表扬她聪明,只要有人这么表扬她,她就会喊,“我不是'know it
all'". 他们班有个书呆气学习很好的男生,外号就是“know it all".
我观察,不是所有的学习好的学生都被嘲笑,但学习好体育不太好的孩子必定被嘲笑。如果学习好,体育不好,社交能力又欠缺的孩子更是学校最底层。美国的学校的社交压力实在太大,没有朋友的孩子很难生存。感觉女儿在想方设法避免一切可能被嘲笑或者与众不同的衣着,说话和行为,可惜她这张中国人的脸改变不了,有时候觉得孩子真的很累。
所以我觉得美国学校未必是反智主义,而是过于崇拜社交主义。社交崇拜又源于成人对青少年的无为而治。因为美国的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管理松散,干涉少,不允许排名次和用学习成绩差别对待学生,使得学生过早形成了自我管理的小等级社会。在青少年的等级社会里,朋友是最重要的资源,人缘好朋友多的人自然被人羡慕,站在金字塔顶端。体育好的孩子往往能带上很多人一起玩,朋友资源多,而学习好在这个等级社会里不能带来任何资源,甚至可能会妨碍社交,权重最低。
在中国则不同,我中学的时候学习好不合群,但好处占尽,老师学校给的荣誉,班级学校学生干部,各种出风头的福利等等。所以中国学校也有等级社会,这个等级是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干涉下形成的,学习好的学生获得最多成人资源而在金字塔顶端。在一些不重视学习的“差学校”,技校职校等家长老师放弃管理的地方,类似美国的学生等级社会也存在。
即使在美国,到孩子长大了,就不一样了,智力资源开始变得重要。成人社会是逐利的社会,能带来利润的人能获得重视,这样学习好的人就有了一定优势。当然学习和人缘都好的优势更大。而体育除了少数明星外,带来的资源就很有限了。
另外,美国的私立精英学校也有所不同。这种学校一个班只有七八个学生,老师多,管理严格,家长花了大价钱投资智力也期待回报,因为成人干涉多学生的自由相对公立学校要少,前面说的等级社会就失去了存在土壤。
@万方中,不一样的公众号 方独:wansfang
正能量Yogurt、Rena Yuki、匿名用户 等 2524 人赞同
中国反智最大的根源在于“读书无用论”。
“读书没什么卵用”,这是最直接的一种。
与之相比,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读书无用论”:“我觉得经验比读书更重要。(所以不读书)”、“你读的是书,我是在社会里读书,一样的。”、“我觉得读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很难用在实际生活中(所以读书没什么卵用)”
我们以上答案里,阐述的很多问题,都是表面现象,问题的本质在于:过度的依赖于经验,而不是思维方式。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来自于两方面:书籍,以及经验。
当他没有从书籍里获取思维时,那么,他剩下的,就只有那点儿经验了。
经验人人都有,这并没有什么稀奇。一个人,只要你活着,就有经历,有经历,就有经验。
当一个人过度地依赖于经验,那么当他作出决断时,经验、感觉、直觉混淆在一起,以致于分不清哪些是经验、哪些是感觉、哪些是直觉、而哪些才是思维,正确与错误更加分不清楚了。
这时,感官的刺激代替了大脑,直觉代替了思维,后续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我在后面将慢慢谈。
我因为身在制造业的关系,所以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黑社会、有官员、有制造业老板们,有工厂员工、也有办公室的小白领。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一个月从不等,但这个水平在中国,也算不上低。
老板更不用说,从2000年中国开放WTO以来,外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身家没过千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外贸。
在这里,上到老板,下到员工,外到客人,内到熟人,你时刻都能体会到一股子反智的倾向。
有时候聊着聊着,就来一句:“哎,读书也不是那么有用的,你看你。”然后就没说下去了,意思是“你读这么多书,还不是最后跟老板打工?”
