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方法对付还有辅助精彩集锦发现的还有非常精彩沟通

心情很不好 现在的人都有毒吧
[img]./mon_/7Q2f-iis3XgZ4cT3cSzl-qp.jpg[/img][img]./mon_/7Q2f-e9yrXgZ4iT3cSzl-qp.jpg[/img][img]./mon_/7Q2f-ftgoXgZ4fT3cSzl-qp.jpg[/img][img]./mon_/7Q2f-blgkXhZ4lT3cSzl-qp.jpg[/img][img]./mon_/7Q2f-jwuhXgZ4iT3cSzl-qp.jpg[/img]大家自己看图吧琥珀之殇 颠覆丶战貌似二黑
两个人840左右的装等 我856而且说是我自己退的 然后秒拉一个人也是厉害然后在队里说是我自己退的
856嘲笑840是环保不太好吧~不过确实你是被移出队伍的,问题是你找队长撕逼啊这货说他不是队长那你找错喷的对象了
图片的顺序好像有点问题 就是我问完他们说满了
[b]Reply to [pid=]Reply[/pid] Post by [uid=1470799]lbw1016[/uid] ( 12:07)[/b]后来我找队长了 那个琥珀之殇还有颠覆丶战就是队长 他俩来回换队长来的 找他俩还说我自己退 我自己眼瞎吗
啊哈对不起 他们只是有几件840其他的装备都是那种世界任务给的825什么的所以说环保了
几个开黑的,4q1,集合石上随便拉了一个,飞本途中发现又来了个小伙伴,于是随便找个理由把集合石上的野人T了
[b]Reply to [pid=]Reply[/pid] Post by [uid=8648400]rozenjoker[/uid] ( 12:11)[/b]只有两个人在开黑 一开始我问的那个人还啥都不知道呢以为我自己退的
而且我想说 两个人告诉我一声来小伙伴了也行 为什么说我自己退的 飞门口了再退我有病吗
[quote][tid=]Topic[/tid] [b]Post by [uid=]你有本事开门呐[/uid] ( 12:06):[/b][img]./mon_/7Q2f-iis3XgZ4cT3cSzl-qp.jpg[/img][img]./mon_/7Q2f-e9yrXgZ4iT3cSzl-qp.jpg[/img][img]./mon_/7Q2f-ftgoXgZ4fT3cSzl-qp.jpg[/img][img]./mon_/7Q2f-blgkXhZ4lT3cSzl-qp.jpg[/img][img]./mon_/7Q2f-jwuhXgZ4iT3cSzl-qp.jpg[/img]大家自己看图吧琥珀之殇 颠覆丶战貌似二黑
两个人840左右的装等 我856而且说是我自己退的 然后秒拉一个人也是厉害然后在队里说是我自己退的[/quote]正常,现在的人没有耐心,我小退刷插件1m的功夫没说话,上来队伍就没有了[s:ac:呆]
我有次用奶进的集合石队伍,但是当前专精是T(因为在做世界任务所以是T还没切回奶),一进队啥不说就秒被踢了,我私聊问原因,他说他要的是奶,我跟他说解释了然后说满了,前后就30秒不到,我当时就怒了,是第一次玩魔兽吗?什么人啊,起码的尊重都没有,随便就踢人我有个同桌他很恶毒,经常害别人,在老师眼里却有时好学生,其实他根本就不是这样,求方法怎么对付他_百度知道情感美文原标题:港媒:香港女星曝朋友儿子与菲佣发生关系染艾滋参考消息网6月18日报道 香港艺人黎芷珊6月17日在报章专栏中披露,一名菲佣在续约体检时,被查出有艾滋病,雇主的一对13岁和14岁儿子,其后也证实感染,揭发菲佣与两名少主有性行为。据香港《南
日志分类:围观群众:158人
公司信息原标题: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普选法案因少数议员阻挠未获通过新华社北京/香港6月18日电(记者陈斌华、颜昊、牛琪)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18日就特区政府提出的行政长官普选法案进行表决。立法会70名议员中有28名议员投反对票,法案未能获得香港基本法规
日志分类:围观群众:158人
校园招聘原标题: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普选法案因少数议员阻挠未获通过新华社北京/香港6月18日电(记者陈斌华、颜昊、牛琪)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18日就特区政府提出的行政长官普选法案进行表决。立法会70名议员中有28名议员投反对票,法案未能获得香港基本法规
日志分类:围观群众:158人
社会招聘原标题:网上逃犯无身份证住旅馆到派出所开证明6月17日11点多,威海经区蒿泊一家旅馆老板带着一名30多岁的男子,来到经区公安分局西苑派出所。旅馆老板告诉民警,这名男子姓刘,是来住店的。因为刘某的身份证丢失而无法录入信息,所以特地带着他来办
日志分类:围观群众:158人
贷款原标题:广东通报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为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驰而不息正风肃纪,释放出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现将近期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通报如下:1.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违
日志分类:围观群众:158人
搬家成都的哥嫌麻烦将车开下近百级楼梯 今下午在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一的哥因不熟地形,直接把车开到了陡度颇高的楼梯上进退维谷间,他拒绝了热心人请拖车往后拖的提议,硬是开下去。结果,保险杠拖了一路,车牌也掉了,据说台阶瓷砖也给压碎了,随后绝尘而去
日志分类:围观群众:158人
微商原标题:欧洲人权法院:网站对用户留言负有责任 综合外媒报道,欧洲人权法院6月16日裁定,爱沙尼亚新闻门户网站Delfi可因其读者发表的匿名和诽谤性言论而被追责,这表明网络言论不是没有限制。据《纽约时报》等媒体6月17日报道,2006年,爱沙尼亚大型新闻
日志分类:围观群众:158人
家政原标题:中国网事:追寻那不曾远去的英雄之魂 新华网北京6月18日新媒体专电:假如我与英雄生活一天追寻那不曾远去的英雄之魂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陈曦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在刚刚结束的高考语文科目北京卷中,英雄一词因成为作文题目而成为社会关注的
日志分类:围观群众:158人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就《招魂》的主旨问题与潘啸龙等先生商榷熊人宽内容提要
《招魂》篇乃是屈原采用“招魂”的形式,对古荆楚流行的招魂词进行艺术加工后的文学作品。是为了抒发情感,排解精神上的愁苦而作,不是为了“招魂除病”的实际运用。
假托巫阳招魂回郢都,是表达屈原欲归郢都的愿望。而身在南征途中,要“魂兮归来,哀江南”,乃是无可奈何之现实。
熊任望先生《楚辞探综》一书,其中的“《招魂》为屈原自招”论,很有说服力。证明了:《招魂》中经过夸张的豪华场面,依然和楚王的身份不相称;屈原当天帝之辅,顺理成章。
宋玉没有资格为楚王招魂。潘啸龙先生的“宋玉招楚襄王生魂”说,不能成立。
“楚王射青兕,犯禁忌、受惊失魂”说,不能成立。
关键词 《招魂》,自招,江南,云梦。
一、《招魂》的分歧(此类分歧的内容很多,在各种论著中又很常见,故尽量简略。)◇分歧的起点。――《史记》与《楚辞章句》。《屈原列传》“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看来司马迁认为《招魂》是屈原的作品,而东汉王逸却说是宋玉所作。王逸《楚辞章句》对《招魂》的注释,总体上有三点。一是,“《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二是,宋玉“代原为辞”。第三是,“招屈原生魂”。
为了弥合《史记》与《楚辞章句》的矛盾,还出现了“读玉之文,而悲原之志”的论说。如,方铭先生说:“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招魂》,《招魂》当然也可体现屈原之志,所以,王邦采说:‘即谓读玉之文,而悲原之志,何不可者?’”[1]
司马迁在为屈原立传时,读屈原作品而“悲其志”。为什么要把宋玉之文,夹杂在屈原作品之中呢?有什么必要,放着许多屈原作品不用,而要用“读玉之文”去曲折地“体现屈原之志”呢? 再说,宋玉的作品,必然打上宋玉的烙印,而不可能忠实地“体现屈原之志”。所谓“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屈原”是也。故方铭、王邦采两位先生,如此这般的“何不可者?”有违常理,缺乏说服力。
还有一种“屈宋合作”说。――“《招魂》的前半篇是屈原自招生魂”,“招辞后段乃宋玉所作。”([2]王峰《亦屈亦宋论〈招魂〉》)也不为人们所接受。◇“招谁”的问题。
在“《招魂》是屈原所作”的前提下,主要有三种论说:“屈原自招其魂”(以熊任望先生为代表)。“招楚怀王生魂”(以赵逵夫先生为代表)。和“招楚怀王亡魂”等。
在“《招魂》是宋玉所作”的前提下,除了王逸的宋玉“招屈原”外,还有:宋玉“招楚襄王生魂”;(以潘啸龙先生为代表)。宋玉“招考烈王生魂”等论说。《招魂》篇之文本的问题。
有“首段”和“乱”属“误窜”说。还有“宋玉或许是改写了屈原所写的招辞末尾,把屈原对自己府第的描写改成对楚王后宫的描写……”[2]等论说。◇解决问题,要靠解读原文。
司马迁治史严谨,忠于历史真实。能存真阙疑,兼存异说。因而《史记》成为闻名于世的信史。《楚辞章句》是历代楚辞研究者必读的古注。但王逸注释,讹误颇多。比较《史记》与《楚辞章句》,前者的可信性要高很多。具体到《招魂》的问题,既不能用“信用度”去判别,也不能以后起的《楚辞章句》为准。要探究《招魂》的作者及所招的对象,主要靠解读原文。
二、“屈原自招”论
在解读原文前,先简略介绍一下以熊任望先生为代表的“屈原自招”论,以解决“屈原自招”论的几个“拦路虎”,为解读原文清除障碍。(一)、自招论的代表――《楚辞探综》
熊任望先生的《楚辞探综》[3]书中有《论〈招魂〉为屈原自招》(写于85年)、“再论”(86年)、“三论”(91年);以及《运用筛选法为〈招魂〉决疑”》(94年)四篇论文,论证《招魂》是屈原自招。[3.P187-251]
熊任望先生认为:《招魂》是屈原的作品。《招魂》是屈原的遐想,不是招魂之实事。“由巫阳招魂回郢都――表示善良的愿望”,“由自己招魂回江南――表示应该如何自处”。[3. P220] 《招魂》“作于被放江南之后”。[3.P200]
“三论”全面系统地批驳了“招楚王魂”的多种论说。引证充分,推理严密,说服力较强。其理由主要有四:1、“招楚王魂”论找不出合理的创作时间。2、讲不顺开头六句。3、“工祝招君”一节,与招亡魂仪式的记载不合。4、“故居”生活跟楚王的身份不相称。
《运用筛选法为&招魂&决疑》则分三步,筛选淘汰了“自招”以外的其它论说:第一步肯定招魂是假托;――虚拟帝与巫阳两个人物。第二步考定作者。屈原善于运用假托;司马迁之认为《招魂》系屈作。屈原为作者的可能性最大。还不能排除宋玉。第三步确定被招者并得出结论:《招魂》是屈原作以自招。(二)、驳“招楚王魂”论的两个力证
其一是:“文辞中所叙的宫廷居处之美,饮食服御之奢,乐舞游艺之盛,不是一个君主是不能够相称的。”――《招魂》中描写的豪华场面,不可能是屈原,一定是楚王。熊任望先生认为恰恰相反。《招魂》中描写的“故居”生活,跟楚王的身份不相称。熊任望先生曰:〖“宫廷居处之美,饮食服御之奢,乐舞游艺之盛”,对楚王来说,恐怕倒是不够相称的了。不说别的,单以女乐与侍妾而论,春秋前关于乐舞的规定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按 《春秋左传》隐公五年:“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公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春秋时的大夫,就有冲破规定,以八佾舞与庭的。招辞里说“二八齐容,起郑舞些”,只有十六名歌舞伎,相当大夫一级的“法定”标准。《孟子》里说到,战国时的“大人”,“侍妾数百人”。招辞里说“二八侍宿,只有十六人。这些如果说反映的是楚怀王的生活,不是距离实际稍远了些吗?为什么不仅没有象四方上下之恶那样夸张渲染,相反却打了折扣呢?〗[3.P211];楚王享用的〖可称为珍馐的,一是熊掌,二是鼋。……为什么巫阳开的食谱中没有这些珍馐?〗[3.P244--245]
描写“四方之恶”是夸张、虚构,描写“楚国之美”又何尝不是夸张、虚构呢!经过夸张的“楚国之美”,依然和楚王的身份不相称。还能说这些美好的东西,只配楚王享受么?
