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曼,克拉思诺,佩培拉,加维,鲁宾逊漂流记游戏中文 的生平及游戏观点

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
答:(1)游戏的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技巧:该知识点可以根据同学们上生物课的情景联想记忆:老师给出一张鲨鱼图片,问及它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第一反映是会吃人(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并且会游泳(生物性本能),还可以放在海洋公园里供人观赏(社会性)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1)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吏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2)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与动物的动力都归结为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3)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则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4)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游戏的动因或价值的。他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5)在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代克提出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表现。并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游戏的本能论及游戏的生物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人们在现实中对儿童的教育往往是以压抑儿童天性、剥夺儿童的游戏自由和游戏快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技巧:可以通过关键词串联来记忆:福禄贝尔提出本能性;席勒和斯宾塞认为精力过剩;霍尔推出游戏复演论;格鲁斯主张练习培训;拜敦代克解释成熟论。
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坚持游戏社会性的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这在研究者们对游戏的概念的表述及确立中集中体现出来。
(1)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些生活现象,在这种活动加儿童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2)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同样也指出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可见他们在对游戏进行概念式的解释中,以儿童典型的象征性游戏或角色游戏为重点分析对象,突出强调了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概括出游戏的结构组成、活动特征及价值等。
(3)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中,黄人颂主编的《学前教育学》中,将幼儿游戏解释为“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这种活动具有主动性、社会性、非生产性、愉悦性等特点。
技巧:可以通过以下一首打油诗来帮助记忆:维果斯基认为游戏再造生活现象;艾里康宁提出游戏再现人际关系;黄人颂主张游戏反映现实生活。三人的观点有些相似,但实质不同。
4、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强调成人与教育影响在游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反对把游戏看作是教育影响之外的自由、自发的活动,强调有目的地开展儿童游戏。
(2)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提示了游戏的社会本质是非常必要的,但仅仅停留于这一层面,却不能够真正说明决定游戏
活动的总体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及其独特价值,这种局限是一种历史的局限。
技巧: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局限性可以通过知识点串联来记忆:明清时期学堂中的孩子都会背三字经,这一方面是家长和私塾先生要求(成人教育的决定性作用),别一方面是因为三字经脍炙人口,自南宋以来广为流传(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5、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内容是什么?它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1)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主要是基于与动机相关的活动特征的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而对游戏的本质进行概括的新尝试。
(2)游戏是主体性活动,而且也是因为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游戏原直观具体表现为是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
①游戏是儿童的主动性活动;②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③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技巧: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游戏中儿童是主体,老师是“杂役”。
游戏是主体性活动的具体表现可以通过下面的串联方法来记忆:游戏是儿童独立地进行娱乐活动,主动地完成创造性任务的过程。
6、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怎么样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答:(1)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和程度对话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即周围的人和事物)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儿童主体性发挥的程度是评判教师游戏指导水平高或低的关键指标,并制约着游戏主体性发展价值的实现。
技巧: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进行联想来记忆:喜欢玩的小军对游戏进行了创新,将传统的拍皮球比赛改为左手操作,老师同意了他的新规则(尊重儿童主体性),夸他这个玩法很有创意,反正孩子开心就好(对游戏的创造予以肯定,揭示游戏本质),并决定让小军担任比赛评委(肯定儿童的地位和作用),小军得到了肯定十分高兴(有益于主体性培养),同时明白简单的游戏换个玩法也是乐趣无穷的(深化对游戏结构的认识)。
7、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归结有哪些?
答:(1)结合学前游戏理论研究实践经验,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把游戏的特征归结为以下方面: ①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②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③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④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另一种对游戏特征的分析,侧重于在游戏与非游戏活动的关系与联系中去认识游戏的特性,从活动的动机、目的、规则、操作物体的方式等方面对游戏和其他活动加以比较,归
纳出游戏具有以下方面的特性:
①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
②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 ③游戏区别于探究行为。 ④游戏区别于工具性行为。
⑤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
⑥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3)也有人多对儿童的游戏和成人的游戏进行对比中,概括出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三个方面的不同:
①游戏在各自生活的地位不同。 ②游戏中的主体情况不一样。 ③游戏的内容不同。
技巧:我国对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归结可根据关键词串联来记忆:
根据学前游戏理论与实践经验:虽然游戏没有使用价值、没有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但儿童仍主动自愿进行,并且伴随愉悦的情绪在假想中反映周围生活。
游戏与非游戏活动联系: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不受外部规则束缚,它要求参加者积极主动地注意活动手段,与探究的工具行为是有区别的。
儿童与成人游戏对比:地位不同,游戏主体和内容都不一样。
8、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个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1)控制。可以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工作的特征是外部控制。(2) 真实性。这是从游戏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来区分它与现实生活相符的程度。 (3)动机。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游戏是支持的行为。
技巧: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可用关键词串联来记忆:儿童对游戏的控制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动机基础上。
9、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克拉思诺和佩培拉1980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四种特征或四种因素: (1)灵活性。指游戏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多变性。
(2)肯定的情感。指游戏者的情绪体验总是快乐的,笑容是这种肯定的情感的标志。 (3)虚构性。指游戏总带有想象的因素。
(4)内部动机。指游戏不受外部规则或社会性要求的制约,游戏是为游戏而游戏,玩即目的。
技巧: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可以通过打油诗来记忆: 形式灵活多变性,体验情感要肯定,想象具有虚构性,内部动机自己定。
10、加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包含哪些内容?
