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公寓4攻略大全9攻略梅兰竹菊

这原本是一篇设计交流发言稿,面对的都是学生还有同行,我发自内心愿意与大家分享我的一点心得。总的我认为:一个好的设计人,首先在艺术方面是一个多面手,在生活中也应该是一位有趣而真诚的人。——题记讲座现场照片有一个十年对于我而言是挺操蛋的十年,是指这个阶段,彻底从学校,从单位卷铺盖出来,每天过的昏昏沉沉,醉生梦死。现在回想,还是缘于内心的悲观和对未来的太多不确定。这个十年中,我换了许多行当,虽无成绩,但纠正我的理想。这个十年生活也是支离破碎,摇摇晃晃的十年,我在这十年里最终结束了一段感情生活,彻底地将骨子里浪漫中的幼稚抽弃了,接下来的十年也不会消停。| 我常问自己,为什么要消停呢?在艺术领域中,我尝试着诸多可能,在书法、绘画、篆刻、空间、建筑、诗歌、摄影甚至编剧都有涉足。说我是什么家什么家的,真是在说我狗屁,心里知道,但依然不影响折腾。今天我们聊的是艺术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其实,对于一个渴望生活艺术者,不用担心涉足多,我向来提倡:专一而博采。像大家所熟悉的几位日本设计界的大师,如隈研吾、原研哉、安藤忠雄等,他们首先是思想者,是文人,其次才是设计师或建筑师。赵潜石水墨01先谈谈我喜爱的书法吧!稀里糊涂写字,约有十多年了吧!近期写字比较勤,因为写字来的快,倒上墨拿起笔静下心就可以开始,一写就是深夜,心里慢慢去体悟:“浮水挂月”真的是一件快乐的事。| “浮水挂月”这四字是我某日习字,脑子里突然冒出来的,我在努力地感受毛笔和纸细微再细微的摩擦力而产生的神奇美感,从中受益良多。赵潜石书写不就是写字吗?有那么玄吗!但如何让自己快乐,众观我泱泱大国,真正做到做好的人绝不是大多数人。有的人终其一生是在为名为利为赞美写,就像表演做爱和全身心投入做爱,打这比方,估计听懂的人就多了。这是对书法的一个基本态度,之后我们再去聊结构,章法等等。这些统统都可以归于技术及个体审美范围内,不足在这高谈阔论。但有一点可以聊一下,有关书法中的传统性和入帖出帖。| 我常开玩笑说,传统就是可以传下来再传下去的就是传统,反之没有传下来的就不是传统,此语乍一听有点武断,但并非没一点道理。记得在七八年前,一位著名书家到我生活的那个小城市来做书法交流,地方书友去了许多人,其中有一位六十开外的书家,他当时还在担任地方书协主席一职,抱着一大摞临帖和创作来到现场,作品一打开,著名书家看了约有五六分钟,只说了一句话:这字里面没有传统呀!回去再临帖吧!当时在场的许多人都感到吃惊,这柳体写的多清健峻拔,用笔多遒功丰润呀!怎么就没传统呢!当时我也在场,也觉得纳闷,时间过去以后,至到今时才渐渐明白。赵潜石临《王均墓志》前些日子,我在临隋朝的“王均墓志”,许多人看了之后,称这是儿体,我笑而不答。后来我把原帖取来给他看,他吃惊地说,怎么我们的祖宗也会这样写呀!| 是呀!历史虽然跨度这么久,我常常看古人的书写,真能感觉到曾经的那个时代那些人真是有情趣。手笔书写在古代承担着一部分社会功能,在如今电脑如此发达,这种功能几乎不存在了。有人提出:书法艺术与艺术书写,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学习传统是一辈子的事,而从传统中吸取到自己需要的营养,那就需要一个好胃,所以说,写字不仅仅只是写字的问题。静物之一再说说绘画吧!我自幼就开始抓毛笔了,从乱涂到临临摹再到科班学习。这一路走上即孤独又快乐。在美院专工山水临于石涛笔墨,当时年少,不怎么懂,仅凭莫名的热爱而执着,后来越画越难受,越画越失落。| 画画之初是因为热爱,后来是获取,现在在想为什么要画?其实通过画画仅仅只表达思想,是吃力不讨好的,如今媒体形式太多了,画画多苦呀!显摆技术更是无趣,这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有时逛画廊,看着满墙的梅兰竹菊,心底莫名的想吐。不是传统画不美,而是看麻了。有我同感的绘画者一定不在少数,于是市场上又纷纷涌出了跨界材质的运用,我们把它统称为:当代实验作品。许多艺术家也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社会的高度认同。比方蔡国强用火药爆炸作画,张洹发现了香灰等等。但依然没有解决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扬,离开了毛笔离开了线条也离开了宣纸离开了水。这还能叫:中国画吗!赵潜石水墨022014年我有幸结识著名艺术家、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老师,我视为恩师,| 先生告诉我:艺术的本源是心性,艺术的力量是当下。慢慢才明白:画点风花雪夜都是雕虫小技,离心更远。现在我几乎不画画,不画画不是我放弃了画画,我是在等,有一天非画不可,不画就会死的那种状态出现。这没有什么高低,仅是我个人的一种选择。关于摄影,如果单从理论和技术上谈,我就太业余了,但从第一大拿起相机我没有什么畏惧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我胆子大,第二我视摄影是我绘画创作的补充。| 所谓:画之所不能所以摄,摄之所不能只能写了。时间久了,关于摄影我渐渐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论支持。土加啬就是墙摄影近日,完成了几个人文摄影系列:“界定”和“我们”,拍得很辛苦,但在拍的过程里,自己很享受。许多时候,片子拍完了,与自己关系其实已经不大了。| 摄影这个行当,是最不能急的,要做的仅仅是时刻保持拥有一种扑捉的能力和激情。界定——人文摄影我把摄影作品分四个层面,首先是风光人物照,这就比较简单,快乐也多,每个人拿起手机都可以完成,功能仅仅就是记录。第二层面是有想法,一看片子,无论是选题,还是构图等等都很讲究并且有思考,重要的是有当下性。这类摄影人居多,我也当属此类。第三个层面就上升到了哲学,以物观物,挖掘人性、社会等更深刻的表达,拍摄形式及表达方式有很多种。近日读到摄影家严明的“大国志”就很喜欢,这个层面的摄影人可谓是社会的宝贝了,真的太少了。最高层面一定是宗教和信仰了。这个话题太大了,就不展开说了。