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婚礼游戏奖品的奖品跟惩罚

年会游戏奖品(推荐)
年会游戏奖品(推荐)
编辑:家韬
  年会游戏的奖品划算又要员工们满意是件不容易的事!以下是YJBYS小编提供相关奖品,欢迎参考。
  &大众脸& Apple系列产品
  电子产品往年来一直都是公司年会最为常见的奖品,Apple家的产品向来是礼单排行之首。若是做一个有关年会礼品猜测的抽样调查,想必90%的人都会在&苹果&这一选项前打一个勾。去年Iphone6和Iphone6 Plus新上市便依旧引起了不少果粉彻夜排队的疯抢,多年来占据电子产品市场鳌头的苹果公司,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办公必备的电脑系列,对于追求时下流行电子产品的粉丝而言,作为年会实用礼品绝对再合适不过,虽无新意但是绝不会出错,紧随潮流还不丢面子。时值新年,为公司员工送上这样一份礼品,传达的心意也绝不会减分。
  &土豪风&厚厚一叠现金红包
  最后不得不说的,那便是充满着土豪风情的现金红包啦。如今确实有不少这样的公司,觉得送什么都没有送现金来得实在,而现金红包往往也总是能吸引员工的尖叫。有如孩童在岁末收到来自长辈们的压岁钱一般,想象着能够自行安排这份红包的消费计划,着实令人喜悦不已,这也让公司年会显得年味满满。可赤裸裸的金钱会让公司对员工的爱意大打折扣,外加近年来送钱的太多,很难体现出年会筹办人员的心意与新意。如果有HR人员想要以此作为年会大礼,小编建议,不妨再细细斟酌一番。
  年会临近,赶紧为最亲爱的同事们献上一份充满着十足爱意的礼品吧,让这份爱由新年而生,带来一个最温暖最有爱的新开始。
  &暖男范儿&食物垃圾处理器
  在历经多次年会的员工眼里,年会礼品大多乏善可陈。抽中礼品令人雀跃,但许多人仍期待着一些特殊和与众不同。有没有这样一件年会礼品,能让人眼前一亮,心间一暖。几番寻觅,小编终于在琳琅满目的礼品群中找到了它的身影&&食物垃圾处理器。这个不被众多国人所知但却风靡全球的电器,俨然体现了满满的新意与诚意。试想新的一年仍需清理冰冷的提笼落水是否倍感心累?想到家人冒着寒风倒垃圾来回折腾又是否觉得不忍?那就让食物垃圾处理器这位暖男把这些烦恼全数接收吧。将爱意传递给同事和他们的家人,为家庭减负,同时也减少垃圾焚烧对地球造成的压力,食物垃圾处理器堪称2015年会必备&暖心礼&。为匹配公司高大上的气质,小编推荐HR选购该品类的发明者爱适易旗下产品,它高端的研磨科技能将食物垃圾研磨成2mm-5mm的颗粒随水流沿下水管道排出,所采用的领先制作工艺技术提供了质量上的保障和持久的耐用度,足以体现其作为行业领导品牌厚重的责任感。
  &小资范儿&运动手环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有颗追求小资的心,对于时下最为流行的新兴产品也是爱不释手。若是让小编罗列近年来倍受小资一族欢迎的时尚新品,那可谓是数不胜数。是年正值运动手环风靡,它将高智能科技集于小小腕带之中,能记录下运动时所消耗的热量,就连爬山登高时的数据也能清晰记录,对于热爱运动和追求健康生活的年轻人来说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如今,不少年轻人愿意花上重金入手该产品追赶潮流,以此时尚产品作为年会礼品定能让小资范儿的年轻人大为惊喜。
下页更精彩:1
年会游戏奖品(推荐)相关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奖励奖励、惩罚时别忘了教育目的正文
奖励奖励、惩罚时别忘了教育目的
奖励奖励、惩罚时别忘了教育目的
作者/编辑:文摘
  []奖励、惩罚是教育的常规手段,近年来随着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我曾有过一段的困惑:惩罚是否需要?怎样惩罚才是合理的?后来,在中逐渐到教育离不开惩罚,惩罚的方式也因人因事而异,。绝对没有标准答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是个很注重卫生的人,最喜欢做的活就是扫地。起床后,我没有洗漱,如果看见地面上一根头发也会打扫干净。在教室里,地面有包装袋、纸屑,那是我绝对不能容忍的。们都说,的学生差,养成了乱动乱扔的习惯。我一再强调,学生离我的要求还是很远。我班的卫生对比其他班已经是的,但我的眼中是容不得一片纸屑的。 昨天查寝时,女寝308地面有几片卫生纸和一个包装袋。我让她们下床把自己扔的捡起来,其中有学生在上铺,需要打开蚊帐,翻下床,捡起垃圾后,再爬上床,关好蚊帐。