答:加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
(1)游戏是令人愉快、有趣的活动,即使有时并不一定表示快乐,但游戏者仍然作出积极的评价。 (2)游戏没有外在的目标。 (3)游戏是自发自愿的。
(4)游戏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
(5)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
技巧:加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可以用知识点串联来记忆:游戏没有外在的目标,但它与非游戏活动有联系而且愉快有趣,所以儿童自发自愿的接受它的积极约束。
11、法国克罗伊斯指出游戏活动六种特点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12、 答:(1)自由;
(2)松散;
(3)易变; (4)非生产性;
(5)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
(6)虚构的。
技巧:可以用俄罗斯方块游戏的小例子来记住克罗伊斯指出的游戏特征:我们熟悉的俄罗斯
方块小游戏,只能在游戏设备中看到(虚构的),那些方块都是自由、松散、易变的,需要根据游戏规则将它们叠合后消除(由规则和玩法所支配),通关后只会加分,不能为我们带来任何实际价值(非生产性)。
12、鲁宾对游戏特征是如何分析的?
答:一方面,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归结为六个方面: (1)内部动机。
(2)对手段的注意。 (3)我能拿它做什么。 (4)想象或虚构。
(5)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而不是来自于游戏之外。 (6)游戏者积极参与。
另一方面,鲁宾认为游戏的情景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1)游戏者熟悉的环境(包括人和物)。 (2)儿童能够自由选择。
(3)成人的干预减少到最低限度。 (4)舒适、安全、友好的心理气氛。 (5)身心放松、机能状态良好。
技巧:1.游戏特征可经根据串联关键词来记忆:游戏者的内部动机能控制游戏者积极参与,制定游戏规则,选好材料后会想象或虚构能拿它做什么,同时加强对手段的注意。
2.游戏的情景特征都可以利用下面的小故事来记忆:今天爸妈都不在家(减少成人干预),小强约了小伙伴来家里玩(熟悉的环境)。可以打电动,也可以在小区里骑单车(自由选择),电动游戏玩起来舒适安全,骑单车能让身心放松,机能状态良好。
13、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有哪些?
答:(1)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活动对象以及言语等通常是活动的外显因素。通过对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的观察,可以认识游戏的外部特征。
(2)游戏的内部主观的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游戏构成的内部要素是游戏行为发生的内在依据或内部原因,它主要包括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的动机与体验。
(3)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包括成人(教师等)为儿童创设的游戏物质环境和通过成人的言行举止以及成人行为与儿童行为的交互作用形成的游戏心理环境,它们构成儿童游戏的背景或氛围,是儿童游戏的情景。对活动背景的分析是区分游戏和非游戏活动的途径之一。
技巧: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根据校园里的汪故事联想来记忆:一个同学随手将垃圾扔在地上,被教导主任看见了,怀着极度不情愿的态度(内部主观心理),在老师的监督下(外部条件),把垃圾捡了起来(外部可观察的行为)。
14、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有哪些?
