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方架陈式太极拳传承人简介的创建与传承?

上传时间:
吴雁霞,女,1933年出生,满族人,宗师吴公仪之女.幼从父学习太极拳,天资聪敏,对吴式太极拳有很深造诣.长期协助父、兄(吴大齐)管理社务,1996年接任社长职务.
吴式太极拳方架则是在杨式太极拳小架的基础上演化而成,杨露禅在京师教拳时,纪子修与吴全佑(吴鉴泉之父)是其门下的师兄弟.因为杨露禅晚年曾说不再收徒,便让吴、纪等人归于精于杨氏小架的杨班侯门下.由于吴全佑、纪子修等与杨氏有约是不得外传杨式太极拳的.于是在吴全佑的主导下师兄弟一起在杨氏小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自创流派对外教拳.最后由吴全佑的儿子吴鉴拳正式奠定了吴氏方架的拳路.所以吴式方架既承继了杨式小架的特点,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杨式小架少有传人,杨式大架又因健康功能的宣扬,得到政府介入积极推广,最终杨式大架便成为经官方认定的标准太极拳式,而杨式小架几乎绝迹.现在,吴式方架是最接近杨式小架本来面目的太极拳流派.
吴氏太极拳的前辈们多数打方架,吴鉴泉之女吴英华,吴鉴泉之子吴公仪练的也是方架.
前辈孙南馨曾学过多种吴式太极拳架.1956年在北京中央交通部工作时,曾向一张姓太极拳师学过吴鉴泉早年的太极拳架.
后来听人说地坛公园一带,太极拳功夫最高的要数“三爷”(指刘晚苍前辈),出于好奇,去公园只见刘晚苍前辈身手十分敏捷,微微一振,对方即腾空跌飞丈外,那是实实在在的把人打飞出去的.前辈大奇,随从学于刘晚苍前辈.认识刘晚苍前辈以后,孙南馨老师练太极拳和推手几乎入了迷,只要是晴天,总是在地坛公园内练习太极拳与推手.当时经常在一起的同学有马长勋、赵德峰、赵德库、赵兴坤,还有汪永泉的得意门人孙德善等人.除刘晚苍前辈外,还有其二兄(二爷),前辈太极拳名家张继志、王少斋(王茂斋之子)等亦常去指导,可说是名家汇聚,盛极一时.
1964年,在上海工作期间认识冯汉文老师学习赵寿村架,后经冯汉文介绍认识徐致一老师,继续学练吴式赵寿村架.以后相继认识了马岳梁老师、陆恒昌老师和邵品根老师,发现他们练的都是相同的拳架.这才知道这就是吴鉴泉宗师晚年定型的,被称为方架子的吴式太极拳架.
陆恒昌老师是杨式太极拳名家田兆麟先生的高足,陆恒昌老师将其所知的吴式方架太极拳的正确姿势、动作以及运劲、发劲之法倾囊相授于孙南馨老师.每一动作,陆老师都是手沾手的教他练习,直至陆老师表示满意为止.
吴式方架动作简练,如同楷书,一笔一划,方方正正.其外方内圆,或形方意圆.外形上运动方向,东、南、西、北四正方: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斜角,所谓四方八位必须受意识的严格控制.转换方位以及姿势的连接要意连劲圆,连绵不断.套路招式方向明确,运动过程四角清晰,动作简捷灵活.强调以臂,腿,腰,脊为轴的转动,减少转轴的不必要挥动.要腰脊如轴,肩胯相合,切切不能如麻花样扭曲.
吴式方架要求一松到底,劲起于脚,以下制上,周身一家,一身备五弓.求虚静,用意不用力.练形神合一,找周身一体的整劲.