下铺的女生准备将地上的垃圾全部扫了,我她只捡自己的扔的垃圾,《》()。我对她们说:“麻烦一点算什么,我就是要让你们知道自己扔的就要自己捡起来。” 今天,我来到教室,逐个查看学生的座位,发现雅静、永琪、小雅、依萌等人的座位下有垃圾,我让他们站了起来。以前对于座位下有垃圾的只是要他们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现在发现学生没有受到教育。我决定让他们站了一节课,中途我曾想是不是惩罚重了一些,最终为了震慑所有的学生,他们站了一节课。 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杜绝某种行为,很多时候怒火中烧的时候,会失去理智,忘记了教育的目的,而是宣泄心中的不满,将学生一顿猛批。就像一个,有人背着一个大包准备上高楼,中途为了轻松一些,将大包卸下,但达到最高层的时候,发现大包还在下面。班主任的教育也是如此,惩罚的目的是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有班主任认为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动用任何教育手段,该骂的就骂,该打的就打。惩罚学生有一个底线:不能使学生肉体、受到伤害。打骂只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将自己推到违法、犯罪的境地。 中午,我来到教室,让学生相互查看,请课桌周围没有垃圾的学生举手,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我对他们说:“请组长给这些加上3分。”所有同学都笑嘻嘻的。 奖励是正面激励,对某种行为的奖励,告诉学生此行为是正确的。学生出现好的言行时,班主任通过奖励,可以强化、固化行为,使其越来越优秀。其他学生看到就知道什么样的言行是许可的,无形中会对其言行加以约束。奖励是应该是恰如其分,奖励过重、过轻,都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时下很流行赏识教育,有事无事就竖起大拇指或说“你真棒”。廉价的奖励如同廉价的一样,对人吸引力是不够的。只有当学生的行为与获得的奖励相当的时候,学生才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愉悦感。 无论奖励,还是惩罚,作为班主任都要牢记是为了达到什么教育目的。不可为了奖励而奖励,更不可为了惩罚而惩罚。尊重、公正是奖励、惩罚最重要的一点。只有奖罚分明,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奖励奖励、惩罚时别忘了教育目的2奖励是一种负能量
廖秋玲小学数学工作室学员王宏花
第一次在《正能量》这本书看到“奖励是一种负能量”这句话的时候觉得有点惊讶,因为这和我们平时的想法和做法有点矛盾。作为一名小学一年级的教师,我一直把奖励当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正能量,而且不仅是我,我知道很多小学教师都会用奖励这一招,怎么就成负能量了呢?仔细看完这一章认真想了一下发现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且这里说的奖励应该是特指物质上的奖励。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方面的书,书中引用了多个心理实验来论述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其中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马克.莱珀及其同事做的实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他们来到一些学校,让学生们画画。在拿到画笔和画纸之前,莱珀告诉一组学生,如果他们画画的话,他们就会得到一枚“好孩子”奖章;而另一组学生则没有得到相应的许诺。几周后,莱珀及其团队回到这所学校,又向孩子们分发了绘画的原料,并且仔细观察孩子们是如何利用他们绘画的。结果发现几周前得到奖章的孩子比起其他人画画时间明显短得多。