答:(1)表情。表情是人们常常用来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项外部指标。
(2)动作。游戏动作是儿童游戏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三种基本类型:①探索;②象征;③嬉戏;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这是儿童的一种鲜明的外部特征。
(4)言语。儿童的游戏往往有言语相伴随。注意倾听幼儿的言语,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
(5)材料。儿童的游戏往往依赖于具体的游戏材料或玩具来进行。有无玩具材料也经常成为人们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的一个指标。
技巧:1.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可通过关键词的串联记忆:儿童利用材料进行角色扮演时充分展示了角色的言语、表情、动作。
2.动作的三种类型可以通过一个游戏情景来记忆:
晓晨抽陀螺时很高兴(嬉戏),感觉陀螺像个球在转(象征),想弄清楚它为什么可以转(探东师学前儿童游戏论16春在线作业1.2.3
需要答案请联系&&
学前儿童游戏论16春在线作业1
试卷总分:100 &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用木板、纸板、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散块,儿童按规定方式进行拼摆,拼摆成一定图形的游戏是:
A. 积铁构造游戏
B. 拼棒游戏
C. 结构游戏
D. 3拼图游戏
2.婴幼儿反复地拍击盆子里的水或绕着房间四周跑,这种游戏形式是:
A. 感觉运动游戏
B. 象征性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规则游戏
3.认为儿童在游戏中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这一游戏理论是:
A. 剩余精力说
4.关于国外儿童游戏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阿普利登
B.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奠定了他的游戏说的基础
C. 生活预备说的代表人物是拉察鲁斯
D. 感知运动游戏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形式
5.属于游戏物质条件的是:
6.关于国外儿童游戏的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格鲁斯提出了剩余精力说
B.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心理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C. 弗洛伊德提出了生活预备说
D. 欧文提出游戏创造了最近发展区
7.真正对游戏进行系统研究、试图建构游戏的理论开始的时间是:
A. 18世纪上半叶
B. 18世纪下半叶
C. 19世纪上半叶
D. 19世纪下半叶
8.认知发展游戏理论认为儿童感知运动阶段游戏的主要形式是:
A. 象征性游戏
B. 感觉运动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规则游戏
9.各种能发出悦耳声响的玩具如小铃铛等是:
A. 形象玩具
B. 智力玩具
C. 结构造型玩具
D. 音乐玩具
10.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是:
A. 本体性游戏
B. 工具性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自由游戏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制定游戏的组织实施计划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A. 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习惯
B. 确定游戏的目标并使之具体化
C. 依据游戏目标有计划地投放材料
D. 将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及生活活动相联系
E. 对游戏计划的实施情况做出反馈
2.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A. 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
B. 人类的原始冲动和欲望经常找不到出路会导致精神问题
C. 儿童有内在的需要和欲望要得到满足、表现和发泄
D. 儿童在游戏中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和发展自我力量
E. 儿童通过游戏重现了祖先的动作和活动
3.按照游戏的关键特性可以将游戏分为:
A. 本体性游戏
B. 创造性游戏
C. 有规则游戏
D. 音乐游戏
E. 娱乐游戏
4.按照儿童社会性划分的游戏包括:
A. 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
B. 平行游戏
C. 旁观行为
D. 单独游戏
E. 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5.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的发展特点是:
A. 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一种游戏治疗技术
B. 出现了经典的游戏理论
C. 精神分析的游戏理论在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中占统治地位
D. 普遍重视游戏对于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价值
E. 发展出娃娃游戏这一典型的游戏疗法
6.游戏组织实施计划的结构包括:
A. 游戏的场地
B. 参加游戏的人数
C. 本周的教育目标
D. 游戏的类型及活动区
E. 针对每类游戏及活动区的计划内容
7.伙伴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 有无伙伴的影响
B. 伙伴的熟悉程度的影响
C. 伙伴的年龄的影响
D. 伙伴的性别的影响
E. 伙伴的家庭条件的影响
8.心理学领域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A. 理论由纯思辨的性质向实证的性质转变
B. 对游戏的发展价值的认识发展到确切的、全面的认识
C. 研究的范围逐渐拓宽
D. 注重条件控制的实验室研究
E. 出现了经典的游戏理论
9.松弛说的主要观点是:
A. 儿童难以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容易产生疲劳
B. 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
C. 儿童的剩余精力必须找到消耗的出路
D. 儿童的疲劳需要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
E. 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
10.前练习说的主要观点是:
A. 儿童的本能不能适应未来复杂的生活
B. 儿童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
C. 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
D. 儿童未来的生活越复杂,他所经历的游戏期就越长。
E. 儿童不需要劳动,有剩余精力
三、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5—6岁左右是儿童象征性游戏的多发期即发展高峰期。
2.剩余精力说、前练习说和游戏的觉醒理论都属于早期经典的游戏理论。
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降游戏异化为成人掌控和影响下的活动。
4.兴趣性体验是指一种由游戏活动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决定的性质所引起的主观体验。