其二是:“非国君,一介臣民,安敢当天帝之‘辅’乎?”――“上帝欲辅之人不可能是屈原,一定是楚王。”
熊任望先生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和“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中所说的,分明是“唯德是辅”,而不是“唯君是辅”〗[3.P242]。各色各样的人〖希望皇天辅助的心情是一致的,不存在敢不敢当“天帝之辅”的问题。〗[3.P242]再说,《离骚》中的主人翁,可以“诏西皇(白帝?)、令羲和(日)、驱望舒(月)、使飞廉(风)……”;屈原可以“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乡服”(《抽思》);可以“与重华游兮瑶之圃”(《涉江》)……。那么,《招魂》中的屈原当天帝之“辅”,也就顺理成章。(三)、驳屈原“贫贱”、“不喜奢华”
◇孙作云先生说:“文中所讲的豪华生活,与屈原的自称为‘贫贱’的生活不相应”。[5]
孙作云先生在这里,采用了“转换概念”之法,把《惜诵》中‘忽忘身之贱贫’之“出身贱贫”,换成“‘贫贱’的生活”。――难道说屈原任“左徒”时,过的也是“‘贫贱’的生活”吗?――故其论断不能成立。◇罗义群先生说:“屈原自招说,最不能解释的是为什么用奢华来引诱不喜奢华的屈原。《招魂》内颂楚国时盛言饮食、晏乐、居处、女玩之美,始终是主张屈原自招说论者的一块心病。”([4]《〈招魂〉研究观点辨析》)
这是把屈原神圣化的一种论点。屈原作品中有不少神圣化的描述,并且绝少提及其家庭和日常生活。但是,屈原必竟是人,必然有其鲜活生动的一面,《招魂》中饮食、晏乐、居处、女玩之类,或许是正是他回忆任“左徒”时的生活(经过夸张)的描绘。屈原的真实面貌在《涉江》中也略有流露:“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宝璐……”。流放期间的屈原,服饰尚如此讲究,其任“左徒”时的生活可想而知。再如,《离骚》中“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这可是天子、国君等人物享受的待遇(《今本竹书纪年》云:“帝启十年,舞九韶于天穆之野”),而《离骚》的主人翁,却坦然享用,这岂不是“奢华”到极点了吗!
罗先生所说的“屈原不喜奢华”等等,都是些无迹可寻之辞。而屈原的服饰,和《招魂》中“饮食、晏乐、居处、女玩”之类,在春秋战国时代,任要职的大夫们当中,是普遍存在的“正常的现象”,不这样反倒不正常了。因为不同的“著装佩饰”、“饮食、晏乐、居处、女玩”,象征着人们在社会上的不同等级。不得势的孔子还“食不厌精”,还一定要乘车――“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等等,就是旁证。再如:小小的卫国大夫公良桓子家中也有“妇人衣文绣者数百人”(《墨子•贵义》)。――了解屈原时代大夫们的生活情况后,罗义群先生就用不着揣着这样“一块心病”了。(四)《招魂》是招生魂。
“从作品本身看,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都像是招生魂的口气。”[3. P193]
“我欲辅之”的“人”当然是活人。如果人已死去,就无所谓“辅之”了。
“工祝招君,背行先些。秦篝齐缕,郑锦络些。招具该备,永啸呼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是巫师倒退着,拿着盛放灵魂的竹篓等“招具”,引导灵魂返归故居的场景。也是招生魂的描写。
《楚辞章句》:“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也是说招生人之魂。
经过此处论证:《招魂》中的“楚国之美”,正与屈原身份相称。屈原当天帝之辅,顺理成章。《招魂》是招生魂,不是招亡魂。――“屈原自招”论的主要障碍已基本扫除,可以专心去解读原文。        三、《招魂》节读
《招魂》全文较长,这里重点读“引文”与“乱辞”。
(一)、引文六行三句:“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i。主此盛德兮,牵於俗而芜秽。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
第一句,潘啸龙先生说得很好:“屈原确是‘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的。这在《卜居》所称‘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的二难之问中,在《橘颂》的‘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所反映的人生态度中,都可得到旁证。” [6] 这里,潘先生与“屈原自招”论者完全一致。
潘先生认为第三行的“盛德”,与第五行的“盛德”是指同一个人的“盛德”。这样第五行就成了关键。――潘先生说“文中的‘上无所考其盛德’,指顷襄王一度牵俗芜秽,故上天(天帝)无从考知他的德行,从而引出他此次射猎失魂之殃。”[6]潘先生此解不妥。其一,天帝要考察一个人的事,居然“无从考知”?其二,文中的“盛德”为何替换为“德行”?第三,顷襄王有“盛德”吗?
若“兼及下文‘帝告巫阳’一节作总体思考”[6]。请问,潘先生的“上天(天帝)”与“帝告巫阳”之“帝”是不是同一个“帝”?潘先生文中的“上天(天帝)”为何如此“昏庸不明”? 既“无从考知他(楚襄王)的德行”,又“欲辅”“荒于淫乐”的楚襄王?