界定——人文摄影| 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我最敬畏的仍然是文字,钟爱读诗写诗。有时读到好诗,心里会击痛,一生无法忘怀,这种感觉对于我是幸福的。记得有一年坐飞机,在翻阅随机杂志时,第一次偶然读到仓央嘉措的“见或不见”一首短诗,整个人都被震到了。实在是忍不住了,悄悄把那一页撕下来,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口袋里,到了酒店,就忙着拿出来,反复吟诵,那个场景至今记得。&空亭春水里泼墨一瞬间浮水便挂上了树梢不要想不要碰它世界瘦的时候万般抵肃静空亭有人来赵潜石短诗选我一直认为,诗歌是所有艺术门类中的最高形式,写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好诗,真的是太难。写的好和好诗,一字之差,却差十万八千里。诗歌也是最个体、最自私的。百分之九十的天赋,百分之十里含有生活体悟、价值观、视野还有勤奋等。| 我曾有诗观:一,认为的好诗仅仅是因为好,就是这么简单。对于真正的好,所有的理论都是苍白的,对于真正的好,是直接了当的。二,我已经知道结果,仍然在这条路上,心常会被一个简单而神奇的句子击疼,而遇见这样的句子,我视为珍宝,甚至高于生命。&见你为了见你忍着一个春天从冬天出发翻过这山正好绿草如荫在前世这片草上已经种下香雪怕你丢了我此生的模样还种了一株灵犀赵潜石短诗选记得有一年冬,参加一个诗歌分享会,诗人小安在台上接受主持人提问。为什么热爱诗歌?| 小安停顿了有二分多钟,说:因为诗歌无用,所以让我迷恋。我听了,顿时眼眶湿润了,无法忘怀。写诗约有二十年了,但很惭愧,数量不多,满意的更是凤毛麟角,但仍然不影响我继续爱,继续写下去。这个社会,称一个人是诗人,有些贬义,甚至是在骂人,但我骨子里,仍渴望做一个好诗人。月儿月小了,就贼亮奶奶说,别信假大空用鼻子一闻,就知道——他是不是好人在田边晒太阳的打瞌睡的人是好人。翻过田边摸鸡捉狗的人是好人转进被窝搞发明的人也是好人就是没事的人,可要当心月小了,就贼亮不信,你躺在塔子尖尖上看坏人横空出世赵潜石短诗选最后还有点时间,我就谈谈设计吧!设计与我是营生,也是事业。曾做过许多梦,比如:当导演、当画家、当武林高手,也想过当一名好老师,但就是没想过会从事设计。其实人生许多意外,但却又合乎情理。是偶然,也是必然。开始做设计时,真的是为了赚钱又能得到认同这是十分开心的事呀!在这个行当久了,心里也渐渐有了想法,理想开始滋长。从平面做到空间再到建筑概规,这一路走来,十年转眼便逝。我常常给同仁讲,做设计要专,但也谨防给自己设限。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空间营造、甚至是建筑,我认为都应属人类学科末端。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对我影响挺大的。他有一个观点我很信服。他强调:生活的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茶室空间设计每当接手新项目,最难的不是如何创意,而是经常为“场所的气质”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这两年观注最多的是“低技策略”和常态材料的再运用。我不怕反复运用比如竹、水泥、木这些常规材料,而是花最大力气思考如何用。前几年,有个小编写文章称我是一位具有平民意识及诗性的设计师。当时听了,心里还有点不乐意,现在来看,真的喜欢,真的希望自己可以在这方面做的更好。三亚酒店设计这条路还很长,我常用一段话来鼓励同仁,勉励自己,今天也送给大家:设计是一场预谋,如果我们愿意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那我们心里就必须保持单纯及纯粹性,我们有缺点,就无限放大自己是缺点,我们有优点,就努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做一个相信自己的设计人。十年,皆有可能。相信再十年,有些东西一定还在,有些想法已经改变,不执着于此,命运皆是如此。&乡建设计&赵潜石设计微信:zhaoqianshiyi分享设计理念,展示设计作品长按二维码关注赵潜石设计(zhaoqianshiyi)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一日与老马约酒,酒桌上,老马突然让我写幅字,内容是:凡正我也不赶时间。问何故?老马说,人活这么大了,懒散的毛病改不了也不想改了。每次除工作之外的约见,自己总是会慢半拍,所以招来朋友许多质问,每次都是用这一句话来趟塞。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相机与我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疯狂地玩过一段时间,后来按快门的手就放下了,心里却一直还是在惦记。…………
我所持的摄影基本观点是:图像的价值在于抓住瞬间的,瞬间一刻一定有偶尔性,但又是预料之中,介于这个基础,再谈自己想要表达的。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我的图文弱是一种强,而强很多时候什么都不是。
