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焦庄户地道战心得战争什么时候结束的?

北京“地道战”焦庄户(一)
焦庄户地道战的传说
过去北京湾燕山东余脉歪陀山有个传说:七唐洞、八庄户、北坞十三撮儿,这三个村现在是顺义区龙湾屯镇相邻村落。
焦庄户村原为明代官宦庄园地,由山西洪洞焦韩两户人家迁此为佃户。后人口增到八户,叫八庄户。到了清代人口增加,姓焦的多,故称焦庄户。清初属于密云县“中卫里”。清代后期划属怀柔县。民国时期划归顺义县。
1948年8月属于河北省通州行署顺义县管辖。1956年成立焦庄户村生产合作社队,曾称东方红高级社。1958年6月,焦庄户生产大队属北京市顺义县龙湾屯人民公社管辖。1998年12月,顺义县改称顺义区。1982年撤销龙湾屯人民公社,恢复1958年以前称谓龙湾屯乡,2001年改称龙湾屯镇。焦庄户村现在是龙湾屯镇13个自然村之一。
2003年,焦庄户村被北京市农委、市旅游局确定为市级民俗旅游村,全村共有382户人家,1251口人,有122户从事民俗旅游接待工作,有27户为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共有1000多个床位,能同时接待1000人住宿,2500人就餐。到焦庄户民俗旅游村除了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睡农家炕、享农家乐以外,还可以参观地道、登山观景、采摘鲜果、植纪念树。
焦庄户村现已成为了红色旅游的重要之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供观众参观的地道战遗址包含三个部分:地道部分,地上村落部分和纪念馆。地道部分保留有650多米长,地道内有休息室和指挥所,有单人掩体、陷阱、碾盘和庙台暗堡等战争设施,还有水缸、炕洞、墙柜、锅台、猪圈、柴棚、驴槽等较隐蔽的出入口和瞭望楼。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建于1964年秋,定名为“焦庄户民兵斗争史陈列室”。1979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为北京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改名为“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更多的是以多种形式和手段浓缩和集中展现珍贵的史料、文物,历史画面和英雄人物的事迹。1987年7月5日建成并对外开放。自开馆以来,先后接待过1.2万名国际友人和百万余名国内观众的参观。馆内以大量翔实的资料、珍贵的历史文物及真实的地道战遗址,再现了焦庄户人民群众在我党的领导下,同国内外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的光荣历史和英模事迹。该馆1994年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青少年教育基地”,1996年被国家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被北京市命名为“北京市国防教育基地”。
2010年7月22日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十几万人次。
焦庄户民兵地道歌:地道好&地道妙&打了敌人钻地道&明里打&暗里挑&消灭敌人最可靠&鬼子气得干瞪眼&抗日军民哈哈笑。
游客说:来到焦庄户,第一件事就是去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听讲解员娓娓道来的地道战历史,看看记录战斗的珍贵照片,然后亲身体验一把地道战的感觉。玩累了,找个农家院,品尝一下野菜团子、花椒芽、卤水豆腐等农家菜,还可以品尝“抗战饭”(即窝窝头、玉米粥和咸菜)。秋季苹果熟了,观众还可以亲自参加采摘苹果等活动。再在村里转上一转,体会一下京郊新农村的新气象。
&听抗战老民兵英雄焦俊芳讲述焦庄户地道战故事
“地道战,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嗨!”伴随着这首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冀东平原人民群众创造的以地道战为主要斗争形式的敌后游击战闻名全国、享誉中外,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05年,记者慕名来到京东北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有幸见到了当年冀东平原抗日老战士、焦庄户民兵自卫队中队长焦俊芳老人。
