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汀演金部落是真的吗吗

我的纪念馆
包氏的姓氏起源
发帖用户:&
发帖时间& 08:58:19&&&浏览次数&1443&跟帖次数&8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部落酋长太昊(伏羲氏)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称谓为氏。 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又名庖牺氏或庖羲氏。按史籍《路史》中的记载:“庖羲氏后有包氏”,属于以职业形成的先祖名号简笔为氏。 该支包氏正确读音作páo(ㄆㄠ@),今读作bāo(ㄅㄠ)亦可。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远古炎帝之后姜姓申国侯,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庐丰谱?序》记载:“炎帝之后,本姜姓也。黄帝封姜裔为申国侯,遂以国为姓。” 申族人源于姜戎,早年居于今陕西米脂县及以北地区,是较早与华夏融合的西戎。先周时期,姬姓周族人便与申人世为婚姻,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周文王之祖母等皆称“太姜”即是。西周后期,申国仍不断与王室通婚,且在周王室中任要职,如周厉王大臣“申季”,周厉王、周幽王皆娶申女为后。因此,申侯多为王舅。 到了周宣王执政时期,为了加强对“南土”局势的控制,改封王舅申伯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在原谢国的土地上建邑立国。这个申国遂称“南申”,而原来位于陕西米脂的西土之申国,史书就改称其为“西申”。 在南申之后有包氏,以包邑名称为姓氏,遂成包氏,是为南阳包氏。包邑,在殷商时期称莩邑,“莩”与“苞”二字通假,简改为“包”字,春秋时期又称宛邑,就是今天的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南阳包氏远早于芈姓包氏,历史非常悠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包氏正确读音作fú(ㄈㄨ@),非读作bāo(ㄅㄠ),今音读作bāo(ㄅㄠ)有待商榷。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申包胥,是楚国君主楚厉王熊`冒的后裔,故亦名`冒勃苏,又称王孙包胥。 王孙包胥与伍子胥是好朋友。据史籍《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周景王姬贵二十三年(楚平王熊弃疾七年,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冤案逃离楚国,途遇申包胥时,伍子胥忿忿地说:“我必颠覆楚国,以报家仇!”王孙包胥则回答:“你若因私仇而覆灭自己的国家,我就必倾全力再次复兴楚国。” 周敬王姬丐十四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吴王僚用伍子胥之计破楚入郢。王孙包胥随楚昭王芈轸(熊壬)逃出,辗转至随国。在楚国将亡的危急时刻,王孙包胥认为只有强大的秦国能够帮助楚国,因而独自求援于秦国。秦哀公不愿意得罪吴国,拒绝出兵。王孙包胥因遭拒,便在秦廷不吃不喝地一连哭泣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其忠心所感动,终于派公子子蒲、子虎率领战车五百辆援救楚国。在秦、楚两国军队的反击下,终于驱走吴国军队,收复了郢都,楚国得以复国。 后来,楚昭王论功行赏,封王孙包胥于申地(今江苏江阴、上海一带),而王孙包胥则声称:我请救兵不是为了一君,而是为了楚国人民!拒受赏赐,随即隐居山中,以度余年。因此,楚国人民对王孙包胥非常敬重,仍按封邑名称其为申包胥。 申包胥的后人,在周敬王十四年即开始以祖之字为姓氏,该支包氏自此开始,却史称包氏正宗。因而,申包胥被尊为包氏的得姓始祖。 该支包氏正确读音作bāo(ㄅㄠ)。 在北宋名臣包拯家族的《包氏合肥世系引》中记载:“包氏之先姜姓,火德王炎帝神农氏之后…封于申,历夏、商,为周室世臣…传之楚大夫申包胥,子孙因以王父字为姓,属羽音,居上党…” 在《包氏合肥世系引》中,撰谱者将申国姜姓包氏与楚国芈姓包氏混淆,将两个不同的世系强行编排为一系,并由此将姜姓神农氏拉入自己的谱系。 合肥包氏若指认自己为申包胥的后裔,那么,申包胥为芈姓楚国贵族,按血缘世系追溯:黄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孙陆终第六子名季连,赐为芈姓。季连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传至商朝末期有个叫鬻严的人,字熊,做过周文王姬昌的老师,受官火正,后世称其为鬻熊。其子后来事于周文王,早卒。曾孙熊绎便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显然,芈姓熊氏源本出姬姓,绝非姜姓申吕,《包氏合肥世系引》将姜姓神农氏引为先祖,就明显是错误的。 这类撰谱方式在各个姓氏中均为常见现象,堪可虑榷。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鲁国之邑包来,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包来,亦称作孚来,即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南部的沂水河畔,是春秋时期莒国与鲁国交界之处。在春秋时期,“包”与“孚”二字通假,且在《春秋左氏传》中有记载:“鲁隐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来。” 周桓王姬林五年(鲁隐公姬息姑八年,公元前715年),鲁隐公与莒侯在包来之地举行结盟之会,此后一直到周惠王十八年(公元前659年),鲁、莒两国之间有五十六年之久未发生战争。 居于包来的住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包来氏、或称孚来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包氏,是为沂水包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包氏正确读音作fú(ㄈㄨ@),非读作bāo(ㄅㄠ),今音读作bāo(ㄅㄠ)有待商榷。
第五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记载:“西汉末年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此后成为包氏的一支。 该支包氏正确读音作bāo(ㄅㄠ)。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以地为氏,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西拉木兰(今河北承德围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包氏、巴氏、白氏、丰氏、陈氏、联氏、高氏、罗氏等。 ⑵.蒙古族包多机根氏,亦称宝济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ogi Hala。多冠汉姓为包氏、宝氏。 ⑶.蒙古族宝里吉特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博勒和部,金国灭亡后融入蒙古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ori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包氏。 ⑷.