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荐他看几本书,尔后又原封不动的还给我。比起这些,他们更喜欢看新闻,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这轮牛市爆赚600万”劲爆新闻,讨论K线形态,寻找内幕消息。
还有的想创业、开工厂(现在制造业极具下滑居然想开厂),却没有人想静下心来,充充电、看几本书、学点什么,他们给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觉得看书没那么重要,看了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现在缺乏的是经验,真的,我很需要。你像我师傅,一个斗大的字都不会,照样的走南闯北,但他就是很有经验……”
在这里,人们喜欢对财富高谈阔论,对往事唏嘘感叹,对小道消息趋之若鹜,对名人大事件侃侃而谈。但是从来没有人,想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理论和起因,更没有人会静下心来,拿本书慢慢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发生了山崩地裂式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面,诞生了无数的机会,产生了无数的富翁。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富的,就这样富起来了。人在财富面前,容易极度的膨胀,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作用。
我们的这个社会是非常现实的,经常会由结果来推导成因。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总感觉,他说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这些现象给了人这样的错觉:读书有个卵用,能赚到钱、有能力才是真的。
相信这样的情况你们也经常遇到,你看着看着书,突然走过来一个人,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哎,别读书了,还不如出来社会混几年,学的东西比你在书本上的多多了。你看某某某,从来不读书,还不是照样发大财,这个社会看的是能力。”
至于能力是什么?天知道。有的人认为是人脉,有的人理解为“资源”,还有的人理解为权力。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根本就没有指向问题的本质所在——过去的几十年,所有的、不靠脑力、技术含量吃饭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什么叫信息不对称?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
在中国的股市传奇里,你永远逃不过“杨百万”这个字。作为在中国股市里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无论你怎样评价他——投机倒把也好,走狗屎运也罢,杨百万这个名字,已经被写入了中国股票的历史,成为了一个传奇。
这个人是怎样完成他的原始积累的呢?
有一天他偶尔看报纸,发现一个现象:两个地方的国库券价格是不一样的。
这样,他就从价格低的地方买入国库券,然后拿着蛇皮袋装上,坐着火车去往另一个收购价较高的地方。
他一年来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国库券不再存在价差,他完成了第一笔原始积累——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那一年是1989年。这笔钱,对于一个工厂的工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天文数字——而他的这一切,不是因为读什么卵书,而是因为他某天某时某个地点,看到了一张神奇的报纸,而恰恰别人没注意到。
再举个例子:
2000年,中国入WTO的时候,外贸很好做,钱好像是捡来的。
因为那时候开工厂的很少,竞争不完全,因此,外国人来中国,没什么议价的条件——当然,他也不需要议价,那时候的商品,对于手持美金的他们来说,简直太便宜了。
100块钱一对的真皮鞋,赚个50块钱都是常有的事——对于中国人来说,50块钱很多了,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工资才一两千块。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才100块人民币一双。
竞争不完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信息不流通。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做外贸赚钱,人们只有靠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速度很慢,虚实也莫辨。因此,制造业的老板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这些需要读书吗?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你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知识储备、甚至不需要资金。
我记得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做生意赚了不少的钱,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大家都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我的父亲胆子大,敢拉下脸来推着板车出去叫买卖,就这样做起来了。
是的,你只需要胆子足够大,抓住了一个机遇,就有可能富起来。
“人生关键要学会抓住机遇,有时候抓住一两个,足以影响你一辈子。”这不是我们很多前辈跟我们说的话吗?(有些为了宣扬他的这种机会主义,甚至还搬出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至于这个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还是从你朋友的口中得来,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许你等了一辈子,也等不到这样的机遇。因此,总有这样的错觉:“好事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倒霉蛋只有我一个。”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原因很简单:有了互联网。
当互联网诞生了以后,信息就开始变得全流通。
比如你以前买东西,有很多东西你需要,但却买不到——比如,机械键盘,我现在仍然发现,即便在广州这种大城市,卖机械键盘的店铺依旧凤毛麟角。
你好不容易找到有一家卖,人家看你满怀欣喜的样子,第一个意识就是宰一下你。
现在有了淘宝,人家要宰你就难了。你上网一搜,价格清清楚楚,网上因为价格太透明,价格也都差不多。
当信息完全流通以后,机会主义就相对而已很少了——你买国库券,上网就能买了,价格透明,不存在价差,再也没有套利的空间。做外贸,上个EBAY一搜,价格一目了然。你过去有权力,能作威作福,现在我拿个手机把你摄像上网,你就有下岗的危险。
所以,现在我们感觉钱越来越难赚就是这点——你凭着机遇来获利的几率越来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别人在你的网店买个样品回来,三下五除二就复制了过来。最后跟你做一样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越拉越低,直到没有利润为止。
在信息闭塞的环境里,你不读书能靠着机会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动的环境里,没有了这些暴富机会,你能靠什么?