五臣云:“上,君也。”[7.P197],多数《楚辞》学者均从此说。就此处看,把“上”译为“上天(天帝)”,不一定贴切。
看来,第五、六行,还是从熊任望先生之译:“君上不能明鉴这样的美德,使我长期受祸殃忧愁苦恼。”[8. P142]比较合情合理。
回头再看第四行“牵於俗而芜秽”的问题。
潘啸龙先生说:“‘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则无论如何也套不到屈原身上了。什么叫‘芜秽’?‘芜者荒也,秽者恶也’。在屈原的心目中,只有那些不修德行、折节从俗,而导致人格有亏、行止秽恶者,才得称为‘芜秽’。……又怎会‘牵于俗累’而让自身的品行‘芜秽’!”[6]
若把“牵于俗而芜秽”独立出来,确实有多解性,潘啸龙先生的解释,可备一说。但是,把它融入六行之中,则潘先生的解释,就有断章取义之嫌。
引文六行中,五行与屈原吻合,第四行自然与屈原相关。若“兼及上下文作总体思考”,再旁及“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离骚》);“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惜诵》)。那么“牵于俗而芜秽”句,则可译为“却遭到卑鄙小人横加秽名的阻挠”。
这样,引文六行译为:“我(屈原)自幼清廉洁身自好,躬行正义是始终不变的节操。我坚守这样的美德,却遭到卑鄙小人横加秽名的阻挠。君上不能明鉴这样的美德,使我长期受祸殃忧愁苦恼。”[8. P141--142] “它们所体现的”,不恰恰是“屈原的人格风貌”吗?(二)、《招魂》主体(涉及一小部分)
第二大段开始,假托“帝告巫阳”点明主题;“巫阳对曰”,一波三折,开篇气度恢宏。“招魂辞”叙述夸诞,极力铺排。前半部分,是神话传说与诗歌创作巧妙溶合的奇幻之作,神巫氛围浓厚。这些正是屈原的特长。而宋玉作品中,除了世俗化的“巫山”神女外,很少言“神”。就招魂辞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看,应当是屈原所著,而不是宋玉的作品。“魂兮w恚胄揲T些”――修门为南关三门之一,与“汨吾南征”方向相合。此段之末尾:“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也正是屈原之所好。
(三) 、乱辞。
若是实际的招魂,巫阳招魂结束。招魂之事就应该结束了。但是,屈原“意由未尽”,又写了一段“乱辞”。乱辞可分为三小段:
第一小段:“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O齐华兮,白芷生。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此小段记述屈原于“发春”之时,乘车离“鄂渚”往“溆浦”。途中经过楚王田猎的江南云梦。这是《招魂》之作的背景描述。(详见后:《招魂》的写作时间地点。)此小段分歧较大的是“路贯庐、江兮*”一句。陈子展先生《楚辞直解》译为:“路程穿过庐江啊”。文怀沙先生译为“我的行程穿过了庐江”。 “路”,大道。此处的“路”,或许可与其后的“斯路渐”相呼应。前有“路”,后有“斯路”。这“斯路渐”之“路”,无论如何是不能译为“行程”、“路程”的。可见,把“路”译为“行程”、“路程”不妥。
“贯”,连通。“庐”地名或水名。“庐”今在何处,不详。或许离云梦不远。前人的注释,往往把“庐”与“江”合称为“庐江”。但是,先秦文献中,水名多单称,合称为“×江”者很少。如,《涉江》中“旦余济乎江、湘”;《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均称“江”,“沅”,“湘”,没有“湘江”、“沅江”连称之例。
从“庐”字的结构上看,也不一定是水名。《周礼•地官•遗人》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如果把它看作是“十里有庐”之“庐”,也未尝不可。若是把“路贯庐江”,理解为“大路穿过庐江”。恐怕屈原时代尚不能建造能容车马通行的跨江之高拱桥。当时水运很重要,凡是能行船的水道,架桥时必须架高桥,以便船行。*
【路**贯庐江兮】之解,参考“张中一《&招魂&乃屈原自招新证》《贵州文史丛刊》199501”*
*【路】:〖据《周官》记载,路有五等:小路为“径”,只能容牛马;大一些的为“畛”,可容大车行走;大路为“涂”,可容乘车一轨;再大的为“道”,可容乘车二轨;最大的为路,可容乘车三轨。所称一轨,注为八尺。……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邮传制度的建立。……“楚子乘R,会师于临品”,R就是驿站专用的车,不乘兵车而乘坐驿车,这是为了出其不意,击败敌人。〗[9](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屈原或许就是乘驿站的R车“南征”的吧?
“江”,一般指长江。但是,这里的“江”和第三小段“湛湛江水”之“江”也可能是指同一条江,如果是,则可能指“湘”(“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或“沅”(“乘z船余上沅兮”),或是其它地点。“路贯庐、江”,可译为:“大路贯通‘庐’和‘江’”。
“庐”、“长薄?”等地名(?),如今已经很难一一落实。试想,秦代若大一个洞庭郡,在“里耶秦简”发现之前,任何史册、文献资料都没有记载。现在要想把《楚辞》作品中的小地名,准确的落实到地头是多么困难。不少学者用《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后人的记载去硬套,多半没有说服力。
第二小段:“青骊结驷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A。步及骤处兮,诱骋先,抑骛若通兮,引车右还。与王趋梦兮,课後先。君王亲发兮,惮青兕。”这是屈原的回忆。从行文看,作者是以愉悦的心情,追述当年受楚怀王信用,随怀王云梦游猎之情景。故“君王亲发兮,惮青兕。”不该是指“楚王射兕犯忌受惊”。此小段之要点是――“惮青兕”。(见后,“‘惮青兕’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是作者“看到顷襄在云梦射猎”。这种说法与“与王趋梦兮,课後先。”――随同君王前往云梦,记录猎获物谁少、谁多,已便 论功行赏。――之文意不符。孙作云先生说:《招魂》“还写了一大段夸耀楚王田猎之事”;“屈原是反对这种游乐田猎的”“他一再地以荒淫田猎为戒,如何能在招魂词中反以此为荣、大事宣扬呢?这种思想和行为是和屈原的思想、人格、作风相矛盾,因此,单凭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它绝不会是屈原的作品。说它是屈原的作品,是未曾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仔细加以分析的。”[4]
孙先生说,屈原“夸耀楚王田猎之事”,确与此处的描写相符合。但是,孙先生其后的推论则差矣。任何事都有个“度”,先秦之时,田猎往往既是狩猎又是练兵。其时,很多国君都讲究勇武,参加田猎。屈原不会一味“反对这种游乐田猎”,他只反对“荒淫无度”。就以孙先生所举之例来看,屈原《离骚》中既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又有其主人翁:“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怎么能说“这种思想和行为是和屈原的思想、人格、作风相矛盾”呢?这恰恰证明:孙先生之论是“未曾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仔细加以分析”的片面之辞。
第三小段:“p明承夜兮,时不可淹。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作者又回到现实――时光匆匆,今日的云梦,江水、枫树依旧,大路小道却被荒草遮掩了……。身遭放逐,今非昔比,目极千里,叹而自伤。――“以言尝侍从君猎,今乃放逐,叹而自伤闵也。”(王逸)[7.P214]
假托的“巫阳招魂”已经结束;美好的回忆随风飘逝;故乡“郢都”啊,回不去了!――“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抽思》);“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哀郢》)――“汨吾南征”的屈原,呼唤着欲归郢都的游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回到这令人哀伤的江南吧!
假托巫阳招魂回郢都,是表达屈原欲归郢都的愿望。而身在南征途中,要“魂兮归来,哀江南”,乃是无可奈何之现实。――这可能就是屈原《招魂》篇的情结所在。
第三小段的要点是“魂兮归来,哀江南”
通过对《招魂》的“节读”,基本上可以看出《招魂》是屈原的抒发情感之作。而不是“宋玉作《招魂》招楚襄王”。下面将从多方面进一步论证之。    四、《招魂》是文学作品,不是实际的招魂之辞◇文献记载中的招魂。
《礼记•礼运》说:“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说:“及其身之死也,升上屋而号呼。告曰:皋,某复者。谓北面告天曰皋。皋,引声之言。某,谓死者名。令其反复魄。复魄不复,然后浴尸而行含礼。”
先秦资料文献中未找到“招生魂”的记录。◇现存湖北、湖南等地的“民间招魂词”。  《汨罗民间招魂词》:  临期切莫再迟呆,水远山遥亦早归,要听明师亲指点,急忙随我宝帆来。  魂兮归来莫向东,东方之子涕淋淋,十日并出扶桑中,铄石流金路不通。  魂兮归来毋向南,南方有虎视眈眈,痒毒流膏起烟岚,雁飞不过魂何堪。  魂兮归来毋向西,西方不可以止栖,溺水流沙八百里,鹤髦鹅毛浮不起。  魂兮归来毋向北,北方穷塞无人过,千里冰雪飞嵯峨,断指裂肤莫奈何。  归来归来,故土不可旷,时日不可延。[10]
《楚辞探综》[3]第232-235页,还记有“流传于秭归的《招魂曲》”,“四川白马氐族《招魂歌》”等等,现存的这些“民间招魂词”与《招魂》比较来看,两者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喊魂都遵循由东而南,而西,而北的次序,然后是对故里赞颂。可见,这些民间“招魂词”,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另一方面也说明《招魂》作品,可能借鉴了古荆楚流行的招魂词。◇《招魂》是文学作品
实际的招魂唱词简明扼要,方便记忆。《招魂》篇则极力铺排,夸饰炫耀,长达282句。
实际的招魂职责人是“巫”之类,没有上帝、巫阳。也没有《招魂》这样的引文与“乱辞”。
实际“招魂”者,目的是为了去除疾病,带有迷信色彩。屈原的《招魂》则是为了抒发情感,排解精神上的愁苦。太史公评论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所谓“悲其志”,就是《招魂》与《离骚》《天问》《哀郢》一样,是诗人抒发情感的独白,是屈原的言志之作。而不是“招魂”之实。《招魂》所作之遐想,也不带迷信色彩。
总的来说,《招魂》篇乃是屈原采用“招魂”的形式,对古荆楚流行的招魂词进行艺术加工后的文学作品。是为了抒发情感,排解精神上的愁苦而作,不是为了“招魂除病”之实际运用。     五、潘啸龙先生“宋玉作《招魂》”说的失误
吴广平先生说:“潘啸龙最为缜密详实地考证了《招魂》的作者是宋玉,而非屈原。”(《20世纪宋玉研究述评》《中州学刊》~59)
从潘先生的《关于〈招魂〉研究的几个问题》[6],《〈招魂〉研究商榷》[11]等论著看,吴广平先生有点言过其实。套用潘先生的话说:读潘啸龙先生的论著,颇为潘先生锲而不舍研究《招魂》的精神所感动,亦为潘先生不拘成说、敢破敢立的勇气钦服。潘先生提出的不少新见,有助于推进《招魂》研究的深入展开。不过也有一些见解,因缺少坚实依据,似还颇有可疑之处,特提出以求教于潘先生。(一)、《屈原传》中的《招魂》是《大招》吗?
