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nship农场接力赛的赛场允许收费吗

☆关于赛湖农场体制改革的杂说
最近一则关于赛湖农场改制为乡或镇的信息,牵动着赛湖人的心,一时有期盼有祝福有担忧,割舍不了赛湖农场的情结。曾经的战友冒着炎热,专程探望改制前的赛湖农场,寻找回忆,上传照片给大家分享。这些照片也许是最后的赛湖农场的记忆了。
改制与照片,看了照片想改制,觉得赛湖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那些照片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破败与凄凉。往昔的团部(场部,地名:八里铺),布局规模大气,清一色的红砖瓦房,绿荫覆盖的大道,整洁的广场,典型的部队机关气派,下至营连虽然简朴,也是整洁规范,彰显管理有序。现在的场部,办公大楼建筑规模气派,难掩饰周边一派衰败破烂。七连和营部的建筑应该是在2005年地震之后建造的,无规划美感可言,远不如江南农民的私宅……。如此一斑,只能很遗憾地说赛湖农场的管理与发展是很失败的。
近日查阅了一些资料,形成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
一、良好的愿望与现实
知青40年聚会后,大家重新有了关注赛湖的热情,“谁不说俺家乡好”这是常情。百度百科关于赛湖农场的介绍中提到“在发展史上,赛湖农场几度辉煌,曾以其物产丰富、五业兴旺而闻名遐迩,享誉四方,被誉为赣北大地上的“鱼米之乡”,农垦事业的“璀璨明珠”和瑞昌市的四大经济支柱之一。近年来,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软硬环境,招商引资,企业改制、发展特色种养业等方式,广开门路,发展经济,农场经济又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态,出现了工农业齐头并进,三产健步发展,产值逐年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新局面……赛湖农场正以其特有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优越的经济环境,蕴厚的社会文化为依托,不断地充实和壮大自身,发展自己”。
媒体上另有两条信息,一是九瑞公路今年5月1日竣工,二是九瑞高速公路预计今年底竣工。一般概念上公路建设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看了很高兴。
再深入一了解实情,发现百度百科的信息并不准确,虽与我们的良好愿望相吻合,但是与现实却千差万别。有朋友2000年,2002年去过农场,总体印象是面貌依旧,人气荡然无存,没见兴旺发展的局面。 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江西省九江县、瑞昌间发生里氏5.7级地震,赛湖是震中地带,震后注意到,震中瑞昌市赛湖堤坝堤身及邻堤区域出现了塌陷、开裂、穿堤建筑物破损等重大险情的报道,有赛湖地裂、坑陷的图片,但是基本没有关于建筑物倒塌的报道。此情况映证了2002年战友关于赛湖面貌依旧的评价。最新信息,从上传的2010年7月4日照片,总体印象破破烂烂。有一份表格,名称是“九江瑞昌市2010年7月社会救助情况”,表格篇幅较大,只能提供名称给大家自行查阅。此材料详细列出了瑞昌市下辖各局、工厂、街道、镇、乡的救助情况,同比于各村和居委会,你会发现赛湖的救助数字触目惊心,无论救助人口和补助总金额,都近10倍于其它,接受救助的人数达赛湖总人数的1/10。
二、关于赛湖农场地理环境简要及其历史沿革
首先自问,瑞昌作为一个县级市在全国的地位及影响如何?赛湖于瑞昌又如何?在《九江百年大事记》(1899—1999)中,除了水情与地震的记载,与瑞昌、赛湖相关的仅有三条信息,实录如下:公元1956年(丙申)全长32.7公里的九江至瑞昌公路修复通车。公元1969年(乙酉)江西最大一家造船厂“江州造船厂”,在瑞昌县建成投产。全长5600米的赛城湖大堤开始动工修建。公元1974年(甲寅)九江地区恢复新洲、赛城湖、共青、永丰、八角岭、庐山等6个国营垦殖场建置,其隶属关系分别由所在地管理。
195655480KM483
信息之二提到1969年修建5600米的赛城湖大堤。我曾经说武装排棉地的照片很重要,这张照片中,远处是清晰的东西向连绵的山体,当时的八连(砖瓦连)就在山上,七连与八连隔河为界,七连一侧的大堤是七连南端的边界。以后无论赛湖、七连怎么变化,七连南部山体的地貌特征是不会改变的。山体与大堤间的河有人称九瑞河,意指九江至瑞昌的河道,但是历史上无此称谓。依据瑞昌市委党史办朱光东先生《瑞昌长河改道工程纪实》一文,此河称老长河,古称“氵襄溪”,是瑞昌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上游南支横港河和北支乌石河在满林头汇合后流向东北,经邓家埠到罗湖洲高家港,再转东入赛湖出长江。据清朝同治十年《瑞昌县志》记载,从明朝正统年间到清朝咸丰二年的400多年时间里,先后经过8次治理,终未能根除水患。年年水漫县城,淹没农田和村庄,一直延续到长河改道之前。长河改道工程始于1970年8月20日,经过40余天的日夜奋战,基本完成了挖河和筑防洪堤的任务,至次年5月全面峻工,共投入劳力150余万个,开挖新河4391米,新开红卫导托沟130米,栗板导托沟1250米,新筑防洪大堤9.5公里。完成土石方 213.19万立方米,砂子750立方米,使用水泥400吨,钢材28吨,炸药40吨,国家投资40万元。长河改道后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洪水泛滥世代仇,万亩良田望天丘。长河一改害变利,喜看排灌水自流。县委决策就是好,子孙万代唱不休。”这是群众对改河治水,百姓受益真实情感的流露。如果将瑞昌县1970年的长河改道工程与1969年修建赛城湖大堤联系起来,就是综合治理老长河了。从以上信息可以知道,老长河不是航道,主要功能是排洪、排灌及其他。
信息之三涉及赛湖农场的历史沿革。1974年明确了赛城湖等6个国营垦殖场隶属关系分别由所在地管理。实际情况是1952年至1968年名为江西省地方国营赛湖农场(系劳改农场);1968年至1975年冬改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一团(后期一度改农建师);1975年至1980年改名为江西省九江地区国营赛湖农场;1980年下半年全场划归瑞昌隶属至今。遗憾的是,可能种种复杂的因素,可以理解为仅仅是隶属,瑞昌并无承担真正的管理之责,俗称托管。
顺便说一下赛湖地名的典故。赛湖“在明、清年间,以湖畔杨柳成林,原称“杨林湖”;传说清末,因德化、瑞昌两县对此湖县界有争议,商定由两知县以赛棋裁决,故名“赛湖”。从传说来看,瑞昌的棋艺比较高明,争得了赛湖。依我来看,德化的棋艺太臭,使瑞昌争得了赛湖。瑞昌的棋艺要显高明,怎么没有下好赛湖这盘棋呢?
三、关于改制的议论与探索
顾名思义,农场以农为本。从赛湖农场的历史沿革,若按照某个阶段种田主要劳动力的状况来定义农场,劳改留场人员为主的1952至1968年称谓为“劳改农场”,那么,1968至1980年三次名称变迁,主要生产力是知青,则可以概括称谓“知青农场”。知青走了,之后的30年,赛湖农场的生产力主要是留场职工,种田实施外包后,一些职工就摇身变为经营管理者,称谓“国营赛湖农场”,简称“赛湖农场”。以上定义的三个农场称谓不是要大家都接受,只是个人的一种理解方式,为了明确这次改制的农场背景。
30200428851578110
1/481/42881/3
2000281420011225[
Shi jichen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热门出境旅游目的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院停车收费允许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