专辑名称:
专辑创建者:
视频数:46
播放次数:3,771,818
吴式方架太极拳
吴式方架太极拳,是吴鉴泉先生晚年创立的.作为初学者的入门阶梯,它能引导修习者逐渐歩入太极拳的圆融精妙的...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简介/《吴式方架太极拳》
《吴式方架太极拳》
现在常为人提到的太极流派主要有陈、杨、武、吴、孙五家。当前有嫡系的我仅闻陈、杨、吴三家。杨式原根据的抒展程度又有大、中、小三架式。小架最利于实战的搏击。现时最流行的健身太极就是在大架杨式太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更现代化的快餐式简化太极便是专为忙碌的上班族,老年病弱及老外的最新款式了。吴式则是在杨式小架的基础上而成。
特色/《吴式方架太极拳》
杨露禅在京师教拳时,纪子修与吴全佑(吴鉴泉之父)是其门下的师兄弟。因为杨露禅晚年曾说不再收徒,因此当杨班侯知道杨露禅又传拳于纪子修等人时就很不高兴,责怪父亲不该违背诺言。杨露禅最后只得让吴全佑与纪子修等人归于精于杨氏小架的杨班侯门下。因为,吴全佑,纪子修等与杨氏有约定不得外传杨式。于是在吴全佑的主导下师兄弟一起在杨氏小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自创流派对外教拳。最后由吴全佑的儿子吴鉴拳正式奠定了吴氏方架的拳路。所以吴式方架既承继了杨式小架的特点,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杨式小架少有传人,杨式大架又因健康功能的宣扬,尤其是四九年后,中国介入的推广,最终杨式大架便成为经官方认定的标准太极拳式,而杨式小架几乎绝跡。现在,可说吴式方架是最接近杨式小架本来面目的太极拳流派。
吴氏太极拳的前辈们多数打方架,直到吴鉴泉晚年定下圆架,方架开始受到冷落。吴鉴泉之女吴英华(打的也是方架)死后,现在鉴泉太极拳社里已见不到方架了。吴鉴泉之子吴公仪练的也还是方架,后来南下广州,并因与白鹤拳在澳门打擂而声名大振。接着赴东南亚教拳,一时威名远扬。但是他死后方架败于泰拳,从此方架在南方就失去了人气,但在东南亚还有练习者。
特点/《吴式方架太极拳》
张达泉因从学于纪子修,又与吴鉴泉关系密切,在他的拳路中受太极方架极深。他所传授的一枝太极,可能是国内方架的唯一余脉了。当年戴英老师曾经提及,张达泉的拳式承继了杨式小架与吴式方架的主要特点。当今保留的少数张达泉拳论中,也指出了方架的特点是: 两脚如同钻,身腰一条线;身随腰转动,脚与腰相连;功到脊足顶,方知力是旋;意在肩肘腕,气在任督转;神在中蔌钻.&方架太极外方内圆,或形方意圆。外形上运动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斜角,所谓四方八位必须受意识的严格控制。然而在转换方位的变化转折时必须意连劲圆,不存折痕。在两个姿势的连接之处,明其终始而连绵不断。 不仅套路中的每个招式要方向明确,即使在每个招式运动过程中也要四角清晰,以拦雀尾为例,掌随动时,由中至右下、左下、右上、右下也求四角走向清晰中规中矩。不能棱角模糊,意念不清。与书法中的楷书同理,虽棱角清晰规正,转折时笔意仍须一气贯通。故方架太极搏击特点是意明而劲圆。 方架的另一特点是,动作简捷灵活。强调以臂,腿,腰,脊为轴的转动,减少转轴的不必要挥动。在以保持主轴——脊髓骨中正的多轴协调转动中,使全身以最低的体能消耗,籍以维持自身的,并以最快的速度落空,最有效的缠绕敌致胜。在搏击中,快捷轻灵是方架太极的公认特质。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9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6:03:14
贡献光荣榜上传时间:
吴氏方架在南方开花结果
专辑名称:
专辑创建者:
视频数:46
播放次数:3,771,818
吴式方架太极拳
吴式方架太极拳,是吴鉴泉先生晚年创立的.作为初学者的入门阶梯,它能引导修习者逐渐歩入太极拳的圆融精妙的...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杨式太极拳传承考略
& 及周玉祥。后王兰亭与李瑞东等人因与杨班侯反目,创编了“太极五行捶”。
& [],吴锦园迁台后传叶金山,葉金山設宗岳門,人称王府皇家太极拳。
,得其真谛者有翟英波、冉国颜等人。翟英波又传李正等人。传至今有所谓杨式府内派太极拳(老架108
—姜容樵—沙国政
,南和县张路村人,传拳于本村。所传杨兆林式太极拳为81
、赵宪平、胡利平、路军强、董新成、刘新华、朱现红等,此支派又为武式太极传承。
(1910---1983)118
(19371997)、侯孟军、王革勋
、李仲良、王长兴、冀永久、田维民等。
(19081998)承传其艺。
(19061990)
(19111982)、郝惠元。弟子有范保林、刘永平等4
1918--2009,弟子苏学文、关志刚、路迪民等,继承其艺。又传河北常逢林、田淳。
(19172000)
(19161996)()等。
(19101985)
(18961984) ().