潘先生在《&招魂&研究商榷》[11]中说:“《招魂》又有《大招》、《小招》之别。现存《楚辞》中,正有被《楚辞章句》序称为‘屈原之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的’《大招》在。当司马迁之时,《楚辞》正刚传世不久,有关屈原作品的篇名尚未确定(如《九章》之名即为刘向所定),则司马迁所读传为屈原所作的《招魂》,为什么就不可能是《大招》?”[11 P37]
潘先生此言差矣。
1、先生以《九章》为例,欲论证“屈原作品篇名未确定”。但是,《招魂》是单篇名,《九章》非单篇名,《招魂》之名与《九章》之名,并非同类,不能类比。先生此论“实际上却是推断上的偷梁换柱”。
刘向对楚辞作品作过辑集、考订等工作,《九章》之名也许与刘向有关。《九章》类似“文集名”,而文集往往后定名;或由后人定名。
屈、宋之《楚辞》,流传到司马迁(前145--前87?)之时大约有两百年了,还能算是“正刚传世不久”吗?屈、宋之《楚辞》,大多数是呈献给楚王的。其作品在屈、宋之时,多以单篇独立传播。篇名应当是屈、宋自己所定。不大可能“没有篇名”而在社会上长期流传。
孙作云先生说:“在刘向编辑‘楚辞’以前,这些文章有的有题目、有的无题目,――有的题目也许是屈原原有的,有些题目则显然是后人所加。”[5]云云,并未提供依据。先生们能举出,刘向以前的《楚辞》之中,哪些“篇名尚未确定”?哪些“题目则显然是后人所加”的例证吗?
2、《史记》举屈原的作品仅五篇,难道会把王逸也认为,作者“疑不能明也的《大招》”列入吗? 潘先生以《大招》换《招魂》之举,只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因为,不论司马迁所读的是《招魂》,还是《大招》,王逸都持有不同看法。即使按潘先生的意见,把《招魂》换成《大招》(即司马迁确认《大招》是屈原的作品)。王逸依然与司马迁有分歧――《大招》作者“疑不能明也”。――此时,不是依然可以说:“王逸,其作《楚辞章句》决不可能完全不顾司马迁之称引,而妄断其为”[11. P37]“疑不能明”吗?
就《大招》而言,缺乏屈原的神采。“小腰秀颈”、“丰肉微骨”之类,其趣味格调和审美水准与屈原作品《招魂》判然有别。近当代学者多认为《大招》不是屈原所作。郭沫若说:“《大招》行文呆滞,格调卑卑,是不十分高明的《招魂》的摹仿品”[12. P207]。朱熹《楚辞集注》说:“今以宋玉《大小言赋》考之,则凡差语皆平淡醇古,意亦深靖闲退,不为词人墨客浮夸艳逸之态,然后乃知此篇决为差作,无疑也。”[13 P320] 潘先生当然有理由把《大招》划到屈原名下。但是,《楚辞章句》称作者“疑不能明”的《大招》,潘先生却要司马迁确认它是屈原的作品。似乎不大合适吧?
3、王逸所作《楚辞章句》约在东汉安帝、顺帝时 即公元107-144年前后,他对四百年前《招魂》作者的看法,与两百年前的司马迁不同,乃是正常的“学术分歧”。――试看现代学术界的分歧有多少!――难道说古代就不能有这样的学术分歧吗?至于分歧缘何而起,则有多种可能性,而不只是潘先生所认定的,有明显漏洞的“《招魂》换《大招》”一种。
4、“传为屈原所作的《招魂》,为什么就不可能是《大招》?”[11. P37]这样的问题,必须由潘啸龙先生自己举实证解答。潘啸龙先生宣扬的:“《史记》中的《招魂》为《大招》”,既没有列举实证,又与《楚辞章句》《大招》作者“疑不能明”相左,潘先生就把它作为《〈招魂〉研究商榷》等论著,立论的重要前提之一。其文其论 能有说服力吗?(二)、“《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可靠吗?
潘啸龙先生说:“否定宋玉作《招魂》的另一个重要证据,是《章句》序断《招魂》为‘宋玉怜哀屈原’,并‘调谏怀王’云云,与本文内容不符。因而斥王逸之序为‘无根之谈’。这种辩驳似乎有理,实际上却是推断上的偷梁换柱。”[11 P37]
这是潘啸龙先生设置的一个逻辑上的“稻草人”。因为,确认“《招魂》作者是屈原”的大多数学者,并没有“斥王逸之序为‘无根之谈’”,更没有把它作为“否定宋玉作《招魂》的另一个重要证据”。潘先生此举可算是广义的“偷梁换柱”。
与潘先生的论说相反,赞同“《招魂》作者是屈原”的很多人,虽不同意王逸“代原为辞”的说法,但同意其“招屈原生魂”的观点,只是要把《招魂》的著作权“归还屈原”而已。例如,梁启超说:“太史公明明认《招魂》为屈原作。然而王逸说是宋玉作。逸,后汉人,有何凭据,竟敢改易前说?大概他以为添上这一篇,便成二十六篇,与《艺文志》数目不符;他又想这一篇标题,象是屈原死后别人招他的魂,所以硬把他送给宋玉。依我看,《招魂》的理想及文体,和宋玉其他作品很有不同处,应该从太史公之说,归还屈原。”[14]
梁启超和大多数认为“《招魂》作者是屈原”的学者一样,既没有“斥王逸之序为‘无根之谈’”,更没有把它作为“否定宋玉作《招魂》的另一个重要证据”。这是潘啸龙先生,把个别人的言论强加给大多数人的东西。比《楚辞章句》早的《屈原贾生列传》中有《招魂》篇。其后,唐初王勃的《春思赋序》曰:“屈平有言‘目极千里伤春心’”。故后人认为《招魂》的作者 非宋玉,是屈原,乃是有根有据之说。潘啸龙先生欲否定这两者,必须拿出证据来。光凭臆测就认定:“至于今传《招魂》(即后世称为《小招》者),则显非司马迁所读者。”[11.P37],“《屈原贾生列传》中的《招魂》是《大招》”;王勃等人的记叙“是诗人们的误记”[11.P35]等等,怎么能令人信服呢?
(三)、《招魂》即《大招》?
潘啸龙先生说:“林云铭等人明知汉代《楚辞》有两篇《招魂》,一为屈原所作(或曰景差),一为宋玉所作,又有什么证据断言,司马迁所读竟不是当时传为屈原所作的《招魂》(即《大招》)?”[11.P37]。先生说“明知汉代《楚辞》有两篇《招魂》,一为屈原所作(或曰景差),一为宋玉所作”云云。 请问,自汉代至今,人们何时有过此等共识?
潘先生拿不出“《史记》所称的《招魂》是《大招》”的证据,就把《大招》与《招魂》混为一谈;不顾《大招》与《招魂》其作者历来有分歧的事实,就断言“一为屈原所作(或曰景差),一为宋玉所作”……。怎能令人信服?
至于“又有什么证据断言,司马迁所读竟不是当时传为屈原所作的《招魂》(即《大招》)?”更是一种强加于人的做法,潘先生自己没有提供任何可信的“《招魂》即《大招》”的证据,却反过来要“认为《招魂》不是《大招》”的人先提供证据。这是不是有点不合情理?(四)、“引文和乱辞”
引文。潘啸龙先生说:宋玉“他所作的《招魂》,所招的对象就必为楚襄王无疑”;“开头数句骚体之语,其实是宋玉设为楚襄王口气向上帝的求告,也就是说,楚襄王由于意外原故失魂而病,需要请求上帝解除厄难,辞中的‘朕幼清以廉洁兮’的‘朕’即指襄王。所谓‘廉洁’、‘服义’云云,则不过是为显示自己年青时的曾有‘盛德’。‘牵於俗而芜秽’才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因为他荒于淫乐,终于导致了眼前的‘离殃而愁苦’,即失魂而病,所以要求告上帝大加垂悯。”[11. P39]
潘先生此论,难以自圆其说。◇“‘朕’即指襄王”,“是宋玉设为楚襄王口气向上帝求告”,这与潘先生后面解释的“乱”脱节。◇楚襄王年青时“曾有‘盛德’”吗?――怀王“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这是‘盛德’”吗?“向上帝求告”可以造假吗?◇楚襄王“荒于淫乐”,是因“牵於俗而芜秽”吗?◇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上帝竟然“欲辅”“荒于淫乐”的楚襄王吗?这岂不是与“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准则背道而驰吗?◇“上无所考此盛德兮”――“盛德”,与“荒于淫乐”的楚襄王联系得上吗?◇“意外原故失魂而病”,“导致了眼前的‘离殃而愁苦’”,能与“长离殃而愁苦”等同吗?……,
单就引文来看,潘先生的“宋玉《招魂》所招者,自当为顷襄王较合情理”[4]之说,就已经陷入不合情理的重重矛盾之中。
乱辞。潘先生说:“那年的春天,宋玉曾陪同襄王到云梦游猎,不料却遇上了意外的惊吓。‘乱曰’的开首,即追述宋玉的离家南行……是宋玉由宜城‘南征’的记实。……接着又铺写了曾陪同襄王游猎云梦的壮盛夜景”[11. P39-40]。潘先生还说:“正因为楚王之失魂与云梦射猎有关,而且宋玉还亲身陪同前往,经历了‘君王亲发兮,惮青兕’的惊心一幕,他才会在巫阳已经为之‘招魂’之后,进一步抒写自己遥望江水、‘目极千里’江南时的‘伤心’之情,并情不自禁向令人哀伤的江南,再次发出‘魂兮归来’之语以收结全文。”[6]――潘先生此论,多为无迹可寻之辞。◇“楚王之失魂与云梦射猎有关”,――只有判断,没有论证。◇“宋玉曾陪同襄王到云梦游猎”――这不大可能。宋玉官小职微,他没有资格陪同楚王游猎。即便由于某种原因他参与楚王游猎,也不可能处于“与王趋梦兮,课后先。”的位置。《左传》、《战国策》所载陪同楚王游云梦者,均为高官宠臣。尤其是楚襄王“左州侯,右夏侯,辈[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15. P616]。宋玉靠得上边吗? ◇潘先生怎么证明:楚王“遇上了意外的惊吓”?◇潘先生在解引文时说:“是宋玉设为楚襄王口气向上帝求告”;“‘朕’即指襄王”。到“乱辞”中的“汨吾南征”,怎么变为“宋玉的离家南行”了?岂不是首尾脱节吗?◇若是着急为襄王“招魂”,为何把“宋玉的离家南行”等等,无关之事罗列出来?◇若是“《招魂》当为狩猎惊兕、卧病郢都的顷襄王而作”,而且,“直至‘皋兰被径兮,斯路淹’仍不见起色”[11.P40];要“再次发出‘魂兮归来’之语以收结全文”[6]。那么就是“正在进行的”招魂之事。潘先生为何都变成了“过去时”了呢?◇潘先生说:“‘招魂’地点,……是在‘魂兮归来,入修门些’的郢都!”[6];既然在郢都招魂,为什么扯到“直至‘皋兰被径兮,斯路淹’仍不见起色”。扯到“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为楚王“招魂”,是极为严肃、慎重的事。“在巫阳已经为之‘招魂’之后”,走失的魂魄,就应该回到失魂者身上了。潘先生居然要宋玉“再次发出‘魂兮归来,哀江南’之语”,这不是唱反调,对失魂者不利吗?他想要魂归何处!? ◇说:宋玉“进一步抒写自己遥望江水、‘目极千里’江南时的‘伤心’之情”。顷襄王射兕犯忌受惊失魂,那是顷襄王的“伤心事”。怎么成了宋玉要“进一步抒写”的“‘伤心’之情”了呢?这岂不是“做秀”吗?