为什么会这样子的呢?书中根据“表现”原理对这个实验进行了解释:那些得到奖章的孩子会下意识地认为:“只有当大人们想让我做我不喜欢做的事情时,他们才会给我奖励;画画会得到奖章,所以我肯定不会喜欢画画的。”同样,另一组孩子会想:“当大人们想让我做什么事情的时,他们会给我奖励;我画画,他们没有给我任何奖励,那么我就肯定会喜欢画画的”。因此就会出现几周后那些得到过奖章的孩子反而没那么喜欢画画。
这个实验让我想起了我教的学生。向一些前辈请教之后我也是用奖励的方法去鼓励他们学习。例如作业做得好就会在作业本贴一颗小红花,而且说好攒够多少朵就能抽奖,奖品是一些有趣的学习用具。这个方法在他们刚入学的时候基本对每个小孩都很有用,但渐渐地到了第二学期我发现有的小孩对这个已经不是很感兴趣,听说到了高年级这个方法也没用效果了。有时候我会想这种奖励真的有用吗?也许学生们暂时会因为这些奖励而认真学习,因为只有认真做好了就会得到一定的奖励,他们也获得相应的满足。由于实行了奖励政策,学生们会很喜欢做作业,因为他们很想快点攒到足够的小红花,但我发现作业本一发下去他们不是打开作业本看作业做得怎么样,而且马上翻到贴小红花的那一页数一数自己的小红花有没有多一颗,就算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也是这样。看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有点担忧:如果以后没有了奖励,这些孩子还会这么喜欢做作业吗?会不会甚至很讨厌做作业呢?
书中另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明了我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据说,从前有一个明智的老人,生活在一个环境恶劣的社区。有一天,一群粗暴的十几岁的孩子决定要让他的日子不好过。因此,他们每天都会经过老人的门前,并且对他大声叫骂。如果是其他老人的话,他们估计会大声回骂这些小孩,或者报警,或者指望着这群孩子最终会有一天厌倦种种小心眼的行为。但是,这位明智的老人没有那么做。他深谙人的心理,因此想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但是更加狡猾的主意。他坐在门外,等着那群孩子的到来。等他们出现了,老人马上给他们每人一张五镑纸币,并跟他们说,他很愿意付他们钱、听他们骂他。孩子们很困惑地接过钱,像往常一样骂骂咧咧地走了。老人如此做了一整周。第二周,情况有点不同了。当孩子们过来时,老人对他们说,自己上周没赚到多少钱,所以只能给他们每人一镑钱了。孩子们并未受此影响,继续接过钱,幼稚地骂骂咧咧。第三周,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当孩子们到来时,老人向他们解释,自己上周依旧没赚到什么钱,因此只能给他们每人付二十便士了。这次,孩子们嫌钱太少了,拒绝继续叫骂。
这个故事肯定是假的,但是它告诉我们,人们究竟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故事中的老人正式利用了奖励是一种负能量这个道理组织了小孩们的叫骂,小孩们也是因为奖励越来越少而不想叫骂。这个道理就和我们平时奖励给学生一样。如果我们决定运用奖励的方法,又想奖励的方法能长久一点,你只能不断地把你的奖励加大,否则学生只会越来越不感兴趣。学生哪怕年纪很小也会计较这些,这让我想起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跟孩子们打气时的情形。为了激励孩子们考试考好点,我说如果能考90分以上就能拿到3颗小红花,如果考一百分就能有5颗小红花。因为我平时都是只奖一颗小红花的,我以为孩子们会很开心。谁知很多小孩跟我说:“语文老师说考一百分奖10颗小红花,怎么数学老师只有5颗啊?”。那一刻我的内心非常复杂,当时我就在想这种奖励真的很有意义吗?这样会不会导致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呢?这样会不会让他们觉得因为奖励才认真学习呢?当时有一霎那的冲动我也想说那数学也奖10颗小红花,可是最后我还是坚持奖5颗,而且我趁机教育了学生我们学习并不只是为了拿小红花的,我们是为自己学习的,虽然我不知道一年级的小朋友能不能理解这个道理。
