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要去职业赛车手场,领导说会找个职业赛车手手载着我感受下真正的职业赛车手感觉,

国际赛车场感受赛道飞翔的极致体验_凤凰汽车_凤凰网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S,将无法看到通过JS实现的效果
请选择品牌
请选择系列
国际赛车场感受赛道飞翔的极致体验
来源:凤凰汽车
作者:综合报道
日,在法国文化小镇勒芒,首支由全华人车手组成的OAK Racing Asia车队在24小时耐力赛中取得了小组内第7的好成绩。车手的征途进入了终点,来自天南地北的车友又跟随米其林踏上了寻求极致驾驶体验的珠海之旅。想象一下,由、与组成的豪华车队阵容加上赛车冠军的战靴&&包括刷新纽格博林赛道单圈记录的Pilot Sport Cup 2(PSC2)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就让凤凰网的编辑带你一同去珠海国际赛车场共同领略一番。
都说六月的天气像孩子的脸,虽然已是7月中旬,说起试驾当天珠海阴晴难辨的天空,还真没有比这更恰当的比喻了。然而,这时而暴晒,时而疾雨的诡异天气,正适合用来考验赛车在干湿两种不同赛道环境中能否一如既往地保持高速、稳定的奔跑状态。
珠海国际赛车场
当天试驾的场地为全长4.3公里的珠海国际赛车场。对于想要体验极速驾驶和弯道超车的车友们来说,这里就是你的天堂&&顺时针方向的赛道有4个左弯、10个右弯及衔接1条900米长主直道和另1条500米直道的快速弯道。屏住呼吸,这里的最高时速可以超过300公里/小时!
珠海国际赛车场路线地图
开胃菜: 挑战干湿赛道疾驶
众所周知,F1车王舒马赫的宝座法拉利的特点只有一个字,快。在一场倾盆大雨之后,赛道周围的草坪已经积起了脚踝深的水潭,即使是在日常路面上,也需要驾驶员格外谨慎减速行驶的,更何况是在赛道上?
&教练一直叫我加油门,但我就是不敢踩,&其中一位来自广东的女学员,同时也是一家权威汽车测评机构的版主, 在驾驶结束后仍难以平复激动的心情,&我紧张得没顾上看开了多少码。&虽然她已有多年驾龄,平时也经常驾驶SUV在各地试驾,由于对潮湿路面的心理恐惧,未能将车王开出160码的正常水平。
但也有些车友毫不畏惧天气的阻力,一启动就大力踩下了油门,在滚滚白烟中迎风而去。当然,主办方出于对学员安全状况的关心,为每位试驾者都安排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教练,即使是对湿地环境有心理负担的学员也能尽情享受驾驭的乐趣。
车友试驾法拉利458
在训练营里,来自米其林的工程师很详细地介绍过Pilot Super Sport(PSS)这款赛场惯用轮胎的设计特点。由于采用了Twaron覆盖层,轮胎中央在高速旋转时不会拱起,增加了轮胎的触底面积,因此在高速运转时仍有强大的抓地力。另一个特点是轮胎的内外侧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橡胶,外层是碳黑增强的弹性体,确保急转弯道时的非凡耐久性能,而内侧采用的是高抓地力的弹性体,确保轮胎在湿地路面行驶时可以划破水膜,在不规整的路面上仍能保持良好的抓地力。
学员们在帐篷中接受米其林工程师培训
新款米其林PSS系列轮胎