总之,潘啸龙先生的“宋玉招楚襄王生魂论”,不但不能自圆其说。而且文中还存在“逻辑上不应有的混乱。同时又不顾《招魂》的实际内容……,试问:如此混乱的推论逻辑和对作品词旨的臆断,反而是有根之谈么?”[11. P38]        六、宋玉没有资格为楚王招魂
能招魂的人必须是巫者。屈原“熟知神话,深钦神巫,善作神游”(张正明语)。屈赋中,多数抒情主人公都带有神性,有上天入地的本领。屈原可能就是巫者。故屈原可以写招魂辞、可以招魂。
为楚王“招魂”,是极为严肃、慎重的事。潘啸龙先生要让“宋玉为楚襄王招魂”,前提是宋玉必须具备为楚王“招魂”的资格。
潘啸龙先生说:“宋玉则早经友人引荐,成为顷襄王之侍臣,并与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他当然有资格担当‘招魂’之辞的撰写者。”[6]光说“他当然有资格担当‘招魂’之辞的撰写者”,依据呢?
潘啸龙先生还说:“他(宋玉)才会在巫阳已经为之‘招魂’之后,……情不自禁向令人哀伤的江南,再次发出‘魂兮归来’之语以收结全文。”[6],“‘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其旨无非在招唤襄王失落之魂,快快归来”[11.P40]。潘先生这里是说宋玉直接为楚王“招魂”――宋玉有资格为楚王“招魂”吗?
假如“楚襄王由于意外原故失魂而病”要为楚王“招魂”,那也是楚国大巫师之类的神职人员的职责,不容他人越俎。宋玉之流,官小职微,并非巫者。他没有资格参与为楚王招魂、“撰写招魂之辞”,更不可能直接为楚王招魂。         七、“惮青兕”的问题。
(一)、“射兕受惊离魂说” 无法圆通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中早就有:《招魂》所招为楚王因打猎受惊而走失之生魂。――“‘君王亲发兮,惮青兕’乃追究失魂之由”。
赵逵夫先生和潘啸龙先生也认为:楚王由于亲自射兕,受了惊吓,魂魄离散,故要为其招魂。这可算是“招楚王生魂”论者的一个力证。不过此论同样无法圆通。首先,此说缺乏内外依据,属于“添字解经”。而且,诗文“青骊结驷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A。步及骤处兮,诱骋先,抑骛若通兮,引车右还。与王趋梦兮,课後先。君王亲发兮,惮青兕”。正如孙作云先生所说,是“夸耀楚王田猎之事”。而不是记述“楚王射兕犯忌受惊”的伤心之事。
其次,此说或曰“屈原受怀王信用,随怀王去云梦田猎”或曰“屈原被放汉北,怀王在汉北亲自射兕,受了惊吓,魂魄离散,故要为其招魂。”或曰“宋玉随楚顷襄王田猎,襄王射兕受惊,魂魄离散,故要为其招魂”等等。这几种情况的时间、地点,内容,均与《招魂》诗文不符合。而且,“招受惊离散之魂”是实招。而《招魂》是假托的文学作品,并非实用的招魂之辞。
最后,“招楚王生魂”说,存在无法解脱的难点――“魂兮归来,哀江南。”若是楚王在“江南云梦”游猎受惊吓而失魂,要归的是江北郢都,巫阳在“招魂”中“入修门”,“反故居”可说得通。可是,乱辞中的“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就难以解释了。巫阳“招魂”已经结束。走失的魂魄应该回到失魂者身上了。“汨吾南征”的人为什么还要呼唤――“魂兮归来,哀江南”?他在招谁的魂?他要此魂归那里去?
把“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强解为“无非在招唤襄王失落之魂,快快归来”[11. P40],是没有说服力的。
可见,把“惮青兕”解释为“楚王射兕受了惊吓而失魂”,并不妥帖。很多学者认为:“惮”通“殚”,义为毙。“惮青兕”可译为“青色的犀牛应声而亡”[8. P158]。用不着去“添字解经”。(二)、“射兕犯忌”说 难以成立。
赵逵夫先生和潘啸龙先生都推崇“射兕犯忌”说。
赵逵夫先生《屈原和他的时代》[16]曰:“怀王田猎中因遇到青兕,亲自发箭射之,犯了禁忌,也受了惊吓。”[16.P330] 赵先生又曰:〖《吕氏春秋•至忠》云:“荆庄哀王猎于云梦,射随兕,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夺之。……荆兴师,战于两棠,大胜晋,归而赏有功者。申公子培之弟进请赏于吏曰:‘人之有功也于军旅,臣兄之有功也于车下。’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触死亡之罪于王之侧,其愚心将以忠于君王之身,而持千岁之寿也。臣之兄尝读《故记》曰:“杀随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惊惧而争之,故伏其罪而死。’”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禁忌。……诗人撰此文以招楚王之魂。〗[16.P331]
《吕氏春秋•至忠》记叙了两桩怪异之事。前一个:庄哀王“射随兕,中之”没事,健在!后来,“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 子培之死,与“杀随兕”有关吗?假如真有一个主管此事的凶神恶煞,难道会不分真假,去惩罚冒认者吗?――鬼神也可以欺骗吗?
第二个:“鼎生烹文挚。爨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还能说话[17.P73]。更是“天方夜谭”。此类怪异之记,纯属无稽之谈。可用作论文的依据吗?
“G有云梦,犀兕麋鹿盈之”(《•宋卫》)。兕是楚王的猎获对象,犀、兕之皮是楚国的战略物资,用于制造盾、甲(“操吴戈兮披犀甲”《国殇》)。楚国每年要猎杀很多兕。怎么会有“射兕禁忌”呢?