焦俊芳1926年出生,15岁参加了八路军邓宋纵队三支队在村里建立的民兵中队,17岁任民兵二分队长,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任村民兵连长。焦老一生参加大小战斗150余次。民兵中队共歼敌200人,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
得知我们想了解当年民兵中队打日本鬼子的事,79岁高龄的老人显得格外高兴。跟随着老人的思绪,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艰苦抗战的烽火岁月……
鬼子在村外二里地修了炮楼和据点,五天一“清乡”,十天一“扫荡”,烧杀抢掠,闹得鸡犬不宁。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村里建立了民兵中队,用土枪、土炮打伏击。
在京东顺义区的东北角,有一个距东直门约60公里的龙湾屯镇,镇里有一个叫焦庄户的山村。它背靠燕山余脉的歪坨山,面临潮白河支流的金鸡河,是一个“歪坨山有多少石头,山下有多少野花,金鸡河有多少水纹,河边有多少脚印,焦庄户就有多少故事”的神奇山村。就是在这个焦庄户,从1939年到1943年的5年中,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开辟地区、建党建政、筹措枪支、修建地道的伟大斗争。
193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冀东抗日暴动以后,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强对冀东的统治,在顺义县城(今顺义区)和周围重要集镇都建立了据点,驻扎了宪兵队,还纠集地痞、流氓成立了维持会、警察所等伪军和汉奸组织。他们修炮楼、架电线、建公路,封锁粮食和日用品,发放“良民证”,进行所谓“治安强化运动”,频繁对周边村镇进行“扫荡”,妄图切断八路军与群众的联系。
“位于平谷、三河、密云三地交界的焦庄户,八路军活动频繁。日本鬼子为了加强对这一带的控制,就在村外二里地修了炮楼,驻了30多个鬼子。他们五天一‘清乡’,十天一‘扫荡’,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闹得‘无村不戴孝,遍地是哭声’。村里的一部分人不堪忍受鬼子的祸害,走的走,逃的逃,只剩下不足200人,青壮男人也就五六十人……”焦老讲到这里,情绪非常激动,脸上像是燃烧着一团怒火。
没多久,八路军邓宋纵队接连在附近打了几次大的伏击战后,鬼子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也变得格外小心。狡猾的敌人,白天惧怕遭到八路军的伏击,就改变策略,晚上出动,悄悄摸到村里抢掠杀人。一次,二三十个日伪军趁着夜色摸到村里,把熟睡中的乡亲都赶到村里打谷场上。村里一个曾经在城里给大户人家当佣人的老太太,辛辛苦苦积攒了几件像样的衣服,鬼子抢,她不给,当场就被刺刀挑死,房子也被烧了。那次焦庄户有10多人被杀害,20多间房屋被烧毁。
从那以后,很长时间,村里的人晚上都不敢睡觉,生怕鬼子晚上再摸过来。村民兵中队10多个小伙子,晚上就轮流上房顶守夜、放哨。
1936年,焦庄户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马福从东北回到村里。多年在外的流浪生活,他饱受了伪军、汉奸的欺压,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野蛮侵略和屠杀。深受革命理论影响的他,回村没多久就与到村里开展工作的地下党取得了联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在党的领导下,在八路军邓宋纵队三支队的支持下,村里的30多个青壮年成立了民兵中队,开展武装斗争。焦俊芳就是这一年参加的民兵,被编在民兵中队二分队。说到这里,焦老兴致勃勃地为我们哼唱了当年马福编写的游击队歌:“日本鬼,占中国,侵略行为赛恶魔。打鬼子,除恶魔,不闹革命要亡国……”
