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单点式战术背带使用法层面上集中使用坦克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45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20积分
0人评价66页
0人评价65页
2人评价50页
0人评价45页
0人评价45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评价文档:
下载:20积分英国坦克的设计理念_网易军事
英国坦克的设计理念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英国"百人队长"Mk5型坦克英国是毫无争议的坦克“原创性”发明国,甚至于“坦克”这个中文名词都源于英文单词“TANK”,可以说坦克(TANK)这个词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一种骄傲。也正因为如此,几乎不必再作过多的铺垫,我们便可明白,这个国家的坦克设计理念是极为值得重视的。前言英国人给世界的印象似乎总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绅士形象,然而在和英国人加深接触后,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群。例如:英国人以保守著称于世,但英国未成年少女怀孕率竟然是世界最高的;英国人白天沉默内敛,可每当入夜,各地的英式酒吧间间爆满,充斥着欢声笑语……这样的一个民族能够发明“坦克”,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充满了矛盾的战争机器。事实上,也许是近代的历史让英国人做得太多、见得太多,他们好像更内敛、更善于思考;平时金口不开,有机会时有板有眼,滔滔不绝。这,也成了英国人的秉性,而这种“秉性”反应到英国坦克的设计理念中,也就变得格外绵长而有味道。“破天荒的伟大成就”----一战中的英国坦克设计理念大部分英国人具有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质。孤傲(exclusiveness)是英国人最明显的性格特征,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多说话,从来不谈论自己,感情不外露,更不会喜形于色。其它国家的人很难了解英国人的内心世界。英国人为什么具有孤傲的性格特征呢?原因有二。第一,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吉利海峡(English Channel)割断了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英国人甚至不把自己看作是欧洲人。第二,英国人对本民族的历史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其中,詹姆斯钦定本圣经(King James Authorized Version of the Bible)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对西方及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议会(Parliament)是欧洲最古老的议会,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的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与众不同的文明史使得英国人形成了孤傲的特质,而这种特质一旦与战争领域相结合,则往往会碰撞出惊人的天赋-----坦克的发明就是如此。1915年,英国制造第一批履带式“战车”的目的,在于使一种武器能像海军的装甲舰那样,在起伏地运动而且能在一定的防护条件下投入战斗,以打破堑壕战的僵局。对此,作为坦克发明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丘吉尔回忆录中的一段摘录,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在战争爆发后的头几个星期,英国海军部就奉命承担保卫英国免遭空袭的责任。于是,我们就有必要命令以敦刻尔克为基地的飞行中队,驻扎在比利时与法国沿海,以攻击敌人可能在入侵领地上建造的齐柏林飞艇或飞机库。这就导致组建装甲车中队,以保护我们海军飞机可能需要使用的前沿基地。敌人深受装甲车之苦,便挖断了公路,我立刻寻求各种办法填补坑坑洼洼的公路。