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是圣王 梦入神机佛我做了个梦说是求好几个地方最后告诉我说你就求胜王佛

【【【】】】你们说,孙悟空成为了南无大圣舍利尊王佛后还会不会。【西游记后传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503贴子:
【【【】】】你们说,孙悟空成为了南无大圣舍利尊王佛后还会不会。收藏
还会不会整天活蹦乱跳的。。那袈裟穿得。。。
再继续活蹦乱跳,估计会走光
走光好啊【呵呵口水
活蹦乱跳与否并不重要,悟空是只猴子嘛,活蹦乱跳是他的天性,最重要的是后传中的悟空是真正济世救人的神佛,佛自在他心中,佛界有了他这样的万佛之祖,匡扶正义才真正有了希望~~~
当然会了,毕竟是猴子吗
悟空当初只是一个从五指山下放出来带罪立功或者是带罪服役的妖猴而已。后来封了斗战胜佛不还是个本性不改吗这回只不过是晋升了佛位而已。本性还是不会改的。不过既然成了万佛之祖,而且经过了无天这一大劫,应该淡定许多了
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后,像第一集回京时这样的“活蹦乱跳”动作就再也没有了!可见不是荣哥演不好“猴”,而是《后传》悟空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猴子了。《后传》的悟空,休息之时都是在打坐,有了“佛像”。。。。。。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我们的己灵和外面的诸佛都是平等无二的
我的图书馆
我们的己灵和外面的诸佛都是平等无二的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经本,请看《语录》第五段:【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发称性四十八种大愿,依愿久经无量长劫,修习大行,至于因圆果满,自致成佛。法藏转名弥陀,世界转名极乐。弥陀之所以为弥陀者,深证其唯心自性也。然此弥陀极乐,非自性弥陀,唯心极乐乎。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属佛,亦不偏属众生。若以心属弥陀,则众生乃弥陀心中之众生。若以心属众生,则弥陀乃众生心中之弥陀。以弥陀心中之众生,念众生心中之弥陀。岂众生心中之弥陀,不应弥陀心中之众生耶。】好,请看这一段。这段《语录》把阿弥陀佛跟我们众生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事相和理体两个层面加以诠释。对我们认知阿弥陀佛,认知自性的无量光寿,以及理解为什么阿弥陀佛跟众生是母子的关系,具有甚深的价值所在。   首先从事相上来说,净土法门的这种缘起,是法界当中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因缘。《无量寿经》释迦本师为我们宣说这个大事因缘,把这种时空推溯到无量久远,阿僧只无央数的远古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时空里面,有五十三尊古佛次第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示现成佛。最近的一尊佛是锭光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因地作菩萨所得受记成佛的亲教师,又叫燃灯佛。再往上推,像月光佛、月面佛、旃檀香佛……推到第五十三尊古佛,就是世自在王佛。就定格在世自在王佛示现八相成道的时候,那个时候是一个国泰民安的盛世,众生的寿命是四十二劫。我们知道寿命长,身体就会好,福报就会大,智慧就会高深,跟佛的因缘也会深厚。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世自在王佛,为那个时代众生讲经说法。当时有一位大国王,听世自在王佛讲经说法之后,当下就开悟了,心开意解,大彻大悟。发起了无上菩提心,就把国王的位子不要了,“弃国捐王”,国家不要了,王位不要了,“行作沙门,号曰法藏”,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   我们来看这些名字的表法:“法藏”——一切法的含藏之处。“世自在王佛”,在世间得大自在,而这个“王”表明第一,无与伦比,这是世自在王佛。我们看到法藏比丘为什么听世自在王佛一讲法就大彻大悟,发起无上菩提心呢?这也跟这尊佛的甚深功德,以他讲经说法的大慈大悲的对国王的感召是分不开的。我们从他的名号就能看到,这尊佛是具有无限悲悯众生的心。虽然他成佛了,他一定要不断地来到这个世间。“世”,就代表我们凡夫众生的世间。而且他有大智慧、大慈悲,在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当中他不受它的污染,他得大自在,而且不是一般的自在,是王。所以在世间得大自在,又不断地进入世间,这没有大慈大悲的心是不可能的。由这尊佛的大慈大悲的示现,所以他的讲法也是充满着大慈大悲,充满着对世间众生慈悲不舍任一众生的悲心。所以这样的法就对这个大国王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极大的感召。他就国王位子不要了,也跟随着世自在王佛来出家、来修道。这一出家修道就把他的大愿也发起来了,法藏比丘一定要发一个不仅要自己成佛,也让十方世界无量众生都成佛的愿。为了达到十方众生都成佛的愿,所以他就要建立一个最极庄严的净土。那么这个净土是超胜十方三世诸佛的净土,来广摄一切众生到这个无忧恼处快速成佛。你看看,那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了。