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荣纪念馆观后感是如何完成剿匪任务的???

您现在的位置:>
杨子荣是怎样牺牲的? 剿匪传奇写入《林海雪原》
& 09:08:03&来源:&
水母网1月26日讯(YMG记者邹春霞)灵起。两挺重机枪对空射击,永合班吹奏“哭皇天”等曲牌。一路上,机枪射击声,唢呐的哀曲,战士的哭泣,加之送行人胸前的白花、花环汇成一眼望不到头的长河,
这种悲切的场面,是缅怀英雄杨子荣最隆重的悼念方式。
感动中国的“双百”英雄杨子荣出生在烟台牟平区,牺牲在黑龙江省海林市。他的剿匪传奇被曲波写入《林海雪原》一书中。追溯历史真相,英雄到底是怎么牺牲的?他牺牲后的葬仪如何?来自黑龙江省海林市市民邹延林曾多年、多次走访杨子荣生前的老领导和老战友,日前,他来到本报读者接待室,为我们讲述了杨子荣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杨子荣是怎样牺牲的?
第一个冲进土匪窝棚,关键时枪“卡壳”了
时间发生在1947年2月。实际上,那时候,牡丹江地区大股土匪都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只有残匪———郑三炮在闹枝沟一带活动。当时,二团副政委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作者)亲自参战指挥,立即率杨子荣等30余人从海林出发。战士们经夹皮沟赶到了闹枝沟时,已是晚上,落脚到一位打皮子(梳理皮毛)老人的窝棚里休息。在烤火休息时,战士们都主动检查武器,做战斗前准备。有的战士擦枪时,没有带擦枪油,老人说,整点儿野猪油擦擦枪也凑合。杨子荣根据情报和老人的指点判定了土匪大致活动方向和地点。经过雪中急行军,23日天刚放亮时,在一个山坡上根据脚印找到了土匪藏匿的马架子窝棚。土匪郑三炮在窝棚里好像听到外面有点动静,他差使土匪马连德到外头看看,并顺便方便了一下。马连德转了一圈儿没发现啥情况,就转过头往窝棚里钻。这时,杨子荣紧跟土匪带头冲向窝棚,孙大德、魏成友紧随身后,一脚将门踹开,大喊:“不许动!举起手来!”屋内传来土匪拉枪栓的声音。此时,杨子荣立即扣动匣子枪扳机就打,可是没想到枪根本就没有打响!再打一枪也没有响!紧跟上去的孙大德的苏联转盘枪也没打响!这时窝棚里的匪徒枪响了,杨子荣胸部连中三枪,晃了晃就倒在门旁,血流满身,想要说话,没等说出来就停止了呼吸。此时,副政委曲波和战友赶上来看到杨子荣牺牲了,都十分悲痛,所有的机枪、步枪一齐向窝棚内开火,魏成友爬上了窝棚顶,顺烟筒一起扔进了5个手榴弹,7名土匪,5死1伤1逃,然后点火把窝棚烧了。为啥关键时候枪会卡壳?杨子荣老战友魏成友在世时,邹延林曾特意问过此事,魏老说:“擦过的枪都没有打响,没有擦过的枪却都打响了,到底是用野猪油擦枪的原因,还是其它枪械故障,这么长时间也无法考证,那时冬天都在零下40多度。”这次战斗是牡丹江军区二团在海林的最后一次战斗,也是我军在牡丹江地区剿匪的最后一次战斗。日是杨子荣光荣牺牲的日子,他的牺牲标志着牡丹江地区剿匪战斗胜利结束。
杨子荣是谁开枪打死的?