生于七十年代以上的人,溯本求源,祖上大多都和土地有关。我祖籍湖南,听父亲讲,家里的房子,房里的家具都是自己动zhaoqianshiyi分享设计理念,展示设计作品热门文章最新文章zhaoqianshiyi分享设计理念,展示设计作品编者按:8月27日下午15:00-17:00,深业置地主办、有方承办的尚上讲堂·第2季 | 许知远——“失败的改革者”讲座,在深业上城举行。以下为讲座全文:失败的改革者演讲 | 许知远边陲之地容易被忽略,但也可能因此带来意外的生机和自由我对深圳有另一番的情感。深圳处于边陲之地,它有可能被忽略、被遗忘,但也可能因此而带有意外的生机和自由。中国整个历史的主题,都是在边陲和中央之间的纠缠,边陲的兴起和中央的衰落,或中央再次兴起和边陲的衰落,不断地往复交错。三十多年前,这里只是一个渔村,短短的时间内兴起这么多的高楼大厦。身边有一些香港朋友谈到,他们表示非常忧虑,是不是十年之后香港变成深圳的另个一个区。这样的一种新的情绪,是这个时代主要的情绪,背后代表的,是中国重新崛起带来的巨大影响。&三十多年前,当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香港是一个让人神往和惊心动魄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初的香港代表着一个崭新的世界。经过多年的封闭之后,我们对世界所知甚少,我们对自己所知也甚少,我们过去是一无所知的。&当年,包括袁庚先生在内的那批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者们,他们被迫进行改革而非主动为之,因为他们看到大规模的逃港现象无法压制,人们穿过深圳河的边界时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同样是中国人,却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直到今天,当我们叫喊“深圳崛起”的时候,如果坐火车穿过罗湖关口,看到的仍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香港代表某种更复杂、更细微的元素。在此刻,许多人丧失了探讨的欲望,完全被一个更空洞的概念、更宏大的规模所吸引,而忘记了内在的区别。&十九世纪的中国身处风雨飘摇中,但同时新一代人开始崛起在19世纪中后叶时,,中国也曾经有过一次巨大的中兴叫“同治中兴”,以同治皇帝命名的一个历史阶段。当时,中国面临内交外困的处境,一方面,从外界来讲,英国人、法国人来到中国的沿海,从1839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1860年火烧圆明园,在这二十年时间里,中国看到了一个陌生的挑战者从一个陌生的世界到来。但这样的外界的挑战,仍然是边缘性的,他们出现在广州,出现在上海,出现在宁波,出现在舟山群岛,出现在天津,当然也暂时性地进去了北京。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面临的一个更大的挑战,是内部的混乱。从1851年开始的太平天国起义,巨大的农民战争的混乱,席卷了整个南中国,造成了将近5000万人的死亡。&咸丰皇帝在1861年逃到热河时死在了那里,中国身处风雨飘摇之中,但同时新一代人崛起了。一方面,因为咸丰皇帝逃到了热河,恭亲王奕?暂时被任命管理看起来已经失效的中央政权。他与西方人打交道时,非常意外地发现,他们竟然也讲道理,并非蛮夷。另一方面,在地方则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的崛起。他们从自己的省份、自己的家乡招募军队来抵抗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真正让他们焦虑的,不是推翻清王朝,而是因为太平天国信仰一种被扭曲的基督教。他们认为这是对儒家社会秩序的巨大的逆反,所以他们要奋力保护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宗教。&从1860年之后,大约有二十年的时间,中国达成了一种新的奇异的平衡——政权被摧毁,大量人口被消耗,而消耗人口意味着新的空间涌现出来,因为之前的18世纪中国人口从一亿多增长到了四亿,人口的压力意味着生存压力,导致各种新的问题。大平天国消耗了大量的人口,土地重新被开垦。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实行一个新的政策,某种意义上,像是改革开放。当时,中央在北京建立了总理衙门。在此之前,中国对世界实行的是朝贡系统,通过理藩院这一部门对外联系。外国人两三年来朝贡一次,主要是做贸易,朝鲜人会带着高丽参,缅甸人、越南人也会带着自己的特产过来北京交易,某种意义上就是现在的“广交会”。当时中国的世界是有着鲜明的等级,外面是外夷的世界,接着是藩属的世界,再是更远的世界,这是中国人的世界图景。&1861年时,突然成立了外交部前身的总理衙门。在中央,创办了同文馆,学习其他语言,培养外交人才,理解西方的理念。在地方,从曾国藩到李鸿章,他们创办了新的轮船公司,新的兵工厂,培养人才,这些新的力量开始零星地出现了。&在这同时,欧美世界也转入自己的混乱当中。美国人忙于消化自己南北战争的后遗症,欧洲在争夺非洲的同时,内部出现新的混乱,他们没有心思把精力放在亚洲。当时的国际系统是一个相对和平的系统,而同时中国内部正在进行一次伟大的更新。从1860年初开始,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到1880年中叶的时候,中国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整个世界对中国有了一种新的惊叹。这些改革者们,他们没有太多可以失去,所以会拥抱一种新的东西尤其到1887年成立的北洋水师,创建了亚洲排名第一的舰队。当时的欧洲媒体,充满了有关中国已经醒来的论断,充满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可能成为新威胁的看法。而且最恐惧的一点是,他们认为,如果自强的中国和明治维新的日本相结合的话,那就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亚洲力量的兴起,将对欧洲的秩序造成巨大的挑战。这是当时在西方媒体上非常重要的论调,而中国人自己也参与了这样的说法,最主要的倡导者是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作为当时见过世面的外交官,他曾经被派驻英法作为大使,直到1880年代末才回到北京。&在1887年卸任之前,曾纪泽发表了一篇英文的文章《中国先睡后醒论》,世界上许多媒体都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的《申报》也转载了它。