民兵中队建立之初,没有像样的武器装备,只有大刀、长矛和区游击队支援的一小部分土制地雷、手榴弹。为了尽快把民兵真正武装起来,马福带着他们在邻村四处向老乡收集土炮和鸟铳。半个多月,还真找到了20多支土枪和一支义和团用过的“大抬杆”,加上原有的手榴弹、地雷,民兵中队基本上每人手上有了一件武器。他们请村里的妇女做了漂亮的手榴弹袋,还给土枪挂上红缨子,往背上一背,又漂亮,又威风,排起队伍往村里一走,还真有几分威风。
手中有了枪,大家跃跃欲试,总想打一仗刹刹敌人的嚣张气焰。1941年7月的一天,区游击队在龙湾屯的内线送来情报说,第二天日本鬼子有一辆汽车从东边开到密云县,肯定经过焦庄户。
当天晚上,马福就带着焦俊芳等30多人连夜在村南大道上埋了地雷,然后埋伏在路两边的庄稼地里。地里种着谷子、高粱和玉米,又正是玉米甩缨、高粱晒米的季节,人一钻进去,什么也看不出来,十分利于隐藏。第二天晌午,果然从西南方向传来汽车的马达声。转眼间,敌人就来到眼前
可能是第一次打仗心情紧张,用力过猛,引绳拉断了,雷没响,倒把敌人惊动了。
急得马福直喊,快打,快打!埋伏在坟坡上的民兵用土枪、手榴弹一齐开火。“轰!”地一声,把汽车炸翻在路旁的道沟里。不到20分钟,就结束了战斗。
这一仗,把开车的和押车的鬼子都打死了,缴获了步枪5支,子弹500发,电台1部,还有其他军用物资。
从地窖、密道到四通八达、攻防兼备的“四能”地道。3年时间,焦庄户民兵一边打伏击一边挖地道,挖成了长达23华里地道网,家家户户相通,一有情况,全村人都能转移到地下。
焦庄户用挖地道的办法与日本鬼子周旋是从1943年春开始的,这一年也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马福、焦俊芳他们接连配合八路军打了几次伏击战,使敌人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同时也引起了日本鬼子的注意,“扫荡”也越加频繁。
一次,区委的一名干部正在焦庄户开展工作,突然得到情报,龙湾屯据点的敌人正往焦庄户方向“扫荡”。时间紧急,这名干部急忙组织民兵疏散群众,等到群众全部转移,自己却被鬼子包围在村里。无奈之下,只好藏在乡亲的地窖里,上面用碎柴禾做了些伪装,没想到,竟把敌人糊弄走了。
这件事让马福、焦俊芳他们眼睛一亮:村里人多,遇有紧急情况,疏散起来不方便,都藏在地窖里也不行,人蹲在洞眼里,就像只蛤蟆,要是被敌人发现,动不能动,打没法打,只有等死的份儿。但是,要把地窖再挖深点,挖长点,多开几个洞口,跟煤窖似的,如果被敌人发现了往里钻;他要敢下来,就跟他拼。这样,不就保险些了吗?
拿定了主意,马福、焦俊芳就带领民兵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清挖地道能打能藏的道理,而且带头先在自己家里挖。为了掩护群众挖掘地道,民兵中队经常派出小分队,到据点附近骚扰敌人;儿童团在村口站岗放哨,不让生人进村,保守秘密;青壮年下地道挖土,老人妇女在地面装筐运土。一场开挖地道的人民战争打响了。
地道挖进半里多地的时候,里面的灯灭了,掏土的人也感到呼吸困难。他们就发动大家想办法,挖了通气孔。经过一冬天的奋战,地道从村里掏到村外,顺着土坡、坟墓等有利地形开了洞口。还修了暗堡,村里的地道和各家的隐蔽洞相连,村外的地道往南通到了邻村,地道工程基本完工。
地道刚挖好不久,日伪军就来“扫荡”,民兵们利用地道打得敌人大败而逃。
没多久,区干部刘发叛变投敌了,他带着日伪军来抓人。马福、焦俊芳闻讯急忙带着群众下了地道,他们知道地道的秘密已经暴露,群众不能再呆在里面,只能往坟坡和山里疏散。为了防止敌人顺着地道找到群众隐藏的地方,他们还在出口附近埋了地雷,设了埋伏。等了一天,见敌人没有跟过来,焦俊芳带着2个民兵悄悄绕道潜回村里,发现敌人已经走了。原来,敌人发现了洞口,喊话没人应,打枪没人理,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就点着湿柴禾往里扔,见还没动静,就抢走粮食撤回了据点。
好险!要不是跑出地道,就是不被打死,也得熏死。
第二年春天,敌人又把焦庄户通往邻村的地道干线挖透,往里灌了不少水。
马福、焦俊芳正为改造地道想不到办法的时候,区委科长徐进来了。他带来了冀中地道战的防烟、防水的经验——“翻板”。
焦老拿起一支木棍在地上写了个“凹”字,接着说:“这就是‘翻板’的道理,就是把地道平掏一段以后,就直着往下挖,挖一丈多深,再往前掏一丈多远,然后返上来,最后再平着往前掏。”他指着“凹”字的两个上角继续解释:“在这出口和入口的地方,装上一块板,再垫上黄土,泼上清水,就能把地道截断,不但能防烟、防水,还能防毒气呢!”