&PSS系列的轮胎开起来确实比一般轮胎稳,&另一名学员柯先生有着近20年驾龄,开车的范围也横跨、上海、广州、珠海和成都的五大赛车场,&我经常开的是的A系列,对轮胎的要求是能够适应湿滑路面,在抓地力和防侧滑方面表现好。&
右侧为北京车友柯鸿翔
身为&老司机&,柯先生每次驾车之前都会在前窗安装好Gopro摄像头,既是为了记录自己驾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也方便与圈内好友们分享各地的试驾体验。在试驾过程中,他也仔细比较了法拉利配备了米其林PSS和倍耐力PI P Zero后的不同表现。
在柯先生看来,区分轮胎好坏的标准还有软硬度,PSS系列属于软硬适中,既保证了汽车的速度,也能照顾到司机在日常行驶中遭遇的各种天气及路面状况下, 也能轻松自如地驾驶。
用于法拉利的米其林轮胎
&我试过的其他轮胎,有些轮胎就设计得太硬。而像刚才开过的PSS,我感觉经过水面时的分水、切水功能设计得还是很不错的,&柯先生补充到。
在常人看来,赛车所需要的路面环境要更加严苛,但柯先生立刻纠正了这种看法,&赛场对路面会有专门的维护,相反在公路上,你无法预计是否突然会出现路眼儿或者水洼,如果轮胎抓地力不强,很容易发生侧翻。&
编辑手记:当天参与试驾的许多学员都普遍表示,由于对赛道环境和车辆不够熟悉,在车速上都不大放得开,最快的也保持在60公里/小时左右,这可实在不符合&车王&的水准!不过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舒马赫的超凡技艺,小编就没有运气驾驶到大名鼎鼎的法拉利,不过不要紧,接下来还有更精彩的保时捷卡宴雨中绕桩和极速驾驶环节。
主菜:保时捷卡宴挑战湿滑赛道绕桩
在这一环节,车友们有机会驾驶着分别配备了全新上市的Latitude Sport 3揽途系列轮胎(LS3揽途)和倍耐力scorpion verde的保时捷卡宴在雨地上往返开满两圈,同时高速穿行于间隔15米的红色路桩。
&肯定第二辆是LS3揽途!&来自上海的车友孙先生一跳下黑色的卡宴就激动地喊到,&我怎么用力地踩油门,汽车都没有出现偏移,这轮胎太稳了。&孙先生是一名资深赛车迷,常常驾驶和奥迪来往于全国各地的试驾活动,此次也是通过米其林在勒芒赛事期间举办的微博活动,获得了前来珠海试驾的机会。
真有这么神?小编也随机爬上了教练员驾驶的棕色卡宴。&带好安全带!&一上车,女教练就毫不温柔地提醒到。果然,教练一脚就踩到了80码朝上,冲着S形的路桩左一下,右一下地直冲过去,整个过程小编就伴随着汽车扭动的频率在车厢内来回左右摇摆,不要说发型乱了,头晕目眩、心跳加速有木有?
为了保证公平,小编又换上了孙先生刚才驾驶的黑色卡宴,不敢踩太重,保持在50码的速度重绕了一下桩。这一次的结果截然不同,不管油门怎么踩,方向盘怎么转,汽车依旧稳稳地保持在原有的轨迹里,丝毫没有受到雨势和转弯的影响。
同为女司机的向女士不仅是一名资深的驾客,也是版的版主。平时常开奥迪Q5的她,每年都会在西藏、上海、云南等地参加各种试驾和自驾游的活动。
&从轮胎在湿地上表现的稳定性就能明确分辨出哪辆是LS3揽途,&当被问到平时在公路开车时如何选择轮胎时,她强调,&我的首选当然是抓地力和安全性,我平时开车不会很快,但对轮胎在不同环境中的稳定性,尤其是在雨天时的排水效率都是我主要考虑的方面。&
编辑手记:汽车开得稳不稳,轮胎说了算!尽管出太阳后空气异常闷热,在绕桩后,车友们依然兴致勃勃地排起了队,准备挑战下一辆奥迪R8。
