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班图族的寒冰剧毒的师傅

画家简介 - 新疆天山网
  魏东 1968年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教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始终坚持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入天山南北牧场和昆仑山区高原写生,众多精品参加了区内外大型美展。在创作和学术上,先后在国家级核心刊物《美术观察》《装饰》《文艺争鸣》等上发表了十余件国画作品和数篇学术论文。出版有《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集o魏东》专辑,《学院精英画派o魏东》专辑等。  李冬 又名李涣江,1968年出生。新疆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新晨》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青春的记忆》获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展优秀奖。插图获第六届全国装帧艺术展优秀奖。《故园秋》《美丽广场》分别入选第三、四届西部大地情展。《春风黄金周》入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美展。《呐喊》入选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校园嘉年华》获“天山情” 三等奖。出版《李冬水墨画》及连环画三十余套,发表艺评文章数十篇。   陈建华 1968年生于新疆伊犁。现为新疆教育学院美术分院院长,任新疆美术家协会理事、新疆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新疆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1994年作品《一年容易又秋风》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1999年作品《松荫论道》入选首届国画家中国画小品精作展;2004年8月作品《流转的白昼》入选重提新经典o全国美术院校名师作品提名展;2004年9月《杏熟时节》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2007年作品《南疆春早》入选第四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2010年《龟兹风情o一》《龟兹风情o二》入选阳光新疆写生作品展。2010年《故道轻尘》获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铜奖。  褚晓莉 1970年出生。中国美协会员,作品入选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获首届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览会优秀奖,2006年天山文艺奖获得者。现为新疆教育学院美术分院绘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99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助教进修班。   &&&&周静 1970年出生,祖籍天津。新疆画院专业画家、副教授,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新疆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新疆大漠印社副社长,新疆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诗词学会会员,乌鲁木齐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美术家协会理事。著有《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集——周静分册》《新疆中青年代表书法家书法作品集——周静卷》《学院派精英——周静花鸟画作品集》等。  艾力江o买买提 笔名寒冰,维吾尔族,1970年生于新疆伊犁新源县。1996年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乌鲁木齐市美协理事。有多幅作品入选国家级、省级展览并获奖,2012年赴中国美协举办的少数民族青年画家高研班学习一年。近年来,有多幅作品在国外展出,得到好评并收藏。   卢长 1969年出生,甘肃秦安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2003年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毕业,2007年7月至8月进修于兵团第二届美术创作高研班,2010年7月至8月进修于北京现代工笔画院。现任新疆伊犁霍城县六十四团小学美术高级教师,兵团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兵团农四师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努尔买买提o阿不力孜 维吾尔族,1969年生于新疆岳普湖县。1991年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本科学历,学士学位。2010年至2012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建勋工作室研究水墨人物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艺委会委员,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康永红 1968年生于新疆塔里木河畔的农一师十四团。1992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美术教育二十余载。现供职于阿克苏画院。2012年3月工笔画作品《守望》入选“新疆好”新疆美术作品进京展。  朱零(林) 1968年出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毕业于新疆广播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工作室首届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现为李小可艺术工作室助教。出版有《中国画廊推介画家精品:朱零卷》《收藏界关注的中国画家:朱零卷》《当代名家精品集粹:朱零山水写生》《中国美术出版界推荐画家:朱零》等。多幅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朱健 笔名青水,1963年出生,祖籍江苏无锡。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师从孙其峰、孙伯翔、白庚岩、申世辉等诸先生。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书画研究院书画家,曾在新疆艺术学院授课,长期从事专职书法、美术教育工作。擅花鸟、山水,工诗词,善书法。作品以传统功力融入现代审美意识,追求古拙清雅,淳真朴厚的艺术风格。