在徐进的指导下,焦庄户民兵中队发动全村群众,先设计、后施工,开始了改造地道的艰巨工程。大家齐心协力,很快改造好了地道,还掏了望孔、射击孔,建成了“能藏、能走、能防、能打”的“四能”地道。
打那之后,鬼子来了,地道不敢进,打又没处打,放烟、灌水也没用,还经常挨冷枪,彻底拿地道没了办法。
1944年华北战场吃紧,日本鬼子撤出了龙湾屯炮楼。上级决定端了炮楼,地道一直挖到炮楼边上,马福用了攻心战,没伤一人就端了炮楼,俘虏了40多伪军,缴了30多支枪。
1943年冬天,抗日战争形势进一步好转,驻焦庄户一带的日本鬼子预感到末日的来临,士气低落,龟缩在龙湾屯炮楼里,还怕不保险,后来索性留下40多名伪军当替死鬼,由一个外号叫“老太太”的李排长率领,鬼子全部撤回王泮庄据点里。
这个炮楼位于龙湾屯东北的一座大庙里,是一个每边长约两丈的方形建筑,楼高五层,每层四面都有枪眼,四周修了高高的围墙,四角修筑了岗楼。开始时驻日军2个班,伪军1个排,归王泮庄据点指挥。平时,1个班在炮楼里值班,其他人在楼下平房里休息。日本鬼子撤回王泮庄据点后,只剩下40个伪军,由李排长负责。他眼见日本鬼子像霜打的茄子,一天比一天蔫巴,心里挺不是滋味。既怕投降八路后算老账,又怕不投降被活捉后挨枪子,整天愁眉苦脸,缩在炮楼里不出来。
1944年5月,上级决定端掉龙湾屯炮楼。虽然剩下的全是伪军,但是敌人在武器上占有优势,硬打还是不行,马福决定用攻心战术。
按照马福的安排,村里的保长接连到炮楼送情报吓唬敌人。
“报告长官,我们村昨天来了八路军大部队,听说是分区警备团的,还有大炮呢!”
“报告李排长,驻我们村的八路军正在准备炸药、云梯,说一两天就来端炮楼,您可得早做准备啊!
伪军排长不敢不信,也不全信,他拿定主意:一不派兵,二不投降。命令伪军加强警戒,日夜值班,看看再说。
见敌人还没上钩,马福就和焦俊芳等民兵商量,把地道直接挖到了离炮楼四五百米远的地方,每天晚上放枪、敲锣、喊口号骚扰敌人,并组织民兵连夜操练,进一步迷惑敌人。
龙湾屯炮楼里的伪军听得一清二楚,胆战心惊,一声不吭。
这天晚上,马福、焦俊芳又带着30名民兵,来到龙湾屯炮楼附近,大声向敌人喊话。
“伪军弟兄们,八路军把你们包围了,快缴枪投降吧!”
“别给日本人卖命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八路军优待俘虏!”
喊着喊着,炮楼里的灯亮了,从炮楼里探出一个脑袋喊道:“八路军弟兄们,咱们都是中国人,井水不犯河水,给我们留个饭碗吧!”
马福一听,大声回答:“再不投降,等我们一开火,可就连吃饭的家伙都没了,还要饭碗干啥用啊!”
敌人一听不对茬,缩回了脖子,炮楼里的灯又灭了。等了一有袋烟的工夫,炮楼里还是没有动静。
于是,马福一声令下,各种武器一齐开火。步枪、手枪一齐射击,子弹像雨点一样射向敌人;地雷、手榴弹同时爆炸,响声如雷;鞭炮在汽油桶里响个不停,就像机枪射击……
终于,敌人绷不住了。
炮楼里又亮起了灯,从枪眼里伸出一根竹竿,挑着一面白旗。
马福怕敌人耍花招,就让焦俊芳等民兵喊道:
“你们双手把枪举过头顶,一个一个地往外走!”
这一次,敌人挺听话。一个接一个地走出炮楼,举着枪交给民兵,在炮楼外面排成一个横队。
民兵们一数,整40个人,37支大枪。
伪军排长站在最后,抬头一看,愣了:原来端炮楼的,都是焦庄户的民兵。
讲到这里,焦老脸上洋溢着胜利的笑容。他对记者说;“当年,我们焦庄户在敌强我弱、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并发展了地道战,靠的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现在的青年民兵要牢记那段历史,把‘地道战精神’继承发扬光大,为国防铸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随时准备为维护国家统一、保卫和平幸福生活而战!”