凶手孟同春入狱8年,另一残匪顶大锅逃走
根据海林市当地的史料记载,开枪打死杨子荣的土匪名叫孟同春,原名孟连振,他是1909年出生的黑龙江省宁安县人,兄弟4人,他排行老三,外号孟老三,家住距杨子荣牺牲地约20公里的羊脸沟屯,现在是海林市柴河镇阳光村。1946年10月,孟同春在新海县(现海林市)黑牛背的闹枝沟参加土匪,他本人住在闹枝沟一带里马架窝棚中狩猎。负伤逃到他那里准备养伤的土匪共6人,有“国民党滨绥图佳保安军第三旅”旅长李德林的卫队长 丁焕章(曾当土匪营长)、供应部长刘维章(曾当土匪副营长)、惯匪郑三炮(曾当副连长)、程树林、牟成顺、伙夫马连德(都是土匪)。孟同春开枪打死扬子荣后,逃到牡丹江躲藏了一年后又回到阳光村。
在海林杨子荣烈士纪念馆内,至今仍陈列着一份杀害杨子荣凶手孟同春日在公安机关做的口供:“这时,我看到屋外那个人手里枪没有打响,我就随手从怀里掏出枪扣动扳机,‘叭’的一声,门旁边人就倒下了。”孟同春夺门而出,趁着天还没有亮就逃了出去。战士们朝他开了枪,“我帽子上中了几枪,棉裤也打开了花,我没命地跑啊。”
馆内还陈列着海林县革命委员会日关于对历史反革命分子孟同春结论意见:“孟同春在党的政策教育下,主动坦白交待了其反革命罪行:“杨子荣身中三枪牺牲,但我只打了一枪。”其他土匪谁打的另两枪,因都已炸死,也就无法考证,因孟同春认罪态度较好,被判刑8年,出狱后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戴帽接受群众监督改造。”孟同春1989年5月病死在海林市柴河镇阳光大队侄女家,终年80岁。受伤的土匪是伙夫马连德,他当时正躲在锅台后边,把大锅顶在头上,没有被手榴弹炸到要害。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清理阶级队伍中被群众揪出,在生产队管制参加生产劳动,后病死在女儿家。
杨子荣牺牲后葬仪
数以千计群众自发送烈士,花环汇成长河
杨子荣牺牲的消息,立即传遍了二团上下,副政委曲波向军区请示,要求把杨子荣烈士追悼会及葬仪安排隆重些。随后又派人到牡丹江请来了殡仪馆的永合班(乐队),在军民追悼杨子荣烈士大会上,牡丹江军区宣传科科长徐诚之主持了大会,军区首长、各团代表、二团指战员、新海县委第一任书记孙玉谨(女)、县长刘克文及各界代表参加。
追悼大会开始,奏完哀乐,军区首长宣读了决定,将杨子荣生前所在排命名为“杨子荣侦察排”。
杨子荣烈士的棺柩当时是按“十二杠”的抬法,这是民间的风俗对死者非常尊敬而隆重的抬法,抬杠人都是选连、营以上干部担当,送葬的行列,前导两挺重机枪、左右各一挺,机枪后是一个班的全副武装的战士,接着是永合班,每人吹奏一尺八的唢呐,中间是杨子荣烈士的棺椁,棺椁后面是西乐队,再后,军区首长、二团指战员、地方领导和各界代表群众。送葬的人数以千计。灵起,两挺重机枪对空射击,永合班吹奏“哭皇天”等曲牌,一路上,机枪射击声,唢呐的哀曲,战士的哭泣,加之送行人胸前的白花、花环汇成一眼望不到头的长河,这种悲切的场面,是缅怀英雄杨子荣最隆重的悼念方式。棺椁抬到海林东山角下后,将棺椁推进墓穴。烈士墓前木制的纪念碑右上角写着:为建立独立民主而奋斗的烈士千古。正中书写:英名永在,浩气长存。送行的人将花圈、挽联、佩花放到烈士墓前。
&|&责任编辑:安雨山
■ “烟台资讯365”让您随时随地用手机轻松掌握烟台最新鲜的事儿
■ 订阅方式:发送ytzx到&&
■ 取消方式:发送qxytzx到
■ 资费:0元/月 &&
■ 仅限山东移动用户
·····
·····
········
48小时排行榜
&&增值许可证:鲁B2-号&&广告经营许可证:鲁工商广字08-1685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电话:12377&&举报邮箱: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烟台星云信息传讯有限公司 本站官方网址 鲁ICP备020006号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是如何被擒获的?|杨子荣|张乐山_凤凰历史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是如何被擒获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着一把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就是臭名远扬的“座山雕”。杨子荣命令战士把“座山雕”和其他几个土匪一起绑了。