书中大量的实验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通过奖励的方法,实验人员其实是在鼓励人们表现得仿佛自己并不喜欢做某事。结果,如果不再有奖励的话,人们往往会不再做哪些之前获得过奖励的行为,因此奖励甚至会起到反作用。所以说奖励是一种负能量。但无可否认,短期看来,奖励机制是有效的。但是,长期看来,你不得不持续提供特别的奖励措施;一旦奖励没了,人们的动力也会烟消云散。  奖励奖励、惩罚时别忘了教育目的3曲莉:许诺奖励是好的教育方式吗?()● 曲莉 教育课题   “如果你们做得好,就有糖吃!”幼稚园、补习班里,经常可以听到老师们这样循循善诱地劝导我们的小朋友。这个方法似乎很管用。很多家长也用之不疲:“宝贝乖,妈妈就给你买!”   姑且不说这种诱导是否会让儿童早早学会讨价还价,利益至上;也先不去讨论日积月累的糖豆,会不会创造更多的糖尿病人和肥胖儿童;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仔细考察一下,承诺奖励是否真的让孩子做得更好。   南洋理工大学心理系发展实验室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最近在美国心理学会期刊《情绪》上发表。共有84名K1的小朋友参加了这项研究。在第一个实验里,小朋友的任务是要说相反的词。看到太阳的图片不能说“白天”,而要说“晚上”。看到月亮星星的图片不说“晚上”而说“白天”。虽然这个游戏很搞笑,但要玩好这个游戏并不容易。小朋友要特别专注,要控制自己习惯的反应。   研究者把小朋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小朋友,研究者告诉他们“如果这个游戏做得好,就会有个特别棒的礼物。”另一组小朋友,事先研究者没有提到礼物(虽然游戏结束,这些小朋友也得到了特别棒的礼物),只是说“现在做这个游戏。”结果,事先知道做得好才有奖励的小朋友,比事先不知道有奖励的小朋友表现得更好。这证明的的确确,许诺奖励让儿童更专注。   但是奖励真的永远好用吗?我们又进行了第二个实验。在这个实验里,我们给小朋友的项目是需要他们运动其灵活性。一组图片可以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比如颜色、形状和大小。一个思考问题灵活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张图片;思想呆板的人,就会只盯着一个方面,而不会有新的观感和发现。小朋友同样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知道做得好才有奖励,而另一组对奖品毫不知情。结果这一次不知道有奖励的小朋友的表现,大大超过了知道做得好才有奖励的小朋友。这说明许诺奖励降低了儿童的灵活性。   如此看来,父母老师用奖赏的办法是可以让儿童坐得更长时间,表现得更乖、更安静,但是这种办法未必会让我们的孩子更有创造力。事实上,可能还会损害他们的灵活性。归根结底,“做得好才有”的许诺可以用,但要看怎么用,用在什么情况下。下一次,答应小朋友有礼物的时候,我们最好还是三思而行吧!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心理系助理教授 父母老师用奖赏的办法是可以让儿童坐得更长时间,表现得更乖、更安静,但是这种办法未必会让我们的孩子更有创造力。事实上,可能还会损害他们的灵活性。  奖励奖励、惩罚时别忘了教育目的4
从奖励SCI论文说开去
作者:佚名
从奖励SCI论文说开去
这一阵学校领导感到SCI论文总数已经足够多了,但水平不够高, 于是决定修改SCI的奖励政策。新的政策似乎快要出台了,大体上 是以每个一级学科相关的SCI杂志的平均影响因子为标准, 分为 三类, 第一类是平均因子3倍以上的, 第二类是平均因子1.5-3 倍的, 其它为第三类。 还有一个特类,只包括 Science和Nature。 每一类的奖励不同, 但一,二,三类都低于原来的标准。政策出 台前,总要征求一下意见,不过老师的意见, 领导从来都会很认 真的听,很仔细的研究,绝对不采纳的,所以,大家也就基本上 不提意见了。 不过,还是想到了一些东西, 在这里随便说说。
SCI论文作为一个科研的评价指标,当始于南京大学。记得南京 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中心的前身)成立 的时候(大概是80年代初期,83年左右),有好事者查了一下, 发现将要成为南京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的成员的老师们总共发 了200多篇SCI论文, 比北大物理系的还要多。(当时查起来不 容易,是抱着大块头的SCI杂志找的,不像现在,在计算机上打 个关键词就行了)后来, 有个国家核心期刊名目,大家都统计 在核心期刊发了多少文章。 