关注生命,崇尚自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自治区展,获奖并收藏。被多家媒体报道。  &&&&童宏琦 笔名阿童牧,1963年出生。1988年,新疆军区为阿童牧举办书画展,原新疆美协主席吴奇峰、书协主席邱零到场剪彩,给予充分肯定。2003年创作的25米长卷《百驼图》由外交部赠与国外使节后,被誉为“西部骆驼王子”。在28年的军旅生涯里,老战友著名冰雪山水画家王均兵老师给予了一定的鞭策和指导。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疆分会会员、上海民族画院院士、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出版有《阿童牧画集》、微雕《王洛宾纪念特辑》等。   &&&&陈少林 1964年生于四川宜宾。1982年10月入伍,2005年7月退役。2001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刘大为、王天胜、袁武、仁惠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助教、新疆画院特聘画家、新疆美协国画艺委会委员、新疆军区军旅书画院副院长。擅长中国水墨人物画,作品大多表现西部军人的戍边生活和新疆少数民族风情。  贺维理 1964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自幼师从于龚建新老师学画。1988年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国画系,现在新疆文化馆从事国画专业创作。2010年进修于清华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高研班, 2011年作为新疆文化艺术人才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院李洋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疆创作中心成员,新疆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彭召胜 1964年出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国家三级美术师。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研修中国画。曾尝试和提炼不同的笔墨技法,把西部山川、大漠、戈壁作为画面表现主体,以传达、表现自己的“心境”,努力提升画面的意境,创作了许多山水、人物画作品和文艺插图。作品多次入选省、部级以及国家级重要展览。现为中国石油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新疆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克拉玛依市文联常委、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郐振明 1966年出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家艺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新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对弈》《赛马》《花梦》《火焰情》《立秋》《刁羊》之一、之二等多幅作品分别参加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立秋》被评为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并参加了文化部在德国举办的当代中国画作品展览。《对弈》辑入亚运会第二届全国体育美展中。《花梦》辑入《全国首届人物中国画作品集》,《刁羊》之一辑入《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作品集   柳文喜 号喜子,1963年生于新疆吉木萨尔县。毕业于新疆教育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大学学历。现任新疆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摄影家协会会员、新疆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新疆北庭书画院副院长,新疆丝绸之路博物馆、吐鲁番维吾尔古村维吾尔民俗陈列馆和新疆历代和田玉博物馆艺术总监。1982年应征在帕米尔高原武警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服役,1996年授予武警中校警衔,2000年转业。先后就职于新疆美术家协会,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中国山水画和博物馆展陈策划、大型展览设计方面有较深造诣。  1962年生于甘肃陇东。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庆阳师专美术系,2009年进修于文化部全国书画拔尖人才高端班。现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全国美术理论与书画创作专项研修班,先后担任中央美院宋唯原导师班主任,大写意花鸟画高研班助教,教学部督导组组长,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委员,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新燕都画院副院长。2010年广东电视台拍摄了专题片《冉世钧艺术之路》。2012年受法国电视台邀请出访欧洲各国进行学术交流。   1962年出生,山东招远市人。毕业于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群文系。现为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交通书画协会理事、新疆山水画研究会会员、昌吉美术工作者协会会员。先后师从天津著名书画家龚望、安旭、杨风仪、申世辉及新疆著名画家牧歌等,擅长山水画及写意花鸟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新疆及昌吉州美术作品展并获奖。  1962年生于四川省三台县。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山水画研究会理事,《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特聘画师。曾任吐鲁番书画院院长,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员,中国美协高研班人物画创作室画家 。出版有《踏歌新疆亚西作品选》《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个案研究张亚西写意人物》《中华艺术名家张平画集》。买家服务热线:400 669 0999|
hi,欢迎来雅昌画廊主页!请|
请输入印象
经营时间:11年
展厅面积:1000平米
地&&&&区:浙江-杭州
您所在的位置:&&正文
画家葛寒冰作品将于8月28日10点开拍
&&&&&&&&&&
&&& 青年画家葛寒冰作品将于8月28日上午10点在淘宝拍卖会&青年艺术家发现计划专场&准时开拍,敬请期待!