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么机遇,也是对未来趋势的精确判断。
我不知道读书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不读书,没有知识,光靠经验、人脉、关系、钱、倒腾,在这场产业升级里将会很容易被淘汰。
书籍的好处在于,困囿于现实,你身边是不可能结识像书里那么多优秀的人的,因为有些写书的已经死了,唯有思想流传了下来。
然而,书籍给了你一条接近他们的途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片面的、成点状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经历而顿悟出一两个弥足珍贵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激动了一两天,你马上就忘却了,以前该怎样还是怎样。
原因在于,他们只是你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着你,形成你的信仰。
而书籍给你的是系统的知识归类和梳理,他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的归纳。书籍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经验所能代替的。
不仅如此,书籍还能带给人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多重的人生。然而书籍可以,你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能看到多彩多样的人生,从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不读书所产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地信奉经验主义,觉得经验能至高无上:你想想看,有什么比我亲身经历更弥足珍贵吗?只有我亲身经历的,才是适合我的,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而我的经验是活的。像以下这位就是这样:
他这句话本身其实就是个逻辑错误,将经验和理论分割开来,进行极端的假设。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你只要活着,你就会有经历,有经历,你就会有经验。所以,只读书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但是,只有经验不读书的人确实是有的,还不少。
这还是一个写作者的群,一个写手,居然推崇读书无用论,不知道他是怎么写出东西来的。
缺乏阅读,还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1.阅读能力的低下,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朋友圈(图片截自于网络):
这些人把鸡汤当作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你还不能提醒他,怕他生气。
2.讲话情绪占主导,没有任何逻辑。
3.凡是凭感觉、直觉,而不相信科学。
比如我们的王林大师,就是这样火起来的。前阵子我还了解到,现在有些所谓的能量大师还真是有人信,当别人跟我描述这些人群的神奇时,真是栩栩如生。
还比如我们很多所深信不疑的星座学、算八字,有时间我专门写文来写写。
4.一个不爱学习的人,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们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以为是命,其实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所导致的。
如果多读读书,别的不说,这个社会将少掉多少不必要的争执和吵闹。
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的家庭并不是很好。我的父母跟很多父母一样,从一个贫瘠年代走过来,他们口味很大,但是能力有限。他们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教的都是一些江湖套路。(比如,我的父亲经常跟我说:“你学习要讲方法啊。”至于什么方法,要怎样读,他从来没教过我。他以为,将这句话重复一万遍,我学习就能讲方法了。再来点压力、奖惩机制,就称之为教育。)
​我的性格、我的思维、我的习惯,很多都是从书中得益,在后天慢慢矫正,天生并不具备。
从大数据来看,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无论调查的数据准确与否,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发达国家的阅读率,远高于我国阅读率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和全民阅读率密切相关。
