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幺点是啥意思

酒在中国的历史中源远流长,中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关于酒之源,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仪狄造酒说。东汉刘向撰的《战国策•魏》记载:“昔者,弟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仪狄所造的酒为酒醪,性温和,味甘甜,也即为现在的黄酒。另外即是杜康造酒说。曹操在《短歌行》中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即少康。传说中的夏国王,禹的七世孙。姓姒,姒相的孙子。历史上关于杜康确有其人。古籍中《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对杜康都有过记载。《说文解字》中言:“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即是高粱的别称。如果硬要将仪狄和杜康定作为酒的初创者,有了上面的史实,我们可以这样讲,仪狄为黄酒的创始人,杜康为高粱酒的创始人。    
酒在流传过程中,围绕酒产生了一系列的文化,酒令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酒令是在饮酒时助兴娱乐的一种方式。当初人们发明酒令的初衷是为了节制饮酒,但是后人行酒令的意图却和这种想法背道而驰。古人饮酒设有酒官,行监督之责,不准饮酒过度,不准有失礼仪,违者将被施以重罚。    
酒令虽然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但是所包括的内涵甚多,其中不乏博弈诗词之物。关于酒令的专门记载,最早可以上溯到东汉。硕儒贾逵撰有《酒令》一书,可惜至今已经失传。酒令的形式多种多样,概括来讲,不外乎三种:游戏令,赌赛令及文字令,其中雅俗可见一斑。酒令起源于儒家“礼“,大约汉代开始酒令便在社会上盛行,此后经过唐、宋、元、明、清几朝得以长足发展。      
酒令文化之先秦    
西周时期流行一种射礼,为燕饮专门而设的称为燕射。通过射箭来决定胜负,负者将要被罚以饮酒。后来这种射礼渐渐演化成了一种投壶的饮酒风俗。    
投壶属于酒令中的赌赛令,产生于春秋早期,盛行于战国。《史记》中滑稽列传对春秋时饮酒的盛况有涉及。齐威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事成后在后宫摆下宴席,犒赏淳于髡。淳于髡对齐威王言:“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乡间酒会上,男女席地而作,不拘禁于礼节,分成两队投壶。青年男女握手示意,眉目传情,也没有人干涉,大家的兴致都非常高,那么我淳于髡可以饮上八斗而只有两三分醉意。    
关于投壶的详细记载可见于《礼记》。投壶所用的壶口小而腹大,壶颈极细长,壶内盛有一种圆滑且极富有弹性的小豆,所投的箭矢往往会弹出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投壶的难度。箭矢的形状一头尖一头齐,长度也分为好几等。有五扶,七扶和九扶。一扶相当于现在的四寸左右。使用时根据室内光线以及投矢者与壶的距离决定。如果室内光线较弱,或者站得较远,就使用较长的箭矢。    
投壶的规则非常繁琐,在开始之前,主客之间需要请让三次才能进行。投壶的时候,有一个人专门管计数,面东而立。如果主人投中一次,就从装着竹签的器皿中抽出一支放在计数者南向地上,如果是客人投中一次,则取竹签放在计数者北向地上。投壶比赛要进行三次才算完整。结束的时候,统计两边地上的竹签数,谁多则谁胜出。胜方的弟子要酌酒罚不胜方的人,当饮者跪于地奉觞道:“赐灌”。胜者亦跪于地道:“敬养”。    
在投壶的过程中,各参与者也要受到礼仪的约束。宾党和主党中年纪较小者站立在堂下受辞:“毋幠,毋敖,毋僭位,毋逾言”,即不要大声讲话,也不要同远处的人讲话,不得傲慢,更不能随便侧身而立,违规者将被罚酒。    
在饮酒中,有一类特殊的人,即司射。司射的职责是立于庭中检视饮酒时是否有人违反礼仪。《诗经•小雅•筵之初筵》里有记载:“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在座饮酒之人有的醉了有的未醉,对于酗酒者,就应该设立酒监、酒史加以限制,监督秩序,以避免那种以不醉为耻之人的出现。     
《图一》    
流传至今的《南阳汉代画像石刻》里有一幅投壶图,此图现藏于河南南阳卧龙岗汉画馆。画中部放一壶,形状似花瓶。内插两矢,长短不一。壶左侧置一酒樽,上搁有勺子。壶两旁各跪一人,执矢投壶。左边执棒者为司射,如果投壶者执矢误伤他人,司射要当场进行惩罚。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为“当筵歌诗”,“陷席作歌”。早期的诸侯会盟,遵照“酒以成礼”,即在筵席之上与会者必须要赋诗。如果有人不能诵诗,那么就会失去参加朝亨的机会。《春秋左转》记载,齐景公受邀入晋国贺嗣君即位,宴席之间行投壶之礼,众人赋诗助兴。晋侯中行穆子举矢而歌:“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齐景公举矢亦歌:“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于君代兴。”中行穆子称自己若是此壶投中,那么将要成为诸侯的典范,齐景公称自己若是此壶投中,那么自己的封地将要走上复兴之道。这看起来有点像现在酒席上的贺词,只是现在表达的对象往往是他人。总之,酒席中赋诗投壶,是先秦时期上流社会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    
《战国策》里记载了一则最古老的酒令故事,即我们平常经常说到的一句成语“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酒一卮,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足。’为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画蛇足者终亡其酒。”这段故事距今大约有二千一百年,可谓久矣。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待续!
