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以游戏的形式教学《我身体上的尺》,比较急,大家帮我想一个能用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的新颖点的游戏。

《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这一单元的活动课:《我们身体上的“尺”》,&感受颇深。
由于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几乎没有生活经验,所以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有相当大的难度。我先是让孩子们把提前量好的“身体尺”熟悉了一下(因为这是前一天的家庭作业),然后给孩子们一桌发了一把米尺,让他们测量一下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有几步?大约有几脚长?接着我让孩子们用他们的“身体尺”量一些物体,孩子们可高兴了,比如说要量黑板的长,有的人说用庹,有的人说用拃,他们争得可热烈了,最后经过测量得出了结论。最后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让学生拿上卷尺去校园里选一些较大或较长的物体,先用“身体尺”量一下长度,然后再用卷尺来量一下,得出一个较准确的结果,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回到教室以后,孩子们把他们量出的物体的长度进行了交流,每个人选用的单位都那么合适,没有出现“篮球场宽25厘米”、“黑板长4厘米”、“黄瓜长20米”之类的笑话了。一个个的小脸上洋溢着幸福,荡漾着成功的喜悦。
平时老抱怨说孩子们上课参预的热情不高,不够积极,我觉得还是没让他们“动”起来,如果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手来,他们会回报给你惊喜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自我”——《我们身体上的“尺”》一课的教学设计及评析--《江苏教育》2014年41期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自我”——《我们身体上的“尺”》一课的教学设计及评析
【摘要】:正《我们身体上的"尺"》是苏教版二上2013年教材新增设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实现对长度估测的自我感悟,完成自我建构,发展思维。为了丰富学生的真实感受,为他们后续学习目测和步测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时,我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学习,再反过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23.5【正文快照】:
《我们身体上的“尺”》是苏教版二上2013年教材新 知道一拃、一庹、一步、一脚是怎么规定的吗?增设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在教师指电脑演示、说明并引导学生比划比划。一拃:手指用导下,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实现对长度估测的 力张开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蔡翠珠;;[J];科技资讯;2008年02期
林依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08期
曹郑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7期
徐晓华;;[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年05期
徐光昕;孙有才;;[J];中国农村教育;2010年02期
缪建平;莫忻娟;;[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01期
李彦强;;[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9期
郭书君;;[J];学周刊;2011年25期
王广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11期
邓兴杰;;[J];科技信息;2012年3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鉴娟;;[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安天智;;[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C];2013年
黄莹;;[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教育文化类[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白银区第七小学;[N];白银日报;2009年
黎川实验小学 江华英;[N];抚州日报;2011年
翟正才;[N];黔西南日报;2009年
兴化市昌荣中心校
解辰生;[N];江苏教育报;2011年
赵文彬 地区第二小学教师;[N];林芝报(汉);2011年
吴勇 西花园二校;[N];大同日报;2010年
孙保华;[N];中国教师报;2004年
马光兰;[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教研室 郑会战;[N];中国教育报;2003年
四川隆昌县金鹅镇大南街小学
王心磊;[N];学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黎灿明;[D];广州大学;2011年
郭存柱;[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孟召平;[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转载]《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表象、能够用厘米和米为单位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身体尺”,量出“身体尺”的长度,学会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周围的物体长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身体尺”,了解“身体尺”的含义;
2.通过测量,知道自己“身体尺”的长度,并通过与1米的比较,加深对各个“身体尺”的理解;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并积极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自己“身体尺”的长度,并会用它们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能够灵活选择“身体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呢?(米、厘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呢?
老师有一项特殊的本领,不用测量工具就可以测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相信吗?(当场试一下)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式测量的吗?
是的,我们人身体上都携带着很多把“尺子”,用这些“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非常方便,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哪几把尺子啊?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体上的‘尺’”。(板书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设置悬念,一是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二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猜一猜,认一认——初步感知“身体尺”
师:看了老师板书的课题,你们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在“尺”字上加了个引号呢?你们说的没错,这不是真正的尺子,但却能像尺子一样帮助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你们身体有这样的尺子吗?分别在哪里呢?找找看。
生:庹、身高、拃、指宽、手掌宽、臂长和步长。(板书:一拃、一庹、一步、一脚)
师:是啊,这样的尺子我们叫“身体尺”。今天我们就来先来研究这四种“尺子”,你知道一拃、一庹、一步、一脚是怎么规定的吗?
一拃:手指用力张开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间的距离。(大家伸出一拃,看看什么样子的,同桌学生再来比一比谁的一拃大一些)
一庹:两臂左右平伸,两个中指指尖间的距离。(大家也伸出一庹,同桌学生再来比一比谁的一庹长一些)
一步:步行时,两个脚尖之间的距离。(教师示范:这里“步行时”是指测量步长时要像平时走路的样子迈开步子,步幅不能故意加大或减小。)
一脚:脚尖到脚跟之间的长度。(同桌可以悄悄的比一比谁的“一脚”较长)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身体尺”,但那只是一个初步的了解,有的学生并不知道“身体尺”是如何规定的,比如一步行,有同学认为就是前脚跟到后脚尖的距离。通过课件让学生看直观图的演示说明,再让他们亲自比划一下,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深刻的记忆。
2.比一比,量一量——体验“身体尺”的长度
师:刚才同学们比划了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的长度,你们想知道自己的这几把
“身体尺”究竟是多长吗?请同学们拿出一号作业题,让我们来测一测吧。
作业一:量一量我的“身体尺”有多长
合作说明: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同桌2人一组,合作进行,每人记录下自己的“身体尺”的长度。合作时要发挥团队的力量,比一比哪些小组声音小、速度快、效率高。
教师巡视,给予指导、纠正、示范。
教师选择2名学生的身体尺数据展示在黑板上。
交流:①请你汇报一下你的测量结果。②观察后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为什么有些同学测量的会不一样呢?