开拍时间:2014年8月28日10:00
结束时间:2014年8月28日22:00
&&& &青年艺术家发现计划&是杭州方丹文化艺术策划公司旗下品牌&天天艺购&,发起的一项旨在挖掘推广优秀青年新锐艺术家的互联网项目。通过网路推广,扶持和培养优秀青年艺术家,引导青年艺术家重视学习和实践,关注现实,拥有更高、更广泛的视野和角度来进行艺术创作。这次首场淘宝拍卖会本着&专业&、&学术&的眼光,从50多位艺术家中遴选出9位艺术家,征集到82件精品力作,所推出的青年艺术家都是通过层层选拔,具有极大市场发展空间的潜力股,将为广大藏家奉上一场精心准备的精品盛宴。
拍品预展:
国画《半边莲香》
作品尺寸:69 cm&33 cm
创作年份:2014年
点评:此图以篆书笔法写荷杆,以草书笔法写荷叶,用笔粗细得当,疾徐顿挫。&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赋色优美,充满灵性。
国画《春带雨》
作品尺寸:35 cm&35 cm
创作年份:2014年
点评:一枝芍药带春雨。此图绘芍药两枝,一枝怒放,一枝含苞,一开一合,动静自然。全图水墨淋漓,妙趣横生。
国画《春风长在》
作品尺寸:1 m&33 cm
创作年份:2014年
点评:此图画一前一后芍药两枝,其上彩蝶一只,振翅而飞。春风吹佛,生机盎然。
国画《滴翠流红》
作品尺寸:35 cm&35 cm
创作年份:2014年
点评:此图未设背景,仅绘芍药一朵,几近占据整幅画面,构图颇为大胆。运笔粗辣洒脱,用色娇艳欲滴,不拘成法。
国画《花开时节》
作品尺寸:69 cm&33 cm
创作年份:2014年
点评:此图墨色浓厚,色彩绚烂,枝叶用笔翻飞,花瓣没骨写意,随意点染,不失法度。
国画《美意延年》
作品尺寸:1 m&33 cm
创作年份:2014年
点评:此作以S形构图绘折枝芍药一枝,笔力沉稳,兼工带写,颇有茀之老人之遗风。
国画《石畔春风》
作品尺寸:35 cm&35 cm
创作年份:2014年
点评:此图构思新颖,布局独特。岩石与花朵相视而笑,岩石静穆典雅,犹如处子;花朵迎风摇曳,动如脱兔。春风拍石畔,又绿江南岸。
国画《双韵》
作品尺寸:69 cm&69 cm
创作年份:2014年
点评:此图为郑竹三、葛寒冰合成之作,葛寒冰写梅,郑竹三补石。墨梅盘枝错节,繁花似锦;灵石瘦骨嶙峋,孔洞通透。旁依秀竹一丛,摇曳多姿。全图浓淡相宜,设色典雅,相得益彰。
国画《岁寒同心》
作品尺寸:35 cm&35 cm
创作年份:2014年
点评:此图以水墨大写意绘桃花数朵,用笔大胆泼辣,意到笔随,墨渖翻飞。桃花素与爱情相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作者有题&岁寒缔结同心花&,象征寓意浓烈。
国画《紫雪本色》
作品尺寸:69 cm&69 cm
创作年份:2014年
点评:此图以草书笔法写藤蔓,以点苔之法描藤花,藤蔓穿插缠绕而有条不紊,藤花排列密致而瓣瓣有别。全图笔恣墨纵,敦厚老辣,外貌粗疏而内蕴浑厚,虚实相生,能纵能收,疏可走马,密不容针。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天津市宁河县12种文化
第一种:宁河的红色文化。宁河县是清雍正九年三月十九日(日)从宝坻县划出正式建县的,当时总面积有2500多平方公里,包括了现在滨海新区的塘沽、汉沽和东丽区、北辰区,南临渤海,与丰润县、玉田县、宝坻县和天津卫交界。后几经变故,逐步形成今天的版图。作为退海之地,宁河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有“泽国水乡”美誉,自古以鱼盐之利、漕运之便、鱼米之丰而驰名遐迩。造化钟毓秀,地灵必人杰。这里很早就播撒下革命火种,孕育出革命传人,谱就了红色经典。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早期,宁河出现了一批革命活动家和领导者。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党组织、中国共青团天津团组织创始人于方舟。他出生在宁河县俵口乡,也就是“七里海”的核心区。1916年,考入天津直隶省立第一中学。后任天津第一个学生会组织“直隶省立第一中学学生救国团”团长,创办“新生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3年9月,经李大钊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天津地委第一任书记。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1927年,在玉田县发动暴动,失败后不幸被捕,于次年就义,年仅28岁。