与此同时,装甲车数量开始剧增,但是正当它们随着数量增多而开始显示威力时,双方战壕线的两端已经延伸到了海边,不再有任何开阔空间可供装甲车运动,两翼也已无迂回余地。由于我们已无法绕过战壕,显然只有从战壕上方越过去了……履带车这类车辆可以用于摧毁敌人的铁刺网,控制敌人的火力。这些车辆要么不用,要用就必须一起使用。它们应秘密布置在整条进攻线上,每隔两、三百码布里一辆。在进攻前10分钟或15分钟,它们应通过最佳路线推进到前边空旷地带,在准备进攻的地点穿越我们的战壕。它们能逾越任何普通的路障、沟渠、防护墙或战壕。每辆履带车携带两、三挺马克沁式重机枪,并且装备火焰喷射器。除非被野战炮迎面击中,否则它们将势不可挡。到达敌人的铁刺网区,它们将转向左面或右面,与敌人的战壕平行前进,扫平敌人的胸墙,并以略微蛇行的路线碾碎敌人的铁刺网。在战斗中,由于履带车十分接近敌人的战线,所以对方大炮对它们也无能为力。通过这样造成的突破口,持盾步兵可以奋勇前进。如果使用大炮清除铁刺网,必须在几天前就要宣布进攻的方位和即将开始的时间。但是依靠履带车,在铁刺网清除之后进攻几乎就可以立即展开,也就是进攻可以赶在敌人进行增援或采取任何特殊防卫措施之前。履带车实际上能够逾越敌人的战壕,并且继续推进切断敌人的交通壕;但是目前没有必要急着走这步棋。以后可一步一步走。一旦敌人的前线落到了我们的手中,为履带车寻找深入推进的最佳点就容易了。履带车什么样的坡都能爬。简而言之,它们是移动的机枪扫射塔和铁刺网碾毁机。”事实证明,英国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作的。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英国人果真将一种履带式装甲战车投入了战场。这种被称为“坦克”的履带式装甲战车,尽管在各种结构部件,如发动机、转向装置、车体及火炮炮架等,都存在许多技术问题。但在西线的战斗中,既便是在最不利的地形条件下,最终还是经受住了考验。现在看来,由于圆满达成了“突破堑壕”这一预定设计目标,一战中英国坦克的设计理念是成功的,作为战术引领技术的一个典型产物,英国人制造的履带式战车,避免了在不得不实施的进攻中,大量的生命损失。故此我们必须认为,这是英国军事决策人员、军事技术人员以及前线官兵们破天荒的伟大成就。“停滞中的创新“----1920年代的英国坦克设计理念不可否认,“坦克”的发明带有浓郁的应急色彩,“始作蛹者”英国人深谙这一点,这不免引起了一战结束后,对这种“战场急救章“的轻视。而且一战结束之后的英国,并未感到有任何明显的、较近期的未来敌人,针对法国、苏联和美国制订的应急方案------如果它们可以被这么称呼的话-----现在看来带有纯属玄想的味道。再加上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和德国人相继制造出了技术水平类似的“坦克”,美国也通过英国和法国提供的图纸和技术资料,成功仿制出了这种时髦的战争机器,但无论是法国人、德国人还是美国人制造的“坦克”,都与英国人自己“制造”的坦克,在战术意图上没有区别------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大小不一、形态不同的“堑壕突破机”。更何况英国人相信,依靠其海空军力量能够避免卷入未来的欧洲大战,保证其岛国安全。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惨重,人们厌战情绪遍及四方,形成了强烈的和平主义潮流。也正因为如此,在整个1920年代,除了海军军舰外,英国军方不但因《十年准则》的出台,对任何昂贵技术兵器的继续发展失去了“原动力”(《十年准则》是内阁的一项指令,起初在1919年为下一个财政年度发给各军种部,但是后来被当作滚动式的 (从而这十年的最后期限永远不会靠近),一直保持到1932年为止。该指令说:“为做出最新评估,特设定大英帝国在未来十年不会从事任何大规模战争,毋须为此目的组建任何远征军。”关于《十年准则》的影响一直有争论,但几乎不可怀疑的是,它抑制了各军种内超越常规的思想和尝试),坦克部队的建设成为最不受重视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英国人要放弃坦克,他们只是继续把坦克仅仅看作是突破的工具,起到辅助步兵的作用。这个观点不仅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所证实,而且还留下数以千计的剩余坦克可资证明。当时坦克速度慢(每小时4-8英里),限制了行程(12-25英里),机械性能不可靠,装甲防护力弱,武器不足,这样就把装甲兵的发展局限于与步兵同步,并接受了步兵的战术思想。