(上文作者是《中华民兵》记者徐长华和吴维满,文章写于2005年8月)
《焦庄户的故事》一书文字介绍说:
焦庄户村地道开始时只修建了一些独立的隐蔽洞,只能隐藏两三个人。后来,随着斗争的开展,不断地总结经验,将洞与洞之间挖通,形成了地道。然后又不断改进和扩大,和邻近几个村庄挖通,最后形成南达龙湾屯、唐洞,北至大北坞,一条全长约十七公里的地道网。
地道内纵横交错,户户相通。里面安装了可供防水防毒气用的翻板。地道内设有作战指挥所、会议室、休息室等,可以较长时间在里面战斗、生活,构成一座能打、能防的地下长城。
1948年2月间,国民党六十三联单师所部及地主武装一千四百余人扫荡焦庄户村,村民财物被掠一空,房屋大部被烧。但因有地道掩护,民兵伤亡很少。同年11月10日,解放区冀东十四分区授予该村“人民第一堡垒”的光荣称号。村领导人马福为革命英雄。
从上面文字介绍中,大概可以得知如下内容。
焦庄户村当时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200多人的小山村,还不如现在一座最小的六层住宅楼人多。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制1945年属八路军顺密十三区游击区,都是大山沟子。
焦庄户村党支部和30人的民兵队伍,是1941年成立的。
焦庄户村民兵第一次伏击了一辆日本运输卡车,发生在1941年7月,开车的和押车的鬼子都打死了,缴获了步枪5支,子弹500发,电台1部。打死的是否都是日本鬼子,不得而知。
焦庄户用挖地道的办法与日本鬼子周旋是从1943年春开始的。一次,区委的一名干部正在焦庄户开展工作,龙湾屯据点的敌人到焦庄户方“扫荡”。区委干部被鬼子包围在村里。无奈之下,只好藏在乡亲的地窖里,上面用碎柴禾做了些伪装,没想到,竟把敌人糊弄走了。
这件事让焦庄户民兵他们眼睛一亮:村里人多,遇有紧急情况,疏散起来不方便,都藏在地窖里也不行,人蹲在洞眼里,就像只蛤蟆,要是被敌人发现,动不能动,打没法打,只有等死的份儿。但是,要把地窖再挖深点,挖长点,多开几个洞口,跟煤窖似的,如果被敌人发现了往里钻;他要敢下来,就跟他拼。这样,不就保险些了吗?
经过一冬天的奋战,到了1944年地道从村里掏到村外,顺着土坡、坟墓等有利地形开了洞口。还修了暗堡,村里的地道和各家的隐蔽洞相连,村外的地道往南通到了邻村,地道工程基本完工。
1943年年底,区干部刘发叛变投敌了,他带着日伪军来抓人,叛徒知道地道的秘密。群众不能再呆在里面了,只能往坟坡和山里疏散。为了防止敌人顺着地道找到群众隐藏的地方,他们还在出口附近埋了地雷,设了埋伏。等了一天,见敌人没有跟过来,焦俊芳带着2个民兵悄悄绕道潜回村里,发现敌人已经走了。原来,敌人发现了洞口,喊话没人应,打枪没人理,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就点着湿柴禾往里扔,见还没动静,就抢走粮食撤回了据点。
好险!要不是跑出地道,就是不被打死,也得熏死。
第二年1944年春天,敌人又把焦庄户通往邻村的地道干线挖透,往里灌了不少水。
后来,村里民兵在地道里增加了“翻板”技术,防止敌人往地道里放烟、灌水。
打那之后,鬼子来了,地道不敢进,打又没处打,放烟、灌水也没用,还经常挨冷枪,彻底拿地道没了办法。
1944年,日本鬼子撤出了龙湾屯据点,上级决定端了炮楼,地道一直挖到炮楼边上。焦庄户民兵用了攻心战,没伤一人就端了炮楼,俘虏了40多名伪军,缴了30多支枪。这件事发生在1944年5月。
这就是焦庄户村民兵打日本鬼子的故事。这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地道战》故事的素材之一。
电影《地道战》主题歌之一“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思想光辉闪金光。照的人们心里亮,人民战争就是那,汪洋的海洋……”
电影《地道战》主人公高传宝学习的《论持久战》宝书,是毛泽东在1938写的,这与焦庄户村1944年才修好修的通往村外转移地道有什么关系。
笔者认为,这是“文革”红人浩然一贯紧跟“形式”制作“高大全”人物的创作之路是一致的。“文革”十年的中国文艺战线“只有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巴金评价),这个作家说的就是浩然。浩然在1954年蹲点焦庄户村2年,发现了焦庄户地道,宣传了焦庄户地道战。
高传宝对着竹子筒(传音器)下达命令,“各小组注意,各小组注意,瞄准了再打,不准放空枪,不准放空枪。”那得消灭多少日本鬼子啊!