蒙古族博罗特氏,源出元太祖“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l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包氏、金氏。 ⑸.蒙古族博尔吉津氏,亦称白尔济吉氏,源出元太祖“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gig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包氏、陆氏、王氏、梁氏。 ⑹.蒙古族包结虑驼氏,亦称博尔机锦氏、博尔济吉特氏,源出元太祖“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突厥语“蓝眼睛的人”。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锡喇木楞(今河北承德围场)、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ji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包氏、鲍氏、博氏、李氏、陆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 ⑺.蒙古族克`特氏,亦称柯勒特氏,世居锡喇穆楞(今河北承德围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r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包氏。 蒙古族包氏正确读音皆作bāo(ㄅㄠ)。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⑴.满族乌雅氏,满语为Uya Hala,亦称吴雅氏,汉义“猪”,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氏,金国时期称女真兀颜部,世居哈达(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包氏、鲍氏、吴氏、乌氏、穆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⑵.满族瑚图氏,满语为Hutu Hala,汉义“丑鬼”,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包氏、胡氏。 ⑶.满族扎库塔氏,满语为Jakuta Hala,亦称查库塔氏,汉义“各八”,世居瓦尔喀、噶哈里必汉额里村(今吉林延吉朝阳川西部)、扎库塔(今吉林珲春图们江北岸)、哈达(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流域)、萨楚库(今黑龙江宁安老松岭一带)、松花江沿岸及长白山区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汉姓为包氏、张氏、石氏、朱氏。 ⑷.满族霍托罗氏,亦称辉图氏,满语为Huotolo Hala,世居黑龙江两岸,后冠汉姓为即包氏。 满族包氏正确读音皆作bāo(ㄅㄠ)。
得姓始祖:申包胥(`冒勃苏、王孙包胥)。 [ 本帖最后由 lxyi 于
07:09 编辑 ]
包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忠贤将相;道德名家:此联为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公园包公祠联。包公祠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祠祀北宋包拯。 芝堂映瑞;栋干垂辉: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泾县人包整,少年时嗜学仗义,义聚八十余年。其书屋曾产灵芝,于是命名为“芝堂”;因家藏书万卷,又名“万卷堂”。下联典指北宋合肥人包拯,字希仁,天圣年间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曾建议选将练兵,来防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为民刚正,执法严峻,权臣贵戚也都畏他,知开封府时,民间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说法。著作有《包孝肃奏议》。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有人写诗赠他,有“秀干终成栋,精铜不作钩”句。 经传储贰;望重集贤:上联典指东汉会稽人包咸,字子良,少年时为诸生,在长安跟从博士右师细君学习《鲁诗》、《论语》,官至大鸿胪。“储贰”,指太子。下联典指唐代吴兴人包融,有才学,由制科(朝廷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由皇帝称制诏提出问题,亲自策问,对录取者优予官职)登第,官至集贤学士。与诗人贺知章、张若虚及书法家张旭齐名,号“吴中四士”。
2.五言通用联: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全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著名清官包拯(公元998~1061年)《书端州郡斋壁》诗联句。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天圣进士。初因父母皆老,故朝廷授官,坚辞不就。及双亲亡,方出任地方官。他清廉明断,颇有政绩。旋升监察御史,主张练捕选取将,加强边防,反对岁赂契丹。后历任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又知江宁(今江苏南京)、开封等符。在朝时,数论斥权幸大臣,上书仁宗明听纳、辨朋党等,在地方执法严峻,平冤狱、抑豪强,故贵戚宦官无不惮惧,民间称之为“包待制”,京城内传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后官至枢密副使。有《包孝肃奏议》。 秉政清廉第;执法严峻家:此联为包氏宗祠“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通用堂联,全联典指北宋包拯。
3.七言通用联: 深柳依然读书处;花香不改旧时墩:此联为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公园包公祠联。包公祠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祠祀北宋包拯。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尽交天下贤豪长者;常作江山烟月主人:此联为清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自题书斋联。包世臣,字慎伯,号倦翁等,安徽泾县人。嘉庆举人。备得古人执笔运锋之奇,好兵家言。有《安吴》四种。 豪滑畏威,阎罗比峻;节妇守义,|子归宗: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包拯执法严峻,豪宦畏之,京师人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下联典指包拯子包X卒,妻崔氏守节不嫁,先是包拯有妾被逐,生子,崔氏暗中抚其母子,X殁后,乃使归宗。 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此联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自题联。 抗疏表清风,名标北宋;谈经综鲁论,位镇东京:福建省屏南县屏城乡凤溪村包公殿。屏城乡上凤溪村,环境幽美,一条清悠的小溪从中穿过,一座二十多米长的挑梁式风雨桥横跨两岸,岸边古木葱茏,桥南靠山处有一座南方少有,屏南独有的庙宇――包公殿。包公殿是一座白墙、黑瓦,重檐翘角歇山顶的清代建筑。面积约六十多平方米,四扇抬梁式的殿堂小巧精美,古朴庄严。其后方神台上正中塑像面如锅底,双目如电。左右是两尊面目端庄的文官,两边各塑两员虎将。神台前上方是一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藻井,藻井四周镶嵌四龙八凤木雕。殿正中有两副对联,联语内容充分说明该殿供祀的乃是北宋名臣,人称青天大老爷的包拯。以此类推,左右文官中有一位应是包拯的左膀右臂公孙策,两边的四员虎将该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供祀包拯的庙宇,北方地区较多,南方较少。上凤溪村为何不建佛寺或其他神庙而独建包公殿,原因难以稽考。但多数今人之见,均认为上凤溪乃屏南包氏人口的发祥地,现该村居民中包氏占绝大多数,而包拯又是包氏家庭足以引为自豪的历史人物,因此,上凤溪人建包公殿供祀包拯也在情理之中。 宋室阎罗,笑比黄河清彻;集贤学士,名驰四杰班行:上联典指北宋清官包拯。下联典指唐代集贤学士包融。包融,吴兴人。有才名。制科擢第。与贺之章、张旭、张若处齐名,号“吴中四杰”。 有大煊诩夜鸯氲洌灰哉固斓兀讼凳⒚焊=ㄊ∑聊舷仄脸窍绶锵灏睢跟帖时间& 07:22:10&&&&跟帖用户&