这种状况不延续到所有老坦克都磨损报废不会停止,结果,在整个1920年代英国坦克设计理念并未跳出“突破堑壕“的窠臼,对于坦克与坦克的作战问题则拒绝给予严肃考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由于一战时生产出的大量旧式坦克仍然未被磨损淘汰,以至于将英国坦克设计师的思维,主要局限于“堑壕突破机”的范畴。可价格低廉而机动性能的轻型坦克也以一种不同寻常的理由,受到了英国军方的青睐。事实上在英国,陆地战争所需武器的选择,一部分取决于帝国的防务需要,另一部分则取决于引起争论的、可能要派往欧洲大陆的远征军的需要。也正因为如此,对当时大英帝国防务所需而言,最需要的是机动性最大化的机械化武器,如轻型坦克和大炮,装甲汽车和机枪运载车等。因为关于帝国的防务需求从来没有引起过争论,所以这类武器在定货单上一直占优势。但既便如此,出于适应“充分伸展于海外,行使其维持帝国治安传统职能“的英国陆军新角色,以及迎合出口市场可能需求的目的。在1920年代,不断在萎缩中挣扎的英国军事工业,终归还是对固守”堑壕突破机”的坦克设计理念,实施了一定的”突破”------这一时期出现的某些英国轻型、中型坦克,被或多或少地赋予了巡逻、警戒、侦察等等新职能,这实际已经在概念上对“坦克”的定义进行了某种拓展。“不寻常的划分”----1930年代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坦克设计理念到1930年代初,英国陆军部和参谋本部又一次开始愈益担忧英国陆军兵员减少,装备恶化,无力履行可能的义务承诺。同1914年以前相比,计划中履行欧洲以外义务的远征军在规模上小得多,随时开赴战场作战的有备程度也较差。正是在这些不利条件下,进行了年间引人注目的机械化混成部队尝试性演习。虽然这些演习的规模较小,而且鉴于当时坦克的性能和演习的组织状况,富勒、利德尔.哈特等人所勾画的图景------独立使用装甲兵力突破敌人防线、切断其交通联络并打乱其后方-----被证明仍是一种空想,但这些战术性探索仍为打破英国坦克设计理念的桎梏提供了契机,不再把坦克仅仅看作是突破的工具。另外,到了1933年后,随着纳粹党徒在德国的全面掌权,公然表现出了侵略性的和追求改变现状的对外野心,导致英国就可能承担的义务对自己的武装力量进行一番彻底审视,这在政治层面上也为英国坦克设计理念的突破提供了“充满危机感的动力”。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在一战结束后的十几年间,&坦克在设计和性能上的改进,成果丰硕,这无疑为设计理念的变革进行了技术层面的积淀。1930年代制造的新式坦克就是这些成果的体现,其中坦克悬挂装置、装甲、发电和传动装置以及车辆自身之间的通讯联络最为重要。此外还有液压气动装置,可增大火炮威力而不增加后坐力。陀螺稳定仪,在理论上讲可使坦克在行进中进行稳定射击。所预见的装甲车辆无线电通讯系统也是成果之一。虽然上述成果在理论上还未达到预想的要求,1930年代初的坦克也远非富勒、利德尔.哈特所想像的那样理想,但与1918年笨拙的过顶履带坦克相比较,是一种很大的改进。就像1906年的“无畏”号战列舰是1862年“班长”号的“改进型”一样,技术的进步是醒目的。坦克的技术改进后,其车速、行程增大,在通行性能,机件的坚牢度,单车和集体的机动性等方面都日益提高。这使英国军方内部的某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仅仅将坦克归结为一种步兵支援武器,一种堑壕突破机器已经不合时宜,将坦克武器限制在机枪和小口径步兵炮的水平上更是愚蠢-----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可避免的结果将是引起坦克对坦克的作战。于是,从193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坦克设计理念开始向两个独特的方向发展:一是发展归属骑兵部队并在其建制内作战的“巡洋坦克”,二是发展在步兵控制之下直接作战的“配属步兵坦克”。前者以机动性见长,火力则开始突出与同类作战的需求,对装甲防护的要求是次要的。其最重要任务是:压制和消灭敌人师、军炮兵的炮兵连,剥夺防御的炮火掩护和保障,尔后压制和消灭预备队、指挥枢纽和补给基地,也就是压制一切,以削弱和在物质、精神上瓦解防御;后者则是一战时期坦克设计理念的延续,仍属于一种堑壕突破机器,以重型装甲和对有生力量、土木工事有效果的杀伤性火力为重。值得注意的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坦克战术与技术发展思想的探索和实验时期,各国从本国实际出发纷纷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而当时的英国之所以将坦克,以立法的形式划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两类,除了复杂的军事和政治原因外,也有对技术发展潜力估计不足的谨慎因素在其中-----根据对当时技术水平的现实性考量,英国人并不认为有可能制造出既可满足侦察、警戒、巡逻任务,又可满足步兵支援任务的所谓“万能坦克”。