文章中一个核心的论调是:中国曾经沉睡过去,但是到了火烧圆明园时代,发现自己的眉毛、头发被烧着了,它被惊醒了,它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此文在当时的国际舆论界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同时也激起了一些不算重要、但很锐利的反驳声音。&何启就是其中一位反驳的发声者,他是香港的最早一批华人立法会议员,也是香港华人医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写了一篇文章反驳道:中国的变化只是表面的,根本的问题并没有发生变化,政权和人们的关系到底是密切还是紧张?人才是不是得到充分尊重?教育有没有重组?有没有尊重基本的商业条款?有没有鼓励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基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又怎么能够说中国已经醒来了呢?&何启的论断,是个边缘性的声音,他的判断跟反驳当时并没有太多的人听到并关注。七年之后,人们就发现了新的结果。1894年中日在朝鲜发生战争的时候,国人遭受到当时中国在亚洲崛起这一论断的巨大打击。一直到日正式宣战之前,所有的观察者都认为中国必将获胜,但结果是颠覆性的,在同治中兴的表面辉煌之下是千疮百孔。1898年的政变失败之前,国人开始了新一轮对改革的巨大讨论。&在1894年的时候,一些人突然意识到何启的判断是有道理的。在19世纪中后叶,在上海,在香港,包括在广州,涌现出了一批人物,其中最早出现、最重要的是王韬—— 一个不太成功的科举应试者。出生于1828年的王韬,因为父亲的关系,1840年代末来到上海为传教士工作。当时包括王韬在内的读书人,相信所有人生道理跟所有治国的方略都在四书五经当中,只要学会像孔子、孟子一样思考,就能应对复杂的世界。但是他却要为一个传教士工作,内心感到非常屈辱。但同时也是在上海,他第一次喝到了葡萄酒,见识了印刷机的高效,目睹了让人震撼的外滩新古典式建筑。他觉得这是不一样的世界,蕴含了许多新的东西。在上海的那几年,王韬既面对新世界,同时又发现自己陷入无法从旧世界摆脱的痛苦之中。&王韬跟当时的两位好朋友,他们三个人没事时就在上海的城隍庙一带,经常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他们称自己是“海天三友”,天天酗酒。他们内心的痛苦是,虽然自己看到了一个新世界,却无法把这个新的世界以及对新世界理解的方法告诉自己的同胞。他们无法把新的知识转化成某种现实的力量。所以,在1861年时王韬一度想投奔太平天国,但也因此成了清朝的通缉犯,从上海逃到了香港,在香港客居了很多年。他帮助一个英国人把四书五经翻译成英文,后来去了英格兰住了一段时间,写了关于英国的游记,然后回到香港办报纸,发表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变革的看法。因为李鸿章的关系,在1880年代,王韬回到上海,成为当时格致书院的院长,直到1897年死去。&马相伯,上海人,复旦大学的创始人。他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精通法语,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待过。他活到1930年代,但他同样终生无法将自己的理念转为现实。&黄遵宪,梅州人,爱国诗人。他在1880年代末写了关于日本的最早的著作,探讨了维新对于日本的影响。但这本书直到十几年后才得以出版,大大的延缓了中国人对日本的理解。&容闳,第一位留学生,毕业于耶鲁。他回国之后曾经进入过曾国藩的幕府,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创举——派出了第一批留美学童,里面涌现了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修建了中国最早铁路的詹天佑。&上述的这一群改革者,他们看到了外部世界是怎样的,但是却无法进入权力的核心,他们最重要的需求是成为权力核心中人的助手、幕僚,他们是当时的中国官僚系统里最开明的一批人。但这批人又每日生活在战战兢兢和谨慎之中,他们没有力量把理念更好地付诸实践。按照梁启超的说法,我们最初是看到战争的失败,我们比不上西方的坚船利炮,而一旦战争发生的时候,我们发现不仅是坚船利炮,而是整个制度出现了问题。所以在1880年代和1890年代的中国,议院制度是一个被探讨得非常多次的概念。再往后些,中国人意识到,有可能是更深的文化层面出现了问题,于是出现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关于制度这一点,其实是严复发出了最开始的声音。严复在1898年出版了他的《天演论》。这本书的许多概念后来成为了流行语,影响了很多人,包括鲁迅、胡适之、毛泽东等等。而里面最重要的核心是,严复第一次地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士大夫们意识到,西方富强世界的思想里面与国人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且具有某种更高的优越性。&严复的这样一种声音,在当时经历了非常迟缓地被接受的过程。这些改革的失败者们,最初进入洋务的这一群人,就像三十多年前开始闯深圳的人,他们在各自的单位或地区都属于边缘者,他们没有太多可以失去的,所以他们会拥抱一种新的东西。&年轻时严复被派到英国读书,再回到福建,后来去了天津,担任水师学堂的总教席一职。他一生都觉得不得志,直到翻译出了《天演论》,才因此缓解先前的焦虑。但是,即使对李鸿章来说,如果一个人不熟悉儒家经典,没有在科举制度上获得功名,那么他所有的陌生的知识都是不被尊敬的。知识的力量在这个国家是多么脆弱,它们很容易被压制于现实权力和权力背后的意识形态之下。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每当中国发生了某种更新,有了某种生气勃勃的时刻,一定是由沿海的冲击带来的,一定是由于某种意义的中央政权的衰落带来的。它给予了这个社会某种新的自由。在这种新的条件下,边缘的力量开始迸发出来。&我特别希望看到伟大的时代会再度到来19世纪末所有的变化,从同治中兴开始,我们看到的是沿海力量的兴起。