酒令文化之两汉    
秦汉的大一统结束了战国时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经济发展随之而起的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致饮酒行令之风盛行。但是酒令文化在两汉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和统治者的政策有关。汉代普遍实行禁酒令。为了防止人民饮酒滋事,汉律规定,如果三人以上,无故饮酒,将处以罚金四两,后来三国时曹操为了取得儒家及一些世家的支持,也下达过禁酒的命令。虽然有律令明文规定禁酒,但是很多王公大臣视若罔闻,依然聚众饮酒。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有汉代曹参嗜酒的故事。“参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及下吏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辄饮以醇酒,闲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大臣想劝诫相国少饮酒,但都是拿他没办法,一进相国府,就被好酒招待,有话也说不出。曹参是汉惠帝时继萧何而任的相国,主张无为而治。举事遵循萧何的旧规,历史上有“萧规曹随”的说法。曹参府第的后园靠近其它官吏的宿舍,吏舍终日饮酒歌呼,遂引起了一些士大夫的不满,忍无可忍之下有人来曹参处告状。曹参随人入园,见官吏大都饮而醉,且大声赋歌。参不加罪责,反而取来醇酒也在一旁大饮,并歌呼相和。元代曹绍编《安雅堂觥律》书,根据这个故事设了“曹参歌呼”叶子酒牌。酒牌是牌类酒令的总称,起源于唐代逐渐丰富起来的叶子戏。唐朝文人在叶子戏形成之初,便将此创造性地用到酒令之中。    
虽然平民无故不得聚众饮酒,但是也有例外的时候。当宫廷有大的喜庆活动时,统治者就会格外开恩。有时在宫廷权力之争中,酒令的重要性就会被推到前所未有的位置上。    
西汉初年,汉高祖薨,吕后执政。朱虚侯刘章年仅二十岁,他非常气氛刘氏子孙不得职,而吕氏中人尽据要津。刘章侍侯宴饮时,吕后许他当了一名酒官。刘章请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吕后哪里想到刘章小小年纪便老谋深算,会拿她娘家人动刀子,没有多加考虑同意了。刘章当了酒官,就有权力在饮酒过程中对违反酒规之人当场处罚,但是照理来说,区区饮酒,也无须以军法对待。当时有一名吕后族人,不堪其醉,逃出酒席,刘章拔剑就斩,从此诸吕俱怕刘章。小小的酒令在刘章手里似乎成了尚方宝剑,最终使吕后一手安排的诸吕权势又转回到刘氏手中。欧阳修作诗云:“罚筹多似昆阳关,酒令严于细柳军”,影射的便是这件历史故事。    
先秦时的投壶至汉代时有了很大改进。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武帝时,郭舍人善投壶,以竹为矢,不用棘也。”古人投壶,都希望矢中,不愿它弹出来。而郭舍人反其意而用之,“激矢令还,一矢百余还,谓之为骁。”投壶厉害之人被称为骁杰。郭舍人屡次为汉武帝投壶,并得到大量金帛赏赐。投壶发展到这个时候,已经差不多相当于一门杂技。据史料记载,西晋石崇宠妾绿珠非常善于投壶之术。    
《西京杂记》另还记载,西汉初,粱孝王召集众多名士于粱苑,设宴于忘忧馆。觥筹交错间,粱孝王就园内之物,令名士枚乘赋柳,路侨如赋鹤,公孙诡赋文鹿,邹阳赋酒,公孙乘赋月,羊胜赋屏风。韩安国几赋都不成,邹阳代赋,最终两人俱被粱孝王罚酒,而枚乘等各得赏绢五匹。这故事涉及到行酒令时的一些酒规,酒规自是赏罚分明。    
汉代时酒令渐渐走向成熟,反应在制度上为出现了觞政。觞政即人们在饮酒过程中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觞政的主要内容即酒令。    
觞政一词最早出现在在汉代刘向《说苑•善说》中,“魏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明代袁宏道有专门论述酒令的《觞政》一书。    
古人饮酒对时间地点都有精心的选择。饮地以花下、竹林、幽阁、画舫、曲涧、松间为妙,饮时以暮春、花时、新绿、清秋、雨霁、晚凉为佳。正因为他们对这些非常慎重,所以人们在行酒令过程也是严格要求。例如:    
一:客有量小不能奉令,寄酒一门,甚为两便。每令官官苛责,逼人呕吐狼籍,未免多事。  