包氏的字辈排行 -- 浙江乐清包氏字辈:“汝昂履志许克善讲明清胪百代兆吉一朝崇祖成德尚贤永膺福钜起(礼)秀(义)景(遵)元(先)训诗书启后昆诒谋忠厚积继述事功存”。 浙江泰顺包氏字辈:“文元一应君奇士正兆天起圣立国长发其祥邦家繁荣昌盛百世奕芳芳”。 浙江台州包氏字辈:“虎言随祖永成昌”。 浙江温州包氏字辈:“德大启文士正昌明经广学绍忠良光联(训)上(诗)国(书)家(启)后昆诒谋忠厚积继述事功存”。 浙江东阳包氏字辈:“铉绣邑宗火孟士永德尧良尚应烘懋光佳锡清和聿焕钟淳秀炳元钦仕公祖志恒铭记”。 浙江景宁包氏字辈:“景中时上志廷耀德明良国佐兴邦泰熙光永世昌”。 浙江湖山包氏字辈:“士嘉世逢维绍高崇登朝立志继起永兴隆”。 浙江镇海包氏字辈:“有元璋荣容世胜敬昊干深本钥仲奎光士复盛祖振大起(玉)于斯贤豪庆济楚佩玉冠朝家从云佐圣世海东沛德长克承恢宗绪”。 浙江松阳包氏字辈:“仁绍池寿忠睿子随文庭时希有肇大应继经国涵玉日士人立志明B加W秉政延宗永定芳世茂成培祖德光”。 浙江建德包氏字辈:“正大诚(光)明严熙纪志”。 湖北鄂州包氏字辈:“兴荣道大继从思希玉延守明万有一嗣宗祖泽存复楚精忠显周邦启后长”。 湖北赤壁包氏字辈:“月玄丹桂谟列贤臣才应世昌文廷傅能殿堂传忠卿所启元克绳祖功源远俊泉时运亨通家齐孝敦志同心合道立法存谋求卓著经济超群儒林学士美在其中振奋向前优风本当兴旺腾达华厦精尚族勇增丁文武其强繁衍无尽章节流芳”。 湖北随州包氏字辈:“之宗益德艳义”。 湖北梦县包氏字辈:“大光其道振兴祖业诗书立意昌明宗德”。 湖北麻城包氏字辈:“蛟宣宪仲函廷远一珠仕朝必立文才奎光耀德泽原承先庆”。 江苏仪征包氏字辈:“天生德金永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江苏谢集包氏字辈:“先继志尊祖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江苏扬中包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庸熙福泽常平安节庆春”。 江苏兴化包氏字辈:“良国培庆允文宗善”。 四川遂宁包氏字辈:“天国明正九十大永长安”。 四川邻水包氏字辈:“有子应大丹志胜永嘉兰从金万国顺孟季月中安善述光前美”。 四川成都包氏字辈:“文起能光祖英华奕世兴勋尤辉国卓万代有名真”。 四川大邑包氏字辈:“林永文国龙洪月万朝玉启先恒煜光清正德流长”。 贵州贵阳包氏字辈:“国政育明良家和发增强忠孝福泽大人义方正长”。 贵州冠英包氏字辈:“云源茂廷章德世学中和正恩承祖泽祥”。 贵州大方包氏字辈:“志澄先式永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 贵州普定包氏字辈:“胜正弘士文廷大永元其继兴毓桂”。 山东嘉祥包氏字辈:“玉金顺广殿兴”。 山东烟台包氏字辈:“玉绍世敦德”。 山东海阳包氏字辈:“作善维贤光宗守法明胜子先家传元楷”。 重庆巴南包氏字辈:“良玉士国大承永顺明宗万代兴荣”。 重庆渝北包氏字辈:“洪涌宇从朝元甲第开明清正乾坤光华福寿星”。 安徽桐城包氏字辈:“拯X永完枝荣嘉江林智正延梦裕福德胜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国泰允长清礼义遵先训诗书启后昆诒谋忠厚积继述事功存康隆敦昌定普兴常焕仁景瑞益绍久”。 云南宣威包氏字辈:“必有元兼俨禳希怡什智杞凤良万宣毓轸文士迎焕汝于维其继崇广宇致庆圣道欣安”。 湖南泸溪包氏字辈:“子文志永显世大如朝廷国正天心顺贤良忠太昌敦伦承先庆”。 福建上杭包氏字辈:“万文宗远珊世卢协韶觐登歧志杨育儒业承东汉龙图继起昌”。 青海互助包氏字辈:“安邦民国泰中华延世昌”。 广东韶关包氏字辈:“贵宗望岐玉万宏正大光明发永其祥承先世泽昌贤才洵继美德业自留芳”。 包氏一支字辈: 乾派:“济美佩玉冠朝家从佐圣世海东沛德长克承恢宗绪”; 坤派:“源本孝肃翰祖南来头颃甬东科第绳武|万斯年”。 包氏一支字辈:“诒德燕翼永应习俗作辅永远洪泽延长兴家有道安国崇良逢世楚生敬少芳宗”。跟帖时间& 07:19:18&&&&跟帖用户&
包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镇江润城包氏族谱十卷,(清)包祥麟纂,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 浙江宁波甬东包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清)包科骏纂,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丹徒包氏宗谱十卷,(清)江静亭辑,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浙江临海台临留贤包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临海市博物馆,今仅存第六卷。 浙江宁波甬东包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清)包诗福、包用康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美国。 湖南岳阳包氏三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清)包起宥主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文林包氏宗谱三十五卷,补一卷,(清)包和川、包宗仪等编,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秀干堂铅印本五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丹阳松卜包氏家乘八卷,(民国)包文杰、包运龙等撰,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丹阳县松卜乡包甲村。 江苏常州毗陵包氏宗谱六卷,(民国)包清荣等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孝肃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兰溪董塘包氏宗谱四卷,(民国)包圣听包圣进等重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永昌乡董塘村。 浙江宁波镇海东管镇包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谢觐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包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镇海包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遂昌包氐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湖山乡洋坞里村。 