一位自称姓刘,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位被称为连长,两人表示同意引荐杨子荣等人上山,并说要下山办些酒肉,准备在山上过元宵节,等禀报&三爷&后,再来接他们上山入伙。 两天后,两人如约来到杨子荣他们住的工棚。杨子荣让战士把两个土匪给绑了,并假意解释说:现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说。两个土匪觉得到了山上自会见分晓,也没太在意,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山&。 &座山雕&确实真够狡猾的,一路上设了三道哨卡,当初要是派大部队清剿,不论惊动了哪一道哨卡,土匪都能逃得无影无踪。杨子荣他们每过一道哨卡,都由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岗哨也一块绑了,一同押上山。过了第三道哨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当地人称做&马架房子&的木棚。 杨子荣命令三个战士在外面看好土匪,他带领另外两个战士冲进棚子,各自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土匪。棚子里一共7个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留着一把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就是臭名远扬的&座山雕&。杨子荣命令战士把&座山雕&和其他几个土匪一起绑了。 这次剿匪可谓大获全胜,没费一枪一弹,端了土匪的老窝,活捉了阴险狡猾的&座山雕&和土匪13人。 消灭了&座山雕&,剿匪工作并没有结束。2月20日,杨子荣又领了新的任务,这次是负责清剿在海林北部梨树沟一带活动的漏网残匪。 经过几天的侦察,杨子荣和几个侦察员在一个叫闹枝沟的地方,了土匪窝藏的地点。在确定土匪没有发现以后,杨子荣和几个侦察员一齐向房内猛扑过去,慌乱中有土匪开始操枪,杨子荣立即扣动匣枪扳机,可能是天气太冷,枪针受冻,枪没有打响。这时,从屋里射出一颗子弹,正好打中杨子荣的胸膛,杨子荣晃了几晃,便倒了下去。 杨子荣牺牲时年仅30岁,参军只有一年多时间。从1946年2月进驻海林剿匪,他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我们再来说说英雄的身后事。 杨子荣参军后,就随部队去东北参加了紧张的剿匪战斗,一直没时间给家里写信。家里只知道杨子荣参加了八路军,也不知道到哪去打仗了,更不知道他在部队成了战斗英雄,并且光荣牺牲了,也不知道他用了杨子荣的名字。相反,杨子荣在东北经常化装侦察,扮成土匪的模样,倒给家里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原来,村里一个从东北回来的人,说在牡丹江看到过杨子荣,说他一身土匪打扮,八成是当了土匪了。村里为此取消了杨子荣家的军属待遇,也不再给他家代耕了。杨子荣的母亲宋学芝听说后,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就找村里干部评理。村干部说,人家都看见了还能有假?宋学芝不服,就背上干粮,到区上、到县上、到地区找,终于在1957年1月等来了一张&失踪军人通知书&。通知书上写着:&经审查确认杨宗贵同志为失踪军人,家属仍享受革命军人家属的优待&。1958年11月,政府又根据有关规定,给杨子荣家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1966年,宋学芝去世。老人到死也不知道,她天天看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的英雄杨子荣就是她的亲生儿子。 在海林,海林人民也在为寻找英雄的家乡而奔走。1966年,海林县委组织成立杨子荣情况专门调查小组,赴胶东调查寻找杨子荣的家乡。调查组经过半年多艰苦细致的调查走访。最后确认,牟平县峡河村的失踪军人杨宗贵,就是杨子荣。