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战役示意图之战与哪个战役相似

四渡赤水战役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您的位置:
四渡赤水战役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日 15:21:33
 来源:求是
】 【】 【】&
&&&&71年前的四渡赤水战役,是继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争取战略主动,在川、滇、黔边界成功实施的一次战略性运动战战役。它是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的经典战例,是毛泽东运动战思想的神来之笔。充分认识四渡赤水战役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四渡赤水战役证明了遵义会议的正确性,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红军从此确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遵义会议是党和红军转危为安的转折点,是党和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正确性的第一个有力的实践证明,就是四渡赤水战役。 &&&&遵义会议为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南和理论基础。没有遵义会议,中央就没有一个正确的领导核心,就没有正确的军事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也就不可能有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遵义会议指出:“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这些敌人的军队。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需要高度的机动性。”四渡赤水战役自始至终贯穿和实践了这一军事思想,印证了遵义会议的正确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四渡赤水战役是检验遵义会议决策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四渡赤水战役的辉煌胜利,为以后我军正确的军事行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新起点。 &&&&二、四渡赤水战役充分显示了毛泽东的高超指挥艺术,彻底扭转了红军被动挨打的局面 &&&&四渡赤水战役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战略战役指挥才能和卓越的谋略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妥善处理了“打”和“走”的关系,机动灵活,在运动中歼敌。遵义会议以前,“左”倾机会主义者根本不知道“打”和“走”的辩证关系,实行“只打不走”的方针,主张“放下行李再打仗”,红军因此几乎陷入绝境。毛泽东正确处理了“打”和“走”的辩证关系,实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略决策,在广阔的战场上采用大规模的运动战,采取大踏步进退的战术,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大幅度地迂回,赢得了我军许多局部优势和主动,从而使整个形势向着“利己不利敌”的方向转化。毛泽东说:“对于我们,走路的时间通常多于作战的时间,平均每月打得一个大仗就算是好的”。四渡赤水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这就把“走”和“打”有机统一起来,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辩证法。如果没有四渡赤水的“走”,就不可能牵着敌人的鼻子化被动为主动,也就不可能取得整个战役的胜利。 &&&&第二,重点突出一个“奇”字,做到了出奇制胜。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红军的行动始终突出一个“奇”字,这是我军取得胜利的奥秘所在。为了防御而进攻,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这样的战略战术变幻莫测、不依定法,使蒋介石的部队根本无法摸清红军的战略意图,使蒋介石军队穷于应付、百无一能,而红军则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刘伯承回忆说:“有时看起来好像红军在向东挺进,事实上却在向西进军,敌人以为我们北渡长江,实际上我们的目的是要绕过去给他们以另一次打击。”在三渡、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用兵突出一个“奇”字,既指挥了我军,又调动了敌军,以大张旗鼓的三渡赤水,造成敌人的错觉,又以秘密神速的四渡赤水甩掉了敌人,取得了战略主动权。在毛泽东的高超指挥下,红军彻底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