餐后甜点:奥迪R8挑战高速弯道转弯
好马配好鞍,豪华跑车当然也要搭配顶级的轮胎。试驾当天的高潮就是让车友们期待已久的奥迪R8高速转弯环节。这一次被选出PK的是米其林PSS和PSC2,一款是13次卫冕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冠军轮胎,另一款是刚刚进入中国的纽格博林赛道单圈新纪录保持者,无论是哪一款,都能让中国车友过足赛车瘾。
这一轮比拼的重点从赛道转向了民用。
在紧跟国际赛车动态的车迷眼中,PSS轮胎一直都是顶级高配的代名词。2011年进入中国的PSS轮胎,采用了源自勒芒赛车轮胎的Twaron覆盖层和胎面复合配方技术,让驾驶者即使是在最极端的使用条件下,仍然能够保障最高的安全性。
PSC2虽说也是赛车冠军保时捷918 的装备,也同样适用于高性能跑车在公路上驾驶的需要。轮胎采用了双胎面橡胶配方,外侧胎肩更加耐磨,内部沟槽加深了20%,让轮胎在湿滑的弯道中也能兼顾抓地力和耐久度。
对于&业余车手&或者普通驾驶者来说,由于缺少专业的团队配合,轮胎不仅要跑得够快,更要易于操控。
车友试驾奥迪R8
来自上海的米其林勒芒微博活动获胜者王小姐,正是一名介于职业赛车手和普通驾驶者之间的&业余选手&。外表清秀的她其实对于速度有着比常人更高的追求,从她的座驾宝马G7中就能看出来。&我们经常参加比赛的人都知道,换了一个好轮胎,跑一场比赛下来速度至少能提高4-5秒。&
上海车友王琳
正因为如此,前两轮法拉利和卡宴只有区区50-60公里/小时的&龟速&试驾,让王小姐感到不是很给力,&教练车就在前面,我的速度也跟着被压下来了,在那里逛公园呢。要考验轮胎能对提高速度有多大影响,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掐着表来一场比赛。&
说起她参加业余赛车时对轮胎性能的观察,她说到,&赛场上最重要的还是看入弯和出弯,米其林的轮胎我使用过,在这方面做得还是很不错的。今天我开的几辆车都没有出现过侧滑,想漂移都漂不起来。&
对于借鉴了赛车技术的民用轮胎,王小姐认为,一般车主还是会考虑到性价比,但从长期使用来说,高端轮胎由于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抓地力,还是会得到高端跑车车主的认可的。&我一年大概会跑个2万公里,但像今天我们在雨中跑的这两圈,考虑到地面对轮胎的挑战,相当于正常环境下一个月跑的量。&
图为车友准备试驾奥迪R8
编辑手记:在赛道起点看着各色豪车一辆接一辆地从面前高速驶过,突然有种现场观看F1赛车的感觉。抓住最后的机会,编辑也忍不住跳上了一辆黑色的R8。临近弯道,一旁的教练拼命催促,加速,再加速!看着时速表冲过了60码,80码,越飙越高,不禁庆幸自己身在赛车场而非城市密集的摄像头之下。
结语:随着试驾结束,本次极致驾驶征途活动也进入了尾声。但对于永不止步的爱车族来说,新的旅程很快又将开启。9月13日,全球第一届电动方程式大赛将在北京举行。届时,米其林作为赛事的官方合作伙伴将与车友们共同见证又一极致速度的诞生。
0人点赞 | 评论0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或
1234567890
获取最低价中国的赛车运动发展如何?在国际上地位怎样?
