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iane hart看来,个人工作表现自我评价性评价任务类型包括哪些

浅谈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 曹真1983的blog
曹真1983的blog
(31)最新文章文章作者: 曹真1983时间:
0:53:00分类: 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核心是设计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任务不是单纯让学生进行游戏,也不仅仅就是一个活动,其目的是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它应该涵盖多方面教育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能力与态度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好的表现性任务,就是表现性评价实施好坏的关键所在。因此下面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来具体谈谈怎样设计表现性任务。
&&& 一个好的表现性任务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真实性、具有吸引力、能与有关的知识技能建立联系。它应该不局限于课程,而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平行的一些有意义的任务。
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100以内的不进位加》谈话:今天天气不错!二年级有两个班去植树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出示挂图师:瞧,他们干的多起劲啊!小朋友们,从图上你搜集了那些信息?这时,大部分学生面面相觑,只有极个别学生犹犹豫豫的举起了手。从这个小小的片断里可以看到教师犯了提问用语的大忌,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他们不了解“信息”一词的含义,进而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如果将这句话改成“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的大脑就能作出正确的反应了。表现性任务的提问用语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师:今天是小熊的生日,有朋友要与它一起过生日,它拿出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教师出示情景图。师:看,小熊拿出了什么好东西?生1:有苹果、饮料、蛋糕。生2:这些东西一点也不好,而且还只有这么一点点。生3: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还要拿出更多更好的东西招待客人。师:听,门铃响了;看,来了哪些朋友?出示小熊迎客人的情景图。生:来了小猪和小兔。师:你们猜测一下来了客人后,小熊会干什么?生1:小熊会分苹果给客人吃。生2:小熊会分饮料给客人吃。生3:小熊会分蛋糕给客人吃。生4:为了庆祝生日,小熊可能还会和小猪、小兔一起唱歌、跳舞。……在上例中,第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如果是让学生对情景图“随便瞧瞧”,大概了解一下,那么第二个问题“客人来了后,小熊会干什么?”这样的任务的提问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但明显偏离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再加上低年级的孩子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样学生就脱离了数学的思考,导致课堂教学驶离出数学的道。由此可见,任务的提问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如果目标指向不明确,容易使课堂出轨,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同样有一位老师在上这节课时,她的任务的提出就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而且较好地防止学生出现非数学活动的倾向。她同样出示情景图后:师:看,小熊拿出了什么好东西?生1:有苹果、饮料、蛋糕。师:谁能用数学的语言把你看到的说一遍?生2:有6个苹果,4瓶饮料,一块蛋糕。师:比较刚才两位同学说的,哪位同学说得好?生:生2。师:以后我们就应像生2那样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师:听,门铃响了;看,来了哪些朋友?出示小熊迎客人的情景图。生:来了小猪和小兔。师:小熊拿出苹果,把苹果分给两位客人,会怎么分?这位老师的任务目标指向明确,既有效防止了数学教学活动内容偏离目标的倾向,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如何进行数学思考。
也可以设计开放式任务学生可以通过交流产生一个创新的回答,并且允许各种能力和背景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任务,以不同的途径完成任务。
如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
要求:四人为一小组,组长拿出大号信封中的小棒。成员之间先讨论拼摆方法后,再由组长操作其他成员配合快速的拼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并思考以下问题:
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
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几组,每组棱有什么关系?
&&& 学生通过自己搭长方体框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测。这里我设计了一个教学冲突,有一个小组利用小棒搭不成长方体框架。利用这个教学冲突,让全班同学帮他们找原因解决这个问题。搭不成长方体是因为少了一根小棒,搭长方体框架必须要12根小棒,缺一不可。得出了长方体棱的第一个特征,长方体有12条棱。我按照孩子们的要求,给了他们一根小棒,可他们还不愿意说还搭不成,这根小棒太长了,又给了一根太短了。我顺势问孩子们:“你们到底要多长的小棒?”孩子们很快的答出:“要和其他三根一样长的小棒”我又顺势问:“你还能找到几组长度相等的棱吗?”学生很快找到了其他3组长度相等的棱,并发现每组长度相等的棱都是互相平行的。这样又很快得出了长方体棱第二个特征长方体的棱可以分3组,每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在长方体棱的特征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帮这个小组的忙,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问题解决了,孩子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总结、概括出了长方体棱的特征。我想孩子们只有“做”了,参与了他们的记忆才是深刻的,他们的学习才是快乐的!