二:主人不劝客,不选骰色。客人不脱略,不肯行令,俱属闷酒。    
三:酒令严如军令,有严而不能行,行而不能中节,使量大者无酒,量窄者苦酒。更有述令之人,终席贸之,皆严之不可为训者。  
四:如该酒两杯而隐蔽,只隐一杯者,杖一百。其所隐者之酒,仍着补用。    
五:凡于席上骂人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六:凡明知令当如此而故意违拗者,杖一百,徒一年。    
后汉时期,禁酒令渐废,饮酒之风盛起。儒学名士贾逵搜罗资料撰有《酒经》一书,虽然被收入儒家著作之中,但是由于行文诲涩难懂,读之不知所云,以至后来失传。    
酒令文化之魏晋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时期,文人雅士喜袭古风,放隐山林,得自然之趣。他们清谈庄老,亦庄亦谐,又游心翰墨,纵情于饮酒之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下《企羡》言:“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集序》注引王羲之《临河叙》曰:‘永和八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流觞曲水是魏晋时期一类如阳春白雪般的高雅酒令。它不仅是一种罚酒方式,而且因为被罚之人当场即赋新诗,更被视作一种高逸雅致的文人社交活动。    
南朝粱宗懔《荆楚岁时记》言:“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这里记载的是一次很盛大的酒会。每年的三月三日,文人约会,一同至有流水的地方饮酒。宋苏轼有诗《和王胜》云:“流觞曲水无多日,更作新诗继永和。”    
关于曲水流觞其法,大致于水滨设宴,将酒杯灌满酒后放在水中,任其顺流而下,人们取杯饮酒,乘微醉之时或啸吟或援翰,写出诗来。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当数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修禊大会。书圣王羲之与其它四十一位名士集聚在绍兴会稽山,怀古伤今,抒展襟抱,写下众多诗篇,荟萃而成一本《兰亭集》。王羲之乘着酒兴,笔走龙蛇写下了一篇千古传诵的《兰亭集序》,此又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为王羲之成名作。    
因为流觞曲水酒令太过于盛名,人们为了方便,仿古法而人工修建流杯池,今在西安、北京的中南海及西苑之地,俱有流杯池。更有甚者,流觞曲水酒令漂洋过海至日本,唐朝的日本使节众多,他们回国后,遵照唐朝宴饮风俗,在饮酒时行此酒令,但是又不全相同,具体在行酒令时糅入了他们本国的文化。    
在此期间,由于骰子的问世,赌赛令就有了许多新的形式。骰子是由古代的樗蒲演变而成。《演繁露》记载:“古人斫木为子,一共五子,又称为五木。每子各有两面,一面漆黑,一面漆白。”杜甫诗《今夕行•自齐赵西归至咸阳作》言:“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诗中的五白即是掷得五子全为白色。    
唐朝皇甫松《醉乡日月》里有记载骰子令的玩法,但说得不够详细。“聚十只骰子齐掷,自出手六人,依采饮焉。堂印本采人劝合席,碧油劝掷外,三人骰子聚于一处,谓之酒星。”如果十只骰子有三枚都是四点,那么就称为“堂印”,举座之人皆饮酒一杯。如果十枚骰子三枚都是六点,那么就称为“碧油”,如果三人所掷骰子各有一枚聚在一起,那么就称为“酒星”,虽然各有名号,但是具体怎样饮酒法不详。    
骰子令在唐人诗句中各有体现。元稹《赠崔元儒》诗云:“今日头盘三两掷,翠娥潜笑白髭须。”杜牧诗《骰子赌酒》云:“骰子逡巡里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骰子令,至唐时开始盛行。    
三国时,陈思王曹植对骰子改进,面数上有所增加。唐时,骰子在窑内烧制而得,唐人开始在骰子表面涂上各种色彩,并雕成镂空状,在里面放置相思豆。骰子在外观上有了很大的改进,甚至还被人寄寓了情感,晚唐温庭筠作有《南歌子词》云:“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一代绝飘  二目圆睁  三帖已现  四帖将临  五指按键  六味地黄  七缠八夹  酒气上涌  十分舒畅
    书生传酒令,能饮酒否?  
