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几次世界大战列轴心国瓜分世界界

世界历史故事《瓜分世界的首次大屠杀》
欢迎来到CNFLA学习网, 免费公益的学习网站!
世界历史故事《瓜分世界的首次大屠杀》
来源:cnfla儿童网浏览:5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想知道中间发生的故事吗?那就和小编一起看看历史故事《瓜分世界的首次大屠杀》吧!  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年召开的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一个没有忘战的民族: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参观记——本网站原创_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纵览史书,不难发现旧制度下的中国饱受着屈辱与血泪。尤以满清末期为最。十九世纪中后时期,中华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及丧权辱国的侵略战争。国内起义军队四起,国外列强虎视眈眈。十九世纪,清朝咸丰皇帝驾崩,外有英国销售鸦片让百姓妻离子散,内有先帝遗孀慈禧专政,生活奢靡。但就在这国本动荡的时期,士大夫坚信只要在国内让百姓远离鸦片才能阻止英国企图控制中国的野心。然而,当时的士大夫等人怎么也想不到虎门销烟非但没能消除英国侵略者的野心,反而促成了中国成为半殖民地的步伐。第一次的中英战争,即是我们所说的第一次以鸦片为借口发动的战争。从1840年伊始,战争的炮火在南方打响,布满中国销烟的英国凭借其进步前辈的炮火及武器装备一路将清政府的士兵逼退在南京以北。这一战,注定了中国的主权逐渐流逝。香港,就是这时候候入手下手脱离了祖国的怀抱,孤伶伶的在那一隅接受外来的陌生文化。若是割地是坏事,那么这只是对于当时的清政府而言的。割去香港岛,对于当时我行我素的专制王朝来说,失去香港岛是对他维持了三百年的王权的挑战。但是,列强的野心岂是如此便可以消除的?得到了一点甜头的英国统治者很快便找到了西方大陆上的一个盟友--法兰西。一八五六年,两国军队齐聚中国,不到两年的时间便攻下了北京城。这是近代历史上中国的都城头一次被西方列强打破。一次战争,一次后果。越多的战争,越多的退让,只会让西方列国更加觉得中国有利可图。自从此战之后,愈来愈多的西方国家率领军队前来。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偌大个中国就已经几乎被瓜分完毕了。慈禧统治下的清朝政府虽然迂腐不堪,但是拥着贵族生而具有的傲气。几次战败后,为了挫挫殖民者愈发膨胀的野心。慈禧暗中支持义和团驱逐洋人。但是,这其实不能削弱列强对中国的企图心。义和团靠的是蛮力,面对拥有火枪的列强来说,他们犹如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失去了这只扶清灭洋的百姓队伍后,清政府对于西方列强已经是无力阻挡,除进一步的接受那些无理的要求,签订屈辱的条约,昔日居高临下的清朝政府已经无力可施了。对于半个地球的欧洲列国尚且如此,那么就近对于隔海相望的日本便更不用说了。日本的崛起原是一个无意偶尔的机会。早在唐朝时期,日本就与我国设立建设了良好的朝贡关系。或者说,两国之间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吧。可是,谁曾想到在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身处东面的这个小国会给予我国最最沉痛的打击呢?但是事实便是如此让人难以接受。日本的维新运动相比中国近代所举行的种种活动要成功的多。这或许是日本觉醒的比较早的缘故。但是面对一个已经是胜负分明,优胜劣汰的世界,日本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而可以或许在世上立足,只能将目光放在还没有被瓜分完的中国身上。甲午海战的失败不仅对日本是一种刺激,对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是一个契机。当初,为了争夺夏威夷群岛,美国错失了瓜分中国的最好时机。当他回过神来瞻望中国时,蓦然发现中国已经被瓜分完毕了。如今,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这场战争对于美国来说那可真是机不可失的。而那时,美国已经超越了老牌的英法等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对于美国所说的“门户开放”政策,西方列强虽然不甘却又不能不咽下这口气,而对于中国来说,这更是不可辨别的。一个国家若是衰败了,那还何来的尊严可言?更别说想要在国际上拥有说话的权利了。以上不过是中国遭受侵略的前期事件罢了。到了二十世纪前期,侵略中国的国家最恶毒的非日本莫属了。想必但凡流着中国人血的子民都不会忘记。这也是近代史上中国子民遭受的最为严重与艰难的一场战争。没必要说我们遭受谁的迫害最多,也没必要去记恨过多。如今的我们只需要记住唯有自强才能立足于世上。文|峰揽山川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具体内容有哪些?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瓜分世界的狂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