对于中国政治文化、经济政策、人与制度的关系,他们都有一套非常丰富的论述。但是阅读这些论述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悲哀,因为很容易发现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面对的问题是相似的,我们并没有一种新的创造,或者更复杂的创造。因为我们面对的始终是那些问题,并没有解决。出于恐惧的原因也好,出于各种其他的原因也好,人们无法把自己的思想进行更大的拓展。而此刻人们又似乎感觉到处在一种新的历史循环中,在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巨大的混乱和自我摧毁的动荡之后,我们看到中国社会重新开始变得开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看到了陌生的世界、新的世界。&经过三十多年,当我们感慨过去王韬的知识、何启的知识、严复的知识,这些关于西方的知识没有进入到现代社会或者被极大地延缓的时候,现在我们又开始感觉到此刻自己对世界的知识又开始被封闭起来了。就最狭隘的来讲,我们似乎又开始错过了硅谷在过去十年发生的巨大技术浪潮,因为我们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局域网里面,沉溺于自己创造的某种大公司的狂欢,却已经错过了这十年产生的非常大的变化。&重温这些历史,对我来说,可以因此找到一些新的安慰,新的动力。&在刚刚提到的那群19世纪的改革者身上,仍然有些是过去中国士大夫那种以天下为先的东西,他们身上那种力量,有点半宗教式的力量,是社会特别重要的动力。只是我们这个时代太不相信崇高了,太不相信伟大了,太不相信超越自身利益的力量了,所以变成了这么一个有点萎靡的小时代了。而当时的他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不同的方向,一个伟大的社会或时代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中,有的成为政治人物,有的成为学者,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成为建筑师,我特别希望看到这个时代会再度到来。&问与答&提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来,西方国家对自己思想的研究也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才逐渐出现的。当中国近代的改革者们面对西方的这一套思想变革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一个直接现成的东西可以接触。另外,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看, 尤其是20世纪西方对他们本身的思想史,以及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思想发展的研究,最终的变化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并不是完全由自身的思想变化发生的,至少变化之初受到包括来自当时的北非、东方的中国等各方面的影响,然后才逐渐发生和变化出来的。&许知远:当我们面对新的文化冲击时,某种意义上有种像膝跳反应——突然有一个东西打过来,腿会本能地弹起来,文化也是同样的道理。面对陌生的新事物的时候,我们首先会从自身系统寻找某种参照物去理解它。19世纪中后叶时,中国有了驻外公使,以及出外旅行者、留学生等人。&当时驻英国公使的郭嵩焘,他对19世纪中后叶的伦敦、巴黎是这样描述的:伦敦、巴黎的生活,就像国人想象中的尧舜禹时代一样。在之前,中国人对外部的理解,认为其他国家都是落后的,而在19世纪末,终于意识到有比自己更强大、更文明的社会。对当时的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刺激。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知识分子们,在当时完成了许多西方的翻译。翻译中传送的理念是,文明强大的西方世界并不陌生,它只是实现了中国的“三代之治”,只是实现了中国人的治国理想——这些东西我们古已有之,只是暂时忘掉了,而在西方世界里实现了。&&&&提问:西方是怎么样在宗教改革之后发展出来一种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的?如果说19世纪末中国的变革者知识分子在试图努力传播西方的东西,但他们是否真的很清楚地知道西方是什么样的呢?&许知远:这些变革者知识分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消化这个东西,这也是严复为什么在历史过程中会显得那么重要。因为一个新的东西需要新的名词来描述,旧的名词不能描述新的东西,所以严复这些人要创造新的名词。那时候“科学”、“技术”、“民主”、“宪政”都是崭新的词,他们需要创造一种新的语言方式来理解新的变化。&西方不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混杂的概念,中国也是如此。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是本杰明·史华兹(Benjamin Schwartz)写的《追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书中提到,通过严复的观察,作者本人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西方。西方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各种冲突、各种问题、各种复杂,他们对自身也难以解释,而严复发现了中国看待西方的方式—— 一切都需要寻找力量。