  作者:一代绝飘 回复日期: 9:06:45 
    一代绝飘    二目圆睁    三帖已现    四帖将临    五指按键    六味地黄    七缠八夹    酒气上涌    十分舒畅    此兄一看即是好酒之人,酒是好物,好物呀。
  作者:天高云淡ABCC 回复日期: 9:33:48 
        书生传酒令,能饮酒否?        酒否,酒否?  酒逢知己千杯少!
酒令文化之唐朝      
唐朝源出于夷狄,对封建礼教的观念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淡薄,所以唐朝风气尤为开化。经过几个盛世的积累,唐朝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巅峰状态。国家安定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民间宴饮成风,酒令于是大盛。而这些酒令时常被上流社会所采用,这样也为酒令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唐朝饮酒名人众多。杜甫作有诗《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道的是“解金龟换酒为乐”的白居易;“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道的是汝阳王李琎;“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道的是一斗不乱的左相李适之;“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道的是风流名士崔宗之和苏晋;“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仙”,道的是诗仙李白;“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道的是草圣李旭日;“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道的是布衣焦遂。饮中八仙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唐人酒令丰富多彩,并完全摆脱了先秦及六朝单一的酒令形式,一时百花齐放。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言:“唐人饮酒必以令,以佐欢乐。”唐人酒令,大致可以分为骰盘令、律令、抛打令。其中以骰盘令最为简单。但即使是最为简单的骰盘令,也要比以往各朝的酒令丰富得多。    
唐人行酒令,比较盛行的是一种藏钩酒令。藏钩,开始只是一种游戏,行于妇人之间。该戏与汉代昭帝母钩弋夫人的传说有关。当年汉武帝巡视河间,发现了一名绝色女子,便将她带回宫中,封为“婕妤”。入宫之后,汉武帝发现婕妤什么都好,就是玉手总是握着拳状。展开其手,发现手中握有一钩。后人从这件事得到启示,摹仿而作藏钩之戏。宋无名氏《采兰杂志》记载:“九为阳数,古人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十九日为下九。每月下九置酒为妇女之欢,名曰阳会,盖女子阴也,待阳以成。故女子于是夜为藏钩诸戏,以待月明,至有忘寐而达曙者。”    
藏钩戏发展到后来,便演绎成了射覆,并被移入酒席之中。射覆者,射所覆也。基本的方法即隐藏某物,让对方猜射。另外一种是一方说出一字,该字隐含某物。对方须用一字射中此物。如《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有:“探春便覆了一个‘人’字,宝钗笑道:‘这个字泛得很。’探春笑道:‘添一字,两覆一射也,不泛了。’说着,她又用了一个‘窗’字。”探春便覆了“人”“窗”二字。宝钗心下明白她是用了“鸡窗”“鸡人”两个典故。心道覆下一“鸡”字便可。但宝钗又不用鸡字,只用一“埘”字。埘为鸡窝的意思,用埘不用鸡,此举甚妙。如果是藏物,那么藏物之法和所藏之物又有很多种类。对于射覆酒令,覆易而射难。    
唐代还盛行一种筹令。筹本来是用作记数之用。《汉书•王戎传》言:“戎性好兴利……积实聚钱,不知记极。每日执牙筹,尽夜算计,恒若不足。”筹入唐后,渐渐成为行酒令的工具。    
筹一般用象牙、骨、木、竹等材料制作而成。通常以竹筹多见。筹长约四五寸,宽约五六分。上面刻写古人诗词、曲赋,人名、画作及行令和饮酒法。通常筹都插在专门的器皿中,行令时摇筒取筹,再按照上面令约行令饮酒。白居易有诗《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云:“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会,计程今日到粱州。”元九即白居易好友元稹,诗中“花枝”原应为记数之筹,但白居易“醉折花枝”将此误作为记令之筹了。    
现存唯一的唐代筹子酒令为论语酒筹令,包括有“论语玉烛”酒筹筒及五十根酒令筹。“论语玉烛”的容量刚好容下五十根酒令筹,显然是配套设计的。每根酒筹上刻有《论语》一句,后跟酒规。兹捡十处为证。     
《图二》    
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上客五分  
注:五分,其意为一杯酒十分,饮其半,即半杯。    
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请人伴十分  
注:伴,即陪饮之意    
三:君子不重即不威武
劝人高处十分  
注:处,即处罚之意    
四:恭近于不礼,近耻于辱
注:放,即免饮之意    
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律事五分  
注:律事,饮酒行令时维护令规之人    