浙江兰溪包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灵洞乡龚塘塔石塘村。 江苏文林包氏宗谱三十五卷,补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秀干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包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登胜乡包村。 浙江宁波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董佑蜃胄蓿窆(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江苏江阴文林包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包仁荣、包龙均等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秀干堂铅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文林包氏宗谱十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戊子年(公元1948年)秀干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包孝C公奏议十册,著者待考,民国戊子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宁波甬东包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包乐根、包c芳等纂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兰溪包氏小房谱三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岩山乡。 浙江兰溪包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钱村乡上包村(缺两卷)。 浙江遂昌包氏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金竹乡华溪村。跟帖时间& 07:16:29&&&&跟帖用户&
包氏的迁徙分布 -- 包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一位,人口约八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左右。 在古代,包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丹阳。包氏门中,有“经传储贰,望重集贤”之说,其意为东汉的包咸曾入宫教授太子(储贰),唐朝的包融官至集贤殿学士。丹阳包氏肇始于东汉。据《丹阳县志》(光绪版)载:“汉,包咸,字子良,自长安归乡里…。”他是东汉名儒,为丹阳第一位被载入史册的人。丹阳《包氏族谱》序言:丹阳包氏自汉代包咸以《论语》起家,因他和他的儿子包福都做过皇太子的老师,名声非常显赫。申胥裔更远,荆林泽偏长。 申包胥的后人包安始居上党,后又移居湖水县万安乡十二坊五阁村。于公元588年农历9月为隋文帝护驾南征有功,被赐为平南侯。后因与太子杨广(隋炀帝)颉颃不合,便激流勇退,携家眷及孥仆共三十余人,置田数千亩,居在万顷洋的西侧,并建五阁以成村,表示不忘旧居之意。唐代的包融,是包胥之三十一世孙,生有包何、包佶二子,时称“三包”。死后均葬于丹阳延陵。《唐才子传》为其分别列传。 包佶生有包庆、包庚、包庠、包序四子,次子包庚因战乱流寓庐州(安徽省合肥),在合肥定居。包庚之六世孙包愉生授、拯二子,即包拯是包氏之三十九世孙,可以说他的祖藉在丹阳。明代永乐初年,包拯之十五世孙子富,原来定居于姑苏崇明(苏州府),因嗜好山水,遍游名胜,后携家小定居丹阳北乡包港(九曲河入口处),子富公成为包港包氏始迁之祖。清光绪版《包氏宗谱》载,至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包港包氏已历十三代。云阳包氏的宗祠均取先贤包拯的谥号为名,称“孝肃堂”。 目前,丹阳包氏居住在新桥、皇塘、里庄、运河、麦溪、全州、珥陵等地。包氏入闽始祖字十郎,号纯白,讳始仁。祖籍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先祖数次南迁后落籍于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旧谱相传,纯白“始贡于宋孝宗隆兴间,得选汀州教授。”又“尝权知上杭县事,解组后遂退隐小陈坑而奠宅焉。”。上杭南部边陲汀江西岸的小陈坑(今下都乡新寨村),从此成为闽杭包氏的发祥之地。跟帖时间& 07:13:03&&&&跟帖用户&
包氏的各支始祖 -- 包 咸:(公元前6~65年),字子良;后汉会稽曲阿人。少为诸生,师事博士右师细君,学习《鲁诗》、《论语》。光武即位,举为孝廉,封郎中,迁大鸿胪。明帝即位,以咸有师傅恩,特加赐俸禄,咸皆散于诸生之贫者。永平八年(公元65年)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包 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主张“练兵选将,务实边备,以御契”。后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执法严峻,不畏权势。他在朝之时,贵戚官宦都不敢为非作歹,连童稚妇女也知道他是“包青天”。他刚正不阿,为民申冤,惩治权贵,树立了清正廉洁官员的榜样。他的官升至礼部侍郎,宋嘉v七年(公元1062年)逝世,终年六十三岁,谥孝肃,著有《包孝肃奏议》十卷。明人以他断案的民间传说写成《包公案》一书,流传甚广。 包 钦:孝肃公孙太祝君康中自合肥,徙句容再徙江阴,文庄夏母包宜人墓I及夏裕轩太宜人行状。江苏文林包氏始祖。跟帖时间& 07:10:23&&&&跟帖用户&
包氏目前主要分支(部分) -- 1 安徽合肥,桐城字辈:包拯 包X 包永年 包完 林正延梦 (排行)裕福德胜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国泰允长清;礼义遵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康隆敦昌定 普兴常焕仁 景瑞益绍久 茂修贞尚宏 《万卷堂》迁桐始祖(元)裕祯,字世龙,号效伯;(迁肥始祖)(明)吏员,行名福三,字生亭。   2 某支 包氏字辈:诒德燕翼,永应习俗,作辅永远,洪泽延长,兴家有道,安国崇良,逢世楚生,敬少芳宗   3 江苏仪征谢集月塘:先继志尊祖,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授经堂》明朝洪武年间包质朴,字朴轩 配陈氏 宣德年由江西省南昌府进贤县始迁江都 后又迁至江苏省仪征市)   4 江苏仪征移居字辈:天生德金永,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与民包1993年联谱《芝兰堂》   5 江苏江阴文林字辈: 待叙排行(包拯之孙包景年后裔 孝肃奏折和家谱)《秀干堂》   6 江苏扬中三茅镇 :仁义礼智信,庸熙福泽常,平安节庆春(包旭初,扬州江扬中路568号)   7 江苏泰州兴化字辈:良国培庆,允文宗善(包拯35世) (包拯后裔,元代包实迁入)   8 山东济宁嘉祥字辈:玉金顺广殿兴, (明朝由山西洪洞迁入)   9 山东烟台包氏字辈:玉绍世敦德 (300年前由云南省迁入)   10 山东海阳 :作善维贤光宗守法,明胜子先家传元楷(明朝洪武包武,由安徽合肥迁入)   11 四川遂宁包氏字辈: 天国明正九,十大永长安。 