5.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准备。
6.我国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践是在19世纪中期,我国建立第一所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游戏进入幼儿园教育领域之后展开的。
7.游戏内容受游戏形式的制约,而最终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程度所决定的。
8.游戏是学前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愉快的活动。
9.学前儿童的游戏具有内部动机的特征。
10.游戏性体验是游戏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份和构成因素。
11.建构物功能的实现往往是与表演游戏相关联的。
12.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
13.体育玩具主要指在体育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器械、材料等。
14.克拉思诺和佩培拉提出了五种游戏的行为特征。
15.大班儿童游戏中不再需要教师的指导。
16.幼儿园应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昂贵的玩具及游戏材料。
17.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以人代人和情景转变。
18.游戏是学前儿童无目的、无意识的反映活动。
19.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是儿童游戏理论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
20.成就感,又称胜任感,是他人对自己力量与能力的认识与判断。
学前儿童游戏论16春在线作业2
试卷总分:100 &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关于国外儿童游戏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阿普利登
B.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奠定了他的游戏说的基础
C. 生活预备说的代表人物是拉察鲁斯
D. 感知运动游戏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形式
2.玩具的形象和色彩能引发幼儿的喜爱表明玩具具有:
3.儿童游戏最初的系统观察研究始于:
A. 18世纪上半叶
B. 18世纪下半叶
C. 19世纪上半叶
D. 19世纪下半叶
4.玩具娃娃、玩具动物、交通玩具、医院玩具等属于:
A. 形象玩具
B. 智力玩具
C. 结构造型玩具
D. 音乐玩具
5.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是:
A. 角色游戏
B. 表演游戏
C. 结构游戏
D. 音乐游戏
6.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B. 弗洛伊德
D. 艾里康宁
7.儿童进行自主、自发表现的游戏是:
A. 本体性游戏
B. 工具性游戏
C. 教学游戏
D. 规则游戏
8.游戏的“剩余精力说”的代表人物是:
A. 席勒和斯宾塞
B. 拉察鲁斯和斯宾塞
C. 席勒和帕特里克
D. 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
9.儿童能够留意身旁其他幼儿的活动或加入对方的游戏中,但没有建立大家一致的共同目标,这一游戏形式是:
A. 独自游戏
B. 平行游戏
C. 联合游戏
D. 合作游戏
10.儿童利用积木、积塑、泥、沙等材料建构物体的游戏形式是:
A. 感觉运动游戏
B. 象征性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规则游戏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影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包括:
A. 社会环境
C. 游戏场地
D. 游戏时间
E. 儿童的年龄
2.经典的游戏理论的贡献是:
A. 推动游戏理论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密切结合
B.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
C. 从儿童生理的不同侧面解释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
D. 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解释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释
E. 基本上肯定了游戏是儿童的一种重要活动
3.教师指导游戏采用的语言方法包括:
4.心理学领域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A. 理论由纯思辨的性质向实证的性质转变
B. 对游戏的发展价值的认识发展到确切的、全面的认识
C. 研究的范围逐渐拓宽
D. 注重条件控制的实验室研究
E. 出现了经典的游戏理论
5.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体现在:
A. 为儿童提供了积极思维的机会
B. 促进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C. 促进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D. 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E. 促进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6.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贡献包括:
A. 强调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B. 强调儿童的生理机制在游戏中的作用
C. 关注游戏对个体的生物学意义
D. 强调游戏的生理性特点
E. 强调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7.复演说的主要论点是:
A. 儿童的剩余精力必须找到消耗的出路
B. 儿童在游戏中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C. 儿童通过游戏重现了祖先的动作和活动
D. 儿童通过游戏逐渐摆脱了由原始冲动引起的本能行为
E. 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
8.游戏组织实施计划的结构包括:
A. 游戏的场地
B. 参加游戏的人数
C. 本周的教育目标
D. 游戏的类型及活动区
E. 针对每类游戏及活动区的计划内容
9.引导儿童分配和扮演游戏角色包括:
A. 帮助儿童明确游戏的主题
B. 帮助儿童明确自己扮演的游戏角色
C. 引导儿童学习分配各种游戏角色
D. 引导儿童学习扮演各种游戏角色
E. 引导儿童通过协商轮流扮演游戏角色
10.前练习说的主要观点是:
A. 儿童的本能不能适应未来复杂的生活
B. 儿童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
C. 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
D. 儿童未来的生活越复杂,他所经历的游戏期就越长。
E. 儿童不需要劳动,有剩余精力
三、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松弛说认为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2.游戏行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的一切行为表现方式,它构成了游戏的外壳,任何一种游戏都是通过其外在的形式而表现出来的。
3.婴儿期和幼儿早期的儿童通常以单独游戏方式进行游戏。
4.长时间的游戏中,儿童更多地表现为闲散行为、旁观行为及一些实物游戏和模仿游戏。