六: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劝大户十分  
注:大户,酒量大者。    
七:择其善者而从之。
大器四十分  
注:大器,指大的饮具。    
八: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斛录事  
注:斛录事,即饮酒行令时维护令规之人。    
九:不在其位,不谋其正。
录事五分  
注:录事,同斛录事。    
十:巧言令色,鲜矣人。
自饮五分    
唐时,因为酒令在宴会上普遍使用,民间出现了一大批善长酒令技艺的妓女。这类女子从小就学唱歌令及待人接物,所以大多在酒宴上如鱼得水。《论语玉烛》筹令有“录事”、“律录事”、“斛录事”、“玉烛录事”等字样。其中录事职务一般便由妓女来担任。录事在行令过程中仅管下筹及斟酒等劳动事务,所以地位相对较低。    
担任录律事大抵要符合三个条件:善令,知音,大户。录律事职务最基础的是要先熟悉所行之令,其次要认识在坐就饮之人,再次自身需要有好酒量。斛录事的人选至关紧要。因为在酒席中若有人故意妨碍酒令正常进行时,就需要斛录事出来维持秩序,所以所选之人以“刚毅木讷”为佳。唐人元稹做过斛录事。“曾于窦少府厅中,有一人后至,频犯语令,连接飞十二斛,不胜其醉,逃席而去。”玉烛录事一般是担任管理行酒令器具者。    
唐朝酒令渐渐走向流俗,但是文字等雅令也并而有之。唐传奇《申屠澄》记载了一则关于酒令的爱情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天色渐晚,由于风雪阻途,无奈夜投茅屋。主人热情烫酒备席,围炉飨客。申屠澄举起酒杯行酒令道:“厌厌夜饮,不醉不归。”此句出自于《诗经•小雅•湛露》。令刚落,坐在围炉对面的主人家小姐咯咯地笑了起来,心里道,外面风雪那么大,伸手不见五指,你一个柔弱书生能到哪里去呀。俄而面带娇羞行酒令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大吃一惊,少女行的酒令出自于《诗经•郑风•风雨》,后两句即为“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申屠澄心下猜得少女定是对他有意,刚好自己至今单身,便向主人家求婚,终两人缔结良缘。    
唐酒令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点就是根据酒令而设计了舞蹈,人们将劝酒、送酒的歌舞汇入到酒令中,此即为酒令中的抛打令,抛打令为唐酒令中三大酒令之一。抛打令所使用的器具一般为彩球。唐人有很多诗歌记载这一现象。皇甫松《抛球乐》云:“红拨一声飘,轻球坠越绡。带翻金孔雀,香满绣蜂腰。少少抛分数,花枝正索饶。”    
由此可见,酒令虽然作为一种饮食文化,显然已经上升到了较高的艺术层面了。  
  待续!!
    呵呵、    好一个 酒否,酒否?  
  就说嘛  假期肯定闲不住
  明显说明了咱喝酒的都是有文化的嘛
  最早是那个诗仙李太白  喝了酒那个牛啊    我老飘每次喝了酒,也是文思泉涌,可涌出来的东西味道不对  把我憋的,小脸那个绿呀    惭愧
  多谢江总的红脸,我继续发。
酒令文化之宋元    
宋朝有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的繁华,即宋词。歌词须为玉人,檀口皓齿冰肌,意传心事,语娇声颤,字贯珠玑。歌词地一般在秦楼楚馆、花前月下、筵前水边,由是词与酒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晏殊有词《浣溪沙》云:“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词和酒是古时文人骚客排遣心情的最好方式。    
宋时酒业已经成为国有,售酒收入的提成构成了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朝廷对酒业尤为看重。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新酒酿成之时,官家令妓家女裹花头巾,为酒家保,并立在酒店前招徕客人。甚至还让酒库中颜色姝丽女子妆扮一新,乘着骏马沿街游行。一些风流公子追逐马后争相劝饮,这其中有着很浓重的商业气氛,酒家女的广告做得确算成功。    
宋代不仅沿袭了唐朝的酒令风俗,而且在此基础上大大丰富了酒令文化,这和朝廷的努力不无关系。《正宗通》记载:“牙牌,今戏具,俗传宋宣和二年,臣某疏请涉牙牌三十二房,诗点一百二十有七,以按星宿布列之……高宗时诏如式颁行天下。”连皇帝都亲自参加到宣传酒令的行列中,宋朝酒令文化的繁荣自然是理所当然。    
宋初实行古文运动,复古之风盛行,这在酒令上也有很大的反映。古文领袖欧阳修首创了一种九射格令,此令由古时燕射衍化而来。是射戏与酒戏相结合的产物。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言:“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或指这是这种九射格戏。九射格戏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竞争,欧阳修不喜欢人们在行酒令时因纷争起祸,所以创制了这种无赏罚的酒令。    
欧阳修有《九射格》一文:“九射之格,其物九,为一大侯,而寓以八侯。熊当中,虎居上,鹿居下,雕、雉、猿居右,雁、兔、鱼居左。而物各有筹,射中其物,则视筹所在而饮之。射者,所以为群居之乐也。”宾主依次射靶,每物都有自己相对应的筹,射中一物即拈得与所中之物相符的筹者饮酒,这样不断循环,简洁而明了。    
宋朝时文字令逐渐盛行,此令经下层文人的推广,在形式和技巧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且文字令实现了俗至雅的转换,使得两者各有千秋。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记载,宣和年间,林摅奉命出使契丹,契丹国新造一碧室,如中国之明堂。宴席间,伴使举令曰:    