四川大英县包九云)   12 四川邻水包氏字辈:包拯12世包元恒(1421年) 有子应大丹 志胜永嘉兰 从金万国顺 孟季月中安善述光前美   13 四川成都包氏字辈:文起能光祖, 英华奕世兴,勋尤辉国卓,万代有名真(湖北省麻城孝感乡包元恒于明朝洪武年迁至四川新都一带)   14 四川大邑包氏字辈: 林永文国龙 洪月万朝玉 启先恒煜光 清正德流长   15 重庆巴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继祥(1737年)良玉士国大 承永顺明宗 万代兴荣   16 重庆渝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溢海(1660年)洪涌宇从朝 元甲第开明 清正乾坤光 华福寿星   17 贵州贵阳包氏字辈: 国政育明良 家和发增强 忠孝福泽大 人义方正长   18 贵州冠英包氏字辈:包拯19世包万嗣(1641年)云源茂廷章 德世学中和 正恩承祖泽 祥   19 贵州大方包氏字辈:包拯19世包万象(1632年)志澄先式永 国正天兴顺 官清民自安   20 贵州普定包氏字辈:包拯20世包学诗(1651年)胜正弘士文 廷大永元其 继兴毓桂   21 贵州宣威包氏字辈:包拯 包绶 包景年 包安中 包帮直 (排行) 必有元兼俨 禳希怡什智 杞凤良 万宣 毓轸文士迎 焕汝于维其 继崇广宇致 庆圣道欣安   22 浙江乐清柳市 :包拯 包绶 包康年(公未禄卒,同宗包闻绍长子包惟莘过继) 包惟莘 汝昂履志许克善 讲明清胪百代兆 吉一朝崇祖成德 尚贤永膺福钜起(礼)秀(义)景(遵)元(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包拯第32代“起”与安徽省合肥联谱“礼”开始统一排行字辈)   23 浙江泰顺县新浦乡:文元一应,君奇士正,兆天起圣,立国长发,其祥邦家,繁荣昌盛,百世奕芳芳 (泰顺的始祖包全公是包驮公的第十代)包宅村始祖包全,生于唐天宝六年(747),唐贞元元年(785)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长溪知县。包全于唐元和六年(811),“沿剡水,跨天台,历东瓯,爱其山水之胜,风物之美,气候温暖…自安固西江溯流而上,盘桓深入,溪水潺,林峦峭耸,舸牵既穷,乃弃舟登岸而入…”见其地适于安居乐业,“遂伐木之佳者以为庐,锄活阪以为园,瀹清泉以为池,种芝术,兰芷,委此而终老…”   24 浙江台州包氏字辈:虎言随祖永成昌   25 浙江温州文成县珊溪镇:德大启文士正昌 明经广学绍忠良 光联上国家声永 瑞兆庆云化日长   26 浙江东阳市防军 :包拯 包绶 包耆(寿)年 包执中 包通直 铉绣邑宗火 孟士永德尧 良尚应烘懋 光佳锡清和 聿焕钟淳秀 炳元钦仕公 祖志恒铭记   27 浙江景宁县郑坑乡:景中时上志,廷耀德明良,国佐兴邦泰,熙光永世昌。上党郡《清河堂》(石柱村)包驮公约公元557年自润州丹阳(现在的江苏镇江)迁徙景宁县鹤溪镇,后来再次从丹阳到景宁元末明初从鹤溪迁到北山,清朝迁到石柱 。   28 浙江遂昌县湖山乡:朝立志定弦明 (建洋村)   29 浙江宁波市镇海 :包拯 包绶 包景年 包安中 包帮直 包必胜 (排行) 有元璋荣容.世胜敬昊干.深本钥仲奎.光士复盛祖.振大起(玉)于斯.贤豪庆济楚.佩玉冠朝家,从云佐圣世,海东沛德长,克承恢宗绪 (钟包村名人包玉刚)   30 浙江松阳县横樟 :包拯 包绶 包耆(寿)年 包执中 包通直 仁绍池寿忠 睿子随文庭 时希有肇大 应继经国涵,玉日士人立,志明绍加学,秉政延宗帮,永定芳世茂,成培祖德光   31 浙江建德市乾潭芝峰:正大诚(光)明,严熙纪志   32 湖北省赤壁市包氏旌义宗谱序记载:月玄丹桂,谟列贤臣,才应世昌,文廷傅能,殿堂传忠,卿所启元,克绳祖功,源远俊泉;时运亨通,家齐孝敦,志同心合,道立法存,谋求卓著,经济超群,儒林学士,美在其中;振奋向前,优风本当,兴旺腾达,华厦精尚,族勇增丁,文武其强,繁衍无尽,章节流芳。 (包月山公字淑.唐朝由河南开封府详符县迁入《上党堂》嘉鱼崇阳沔阳郧阳襄阳公安谷城陕西湖南澧洲华容河南等地居多)   33 湖北随州包氏字辈:之宗益德艳义 (殷店镇大河口乡)   34 湖北梦县沙河乡 :大光其道,振兴祖业,诗书立意,昌明宗德 (黄渡村包家塔)   35 湖北麻城 :包拯12世包明山(1369年) 蛟宣宪仲函 廷远一珠仕 朝必立文才 奎光耀德泽原承先   36 湖南泸溪包氏字辈:包拯13世包郁山(1380年)包可源 子文志永显 世大如朝廷 国正天心顺 贤良忠太昌 敦伦承先庆   37 福建上杭包氏字辈:包拯9世包纯白(1333年)包七郎 包三九郎 包千一郎 万文宗远珊 世卢协韶觐 登歧志杨育 儒业承东汉 龙图继起昌   38 青海互助包氏字辈:安邦民国泰,中华延世昌。   39 广东韶关包氏字辈:砚清.贵宗望岐玉,万宏正大光,明发永其祥,承先世泽昌,贤才洵继美,德业自留芳。跟帖时间& 09:12:44&&&&跟帖用户&
包氏的历史名人 -- 包 咸:(公元前6~公元65年),字子良,会稽曲阿人。著名东汉大臣。 少为诸生,师事博士右师细君,学习《鲁诗》、《论语》。 汉光武帝刘秀即位,举为孝廉,封郎中,迁大鸿胪,担任汉明帝的老师。 汉明帝即位,以包咸有师恩,特加赐俸禄,包咸将皇帝所赐皆散于诸生之贫者。 汉永平八年(公元65年)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包 整:(生卒年待考),泾县人。著名宋朝侠士。 少年时嗜学仗义,义聚八十余年。其书屋曾产灵芝,于是命名为“芝堂”;因家藏书万卷,又名“万卷堂”。
包 拯:(公元998~1061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著名宋朝重臣。 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进士。 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 为惩治贪官,自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农历8月,他向宋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 宋皇佑二~三年间(公元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宋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宋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农历12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农历3月正式上任,至宋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农历6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包拯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农历5月病逝,终年六十四岁。其时“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大宋朝廷特追赠官吏部尚书。著有《奏仪》十五卷传世。 包拯之妻董氏生一子,名包镱,包镱娶妻崔氏。包镱早亡。包拯之妾孙氏,生有一男孩,取名包绶,包拯夫人同长媳崔氏一起将他抚养成人。由于长媳崔氏使包拯家既后嗣有人,又能很好持家教子,因此,受到宋哲宗皇帝的嘉奖。据说皇上对包拯长媳崔氏的嘉奖辞出自大文学家苏轼之手。 长子包镱,官至太常寺太祝,不幸的是,只有二十多岁就病故了。虽然包镱当官时间不长,但在父亲包拯的教育下,政绩显著,为官清廉正直,获时人好评。 次子包绶,历任太寺太祝、国子监丞、濠州(进安徽凤阳)团练判官,四十八岁擢升潭州通判,赴任途中病故。据史书记载,包绶为官如其父,清苦守节。箱囊之内,除朝廷诰敕、书籍及著述外,别无他物,真是为官一场,两袖清风,一身清白。 包拯的孙子包永年,为官与其先辈一样,保持清廉之风。他曾任开封咸阳县主簿及崇阳县县令。为官一生的包永年死时,几乎家无余钞,身无分文,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其丧事还是两个弟弟出资为其办理的。死时人们“相顾嗟叹”,并称誉说:“包公之后,信乎有是贤孙也。”