因为于方舟,七里海聚集了周恩来、邓颖超等一批仁人志士,特别是1920年于方舟同周恩来等进步学生去省公署请愿入狱后,于方舟把周恩来、邓颖超等多名进步学生(他们大多都成为天津最早一批党员)接到俵口家中居住,直到周恩来一行赴法勤工俭学。至今,宁河还流传着周恩来、于方舟夜游七里海的故事。与于方舟一样,宁河还有天津早期革命青年领袖卢绍亭(岳龙镇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京汉铁路大罢工领导人之一康景星(芦台镇人),优秀的地方革命领导者陈狄和韩松等等。宁河也因此成为天津革命烽火的燎原地。抗战时期,这里出现了冀东抗日传奇人物武宏等,至今还有“大武宏、骑大马,白盔白甲把敌杀”的民谣。还有更多宁河人,他们投身革命甚至献出生命,但事迹并不为人知,有的,也只是在长长的宁河县英烈名单中看到简单的记载,其精神同样彪炳史册。因为红色文化在这里汇聚、流淌和传扬,反映农民革命的史诗巨作《红旗谱》,在这里拍摄成电视剧,并在此修建了《红旗谱》作者梁斌同志的文学纪念馆。就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纪念馆重新整修一新,成为红色传承的新阵地。
第二种:宁河的英雄文化。宁河战国时为燕地,自古多慷慨英武之士,曾有刘仁恭、刘守文、刘守光等唐代名将,出过刘兆麟(丰台镇人)、刘殿衡(丰台镇人)等清代名臣,但历览闻人、究其代表,可谓文有杜立德(宁河镇人),武有王锡朋(芦台镇人)。杜立德何许人也?他是明崇祯癸未进士,后入清廷为官,经顺治、康熙两帝,历任太常寺少卿,工部、兵部、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加太子少保衔,后调任吏部尚书,后任保和殿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后任太子太傅,致仕还乡后加封太子太师。他把清廷“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基本干全了,为清开国后汉人第一重臣,病故时赐谥号“文端”,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人物。王锡朋呢,清嘉庆年间中武举,官至福建汀州镇和安徽寿春镇总兵。曾参与平息维吾尔族暴动和瑶民起义。1840年,英国第一次攻占浙江定海时,他镇守着上海吴淞、宝山一带,1841年,与定海总兵葛云飞和处州总兵郑国鸿共守定海。1841年10月,英军2万人进攻定海,王锡朋以寡敌众,一条腿被炸断仍“手刃蜂拥而上之敌数人”。殉国后,谥号“刚节”,在定海和宁河立专祠祭奠。还有聂士成,他虽非宁河人,但曾率淮军驻扎芦台9年“扼守北洋门户”,在保卫天津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中殉难,芦台专建聂公祠并有专人看护。历史记载,宁河人民还积极呼应太平天国北进、李自成义军过境“附之势张甚”、广泛组织“义和团”和“红灯照”、自发组织抗税赋。可以说,宁河有着较深厚的忠义传统、英雄情结和反压迫的斗争精神。
第三种:宁河的学术文化。宁河素来重视教育,明、清两代有425人考取进士和举人,至清末“业儒者近万人”,具有良好学术氛围,造就了一批学术大家。从人文科学讲,有汉语拼音原创人之一、汉字改革先驱、著名语言学家清代的王照(芦台镇人),他在1900年发行的《官话合声字母》一书影响很大;还有儒学家朱伯昆(宁河镇人)、大众教育创始人解殿臣(东板桥村人)、教育家杜心耕(宁河镇人)等。从自然科学讲,有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芦台镇人),尽管他本人不愿别人这样称呼他,尽管他从事的事业具有保密性,但他的事迹还是被传扬。在最近全国热播的以“二弹一星”为题材的电视剧《共和国旗帜迎风飘扬》中,对他的人和事都有生动刻划;还有著名数学家冯克勤(造甲城镇人)、光学家张耀明(芦台镇人)、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专家王之卓(丰台镇人)等。浓厚的学术文化影响至今。目前,仅京津两地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宁河人就有300余位(宁河现有人口41.6万),学术人才占比可见一斑。