1974年,当一张杨子荣在东北剿匪被评为战斗模范的照片,送到杨子荣的哥哥杨宗福手里时,老人不禁泪流满面,百感交集,失踪多年的弟弟总算有了着落。 杨子荣家乡的干部群众,也为出了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而感到无比自豪和荣耀。他们在城南原烈士参军集合的雷神庙西侧,建起了&杨子荣烈士纪念馆&,让烈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成为激励全县人民永远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蔡信]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播放数:537275
播放数:305120
播放数:227653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杨子荣生擒座山雕:棚子里共有7个土匪
[摘要]家里不知道他在部队用杨子荣的名字,这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剿匪英雄杨子荣背后的故事因有小说、电影、电视剧《林海雪原》,特别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与广大读者、观众见面,杨子荣英雄形象闻名全国。可是有些写杨子荣英雄事迹的文章,却有不少史实错误。有的写得不真实,有的写得笼统,有的虚拟细节,更有甚者随心所欲地歪曲史实,直到目前还有人发出令人不可思议的言论。作为一个读者、一个党史研究者,有义务、也有责任为杨子荣说话。闯关东,漂泊生活14年杨子荣,原名杨宗贵,日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父亲杨世恩是泥瓦匠,母亲宋学芝是农家妇女。夫妇生有三男三女,两个早夭。杨宗福是杨世恩长子,杨子荣是杨世恩次子。杨子荣4岁那年,家里饥寒交迫,无法度日。这年秋天,全家决定闯关东另谋生路。全家定居辽宁安东(今丹东)郊外的大沙河村。然而安东的生活也不如意,杨世恩夫妇每天从早到晚拼命地干活,也难以维持全家人的温饱。无奈之下,杨世恩夫妇决定各领几个孩子分开活命。杨世恩与大女儿留在安东,宋学芝带着几个孩子回山东。尽管生活困难,宋学芝还是省吃俭用供杨子荣读了4年书。1929年,杨子荣在母亲的安排下,独自去安东投靠父亲。开始,父亲让他上学。两年后,家中日子过得实在艰难,杨子荣到姐姐做工的缫丝厂当童工,挣钱补贴家用。3年学徒期刚满时,因工厂效益不好,杨子荣失业了。后来,杨子荣在岫岩一带干了不到三个月的缫丝工人。不久,他又回到安东。在安东,杨子荣采过石头,伐过树木,有时也被人找去挖石洞。到了1935年,他到鸭绿江上当船工,在码头上扛大包、放木排,在江岸上拉纤,从事着繁重的劳动。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杨子荣熟悉了安东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也接触到三教九流、行帮黑道各色各样的人,熟悉了他们的种种规则,甚至对土匪、地痞的暗语、黑话,都了如指掌。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参军当上侦察员起了重要作用。1939年,杨世恩被日伪当局抓到黑龙江当劳工。大女儿去找他,不仅未找到,连自己也下落不明。杨子荣与父亲、姐姐失去联系。1940年,杨子荣离开安东到鞍山千山当矿工。矿区生活艰苦,劳动强度大,不仅随时有生命危险,还要忍受日本监工的打骂。有一次,日本监工鞭打工友,杨子荣痛打了监工一顿。最后,在工友们的帮助下,杨子荣离开矿山。1943年春,他回到了山东牟平。回到家乡后,杨子荣参加了民兵组织,配合八路军打日军。参军到东北,剿匪立功日,日本投降。9月18日,杨子荣向本村农救会会长孙承祺报名参军。报名和体检也是孙承祺领他和另外一个叫韩克利的村民到城南雷神庙去的。10月,杨子荣被编入胶东军区海军支队。10月末,部队在莱西县水沟头村整训后,奉命向东北挺进。11月24日,部队在庄河登陆。海军支队到庄河后,副政委李伟向驻在安东的辽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萧华汇报工作。根据萧华的命令,海军支队更名为东北人民自治军辽南三纵队二支队。