这个法藏比丘发出了一个超胜一切诸佛的愿,世自在王佛非常欢喜。对任何一个老师来说,他发现学生要超过自己,他就高兴了。   所以世自在王佛对法藏比丘这种大愿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说:“你只要至心去求愿,就像大海的水你用那个容器去舀,你一世一世坚持舀,就能把大海的水舀干,得到大海海底的珍宝。你这样至心发愿,何愿不得?”你一定能够实现的。所以正面给他了肯定、鼓励。但法藏比丘还是非常谦虚地说,因为世自在王佛告诉他,“汝应自知”,你建立净土,在你的自性里面你就具有这个,你自己回光到自性,就能够把你“心净则佛土净”的这个愿兑现出来。但是法藏比丘听到这个话,他没有走自力去构建净土的道路,他说:“斯义宏深,非我境界,唯愿如来为我广说十方诸佛建立净土的原理和方法。”就是法藏比丘他度众生的心非常地恳切、猛利。自己建构净土也最终能完成,但时间很漫长。所以他就希望世自在王佛为他加持,让他首先在建构净土的起点就站在佛的角度来开始。就好像一个小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看得更远。所以靠自性去建构净土,这样的境界不是我当下的水平,希望世自在王佛你给我加持,为我从佛的果觉层面给我帮助。这就是净土宗常说的法藏菩萨在因地就开了以果地觉作因地心的净土法门的这个特点,自开。世自在王佛也很欢喜,就加持他,让他看到二百一十亿佛刹的净土的庄严情况,以及秽土的情况,就是十方刹土。因为这时候法藏比丘还没有六种神通,也没有天眼通,所以世自在王佛就加持,让他看见他方世界的景物。然后就像电视屏幕一样,影视教学。一边让他看到一边告诉他,“这个庄严是怎么成就的,那个庄严是怎么成就的。修什么因能得什么果。”以及他方世界的秽土是造了什么恶因才得这个秽土的。他方世界所有众生的种类、根性、好乐,这些情况让他一一了解。这个法藏比丘听闻之后,他看到十方净土那么无尽的庄严,看到三恶道众生那么样的痛苦。所以他那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更是把它发到究竟圆满。这一念的心就让他得到六种神通,自己就得到六种神通。于是他就找了一个清净的地方,自己端坐思惟,思惟如何把十方刹土精华聚集在一起,如何对他方世界秽土的恶因给他避免,如何找出最好的方法来平等普度一切众生。他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地思惟,这种思惟的时间是五大劫,五大劫的时间。   好,五大劫这就是他最终用他的慈悲、智慧来凝聚了四十八种大愿。就好像编一个软件程序,他把它完全编制好了。这时候,他就来到世自在王佛的佛所,法会上来禀告:他完成了四十八大愿的这桩事情。世自在王佛知道他大愿已经成就了,就让他在会上宣说。这一宣说,当着世自在王佛面,也就是世自在王佛也是承佛愿力,承佛力量的加持,法藏菩萨开始宣说四十八大愿。把四十八大愿宣说完成的时候,法藏菩萨还有一个请求,瑞应。瑞相验证他的大愿是否真实。他就说,“如果我的大愿真实能实现的话,愿虚空,从天空雨种种的妙华,愿虚空作证,愿大地震动。”这个话音一落,整个的大地六种震动,天空散下种种的妙华,散在世自在王佛、法藏菩萨以及与会的大众身上,虚空发出美妙的音声。同时有一种声音告诉:“决定必成无上正觉。”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也就是法藏菩萨一定能圆满大愿,因为他的大愿是跟他的成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每个一愿都是“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于是他把大愿的完成跟他成佛紧密相关,大愿完成他就成佛了,或者说成佛了他大愿必定完成,这两者是同时表达出来的。所以我们看到《无量寿经》展示的东西,虚空发出声音是什么意思?这是法身来作证、授记。授记法藏菩萨一定成佛,一定圆满大愿,这样给法藏菩萨自身的鼓舞,以及给与会所有菩萨、声闻的一种鼓舞,都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法藏菩萨当时所发的愿,叫称性大愿。这个称性是什么意思?有的同修常常问称性是什么意思?称是称合,性是实相,如来真性。说四十八大愿是从他的真实心里面,实相心里面,真如心里面流现出来的,不是从心意识里面出来的,这叫称性大愿。这时候法藏菩萨已经是八地菩萨的水平了,所以他才叫称性。所以这个大愿是真实的,是从真实心里面流现出来的。   那么大愿结成之后,一定要用行持来圆满。所以法藏菩萨发愿之后,就“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无量劫以来,就为了实现这四十八大愿,来积功累德,广修菩萨六度万行,示现种种的身份,供养诸佛,下化众生。这样的过程是经过无央数劫了,也是非常非常久远的时间,来修习菩萨的大行,大乘菩萨的行持。这样在因地当中,他因地的行持是大乘的行持,就叫圆融、圆满,在果上就成就了。果上成就,当四十八大愿成就之后,他就产生了一种力,叫愿力。这种愿力自然地就把法藏菩萨所有微细的烦恼,全都破除了,所以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阿弥陀佛。当他成佛的时候,这个法藏菩萨就转名,就称他叫阿弥陀佛。他所建构的净土就叫极乐世界。那么为什么称为阿弥陀佛?他用大愿把自性的法藏的珍宝全都显发出来了,就是无量的功德。无量功德当中有两个核心的功德,一个是无量寿,是我们法藏里面的寂定;一个是无量光,就是法藏里面的照用。因地当中的法藏在果地上就是无量光寿,也就是阿弥陀佛。那么极乐,你看法藏比丘在因地当中他作大国王的时候,那个世界也很快乐,自然微妙的五欲。但是那种快乐,还是跟痛苦有一个对待,还是不究竟,还是会转化为痛苦。等到他所成就的净土,是离开了苦乐对待的那种乐,是法性的乐,是涅槃的乐,所以就叫极乐,离开对待的。