第四种:宁河的创演文化。宁河人亲文化、爱文化、懂文化,并通过创作和表演进行展现。宁河评剧团曾名噪一时,宁河的潘庄比较早建成影剧院和文化中心,成为全国文化乡镇典型。由于良好的群众基础,宁河在创作表演方面名人辈出。比如著名戏剧家丁一三(七里海镇人),他编剧的电影《英雄虎胆》、话剧《陈毅出山》等,至今仍受关注。著名女画家周思聪(芦台镇人),其代表作《人民和总理》家喻户晓。写过《罗兰小语》、《寄给飘落》的台湾女作家罗兰(宁河镇人),她的书曾在华人世界风靡。书画家李昆璞(丰台镇人)、诗人郑愁予(宁河镇人)的作品也广为人知。此外,北京人艺著名演员张瞳(芦台镇人)、刘秉义(祖籍宁河)、李瑛、张宏声仍活跃在舞台上。宁河还留下许多创演名家的足迹,比如当代天津画派代表性人物之一何家英,就曾在宁河插队,后调到县文化馆工作,在宁河的日子为他打开艺术之门。现在,创演文化在宁河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延伸,连续举办四年的七里海文化旅游节成为集中展示的舞台,节庆假日成为集中展示的时段,创演文化的繁兴是推动文化整体发展的重要抓手。
第五种:宁河的民间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武术和手工艺品制作。武术界有这样的说法,形意拳最后一个高峰期,出现在民国前后宁河一带。以傅剑秋(芦台镇人)为代表的爱国武师在宁河设馆传武,民间蔚成风尚。直至今日,在宁河习练形意拳者也很多,许多名师在全国大赛获奖。2000年,宁河85岁老者李仲轩口述了师从唐维禄、尚云祥、薛颠三位形意拳名师的亲身经历,在《武魂》杂志连载后引起轰动,后汇集成书叫《逝去的武林》,因弥补了武术界历史一段空白而波及海内外,得到不同门派推崇,这本书记录了当时宁河武术的繁盛景象和武术名师的品性。与武术一样,手工艺品制作历史久、有特色、流传广。东丰台木版年画,曾与杨柳青年画和武强年画齐名,是北方代表性年画。明清时,丰台镇因水陆码头而成为年画集散地“颇得东北、蒙古之大销场”,曾出现“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景象,戴廉增等大年画坊,年产量能达到100余万张,并形成用色厚重、线条粗犷、精雕细作等特点,现仍有传承人在用心经营。去年春节期间,冯骥才先生在《今晚报》上发表《东丰台年画》,强调其艺术独立性。此外,板桥镇盆罐村的陶艺也因上溯久远、做工精美、不断创新而著称,每年大量产品直销境外。正因为此,1972年,国家恢复传统工艺品出口,宁河在丰台镇北村大队建立了工艺厂,先后挖掘和生产木版年画、泥玩具和木雕,摸索了找订单、设计、培训、生产、出口相对完整的模式,鼎盛时期年产值达百万元。该厂一直办到90年代中期,成为天津市外贸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也可以说是文化产业较早的成功案例。目前,在丰台镇、板桥镇、芦台镇、潘庄镇,聚集和活跃着许多能工巧匠,涌现了“芦台张”(张宗泽)、韩克胜等工艺高手,所产木雕、根雕、木版年画、陶艺、剪纸、编织等广受欢迎,东丰台木版年画和板桥镇的陶艺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宁河的民间花会、民间乐舞、民间传说也都很有名,“鹤龄会”、“南涧花吹”多次代表天津市参加展演。应该说,宁河的民间文化土壤深厚、内容丰富、相对集中,这既是对宁河过去历史的见证和注解,也应是下步重点发展的内容。
第六种:宁河的帝踪文化。历史上,很多帝王来过宁河,并留下至今改变和影响宁河的印迹。比如,“七里海”现95平方公里,为何只名“七里”呢?有一说,此地原称“秦临海”,传说秦始皇经此地到秦皇岛,并建红心堤以防海水侵入。后来“秦临海”念白了,就成了“七里海”。再比如,建天尊阁有这样的说法。明朝燕王朱棣扫北,过宁河丰台时觉有龙气升腾,就命人改变这里的风水,遂在丰台镇建起天尊阁以镇住龙气。后来,还在北京一地取名丰台(俗称西丰台),是想看住宁河的丰台(俗称东丰台),这也就有了先有宁河丰台镇后有明代北京城之说。还比如,宁河东北部还乡河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宋代二宗被辽掳走经过此处,二宗想再回家乡很难了,悲而警百姓,一定要奋起抗金,迎二帝还朝。与之相关的是,宁河在宋代一直是抗北夷的重地,现“潘庄”传说为潘仁美封地,并存“杨七郎墓”。比如,宁河西南部造甲城的来历,是李世民东征高丽,留下兵户造盔甲,故名造甲城。这些都说明,宁河县历史上曾受到帝王的关注,流传至今的许多故事已经融化成其地域内涵。