根据焦庄户村老民兵焦俊芳的回忆,1943夏天开始修地道,1944年年初日本鬼子就撤离了龙湾屯据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焦庄户村民兵并没有与日本鬼子正面打过仗,更别说藏在地道里的时候了。
日本鬼子为什么在焦庄户村二里远修建一个砖木结构的固定炮楼呢?
因为龙湾屯是河北蓟县通往河北密云的交通要道拐弯处,在龙湾屯村口,一条路通密云,一条路通顺义。现在那里是一位北京老知青引来日本资金修建的千亩葡萄园养生基地,还是北京二外一年级新生和北京二外附中所在地。笔者曾多次应邀光顾那里,山沟里还有一家四星级建国饭店,赔钱赔的让这位老知青老想自杀。
日本人怎么可能专门修一座炮楼,派出鬼子兵和40名伪军,对付一个只有几十户贫苦农民的焦庄户村的呢。
现在宣传辞说,焦庄户村民兵与日本鬼子和蒋介石匪军大小战斗一百五十余次,消灭大量敌人有生力量。
焦庄户村民兵只有30多人,没在部队接受过正规训练,属于农民业余自卫力量,武器也只有几只打猎用的老套筒,还有缴获的几只三八大盖,能有多大战斗力。
现在到焦庄户村参观,最显眼的建筑是一座5层高的瞭望楼,气派,现代,是用石块和明长城砖垒的,使用的是500号标准水泥,墙面抹灰平整溜光,完全符合建设部二类公共建筑的建设装修标准。
焦庄户村接待讲解员介绍说,这是当年焦庄户村民兵使用过的指挥塔。
谁信啊!村里当年要是有这样的建筑,还不早让日本鬼子炸毁了。1948年2月国民党1400多军队路过焦庄户村,一把火曾把焦庄户村的房子基本烧光了。
特别是瞭望楼旁边那棵“老树”,从根部往上绿化长叶子,可谓天下“第一奇观”,观后令人笑掉大牙。
记得电影《地道战》在西欧大使馆里放映时,被邀请观看的西欧朋友问中国大使这样一个问题,结果把大使问得无言以对。“为什么中国伪军数量比日本鬼子多?”
高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裸官和官二代都“前进”到了美国和日本,他们可属“伪军”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参观焦庄户地道战
4月29日,正正爸要去顺义办事,我们便乘此机会去了趟附近的焦庄户。那里,有一个地道战纪念馆。
怕堵车,我们走得比较早,果然,我们是第一批到的人。
在门口,正正对那架大炮产生了兴趣,饶有兴致地看了半天。可惜,哪儿也不能动,更不能上去感觉一下,只能围绕着大炮的周围转圈看一看。
&参观分为两部分,首先参观的是纪念馆,里面陈设一些当年焦庄户的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老村长的带领下,英勇顽强、智慧地与日本侵略者及汉奸卖国贼斗争的英勇事迹。以及当年焦庄户人民挖地道的经过和挖地道的工具及战斗所用的武器等。下面这张图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焦庄户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使用的枪支。
在艰辛的抗日战争过程中,民兵这支队伍功不可没,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地道战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一种利用地形优势的巧妙智慧的战争形式,是抗日战争中颇具中国特色的战争形式,是人民智慧的结晶^_^
接下来是参观的第二部分内容,身临其境下地道参观。这就是我们一会儿要下地道的入口。进入,不许带包,但可以带相机。正正带上他的手枪和相机要准备下地道喽
这是修缮后的地道,原始地道只有几十米可供参观。原始地道比这更低矮一些,平均高度大约为1.4米。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要接待很多的参观者,为了保持秩序,他们让参观者分批进入,并把参观地道的时间基本限定在一节课的时间范围内。因此,参观地道基本是走马观花,就那样随着人流走一遍而已。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一家还是偷偷溜了个号,往其他分支的地道也略微“探索”了一番,真可谓是四通八达呀,到处都是分支,到处都是入口,到处也即是出口,在这如网织一般的地道里,日本侵略者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好的,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在哪里有埋伏,地下或猪圈或驴槽里会随时冒出一个民兵来。你明我暗,战争哪有不胜利的道理呢?地道战,中国人民智慧的发明。
看,这是地道的出口。你一定猜不出来,这是什么地方吧?这是灶台!谁能想到,揭下锅,就能下到地道;揭下锅,也能从地道钻出来打你个措手不及。真是妙!