非赛车圈人士,以下答案仅是我作为一个赛车爱好者的一点点小见解,有不完善的地方还请大家指出。总的来说,中国赛车还处于圈内人自娱自乐的阶段,离成为大众普遍了解接受和参与的运动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总体水平还算尚可,至于国际地位,除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吸引力可以吸引一些国际大赛,以便帮相应品牌打广告外,基本没啥地位。具体的我想从车手,车队,赛场和赛事几个方面来详细说说,可能会很长很多,希望大家能耐心看完。先说车手国际一流的车手,中国确实是没有的,但是能参加国际高水平比赛的车手,国内还是有一些的。前不久,马青骅在WTCC莫斯科站的第二回合比赛中夺冠,中国车手第一次站上世界级赛事的最高领奖台,也算是实现了中国赛车零的突破,我在微博上看到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去找了比赛录像来看,颁奖时候响起中国国歌的时候,真的有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感觉。马青骅曾为F1车队HRT试车,成为最接近进入F1的中国车手,不过随着HRT车队破产解散,进入F1的梦想也随之SAY GOODBAY 了。比赛录像比赛录像除马青骅外,另一位曾经有望进入F1也未能实现的中国车手程丛夫,也在去年代表睿佰琳车队(Rebellion Racing)参加了勒芒最高组别LMP1组的赛事,算是进入了有国际水准的车手的行列。但他们俩这样的,不仅是车手中的佼佼者,更是车手中的幸运儿。同样被看好能够冲击F1的中国车手中,江腾一在国外混迹多年,始终难以出头,最终回到国内参加CTCC的比赛;曾被成为是中国的舒马赫兄弟的朱戴维,朱胡安两兄弟也回到国内参加CTCC。另外一部分车手,有了一定的实力,却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这是车手谢欣哲在马青骅夺冠后的微博,而同一天稍早时候,他刚刚拿下了CTCC上海天马站的冠军。做为国内最好的房车赛车手,他又何尝不想到世界赛场上闯一闯,但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背后没有厂商的赞助,没有媒体的热捧,想实现这个愿望太难。做为国内最好的房车赛车手,他又何尝不想到世界赛场上闯一闯,但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背后没有厂商的赞助,没有媒体的热捧,想实现这个愿望太难。说完场地车手,在来说说拉力车手。中国的拉力赛车手似乎受到了诅咒,2008年,意外事故带走了中国最好的拉力车手徐浪,2011年,酒精中毒又带走了徐浪之后最好的拉力车手刘曹冬,此后韩寒虽然拿下了几次国内车手的冠军,但是再没有他们这样实力超群的车手。说完车手,再来说车队。国内场地赛领域最好的车队,肯定就是上海大众333和长安福特两只厂商车队了,资金,人员,管理各个方面都是最好的,成绩自然也是最好的。但我真正想聊的,是威豪车队。威豪创建于1998年,算是中国最早的场地赛车队之一,当时国内还没有房车赛事,威豪运营三台本田思域赛车,参加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一些房车比赛。2004年中国房车锦标赛(CTCC)的前身全国场地锦标赛(CCC)正式创立,威豪转战CCC,第一年就力压资金技术实力都远超自己的上海大众333车队,拿下车队车手双料冠军。第二年威豪寻求突破,与吉利汽车合作,运营吉利自由舰赛车,虽然实力不俗,但是最终未能卫冕。2006赛季结束后,随着吉利的退出,威豪车队也消失在我们的视线当中。2014年,威豪又重新回到CTCC,我打开CTCC官网中威豪的页面,看到了这样一段曾经的霸主,现在的目标竟是拿积分,但威豪好歹是回来了,与威豪有相似经历的基亚车队虽说现在过得也不好,但也还在,而以前我们熟悉的海淀驾校车队,山东凯捷车队,也许就再也回不来了。基亚车队(左)与威豪车队(右)的赛车BTCC的长盛不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拥有很多高水平的俱乐部车队,可以与厂商合作运营赛车,也有自己独立参赛的能力,并且实力不亚于厂队,使得赛事不依赖厂商参加来提升精彩程度,即使没有厂队的参加也可以将赛事办的有声有色,我们现在的赛事更需要的正是这样的车队。