请看《战国策•楚一》15.10“江乙说于安陵君”:
〖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之嗥声若雷霆,有狂兕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壹发而殪。王抽旃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臣入则编席,出则陪乘。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又何如得此乐而乐之。」王大说,乃封坛为安陵君。〗[15.P594]
《战国策》此章,言楚宣王(前369--340)“亲射狂兕”,以为极乐之事。既没有射兕不吉之说,更没有因“杀随兕,不出三月”而死。此记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证明战国时代的楚国,并无“射兕禁忌”之说。
赵逵夫先生和潘啸龙先生,“楚王射青兕,犯禁忌”之论,难以成立。         八、几个相关问题(一)、《招魂》第二段的导语:
〖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巫阳对曰:“掌梦,上帝其难从。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这是屈原的遐想。◇“掌梦”的问题
朱熹《楚辞集注》[13]曰:“此一节巫阳对语,不可晓,恐有脱误。”[13.P311];王夫之《楚辞通释》[18]曰:“掌梦、未详。旧说掌招魂者。巫阳呼而告之。与上言对曰不相通。”[18.P141]。朱熹、王夫之 言之有理。观各家强解“掌梦”者,均难以与上下文融会贯通,并且多是“添字解经”。在发现新证据之前,“掌梦”问题难以定论。◇“若必筮予之,恐后之……”是上帝的命令吗?认为这句话是上帝之言者,首见宋.项安世《项氏家说•说事篇》。闻一多等多人从之。但是,此论有几处不能融通。《招魂》中,上有“帝告巫阳曰”,下有“巫阳对曰”,故“巫阳对曰”以下的话理当是巫阳的话。说是上帝之言;或曰,“案若字上疑脱「帝曰」二字。”(《闻一多全集2》P452)。皆属“添字解经”。若 “若必筮予之”是上帝的命令,诗文中为什么没有“筮”的下文?巫阳为什么没有按上帝的命令去“筮”?若 巫阳本不愿意干这件事,只是应付上帝之命令。那么她在“招魂”过程中,为什么如此主动卖力?不用“添字解经”,反而比较融通。“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就是巫阳的话。――假若一定要先“筮”(占卦),恐怕耽误时间躯体不保,把魂招来也没用了……。五臣云:“以为不筮而招,亦足可也。”《楚辞补注》[7.P198];陈子展《楚辞直解》[19]:“您必须用筮占出来还给他,恐怕迟了他会谢世,不能再用。”[19.P322]于是巫阳就“不筮而招”,直接去招魂了。而且在招魂中特别卖力。(二)、《招魂》的写作时间、地点。
根据引文:“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i。主此盛德兮,牵於俗而芜秽。上无所考此盛德兮,(朕)长离殃而愁苦。”――屈原处在流放期间。乱辞:“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O齐华兮,白芷生。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倚沼畦瀛兮,遥望博。”――说明是早春,由大路乘车赴江南途中。再根据《涉江》:“旦余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G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z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绪风”,余风。“秋冬之绪风”,即早春的寒风。――也是在早春,屈原乘车离鄂渚,南往溆浦,途中经江南。综合考虑。可能在楚顷襄王十四年春,屈原离开鄂渚,乘车至湘江东岸的“方林(?)”,渡过湘江,到达“江南云梦”。触景生情,回想当年受楚怀王信用,随怀王云梦游猎……,有感而作《招魂》。作品可能构思于“江南云梦”,完成于溆浦。(三)、楚国的“江南”、“云梦”考
《招魂》中有“与王趋梦兮,课後先”。“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那么,楚国的“江南”在那里? 楚王田猎的“云梦”在何处呢?1、资料文献中的楚国“江南”和楚王田猎的“云梦”。○《左传‧宣公十二年》[21]:(前597年)“郑伯肉袒牵羊以迎,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其俘诸江南,以实海滨,亦惟命!”[21. P196]○《史记‧郑世家》:(前597年)八年“楚庄王入自皇门,郑襄公内袒缪蛞杂唬汗虏荒苁卤咭兀咕撑忠兀轮镆病8也晃┟翘【跚ㄖ希耙源椭詈睿辔┟翘 [20.P357]○《左传•昭公三年》:“十月,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赋《吉日》。既享,子产乃具田备,王以田江南之梦。”[21. P397]○《左传•定公四年》:“楚子涉雎,济江,入于云中。”[21.P521]○《史记 楚世家》(前506年 楚昭王十年):“昭王亡也至云梦。云梦不知其王也,射伤王。王走郧。”[20.P335]○《•秦一》3.5xf秦王:“秦cG人穑笃魄G,u郢,取洞庭、五都、江南。G王亡奔走,|伏于。”[15.P498]○《战国策•齐一》8.10:“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宣)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15.P549]○《战国策•楚一》14.10:“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之嗥声若雷霆,有狂兕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壹发而殪。”[15.P594]○《战国策•楚一》14.13:“‘……今边邑之所恃者,非江南、泗上也。故楚王何不以新城为主郡也,边邑甚利之。’ 新城公大说,乃为具驷马乘车五百金之楚。城浑得之,遂南交于楚,楚王果以新城为主郡。”[15.P595]○《战国策•楚四》17.4:“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15. P616]○《吕氏春秋》(贵直论):“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D,以畋於云梦,三月不反。”[17.P215]○《张仪列传》:“于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20.P546]○《秦本纪》:昭王“三十年(前277),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三十一年,……楚人反我江南。”[20.P50]○《新序•义勇第八》[22]:“芊尹文者,荆之欧鹿彘者也。司马子期(?~前479年)猎于云梦,载旗之长拽地。芊尹文拔剑齐诸轼而断之,贰车抽弓于o,援矢于c,引而未发也。司马子期伏轼而问曰:「吾有罪于夫子乎?」对曰:「臣以君旗拽地故也。国君之旗齐于轸,大夫之旗齐于轼。今子荆国有名大夫而减三等,文之断也,不亦可乎?」子期悦,载之王所,王曰:「吾闻有断子之旗者,其人安在?吾将杀之。」子期以文之言告,王(楚昭王?),使榻狭睿笾巍![22]○《史记 货殖列传》:“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故南楚好辞,巧说少信。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20 P936] ○《秦始皇本纪》:二十五年(前222),“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20. P55] 以上资料中的江南,均为荆楚地名。2、楚国的“江南”在巫山到洞庭之间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战国•楚越图”[23.P45-46]所标江南的位置,在巫山到洞庭之间。楚国可能一度成立过“江南县?”或“江南郡?”。3、楚王田猎的“云梦”在江南东部。
根据《左传•昭公三年》“王以田江南之梦”。
谭其骧先生《云梦与云梦泽》:〖郢都附近跨大江两岸是一片平原;……南岸今公安县和松滋县的东半部是一片由江水、油水冲积成的平原,即“江南之梦”。〗[24] 楚王田猎的“云梦”,距郢都不远,在“江南”的东部。
(详见拙文[25]《荆楚 云梦、云梦泽、江南、洞庭考》)          尾声
在熊任望先生的《楚辞探综》书中,还有很多“《招魂》为屈原自招”的精彩论述,不便多引,请读者自行查阅。
学术界对《招魂》存有种种分歧,这是事实。不同的论说,大多有其局部的、相对合理的一面。这些分歧,有客观上文史资料缺乏的原因,也有研究不够深入问题等等。
潘啸龙先生不顾学术界对《招魂》存有种种言之有理的论说这个事实,就发出“明清以来怀疑《招魂》非宋玉作的证据,并无一条是可靠的”[5.P38]断言;“不顾《招魂》的实际内容”和“上下相承,首尾相应”的整体精神。就把只有高级神职人员才有资格做的事――为楚王招魂。――加到一个只作过楚襄王小臣、并非巫者的宋玉头上。……
吴广平先生还宣称:“经过胡念贻、潘啸龙、罗义群的精心论证,恢复了宋玉对《招魂》的著作权,弄清了《招魂》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笼罩在《招魂》上的迷雾可望廓清了!”(《20世纪宋玉研究述评》《中州学刊》~59)。两位先生,是不是太自信、太乐观了?
本文论证的内容,大多数散见于“时贤”之文,笔者作了汇集、梳理。但因水平所限,定有谬误不当,敬请指正。  主要参考资料:[1]方铭《〈九辩〉〈招魂〉〈大招〉的作者与主题考论》《中国文学研究》~29[2]王峰《亦屈亦宋论〈招魂〉》《江汉论坛》~78[3] 熊任望《楚辞探综》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4] 罗义群《〈招魂〉研究观点辨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58[5] 孙作云《“大招”的作者及其写作年代》《文史哲》195709 [6] 潘啸龙《关于〈招魂〉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2003第三期 P7~16[7]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3月第1版[8] 熊任望《屈原辞译注》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按:这里的引文,与原书更改了几个字。并事先征得作者同意。)[9]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第九章第二节):801/RESOURCE/GZ/GZDL/DLBL/DLTS_SR.HTM[10]莫道才《〈大招〉为战国时期楚地民间招魂词之原始记录》《云梦学刊》~8[11] 潘啸龙《〈招魂〉研究商榷》《文学评论》1994年04期 P35-43http://www./Article.asp?ID=2885 [12]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6月 [13] 朱熹《楚辞集注》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6年3月第1版[14] 梁启超《屈原研究》《梁启超文集•讲演》(日)read.net/cnread1/mjfc/l/liangqichao/000/092.htm[15] 何建章《白话战国策》岳麓书社1992年3月[16] 赵逵夫《屈原和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17]《吕氏春秋 淮南子》岳麓书社1989年3月第1版[18] 王夫之《楚辞通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年6月新1版[19] 陈子展《楚辞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11月[20]《史记》岳麓书社 1988年10月 [21]《春秋左传》华龄出版社 2002年9月[22]《新序•义勇第八》/book/gu/yu/liuxiang/008.htm[23]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P45-46(战国•楚越)[24] 谭其骧《云梦与云梦泽》复旦学报1980年《历史地理专辑》[25] 熊人宽《荆楚 云梦、云梦泽、江南、洞庭 考》http://www./Article.asp?ID=3991