(责任编辑:
 看图说事
正方观点反方观点
正方观点反方观点
正方观点反方观点
正方观点反方观点《战争绝唱》还原真实版四渡赤水
来源:遵义在线解读毛泽东的“四渡赤水之战”
中国共产指的就是毛泽东的“四渡赤水之战”。
“以巧妙而成功的掩护战术之下高度灵活的运动战。”
这一战术的运用,是
,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因为四川的条件此贵州好。为了实现北上四川的这一战略目标,中央红军决定由泸州附近渡江北上。这是因为:中央红军总司令朱徳和总参谋长刘伯承两人早年都在泸州驻过军,不仅江岸地形熟悉,而且有老关系和群众基础,中央红军在此渡江的把握性大。为此,从
119地区进军,准备在土城至赤水间西渡赤水河进抵泸州。120一、中央红军由黔北地域经过川南渡江后转入新的地域,协同四方面军由四川西北方面实行总的反攻…”;二、“在沿长江为川敌所阻,不得渡江时,中央红军应暂留于川南地域进行战斗,并准备渡过金沙江,经叙川上游渡河…”②
19逼向敌人,积极行动,进行运动防御,并在警戒阵地构筑工事,伪装欲长期防守遵义,以迟阻懒板凳之敌在遵义以南的任务
28当晚我郭、廖当面之匪仍与我相持中。28292929
12023120在沿长江为川敌所阻,不得渡江时,我野战军应暂留于川南地域进行战斗,并准备渡过金沙江,经叙川上游渡河
27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
为此,为了实现回师东进这一战略目标,毛泽东决定先攻取黔北军事要塞娄山关,把它作为控制黔北和攻占遵义的关键一步。为此,毛泽东采取由北向南大迂回的行军作战路线,以便把川军向北和向东牵引,进而快速挥师南移夺战遵义,然后借助娄山关和乌江,北阻川敌,南拒中央军吴奇伟部,以便孤立和寻歼遵义西部的周浑元纵队。作战计划拟定后,210我野战军目前…应迅速脱离川敌与滇敌之侧击,决于明十一日起转移到雪山关及其以西地域,争取渡河先机,并准备与薛岳兵团及黔敌为主要作战目标据吴奇伟部参谋魏鉴贤后来讲:薛岳指挥的两个追剿纵队人马实力因沿途逃亡、落伍和疾病已减员大半,两个纵队共计不足五万人。魏鉴贤看到吴奇伟部士气非常低落,悲观厌战的情绪很农厚,每连多者七、八十人,少者四、五十人,编制严重不足。从随后的“遵义大捷”一事证明,毛泽东决定东进与薛岳兵团作战的战略决策是英明而正确的。
216“我们决定在云贵川三省地区中创立根据地…因此红军必须经常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⑤这就为毛泽东后来三、四次渡过赤水留下了伏笔
创造和采用了“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的“曲线运动战战术
是红七军张云逸的老部队,战斗力较强,善长于打山地攻坚战,曾夸奖说:“老广很会打仗!”在土城战役中,和彭德怀两人都舍不得动用十三团。这回东进,决定动用十三团首战,因此没费力就夺得了山口阵地,为后来夺取遵义城迎得了关键的一局,为了转移蒋介石和刘湘的注意力,毛泽东先派出三军团十三团以覃应机为指导员,韦杰为连长的侦察连率先渡过赤水河,随即沿赤水河东岸向北快速猛烈出击,将驻守土城的黔军第三旅第五团击溃,一直猛追到陛诏,造成中央红军要由赤水河北出四川之势,借以阻滞和向北面调动川军,掩护中央红军主力东渡赤水后向南转移。刘湘果然上当,急令潘文华速调叙永的范子英师到合江防守,魏楷部到江安至合江一线设防。
声东击南221(据吴奇伟部参谋魏鉴贤后来讲:吴奇伟渡乌江北进增援王家烈前,希望周浑元纵队能迅速靠近遵义与他协同作战,但周浑元部不敢前来助战,使吴奇伟很是失望,所以败得很惨。)
35在王家烈、吴奇伟惨败之后,蒋介石又用周浑元纵队与黔军配合向我进攻,企图包围和消灭我们,现在我们必须争取胜利,消灭周浑元来彻底粉碎敌人的追剿,这是一个决战,或者是我们胜利,站定脚根,消灭敌人,赤化贵州;或者是我们不能胜利,则不但不能保持遵义的胜利,而且将逼迫再要转移方向,我们无论如何要把蒋介石的主力周浑元纵队消灭,取得比遵义战斗更大的胜利!”“周浑元纵队尾追我们数千里,比吴奇伟纵队更疲劳,只要我们坚决勇敢,胜利一定是我们的310
目前的军事形势虽然困难,但我坚信,中央红军无论如何会成功地渡过金沙江,与四方面军会合。即使部队最后为了寻找渡口,可能不得不向上游行进很远,我也无所畏惧。”⑨
3153201132122
1935321320和淋滩两地渡河东进。为了迷惑和迟滞敌人,一军团先派出一部分兵力由太平渡西岸向土城方向进攻,一直北进到离土城十二华里的三角塘,造成中央红军又要沿赤水河北出四川的假象,吓得土城的国民党守军一片惊慌。当掩护渡河任务完成后,这支部队从淋滩渡过赤水河后又向东皇殿前进,对赤水河以东的敌人进行牵制,掩护主力部队沿着赤水河东岸隐蔽向南转移。
325目前向西南寻找战机,首先需突破周、吴、王、孙纵队,在战役上很难。如向东南乌江流域则比较有利。近日部队很疲劳,须有一两天的休息和准备时间,故不宜有较大的机动。
三军团很疲劳,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两天,不宜有较大的机动123282931