这桩事相在传达一个什么信息?法藏菩萨是观察我们这些众生,这个发愿是为我们发愿的,这个净土是为我们建立的。最终的目的是要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令我们到净土成佛的,我们应了解这桩事情。   好,那进一步从理论上来诠释,阿弥陀佛为什么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他里面包含着法界的奥秘,心性的秘髓。是由于法藏菩萨,他身证——就是身心契证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这个功德。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由他的愿心、清净心、平等心流现出来的。净土的全体的依正庄严就是他的清净、平等、正觉的心,这叫唯心净土。他所证到的自性,就是自性里面无量的功德法财、无量光寿他证到了,自性弥陀。所以他把唯心净土、自性无量光寿证到了,他就当称阿弥陀。所以现在在果地上,我们观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那在理性上一定把握这是自性的阿弥陀,是唯心的极乐世界。那这个对阿弥陀佛来说,他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对于我们这些众生来看,也可以称为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只不过是我们还掩盖在烦恼里面,在因地当中具备,这个法藏菩萨在果地上圆满而已。进一步地阐述一下,这个阿弥陀佛,就是法藏菩萨他所证到的唯心、自性。这个唯心、自性也是我们众生具有的呀!我们跟阿弥陀佛也是平等的,也是不二的,也是不增不减的。所以法藏菩萨证到了什么成为阿弥陀佛呢?是证到了我们众生介尔一念的体性,他证入了,他就成了阿弥陀佛了。但这个介尔一念的体性我们当下也是具有的呀!所以从理体上我们跟阿弥陀佛平等平等,是不二的。但这个心性,不是仅仅属于佛,也就是这不偏属于佛,不是说阿弥陀佛来专有的,不是这个。就好像知识产权,“这是我的知识产权,不是你的知识产权”,不是这样的。他是共有的,不是偏属于阿弥陀佛那边,也不是偏属于众生这边。但这共有里面,却有主伴的关系。如果这个心性是属于阿弥陀佛的话,这就以阿弥陀佛作为主,我们众生就为伴。伴就是伴随,我们任何一个事情都有主和伴。就好像我们中国周易讲阴阳的关系:你两个人呆在一起,肯定有一个为主,一个为伴;一个家庭两夫妻,男为主,女为伴;一个单位上司为主,下属为伴。   那么佛来到这个世间他也有主伴,你不能有两尊佛同时示现,一定是一尊佛。你即便是他方世界佛再来,也要示现菩萨的身份,为伴,主伴要圆融的。所以我们看到任何地方,都发现这个主伴它一定是法界当中、宇宙当中的规律。就好像两个城市在一起,也是一个为主,一个为伴,一阴一阳。在北方,以北京为主,天津就为伴;在江西,两个城市很近,像南昌为主,九江就为伴。一阴一阳,它一定是一种协调。那么我们跟弥陀之间的关系,在平等当中有主伴的关系。当以阿弥陀佛为主的时候,我们众生就为伴。为伴呢,我们就是阿弥陀佛心里的众生,阿弥陀佛广大的法报化三身,都能够包容九法界众生在里面。你看就像观世音菩萨那个身体的光里面,有五道众生在光中显现一样。所以我们所有众生都在阿弥陀佛的心内,这是第一层关系。如果把这个心属于众生,就是以我们众生为主的话,那么阿弥陀佛就为伴。阿弥陀佛就是我们众生心里的阿弥陀佛,这两者是可以互为主伴的。互为主伴才是平等,对等关系。如果总是以你为主,那就不平等了,所以这只是互为主伴。   那么这样的关系就好像摩尼珠,有这个因陀罗网,因陀罗网它有一千个宝珠,这一个珠子里面就包含着其他所有珠子的信息。当你注意一个珠子的时候,以这个珠子为主,其他珠子的光影就投注在这个珠子里面。当你注意另外一个珠子的时候,其他的珠影,珠子的光影投到那里面,就以那个为主。当以一个为主的时候,九百九十九个为伴就融聚在那个地方。这样阿弥陀佛也是一颗珠子,我们也是其中的一颗珠子,所以我们这些珠子的光影也在阿弥陀佛的那个珠子里面。同样阿弥陀佛的珠子,以我们为主的话,阿弥陀佛珠子的光影也到我们这个珠子里面来。这是华严的一个玄门,,叫因陀罗网无碍门。我们通过这个比喻,来比喻我们同阿弥陀佛关系是互渗相即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如果这样,我们念佛就显得非常地亲切。那么我们念佛是什么?是以阿弥陀佛心中的众生。我们是在阿弥陀佛心中,是以阿弥陀佛心中的众生,念我们众生心里的阿弥陀佛。那这样的感应就是当下的,就是立时的,不隔时,不隔空间的。岂不是众生心里的阿弥陀佛马上就能够应和弥陀心中的众生了?大家思惟一下这个道理:阿弥陀佛就在我的心里,我也在阿弥陀佛的心里。我以阿弥陀佛心中的众生这样的关系,来念我们众生心里面的阿弥陀佛。你说这种感应、这种应和,是不是当下的?是不是非常亲切?佛菩萨有时候说,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儿子,母子的关系还是显得很亲切,但是还有点疏远。最后直接说是佛菩萨把众生就看作是自己,等同自己。它就比母子关系、亲友关系更亲切了。我们跟阿弥陀佛是一体的,阿弥陀佛是把我们看作是自己,就更亲切了。一定要把这种同体的理和事,把它搞明白,我们跟阿弥陀佛是这种关系。   好,请看下一段:【但佛悟此心,如醒时人;众生迷此心,如梦中人。离醒时人,无别梦中之人,岂离梦中之人,别有醒时之人耶。但梦中之人,当不自认为真,亦不离梦中之人,别求醒时之人。唯应常忆醒时之人,忆之又忆,则将见大梦渐醒,而梦眼大开。即梦中能忆之人,便是所忆醒时之人。而醒时之人,非梦中人也。梦中人众多,醒时人唯一。十方诸佛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此乃即一即多,常同常别,法尔自妙之法也。