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期关羽张飞谁厉害对张飞报什么恩了

当前位置:
> 查看文章
兄弟情义自然是不可少的一个决定因素,但是,光靠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和是钦定的万人敌,是实力派,既然是实力派,就自然是非常有个性的。
史载: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就是说,关羽和张飞在性格上都还不是很完美的。
当然,相比关羽,张飞跟着,我个人还是可以理解的,第一,张飞和刘备都是涿郡人,是老乡,第二,张飞小刘备五六岁,认刘备做大哥,也不奇怪,第三,刘备在涿县那会,才二十来岁,别看他平常卖草鞋草席,但是其实他更像一个人,就是古惑仔里的主角陈浩南,备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在当地,刘备的人气很高,街上的小混混,都想拜他做大哥,张飞应该更早认识刘备,认刘备做大哥也就很正常了。
这就好比刘邦,那些什么萧何,樊哙,夏侯婴,曹参,周勃啊,都是熟的一塌糊涂的,推举刘邦当老大,也就顺理成章了。
然而,相比张飞,关羽不但和刘备年龄相仿,关羽可能就小刘备几个月,而关羽是外乡人,最重要的,关羽的脾气非常火爆。特别是作为一方大员,镇守荆州时,他性格中的火爆脾气表现的淋漓尽致。对东吴孙权,他简直就是蔑视,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你不答应人家的求亲,也是正常的,但是没有必要骂人了,孙权好歹也是江东之主,本和刘备是一个级别的,现在,孙权自降身份,遣使求亲,算是给关羽天大的面子了。可见,当时,来自中原的关羽对处在江东的孙吴,很是瞧不起。
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自负的关公,对他大哥刘备却是非常的忠心,唯一我看到的一次,关羽竟然对刘备发怒,起因就是著名的许田围猎了。
许田围猎,在三国演义里,描述的很精彩,先说了一大段曹阿瞒如何如何不敬天子,然后,关公大怒,就要舞起青龙偃月刀,刘备急忙止住关公。原因嘛,后来,说是刘备因为投鼠忌器,怕误伤天子,所以制止了关羽。
在关羽传里,则叙述的比较简单,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后来,当阳惨败,漂泊江中,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
做小弟的敢对大哥“怒曰”,可见,关羽始终认为,当年,就该一刀劈了曹阿瞒,此怒,乃是为国事而怒,并没有伤害兄弟间的感情。
但也说明,关羽确实是一个非常的自负的万人敌。因此,很多人就更难理解,关羽为何要放弃曹操的宠爱有加,一定要跑回到穷困潦倒的刘备集团,和刘备风餐露宿,到处寄人篱下。要知道,自负的人是最要面子的。
关羽为何连面子都不要了,就一定要跟定刘皇叔了?
我觉得,价值观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提到价值观,很多人都笑了,这都哪跟哪,还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了?
但我认为,价值观还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每个人都有判断对错的能力,贪官难道不知道自己是贪官?贪官难道会认为自己是那公正廉明的包龙图?我不相信。
但是,对的事情,常常门可罗雀,没什么人喜欢做,错的事情,反而车水马龙,人人趋之若鹜,这就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
大家应该知道,孔门七十二高徒,孔子最喜欢的是颜回,颜回号称复圣,论语中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真可谓是安贫乐道,应该是大家效仿的榜样,可是,古往今来,有几个人喜欢颜回这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现在,如果强迫大家学习颜回,恐怕,有无数人要发疯。
这就是对的事情,常常没什么人喜欢做。
关羽的性格不是很完美,不像诸葛亮那样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但是,两个人骨子里的东西都一样,就是仍然以汉室为正统。
虽然,这种想法,在当时,已经属于恐龙级的人才会拥有,但是关羽仍是其中一个。限于资料,我对许田围猎,关羽为什么动了杀机,要斩曹操,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有一个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关羽对曹操不满。
然而,关羽和曹操并没有深仇大恨,总不可能是为了貂婵动了杀机吧!那最后剩下的一个理由,还真就是和刘大哥在寄居许昌时,看曹操欺凌天子,因此,生了杀机。
正因为观念和立场不同,虽然曹魏阵营里,气氛也很好,关羽和徐晃,张辽是老乡,私交很好,关羽和徐晃,张辽都是互称兄弟那一类的。而且曹操当时更是近乎狂热的喜欢关羽,想尽一切办法想让他留在曹魏阵营。
然而,关羽最终选择了离开,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关羽心目中,有自己一套完整的价值理念,简单说,关羽有自己的理想,而曹操,徐晃,张辽等人,无法帮助他实现他的理想,所以,他只有选择离开。
那谁能帮助他实现他的理想呢?只有刘备。
但其实,要说到兴复汉室,益州刘璋,荆州刘表,都是汉室宗亲,且在刘备穷困潦倒时,刘璋已经是一方诸侯,刘表不但是一方诸侯,而且在中原名望很高。然而,关羽却为何认定,刘备就是最好的主公呢?