而这时,也许是因为还记得固体物 理研究所成立时的那个数据, 或是因此受了启发, 物理系当 时的系主任, 一位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 向曲钦岳校长提了 一个以SCI作为校内考核科研成绩的建议, 曲校长很快就接受 了这个建议, 开始了以SCI论文的科研考核。指挥棒的功能是 很大的,几年下来, 南大的SCI论文逐年增长,很快就遥遥领 先; 与此同时,国家的科研管理机构也在寻找一个定量的评价 标准,很快也就发现了南大的这个标准。 于是,国家统计局开 始发布每年每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SCI的各种排名,各个学校先 后都不得不开始重视SCI了。 到此为止,SCI起的作用应该是正 面的,对于促进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提高科研水平起了很好 的作用,但此后这个东西就有点异化了。
异化,大约是从上海交大开始的,由于交大长期不重视基 础研究,到了1997年左右,全校的SCI论文数已经降到了60篇左 右,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二强来自物理和材料两个系。如果没有 国家统计局的SCI排名,我想交大到今天也不会把SCI论文当一 回事,但是,排名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于是,交大领导便很快 想出了对策, 重奖和重压! 大概是1998年吧, 交大出台了奖 励SCI论文的政策,每篇SCI论文奖励一万元,其中90%为经 费, 10%为现金;同时,研究生院出台了理工科博士生必须发 表一篇SCI论文或EI论文才能申请学位的政策。重压和重奖的效 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善于发表大量文章的老师调入了交大, 一些原来不大写文章的老师开始写文章了,博士生们更是无奈 地想尽办法制造文章。 实行新的政策的当年,文章数就有了较 大提高, 几年下来, 翻了几番,现在在全国高校中也名列前 几名吧,每年SCI总数也早已超过千篇, 且以很大的导数继续 增加。
这样以来, SCI排名的压力对交大是不存在了,于是, 每 年奖励几千万经费成了校领导的切肤之痛。本来,奖励的目的 就是为了排名好看一些, 而不是为了给那些拿不到学校的其他 支持,踏踏实实从事基础研究的老师提供资助,因此,当目的 已经达到, 再奖励实在是舍不得。另一方面, 发表在高影响 因子杂志上的文章还是太少, 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的更 少, 由于目前普遍的对于Science和Nature的盲目崇拜,对于 高影响因子的无知和迷信, 学校决定把SCI的杂志按照影响因 子分类奖励了,当然,总的奖励金额也要大幅下降。同时,为 了保证排名不受影响,对于博士生发文的规定,倒是毫无松动 的迹象。反正,博士生想拿学位,就得为学校的SCI做贡献,至 于实际水平,实际能力,似乎并不重要。
由于专业的差异, 影响因子只能部分的反映杂志的总体水 平,以一个一级学科为单位选择,其实和以所有SCI杂志排序选 择一样, 不能反映各个杂志的重要性。不过,既然要分类,就 得排序,就得有个原则,也就能创造出若干个工作机会和位 置,同时,也就给那些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在一线从事教 学,科研的老师们再找几个管理者,再增加一些无聊的压力。 其实,这种奖励完全可以由各个院系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做,学 校整体上给院系合适的资源就可以了,不过,领导似乎永远都 不愿意相信那些诚实的人, 所以要制定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设 防,至于骗子,那是很容易得到绝对信任的。
奖不奖SCI论文,根本不重要,关键在于办学的方向。 大学 如果不以教师和学生为本, 不以做学问和育人为主导,而是整 天想着所谓的大项目,放卫星, 听大爆竹的声音, 实行完全 的外行领导,行政主导, 那是绝对不可能办成一流大学的。 当年西南联大的巨大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国民党顾 不上管了,从而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教授治校的缘故吧?