念佛之意,大略如此。】好,请看这一段。我们常常讲,念佛一法是一代时教,深法作浅法讲的一个楷模,它的义理极深。   那么我们看这段话,是不是义理极深呢?有时候我们绕来绕去,这在谈什么呀?好,这进一步从“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我们跟阿弥陀佛心性平等、共有这一点再进一步来探究。虽然我们跟阿弥陀佛共有的这个心性之体平等无二,但是在它的断惑、修德层面,是有差异的。阿弥陀佛因地发大愿修大行,圆满大愿的过程,他已经悟到了这个心性。契证到心性的圆通常,把心性的无量光寿把它彻底彰显出来了。这样就像他是醒过了的人,醒了的人,醒就是觉啊,从梦中醒过来了,朗然大觉了。但我们这些众生呢,虽然也有无量光寿的心性,但是我们在迷的状态,还在迷惑颠倒,还是把这个无量光寿的心性反而把它作了起惑造业的能量,轮转不休。这就像梦中人,还在睡梦当中,他醒不过来,一个梦接一个梦,而且大多数都是做的噩梦,梦做的一环扣一环。我们这个心性早就迷失了,有无明就是大梦,称为无明大梦,我们都是梦中之人。好,我们了解了这样的差异,但尽管有这个差异,仍然跟醒时人是密切互动的。我们这个梦中人是从哪儿来的?不是凭空而来的,他还是不离开醒时之人。也就是说,我们在六道轮回,在这做梦,噩梦不断,但是无量光寿还没有离开我们。它时时还在观照着我们,还在如母忆子地怜悯我们,但是我们不知道有个母亲在怜悯我们。这个母就好像“醒时之人”,我们性德当中的无量光寿,在事相上表达就是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阿弥陀佛。   所以这个离开“醒时人”没有“梦中之人”,进一步说,你离开梦中之人,也不会有醒时之人。我们在那儿做梦,就好像什么?比如一个比喻,就好像一个转轮圣王,他睡在一个很华丽的龙床上,穿的是很华丽的衣服,长相也非常庄严,非常魁梧。然而他睡在龙床上,在那里做了个梦,梦见什么?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蚂蚁。蚂蚁呢,在那个台阶上,就那么找食、觅食,找饮食。可能那个台阶上正好就有一点比较荤腥的食物,这蚂蚁都赶紧去,相互之间还在那里竞争,还在那里打架,为了争夺那一点荤腥的食物。当在做梦的时候,这个床上的这个,他在做这个蚂蚁的时候,他的全体就是那个蚂蚁,他不会知道还在那个庄严的床上有这么一个庄严的形象,他一下子变成那么陋劣的一个蚂蚁。就好像我们现在在六道轮回这么苦不堪言,面目狰狞,但是我们不知道却是无量光寿啊!但无量光寿在那睡着了,他做的梦,梦见了蚂蚁,就好像我们在这儿轮转,忘记了我们就是阿弥陀佛那种身相庄严的情况。但这个蚂蚁跟这个国王之间,他没有离开,是这个国王做梦梦成了蚂蚁,那个蚂蚁如果一下子梦醒了,他睁开眼睛一看,“哎!原来躺在龙床上,我是这样庄严的啊!我怎么会是这么卑劣的一个蚂蚁昆虫呢?”大家想一想这个道理。所以是“不离梦中之人,别求醒时之人”。你就是梦做的蚂蚁,那醒过来你还是醒时之人,那么庄严。所以只要在梦中之人,你不把那个梦境当作真,你能理解梦境的空性,梦幻泡影,你当下这个不离梦中之人,你就是醒时之人。   诸佛如来示现在这个世间,他干什么事?他不干很多事,就是唤醒我们。我们本来就是具有佛知见,本来就是无量光寿。只不过是在梦里面,在那里变得这么卑劣,在梦里面受苦,叫“救命”。你说大家都作过父母,当你的小孩在睡觉做噩梦,“救命啊!这个老虎要咬我。”那你这个作父母的是不是真的拿一个工具去赶老虎啊?你唯一帮助他的是:“醒过来、醒过来、醒过来。”醒过来他就没有了嘛!这就是对他最大的帮助。那么诸佛菩萨示现八相成道,也就是让我们醒过来而已。为什么要说那么长时间的般若系经典?要谈诸法的空性,要不断地说诸法的苦、空、无常,如梦如幻如影如电如露,它都是让我们醒过来,不要把梦中的境界当真,你从梦中醒过来,你当下就是醒时之人。当下就知道原来我还是这样庄严的转轮圣王的形象,不是一个蚂蚁。是不是啊?但是这个要把它醒过来却不是很容易了,非常不容易。所以,阿弥陀佛就找到了一个让我们醒过来的方法,就是让我们在梦中念佛。因为佛号里面都是朗然大觉的境界,都是醒过来的境界,都是醒时之人的功德,所以就让我们常常忆这个名号、念这个名号。你念念念,越念呢,就叫声声唤醒梦中人。我们主人翁在睡觉,在酣睡,现在要把这个酣睡的主人翁,就是无量光寿,把他唤醒。怎么唤醒呢?念佛唤醒。不念佛他永远睡在那个地方,永远执著他梦里面那个卑劣的身体为他真实的身体,我们可怜就可怜在这里,所以让他念阿弥陀佛。   大家都有这个体验,有时候做梦,梦到冤家对头要追赶自己的时候,这时候作噩梦的反而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念,哎,马上境界就变了,就会醒过来。这是个小梦醒过来,如果我们进一步向那个冤家对头拿着刀要杀我们的时候,那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老是这样念念念,可能这个见惑、思惑、无明惑、尘沙惑,无明惑都给你破了。破了你就(知道):哎呀!原来我确实也是阿弥陀佛啊,我怎么是这么苦恼的众生呢。所以念到见这个梦,慢慢地要醒过来醒过来醒过来了,你醒过来,这个梦眼大开。我们就不是在梦中看到那个虚幻的境界,梦眼大开就知道原来我昨天晚上做的梦都是假的,都是幻化出来的,我怎么那么去当真!马上智慧就开了,梦眼大开,就是般若智慧的眼开了,慧眼开了,法眼开了。这时候才知道,在梦中念佛的那个人就是所念的阿弥陀佛,你看多亲切啊!   法藏菩萨发愿是让我们大家都成为阿弥陀佛,都是无量光寿的。这样也就是知道,醒时之人无量光寿,可不就是与梦中人在体性上平等无二吗?所以在这里,为什么有两句话是我们祖师常常说的,你通过这个了解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我们跟阿弥陀佛体性无二,就是“内重己灵”。向内心要尊重自己的这一念心性的尊严、灵性,它是可以成佛的,它本身就是无量光寿的。