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技术的极速发展超出了英国人的想像,仍然固执的按照“步兵坦克”、“巡洋坦克”划分的英国坦克设计理念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以至到战争末期,由“克伦威尔”巡洋坦克不断技术升级而来,机动、火力、装甲全面均衡的“百人队长”,终于将由“丘吉尔”步兵坦克升级而来的“黑王子”,挤落马下,便是一个再好不过的说明-----技术的发展一旦使“万能坦克”由不可能变得可能,“步兵坦克”、“巡洋坦克”的划分便就此寿终正寝了。“精明而保守”-----战后的英国坦克设计理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人意识到应设计一种在战场上能掌握战斗主动权的坦克,而且这种坦克能在战场上进行有效的进攻与防御,并能靠坦克本身的火力与对方坦克的火力相对抗。基于此,英国于1943年开始设计的A41“巡洋坦克”,实际上已经大幅度的偏离了原先的“巡洋坦克”概念-----其设计理念是把防护性、机动性和火力同等看待。于是,以“百人队长”坦克的出现为标志。二战末期,在果断抛弃了“步兵坦克”与“巡洋坦克”的划分后,英国人成为最早确立“主战坦克”概念和完成主战坦克设计的国家,而且其坦克设计理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修正。战后初期的英国人认为,基于二战中的装甲战经验,在直接的火力战斗中,在开阔地机动作战时,在摧毁敌方坦克和反攻时,以及对步兵进行直接火力支援时,将”巡洋坦克”与”步兵坦克”两种角色合二为一的坦克,都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这个概念本身看起来并不比英国人据此设计的坦克本身显得更加古怪。很显然,英国人的“主战坦克概念“实际上就等同于“多用途坦克概念”,这对英国陆军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战后,英国陆军所能保有的坦克数量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增加坦克的功能就是增强英国陆军的战斗力。这其实是从侧面表明,在英国人的作战思想中,坦克不仅仅是作为一件反坦克武器存在的,由于英国陆军规模有限,装备的坦克数量不多,所以必须保持足够的任务弹性,坦克在战场上还应该对付更多的目标,而不应该仅仅是针对坦克。英国曾经有过称霸世界的辉煌历史,这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已经成为他们性格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50年代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这样评价英国的尴尬局面:"英国失掉了一个帝国,却没有找到一个角色"。但令人感兴趣的是,这种政治和国际地位上的今不如昔,却并没有在英国人的坦克设计中找到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主战坦克的设计理念逐步发生了变化。起初,英国人将主战坦克的防护性、机动性、火力放在同等位置看待。但后来,英国人又改变了这一观点,把火力置于优先地位,其次是防护性,最后才是机动性。英国人认为,机动性并不能真正代替防护性,只有防护性提高后才能充份发挥机动性,特别是在防御中,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只能有限地利用其机动性,因此不能为了达到较好的机动性就低估了防护性的作用。这种设计思想,从“百人队长”的后期型号开始显露,到1960年代设计的第二代“酋长”主战坦克上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这种英国第二代主战坦克,除了火力加强外(“酋长”主战坦克主要用于对坦克作战和支援步兵作战。在选择主要武器时,曾对105mm-120mm的滑膛炮和线膛炮进行了对比试验。认为105mm火炮在中等距离上对付未来坦克,其威力和命中率尚显不足,因此决定采用120mm口径的线膛炮),防护性也提高了,如前装甲厚度达到150mm,并减小了倾角,使之具有良好的防弹流线型。为了降低车高,英国人在“酋长”主战坦克上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将驾驶员座椅向后靠躺,并相应设计了适合仰卧式的操作机构,为了提高防护性,可谓煞费苦心。