  〔奖励奖励、惩罚时别忘了教育目的〕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奖励奖励、惩罚时别忘了教育目的所属栏目:〖 尚无数据〗
  “奖励奖励、惩罚时别忘了教育目的”相关:
  〖〗链接地址:
  教育文摘提供的奖励奖励、惩罚时别忘了教育目的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奖励奖励、惩罚时别忘了教育目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个文摘: 下一个文摘:
奖励奖励、惩罚时别忘了教育目的相关文摘浏览:18251 / 评论:24
right now right here---Keren Ann轻轻的感觉,轻轻的意境。每个人都有苦恼,何不抽出一会,放松下灵魂,思考一些平日里没空去思考的事情。鄙人在这里抛砖,为
浏览:30550 / 评论:41
本月11日,《蜡笔小新》作者、51岁的臼井仪人离家登山,此后失去联系。警方于19日在荒船山一处悬崖下找到一名死亡男子,经尸检和家属辨认,确认死者就是臼井仪人。22日,臼井仪人在崎玉
浏览:29452 / 评论:99
林芸始终是那个遗世独立清醒自在的人,尽管她觉得自己没有成为理想中的谁,但却扎扎实实地做了自己,并且享受那种状态。
浏览:6278 / 评论:40
打开电视机都是全面卡拉ok的范儿,看着听着就纳闷,怎么就能唱那么好的。唱歌一直都是压在我心底隐隐的疼,如果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全世界的语言的话,我应该就是那个完全不懂世界语言的人儿。
浏览:15941 / 评论:14
有时候懵逼得炒鸡幸福,有时候却懵逼得炒鸡尴尬……
浏览:41278 / 评论:6
本站带宽由
提供,特此鸣谢!
有意思吧版权所有奖励因何失效?|《奖励的惩罚》 - 简书
下载简书移动应用
写了85968字,被181人关注,获得了222个喜欢
奖励因何失效?|《奖励的惩罚》
年前的一次婚礼上,游戏环节,主持人叫上来三位男士,背对观众。又叫上来三位女士给他们穿女装。就在打扮完毕让他们转身亮相时,一位男士突然把女装都脱了,跑回座位,拒绝继续游戏。主持人见状,立刻说你跑回去可就没有奖品了。又自觉奖品(玩偶)没有吸引力,说如果你不回来,那得吹掉一瓶红酒。见男士无动于衷,又说不仅吹掉红酒,还得唱歌或跳舞。男士依旧没有上台。这个事情有两点引起了我的兴趣: 1是为了让他上台,为何主持人那么自然地想到用奖惩的方式?2是奖惩为何失效了?《奖励的惩罚》这本书很好地解释了这些问题。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 奖励失败的原因1 奖励操纵行为奖励和惩罚源于相同的心理模式,都把动机视作操纵行为的手段。奖励完全不是惩罚的对立面,它们是一枚硬币的同一面。而这枚硬币没多少购买力。你要控制的生物体越依赖于你,它的行为越容易控制。奖励控制的是行为。如果你的目的是让别人服从命令,奖励是有效的。但如果你的目的是提高员工长期的工作质量,或让学生成为用心的思考者,奖励和惩罚完全没用。奖励效果通常是短期的。要使行为上的变化持久,通常需保持奖励源源不断。这需要对奖励不断升级。2 奖励破坏人际关系任何竞争的要义是:他人都是你成功路上的潜在障碍。这样每个人或蔑视或羡慕,都会带着怀疑和敌意看待他人。你不会和别人合作,一起工作学习成长,你只会设法让"判官"赞同你所做的,以得到诱人的玩意儿。3 奖励忽视问题的原因奖励根本不要求人们关注问题背后的原因。要做的只是贿赂或威胁对方,使其顺从。使得行为干预异常吸引人的是它对干预者要求甚低。有些人采用奖励手段是因为他们没有耐心等待结果,他们注意力短暂肤浅,只投向决定性因素而不在乎深层问题。4 奖励阻止冒险受奖励驱动时,我们关注的焦点通常比没有奖励时狭窄。我们不大可能去注意或记住与我们正在从事的活动无关的事情。我们不仅不太可能去注意任务的次要特点,而且在完成的过程中我们不太会去冒险,去尝试各种可能性,凭也许没有回报的直觉行事。...因为与这种取向有关的基本关注焦点是把任务对付过去,以求达到所欲之目标。5 奖励降低兴趣我们曾出于乐趣做事,但自从我们因为从事这个活动得到奖励之后,我们无法接受没有奖励而免费做此事。仅仅看着别人从事某项活动得到奖励,至少就会产生暂时的扼杀动机的效果。就像并不一定得抽烟,才会受到香烟的危害一样。奖励消耗内在动力。原因1) 如果把某件事定为另一件事的先决条件,即作为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手段,那它势必被视为不太可取。2) 奖励通常使人感觉受控,而我们在自主权减少的情况下往往会畏缩不前。