但是在这个“内重己灵”当中,我们还是信不及,显发不出来,所以就得要“外慕诸佛”。外慕,在外面仰靠阿弥陀佛来把我自己的己灵完全彰显出来。那么我们的己灵和外面的诸佛都是平等无二的。所以如果在梦中能念佛,我们梦中之人就是醒时之人,换句话说,醒时之人也就是由于一念无明妄觉成了梦中之人。所以在佛的眼里,一切众生都是佛。但是他以成佛的秉性,却由于迷惑颠倒,六道轮回,冤枉受苦,这叫可怜悯者,枉作轮回苦众生。本身他是无限尊严的一尊佛呀!是这个道理。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但是在无明大梦的人众多,从梦中醒过来的只有一个。这里讲唯一不是一个,是说什么呢?就是他醒来之后就是“一”,在梦中就是“多”,梦中为什么多呢?由于梦里面各人的业力不同,他所感招的境界不同,受的苦乐的状态不同,它的差异性很大。但醒过来之后,就好像众流回到了大海,等同一味,它是平等相,唯一。所证到的是“一”不是“二”。所以这里用《华严经》的一个偈颂:“十方诸如来”,就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他醒过来之后,“同共一法身”,所证到的是一个法身,是同体的法身,没有多个的法身,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这时候他的心也是等同的,是一个心,这种心诸佛所证到的,都有大慈心、大悲心、平等心、怜悯心、欢喜心、清净心,它都是一心。那么一心里面所开发的智慧也相等,契入到那种一心的体性就能开凡性大用无量的智慧。这种智慧有根本智、有方便智,这些智慧,诸佛所证到的能力也是一样的。那么智慧显现在“十力四种无畏”,它也是相等的。佛的果地上的十种力,这是佛教常识,但是我们还是要了解它,这样我们对成佛就有一种向往之心。成佛有什么好处?成佛具有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无量的富贵庄严相比较我们众生就太可怜了。   那么“十力”,我在其他地方都曾经说过,在这里就是,佛能够知道“是处非处之力”,知道你修这个因能得那个果,修不同的因就不能得这个果,“是处非处”都了了明白。知道一切众生的业力差异,知道在禅定解脱当中的种种境界,知道众生的种种理解,众生种种的好乐,知道无量的宿命,他的天眼,他的宿命,宿命通,知道众生什么时候永断烦恼习气,这些他都知道。如来的十种力,就具足着普度一切众生的力量。“四种无畏”,佛讲经说法如狮子吼无所畏,他说自己是一切智人,这样说出来是无有畏惧,他就是一切智人。他说自己漏尽通,他无所畏,没有畏惧,他就是漏尽通,一切烦恼习气都没有。当他开示众生的时候,说你做某件事情是会障碍修行、障碍正法,这个说障道法无有畏惧。以及你修什么法能得什么果,这样的过程说出来无有畏惧。但这种十力、无所畏也是平等具有的,这就是把我们心佛众生等无差别这个心性展开之后,他具足的法身、报身、应化身、无量的功德,诸佛都是平等的。既然诸佛平等,也是一切众生平等,我们成佛也具有跟佛一样的“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具有这样一个德能。   那么这就是具有大乘圆教的道理,即一即多,常同常别。即一即多是什么意思?刚才我们讲过因陀罗网的珠子的比喻,一个珠子里面,含摄着所有珠子的信息,不就是即一即多吗!即一个珠子含摄所有珠子的信息。也可以说即多即一,这多个的信息,也就是一个。所以常常说,一法具足一切法,就是这个道理。你修一个法,就具足所有法的功德;你念一尊阿弥陀佛,就等于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你往生西方净土,就等于往生到十方无量的刹土,这就是即一即多。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会说,“我光念阿弥陀佛够吗?我是不是还要念地藏王菩萨,还要念观世音菩萨,还要念药师如来?”好像你给每一个佛菩萨都派了一个任务,派了一个功能。从差别性来看,你这样讲也不是说没道理。但是从大乘圆教的理念来说,你要坚信,你念一尊阿弥陀佛名号,就等于念到所有佛菩萨的名号功德。因为一法具足一切法,这就是即一即多。   常同常别,常同,同是从圆融的角度,从理体上来看,它是平等的,它是一相的,这就是它的常同。但是它有别,常别是从行布的角度,从事相的角度,从缘起的角度,又有它的差别。比如阿弥陀佛跟十方诸佛的功德,从所证的法身来说,他是同等的,就是“力无畏亦然,一心一智慧”。但是从事相上、因地发愿来看,他又有所不同。阿弥陀佛发了一个超胜十方诸佛的大愿,所以他显现的无量光,在应化身方面,在兑现他因地的愿力方面,能够遍照无量无边的刹土。然而其他的诸佛,由于愿的不同,有时候其身光,或者照一由旬、二由旬、百由旬、千由旬,乃至一佛刹、二佛刹,乃至百千万亿佛刹,它有这个差别。但是阿弥陀佛的光可以遍照无量无边的佛刹,只要有众生的地方他的佛光就能过去,就叫无量光,这就跟其他的诸佛又有差异。这差异是他因地当中发愿不同所导致的差异,这样来理解常同常别。这就《华严经》讲的圆融和行布的关系:圆融是理体的常同,行布是事相上的差别。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理和事之间一定要把它观照到。那这些事情都是在法性当中自然而然的无作妙用,不加造作的,不加谋划的,它在法性当中自然就会运作出来,自然就会显现理体当中的圆融和事相上的差别之相。那么念佛的大意,概略就是这个样子。   你看念佛可不简单呐,它里面包含着大乘佛法最圆顿的理论作为背景,作为它的依托。但是佛很慈悲啊,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对于上根利智,可以跟他讲这些理论;对于中下根机,不懂,不懂也没有关系,你老实去念,也能够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潜通佛智。