在1960年代,此车曾轰动一时,许多国家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中东战争后,英国主战坦克的设计理念又一次发生了变化。英国坦克设计界开始重新认识到提高机动性的问题。认为主战坦克的加速性应当好,越野速度应当高,这样才能在战场上迅速离开危险地带,因此强调火力仍然放于优先地位,至于装甲防护与机动性则要同时考虑。如果说英国“酋长”主战坦克是以犀利的火力、出色的装甲防护,较低的机动性为特点,那么在其第三代主战坦克----“挑战者”上,其机动性开始弥补传统设计上的不足,成为火力第一,而装甲防护与机动性处于同等地位指导思想下进行设计的第一种英式主战坦克。有意思的是,正是由于将机动性放在了与装甲防护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所以和设计“酋长”主战坦克时一样,重量又成为有争议的问题。起初,英军总参谋部计划书把未来坦克的重量限制在54.8吨(这实际上仍是“酋长”主战坦克的重量),但是还在研制制定MBT-80主战坦克方案时,英国坦克设计界就已经得出了结论-----如果新坦克仍然保持“酋长”的重量,则不可能增强装甲防护性能,而机动性能的增益亦将被抵消。必须使坦克的重量增加到60-62吨,这样才有可能增强车体、炮塔首上装甲及侧装甲的防护力,并使机动性的提高得到保障。为了佐证这种观点,英国军用车辆工程设计院的设计人员提出了50吨-60吨坦克之间差别不明显的论点,以作为增加重量可行性的依据。譬如,在单位功率和单位压力相等或有一定增加的情况下,在机动性、平均行驶速度、发动机加速性及通过性能将大致相同或是略有增强的情况下,公路桥的承重量将是限制坦克重量的一个主要指标。为此,英国人对欧洲战区工程建筑物的分布情况作为分析。其分析结果是,大部分公路桥可供载重量20吨的车辆通行,这就意味着无论是重量50吨,还是60吨的坦克均能压垮这种承重力的公路桥,而承重力50吨和60吨的公路桥分布在欧洲各地。在各种研究和分析的结果中使军方确信可使重量上限指标达到所需的60-62吨。结语
英国作为坦克发明国,长期引导着世界坦克设计理念的“潮流”。所以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经典之作,比如:“过顶履带”、“丘吉尔”、“百人队长”、“酋长”等等,都是人人称道的坦克“上品”,不过,许多人对英国坦克又有一种“异类”的感觉,外形“怪模怪样”是他们对英国坦克的评价。可以说,与同时代的许多坦克相比,英国坦克大多是些外形怪异,但细节却又精致得让人难怀的设计。这实际上透露的是一种桀骜不驯的设计理念-------或许英国人的保守(conservativeness)为世人所知,但英国人却认为他们的做事方式是最好的,最合理的。英国绅士虽然古板,可是,有时也会突发奇想,“奇”到什么程度,不好说,反正我不敢想的事情绅士们敢想,而且敢干,当然,想对了就成为创举,为世界坦克做出贡献,想错了无疑就会造就一个“怪物”。虽是“怪物”也是为坦克界总结了经验教训,归根到底还是贡献。遗憾的是,英国坦克设计理念或许在二战之前一直领先世界,但战后因各种政治和经济原因开始逐步衰退,从一流坦克大国没落入二流行列。英国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后,帝国野心最终崩溃,需要缩减国防开支,结果“桑斯风暴”不但席卷了英国航空工业,大英帝国的坦克工业也受到波及,这体现在其坦克设计理念逐渐趋于平庸上。随着时光的流逝,英国坦克工业的地位已经如夕阳落日,以前众多坦克制造商云集英伦的场面已经不副存在,该倒闭的倒闭,英国坦克特有的味道也越来越淡,没办法,脱下礼帽换穿牛仔,这是趋势,谁也阻挡不了……
本文来源:网易军事
责任编辑:赵亮亮_NN667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英雄的史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失利之后,铁木辛哥这次行动造成的后果是红军损失了75%的坦克和装甲力量。德军的中央集团军进攻的步伐是被打乱了,但是南方的新危机也产生了。 德军集中了40个师的精锐部队,直扑斯大林格勒,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作为先导,已经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双重包围,将苏联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62集团军合围在顿河。而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团军也将目标锁定在了高加索油田。但是到7月5日霍特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已经拿下了沃罗涅日,斯大林错误的认为对手的方向还在莫斯科,正忙着调度预备队以应对想象中的威胁。