包世臣:(公元年),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著名清朝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 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举人。曾任江西新喻县知县,对农政、漕运、盐政、货币、兵法、鸦片等问题都有论述,主张积极抗英。他还善于书法,肆力北魏,兼习二王,对咸丰、同治年间的书法很有影响。间亦作画,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L作山水图,载艺林月刊。 泾县古名安吴,世称“包安吴”。少工词章。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工书法,肆力北魏、兼学“二王”,备得古人神韵。他不但是位书法家,而是一位在书法史上有巨大影响的书法理论家。何绍基称其书名重于江南。 著有《安吴四种》,其中《艺舟双楫》下篇为书法理论,提倡北碑,主张转指,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 传世书迹较多。《临书谱》轴,纸本墨迹,草书。凡五行,共五十七字。纵144.6厘米,横74厘米,现收藏在天津艺术博物馆。包世臣学识渊博,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他为扭转宋代以后帖学的流弊,先后与阮元、康有为同倡碑学,最后致力于篆、隶北碑。一般用笔以侧取势是他书法的主要特点。此碑作品亦不例外。孙过庭《书谱》甚有右军法,包氏临之,大概也属学习“二王”的一种辅助练习吧。通篇点画饱满,但多不能横平竖直,行笔虽纵逸互用,环转连属却不强调,运笔速度较慢,多为一字一停。结体左低右高,横、竖常呈侧斜之势;行距紧凑,作品整体感强,并由于笔画不同侧面的对应使作品得以气势贯通,不觉板滞。 由于他用笔过于讲究,放缓速度,随意性也就减弱,造成线条有的地方不够自然,有作做之嫌。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逝世,终年八十岁。著有《艺舟双楫》、《管情三义》、《浊泉编》、《齐民四术》等。
包惠僧:(公元年),学名道亨,曾用名包晦生,别名鲍一德,笔名栖梧老人;湖北黄冈人。 湖北第一师范毕业,曾任《大汉报》等报记者。 1920年在武昌组织共产党临时支部,1921年7月受陈独秀委派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在上海参加编辑《劳动周刊》,同年10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主任。 1922年任中共北京区委委员兼秘书。1923年任中共武汉区委员会委员长。 1925年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第一师第一团党代表、教导师党代表。1926年任高级政治训练班主任政治教官,战时政治训练班主任,后到武汉任新闻检查委员会主席。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脱离共产党组织,1949年从澳门回到北京。 1950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任内务部研究员、参事。1957年4月起任国务院参事。 1979年病逝于北京,终年八十五岁。著有《包惠僧回忆录》。
包文棣:(公元1920~今),笔名辛未艾,浙江鄞县人。著名当代作家、文学理论翻译家。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担任领导工作。历任时代出版社编译员,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又为全国外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外文学会副会长、苏联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译有《杜尔岑论文学》等。散著见《万象》、《中国作家》、《文萃》、《解放日报》、《文汇报》等。 包文棣一生致力于外国文学和俄罗斯文学理论的译介工作,曾先后主持编辑了《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等重点图书,译作有《杜勃罗留波夫选集》两卷、《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四卷、《赫尔岑论文学》等。晚年致力于《别林斯基选集》的续译。 日凌晨1:10在上海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包玉刚:(公元年),浙江宁波人。著名香港船王。 包玉刚算起来还是宋朝包公的第二十九代孙。他的父亲包兆龙是一位经营造纸业的商人。 包玉刚小时候在上海求学,他上大学时,正遇上日寇侵略中国,书是没法读下去了。他先是到衡阳一家银行当职员,后去重庆中央信托局工作。他以宁波人的精明和兢兢业业的作风,使自已经手的业务蒸蒸日上,所以到抗战胜利,他已是重庆矿业银行的经理了。以后,他又回到上海,担任上海市立银行的业务部经理。许多人都认为,凭包玉刚的业绩和才干,再奋斗几年,行长的交椅一定会是他的了! 然而就在这时,包玉刚却出人意料地向行长呈上了辞职书,说他的兴趣不在银行方面,而在其它方面。他和父亲一起放弃了在上海的事业,全家迁往香港,靠着多年积蓄下的一点钱,去另闯天下了。 开始,他与父亲合伙,做进出口生意,从国内购买干货、豆饼、鸭毛、肥料以及牲畜饲料等土产,向外销售。后来,因为中国政府决定实行国家统办土产出口,包家小公司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以后干什么呢?父亲的选择是经营房地产,他是一个老式的商人,相信“无地不富”是真理。可是包玉刚却以自己的眼光,认为当时香港的房地产业只能坐收地租,是保守的投资,是“死的”;而且他们资本不大,去炒地皮,万一被人吃掉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他看中的行业是搞航运生意,他对父亲说:“航运是世界性的业务,资产可以移动,范围涉及财物、科技、保险、经济、政治、贸易,几乎无所不包!”包兆龙尽管不是十分乐意,但他很欣赏儿子的独立思考和勇气,所以最后还是同意了包玉刚的意见。 1955年,三十七岁的包玉刚开始了他的“船王”之梦。可是,凭他们包家当时的资金,连一艘旧船都买不起。他专门去了一趟英国,想向一个很谈得来的朋友借钱。可是那个朋友一听说他要借钱买船,就变得像个陌生人一样。不肯帮忙也罢了,他还抖了一下包玉刚的衬衣,讥刺地说:“玉刚兄,你年纪还轻,对航运一无所知,小心别连衬衣都赔进去!”这大大地刺伤了包玉刚的自尊心,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出番大事业来。 包玉刚两手空空回到香港,只好向香港汇丰银行贷款。可是汇丰银行对航运业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航运的风险太大,这些船老板不知道哪天就会被风暴刮成穷光蛋,甚至落到什么荒岛上去做“鲁滨逊”!而华人根本不懂航运,借钱给他们去买船,那风险就太大了――银行业的原则是不搞风险投资的!连碰钉子的包玉刚并不气馁,他转身就去了日本。有趣的是,日本银行竟没有要他找日本公司作担保,就同意贷款给他。这样,包玉刚才凑足了七十七万美元,再次前往英国,买下了一艘以烧煤为动力的旧货船,这艘船已经使用了二十八年,排水量也只有八千二百吨。包玉刚看着这艘小山一样的旧船,却像得了稀世珍宝一样,请人将它整修油漆一新,并且取名为“金安号”。他说,这个名字,象征着他对经营航运业的设想和构思:“金”字表示要赚钱,而“安”字表示要稳中求胜。 当“金安号”从英国驶向香港,途经印度洋的时候,包玉刚已经办好了两件事,一是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二是与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谈妥,将“金安号”转租给这家公司,从印度运煤到日本。包兆龙看着儿子坐在香港的沙发中,就安排好了这一切,也不能不佩服儿子的能耐。这艘他还没见过模样的船,就已经开始为包家赚钱了! 