白玉石,天子建碧室。  
林对曰:口耳王,聖(圣)人坐明堂。    
另外一则则是陶彀出使吴越,席间,越王举酒令曰:  
白玉石,碧波亭上迎仙客。  
陶对曰:口耳王,聖(圣)明天子要钱塘。    
古人在碰到难断之事时,常常用抓阄的方法,这其中涉及到概率的问题。不过不要小瞧了这种游戏,有时还能派上大用场。汉顺帝子欲立皇后,但是宠爱的贵妃有四人,不知如何取舍,最后无奈之中使用抓阄的方法,以求上天的裁决。大约在唐代,阄被人用到酒宴之中当作酒令,但是影响甚小。至宋后阄令开始大盛,可能这同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史学家司马光有诗“藏阄新过腊,习舞更裁衣。”藏庵属于射覆类酒令,也即猜拳。宋孙东鉴《东皋杂录》记载:“唐人诗有‘城头击鼓传花枝,席上博拳握松子’。”藏庵,不仅仅流行在民间,宫廷中亦是盛行。    
由宋入元,渐渐流行起博戏中的酒令。由于民间的巨大影响,以前的骰子发展成了骨牌。一些上层的文人士大夫在从俗风气的影响下,慢慢接受了这种酒令。    
骨牌一般以竹子为背,以兽骨为面,贵族人家也有用象牙为面的,然后将背与面拈合而成。骨牌以三张为一副,但是具体玩法多种多样。《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对此有介绍。“鸳鸯道:‘有了一副了,左边是长三。’”宝钗道:‘双双燕子语梁间。’鸳鸯道:‘右边是三长。’宝钗道:‘水荇牵风翠带长。’鸳鸯道:‘当中三六九点在。’宝钗道:‘三山半落青天外。’鸳鸯道:‘凑成“铁练锁孤舟”。’宝钗道:‘处处风波处处愁。’说完饮毕。”    
从鸳鸯和宝钗的对话中中可以看出这种牙牌令的一些规则。先置一副骨牌,令官随意揭取三张,念出第一张牌名,行令者讼一句诗。令官念第二张牌名,行令者继续讼一句诗,如此三次。最后令官念出骨牌副名,行令者再赋诗一句。行令过程的要求是要所赋之诗与骨牌文意相通并且要押韵。    
酒令在宋元时渐入平民化,这和宋元时具有特色的文化,词曲的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天高云淡ABCC 回复日期: 13:41:39 
        呵呵、        好一个 酒否,酒否?        天高兄,我可是知道你很能饮酒的哦,还逢饮必醉,对吧。
  先顶再看
  作者:何况我辈孤且直 回复日期: 21:18:00 
    先顶再看      此老非一般老。
  唐时,因为酒令在宴会上普遍使用,民间出现了一大批善长酒令技艺的妓女。这类女子从小就学唱歌令及待人接物,所以大多在酒宴上如鱼得水。  -------------------------  似乎叫“伎”,和妓女还是有区别的。
  作者:脂砚斋生 回复日期: 21:18:57 
    作者:何况我辈孤且直 回复日期: 21:18:00        先顶再看            此老非一般老。  ---------------------------------------  呵呵!还算一般了。  ------------------------------  ------------------------------  天高兄,我可是知道你很能饮酒的哦,还逢饮必醉,对吧。  --------------------------------  呵呵,如果不是为了醉,还喝什么酒?    
  作者:何况我辈孤且直 回复日期: 21:20:02 
    唐时,因为酒令在宴会上普遍使用,民间出现了一大批善长酒令技艺的妓女。这类女子从小就学唱歌令及待人接物,所以大多在酒宴上如鱼得水。    -------------------------    似乎叫“伎”,和妓女还是有区别的。    -------------------------    受孤直老教诲,应当是“伎”,两者区别还是挺大的,即改。
       作者:何况我辈孤且直 回复日期: 21:22:21 
    作者:脂砚斋生 回复日期: 21:18:57        作者:何况我辈孤且直 回复日期: 21:18:00          先顶再看                  此老非一般老。    ---------------------------------------    呵呵!还算一般了。    ------------------------------    ------------------------------    天高兄,我可是知道你很能饮酒的哦,还逢饮必醉,对吧。    --------------------------------    呵呵,如果不是为了醉,还喝什么酒?            人有时是要为情所困滴。
  作者:何况我辈孤且直 回复日期: 21:22:21 
    作者:脂砚斋生 回复日期: 21:18:57        作者:何况我辈孤且直 回复日期: 21:18:00        先顶再看        此老非一般老。    ---------------------------------------    呵呵!还算一般了。    ------------------------------    ------------------------------    天高兄,我可是知道你很能饮酒的哦,还逢饮必醉,对吧。    --------------------------------    呵呵,如果不是为了醉,还喝什么酒?    ----------------------  
孤直兄,此言快哉、、  
当与你浮一大白、、、、      
  想问个问题,古代的酒是不是普遍比现在的酒度数低呢?  怎么也不明白古代人能海喝湖灌的,肝脏却能承受。  还有,红楼梦里的美女们不少人也能喝酒,来个座谈也是常先敬几杯的,眉头也不皱一下,那些酒应该是甜酒吧?