(1915--2000),
18391 917&
、于志钧。
225、韩世昌、王秀田、李顺波、梁礼、蒋林。
、李克俊、刘德荣、赵子鉴(即赵祥麟)、卢光勋、池庆生等。
(18791949) 传所谓新午太极拳(老架108
,再传北京梅永顺
(江西安义人),张氏在文化大学国术组授课多年,弟子多该时之后出。
18831936&&&&&
7& 9& 10&&&
22& 23& 33&&
3& 4& 5& 6& 7& 8& 9& 10蒋玉堃& 12& 13& 14
19222007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太极拳专家。
1928为杨家族系第五代重要传人和代表。是全国杨式太极五代传人的领军人物。
早年受教于杨澄甫门下,(又说师从武汇川)是杨式太极拳的嫡传弟子。1949年后,开始在温州传授太极拳,弟子众多。晚年他结合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与少林拳,自创“四象拳”,刚柔相济,风格独特。传金抗火。
() 1917、杨开儒及晚期弟子沈荣培(沈永培)均擅长推手。早年的学生蔡翼中(瑞安人)曾编著《太极拳图解》。由田兆麟口述,弟子陈炎林笔录之《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介绍的拳势是按田兆麟的弟子石焕堂等人的拳照勾描出来的。拳理部分大半源于杨健侯赠予田兆麟的《太极拳谱解》。田师伯一脉在上海至今仍极有影响。田师伯之子田颖嘉亦会打拳,但并无卓越之功夫。功夫不靠血统遗传,只有苦练方能出真功!
1897196152026在美国授拳,其女董茉莉在香港主持英杰健身院。在沪传人乐焕之(幻智),功夫出神入化。再传弟子董世倬、姚宗萘、尤彭熙功夫极好。董世倬传董斌,董斌传任刚,均擅长太极推手。任刚仍在上海博物馆左侧拳场与各门各派拳友切磋拳艺。
() 1960、潘志成、陈松海、顾启欧、瞿文、贺鸣声、丁水德、潘正祥、沈掌庆、沈宝根、严昭法、陈惠君等人。其女牛筱灵在香港撰寫《牛春明太極拳》一書,外孫孟宪民在杭州成立春明太極拳館,牛春明後繼有人。
很得杨少侯喜爱,
。在沪主持内家拳研究会会务者为严承德。&&&&&&&&&&&&&&
(19071996)
1881195814为入室弟子。《太极拳术》一书的出版是杨式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陈微明的另一武学专著《太极剑术》弥补了《太极拳术》有拳无械之不足。书中另附太极长拳的名称及练法,属秘传之技。《太极答问》将太极拳的源流、太极演练要领、推手练法、技击散手、太极功法及太极养生等问题,以问答的形式做了详细阐述,并将太极拳老套路拆繁化简,精选为24
18961969。王善文、李云龙、刘志亮、王延年等人先后拜张为师。其在郝庄的第三代传人张宝忠、李秀田等人至今仍在习练和传承着其所传的三路式太极拳(有说杨氏三趟太极拳)。
(18921970)19481943&
18941965继承父业,
,马德芸,张君辉,萧锦城等寥寥数人而已。其中萧锦城、王子和教拳于台北。
,、傅清泉。
19141984随杨澄甫先生学拳、教拳,是杨澄甫先生的杨式太极拳定型系列拳架的实践者、继承者、传播者,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的杰出代表人物。
。徒苏学文、关志刚、李占英为最著,但此三人实为他人之徒。
(19011975)195037&&/SPAN&)&&/SPAN&)&&/SPAN&)2008
129(杨澄甫第九个弟子),赵传张楚全、陈仕招。至今该拳在社会上流传不广。
1917、孙德善、张广龄、高占魁、张孝达成为汪公的第一批入室弟子。著《杨式太极拳述真》。形成杨氏太极拳汪传一脉。
一人为之薪传。(太极拳全书)在香港由友联出版社出版。
1081956。赵毓庭传吴家新。
&后记:杨式太极发展虽近代之事,但各家说法不一,有师承不清者,有行辈错乱者,有强攀传承者,等等不一而足。本文重做罗列,非为全面记载杨式传承,只为今欲学太极者觅师方便而已。文中第二代至第五代分别以红、黄、蓝、绿、黑体标出,第六代起网上尚能搜到传承消息的也标以黑体。传承早断或网上难觅资料者如万春、凌山等一律不载入,故名之为“传承考略”。又文字多引用,凡“师、老师、公”之类称呼皆出原作者之口,与笔者无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式方架太极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