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的时候,设计下面这个问题:
用一元硬币向空中抛10次,记录你的实验结果。
① 正面朝上的次数是多少次?
② 这一结果与你预期一样吗?
③ 如果结果与你的预期不一致,你还能做些什么使得结果与你的预期一致呢?
④ 你怎么知道这样做能够保证实验结果与你的预期一致呢?
&这其实是一项小型的活动,学生必须在掌握知识和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回答问题,而且最后要求学生对问题作出解释。教师可以从不同学生的回答表现中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思维方面的情况。评价应该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游离在教学之外的。只有评价与教学浑然一体时,评价才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重要的、及时的反馈。而只有将评价作为教与学的反馈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表现性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
| 访问脚印(最新55个)暂无访问记录
点赞暂无点赞记录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
表现性评价任务实施策略案例与分析
本文以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目标1的达成为例,阐述表现性评价任务的实施过程,解读以课堂评价驱动课堂的教学理念和实施策略。
通过课标解读、教材把握、学情分析,《登上地球之巅》学习目标1确定为:勾画关键语句,概括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其中核心词是“概括”“经过”, “勾画关键语句”是重要的行为条件。根据核心词、行为条件的指向设计基于学生表现的真实性评价任务,并在课堂教学中分步实施。
一、师生互动,展开学习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指导,它的前提必须是学生真正发生了学习,因此,在设置情境将学生导向针对目标的学习后,学生要进行充分的自学并针对自学中产生的困惑质疑答难。那么,刘连满等人在攀登最后的380米时,经历了怎样的艰难过程?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勾画能够体现登山经过的关键语句,提取信息组织答案。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6分钟后)
师:大家找到答案了吗?哪些地方有疑问?
生1:“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属不属于要画的关键句?
生2:不是,虽然是登山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但这一句主要是刻画人物形象的。
师:……老师有个疑问,什么才算是表明登山经过的关键句?
生3:能表明时间、地点、人物、登山的进程。
生4:进程中要有登山方式、遇到的困难和结果。
教材是学习目标在课堂上得以落实的载体,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文本自主学习,课堂评价才有用武之地,教师的“教”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因此,在学生自学环节教师要做到不牵制,不“告诉”,仅针对目标达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惑激疑、设疑、解疑,帮助学生扫除达标路上的主要障碍。
二、评价介入,检测学习。
学生学得怎么样?这个信息可以用交流性评价简单获得,即用传统的师生问答法评价学生学习。但这样的评价仅针对“教材的”知识,这些知识能不能转化成学生手中的工具“活用”于实践,则需用借助真实性评价任务,既考量学生真实的学习表现,也考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师:明白了什么是表明登山经过的关键语句,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能不能把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呢?(多媒体出示)在班级举行的“漫话探险”综合性学习中,有一项活动为“探险英雄故事会”,你们小组要和大家分享《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中英雄们的故事,组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你,请你代表小组概括队员们突击主峰的经过,相信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分阶段清晰地概括出来。
师:大家想挑战一下吗?认真分析一下任务,看看要完成任务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
(3分钟后,师生完成共定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1.抓住主要信息:时间、地点、人物、登山的方式、遇到的困难、结果;2.按时间顺序分阶段,条理清晰;3.语言简洁,连贯。
(学生按照评价标准完成任务,5分钟后展示)
生1:4个队员在翻越珠峰最后380米的时候遇到困难。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70米。“第二台阶”最后三米的地方,刘连满试着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但是没爬上去。他想起在哈尔滨当消防员的时候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翻过高墙的经历。就用“人梯”的办法把屈银华、贡布托了上去。他又借着绳子的帮助爬了上去。但由于体力不济和严重缺氧,被留在大石头旁休息。其他三个人接着爬到顶峰。