慢慢地,念得久了,也能把这些常同常别,即一即多,这些醒时和梦中的内在关系,你也慢慢地明白了。但开始可能觉得很难明白,很难明白也没有关系,你就认可自己:“我是还在梦中之人,我怎么醒呢?念佛就能醒。”你只要有这个观念,也不错。不是一般的昨天晚上睡觉的醒,而是从无明大梦里面醒过来,那可了不得了,你一醒过来就是佛了。原来发现,就好像那个蚂蚁做梦,它醒过来原来是一个转轮圣王躺在华丽的床上。这梦眼一开,可是大吃一惊了。到那个时候也不会吃惊了,他平等,平等心上来了,是这桩事情。所以这桩事情没有佛跟我们讲,我们哪会知道啊。当我们在一个蚂蚁的状态,就执著我是蚂蚁,蚂蚁王国,在蚂蚁王国我要当什么官,我要去保持我的位置,它通身都是蚂蚁这样的一个世界的观念,他哪会想到还是一个转轮圣王躺在那里?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自己就是阿弥陀佛啊,我为什么还在这里轮转不休,阿弥陀佛如慈母呼唤了我们十大劫,我们还不赶紧回去。这个娑婆世界的客路溪山,谁想贪恋就让他贪恋,我要回归到极乐世界的极乐故乡,故乡明月还在召唤我们,故乡明月还在照亮我们,只不过我们还在做梦而已。要回家!要成佛!念佛大意就是这个样子。如是相、如是性、如是说、如是教、如是行、如是证,就好了。   好,我们来看下面一段。第六段,请看语录:【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好,先看这一段。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要如是地认知。在这个世间上,最值得珍重的,是精神,不是其它的物质消费。这个精神,就是我们的能量。道家也讲,里面有三宝,是精、气、神。我们的这个“精”,就是我们摄取的食物、养料能够转化为精,进一步地转化为神——精神。这个精神就能够投注在某件事情上,让它成就,没有精神是没有办法做成世间和出世间的事情的。所谓的能量、能源。好,这是精神。   世间最可值得爱惜的是光阴,就是时间。你看我们很多人觉得生命、时光都不知道怎么打发,一天到晚到娱乐场所去闲逛,这时间他认为是体现不出价值。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短短的七八十年的光景,你的上寿也很难超过一百岁啊。就是这个七八十年的时间,你说,睡眠时间要减掉三分之一,童年阶段和老年阶段,掐头去尾要去掉二十年,中间的吃喝拉撒要去掉很多时间,养儿育女奔波事业要很多时间。最后你说说有多少时间,用在我们解决生死问题上的,道业上的?光阴非常有限哪。所以我们了解这个,真的觉得要珍惜时间,不能浪用时间啊!而且这个时间具体到就是在念头当中,我们的时间观念是在念头的变迁当中建立的。这当下一念过去了,就是过去,或者叫昨天;当下这一念是现在,今天;将来的一念是明天,是将来。就在这个念头的生住异灭,这样的情况构成了过去、现在、未来。   那么这个念头当中,要落在什么地方,打什么念头,它却是决定十法界的。如果这一念头是念佛,放在“南无阿弥陀佛”净念上,那么佛的法界就缘起了。“终日不变,终日随缘”,我们随什么缘,随净业之缘就佛界缘起;如果随染缘就九法界生起。比如这个水,“性水真空,真空性水”,这个水,你随清净之缘就成了八功德水。你这个水随“贪、瞋、痴”的染缘,就成了地狱里面油锅里面的油。沸油和那个屎尿、血河,它也是水。同样是水,它的表现作用不一样,这就看随什么缘。但是无论是血和油锅里面的油,它的实性还是相等的。所以了解这个,我们只要动一个念头,就有九法界的种子生起来。所以这个精神,体现在念头当中,你不要去珍重它吗?你还能去打念头吗?再从时光来看,孔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时光就像江河的水,一去不复返。庄子也说,“如白驹过隙”,就像阳光透过窗户的隙缝一样,这样的快。我们每天的晚课就是“是日已过”,今天已经过去了,我的生命也减少了一天。然而我们的道业怎么样啊,我们在生死——腊月三十到来的时候拿什么去抵对啊?“如救头燃”之感出来没出来啊?一寸时光就是一寸命光啊,生命的光啊!我们还不爱惜吗?所以我们如果知道精神是这样的珍重,就不会去浪费地使用。不会浪费使用,那念头最好的使用就是让它念佛,是最有价值的使用。除念佛之外的精神的使用,都是属于浪用的范围。那么光阴不能虚度!怎么叫不能虚度呢?你每时每刻都在熏修净业,就是我们念佛,包括净业三福、读诵经典、拜佛,熏修这些净业,它是“熏”。这个净业属于真如,就熏习我们的阿赖耶识,使阿赖耶识的种子透过熏习产生新的净业的种子。修行就是熏的过程,叫熏习。   好,请看下面:【倘置佛名而别修三乘圣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钧之弩,为鼷鼠而发机,况造六凡生死之业乎。倘置净业而别取权乘小果,亦是虚度光阴,亦是以如意宝珠,而贸一衣一食,况取人天有漏之果乎。如是珍重,如是爱惜,则心专而佛易感,行勤而业易精。果得真生净土,亲见弥陀,时承开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证法界。延一念为长劫,促长劫为一念,念劫圆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爱惜之报乎。】   在这一段,我们深刻地了解到,彻悟大师这种对人的生命所体现的精神和光阴的这种崇高的期待,这只有一个真正的修道人才能把生命高扬到这个层次,来加以肯定和提倡的。也只有对念佛法门,这种殊胜利益有深刻地体会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开示。如果我们把念阿弥陀佛名号放在一边,去另外去修三乘的圣行,三乘就是修声闻、四圣谛、三十七道品、数息观这些。缘觉,十二因缘,菩萨权教的六度万行,这些声闻缘觉菩萨的也是圣贤的行持,它也很有利益,也不能说它不好。但是对一个念佛行人来说,你不去念佛,去修那些声闻缘觉菩萨的行持,这就叫什么?