我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从来没有谁跟我谈过电影、音乐、书籍,从来就是“买房了吗”、“买车了吗”、“小孩子多大了”三件套,讨论完这些问题,聚会差不多也可以散了。
这还是本科,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人群。其他的人群阅读率更是不堪目睹。
我们现在根本就不是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读书的问题。
很多把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都是本身不读书的,或者读了书压根就没读懂的。
你不怎么读书,大谈特谈“读书有没有用”,这本身就是个很好笑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不是不读书,他们其实在以另一种形式读书。
比如某老板,花了几千块钱,听完一场“成功人士的演讲”,满怀欣喜地跑过来跟我说:“喂,你知道吗?昨晚我听了那个老师的演讲,真的收获颇丰。他的观点有很多新颖的地方,比如他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坚持。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高尔夫从0开始学起。他的朋友告诉这位老师,虽然他是个新手,但是他只要坚持挥杆1000次,他就是个熟手,他挥杆1万次,他就是大师……”
她还没讲完,我就听就明白了,这位成功学演讲者讲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改造版的一万小时理论。这个理论的源头,来自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懒、浮躁、耐不住寂寞。比起一个人费力地一行一行地阅读,他们更喜欢跟一群人坐在台下听别人讲故事给自己听,哪怕是花上点钱。
一个人懒,就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系列的合理的解释,比如——“读书无用论”。
所以,我觉得当这些人读了一些书以后,再过来讨论“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会比较好。
总结来说,就是从思想到行为态度等何处都是实实在在的愚蠢,还还无理由的认为自己是无比正确,并且还到处找认同(通常表现为现实社会的渣渣),碰到个不认同的就把他自动归类为傻叉。
@知乎用户,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astory4u)
大壮、Tiffany、予此你继续 等 4116 人赞同
语气偏激是因为写的当时心情不好,还请见谅:
你不相信教育,有意无意提到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爱因斯坦成绩很差。
你觉得你成绩差只是因为不努力,而你不努力只是因为努力没有意义。你张口闭口高分低能,你奋力拼搏,也有一片天地,你听说硕士博士也找不到工作,于是你认定读书无用,不如自己未来创业,年薪百万。
你觉得人文学科没有什么好学的,学者耗费数百年研究出来的“民主是好的”和你奶奶口中的“少数服从多数”没什么区别。你觉得自然学科也没什么好学的。你常常思考理科教育的意义。最后发现数学知道个加减乘除不就行了,物理有什么好学的。三角函数,复数,微积分统统没有意义。
“这些反正以后买菜也用不到。”你宁可在学校学买菜。
你知道成功的一万种方法,你知道马云说的每一句话。你知道成功和读书没有关系,读书那是穷人思维。
你把智商不如情商重要时时刻刻挂在嘴边。虽然你自己也不知道情商究竟是什么。
屠格涅夫,民粹主义,精神分析法。你听到专有名词就烦。你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最直白的白话说清楚。谈起政治就是国家阴谋论,说起经济就是罗斯柴尔德。你解构专家,认为所有的专家不过是一群骗吃骗喝的低能儿。
你听流行音乐,听QQ音乐给你推荐的欧美巨星,哼起歌来摇头晃脑,问起来只知道一句Baby。一问周围人都喜欢,觉得自己品味果然不错。你不相信文艺品味,也不相信有人真的喜欢那些你听都没听过的乐队。
你也去音乐节,晚上,万青在上面唱杀死那个石家庄人。你周围人在讨论万青今天萨克斯走音了,你听着觉得挺好听的,插不进话,于是默默在心里骂了句:“装逼”。
你觉得那些从名字开始就看不懂的电影都是装逼犯看的,你最爱的电影是泰囧,你也爱看小时代。看完致青春回来哭的稀里哗啦的。吃饱饭刷微博时,看到有人引经据典,论证小时代为什么从工业制作到剧情都很烂。
你很生气,在底下大声留言说这样的电影才有市场,用着自己新学的词——“接地气儿”。
你是男人,你看美女,胸大的,腿长的,腿白的脸上有好多妆的向你抛媚眼的。你觉得女人的价值就只在这里,你还觉得天底下所有男人内心最深处都和你想的一样。你觉得天底下所有女人都对你有意思,只是她们矜持,只要你出马,她们通通被人斩落马下。
你刷贴吧,看到有人嫌弃漂亮姑娘不知道王安石是谁,在底下回了句“管那么多干嘛,给艹十分”。
然后你上知乎,看到这里的人居然不在乎老婆不是处女。于是愤怒地留下这么一行字:“每个男人都有处女情节,你们真的不在意?别装逼了!”