如果奖励造成的问题是由于其控制性这个事实,那么其他限制我们自行决定能力的因素应该对我们对一项任务的感觉有完全相同的影响。例如受到威胁 受到监视 预期要接受评估 被迫赶在截至日期之前 被呼来换去 与别人竞争等二 奖励惩罚与孩子行为1 奖励奖励破坏了而不是培养了孩子的决断力。一个因希望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选择服从的孩子,不是在"做他们自己",是奖励或惩罚使他们有如此表现。我们真正应该反思我们究竟在培养孩子积极的价值观和我们所能罗列的长期目标上投入了多少精力。2 惩罚当我们惩罚某人时,我们只是在教他不应该做什么,而并没有给他们充分的指导,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惩罚甚至并没有告诉人们不该做什么,不该这么做的原因就更谈不上了: 它真正教会人们的是尽量避免惩罚。惩罚所强调的重点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行为本身。我们希望,孩子们不做不道德的事情是因为他们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惩罚告诉人们的是如果被发现做了某些不允许做的事,你就必须承担后果。不要去抢银行的原因在于你可能去坐牢。强调的重点是他们将受到什么报应。对于顽固的行为,惩罚的诱惑力在不断增长,但这并不是因为惩罚会变得更有效,而是由于我们自己变的更加绝望。暴力真正传达的信息是:暴力是表达愤怒的一种可接受的方法;如果你足够强大,你就能伤害别人。但如果是一张明确而具体的规则和后果清单呢?其所传递的信息不是每个人都是这个团体的一员,我们将一起工作并在有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而是任何人违背了预先设定的法令都会陷入麻烦。成人被定义为执法者,并证明自己将信守关于惩罚的承诺。这种体系鼓励孩子们墨守成规,关注每一规则所对应的行为。有些孩子会好奇地进行极限测试,看看自己能逃脱什么样的惩罚。孩子们借此学会的是使用强权,而不是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三 如何激发真正的动因?动因3C collaboration content(任务的内容) choice(在做什么和怎么做上有多大的选择性)例如对待孩子1 内容孩子不执行某个指令,我们应该从分析这一要求的本质是什么开始。我们应先反思自己的要求和期望。我们应反思,我们所设定的规则是否同基本的需求、动因或趋势相冲突,是否必然会产生矛盾。我们还可以从必要性和可取性的角度来考察每一个具体的要求。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和限制有些是合理的,有些不近人情。但大多数情况介于这两者之间,需要我们权衡。父母管教有方不仅是因为他们每次做出的决定,更是因为他们愿意对这些决定进行再三斟酌,而不是习惯性地拒绝以及对所有限制都要求无条件服从。2 合作孩子的年龄越大,我们就越应该让他们参与:向他们解释,倾听他们的意见,同他们一起商量,并一起做计划。解释是合作最初级的形式。当我们认为某项规则是不容商榷的,合理的做法是解释"这就是为什么......"而不是说"因为我这样命令......."传统的做法是父母自己作出决定,然后告诉孩子必须作出改变,孩子们可能并不理解为什么要改变。3 选择孩子犯错,我们的反应不应该是你犯了错误,现在我将要对你采取措施。而应该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就此能做些什么。通过共同努力来解决问题意味着一次自信的提高,一份信任的宣言。它表明: 我相信如果你理解了相关的道德问题,掌握了必须的技能,你就能负责任地做事。例如对待员工重新架构工作体系,让更多人对工作产生兴趣。(内容)如果人们能够参与组织目标的决策,他们的积极性最高。(选择)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读书的心得与思考
本专题将关闭投稿通道:/p/68688beac1ad
· 39131人关注
产品经理的读书笔记
· 10936人关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选择支付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暗月游戏奖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