师:通过比较,咱们知道了每个人的“身体尺”不完全是一样的。那么假如再过5年、10年、20年,你的“身体尺”还是这么长吗?
生:不一样了,“身体尺”会变长。
师:是啊,“身体尺”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小朋友还在长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咱们的“身体尺”也会变化的。
3.估一估,测一测——构建“身体尺”与“米尺”的关系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动手测量了自己的身体尺,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体尺与米尺的关系呢?估一估大约几拃是1米?几步是1米呢?我们估计的准确不准确呢,下面师就请大家拿出备学题的作业二,咱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吧。
作业二:用你的“身体尺”量一量1米
合作要求:仍然是同桌2人一组合作,合作时尽量观察周围测量场地的合理安排,每人记录下用自己的“身体尺”量出的1米。
教师有目的选择2名学生的身体尺数据展示在黑板上。
全班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是1米,有同学量的是7拃,有同学量的是6拃,有同学量的是8拃?
生:每个人的手不一样,有的人手大,有的人手小。
师:说得很对,因为每个人的“身体尺”是不完全一样的。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测量,让学生在对自己的几种“身体尺”的长度有了理性的认识;第二是通过这样的思考、测量,学生认识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长度的“身体尺”,而且儿童的“身体尺”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三、实践应用,内化新知
1.想一想,连一连。
课桌长&&&&&&&&&&&&&&&&&&&&
黑板长&&&&&
&&&&&&&&&&&&&&&
&&&&&&&&&&&&&&&&&&&
操场长 &&&&&&&&&&&&&&&&&&
地砖长&&&&&&&&&&&&&&&
(先选几名同学的作业进行展示,然后在比较中引导:同一物体可以用多身体尺去测量,哪一种方法比较合适)
小结:同一物体可以用多身体尺去测量,通常比较长的物体,我们会庹去测量,而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则多采用“拃”来测量;比较长的地面长度,我们会选择步测,比较短的地面长度,我们通常会选择脚测;总之,一般我们会选择比较方便的身体尺去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选择什么样的“身体尺”比较合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身体尺”应用,知晓每种“身体尺”主要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白方法选择亦可多元,需要联系实际应用来合理选择。
2.估一估,填一填。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去选择合适的身体尺,小亮学了这一课也学会了测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亮步长大约是50厘米,他量得家里客厅门宽大约有2步,大约是多长呢?你是怎样算的呢?
②小明一拃长大约是15厘米,一庹长大约1米。他沿窗台宽量1庹带2拃,估计窗台宽大约是多长?
3.量一量,算一算。
⑴接下来我们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数学书,测一测,估一估,算一算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多少厘米。(指导学生估测)
⑵黑板的长又怎样算呢,找一名同学用身体尺来测一测。
学生上台测量。(选择个子高矮不等的2名学生分别测量)
师:刚才大家看到了,一位同学是3庹多一些,那我们怎么估算黑板的长度呢?
能不能再用其他的“身体尺”量一量多的这一部分呢?
生:可以再用“拃”量。
3庹带5拃是多少呢?怎样算?指名说一说算法。大家在草稿纸上算一算,指名板演。
小结:刚才同学们认识了不同的身体尺,也学会了计算方法,那么那么现在想不想亲自去测一测,算一算呢?
⑶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备学题的作业四,小组合作,大家自选一项去测量,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去测量。
作业四:用“身体尺”实际测量(每人自选一项)
师:我们可以测量课桌的宽,也可以测量黑板的长,还可以测哪些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活动后汇报后测量结果。
指出:“身体尺量”出的只是的长度,而要得到准确的结果,还要用尺量。
设计意图:学习离不开实践,先通过练习中别人测量的数据,指导学生学会计算;再引导学生大胆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去实践测量并计算出结果,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方法的选择,估算的应用,还有正确的计算,因此实践是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必要途径。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与交流中才能让学生恰当运用的估测策略,获得更多的估测经验,逐渐形成一定的估测能力。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或者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其实,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4把身体尺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还有其他的身体尺,如:(电脑出示)我的食指宽1厘米,这就是1把1厘米身体尺;我的手掌宽是6厘米,用我的手掌去量是一把6厘米的身体尺;我的身高是130厘米,用我的身高去量就相当于是一把130厘米长的尺子。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梳理、总结这一课的内容和收获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展示更多的“身体尺”,为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五、课外实践,延伸拓展
1、回家用你的“身体尺”量一量你家的地砖或书桌的长大约是多少;
2、数一数学校的篮球场你走一圈走了多少步,一周的长大约有多少米。
作业五:课外探索
设计意图:估测的能力并不是靠教师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学生不断去实践。尤其是这样的实践活动课,更有必要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延伸到课外,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去实践,去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运用。
【板书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
&&&脚长&&&&
我们的“身体尺”有多长&&&&&&&&&&&&&&&&&&&&&&&&&&&&
&&&1米大约有? ? ? ?
我们的“身体尺”有多长&&&&&&&&&&&&&&&&&&&&&&&&&&&
1米大约有? ? ? ?
& 【教学思想】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主要把握“数学好玩,玩好数学”这两点来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
&1、数学好玩
&在教学伊始,我首先让学生感受“身体尺”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想去探究;
&其次让学生在亲自去比一比,量一量,测一测,再议一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不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数学很有意思,数学好玩。
&2、玩好数学
&“玩好数学”是我本课努力的教学目标。
&在本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主要是要对这些“身体尺”进行系统认识,学会使用合适的“身体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让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让学生在充分实践的过程中,教给他们估测方法,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堂活动形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