  今日饮酒  是为了  明日的不醉
  作者:脂砚斋生 回复日期: 21:41:36 
             作者:何况我辈孤且直 回复日期: 21:22:21        作者:脂砚斋生 回复日期: 21:18:57          作者:何况我辈孤且直 回复日期: 21:18:00            先顶再看                        此老非一般老。      ---------------------------------------      呵呵!还算一般了。      ------------------------------      ------------------------------      天高兄,我可是知道你很能饮酒的哦,还逢饮必醉,对吧。      --------------------------------      呵呵,如果不是为了醉,还喝什么酒?               人有时是要为情所困滴。  -----------------------------------------  
人为情困的酒是不能喝D、喝多伤身情更愁、、  
最痛快的喝酒是、、、    
可惜,现在很少了、、、    
  上来看望,学习,顶!
酒令之明清    
明清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朝代万历年间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渐渐走入商业化,商业化的直接结果是促使市民阶层的形成及壮大,这一阶层使酒令由雅入俗起了很大的作用,以致明清时期俗令风行一时。    
明清酒令的发展进入了另一个高峰,酒客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举世之物无不可入酒令。明清的酒令著作繁多,总计达四十余部,最难能可贵的是大都保存完整。清人俞培敦著有《酒令从钞》,此书是一部总结性的作品。俞培敦将酒令分为四种:“古令,雅令,通令,筹令”,并分门别类做了诠释。    
酒令,在某些文人眼中,不仅仅是一种酒戏,而把它上升到了儒学文化层面。北宋司马光认为投壶之戏“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可见他从投壶之戏中悟出了中庸之道。不过在民间,人们就不理会这些,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思,改造各种酒令。投壶在流传过程中有很大变化。首先是壶口两侧各添一耳,投壶之矢由棘箭换成竹制品,并且在上面刻字雕花,非常美观。    
明代的江南,特别是松江一带,投壶之戏非常盛行。人们在以往投壶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不少的新式样。明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此时流行一种“秋千壶”。壶的形状如古代的烛台,壶底三足鼎立,壶身用竹节支撑,壶顶置一根铁条,铁条上安有一大二小三个铁圈。当竹矢触及壶耳或壶圈时,壶身就会前后晃动并且随之旋转,此状极似秋千,故以此名。投秋千壶的姿势有“乌龙入海”“白云归洞”,两者都形象地描述了竹矢入圈时,壶耳摆动及壶身旋转的情形。    
投壶比较有难度的是“背投兵机势”,即两人皆距离壶八尺之外,背壶而立,分别执竹矢向脑后抛出,如果竹矢碰到壶耳或落入壶口则胜,反之则负。行此酒令必须有酒官监督,负者依例罚酒。    
对于酒令,比较容易的是骰盘令,该令为唐朝三大酒令之一。一直到明清,仍然是酒徒们的至爱。骰子别号又为“惺惺二十一”,极为有趣。骰子制作皆是正方体,六面点数相加刚好为二十一点。虽然骰子掷在骰盘上嘀咕咕地乱转,不易为人控制。但若酒徒勤加练习,据说可以达到想掷几点就掷几点的程度。有的酒徒还靠此类技艺生财,因此与骰子生出惺惺相惜之情。    
明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六十七回写到投骰令,“温秀才道:‘掷出几点,不拘诗词歌赋,要个雪字,就照依点数儿上。说过来,饮一小杯;说不过来,吃一大盏。”温秀才话意是大家用一枚骰子掷点,然后吟出一句诗词歌赋,掷得几点,那么雪字就得嵌在第几个字中。温秀才掷了幺点,吟道:“雪残鸂鶒亦多时”,应伯爵掷了五点,想了半日,想不出来,勉强吟道:“雪里梅花雪里开”,然而诗中有两个雪字,首字雪多余,犯了令,罚饮一杯。西门庆用两枚骰子掷了七点,吟不出诗来,忽想起《香罗带》一句唱词,也道:“东君去意切,梨花似雪”。本来雪字该用在第七字上,而西门庆用在了第九字上,也为犯令,罚饮一大杯。    