&我从来不认为一个国家的变化、社会的变化纯粹是依靠文化或某种精神上的东西(推动的)。中国19世纪末之后遇到的很多挫败,很大程度是因为政治的封闭和政治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而欧洲从来没有面对过单一的政治权力控制一切的状况。一个社会的变化和动力,都是由于多元的价值间的碰撞所带来的。19世纪这群改革者们面对的无奈,是一种官僚和政治系统,需要漫长的时间来瓦解这个系统。&&&&提问:在当下,知识分子该怎么生存?是否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知识分子了?&许知远: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新技术革命。任何一个新技术革命刚开始都是起到了瓦解的作用,使得旧的价值观被瓦解,新的价值观不断地形成。一开始的时候,都是庸俗的大众标准获得胜利,而知识分子的标准遭受瓦解、被攻击。但这是一个过程,他们会重新创造新的秩序、新的变化。思想的生命力是靠长度来应对现实的力度的,它在此刻可能被压制,被暂时性遗忘,但是它们会被重新唤起。比如王韬的改革建议,在20世纪初的时候被许多国人认可,影响了很多人。&思想本身具有的生命力,会战胜很多东西。此刻的中国,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做什么?我觉得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脆弱,是因为作为知识分子的力量不够强大。我们的知识水平生产到底怎么样?我们的写作,我们的思考真的能够领先于整个时代吗?我们真的能够创造出一种自己认为重要的叙事方式、思维方式,帮助其他人感知到现实困境吗?&如果我们把知识分子狭义地当作一个发牢骚的人,那他当然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缺乏内在价值的群体。在这样的情况下,知识分子应该创造一些更内在的、更有力量的东西。在恰达耶夫悲叹俄国面临多么糟糕的状况的同时,十多年之后俄国文学迎来了黄金时代。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能够直接应对政治的压力,他们把所有的感受、力量变成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变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他们不仅影响了俄国,而且还影响了欧洲、影响了世界。&我觉得归根结底都是创造力本身。如果知识分子自身的精神创造力不够的话,那所有的脆弱,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活该。在一个感觉到压抑、破败、瓦解的时代,找到自己内在的东西很重要。比如现在占主流的腾讯也好,阿里巴巴也好,在二十年前也是边缘的、破败的、瓦解的,没有人相信他们的说法。&提问: 你是一个使命感很强的人,你有过绝望的时候吗?因为我们知道鲁迅是绝望的,他只是为了给别人带来希望,在坟上插了一朵花。&许知远:我没那么多使命感。我是一个享乐主义者,我没有那么多绝望。当然,在过去一个世纪,知识分子处于逐渐被边缘化的过程,比如说在1898年,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了,当时的下层官僚仍然可以在权力中心里尝试去做一些事情。而到了五四运动时,胡适之、鲁迅他们仍然可以对这个时代有很多影响。而现在,我们越来越变得部落化了。在过去,我们依附在士农工商的精英结构里面,但现在被打破了。知识分子没有所谓的精英结构可以依附了,所以变得边缘化,但这个过程恰是一个寻找自身的过程,可以重新去捍卫知识的权力。&另外,其实我没有那么多使命感。我也不觉得鲁迅有那么多大家想象的使命感,我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下发生的。但是我相信知识分子要有某些超越的东西,超越于自身的利益,自身的价值、考量和追求,要有对更美好的世界的寻求。我们的很多沮丧并不仅仅是眼前的失败。不管是制度也好,生活也好,都有另一种可能性,需要我们去寻找另一种可能性的过程。而现在我们对另一个世界的美好想象在消失,在退化,我们大家都认为只有此刻的生活,这个是让我们非常不舒服的。重新建立起自己的想象能力,乌托邦能力,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事情。&提问:在民族性方面有没有什么看法?&许知远:我不相信“民族性”这个词,它是一个复杂因素的混合体。台湾是另一个社会,海外华人社区是另一个感觉。制度对人的塑造是非常大的,时机对人的影响也非常大,我不相信一个本质问题能解决很多东西。此刻的日本跟1940年代的日本肯定不一样,跟明治维新时代也不一样,跟德川时代也不一样。历史变化是由很多不同因素在猛然之间完成了某种混合或化学反应产生的。我不相信有某种清晰的解释,如果有某种清晰的解释的话,我们就可以一直研究孔子,就可以支持自己做的所有事情了。&提问:这个题目叫“失败的改革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1870年代之后太平天国覆灭,到1895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国的GDP几乎维持了10%以上的增长,这在世界的经济史上可以称得上是奇迹。在甲午海战之前有相当长的时间,中国人甚至世界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但是甲午海战爆发了,中国失败了。甲午海战在某种意义上对中国直接的创伤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更为致命的后果,有没有可能是当时中国所谓的精英分子,所谓的优秀想要改革的人,他们开始怀疑中国过去这二十多年所走的路,他们希望可以颠覆性的、甚至是一蹴而就地实现某一种改革。而这样一种很激进的想法,我认为像梁启超、康有为,他们根本没有想清楚他们要做什么就行动了。有没有可能是后面这一群想要把国家很快变得很好的人破坏了中国改革的进程?