在五常时,二支队把下属的两个大队扩编为两个团和一个警卫营、一个炮兵连。1946年1月,杨子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月15日,二支队从五常出发,去海林县剿匪。二支队广大干部战士不畏艰难困苦,经过一面坡、苇河、亚布力、横道河子等地,于2月2日到达牡丹江以西的海林县。牡丹江军区司令员李荆璞等领导专程前来欢迎和慰问部队,并讲清当前敌情,明确了剿匪任务。3月22日,攻打杏树底村残匪的战斗打响,杨子荣带着尖刀班冲在最前面。由于敌人火力太猛,组织了多次进攻,都没成功。为了尽早结束战斗,减少部队伤亡,指挥部命令炮火支援。几炮打过去,敌方阵地和村寨里立刻浓烟滚滚,也隐约听到妇女、小孩的哭喊声。如果再打下去,虽然能把土匪消灭,但老百姓也将遭到更大的损失。在炮击的间隙,杨子荣来不及向上级说明情况,对战友们说:“我进村劝土匪投降。”战士们一听急了,连忙说:“班长,那哪行,太危险了!”杨子荣说:“为了救老百姓的命,再危险我也认了,就是死了,也值。”说着,他跃出掩体,手挥白毛巾,喊着:“不要打枪。”土匪打开西门放杨子荣进了村。杨子荣进村后,先叫“同志”,再劝他们赶快投降,并大声说:“外面全是民主联军,都给围上了。”杨子荣向土匪们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宣传剿匪部队的强大,部分土匪开始动摇。敌人分成两拨,外地土匪许大虎、王洪宾色厉内荏,叫嚣着“谁投降就枪毙谁”。家住本村的土匪头子郭福春、康祥斌顾及同村人的死活,有了投降的意思。双方发生争执,最终郭、康占了上风,杨子荣趁势又作了一番宣传,土匪们纷纷把枪扔了出来,围墙上挂起了白旗。就这样,杨子荣用勇气和智慧,化解了一场战斗,劝降400多个土匪。战斗结束后,杨子荣荣立特等功,并被评为战斗英雄。5月,杨子荣奉命潜入亚布力、苇河一带侦察匪情,这个地区盘踞着许福、许禄、许祯、许祥兄弟四人,有土匪600余人。部队派两个营的兵力围剿。战斗打响后,由于土匪火力密集,部队受阻。杨子荣化装成土匪,潜入侦察,搞清了匪情。原来“许家四匪”又秘密派500多个土匪增援,充实战斗力。5月20日,二支队也增派兵力,一举歼灭土匪1000余人,并活捉了“许家四匪”,苇河、亚布力一带土匪完全被歼灭。6月,杨子荣孤身一人去绥芬河侦察匪情,路过一处密林小屋,发现有土匪踪迹。他摸进匪窝,大声喊:“不许动,我们是民主联军,你们被包围了!”接着,他又诈喊:“一班堵房后,二班准备手榴弹,三班跟我抓活的。”吓得三个土匪扔枪投降,束手就擒。在审讯土匪过程中,三个土匪供出了号称“左手打枪百发百中”的“姜左撇子”匪部的窝点及兵力。二团发动突然袭击,活捉匪首“姜左撇子”及土匪100余人。二团官兵无一伤亡。生擒“座山雕”,血洒林海 1947年初,剿匪近一年,大股土匪已基本被消灭,只剩少数残余土匪还躲在深山老林,且更加隐蔽、狡猾,“座山雕”就是其中的一个顽匪、惯匪。“座山雕”本名张乐山,1880年生于山东昌潍。他15岁进山为匪,18岁就当上了匪首。清末以及奉系军阀和伪满时期,都对“座山雕”进行过围剿,但最后都让他溜掉了。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被国民党委任为“国民党中央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经过东北民主联军多次围剿,“座山雕”手下只剩下20多个人。按照以往经验,对这种小股土匪,用大部队围剿是行不通的。团里决定,由杨子荣带领5名侦察员,组成一支剿匪小分队,扮成土匪模样,进山搜寻“座山雕”的匪窝,并伺机剿灭。同时派出大部队跟踪配合。日,杨子荣一行6人接到命令后,立即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处开拔。他们在深山老林里一连转了好几天,才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工棚里住了十几个人,样子像是伐木工人。杨子荣先用土匪手势和黑话试探,意思是自己遭了难,走投无路,想请人帮忙牵线,投奔山头。开始没人搭理,后来一个自称姓孟的工头搭腔。消除疑虑后,对方亮明自己身份,其中一个自称是“座山雕”的副官,一个自称是连长,他们同意带杨子荣等人进山。孟工头答应给杨子荣等人安排住处,并拿出几斤玉米面和一些盐。然后,孟工头领他们走了二三十里路,来到一个空木棚住下就走了。