你是女人,你每天说着女子无才便是德。你相信女人干得好不如嫁的好。你生活清闲,却显得忙得像个政治要员,你每天要刷6个小时微博,看8个小时星座。你知道所有男人的小伎俩,你知道所有吊住男人的方法。你知道调情,主动,欲擒故纵。你知道小碎花裙子加美颜相机。你也想高跟红酒大长腿,但你没有。
你听到稍微长一点的书名就发憷,看着稍微难一点的数学就犯困。约会的男人说到海鸣威,快睡着的你一下惊醒:“这我知道。那个唱歌的,可帅了。”看到男人不满地皱了眉头,你撇撇嘴,差点没脱口而出:“直男癌”。
你心里有一根特别的准绳,专门用来评判他人。夫妻离婚,一定是有人在外偷人。官员升职,一定是花钱贿赂了上级。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突然当了女主角。
“你看她双腿分得多开”你洋洋得意地对别人分析道。
你嘲笑理想,你强调现实。你看到“生活需要诗和远方”破口大骂,然后再奋力自嘲。告诉所有人:
“认真你就输了。”
你攻击法官,认为拐卖儿童应该判死刑有什么错。你攻击医生,觉得所有医生都是收红包的。宁可用“我有一个朋友体”来支持中医。你攻击转基因,看不懂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嘴里说着“你们肯定是骗我的”,你看着某个研究转基因的网友怒斥你们这类人。苦口婆心地劝他:
“你不要一副我们都是醉的你是醒的的态度。我周围比你有才的人有很多,他们都很谦虚不说话。”
他问你:“谦虚有什么用?”
你哑口无言怒火攻心,破口大骂:“傻逼。”
谦虚是你一贯的武器,不谦虚是你扣给每一个闪闪发光的人头上的帽子,你觉得你就是主流,装逼是你贴给每一个和你不同的人身上的标签。你就是真理,你就是民意。
而老百姓是不会错的——你对每一个你说。每一个你都大声回应着。
“我们是不会错的”
这已经是一场战争。
你们知道你们就是这个世界本身。人多势众就是你们最坚固的战车。
你们横冲直撞,目中无人。
你们是市场,是时代的宠儿,是客户,是不可阻挡的滚滚洪流。
谁为你们说话,就奉他为王,谁胆敢阻挡洪流,就轰轰烈烈趟过去,告诉他,这是市场的力量。告诉他,这就是不接地气的恶果。
这是个滥用装逼一词的年代,这是个所有人都在大谈特谈接地气的年代,这是个除了钱什么都不重要,除了营销什么都没有的年代。
世界由你们组成,整个世界都在研究着你们的习惯。这个世界不再需要英雄,这个世界只需要狂欢。
栀子花开的电影,汪峰的新闻,南都的社会化报道,汽车人总动员的动画,伟大的安妮的漫画,《大头儿子》的游戏。一切的身上都有你们的影子。
你们把无知磨成利刃,捅入它的心脏,然后生生地把世界削成了你们想要的样子。
我知道,在这个时代,你们会过得很好。
点赞很多,谢谢。
观点有些地方有点偏激,
关于中医。
单纯针对“把个例当神奇”的那类“我认识一个老中医,治癌症一治一个准”的那类人。
据说现在中医也有用科学方法量化分析的,我不了解,若有误伤,我说声抱歉。
并欢迎找我私信交流
本着尽量科普的原则吧,无论是我被你科普了还是你被我科普了都是件好事。
以及,我的点不在没有知识,而在恶意揣测。
比如说泰囧,重点并不在泰囧,而在后面表示不爱看泰囧的人都在装逼。事实上我一开始放的是复仇者联盟,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只不过底下很多人表示不妥才改的。
重点在后面说看别的电影的都是装逼,说只有很多人都看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否认审美只承认市场。
希望说秀优越的你们能理解。
问我能不能转载的朋友,可以转载。
标注来自这个微信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astory4u)就行
顺道求个关注。
一大截、DemiC、红豆酱 等 844 人赞同
我这答案纯扯淡,大家去看看@吴湘的答案吧,把我这个折叠了吧:
你朋友说的没错,这就是美国政府有蓄谋的愚民政策