不但在数量上,在质量上苏军的坦克优势也被逐渐缩小,三号坦克大量换装了KWK39型60倍径的50毫米坦克炮,四号坦克也正在换装43倍口径的KWK40型75毫米坦克炮。包括三号突击炮等也在改造成坦克歼击车。这些改型都将可以击穿T34坦克以及威胁到KV坦克。而红军中除了这2型坦克其他的大多是T26这样的轻型,不足以对付德军的坦克。另外一点就是苏联坦克的生产也发生了困难很多T34坦克所使用的轮子橡胶供给都发生了困难,苏联人不得不采用中间3对负重轮用全钢制,而2端仍然采用橡胶轮边的设计,以减少车辆行动时的震动。
1943款T34 ,注意中间3对负重轮
整个宏大的全面攻占苏联的重要城市和资源要地的蓝色方案制定以后,希特勒已经开始叫嚣着&俄国人完蛋了!&大多数德国的将领们也开始自信的认为他们将赢得这次战争的胜利。莫斯科战役之前的德军又回来了。很多下层官兵更是认为苏联跟当年的波兰情况一样。
在第六集团军风驰电掣般的前进同时,他们的补给线被慢慢的拉长,而他们的侧翼却只是罗马尼亚等国的仆从军。苏联人开始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他们开始学习德国人的战术,将坦克集中使用,并且利用地形作为依托,让数量有限的坦克去迟滞德军的前进。并且伺机寻找德军已经变得脆弱的补给线。
尽管德军面临着后勤补给以及机械故障等方面的问题,但是霍特的第四装甲集群还是于10月14日拿下了加里宁,莫斯科到列宁格勒的高速公路和南北铁路主干线被彻底切断。莫斯科岌岌可危,斯大林在这个月中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德国空降部队在克里特遭受失败。
11月中旬当德军踏着封冻的 土地出发,切断了莫斯科北面的联系,11月28日冲破了伏尔加河防线。古德里安将军的第二装甲集群攻占了斯大林诺戈尔斯克,切断了莫斯科通向南部的交通线。尽管不像元首说的10日内拿下莫斯科,但是这样的速度下去苏联人的首都陷落也只是拖延几日而已。
苏联人同时也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准备,11月7日,斯大林在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阅兵式,阅兵结束以后部队直接开往前线,这种在敌人眼皮底下阅兵的行为大大激励了士气。军队和劳动者在莫斯科近接近地构筑新防御地区,为构筑防御工事动员了45万首都居民,其中75%为妇女。苏维埃政府命令居民在街道筑起防御工事,连克里姆林宫附近都不例外,组建新的民兵师,使全城做好巷战准备。
到了12月初,气温已降至零下20度以下,德军的枪支开始无法射击,因为涂有润滑油的零件被冻结,德军士兵中共有超过130,000个冻伤病例报告。而坦克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发动机的润滑油也容易被冻上,德国人想正常启动必须加水暖装置或者在车辆下方生火。他们的对手苏联的T34坦克发动机却又一个空气压缩启动装置,可以保障在零下28度温度中正常启动。而T34和KV坦克有着德国人不具备的宽履带可以保障在冰雪的路面上平稳行驶。
在挺进到离莫斯科20公里附近,德国的将军们可以用双筒望远镜看到这个苏联首都的部分建筑物同时,他们知道胜利在这一刻却遥不可及。朱可夫率领的军队和民兵一次次打退了德国人的攻势。并且逐渐开始了反击,德国的中央集群有可能遭受崩溃的危险。希特勒终于在12月5日签署了第39号训令,命令德意志国防军在整条战线上转入防御。实际上已经宣告了一鼓作气拿下莫斯科的计划破产了。古德里安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对莫斯科的攻势失败了,我们低估了敌人的优点,包括他的面积及天气,幸运的是,我在12月5日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否则大祸将无可避免。&
尽管这不是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尽管苏联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是这次胜利让苏联人第一次在战役层面上击败了法西斯德国。德国从这一刻开始得进行一场他们没有准备好的消耗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o3m战术卡包怎么使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