对敌人守备碉堡的部队应以有力部队监视或包围之,断绝其与外面的通信交通,其突击队则置于该碉堡的附近,以便适时打击其出击或袭扰我后方部队13
掩护部队九军团在鸭溪以西的马鬃岭地区伪装主力红军,迷惑和牵制黔军犹禹九旅和周浑元、吴奇伟、郭勋祺三个纵队,掩护大部队向南转移。为了让九军团完成好这次重大任务,毛泽东临阵换将,把他井冈山时的老搭当何长工派到九军团接替蔡树藩的政委工作,并向何长工讲明了这次任务的重要性。327
多路红军齐头并进造成眼花缭乱的错觉,搞不清哪股是主力红军。当时驻守在息烽的中央军吴奇伟部九十三师长唐云山,由于遵义战役的惊魂未定,听到底坝方向红军进攻的枪声,吓得面色惨白,不知所措。结果是毛泽东先用一军团的两个团封锁息烽,对唐云山师进行威慑,然后迅速撤离,只留下红五军团的一个营在底坝虚幌几枪,佯攻息烽,掩护主力红军顺利向东南方向转移。当主力红军逼近贵阳时,毛泽东又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指派一军团二师五团第二营到开阳青口清水江上架起两座浮桥,伪装红军要东出之势。与此同时,又指令一军团和三军团各派出一个团佯作进攻贵阳和龙里之势,采用高度运动战的战略战术指挥部队力争各个击破敌人。毛泽东突然挥师南下,此举大出蒋介石预料,使之极为恐慌。为此,33141和吴奇伟调动,把滇军孙渡部也吸地区,毛泽东电令红军主力“决心改经息烽、修文之线向东南由底寨渡河,以便寻求新的动机14!”并用绳索绑成攻城长梯抬着行动,作出一副真要攻打贵阳的架势。紧接着42
45电报说:“匪大部由马场、羊场、水尾向方面东窜…”蒋介石也于65方面东窜。现吴纵队尾追,李韫珩部由中平向瓮安追剿。匪以乘隙向黄平、施秉之公算为多。”15。当时清镇、乌当等地也不断传来发现红军并要攻城的消息,被近两个月来毛泽东一系列精妙绝伦的掩护战术搅乱了方寸,不知红军所向。当四渡赤水后,在仁怀北部隐蔽南进时,派出飞机都发现不了红军的踪迹,还大骂薛岳说:“你这个‘前线总指挥’是干啥的,连红军此刻在哪里都不知道!”并为此火冒三丈,把电话机都扔在地上。他还曾悬赏“十万元”取毛泽东的人头。如今毛泽东自己找上门来,蒋介石却如惊弓之鸟,被吓得魂不护体,乃至大小便失禁,在贵阳住所惶恐不安地问身旁的贵阳市公安局长王天锡说:“敌人未必会来攻城吧?”当时各路红军还张贴标语,喊出口号说:“拖死中央军,吓死川黔军,血战滇军!”毛泽东用这一着来刺激和调动滇军真的起到了效果,受蒋介石急令的三个旅,以毎日150478向南转移,蒋介石忙令吴奇伟和孙渡两部跟追,被这支红军掩护部队阻滞在了贵定西北洗马河一带。直到这时,蒋介石都还认为中央红军“其企图似向龙里西南地区逃窜”,万没料到中央红军主力分成两路从图云关至龙里之间和龙里与贵定之间两处空隙穿过封锁线后,突然向西迈进,与追击的滇军反向擦肩而过,而跟追的滇军及吴奇伟和李韫珩等部已被牵制在贵阳以东的贵定、黄坪一带,从而甩开追敌,冲出了蒋介石设置的围堵圈,完成了整个四渡赤水之战,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3718二渡赤水前告知中央红军指战员:为了使蒋介石的碉堡攻势破产,红军必须采取“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的曲线运动战战略战术。但毛泽东的“曲线行军路线”如何走,这使得蒋介石十分伤脑筋,捉摸不透。于是在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期间,蒋介石既要防中央红军北上或西进,又要防中央红军东进或南下,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的每一次小小的佯动,都牵动着蒋介石敏感的神经,置使他把二十多万追堵部队东调西遣,分散得七零八落,始终形成不了一个围歼中央红军的拳头,以致于各路围堵的国民党军,被毛泽东的“曲线战术”拖得精疲力竭,怨声载道,蒋介石也只好认输。
1941102220
的部门。但尽管如此,当时的很多时间都是在急速行军转移途中,不可能全部停下来收听和破译敌人电报,许多时候都是靠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思维判断能力来指挥和调动国民党军队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便是他伟大的军事指挥艺术天才的关键所在。
12712720262127悉并没有错,只是对当日午后赶到的川军六个团判断上失误。更没想到廖泽部的三个团288
“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又)一(方)法。”22
除此之外兵贵神速也是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期间指挥和调动军队的常用战法。如二渡赤水河及遵义战役和第四次渡赤水等,都是“兵贵神速”的典型战例。国民党高级将领李以劻在《国民党将士话长征》一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的:“遵义战役中央军大败,各军震动,对朱德、毛泽东所率红军来去无定的机动神速都感到可怕……”