明入清后,转而流行一种酒牌令,酒牌起源于唐代的叶子。宋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令策子。”所以酒牌又被称为叶子酒牌。    
明代画家陈洪绶曾作过一副《水浒》叶子酒牌以周济友人。周孔嘉与陈洪绶私交甚好,孔嘉家贫,家里八口人生活朝不夕保。陈洪绶见朋友有难,绘出这副酒牌,帮助孔嘉。孔嘉将酒牌刻印行销集市,以维持生计。《水浒》叶子酒牌共有四十张,每张牌上画一幅梁山人物画像,旁注令辞及辞约。行令时,将四十张牌扣于席上,酒客依次揭牌,按照牌上所刻的酒约行令饮酒。兹捡十五张为证,不分顺序。    
花和尚鲁智深  
饮逃禅者  
入云龙公孙胜  
好道者饮  
母夜叉孙二娘  
俱内者饮  
鼓上蚤时迁  
免饮    
圣手书生萧让  
善书者饮    
霹雳火秦明  
饮性刚者    
急先锋索超  
柔和者饮    
一丈青扈三娘  
身长者饮    
拼命三郎石秀  
萌好者饮    
浪子燕青  
饮风流者    
十一:牌名
小旋风柴进
饮世胄    
十二:牌名
神机军师朱武  
饮善变    
十三:牌名
青面兽杨志  
貌美者饮    
十四:牌名
小李广花荣  
手搭椅上者饮    
十五:牌名
呼保义宋江
饮首席  
《图三》    
陈洪绶另还绘有博古叶子牌,这副酒牌是为了解决他自己的生计问题,与《水浒》叶子牌大抵相仿。清代不借代器具而行的酒令,以猜拳为最。猜拳虽然形式上俗,但是却俗得可爱,甚至在日本某些地方也可以看得到这种酒令。    
猜拳的规则为行令者各出拳,且同时各呼一数,猜测两人所伸指数之和,猜对者为胜,如果两人皆猜对,则每个人皆饮酒一杯;如果两人皆未猜对,只得重新开拳。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写道:“湘云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划起拳来。那边尤氏和鸳鸯隔着席也‘七’‘八’乱叫划起来。袭人赢了平儿,尤氏赢了鸳鸯,三个人限酒底酒面,湘云便说:‘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    
明清的酒令渐趋市民化,这在明清所流传下来的小说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作者:西门杏庵 回复日期: 23:39:21 
    上来看望,学习,顶!      杏庵兄,晨好。
  一直有个印象,凡好酒之徒,必是性情中人,绝非奸狡之辈。  所以,对于生活中接触到的酒友,产生本能的亲近感。  不过对这酒令一事,实在是一窍不通。  向楼主学习。
  记号!
       作者:举长矢射天狼 回复日期: 20:41:39        貌似你喜欢在体育版里混的。
  呵呵,有趣,喜欢喝,但不会酒令,学习,顶
    脂砚君吉祥!  在下亦是善饮之士,闻酒令而欣喜,持巨斛而豪纵。  脂砚君的佳酿醇正,小料丰富,在下业已微醺,希冀与众酒家酩酊焉。
  酒令,玩得也太雅了。  唯一還記得的就是薛蟠的了,呵呵。  酒可通神,皇帝呼來不上朝。  管他三杯五盞,烈酒難逃三江口。  俺們東北人不玩那個。  設麽來了都猛灌。  喝他個  通天一吐  那管開車上樹,呵呵!
       酒香四溢,一坛好酒!     文采飞扬,一篇好文章!     学识渊博,一位好才子!     斋兄文字温和圆润,看起来非常舒服,喜欢!    
  作者:北堂春水 回复日期: 11:24:29 
    一直有个印象,凡好酒之徒,必是性情中人,绝非奸狡之辈。  ——————————————————————  酒后装疯行凶者,亦可亲近乎?
  还是古人雅啊~`
  烟酒不分家,研究研究!
  好酒!
    浪迹江湖,随风飘萍,幕天席地,率性适情,纵酒放歌,欲醉还醒,乾坤混沌,惟我清静,春花秋月,了犹未酩,歌以咏志,鼓瑟弹琴,志不厌高,曲不厌精,日月之行,惟吾德馨。  脂砚君,了犹未酩先生,乃在下不可多得的知己,有暇一起把酒行令共乐兮!
    现在的酒令文化当属山东、河南、陕西、、  
  好文配好酒,不亦快哉!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帝掷骰子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