这就叫浪用精神。这话对现在很有指导意义啊!现在很多念佛行人很可怜,念念佛之后听说哪个法门好,他都放下念佛去修其他的。甚至还不是三乘的修行,甚至练气功,都把他引过去了。听说练气功能够身体好,能够开天耳,能够开天目,他一下子都过去了。你修声闻、缘觉、菩萨的行持对念佛行人来说就是浪用精神,就是把你的精神,这种能量就像投资一样,不是投资一个最好的项目,不是利润最大化的项目,而是投资了一个不怎么赚钱的项目,甚至是投资了一个亏本的项目,是这样的东西。   这里有个比喻,就好像是“千钧之弩,为鼷鼠而发机”。这个兵器当中有个“千钧之弩”, “钧”就是三十斤为一钧,千钧之弩,弩就是用扳机,叫机括来发射的弓。那么,这么一个重武器,一定是一个重大的目标,它才能够用机括来发机,来射对方的。这就表明我们的这个精神,我们人身难得,生命非常短暂,这几十年的精神就好像“千钧之弩”,我要为一个崇高的目标、相对应的目标才能发机,才能射箭!是不是啊?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这样宝贵的精神来念佛,这就对应了。但是如果你不是念佛,你去修声闻、缘觉、菩萨的圣行,这就好像你把千钧之弩为一个鼷鼠,鼷鼠是——老鼠本身就很卑劣——是老鼠里面最小的一种,你为一种最小的老鼠用“千钧之弩”去发机,你说,这不是太不值得了吗!好,进一步说,你用“千钧之弩”为修三乘圣行,都是为这最小的老鼠发机。你再用你的精神去造六道凡夫的生死之业,那就更可怜了,更可悲了,更可叹了。所以我们看到这段开示,祖师这种宗教情怀,是太崇高也太恳切了。所以我们说,念佛行人一定要把念佛作为唯此惟大,第一的一件事情。尽管其他世间的善也要做一做,但它不能冲击到念佛。有的人喜欢做慈善事业,一天到晚就是做慈善,他把佛号都忘了,都不念了。叫他念佛:“我没有时间呀,我要去扶贫,赈灾,放生!”做很多很多这样的事情。我们说这些东西作为助行也是要做,但是有一个主次的问题。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要用在念佛上,兼带其他东西,这才有点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的样子,你是为生死的问题。修三乘行持都不应该,更何况去造六道轮回的生死之业,这是从精神上来说。   那么从光阴上来看,如果你把这个修净业放在一边,而去取权乘小果。权乘小果,权就是从实开权,也就是三乘法,也就是声闻缘觉。本来佛来这个世间,就是说一乘法,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让大家都成佛。但是我们众生的根机陋劣,他接纳不了,信受不了,所以就由这个实法,开出权法。权巧方便,给他设立一个化城,让他先断见思惑,成为阿罗汉。然后慢慢引导他趋向大乘的佛果,这叫权乘。所得到的果,阿罗汉,断见思惑,离开三界的轮回,断分段生死,但是离成佛还很遥远。那么我们修净业是直接指向成佛的,中间不停留在化城,不去取证偏真涅槃。如果我们把念佛放下,把取证大乘的佛果放下,去取偏真涅槃,去得一个九次第定就满足了,那叫虚度光阴。如果你在偏真涅槃当中,还很享用,还不想继续往前走,生不起大乘菩萨心,生不起庄严净土、利益众生的心,你这个都叫“焦芽败种”,永远不能成佛啊!那真的是叫虚度光阴,我们这一辈子宝贵的光阴就给虚度了。就好像我投资,投资了一个亿,最后一点回报都没有,浪费了。就好像以一个价值连城的如意宝珠,有一种摩尼宝珠,为什么叫如意?如意就是你念头一动,想要什么,那个宝珠就能够流出什么。一般转轮圣王应世的时候,由他的福德的力量来感召如意宝珠。他把一根长杆,把这个如意宝珠系在长杆头上,他自己斋戒沐浴,就来祷告。因为转轮圣王都是修十善法的,能够有慈悲心利益众生。当他看到众生没有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等的时候,他就祷告那个如意宝珠。这一祷告,如意宝珠就流现出很多很多的衣服,很多很多的粮食,很多很多的医药,就能够布施给很多贫穷的人。   那么这样的如意宝珠,可以说是无价的。你把这个无价的如意宝珠,你卖了去贸易,换了一件衣服、一餐饮食,你说合算不合算呢?所以说是这样的一个关系。你取这个声闻的佛果都像摩尼宝珠来贸易一件衣服、一餐饮食一样。那如果你取人天的有漏之果呢?得人天福报呢?那就更糟糕了。所以祖师大德常常说,念佛行人千万不能去求人天的福报!你简直对念佛的利益,这种如意宝珠一点认识都没有。甚至还有的人连人天福报都没有这种境界,还有求什么?求死后多点元宝,念一声佛号我死后多一个元宝,阿弥陀佛!元宝一个、阿弥陀佛!元宝一个。那你说又是什么?真是很可怜啊!这个如意宝珠是能够让我们成佛的,让我们成为阿弥陀佛的,让我们也有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智慧、无量辩才、无量福报、无量相好的!我们怎么能搞成这个样子呢?所以如果我们在知见上,我们为什么建立正知正见?这就帮我们建立正知正见。如果能够对我们的精神是这样的尊重,对我们的光阴是这样的爱惜,那么尊重精神就是念念执持名号,尊重光阴不虚度,就是每时每刻都在熏修净业,这样就使我们的心很专了。心专,一定要专一,不能心散。当我们专一的时候,就能够容易感通阿弥陀佛。当我们净业行持非常勤劳、不间断的时候,我们的净业就容易精熟,它是这个。所以念佛并没有什么诀窍,只要我们至诚、恳切、专一去念,就能解决问题。不管你水平怎么样,它是三根普被的。你就是世间说聪明一点,愚钝一点,只是事相上一点小小的差异,他再愚钝的人,他的心性本体跟佛是平等无二的。   你看清末的时候,有一个很笨的人,笨到什么程度呢?生活不能自理,他有个老母亲给他料理生活。最后他老母亲去世之后,他整个的就没有办法,睡在一个破茅棚里面。大家看到他可怜,给他一点钱。他连钱都算不清楚,一文钱、两文钱,算不清楚,讲话也讲不清楚。基本上就是处在一个饥寒交迫,活不下去的情况。