几天后,孟工头和一个土匪来到杨子荣他们住的工棚。杨子荣让两名战士把土匪给绑了,并假意解释说:“现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说。”两个土匪觉得到山上自会见分晓,也没太在意,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威虎山。“座山雕”很狡猾,一路上设了三道哨卡。杨子荣他们每过一道哨卡,都让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哨卡上的土匪也一块儿给绑了,一同押上山。过了三道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这是一个被当地人称作马架棚子的木棚。杨子荣命令两名战士看好土匪后,带领其他战士冲进棚子,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土匪。棚子里共有7个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鹰钩鼻子、留着山羊胡的瘦老头,这人正是惯匪“座山雕”。至此,杨子荣与战友们一举将作恶多年的“座山雕”及其属下土匪全部活捉。二团团部给杨子荣记了大功。消灭了“座山雕”,剿匪任务并没有结束。日,杨子荣又领了新任务。这次是清剿土匪刘俊章、丁焕章和郑三炮。23日,杨子荣和几个侦察员向土匪所在的屋内猛扑过去。慌乱中的土匪开始操枪,杨子荣立即扣动扳机,可能是天气太冷枪栓受冻,枪没有打响。这时,从屋内射出一颗子弹正好打中了杨子荣的胸膛,杨子荣晃了几晃,便倒了下去。开枪的土匪见打中人了,吓得扔下枪冲出门逃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怀疑孟老三(孟同春)一辈子隐居山上,夏天种大烟,冬天打猎,有土匪嫌疑,于是把他揪了出来。没想到,他心中有鬼,自己招供了。交代的时间、地点、情节与杨子荣牺牲时的情景一样,后认定他就是向杨子荣开枪的人。最终,孟老三被法院判刑7年,后病死。杨子荣倒下后,战友们爬上屋顶,揭开房盖,向屋内扔手榴弹,终于把这股顽匪消灭干净。2月25日,二团的干部战士为杨子荣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安葬仪式。3月17日,追悼杨子荣大会在海林朝鲜族小学广场举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授予杨子荣“特级侦察英雄”光荣称号,他生前所在排被命名为“杨子荣排”。死后家人遭遇及调查经过杨子荣参军后就随部队去东北剿匪,由于战事紧张,加之他当侦察员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隐蔽性,所以杨子荣没有给家中写过信。因为家里不知道他在部队用了杨子荣的名字,这就给家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1947年腊月二十三日,村里一个从东北回来的人说,在牡丹江看到过杨宗贵,说他“一身土匪打扮,头戴礼帽,穿黑棉袄,腰间插着两支匣子枪”。这天晚上,宋学芝和儿媳被叫到村公所受到一番盘问。村干部说:“人家都看见了,还能有假?”在第二年开春时,村里取消了杨子荣家的代耕,又派人把挂在他家大门口墙上的“光荣军属”牌子摘下来。宋学芝不服,一连上访多年,公社、县里和地区她都去过许多遍,单是去县里上访就有数百回之多。后来,县里认为证据不足,于1957年1月发给宋学芝一纸失踪军人证书。1958年11月,又给宋学芝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证。1966年,宋学芝去世。老人到死也不知道《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就是自己的儿子。杨子荣的妻子因为得不到丈夫的消息,又背上了“土匪家属”的黑锅,再加上女儿夭折,自己得肺结核病无钱医治,忧思成疾,在1952年秋离开了人世。1966年,海林县委、县政府决定派民政局副局长关会元等一行4人去北京、胶东查寻杨子荣的籍贯、身世和家庭情况。他们先到北京找曲波。第一机械工业部造反派诬蔑曲波写《林海雪原》是为自己树碑立传,曲波正在挨批斗。曲波只说,杨子荣是胶东人。他告诉海林来的人说,杨子荣的战友孙大德也在北京。