整个的参观过程历时只有1个多小时,基本也是大致地匆匆浏览、简单看看。但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下面真实的地道。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当年指挥部如何制定了这样的战争策略,又是如何勘察出的地下线路呢?真是英明!当年的民兵们在这低矮的地道里奔跑,穿行,杀敌的场景不由得浮现在了脑中。好一群勇敢的人!
记住他们,纪念他们!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地方文化 > 正文
焦庄户地道战背景资料
& && &来源:网络& &字号:【  】【】【】
&&&&& 焦庄户地道战旧址 位于京郊顺义县焦庄户村。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曾广泛开展地道战、地雷战打击日本侵略军,焦庄户的地道就是平原地区人民在与日军作战中形成的,曾被誉为"人民第一堡垒"。焦庄户村内及连接邻村的地道全长约33华里,内设有了望口、射击口、暗堡、大炮楼、指挥所,纵横交错、户户相通。焦庄户的民兵和群众利用地道隐蔽物资、掩护伤员、消灭来犯之敌,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焦庄户人民利用地道奋起自卫,痛击来犯敌军和反动地主武装,使地道成为一座消灭敌人、保护自已的地下长城。焦庄户人民依靠地道创造出光辉的战绩。据统计,1943年至1948年间共与敌人进行战斗150余次,击毙击伤敌人130多人,俘虏敌人60多人,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以极小的代价沉重打击了来犯之敌。1964年,在焦庄户村建立了纪念馆,除陈列图片、资料及部分实物外,还开放了地下干道500米,供广大群众参观,使人们生动形象地了解战争年代的艰苦斗争情况。1979年,焦庄户地道战旧址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为纪念"七七"抗战爆发50周年,重新修建了焦庄户地道旧址纪念馆,国防部长张爱萍为纪念馆题写了门匾。修复后的抗敌炮楼和数百米地道,都再现了焦庄户人民抗敌斗争的业绩。&&&&&& 焦庄户人民同国内外敌人开展地道战斗是争从1943年春天开始的,当时只是挖了几个隐蔽洞。这种懂只能藏一两个人和少量食物。一旦被敌人发现只有束手就擒。 为了跟敌人长期斗争,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把单个隐蔽洞连接起来,并在地道内安装了翻板、单人掩体和暗堡等战斗设施以及数十个休息室和指挥所,供民兵和群众较长时间的在地道内战斗和生活。 到了1946年村里共挖了23里长的地道,村内纵横交错并和邻村相连,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战斗型地道网。&&&&&& 焦庄户人民同国内外地人开展地道战斗争是从1943年春天开始的,当时只是挖了几个隐蔽洞,这种洞只能藏一两个人或存放一些粮食等物品。一旦被敌人发现,就只有束手就擒。为了同敌人进行长期斗争,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把单个隐蔽洞连接起来,并在地道内进行战斗和生活。到1946年全村共挖23里长的地道,村内纵横交错并和邻村相连,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战斗型地道网。顺义县人民政府于1947年10月授予焦庄户“人民第一堡垒”锦旗,并把它插在18米高的民兵指挥了网楼顶上。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对人民进行传统教育,展室内以翔实的资料、珍贵的文物及真实的地道战遗址,再现了焦庄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国内外地人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画面。现在供观众参观的地道战遗址还保留着650多米,地道内有休息室和指挥所,又单人掩体、陷阱、碾盘和庙台暗堡等战斗设施,还有水缸、炕洞、墙柜、锅台、猪圈、驴槽等较隐蔽的出入口和了望楼。&&&&&& 一九三八年秋,党的组织来到了焦庄户村,带领全村农民同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在战争中焦庄户人民不断总结了便于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斗争经验,于一九四三年春开始挖地洞并在实战中不断地改造、扩展,到一九四五年形成了村村相连户户相通全长达23华里的地下长城,在此后的战争中焦庄户人民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有效地保护了自己,为冀东人民的抗日战争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由于斗争形式新颖、战绩卓著,一九四七年十一月,顺义县人民政府授予焦庄户“人民第一堡垒”的光荣称号。