生2评:虽然叙述完整了,但是除“第二台阶”以外的登山方式、困难没讲清楚;语言不简洁,“第二台阶”太啰嗦了;时间也不明显。
生3:5月24日那天,四名队员冒着缺氧、寒冷冲击最后380米。到第二台阶时岩石阻挡了去路,刘连满想起当消防员时使用过的“人梯”办法,成功翻过岩壁。天黑时不能按计划登上顶峰,由于氧气不足,体力不足,刘连满留下休养,把氧气瓶留给队友。队友们在努力下成功登上顶峰。
生4评:语言不简洁,“刘连满想起当消防员时使用过的”“把氧气瓶留给队友”不属于主要信息,可以删掉。
生5评:三名队员最后遇到的困难和登山的方式没交代。
这个内嵌目标的表现性评价任务针对学习目标1,将文本、学生、生活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了愿做、能做的真实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在活动中展开充分的对话;评价任务的邀约性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我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的跃跃欲试心理。同时,学生从评价任务中捕捉到“怎样做才算好?”的信息,师生共同制定出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应知”和“应会”做出清晰界定,师生心中都有了一把“做到什么程度”的尺子。在评价标准的规范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在原有的学习经验上建构新知,形成成果并展示、互评。教师则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高度关注、提炼学生学习表现上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将“概括”当作“复述故事情节”,不明白“概括”是对主要信息的简短整合,更不清楚如何整合信息。找到了学生的“错误类型”,教师的“教”就有了根基,“先学后教”自然生成。
三、典例反馈,完善学习
怎样好才是真正的好?对学生来说,评价标准是相对抽象的指标参照,不能给予其直观的“好”的样板参照。在自学、互评之后,学生凭借自身之力不能再有所提高时,教师适时出示典型案例,利用典例反馈、分析、解释学生学习表现上“错误”,促使学生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从而进一步明确评价标准的指向,完善自己的学习。
师:我也准备参加故事会,提前概括了突击主峰的经过。请大家对比修改你的作品:(多媒体出示,教师范读)
9点30分,4名登山队员冲击珠峰的最后380米。约两个小时后攀登到了“第二台阶”。攀登“第二台阶”共用了五个多小时,采用“人梯”的方式攀登其最后的3米花了近3个小时。之后,刘连满因体力不支留下,其他三人在黑夜和缺氧的威胁下继续登峰。在8830米的高度,开始无氧攀登,于凌晨登顶。(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为什么自发给老师掌声?对比修改自己的作品,看看你在哪方面出现了问题,应做怎样的修改。老师范例中的信息全在文本之中,比如第一阶段的主要信息是……找到这些信息后,对同类信息进行了合并,比如时间上……请再次修改自己的作品,同时思考为何要这样修改。
(3分钟后)
生:我写的是——5月24日清晨,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开始向珠峰最后的380米冲击。大约两个小时后,遇到了陡滑的第二台阶,他们利用人梯的方式花了5个多小时通过。登上“第二台阶”后,在天黑和缺氧的情况下,把身体过于虚弱的刘连满留下休息,其他队员继续向山顶进军。8830米以后的进程,进行无氧攀登,凌晨成功登顶。
师:对比原来写的内容,你做了怎样的修改?为什么这样修改?
生:我加上了“大约两个小时后”“登上‘第二台阶’后”表示时间的词语,让时间顺序更加清晰;把“他们依然继续前进”改为“进行无氧攀登”,把最后十几米遇到的困难、攀登的方式交代清楚了;把“在苍茫的夜色中步履艰难的向前移动” 这个描写的句子删掉,语言显得概括简洁。
师: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生:概括经过时,我们要先找出能点明时间、地点、人物、进程的关键句,把主要要素抽出来,然后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把它们合并、串联起来。不能像复读机,课文是咋样写的就咋说。(学生鼓掌)
教师的典例直观地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梯子”,学生在典例的示范与教师的分析之下很快找出问题,真正明白了“我要做的怎样才算最好”,确定了改进的方向。在自我反思与明确方向的基础上,学生对照典例修改作品,再次展示、自评、互评,直到达成学习目标。教学真正聚焦于学生的学,以学生“学会”“会用”为最终目的,教学节奏因此“慢”了下来,教学视角因此转变了过来,教学生态因此“健康”了起来。
当然,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巨大挑战,只有教师的素养具有一定的厚度,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水平,才能科学创设并合理实施表现性评价任务,充分发挥评价驱动课堂的促进、完善学生学习表现的功能。我们正努力走向这条科学、合理的道路,相信随着专业化成长,这条道路会更宽、更广、更有效。
首页前一页1后一页末页
新闻阅读排行表现性评价研究方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表现性评价研究方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评价同事的工作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