原载:作者投稿
发言者:xiaolong450??发表时间: 7:19:00??IP地址:218.22.69.*评《招魂》为“屈原自招”说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摘要:本文从《招魂》内容和先秦典籍再次证明,《招魂》所陈乃“人
君”礼体,上帝所“辅”当为“君王”,非人臣屈原所可当得;《招魂》所招失魂
归返的“恒干”,乃在郢都“故居”,而不在“江南”,与身在放逐之地“江南”
的屈原“自招”方位完全不同;“屈原自招”说不能圆说《招魂》序言“牵于俗
而芜秽”之义,更缺少推翻王逸所记“宋玉作《招魂》”的事实证据,因而难以
令人信服。
关键词:招魂对象 ; 君王;
在楚辞《招魂》的研究中,以“屈原自招”说代替“宋玉作《招魂》”说的异议出现最早(1),但真能心悦诚服接受此说的却又不多。在当代楚辞研究者中,能够力排众议、坚持“屈原自招”说的代表学者,则非河北大学熊任望先生莫属(2)。近期读到“北大中文论坛”网站公布的《关于&招魂&的猜想》一文,正以相当的篇幅引述熊先生“屈原自招”说之见解和论据,对我主张的“宋玉招顷襄王生魂”之说作了较多批评。熊先生是我尊敬的长辈,我在过去的《招魂》研探中,从未直接与先生有所辩驳。这次网上的批评文字,打的是熊先生的旗子,而且点名道姓要我回答,这使我不能不对熊先生的“屈原自招”说作出回应,这实在要请熊先生原谅的。
招魂之礼体“符合”屈原的大夫身份吗
自明人黄文焕首倡《招魂》乃“屈原自招”说后,批驳此说者代有其人。其主要论据大抵有二。其一是《招魂》“所陈荒淫之乐,皆人主之礼体,非人臣所得有也”(3)“文辞中所叙的宫庭居处之美,饮食服饰之奢,乐舞游艺之盛,不是一个君主是不相称的”(4)。其二是《招魂》有“有人在下,我(笔者注:此指上帝)欲辅之”之语:“上帝”所欲辅助的人,决不是“一介臣民”而只能是“一位人君”(5)。
熊任望先生则引《招魂》所称“二八侍宿,射递代些”、“二八齐容,起郑舞些”反驳其一说:“我觉得,‘宫庭居处之美,饮食服饰之奢,乐舞游艺之盛’,对楚怀王来说,恐怕倒是不够相称的了。不说别的,单以女乐与侍妾而论,春秋前关于乐舞的规定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春秋时的大夫,就有冲破规定,以八佾舞于庭的。招辞里说‘二八齐容,起郑舞些’,只有十六名歌舞伎,相当大夫一级的‘法定’标准。《孟子》里说到,战国时的‘大人’,‘侍妾数百人’。招辞里说‘二八侍宿’,只有十六人。这些如果说反映的是楚怀王的生活,不是距离实际稍远了些吗?为什么不仅没有像四方上下之恶那样夸张渲染,相反却打了折扣呢?”对于其二,熊先生则引《史记?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以及《七谏》叙屈原叹息“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等例证明:“在人们的意念中,皇天所辅者,并不限于君王”,也可以指“百姓”、“臣民”(6)。
熊先生的反驳能说服人吗?我以为不能。首先,考察《招魂》所陈“礼体”,应着眼于“故居”之总体。此篇所招对象游宴的场所,有“离榭修幕,侍君之闲些”,王逸注曰:“言令美女于离宫别馆(重点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帐幕之中,侍君闲静而游也”――分明指的是人君之所(7);其宫室还有“谩薄岸摇敝瑁翱惕觥薄傲摺敝危仓挥泄业钡茫8);所侍的宫妃则有“九侯淑女”、“实满宫些”,王逸注曰:“言复有九国诸侯好善之女”,“皆来实满,充后宫也”――一般大夫,岂有“九国诸侯”之女侍奉?其歌舞之乐,又有“郑舞”、“吴俞欠
”“蔡讴”汇聚,更展示了诸侯人君方有的气派(9)。
在这样的背景上,再看熊先生所举“二八侍宿,射递代些”,就不能视为符合一般“大夫”的礼体了――“递代”侍宿者(注意:不是一般侍候的宫女,而是“侍宿”的嫔妃)竟有“二八”之数,这与帝王的三宫六院又有多大不同?至于“二八齐容,起郑舞些”的女乐之数,其实也不能证明就适合“大夫”。《左传》襄公十一年记“郑人赂晋侯”之礼品,除兵车、乐师、歌钟、n磬外,所赠“女乐”亦为“二八”――以堂堂诸侯之伯(霸)的晋悼公,其所受女乐也只“十六人”,可知这礼体非一般大夫当得(下文记有功大夫魏绛所得晋侯之赐,就仅为“乐之半”,可见规格不同)。熊先生说:“春秋前关于乐舞的规定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固然不错,但熊先生应该知道,这是指宗庙祭祀的正规场合之用乐(10)。而《招魂》所述,则是对象在“故居”的日常娱乐(其辞有“肴羞未通,女乐罗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可证)。日常娱乐而有“二八齐容,起郑舞些”,已不下于郑人所赠晋侯的女乐规模。又岂能视为是大夫的“法定”标准。这是起码的常识,熊先生应该不会将两者混淆吧?
其次看上帝所欲“辅之”者的身份。熊先生在反驳中,显然是将天道的福善祸恶问题,与“天命”所集、上帝所“辅”的对象问题混为一谈了。司马迁《伯夷列传》引《老子》之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讲的是上天对为善者的“报施”问题(11),这当然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人,而不必区分其是君主还是臣民。东方朔《七谏》所称屈原仰天叹息“悠悠苍天,莫我振理”,此又如司马迁所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尚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尚不呼父母也”(12)之意,均不涉及“天命”所集、“上帝”所“辅”的对象问题。而当先秦时代人们谈及“天命”所集、“上帝”所“辅”对象时,就从来只指已立为君的人主或“受命”将立的君王。故《大雅》称“天命靡常”(13),正是在告诫周家的受命君王记住商纣失去天下的教训;《尚书》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4),亦指明能得到上天辅助的,只是有德行的君主。
最有力的证据是屈原自己的诗作。《天问》有“天命反侧,何罚何佑”之问,问的决非是对普通人的报施问题,而恰是曾一匡天下、“九会”诸侯而又“卒然身杀”的东方霸主齐桓公之事;《天问》又问“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周)代之?”――这曾为皇天“集命”,又被周取代的,乃是殷商之主,而不是普通的百姓或臣民。以此反观熊先生所举《哀郢》开头四句,联系屈原被“迁”乃在楚怀王入秦被拘以至“客死于秦”之际,故说的也不是皇天为什么不帮助“善良的百姓”而使之流离失所之意,而恰是指“天命”不常(纯)佑楚国之君,致使怀王身死、百姓震惊(15)――这“天命”所指无疑仍是君王而非臣民。正因为如此,屈原在《离骚》中所大声疾呼的“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说的也是皇天“辅助”有德之人为君的问题,所以接着又有“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试问:能够得到上天之“辅”而拥有“下土”(天下)者,不是王逸注文指明的“万民之主”又是什么?
这样看来,熊先生对主张《招魂》所招乃君王而非人臣的“两张王牌”的辩驳,不但未如网上论者所乐观断言的那样令人信服,反而更证成了其所招对象断非人臣(屈原)所可当得。
“屈原自招”说所难以圆说的一大矛盾
主张《招魂》乃“屈原自招”,不仅缺少符合《招魂》所招“礼体”之可靠前提,而且在将屈原之“魂”招往哪里的关键问题上,出现了难以圆说的矛盾。
按“屈原自招”说的解释,屈原之作《招魂》,乃在“被放(江南)之后”。当其“愁苦无可宣杼饧囊猓嗖幌悠湮哉幸病保唬16)屈原于“放逐之余,幽邑瞀乱,觉此身无顿放处 ,故设为谩词自解,聊以舒忧娱哀”(17)。从这些解说可知,这位被《招魂》叙为“离殃愁苦”、“魂魄离散”的屈原,当时正居处在被放逐的江南沅湘之间。所以他倘若要为自己“招魂”,无疑非常清楚应将自己的“离散”之魂,招回处于江南放逐之地的自身“恒干”。但正是这一情况,却遭到了《招魂》本文的最有力的反驳。
《招魂》曰:“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这里强调灵魂离开了主人公的“恒干”(即身体),故巫阳之招魂亦如中西方之习俗一样,是要让离失之魂回到他的身体,而不是其他场所。《招魂》又曰:“魂兮归来!入修门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此又证明:被招者之“恒干”,在“招魂”时并不在“江南”,而是在郢都“修门”(南关三门之一)之内,在被招者之“故居”。这两点得到本文证明的事实确定之后,我们便可请问主张“屈原自招”说的学者了:被放江南的屈原,要招回自己的失魂,为什么不让它回到江南屈原自己的“恒干”上,反而要招唤它远去郢都“故居”?
熊先生也发现了这个矛盾,因举《抽思》、《哀郢》“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之例圆说道:“《抽思》作于汉北,其中写魂回郢是希望身体由汉北返郢。《哀郢》作于江南,其中写魂想回故都是希望身体涉江、夏返郢。《招魂》调换一下方位,设为巫阳从郢都招魂返回故居,也是希望在江南的身体回郢的意思(18)。”
熊先生的解说似乎很圆通,但他忘记了一个起码的常识:《抽思》、《哀郢》不是“招魂”之作,故屈原身在汉北、江南,而可以发挥“魂游”之想象,表达对郢都的思念。《招魂》却借用了“招魂”的形式,不管它如林云铭所说是“以文滑稽”、“借题寄意”,总还得顾及“招魂”的习俗。故巫阳下招时明确招唤离失之魂“归来”,当然是要将灵魂招返主人公之“恒干”。而据“屈原自招”说者所云,屈原此时的“恒干”恰恰在放逐之地江南!巫阳怎么可能将其失魂招往“恒干”不在的郢都?屈原生长楚国,对楚巫“招魂”之俗应该非常熟悉。他若要表现让“身体”也返回郢都之愿望,就不必借用“招魂”的形式(因为“招魂”并不解决“身体”的去留问题)。屈原既借用“招魂”之形式“舒忧娱哀”,即使如熊先生所说“不是真招而是假托”、“纯粹是有政治目的的文学创作” (19),也不会根本违反“招魂”之礼俗,不去招唤失魂返体,反而去招唤失魂远离“恒干”前往郢都。《离骚》的想象可谓神奇矣,可是当诗中借用巫风“占卦”的时候,也没有忘记交待“索琼茅以ji兮”,以指明用的是折竹占卜之法;当其要请大神巫咸决断去留时,也还不忘“怀椒糈而要之”的巫风习俗。“文学创作”既然借用习俗来展开想象,它在想象方式上终究不会完全不顾习俗之形式。由此可见,熊先生引《抽思》、《哀郢》之例为“屈原自招”圆说,甚至用“不是真招”的“文学创作”特点,试图调和其说之矛盾,但也依然无法解释:“屈原自招”其魂,为什么不招往他自身所在江南的“恒干”,却要招往“恒干”不在的郢都“故居”?
这也是主张《招魂》乃“宋玉招屈原生魂”说者的一大矛盾所在,他们同样面对着这一矛盾而至今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就“宋玉招顷襄王生魂”说答客难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回答一下有关论者对我和一些学者所主“宋玉招顷襄王生魂”说的几点驳难。
一曰:你在论文中推测,司马迁所读《招魂》非现存宋玉《招魂》,有何根据?