为什么你不信,因为你看的美剧反映的都是美国屁民的生活
同样是看美剧,从美剧里的信息得到的还不太一样
美剧Gilmore
Girls展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普通的美国小镇,一个是耶鲁,金融公司,纽约时报等高大上的十里洋场
只看教育,主人公Rory一直在小镇公立中学读书,后来老妈筹集了4W还是5W美金的择校费送她去了市区的百年名校Chilton高中读书,这所学校据说是常青藤预备高中
在公立中学基本没人读书,大家就是嬉闹,很多人也不指望考大学,Rory也存在被女生排挤不合群的现象,就像LZ说的那样
而在Chilton,人人都眼睛盯着常青藤,班里成绩优异的小孩更是非哈佛不上,再不济也要念个哥伦比亚或者布朗(原文如此,非答主个人黑),竞争极其激烈,SAT成绩人人攀比,更是到处竞选演讲做义工搞活动增加履历什么的。校长在入学第一天就交代了一系列近乎恐吓的事项:我们一周一小考,三周一大考,阅读书目单子就有十几页,需要catch
up的知识点更是多,记住,进Chilton不是什么荣耀,因为能撑下来顺利毕业的,不到三分之二!
大意如此,原文记不住了
然后我们的主人公小姑娘就整天熬夜学习了。。。
美剧里面展现的主要是类似文科生的生活(主人公理想是成为大报记者),所以比较细致的介绍了美国的语文教育,课堂模式,考试,考题风格,家庭作业等等都有稍微提到,老实说,质量很高,很令人向往
当然在贵族学校里也有二代公子哥,比如截图里的这位,迟到早退不务正业,老师校长也不怎么管,后期出现的耶鲁大学里的公子哥Logan也是如此,不过大部分的所谓贵族子弟都是拼了老命念书做事的,而整天玩乐的公子哥,在自己老爹眼里的地位,类似一坨屎
绯闻少女虽然也讲的是所谓上流社会的生活,但我总觉得这是CW电视台为了满足屁民的YY而捏造的所谓富人生活,仔细想想,吉尔莫女孩展现的,相对来说可能要更真实些
但是结合其它美剧来看,普遍情况还是LZ说的那些,大环境没人好好念书学习,成绩好的被人叫nerd,热爱科学的被人叫geek,那么仔细想想,我觉得最可能的,应该是所谓统治者的阴谋:
整体上流社会还是非常尊重科学知识文化的,尤其是家族式的有钱人,很看重学历的传承,爷爷是耶鲁,爸爸是耶鲁,孙女也必须是耶鲁的,从小也就在教育上投资,舍得花钱,各种知识,技能,都可以学,这个就类似三胖留学接受高等教育差不多
而贫下中农子弟,本来生活压力就不大,做什么都可以轻松度日,整体社会氛围也自然就反智,成绩好不是优点,为了照顾智商不足的橄榄球队友朋友,还得装弱智,搞交际,要做popular的人,不要做nerd,更可怕的是,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低下,学校气氛反智,而私立学校收费极其高昂,这些,很明显就是为了让社会稳定,阶级固化,
至于说美国国将不国,必将被中国超越什么的,我倒是觉得没那么严重,毕竟有钱人都不是傻子,该读书还是得读,在这些人的圈子里,可一点都不反智,人人都攀比着成绩跟学历呢,屁民自己瞎折腾,就任他们折腾去吧
-----------------------------------------------------------------------------------------------------------------------
随手写的一个戏谑答案,大家当真了,好吧,补充点我个人认为比较靠谱的推测吧
评论区有朋友说的很对:任何所谓的社会跟文化现象背后,绕不开的都是经济现状问题
那么首先就得问大家,为什么人人都要拼死拼活的读书?很少有人是为了提高智力水平和为了在XX学科有所图来读书的,众人读书考大学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能过好日子罢了
罗永浩说过,中国特别流行的思潮是所谓的教育恐怖主义,也就是从小就吓唬你,考不上大学这辈子就全完了!我个人在农村长大,说实话看身边同学朋友,没考上大学初中就辍学的,很少有过的好的,都是90后城市农民工生力军