关会元找到了孙大德,孙大德也只说杨子荣是胶东人。关会元等人又到胶东,虽然查出一些线索,但都不能认定。第一次北京、胶东之行,无功而返。尽管初查未果,但关会元并没失去信心,他又拿出新的方案。1968年5月,关会元率调查组第二次到北京,并找到了杨子荣生前所在部队。部队副政委姜国政是杨子荣的老战友。听到海林县派人查询杨子荣的生平情况,非常激动。他说:“杨子荣为了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又献出了生命,我们作为他的战友和同志,连他的身世都说不清楚,就太对不起先烈和后人了。”在当时“文革”的复杂形势下,他以部队回忆军史为由,把杨子荣在北京的老战友曲波、孙大德、刘崇礼、魏成友等人召集到一起,召开了老战友追思杨子荣座谈会。老战友们百感交集,发言特别热烈。有的说杨子荣家在荣城,有的说在牟平,还有的说在文登,众说不一。但是谈起杨子荣的相貌和特征时,大家的口述形象却是相同的:长脸,颧骨稍高,浓眉大眼,有少许络腮胡子,身高一米七左右,爽朗、健谈。为了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姜国政从部队抽出两名干部与海林调查组一起前往胶东,开展调查工作。一来到胶东,联合调查组就直奔烟台地委说明来意,请求协助。地委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县区成立寻找杨子荣办公室,各县区公安、民政、武装部通力配合,支持调查组开展调查。各地通过广播、贴寻人启事等形式,查询杨子荣的籍贯、身世。仅三天时间,调查组就收到127条线索。对于其中有价值的线索,调查组找相关人员面谈、核实,但没有一人与杨子荣姓名相同。有一天,牟平县城关公社民政干部马春英提供了一条线索:许多年前,嵎峡河村有一位老太太,老来查儿子当兵的事,可她说自己儿子叫杨宗贵。而且,她儿子参军后一直没给家里写信。后来传说他开小差当了土匪,村里停止他家的代耕和军属待遇。老太太不服,到县里找了几百回。后来,县政府认为证据不足,于1957年和1958年先后认定杨宗贵为失踪军人、革命牺牲军人。调查组把情况向在北京的曲波等人作了汇报。日,曲波给调查组回了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一、年龄,当年(1945年)29岁和30岁。二、有妻子,小孩有否不详。三、杨子荣当兵时改名参军可能性较大,否则其家属为什么多年不向我联系呢?四、中等身材,一米七至一米八。五、为人活泼、热情,能言善道,人缘好,社会知识丰富,农耕是好把式,能下力吃苦。酒色财气不沾。他曾对我的警卫员刘希茂说过这样四句话: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不久,调查组又根据1968年杨子荣老战友的回忆及曲波来信提到的情况,查访当年领杨子荣、韩克利一起到雷神庙报名、体检的孙承祺,又找到了当年村里和邻村当兵的人和本村一些老人,还专门查访了杨子荣胞兄杨宗福,他们所谈的情况与曲波等人的回忆是吻合的。初步确认,杨宗贵和杨子荣为同一个人。1974年秋天,关会元去北京让杨子荣的战友辨识一张翻拍的、放大的杨子荣照片,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不是杨排长吗?从哪儿得到的?”与此同时,这张照片又送到嵎峡河村让村子里的老人们指认,老人们都说:“这不是宗贵吗?”当照片送到杨宗福手中时,他先是泣而无语,过了一会儿,号啕大哭。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共海林县委、县政府先后五次修建烈士墓碑、两次重修杨子荣纪念馆。杨子荣烈士陵园也被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1年,中共牟平县委、县政府为纪念这位智勇双全的战斗英雄,在县城中心位置建起了杨子荣广场,在城南杨子荣参军集合的雷神庙西侧,建起了杨子荣烈士纪念馆。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xuchen]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子荣扮演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