说完了场地赛,再来说说拉力赛的车队,红河车队和贵州百灵不必多说,曾经的CRC双雄,为中国拉力赛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现在都已经改名,并且把重心转向了越野拉力赛。现在的拉力圈已经是斯巴鲁中国和斯柯达红牛这些厂商车队的天下了。但是我想讲的都不是它们,而是一直叫FCACA的车队。稍微老一点的车迷对这支车队还是有点印象的,08年FCACA成立,在CRC打了一年酱油,09年招来韩寒和王睿,而车队经理是后来凭借赛车解说让大家都很熟悉的北极虾;09年FCACA大获成功,拿下CRC双料冠军;之后10年又全面进入WRC,并且拿下两个所在组别分站冠军,10年11月,车队仓促解散。而车队解散的原因,是车队老板涉嫌非法经营案发,FCACA这样一颗车坛新星也成了牺牲品。FCACA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车队,车队只是老板的一项爱好,而不是一项真正的生意,老板一旦有问题,车队瞬间就会垮掉,而这样的车队肯定是走不远的。再说赛场我掰着指头数了数国内的赛车场,发现两只手就数完了,中国这么大,数的出来的赛车场不到10个,叫赛车运动怎么发展。赛车运动最发达的是英国,不管是方程式还是房车英国都是最强的,而英国的赛车发展正式建立在战后由机场改建的大大小小的几百个赛道的基础上的。赛车运动的普及和发展,真正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像上赛场那样投资几十亿配套设施多么完善可以跑F1的大赛道,更多的是像上海天马山那样简单的小赛道,甚至是像山东荣和赛车场那样,由驾校建的,简单甚至有些简陋的赛车场,通过这些赛车场来让更多的人参与和加入进来。更可怕的是,许多人对赛车场的不了解,自打上赛场建成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看到有所谓的专家说什么上赛场投资多大,F1赚钱多难,成本几十年收不回来等等,殊不知上赛场每年除了各项赛事外,还一直在举办汽车厂商,跑车俱乐部的各种活动,除去维护时间根本空不了几天,而且还一直处于盈利状态。最后说赛事可能大家不知道,其实FIA的国际顶级赛事都来过中国。其中FIA GT和WRC1999年就进入中国,WTCC和WEC近几年每年都有中国分站,而且WTCC今年有北京上海澳门三站中国赛,此外德国DTM和澳洲的V8 SC这些国际高水平赛事都来到过中国,但最终都没成得了气候,甚至WEC还闹出了这么个免费观赛的东西,结果看台上还是寥寥数人。这是1999年WRC进入中国的比赛转播,里面科林麦克雷那段采访(3分30秒开始)可以说是很大一部分中国人接触赛车的真实写照,15年前如此,现在还是如此。这是1999年WRC进入中国的比赛转播,里面科林麦克雷那段采访(3分30秒开始)可以说是很大一部分中国人接触赛车的真实写照,15年前如此,现在还是如此。 真正在中国扎根的只有F1,从头两年的的看热闹,到之后一段时间的冷清,到现在终于有了一批懂赛车的车迷,以至于我今年提前半个月决定去现场,结果门票都卖完了。说了国际赛事,再说说国内。其实国内赛事都搞得有声有色,不管是场地赛CTCC,拉力赛CRC这样的主流赛事,还是场地越野赛COC,越野拉力赛CGR都搞得很不错,整体参赛水平也都不算低,赛事也很精彩,但是问题就在于赛事推广实在是太差,除了车迷根本没人知道这些赛事。拿国内最好的赛事CTCC来说,超级量产车组的赛车水平已经很接近国际主流,而车手水平也不差,参加过WTCC的香港车手欧阳若曦在CTCC的比赛中与国内车手相比已经占不到什么优势,而中国量产车组,有超过20辆赛车参加,而且引入两轮比赛制,第二轮倒序发车之后,竞争非常激烈,可看度很高。但就是这样的比赛,国内只有广东体育一家电视台直播,而主流媒体几乎看不到任何相关消息,这才是国内赛事真正的问题。我十分高兴的是,国内业余比赛的兴起。像天马赛道举办的天马论驾,广东国际赛车场举办的耐力赛,还有影响更大的北方房车精英赛和泛珠三角超级赛车节,都是很好的民间业余赛事,有更高的参与度,能让更多的赛车爱好者真正参到比赛中来。其中最低组别的赛车整体的成本也会不超过20万,对于赛车爱好者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而赛车运动想要成为一项全民的运动,这样的比赛就是基础。写了这么多,其实中国赛车运动最需要的就是加速推广,摆脱现在这种自娱自乐的状态,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喜爱和参与,真正成为一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那个时候中国赛车运动才能真正有国际地位。