当时,世界各国经营航运业的人,都是采用传统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个航程,就同租用船只的人结算一次。这样不但收费标准高,而且随时可以提高运价。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和尼亚可斯,美国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云,都是这样做的。可是包玉刚却出人意料地采取了长期出租的经营方式,就是把自己的船,通过订立合约,为期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地租给别人,租用者按月交纳租金,但租金标准却要低得多。一些同行见包玉刚这样做,都讥笑他为“门外汉”,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傻瓜”!然而包玉刚有自己的算盘,他承认自己对于航运业务还不熟悉,不如先长租给别人,倒可以持续、稳定地获得租金收入;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就可以逐渐学会航运业务了! 包玉刚确实赶上了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他买下金安号的第二年,由于苏伊士运河因埃及战争而关闭,航运费用猛涨。当年年底,金安号赚的钱,就已经够包玉刚买下七艘新船了!到了1957年的下半年,航运业出现萧条,运价跌到最低点,那些搞短期出租的船主,每天都要赔老本,只有包玉刚却可以凭着合约稳收租金。事实证明他这个“门外汉”的经营策略是最好的经营策略。人们不得不承认,包玉刚的运气和眼光都是一流的! 这次低潮过去后,不少人都学包玉刚的办法,开始买旧船长期出租。可是包玉刚又改变了方针,将新船长期租给人家,旧船留着自已经营。因为,新船出租,租金自然比旧船高;而旧船自己用,效果则与新船一样。 尽管连战皆捷,包玉刚仍不满足,他认为单靠经营利润来买新船,这个发展速度就太慢了,一定要设法争取银行的贷款。当时,包玉刚还是个不太出名的小富翁,远不是银行家眼中看好的投资对象。可是包玉刚也有他的优势,那就是他自己曾做过十年的银行家,对于银行家的心理把握得很准。要找就找最大的银行,而香港最大的银行就是汇丰银行。有人说香港是由四大势力操纵的,指的就是政府、马会、汇丰银行和怡和集团。汇丰银行的资产超过五十亿美元,香港的钞票大部分是由它发行,大部分贸易也是由它支持,它发挥的作用更是难以估量! 包玉刚找到了汇丰银行的高级职员桑达士,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更凭着他对银行业务的熟悉,很快就赢得了桑达士的信任。桑达士了解了包玉刚的长租经营方式和收入状况后,当即拍板同意向包玉刚提供数额不大的低息贷款。 有一次,包玉刚有机会以一百万美元购买一艘七千二百吨的新船,并把它租给一家日本航运公司,双方议定租期为五年。日本航运公司急于用船,所以愿意出面请它的银行资助包玉刚买船。包玉刚算了一下账,航运公司应该付给他的第一年的租金是七十五万美元,那么,由日方银行给他开一张七十五万美元的信用状该是没有问题的。于是,包玉刚就去找桑达士,希望汇丰银行贷款一百万美元给他买船,他说他可以用七十五万美元的信用状作担保,汇丰银行不会有什么风险。 一百万美元可不是个小数字,谨慎的桑达士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他毫不客气地说:“包先生,你不是在向一个小孩子说你会发财吧?”包玉刚不慌不忙地反问:“桑达士先生,如果我拿到信用状,你能不能贷款给我?” 桑达士干脆地回答:“贷!只要你有信用状,我马上贷给你!”桑达士相信自己的经验:你包玉刚船还没有买,就要人家租你的船?还要人家请银行给你开信用状?这不等于是人家出钱让你买船了么?!世界上哪会有这样的好事!他认定包玉刚是在说笑话。 包玉刚一点也不含糊,他到家就打点行李上东京,他对那家日本航运公司说:“我是来拿信用状的。因为我买船的钱还差一点,只要把信用状开给我,我保证在三天之内就把船交给你们。你们信得过我,就先把信用状给我吧!” 在这场“空对空”的斗争中,包玉刚的良好信用成了最有力的武器。结果,桑达士不但实践诺言贷给包玉刚一百万美元,而且还从此确定了与包玉刚的长期合作关系。1962年,桑达士升任汇丰银行总经理,不到2年,汇丰银行便开始投资包玉刚的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汇丰银行实际上成了包玉刚的后勤部,使包玉刚的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包玉刚在汇丰银行的地位也稳步上升,后来竞成为汇丰银行的副董事长! 而日本船厂呢,也同样更加信任包玉刚,常常是要包玉刚“先把船开走,慢慢付款!” 在包玉刚的精心经营下,环球公司的船队迅速壮大,1980年达到巅峰,船数达到二百多艘,总吨位达两千万吨。国外报纸上都以大量篇幅介绍包玉刚,用的标题是《比奥纳西斯和尼亚科斯都大――香港包爵士》。第二年,包玉刚的船队总吨位达到两千一百万吨,比美国和苏联的国家所属船队的总吨位还要大,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 包玉刚虽然成为世界船王,但他也看到,航运业的风险太大,不少曾经成功的航运商都被无情地淘汰了。所以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他就开始“登陆”,将赚得的部分财产投资于越来越红火的房地产业,兼营酒店和交通运输。为了在陆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样辉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诚一起,和英国资本集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英国资本集团和华人资本集团一直是香港实业界长期摩擦的两大资本集团。自从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资本集团垄断了许多行业,华人资本长期处于劣势。然而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开始,华人资本渐渐壮大,李嘉诚等人早已跃跃欲试,要与英国资本集团一争天下。李嘉诚先是悄悄地收买英国怡和集团所控制的九龙仓的股票,已经掌握了其中的18%。但是这时,李嘉诚感到同属于英资集团的和记黄埔对他更有吸引力,而要想同时吃下这两个地方,又是他的财力难以达到的,所以他约包玉刚密谈,希望包玉刚能接手九龙仓。如果他们两人能顺利地控制和记黄埔和九龙仓,则英国资本集团在香港的垄断地位就一定会被动摇! 作为一个中国人,包玉刚早就希望华人资本集团能扬眉吐气。他也深知九龙仓的重要地位。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码头,拥有资产十九亿港元,那一带的地价早已是寸土寸金,掌握了九龙仓,就等于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物资的装卸和储运业务。所以包玉刚表示愿意接受李嘉诚的建议。李嘉诚坦率地说:“我所掌握的两千万股九龙仓股票,以四十元一股的价格全部转让给你。另外,你把汇丰银行的股票转让一部分给我。” 包玉刚知道,当初李嘉诚买这些股票时,每股只花了十三四元,但是他更知道,掌握九龙仓能为他带来怎样的利益。他沉吟片刻后说:“你每股降四元,我们马上成交!” 李嘉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两位香港的“海陆大将”微笑着握手告别。掌握了九龙仓股票20%的包玉刚,理所当然地进入了九龙仓董事局。但是他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悄悄地收买九龙仓股票。1980年4月,包玉刚宣布,他已控制了三千九百万股九龙仓股票,约占总数的30%。英国人慌了,因为他们只掌握着20%的九龙仓股票,这就意味着董事长的大权必须交给包玉刚了!也就是说,怡和集团将失去九龙仓。 怡和集团找到后台汇丰银行商议,要汇丰银行支持它足够的现金,让它有可能大量收购九龙仓股票。