你认为甲午海战这样的结果,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吗?假设没有甲午海战,中国的进程在当时既有的政治框架下,如果由当时的改革者继续良性推动,它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许知远:首先,我很难大胆去假设这个事情,但是我觉得当时的现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悲观,就那段开放时间不是在1894年结束的,在此之前就已经结束了。比如曾纪泽1887年回到中国后,他在总理衙门任职,当时给中国外交界带来一股新的风气,因为他会去别的使馆,也会请其他国家的外交官来家里喝茶,他的女儿会讲英文,可以跟外国人交流。但很快他的行为作风引起了各种非议,使得后来曾纪泽越来越少参与外交使馆的活动了。而紧接着,中国新的一批外交官成长起来了,他们在同文馆受过教育学了英文,早期还出过国,但是这批人比上一代人更保守,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出身不正,是学外语的,不是从孔孟之道的儒家系统中出来的。他们认为自己的出身不正,需要通过加倍地对西方表示强硬来确定自己的合法性。&不管有没有甲午战争,中国既有的权力封闭性,一旦重新获得权力和财富,就会压跨所有的创新。1895年在北京的官员的谈话,他们的日记,充满着无知、自以为是的傲慢。在当时,新的封闭状态已经出现了。即使在甲午战争之后,改革者要实行改革,仍然非常困难。生活在那个时代,很难说梁启超、康有为是激进的,有时候我们对当时所谓的朝廷有很多一厢情愿的期待。&提问:我关注的一个关键词是“参照物”,你一开始讲看到香港的时候有一个对比。当我去看台湾的时候,了解台湾的很多事情。台湾人跟大陆人很大的差别。我个人角度觉得,我们并没有一个参照物。我们今天讨论知识分子或者社会人能做什么的时候,反观台湾做的事情,我觉得他们能够基于自己身边的很多事情,反而觉得从个人的点出发,去做一些事情去影响别人,这才是当下社会变得更好的方式,而不是从一个非常大的点切入。对于参照物这一问题,是否有一些参考的看法或分享一下观点?&许知远:我有点质疑这种论调。很多人会说,在成熟社会里关心的是“小确幸”的生活,而不是整天关心大的问题。但是,我们是否想过,1970年代的台湾是什么样子的?1980年代的台湾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没有经历过巨大的、纠缠的社会转型的斗争,我们怎么能去接受那个呢?我们怎么能够确保“小确幸”的生活呢?他们是经历过这个变革的,比如林生祥能够“一言不和”就去保护美浓水库,是因为他们经历过1970年代台湾的抗争,他们有这个权利。但纯粹的台湾“小确幸”,也是很无聊的生活,如果没有对一个新的历史的可能性的向往,那么生活也就缺少意义。人总是有一个对更高秩序的渴望,这个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它是通过跟他人,或更广阔的历史结合才能实现的。纯粹的个人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是最无聊的生活,人都渴望更大的一种力量和生活。&我觉得在某些不同的切面是有不同的参照系的。寻找这些切片并不是说这些参照系能给我们某种指导方法,而是我们在类似的经验当中寻找到了共鸣,是否能给我们启发。人都是在与他人的确认中找到自我的,这个参照系始终要存在,以此来不断地确认自己是谁,自我分析。我们不能认为一切的生活都是想当然的,只有在碰撞当中,才能确认自己生活的边界、问题、困境、可能性,以及美好之处。&编辑&| 林楚杰 摄影 | 李菁琳 林楚杰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如需转载,请后台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联系。投稿邮箱『呈现今日中国建筑之现场』微信号:有方空间(youfang502)△扫码或长按后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关注———————————————『最全面建筑旅行资讯』微信号:行走中的建筑学(architravel)△扫码或长按后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关注有方空间(youfang502)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电影是一种媒介,将叙事置换于建筑之内,与特殊空间产生幽暗共鸣。有方的“建筑师在做什么”这一栏目里,做了120期的建筑师采访,采访过程中经常提及的一个话题是“最近一次旅行去了哪里?”,以下为其中十个建筑师的旅行目的地。标准营造参展项目“胡同微更新”威尼斯双年展现场编者按 10月3日,标准营造 / 张轲的作品“微杂院”斩获20日,柯布诞辰129周年。日本现当代建筑寻踪·第13期·特别版(日-12月3日),一条成熟而完备的日本建筑寻踪之旅。程艳春 早稻田大学创造理工学研究科建筑学专攻博士、C+ 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有方“C+ Architects 建筑设计事务所在位于大栅栏笤帚胡同9号的“阶屋”改造方案中,以“公共性”作为设计切入点,希望通过简单的形式重新定义胡同的交往空间,并为人们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9月25日晚,2016北京设计周正式开幕。现场推荐人曹璞、刘阳、F伯爵、王虹光推荐十个展览。老北京南城的草场胡同中,一些四合院正在经历着平淡的转变。本案中,建筑师关注着普通建筑中的普通生活,让原本普通的合院住宅经改造后继续着平凡的使命。日本现当代建筑寻踪o第13期,带你去亲身感受金泽二十一世纪美术馆、地中美术馆、铃木大拙馆、丰岛美术馆等极具日本设计感的文化建筑。不只是民宿,更是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场所。