此外,毛泽东四渡赤水之战的成功实施,还得益于毛泽东在土城战役后的深谋远虑。正如毛泽东在扎西总结土城战役时所说的:“这一仗……部队果断地变为轻装,甩掉了包袱,行动更自由了,更能打运动战、游击战了。从这点来说,又为胜利创造了条件。”23
注释:1、王树增:《长征》第300页;
4、7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军事电文选吴德坤主编按照毛泽东“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决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政委的职权比司令员大,是“关键时刻对重大问题做最后决定”的人,故习惯上称“总指挥”。
《杨尚昆年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
长征中的重大战略决策刘华清著、胡锦昌等主编
、据当年任三军团十二团参谋的李夫克回忆:“二渡赤水前,我听钟赤兵说:毛主席曾对他讲,(夺取遵义城)娄山关一仗是关键,一定要打好!”
8、1935年3月5日《红星报》;
9、卢弘:《解谜李德与长征》;
10、18《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11、12、15《彭德怀年谱》;
13、14、21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军事电文选编吴德坤主编
16、17、19《国民党将士话长征》;据滇军第二旅四团连长刘国举在《滇黔边境追击红军记》一文中回忆毛泽东创造的多路齐头并进的运动战战术:我们发现红军从龙里与贵定之间的空隙穿过封锁线向西南进军时,其足迹是几十路纵队行进,知道这样的行军纵深小、速度快,是红军的主力部队。我军一贯是一、二路纵队行进,纵深长、速度慢。
20、《陈云文集》;
22、毛泽东:《论持久战》;
23、吕黎平:《战土城首渡赤水》。
年1月第1期《遵义》上发表,此处略有增改)
&2013年1月3日于遵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毛泽东:比起三大战役 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解放战争|四渡赤水|毛泽东_新浪军事_新浪网
毛泽东:比起三大战役 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在毛泽东面前盛赞他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为什么说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军事科学院长征史专家徐占权说,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之所以决定发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决战,就是因为当时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已发生显著变化,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对我军都十分有利。而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则是在极其艰难曲折的情况下进行的。
  徐占权认为,从兵力上看,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蒋介石全歼红军于湘江的企图落空后又在赤水流域布下40万重兵。从装备上看,红军自开始长征、突破4道封锁线以来一直打的是消耗战,不仅没有取得大的胜仗、缺乏弹药补给,而且元气大伤。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党和红军的领导人习惯了阵地战的打法,对于毛泽东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不理解。”徐占权说。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北渡长江的错觉挥师向东,取桐梓,夺娄山关,破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巧渡金沙江,跳出了国民党重兵的包围圈。
  徐占权说:“战争不仅是敌对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而且是两军最高统帅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直接较量。毛泽东的用兵,使红军一反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从被迫转移变为主动调敌、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徐占权说:“四渡赤水不仅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也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