考上大学未必能混的很好,但是考不上大学,就会让你有很大几率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我们社会的传统认知,从概率上说,这确实是对的
但是美帝是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物资极其丰富,人民老百姓物质条件也极其发达,社会福利待遇又高,更重要的是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均衡,哪怕是做个服务员做个修理工,也能衣食无忧,在这种条件下,考不上大学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了,而教育又是很昂贵的东西,这个时候你还会一心想考大学?不是每个人都能居安思危的
前面举例子的美剧大家看了就知道,主人公Rory去耶鲁读书,而儿时伙伴林高中毕业后在餐馆打工,但是林在小镇上一样住起了不错的房子,出行也都有车,而Rory毕业出去做记者,免不了吃苦受罪,既然生活水平已经不错了,为什么还要念大学?
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学校里面能有劝学的氛围才怪了,但是私立学校和所谓的中产家庭又不一样,在物质无忧的情况下,人必然是非常看重教育的,而且也有能力去投资,不仅仅是学校分数,各种体育,才艺,都会投资,教学质量高的私立学校,更很少有学习好反而被鄙视的情况——人人都拼命努力念书刷SAT成绩并努力锻炼自己,头削尖了要进常青藤什么的
但反观中国,又不太可能,底层基数太大,生活水平又非常不好,可能我们努力很多年,才能比得上老美高中毕业生的生活水平,所以大家就得拼命读书呗
PS,题主说的中国小孩成绩好就备受尊重,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总体上比较认同的还是成绩优秀的人这种情况也不属实——中国的高中,所谓的交际圈子都没形成,谈不上什么popul不popular,而且高中生基本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所以没有啥属于自己的社交生活(这是个连早恋都不可以的世界),所以大家在乎的无非就是那点成绩排名
至于美帝高中生社交时间和社交活动丰富,幺蛾子自然也就多了,成绩好不受欢迎很简单,类似职场上业绩最好的人未必是办公室最受欢迎人际关系最好的人,但成人和小孩的心理素质跟人生诉求又不一样,成年人只要自己物质条件过的舒服,自己社交圈朋友圈过的好,跟办公室的人处不好关系也无所谓,但是在青少年阶段,学校就是一切,而peer
pressure会把人逼疯,虽然事后所有的成年人都认为这蠢爆了,但是对于小孩来说,这就是他们的全部,美帝这方面确实做的很差,校园欺凌情况相对还是挺严重的
至于你要问美国的社会到底反智不反智。我觉得在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里的绝大部分学校,如果成绩好体育不好的人叫nerd,成绩不好体育好的人就是popular,那它确实反智——虽然我们都知道,真实的美国,未必如此
@司马清石&
没水准的说,中国式的反智主义就是一群现实中融入感和认同感严重缺失,且无明显成就,急迫在网络中找存在感的角色。通常在网络中表现为all
know和伪荣誉。在网络中自感高人一等。
→_→而反反智通常会在同一网络平台位置无节操对骂,其实本质都是反智的愚蠢。
而那些正常的(ฅ&ω&*ฅ),通常都是“我鸟它?”或者根本没有就看反智主义人们经常出现的地方的习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智主义为什么流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