&&&&&& 一九三八年秋,党的组织来到了焦庄户村,带领全村农民同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在战争中焦庄户人民不断总结了便于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斗争经验,于一九四三年春开始挖地洞并在实战中不断地改造、扩展,到一九四五年形成了村村相连户户相通全长达23华里的地下长城,在此后的战争中焦庄户人民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有效地保护了自己,为冀东人民的抗日战争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由于斗争形式新颖、战绩卓著,一九四七年十一月,顺义县人民政府授予焦庄户“人民第一堡垒”的光荣称号。
&&&&& 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位于北京市东北郊,距北京市区60公里,距离首都国际机场35公里。闻名遐迩的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就座落在这里。这里背倚层峦叠嶂的燕山――三十里山峰,峰峰相连,层林尽染。&&&&&& 环抱碧波潋滟的金鸡河――十八湾河水湾湾相挽,山水连天。林木葱郁、气候凉爽、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休闲度假的天然“绿色氧吧”,著名作家浩然就是在这里创作了《艳阳天》。&&&&&& 2003年龙湾屯镇焦庄户村经北京市农委、北京市旅游局批准成立民俗旅游村,该村成为我区唯一一个以民俗旅游为特色的专业村。焦庄户民俗旅游村总户数383户,总人口1251人,接待户数122户,从业人员195人,可提供400余人就餐,共有床位330个,这些民俗户均按统一标准配备了被褥等生活必需品。同时,镇政府会同工商、公安、卫生等部门对民俗户进行守法经营、规范服务、卫生管理等资格培训;组织民俗户到外地的民俗户中去参观学习,开拓思路,这样使民俗户从业人员既学到了民俗管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为更好地为游客开展文明规范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共接待游人12万人次,焦庄户民俗旅游村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睡农家炕,为突出特色,让您亲身体味农村、农民生活,品尝可口的农家饭菜,尽享农家的乐趣。这里有推碾子,骑驴,放鞭炮,采摘农产品,品尝绿色天然食品,干田间农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里新兴建的环山公路让您步步见景、三十里的绿色长廊令您处处生情,万亩飘香的果园让您流连忘返,是您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民俗村的特色果品有苹果、贡梨、酥梨、柿子、山里红、酸枣等,既可观赏,又可采摘。其中龙湾贡梨、苹果、桃、枣已获得安全食品认证。&&&&&& 久居城市的人们,可以携带亲朋好友,远离喧嚣的都市来到这里:徜徉于绿野田园之间,闻一路果香,揽四方美景,采摘时令果品,尽享久违的田园生活。勤劳淳朴、热情好客的龙湾人将以饱满的精神笑迎八方游客,诚邀四海宾朋,入住龙湾屯镇焦庄户民俗旅游村,您尽可享受反璞归真的农家乐,感受浓浓的乡土情,勤劳勇敢的龙湾人,一定会让您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版权说明:
  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的处理。
国内旅游线路推荐:
出境旅游线路推荐:
周边旅游线路推荐:
国内旅游专题
出境旅游专题
周边旅游专题
|||||||||||
声明:本站部分图片来源互联网,如有侵害版权问题,请与我站联系,本站立即删除.若您未提任何异议,本站将视为允许刊登您的作品.
 北京旅行网
& 京ICP备号-1 版权所有:易游天下国际旅行社(北京)有限公司海淀复兴路分社
地址:复兴路乙12号 中国有色金属大厦东侧小楼2层 (军博大门对面的12层米黄色办公楼) 电话:400-779-637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焦庄户地道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