泻药,受宠若惊。题目好大。其实没太关注过也不是业内人员,只是车迷的一点个人感受。简短截说(只说大陆,毕竟澳门还有东望洋),自娱自乐,没啥地位。一项运动至少得有人会玩有人会看,才好说发展。汽车工业都还没成熟,会玩愿意玩的也就多不到哪去。再加上所谓汽车文化普及,于是会看的也不多。不过这些真的需要时间,不是汽车产能上去了就行的。最近几年不是越来越多高校开始参与大学生方程式么,感觉这至少是个好的开始。
我以多个身份愿意与大家讨论一下,因为我主要从事拉力赛,所以也只能从拉力的观点去讨论,的确,自卢宁军、周勇等老将黄金之后,自徐浪、刘曹冬离去后,中国拉力的整体力量被影响不小,但是另一面我们又看到参加CRC的车队和车手有增无减,这说明拉力赛的影响面仍然在增长和扩大。目前中国与世界赛事接轨的拉力赛事主要是在中国举办的亚太拉力锦标赛,而也已经有部分中国车手走出去参加国际比赛如WRC、PWRC以及达喀尔赛事,汽车运动在国际上并不象其它运动如蓝球在美国、足球在巴西一样有特别的地域特征,它是汽车工业与汽车运动传统与普及的影响普及相关。
泻药~先占个坑,有空再来详细答。套用韩寒说的一句话:很多人觉得一个写作的都能拿冠军,中国赛车水平一定不怎么样,但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中国的赛车水平一定比中国足球强。
同样来自一个赛车运动的爱好者答题。想说,赛车运动的发展水平从某一方面来说就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首先这个运动的参与度的问题,要求厂商,赛车爱好者,赞助商积极参与。但国外厂商参与比赛看中的主要不是帮我们提搞赛车运动,而是money,市场。而国内的厂商,这个你懂的。资金投入,科技人才投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们。。。
而赛车爱好者的参与,说白点就是没钱的就去看台上面吹吹风听听声音好了。而有钱胆小的也不会玩这东西或者说不喜欢的就不会玩这东西。
另外这个赛车是运动,不是什么有钱的土豪随便弄个什么GTR,法拉利去车场跑一跑,秀一秀。真正的赛车玩起来很辛苦的,不比晚上的娱乐活动来的轻松。投入也不小。穿个连体防火服,带一捂得严实的头盔,做配一6点式安全带的赛车椅,外加车内无空调,无音乐的。去赛道上跑几圈,不辛苦才怪。赛摩托的就更加辛苦了。这个不详说。自带人身装备什么的一整套下来话费不上个万把块的才怪,另外玩车的话,平时肯定要练习,所以油费,零件改装费,轮胎,参加比赛的时候报名费,路费啊等等等等。。。。拿个计算器找个赛车公司问问去算算就知道参加一次什么泛珠赛或者什么北京房车赛要花多少银子了。所以爱好者的参与,钱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愿意去享受这种在外人看来很是辛苦的东西,这个才是重点。
至于赞助商。。。。那个国外的厂商一个样。亏钱的东西谁来赞助。
另外国内的赛车运动确实是按楼上所说,处于萌芽水平。技术成熟的厂商有吗?自主创新的大公司啦么多,参与比赛的水平高的就那么几个。高质量或者虽简易但各硬件设施完备的赛车场有吗?多吗?另外国家对这项运动支持的程度如何?,方程式,房车,摩托车,越野车这些国内厂家有多少?支持改装的有多少?做改装零配件且质量能合格的有多少?等等。。。
说完厂商来说车手。看看人家国外的车手那帮人参加A级赛事的里程数之后再来看看我们的国内车手的同级别赛事可记录的里程数又是多少。比比就知道了。不是说车手不行。因为车手参加高级别比赛要么自己出钱买位置,要么有赞助,要么是车队签约车手。看看人家俄罗斯的F1车手。委内瑞拉的F1车手就知道了。好歹也拿过分站冠军露了脸,爽了一把。想想当年的阿隆索,西班牙车手,在一个赛车运动不是很发达的国家走出来的顶级车手,人家一开始也不是有车队签约的啦,慢慢慢慢在布里亚托利那里红了之后才开始自己的签约车手。像老布,丹尼斯这些人都给现在的F1挑了不少好苗子。