答曰:我的根据有二。其一、司马迁《屈原列传》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文中所举其他三篇均为屈原作品,则司马迁所读《招魂》,在当时也应有屈原所作的传说,司马迁才会“悲其志”。但是,从版本学角度考察,王逸所据古本《楚辞》,在司马迁时代,刚由淮南王刘安或其门客增补编成,而且宋玉《招魂》包括另一“招魂”之作《大招》,均还未编入(20)。那么,司马迁所读《楚辞》当非王逸所据淮南王本《楚辞》,而可能是朱买臣等所“说”之“楚辞”(21)。故司马迁所称《招魂》,自然不能是后来增入王逸所据古本《楚辞》,并明确指为“宋玉之所作也”的《招魂》,而当是来自其他“楚辞”流传系统,并且确实有“屈原之所作也”传说的另一篇《招魂》。
其二、这另一篇确实有“屈原之所作也”传说的《招魂》,究竟是哪一篇呢?从王逸所据古本《楚辞》在司马迁之后补入的作品看,就非《大招》莫属了――关于《大招》的作者,王逸据汉代以来的传说所作序言,首先就有“《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的记述,虽然还补充了“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之说,但毕竟与“屈原”有了关系。
现在我们来评判一下:早在汉世流传,并在司马迁之后增补入王逸所据古本《楚辞》的“招魂”之作,一为《大招》,有“屈原之所作也”的传说;一为《招魂》,只有“宋玉之所作也”的传说,却连屈原所作的影子也没有。那么,司马迁所读到并“悲其志”的“招魂”之作,又怎么不是汉代传为屈原所作(或曰景差)的《大招》,反倒是传为宋玉所作的《招魂》呢?
有位论者质问我说,“《史记》举屈原的作品仅五篇,难道会把王逸也认为作者‘疑不能明也’的《大招》列入吗”?“潘先生却要司马迁确认它是屈原的作品,这是什么逻辑”?这一质问故意回避了汉代有屈原作《大招》的传说和王逸也记述了这一传说的的事实,而只取王逸“或曰景差,疑不能明”的补充说明,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我对此同样可以反问:如果今存《招魂》在汉代也有屈原所作的传说(请提供证据),并经司马迁《屈原列传》所称述,王逸又怎么能够连“或曰屈原”的异说也不并存,而断然记为“宋玉之所作也”?你们将司马迁所读的《招魂》视为即今存宋玉《招魂》,究竟提供过哪怕一条的证据吗?
需要说明的是,我根据汉代有屈原作《大招》的传说,而推定司马迁读之而“悲其志”的当是《大招》,这并不等于我也同意汉代的传说,而将《大招》判为屈原所作。我倒是颇怀疑此说而更倾向于汉代的“或曰景差”的另一传说,可参见我注评的《楚辞》一书(黄山书社1997年出版),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曰:你在论文中解《招魂》序言“上无所考此盛德兮”之“上”为上天(天帝)。那么第一,天帝要考察一个人的事,居然“无所考知”?第二,顷襄王有盛德吗?潘先生文中的“上帝”为何如此“昏庸不明”,既“无所考知他(顷襄王)的德行”,又“欲辅”“荒于淫乐”的楚襄王?
答曰:论者完全误解了“无所考知”的含义了。此句之意在指明失魂者“牵于俗而芜秽”之后,已没有什么体现“盛德”的行事,可为上天(帝)考知,或者说上天(帝)已考察不到他有什么“盛德”。可见这并非指上天(帝)没有考知能力,而是指被考察者没有“盛德”。这才造成了他“长离殃而愁苦”之失魂境况。但是当作者让主人公(顷襄王)向上天承认自身有“牵于俗而芜秽”的错误,并诉求上天拯救他的时侯,上天当然亦有好生之德,愿意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引出巫阳为其招魂之下文。所谓“有人在下,我欲辅之”者,非“辅”其“芜秽”之行,乃奖其知错之意也――这“上天(帝)”又有什么“昏庸不明”可指责的?
相反,如果将“朕”定为屈原,“上”解为“君上”(怀王),就颇难圆说了。我早已指出,屈原并无“芜秽”之行,诗中也从无自称“芜秽”之例。故以序言所述为屈原承认自己因“世俗牵迫”而“盛德芜秽”(22),这与屈原诗作一再宣告自己“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离骚》)之意不符。有的研究者将“牵于俗而芜秽”,解为“屈原指他自己因受世俗牵累,被怀王看成了‘芜秽’”(23)。这是典型的增字解经:此句之主语承首句而来乃为“朕”,故其意为(我)“牵于俗”而(我)“芜秽”,并无一语涉及“被怀王”(或党人)“看成芜秽”之意。
三曰:《招魂》之乱辞有“魂兮归来哀江南”句,当释为呼唤灵魂“回到可爱的江南”。则“巫阳招魂‘入修门’、‘反故居’,对因游猎而失魂于江南的顷襄王可以说得通。可是,乱辞部分又用宋玉的口气,发出‘魂兮归来哀江南’,这就难以解释了。魂失在江南,要归的是江北郢都,为什么说‘归来哀江南’呢?”
答曰:这一责难的前提,是确认“魂兮归来哀江南”之意,乃为招唤灵魂“回到可爱的江南”。但这一解说本身有误。“魂兮归来哀江南”,是一个介词结构的句式,亦即“魂兮从可哀的江南归来”。类似这样的句式,在《九歌》中就有。如“暾将出兮东方”,即为“朝日将从东方升出”之意;“照吾槛兮扶桑”,亦为“从扶桑树上照亮我(迎神巫者)家的栏杆”的意思。古人虽未有此种句式之名称,但对这种句子的含义却非常明了。故王逸注文即指明此句“言魂魄当急来归,江南土地僻远,山林阻,诚可哀伤,不足处也”;五臣亦云“欲使原复归于郢,故言江南之地,可哀如此”。
按照我关于“宋玉招顷襄王生魂”之说,顷襄王在江南射兕受惊“失魂”后卧病郢都。依“招魂”习俗,须从江南将失魂招回到卧病郢都的顷襄王之身。故此句之立足点,仍然在郢都的顷襄王那边。这一情况从“乱曰”一节即可得到证明。“乱曰”开头追述作者于“开春发岁”之际,随君王猎于梦中的情景;接着指明“君王亲发”射兕而受惊的失魂之因。最后由“朱明承夜”叙到“皋兰被径”的时光流逝,而卧病郢都(此有前文招魂“入修门”可证)的君王仍未病愈。因而作者在“目极千里”江南的哀伤之际,向君王失魂发出了“魂兮归来哀江南”的凄砗艋剑耗憔醯氖Щ旰牵齑涌砂У慕瞎槔窗桑24)――这正与上文巫阳之招顷襄王失魂回归的方位一样,都是要将君王之魂从江南招回其卧病的郢都,其间又有什么矛盾之处?熊任望先生把“哀江南”句视为“动宾结构”,将其全句解为“灵魂归来呵,回到可爱的江南”。(25)这才真与巫阳招魂一再招唤主人公之魂“入修门”、“反故居”的回归方位,产生了根本的矛盾――难道巫阳花了那么大的功夫,想招入“修门”、“故居”的主人公之魂,在“乱辞”中却要让它放弃“故居”而返回江南?这样的解说,岂非连起码的逻辑都不顾了?
总结以上所述,《招魂》的内容和先秦典籍再次证明,《招魂》所陈乃“人君”礼体,上帝所“辅”当为“君王”,非人臣屈原所可当得;《招魂》所招失魂归返的“恒干”,乃在郢都“故居”,而不在“江南”,与身在放逐之地“江南”的屈原“自招”方位完全不同;“屈原自招”说不能圆说《招魂》序言“牵于俗而芜秽”之义,更缺少推翻王逸所记“宋玉作《招魂》”的事实证据,因而难以令人信服。
[作者介绍]:潘啸龙(1945--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著有《楚汉文学综论》、《邺下风流》、《屈原与楚辞研究》、《诗骚诗学与艺术》等。
(1)据现存著述看,似当以明人黄文焕《楚辞听直》为最早提出此说。
(2)熊先生《楚辞探综》(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有四篇论文讨论此课题。
(3)见方东树《昭昧詹言?解招魂》。
(4)见郭沫若《屈原研究》。
(5)见陈子展《楚辞直解?招魂解题》。
(6)分见熊氏《楚辞探综》211、225页。
(7)古代帝王于正式所居宫殿之外,别筑宫室,以便随时游处,谓之离宫。
(8)《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记鲁君“丹桓公楹”、“刻桓公木角 ”,曾被《春秋》讥之。
(9)司马相如《上林赋》赋天子娱乐,有“巴渝宋蔡,淮南干遮”、“荆吴郑卫之声”。
(10)《论语?八佾》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何晏集解引“马曰”:“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于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邢m疏曰:“鲁之用乐见于经传者皆据庙中祭祀时,知此亦为僭于其家庙舞之”。
(11)见《老子》七十九章。司马迁接着问曰:“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12)见《史记?屈原列传》。
(13)见《大雅?文王》。
(14)见《尚书?蔡仲之命》。
(15)屈原在顷襄王时期的被迁江南,研究者多以为在顷襄初立的元年至四年之间。
(16)见林云铭《楚辞灯?招魂》。
(17)见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余论》。
(18)见熊氏《楚辞探综》213-214页。
(19)分见熊氏《楚辞探综》237、232页。
(20)关于王逸所据《楚辞》的成书过程,可参汤炳正先生《屈赋新探?〈楚辞〉成书之探索》,齐鲁出版社1984年出版。
(21)见《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传》记:“买臣以楚辞与助具幸”
(22)见熊任望《楚辞探综》191页。
(23)见陈朝璧《关于〈招魂〉的作者和内容的商榷》,收杨金鼎主编《楚辞研究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602页。
(24)注意:这一呼唤与前文巫阳的“招魂”辞不同,乃是作者结尾时的抒情之笔。有些论者仍将他它视为“招魂”辞,显然不妥。
(25)分见熊氏《楚辞探综》214、248页。
阅读数[3952]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图片沟通辅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