这是一条成熟而完备的日本现当代建筑寻踪之旅线路。这一次,有方君将梳理本次的考察项目,细数你能收获的七种建筑体验。国一注考试恢复的消息炸开锅,深圳欲盖国内第一高摩天大楼,3D打印城市小屋,横跨美墨边境城市的计划,以及刚出炉的纽约世贸中心的艺术中心效果图。有方旅行——“镜龛中的山水:日本古典庭园第4期( - 12月4日)”在开放24小时的报名时间内,仅剩2席名额。此行红叶季之旅,四大“不容错过”的高标准体验,有方君将为你细数道来。在这样的年代,寻访日本古典庭园,庭园中的每一步,每一眼,每一处构造,都能让你不自觉的会浮现出“故园”的漶漫与荒芜。著名造园学者、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讲师王欣领衔,有方日本古典考察第4期,开始报名。8月28日,BIG设计的SKUM休息亭从2016年Roskilde音乐节现场被移动到了CHART艺术博览会。这是SKUM第二次在公众面前亮相。旅行手册是有方建筑考察团的标配。2016年有方旅行手册集中呈现。尚上讲堂·第2季 | 许知远——“失败的改革者”讲座全文发布本文节选自《阿尔瓦罗·西扎》,讲述几十年来始终让人无比着迷的西扎建筑中,那些具有场所精神的结构、流线特别的通道、几何建筑中的静谧、空间里跳动的光线。九月瑞士,有方此次行程将从学术和实践两方面展示出“前所未有深度”的瑞士建筑。萨伏伊别墅,马赛公寓,拉图雷特修道院,朗香教堂。众多耳熟能详的建筑名字,构成了建筑人眼中的柯布西耶——激进的“绿色天际线o碧桂园o森林城市地标建筑国际设计竞赛”全面启动,50万元大奖等你拿!(10月底前提交作品)在瑞士,除了迤逦风光,你能够收获的8种独特建筑体验。来过这个建筑的人会惊讶于建筑师所用手法的力度,无论是入口的进入感、通过回声而加强的空间包围感,还是极具纪念性的电梯井,都时刻刺激着人的感官。这是一个体验感非常强的建筑。潘晖认为Christian Kerez的成功来自于他对于建筑的热爱,在克雷兹眼里,“建筑更偏向于一种探索、一种实验”。瑞士建筑师卒姆托曾经在自白中提到:我们需要大学训练出木匠和皮匠,而如今所有建筑师都想成为哲学家或艺术家。废旧厂房改建项目,一方面可以向公众展示不同的石材品种和加工工艺,一方面能够提供一个与设计师交流的场所。阅读柯布年少及青年时的故事,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位建筑大师的作品。由原研哉策划的2016年 HOUSE VISION 理想家东京展中,展品“冰箱从室外打开的家”,构建了从微观讨论建筑与技术未来的生动空间。有方“建筑师在做什么”的第120个采访——张永和。本文节选自《阿尔瓦罗·西扎》,讲述几十年来始终让人无比着迷的西扎建筑中,那些具有场所精神的结构、流线特别的通道、几何建筑中的静谧、空间里跳动的光线。尚上讲堂·第2季 | 胡如珊——“怀想·反思·城市”视频及讲座全文发布他不肯承认人类社会的既存规则。当他还是小人物让纳雷的时候,他就怀疑地审视一切,自己拿主意,自己说了算。作为多山、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瑞士建筑称得上“山峦起伏”。深入了解瑞士建筑历史及设计方法的建筑师朱竞翔,梳理瑞士建筑的发展历程,为你具体呈现他山之石,最终回归建筑本体。↑ 点击上图查看招募详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报名页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卒姆托就凭借着优质而独特的建通过作者细致地探寻,我们得以身临其境地游历这座远在德国弗莱堡的古老建筑,其中无处不在的雕像令人不禁惊呼:这里的雕像能上天!而建筑最引人入胜之处则莫过于从修道院到博物馆的多次改造过程中,建筑师通过空间营造的一种历史的对话……7月10日下午2点,(东南大学+有方)2016中国建筑遗产研学工作营开营仪式在东南大学举行。在正在招募的有方“日本结构建筑”线路中,我们将揭开建筑背后,结构师的神秘面纱,探访包括佐佐木睦朗在内的多位结构大师作品。小孩子需要轻微的尝试一点危险的滋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学会互相帮助。这就是小社会,而我们现在的社会正缺少这样的(教育)机会。最近频频亮相的MVRDV,在“玻璃系列”之后,再出“奇作”?纽约计划打造一个“炫酷”地标?在他们中间,唯一使家具设计不致沦为一时兴起,并完成产业化生产,甚至在今天依旧风靡的也仅有阿尔托一人。带你走进那个人文历史丰厚而又充满趣味的世界。建筑实际上最重要的是一个文化过程,不是它自己。建筑怎么说都是一个生活的工具,不会超越生活本身,而成为主角,我常常用这种方式判断建筑,如果建筑玩过头了,变成它自己,变成我们要迁就它,就变得很奇怪。“要探究城中村,就必须要掌握在城中村里生活着的人的社会状态。”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城市与建筑设计出副总两天前,一则建筑媒体人的的疑问引发了众多建筑师的探讨。赵东山(有方联合创始人)朋友发来的MVRDV的新作,天我25岁,很羞怯地站在鲜花圣母大教堂门前,弱弱地问,米开朗琪罗说的天堂之门在哪,花白胡子的教授笑眯眯一指,就在你身后啊。我们一般说“梦”,都是一种迷迷糊糊的状态,而他是很清醒地做他的“宜兰梦”,这是他建筑中很特别的地方。他的建筑既从属于地方,又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所以才能给地方带来一个新的状态。我25岁,很羞怯地站在鲜花圣母大教堂门前,弱弱地问,米开朗琪罗说的天堂之门在哪,花白胡子的教授笑眯眯一指,就在你身后啊。8天考察25个日本最佳庭园(其中就有极难预约的桂离宫),除了王欣全程专业讲解及主题讲座分享外,还配有旅行手册细致讲解,同团专业人士更是严格控制在2/3以上……youfang502呈现今日中国建筑现场热门文章最新文章youfang502呈现今日中国建筑现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逃离公寓4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