第七种:宁河的宗教文化。宁河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佛教、道教一度昌达,寺、阁、庵汇集,以宁河镇和芦台镇最巨。清雍正年间,芦台镇已始建“三阁八庙”。后至光绪年间,天主教、基督教传入宁河,咸丰年间,伊斯兰教随回族迁徙传入宁河。在宗教建筑中,最著名的当属位于丰台镇、号称天津道教三大建筑之一的“天尊阁”,该阁建于明代,地处要冲、气势雄伟、香火延承,历史上经过多次修缮,主体始终是三层木结构楼阁,是天津滨海一带现存唯一的高层木结构古建筑,历经唐山大地震依然巍然矗立。此外,原芦台镇的盐母庙还供奉着天津唯一的地方神盐母,保佑盐业兴盛。此庙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代,具有较长历史。此外,位于芦台镇的宝塔寺、位于岳龙镇的兴隆庵、位于宁河镇的关帝庙、位于北淮淀乡的镇海庵也很著名。清光绪年间,宁河还出了一位大德高僧,就是被佛教界推崇的“三虚”大师之一的倓虚大师(王福庭)。他是天台宗的中兴人物,弘法东北各省,渡海南在香江讲学,并于1958年,创立了“中华佛教图书馆”。他一生兴建了包括天津大悲院在内的20多处庙宇、13所佛学院,形成以他为代表的“湛山学派”,至今东北很多地区还都供着他的牌位,可见其影响之大。近年来,宁河着手修缮和重建一些宗教设施,进一步发挥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
第八种:宁河的运河文化。宁河因水得名、因水而兴。现有5条一级河道、12条二级河道,蓟运河是宁河的母亲河。从版图形态看,得出这样的比喻:“天津如腾空的骏马,宁河如雄踞马前的金蟾,而蓟运河是这尊金蟾的项链”。这条河流源自迁安县三台营,经遵化、蓟县至宝坻入宁河北部,抵北塘入海。有意思的是,入宁河前,蓟运河走势平缓,但在宁河境内却摇曳生姿、九曲十八弯,有小“百慕大”之称。难怪明朝朱棣会由此想到龙气升腾。因为运河,使宁河成为交通重地,丰台等镇成为水陆码头,聚集了大量商铺和商贾,宁河人出枪杆子(能打仗)、笔杆子(能写文章)、秤杆子(能做生意)不胫而走,有“金宝坻、银武清、不如宁河一五更”的说法。因为运河,丰台曾是京东第一镇,宁河成为富庶之地,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的第一站就延修到芦台。也因为运河,人们因河势修屋造阁,形成“三山不露头、河水反弓流”的祥和景色。还因为运河,造就了宁河人不保守、不欺生、不服输的普遍特点。前段时间有一部长篇小说叫《天津玩闹》,在网上疯传,号称是天津版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作者是宁河人,主要人物中正面形象占多的也是宁河人,是主人公的哥哥,一个重情讲义、敢于担当的宁河人。这个人物形象与运河文化中的很多元素相吻合。
第九种:宁河的农耕文化。宁河为渤海沉积平原,处在海河水系下游,地形开阔,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地肥力较高,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三国时期,曹操在这里驻军,把宁河作为屯田、备粮和军需转输基地。元代在宁河试种水稻,明、清引进新稻种、新技术,清道光年间,县令乔邦哲大力推广种稻,并改进灌溉方式。新中国成立后,水稻种植发展很快,水利设施逐步完善,成为天津农业大县。1985年,国务院农牧渔业部确定宁河为水稻基地县。“小站稻”成为品牌。在漫长的耕种历史中,宁河广大群众发明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形成具有农耕文化色彩的地名,创造了宁河方言,并使“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哲学内涵得以充分体现。所以,更贴切地概括宁河人普遍特点,或许要再加上这样的定语:“务实”而不保守、“抱团”并不欺生、“平和”但不服输。现在,宁河群众已越来越深地认识到农耕文化及影响,有的自发建设“农耕文化园”,就是想留住这几千年传下的宝贵遗产,留下村落美好的记忆,表达农耕的内涵、农村的温暖、农民的伟大。
第十种:宁河的湿地文化。湿地、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世界上有“湿地公约”,每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千百年来,湿地以其特有的美学、教育、文化等功能,成为人类音乐、美术和文学的创作源泉,形成了特有的湿地环境和人文理念。湿地文化内涵丰富,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宁河西南部有著名湿地——七里海,号称京津之肺、津城之肾、物种之库。“之肺”是说其不仅面积大,而且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出城市很多,是天然氧吧和空气湿度、温度调节器。“之肾”是说这里保持了水源、净化了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改善了区域生态状况、维护了生态平衡。七里海也是世界上贝壳堤与湿地并存的三块区域之一。“之库”是说这里物种资源丰富,有植物200余种、动物300余种、仅鸟类就有182种,是北方候鸟重要的栖息地和迁徙大通道。