这年6月20日,趁着包玉刚在欧洲度假的机会,怡和集团突然发起反扑,打算以每股九十五元的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三千万股,使他们掌握的股票占总数的49%,远远超过包玉刚所掌握的股票数量,他们认为,只要这个计划一宣布,包玉刚一定会退出这场竞争。因为,包玉刚必须再收购两千万股股票才能继续保持他的优势,而一夜之间必须拿出二十个亿的现金来,简直是无法办到的事情。 包玉刚是在法国的别墅里接到这十万火急的情报的,他的心不禁隐隐作痛,深感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雄厚,他几乎要被逼到绝路上了!同时,他也意识到,李嘉诚送到他手中的,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包玉刚决心要同英国伦搏一搏。他一边放风,说还要去拜会墨西哥总统,却在6月22日悄悄启程赶回香港。几个小时以后,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谈笑风生,宣布他“到当铺里转了一转”,已经筹集了足够的资金,要以一百零五元一股的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两千万股! 第二天一早,大批持有九龙仓股票的小股东蜂拥而上,抛出他们手中的股票。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包玉刚就调动了二十一亿元资金,完成了他的收购计划。至此,他所掌握的九龙仓股票比怡和集团整整高出19%,完全控制了九龙仓! 不知有多少人在感叹:我的天,二十一亿元,要两千一百个百万富翁凑起来,才能有这么多的钱哪! “世界船王”一举“登陆”,并且牢牢地掌握了陆地的控制权!包玉刚功成名就,他所受到的尊重,远远超出了实业界的范围。在英国女王封他为爵士后,日本天皇、比利时国王、巴拿马和巴西的总统,纷纷授予他勋章或奖章。在他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他与世界风云人物邓小平、里根、伊丽莎白二世等人的合影… 尽管包玉刚有如此显赫的威望,但数十年来,他一直遵循着父亲的教诲:“脚踏实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体力行地做事。” 尽管包玉刚有难以数计的财产,但他从来不允许自己和亲属的生活过分奢侈。他每年只准许家属在夏威夷度假十天,他的女儿们一次只能买一双鞋,他从不让孩子参加香港“富翁环球游览团”… 然而,对于生养他的祖国,他却慷慨大方。新中国成立不久,首次发行建设公债,他尽自己的财力,认购公债达数万港元。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他率先购买中国建造的船舶,推动了中国船舶的出口。 1979年,他捐款一千万美元,在北京建造新型的旅游饭店――兆龙饭店;不久,又捐资一千万美元,在上海交通大学建造兆龙图书馆。他捐款五千万元人民币创办宁波大学,投资六百万美元与内地合资建造宁波钢铁厂… 纵横航运界和商界的包玉刚先生与邓小平有不凡的交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引发了包玉刚减船登陆的念头,但是,真正促成他登陆的却是与邓小平的接触。 1978年,包、邓两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性会见”,可以说完全是卢绪章的功劳。卢绪章,这位包玉刚的姨亲表兄,中共前地下党员,当年他以广大华行老板的身份活动,曾给包玉刚不少的帮助。全国解放后,卢绪章出任经贸部领导,包玉刚方知这位广大华行的表兄原来是个不折不扣的共产党员,着实吃了一惊。 1978年上半年,被“打倒”多年的邓小平复出中国政坛,重新登上政治舞台上,这一消息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香港人更是仿佛看到了曙光,包玉刚萌生了回大陆看表兄的念头,但为稳妥起见,他向国内发了一封电报,电文:“我夫人想见卢绪章夫人”。 包玉刚拍这份电报,目的是投石问路。包玉刚夫人黄秀英与卢绪章夫人是表姐妹,由她的身份来拍这份电报,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事隔不久,包玉刚就收到复电:欢迎包玉刚夫妇一同回北京探亲。电报是邓小平请廖承志发的。包玉刚立即与夫人动身启程。不过,他们没有“直接”飞北京,而是取道日本,大概是为了掩人耳目吧。 包玉刚与邓小平两人虽是初次见面,但对彼此的声望早有所闻的,心仪已久,交谈甚是投机,他们的话题扯的很开,从大陆的经济到世界的政局,从航运经营到香港前途,邓小平向包玉刚描述了他改革的构想,而包玉刚则向邓小平谈到了自己所知各国政要的看法,包括与当地的港督麦浩的私人谈话。两人足足谈了几个小时,充分交换了意见。 邓小平虽然没有给包玉刚一个明确的收回香港计划,但包玉刚从邓小平的言谈中判断出:中央会尽力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而这正是一个商家梦寐以求的。包玉刚终于下定决心海上王国搬到陆上去。 包玉刚每次到北京,都可以事先与邓小平办公室打招呼,然后安排“叙旧”。稍为留意一下当时的报道,就会发现,在1981年到1984年间,邓、包两人频频接触,举行了多次被外电报道称之为“历史性的会见”。据知情者透露,包玉刚与邓小平会面的次数,比新闻发布出来的多得多。 日,邓小平在中南海接见了包玉刚。这一回,邓小平告诉包玉刚一个中共的重大决定:在1997年收回香港!包玉刚比外界知道这个确切足足早了七个月! 邓小平同志请包玉刚放心,说中国收回香港之后,资本主义制度不变。虽然当时尚未有“五十年不变”的保证,但包玉刚从邓小平的态度中,受到鼓舞,更加坚定了留在香港、投资香港、繁荣香港的信念。 1989年9月,包玉刚应邓小平之邀请,偕同家人访问北京,在邓小平家中吃饭,两家人其乐融融。席间,善借题发挥的邓小平感慨地说:“开放可不是容易的事啊!钓鱼台也是这个问题。1979年,我支持翟经理开放。当时他们是伸手要钱的,而且还要几百万。后来一开放就好了,不仅不要钱,而且还赚钱!对!还是改革、开放好,全国也是一样,还要进一步开放哩!”这天,邓小平显得特别高兴,频频与包玉刚举杯,竟破例喝了六杯茅台酒。 在对包玉刚的盛情和为祖国建设所作的贡献表示感谢之后,邓小平突然又话锋一转:“今天吃的鲍鱼很不错,如果不改革开放,这样好的鲍鱼就吃不上喽。”席间的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被称为“中国改革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辞去了党政军的职务,后来又辞去了中顾委主任的职务。邓小平在一次与包玉刚聊天的时候说:“退休的话要趁身体好的时候退,这比身体不好时再退要强很多,而且这样对个人和时代都有好处。”邓不平的一番话,对包玉刚启发甚大。 1986年,包玉刚宣布退休,由四位女婿掌管包氏家业。包玉刚成了包氏王国的幕后主脑。 日,七十三岁的包玉刚在香港家中逝世。
包 天:(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花莲县防卫司令部参谋长。 [ 本帖最后由 lxyi 于
07:23 编辑 ]跟帖时间& 09:04:20&&&&跟帖用户&
包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2.堂号: 丹阳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忠肃。 刚毅堂:资料有待补充。 清河堂:资料有待补充。 万卷堂:资料有待补充。 秀干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 本帖最后由 lxyi 于
07:13 编辑 ]跟帖时间& 09:02:02&&&&跟帖用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信部落是真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