关羽传中,曹操非常欣赏关羽,但看出来,关羽是假投降,暂时投降,无久留之意,于是,派出张辽,想让张辽用老乡情打动关羽,最终,关羽还是拒绝道:吾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那么,刘将军到底对关羽有何厚恩,让关羽一定要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跟定刘备?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一,从价值观来看,关羽和刘备的价值观完全叠合,那么这价值观具体点是什么呢?《出师表》里说的很明白了,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黄巾之乱后,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地方上的豪强贵族各拥立自己认为有能耐的官员,角逐中原。这时候,是让汉王朝毁灭,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还是再次中兴汉王朝,延续刘家香火,就成了有识之士的一道选择题。
是要当保皇派,还是要当造反派?很显然,许多人本来是要当保皇派的,比如曹操,当年,王芬,许攸,周旌等人想弄掉灵帝,要拉阿瞒一起参与,阿瞒说的正义凛然: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拒绝了王芬等人的邀请,当然,阿瞒后来变节了,软禁皇帝,成了造反派,但却迟迟不敢称帝,就是因为他自己说的,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这应该成了他的一道心瘾,他想当皇帝,又不敢当。
另外,从保皇派转成地方军阀的,还有如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刘璋等等等等。公孙瓒原来和刘备很要好,都是大名鼎鼎的卢植的门生,这个卢植不得了,当年,刘备,曹操,袁绍等人还是愣头青时,他和皇甫嵩就扛起了剿灭黄巾军的重任。
汉王朝因为有了这两人,才能顺利的剿灭黄巾起义,苟延残喘。
跟着卢植学习的时候,刘备还一度叫公孙瓒大哥。但不过多久,刘备就看透了公孙瓒,不是匡扶国家的人才,于是,借支援陶谦之际,脱离了公孙瓒,投奔陶谦。
那刘备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觉得辛弃疾概括的很恰当,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有人说三国演义,把曹阿瞒抹的很黑,其实,三国演义里表现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怕也很接近,倒是刘备,完全被罗贯中先生弱化了。
现在,一提到刘备,很多人就想起一句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其实历史上的刘备根本不善哭,但也有哭,有两次,一次是庞统中流矢,不幸去世,先主痛惜,言则流涕;另一次是法正过世,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哭了好几天。
历史上的刘备,我以为,有一些像光武帝刘秀,每必亲临前线,敢作敢当,年轻的时候,曾在平原的郊外和贼不期而遇,刘备奋战受伤倒地,阳死躲过一劫;后来痛打督邮二百鞭;再后来和毌丘毅在下邳又和贼恶斗,再后来投奔公孙瓒,领平原相,再后来,义助孔北海,再后来,支援陶谦。
这些都是刘备早期的奋斗史,而关羽和张飞是一路看过来的。可以说,刘备早期和刘秀有些相似,刘秀起兵时,是骑着牛上战场的,在和新莽最重要的昆阳之战中,刘秀身先士卒,以一万之兵,大破新莽四十万大军,而且这是一场没有长江,黄河这样天险的对攻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皆不能和其相比。
我也一直认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一条,要以身作则,更高的层次,就是孔子说的,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
关羽口中的吾受刘将军厚恩,我猜测,一个可能是关羽曾亡命奔涿郡,当时,应该是出了大事,有些像望门投止的张俭,而刘皇叔毫不犹豫的帮助关羽,渡过险境,因此,关羽才感恩戴德;
后来,随刘备举兵起事,刘备和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因此,关羽深受感动,要知道,不是随随便便的阿猫阿狗,就能和刘皇叔寝则同床,还有一个人,有这个资格,他的名字叫做赵子龙。
而有一个叫许汜的,就被刘备羞辱的体无完肤,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吾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这才是一个真实的刘备,一个爱憎分明的刘备。
说了这么多,关羽张飞为什么铁了心一定要跟着刘备。张飞的原因,一个是同乡,可能打小就认识,一个是刘备在郡中名望很高,年少争附之,张飞自然也在其中,一个是刘备是汉室之后,这也是一张王牌,一个是刘备的人格魅力,理想抱负,感染了张飞。
关羽的原因,一个是价值观相同,都有兴复汉室的梦想,二是刘备有恩于关羽,关羽是燕赵之士,当年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延揽英雄,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的君臣一体的史实,一定让关羽无限向往。三是刘备是汉室之后,是一张王牌,四是刘备的人格魅力,也令关羽折服。
因此,关羽张飞常在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也因此,在浩瀚的中国历史,名将辈出的风云之世,关羽张飞却能奠定了自己忠义的牢不可破的猛将地位。
本文转载自铁血网,原文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你可能也喜欢
名将夏侯霸为何要叛魏投蜀
孙策的气度和气节
曹操为何杀周不疑,却不杀司马懿?
&&&&3025&&
&&&&3693&&
&&&&1613&&
&&&&1738&&
&&&&5140&&
&&&&1619&&
本站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关于三国人物的简介(张飞,关羽,曹操,刘备.)例: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计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木牛流马,空城退敌,名成八阵图,秋风五丈原大家自己总结,要像上面一样简单明了,要一个一个人物概括的···好的话,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见于《辞海》)、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3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益州牧 录尚书事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诸葛亮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氏(黄月英)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隆中务农.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说三次都见到了),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刘表之子刘琦因其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便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看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赵云和张飞都管曹操叫曹贼。可是为什么就关羽管曹操叫丞相?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报告老板关羽张飞ra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