“紫蟹(就是七里海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因生长于河海两水中,而蒸后壳呈紫色得名)、银鱼、芦苇草”是七里海三宝。尽管离市区并不远,但这里是动植物的天堂,七里海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惜物种资源具有重要作用。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天津“一轴两带、南北生态”总体规划中“北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七里海”5000年前已基本形成,滋养浸润着宁河的土地和人民,使这里对生态的关爱和友好成为自觉,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渗透到生活中,进一步凝结成平和乐观健康的心态。目前,宁河在全面保护“七里海”的基础上,突出古、野、绿、水、文的特点,使湿地文化不断得到弘扬。
第十一种:宁河的食文化。多年来,宁河这块土地因依海靠水,保持了河味、海味、野味“三鲜”的饮食风味,物产丰富、食材广泛、菜品精良,从冷盘到主菜再到主食,形成有别于京津,相对独立的菜品特色。比如,作为冷盘“凤爪”、“熏肚”味道独特,而且清蒸紫蟹是当成冷盘摆出来的,这是宁河一个特点。热菜有炒七里海苇蘑、“马二烧鸡”、潘庄“麻辣豆腐”等特色菜。主菜是“大锅炖鱼”等河、海、野味。另外,汉沽著名的“八大馇”食法,宁河也很普及,毕竟宁汉曾一家,只是宁河把馇技更多用于河产品。这里,着重说说宁河具有代表性的两道主食:“肉米饭”(也叫肉闷儿)和“河蟹面”。“肉米饭”要先把五花肉放料炒好,然后用宁河地产米蒸饭,并把肉、蘑菇、配料放入一起蒸,直到把米香、肉香、蘑香和料香融在一起,出锅后饭上一层油亮,口感咸、鲜、香、糯。而“河蟹面”做法更为讲究,要先备好手擀面,专用宁河七里海的“紫蟹”,先去其壳、腮、脚,把蟹黄取出,然后把蟹白压成肉汁,用肉汁把手擀面煮熟,再放入蟹黄,端上来面上应浮着一层蟹油,点缀着金色的蟹黄。宁河苗庄镇的“河蟹面”是最著名的。这些饭菜,再佐以宁河好酒和新鲜果蔬,听着就有滋味吧。现在,“河蟹面”等宁河代表饭菜不少传到京津大饭店,但滋味也改良了,吃地道的还得到宁河。值得一提的是,宁河人比较看重吃饭环境,如果条件允许,一般要通风、位正、整洁。也只有好环境才能配得上宁河的好饭菜。
第十二种:宁河的酒文化。宁河因水甜气候好,自古便出“美酝佳醅”,明清尤盛,制酒坊林立。在众多的酒坊中,位于芦台老北街西侧的德和酒坊因采用传统工艺、独特配方,其酿制的德和老酒广受推崇。民国总统徐世昌品罢留下“宁邑才俊郎,芦阳烧酒香”的评价。解放后,德和酒坊更名为宁河县酒厂。1972年,该厂在继承传统酿造工艺基础上,引用现代科技,并聘请著名白酒专家周恒刚研制出酱香型白酒“芦台春”。此酒以优质高粱为原料,多种微生物为发酵剂,形成酱香突出、醇和优雅、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一出品就受到公认,誉为“北方小茅台”,价格曾一度高于汾酒,且供不应求。一般只有春节时,天津市民每家才能凭票购买两瓶“芦台春”。该酒曾用作国宴酒,招待过国际友人,曾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芦台春”的研制生产,带动了宁河酒业的发展,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酒业人才,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酒业产业链。近年来,“芦台春”酒加强品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加深文化沉淀,形成系列酒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加上宁河良好的水土环境、众多制酒人才、较为成熟的酒业环境,带动和吸引了著名酒业纷纷来到宁河。比如,原来位于大直沽的义聚永酒厂已迁入宁河,并建立了酒文化博物馆;北京红星二锅头最大的生产基地也落户在宁河。还要说明的是,宁河人能酿造好酒也善豪饮,现在仍有这样的说法:没有半斤以上高度白酒的量,就别在桌上张罗酒。最近,看到网上有一组博文叫《宁河印象》,有一篇叫《斗酒》,讲宁河酒文化讲得很生动,酒文化已成为印在宁河版图上的闪亮标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寒冰勇敢的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