而国内很多都只能在国内的比赛崭露头角,国外的赛事基本很少踏足。像董荷斌,小马哥,欧阳若曦等等,不能说他们不好,他们已经很优秀了,至少国外的那帮车手更加优秀而已所以竞争自然很是激烈。
最近的红牛签约一名17岁的荷兰正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以说,赛车运动的发展正的就是一个大综合。汽车工业强国必然是赛车运动发展良好的国家。反过来也一样。中国的赛车运动还只是在小儿学步。
看看亚洲的赛车先锋 日本就知道,人家的汽车,摩托厂商,设施完善的赛车场,众多的车手,技术人才等等等等。甩我们好大一条街。人家一个大学就有组队全大学生班底参加职业汽车赛事的。这架势,这水平,这参与度,人家赛车运动想不发展都难。(具体什么比赛忘记了。)
虽然近些年,F1的日本车手表现不怎么滴但已经能算亚洲代表了。
而国内能让非职业车手体验比赛玩一玩的恐怕只有泛珠赛事最的最好,运营最成功的了。
而国内的大学,也有一个FASE的这个比赛。具体怎么样就不说了。我也不是很懂,学校参加这种东西,反正你们懂的就好。
总之,国内的赛车发展水平不高,参与度不高等等不是说哪一个车手,哪一个汽车厂商所导致,影响到的。真的就是关系到方方面面。但反过来说,哪一天我们的赛车运动发展到一个高水平,高层次,能和欧洲伯尼的F1相比,能和美洲的纳斯卡,Indy500相论之时。必然是我们国家汽车工业是世界前列,国民生活水平,人均GDP是世界前排之时。
欧洲著名的街赛摩纳哥赛也才60年的历史,我们澳门著名的东望洋赛已经有61年的历史了。
所以也很期待看到我国赛车运动发展到那么一个高水平的时候吧。
PS :14年的澳门是第61届格兰皮治大赛车节,有去的朋友,大家一起组个团走起呗。
于上所述,中国的赛车在世界舞台上没什么地位,到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进步,正如同ctcc引入1.6t的超级量产组,crc引入的s2000,以及进步更大的长距离越野拉力赛,这些规则上的进步带来的是国内赛车界对于车辆改装制造的质的进步-通架车,简单理解为套个量产车壳的赛车。虽然都是从国外购买的技术或整车,但也在不断学习消化,不要嘲笑这是山寨,这是跟上国外先进赛车设计制造理念的唯一办法。我们公司的办法是直接聘请外国工程师,一同办公,一同解决工作任务,这是我们这个老牌赛车公司大踏步进步的时代。归根结底,国内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太长,像本科生这样的知识面广阔的青年人大多家境不错,难以拿着微薄的工资顶着家里压力继续从事这一行业,而专科,技校学生的知识面又不足以支撑他们快速成长,so~任重道远,另外国内赛车界环境令专业的赛车公司难以盈利以维持公司快速开发研作的成本。
其实目前国内的发展趋势还是不错的,尤其南方沿海这边的城市,很多城市有专门的卡丁车赛场,还有相应的车展。而且,就世界大学生方程式大赛而言,我国的进步还是不容小觑的!相信中国的赛车文化一定会越来越盛行的
谢邀,以下为个人观点如有更好的见解,欢迎讨论:-)中国的赛车运动发展在2000年之前几乎为0,当时的市场还没有什么成熟的赛事,除了一些为了拉动地区经济而举办的拉力赛,当时记得最清楚是在2000年某期的汽车杂志上看到贵州的拉力赛;到了2004年,第一次举办F1赛事和承办DTM赛事。应该是发现赛车的魅力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从模仿wtcc的ctcc和模仿达喀尔拉力赛的各种越野拉力赛,中国的赛车运动在发展,只是是模仿着发展。官方发展的慢,但是民间发展的快。至于在国际上的地位,可以忽略不计,毕竟我们在赛车运动这方面还有很长路要走。
澳门的格林披治大赛是享誉全球的,港澳也有这种一流的赛车手,大陆就比较少了。只知道这么多
赛车现场的气氛很足,冲击很强,但是不能看到全貌。看转播虽然能看到全貌但是完全没有气氛,没有那种速度感。赛车运动必须参与其中才能体会其中的魅力。可惜,国内条件限制。我要考个赛照老婆死活不同意。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赛车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