当时有个道士叫王道人,就怜悯他,可怜他,收留他做弟子,到道观里面去。就叫他王痴头,愚痴啊,愚痴到极点就叫王痴头,给他这个名字。每天就让他打扫卫生,到山上砍柴,传了他一个修行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晚上,让他一支香,一边拜一边念。这个王痴头开始连“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都念不清楚,念了前面两个字后面四个字念不清楚,后面两个字念清楚了,前面四个字念不清楚。就“南无阿弥陀佛”都念不全的。所以经过很长的时间训练,他把六个字念得像那么回事了。但是他烦恼重,一念就打瞌睡,就要睡觉。所以他的师父王道人等他睡觉时,就准备一根长竹竿,他要瞌睡了就敲他几下。“你已经愚痴到这个程度了,你还昏睡,赶紧修行!”就打他。他在师父的逼迫之下,白天干活,晚上就是磕头、念佛。就这样慢慢地、慢慢地他就念,这样念了三年。三年哪!有一天他师父看到他就想打他,这时候王痴头发话了,他说:“师父啊,你现在可打不得我了。”他说,“你枯坐了十八年都没有消息啊,如果你能像我这样修行,那早到西方去了。”还竟然教训他师父了。他师父觉得今天怎么回事啊?第二天,这个王痴头登上了山上的峰顶,面对西方,合掌,往生了。往生之后火化还烧出了几颗舍利子。这是一个这么愚钝的人,他的成就。他的成就就是愚不可及,他什么想法都没有,他就专,就是拜佛念佛,感通阿弥陀佛,他在山顶上合掌面西往生了,比他的师父高出很多,这叫愚不可及啊!所以我们念佛,为什么现在得不到消息,就是心不专,行不勤,这山望着那山高。念念佛又觉得听说哪个法门好啊!哪个修行方法又能马上开悟,哪个方法持个咒能够消很多业障,听说还能即身成佛,得这个神通,他一听这些心里就动摇。今天张三明天李四,帐帐不清,路路不了,所以他就修行几十年,一头雾水,没有消息。我们说,“心专则佛易感,行勤则业易精”,一定要把这个落实到我们的净业修持里面,这样就决定能蒙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万修万人去。   如果我们真的成就了,生到西方净土,就能华开,莲华开了,就见到阿弥陀佛了。那么见阿弥陀佛,就能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了,就当面能够听到阿弥陀佛慈悲的梵音了,就能够做阿弥陀佛的弟子了。我们拜了一个最好的大善知识,那个明师就能出高徒了,就能很快悟证到自己自性的无量光寿了,就能够身心证入到一真法界了。证入到一真法界他就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就能够念劫圆融。你一念,可以延拓无量无边的劫。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瞿目仙人,瞿目仙人就有念劫圆融的功德。他手握着善财童子的手,善财童子就感觉到自己在无量无边的佛刹,去供无量无边的诸佛,听很多很多的讲经说法,普度了很多很多的众生,他似乎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很多劫。但是等他做完以后,当下回过神来,原来就站在当地,瞿目仙人还在握着他的手。在握着手的片刻当中,他经过了无量劫。就好像汤显祖写那个《南柯梦》,在梦中槐树下睡一睡,梦到他做太守,梦到二十年做官的坎坷,最后回来了,还是在槐树底下做了个梦。或者在枕头当中做个梦,黄粱还没有熟呢,黄粱一梦已经度过了他做宰相的五十年的光景。这个南槐梦做了二十年的太守,这个温的酒还没有凉,这么短的时间经过这么长的时间,这是世间法里面谈到时间的超越问题。   所以到了一真法界,到了这样法性的境界,这个时间的长短是交渗互即,一念就是无量劫,无量劫可以浓缩到一念。就像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讲了六十小劫,然而听众却认为是一顿饭的时间。延,把这么长的时间缩短在一顿饭的时间来感受,这就叫念劫圆融。这个非常短暂的一念和无量长劫的时间,它是圆融的,它是不二的,它是平等的,它是可以互渗互即的。那么时间可以圆融,空间也能圆融。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够观察到十方世界无量的佛刹。他要到那地方去,去大转 *** ,去住持佛法,也在一念之间就去了,得大自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大自在,可就是涅槃的“常乐我净”的完全的彰显,就是成佛的境界。当我们得到这样的大自在境界,都是这样的果报,是来自于我们今生尊重我们的精神,爱惜我们的光阴的果报。尊重精神,就是念念、时时刻刻执持南无阿弥陀佛;爱惜光阴,就是刻刻地熏修净业。如果你不是这样的尊重和爱惜,就难以得到念劫圆融、得大自在的果报。   所以我们要听从祖师的教诲,这个教诲是要落实在我们的行动当中。尊重我们的精神,把世间一切所谓的你要赚大钱、干大事业、做大官这些谋划都放下,没意思,梦幻泡影,苦空无常,做一件真实有价值的事情。我的精神作为一个资本要投资,投资到最真实的项目,就是念佛。我的光阴也让它发挥最大限度的效应,就是修净业。这是非常恳切的开示,这是我们成功的秘诀。这样阿弥陀佛就能够感通,我们的净业才能够成熟,我们就能决定往生。如果不听这个话,心不专、念不一,时间虚度,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精神随便浪用,那又是轮回里面的一个苦恼众生而已。所以何去何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智慧的选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转轮圣王是个女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