5.低结构的课程中建构性游戏更常见。
6.言语指导方法主要包括启发、重述、询问、提问、灌输等。
7.游戏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将教育目的体现在环境中的过程。
8.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
9.蒙台梭利创办的“幼儿之家”从实践走向理论,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游戏教学理论。
10.角色扮演是指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进行模仿的动作,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11.驱力愉快是指一种情不自禁地被卷入、被吸引的心理状态。
12.表演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
13.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14.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15.20世纪20年代开始,陈鹤琴在幼儿园进行了实践研究,将游戏作为幼儿园的重要活动。
16.游戏语言是反映游戏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17.以物代物的发生在时间上要早于情景转变。
18.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现实角色三种类型。
19.感觉运动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
20.智力玩具主要指拼图、拼板、镶嵌板、魔方、套塔、套碗、棋类玩具、纸牌等玩具。
学前儿童游戏论16春在线作业3
试卷总分:100 &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游戏的“生活预备说”的代表人物是:
B. 帕特里克
C. 拉察鲁斯
2.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制作玩具体现了玩具的:
3.规则游戏的核心因素是:
4.一些小动物或人物的滑稽造型如不倒翁等是:
A. 娱乐玩具
B. 智力玩具
C. 结构造型玩具
D. 音乐玩具
5.认知发展游戏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游戏理论认为儿童前运算阶段游戏的主要形式是:
A. 象征性游戏
B. 感觉运动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规则游戏
6.关于国外儿童游戏的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格鲁斯提出了剩余精力说
B.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心理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C. 弗洛伊德提出了生活预备说
D. 欧文提出游戏创造了最近发展区
7.学前儿童通过模仿和想象来扮演角色的游戏是:
A. 角色游戏
B. 表演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规则游戏
8.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属于:
A. 角色游戏
B. 表演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规则游戏
9.游戏的“剩余精力说”的代表人物是:
A. 席勒和斯宾塞
B. 拉察鲁斯和斯宾塞
C. 席勒和帕特里克
D. 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
10.纽曼提出的游戏特征说是:
A. 游戏行为说
B. 游戏特征三内说
C. 游戏四因素论
D. 游戏五因素论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鲁宾认为游戏的特征是:
A. 内部动机和虚构性
B. 对手段的注意
C. 我能拿它做什么
D. 规则来自游戏需要
E. 游戏者积极参与
2.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体现在:
A. 为儿童提供了积极思维的机会
B. 促进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C. 促进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D. 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E. 促进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3.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的发展特点是:
A. 发现了游戏期现象
B. 普遍重视游戏对于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价值出现了儿童游戏的最初的系统观察研究
C. 普遍重视游戏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价值
D. 发展出娃娃游戏这一典型的游戏疗法
4.从玩具功能的特点可把常见的儿童玩具大体划分为:
A. 形象玩具
B. 智力玩具
C. 结构造型玩具
D. 音乐玩具
E. 体育玩具
5.我国学者提出的游戏特征是:
6.游戏场地对儿童发展的教育价值表现在:
A. 游戏场地应越大越好
B. 应促进儿童的发展
C. 应发展儿童的自信心
D. 应保证儿童的安全。
E. 应具有多种类型
7.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贡献包括:
A. 强调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B. 充分肯定儿童主体性对游戏作用
C. 肯定儿童在游戏中的自主性
D. 肯定儿童在游戏中的独立性
E. 肯定儿童在游戏中的创造性
8.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贡献是:
A. 强调游戏是儿童主体性活动
B. 彻底批判游戏的本能论
C. 强调游戏产生、来源和发展受到社会制约的特点
D. 强调游戏是人的社会性需要的满足
E. 提高了学前教育实践中开展和指导游戏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9.按照儿童社会性划分的游戏包括:
A. 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
B. 平行游戏
C. 旁观行为
D. 单独游戏
E. 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10.家庭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 亲子关系的影响
B. 父母教育态度的影响
C. 家庭结构的影响
D. 父母年龄的影响
E. 家庭气氛的影响
三、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儿童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不仅需要营养,也需要运动,需要游戏。
2.虚拟性或想象性不是游戏的典型特征。
3.游戏是学前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愉快的活动。
4.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降游戏异化为成人掌控和影响下的活动。
5.角色游戏的特殊想象是指在角色游戏中,儿童在想象的条件下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育要求,主要由儿童自己设计的一种规则游戏。
7.教师应依据游戏目标有计划地投放材料。
8.大班儿童游戏中不再需要教师的指导。
9.5—6岁左右是儿童象征性游戏的多发期即发展高峰期。
10.游戏的规则是指关于动作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的或被禁止的活动的规定。
11.弗洛伊德认为驱使儿童去游戏的是儿童心理生活的唯乐原则。
12.游戏场地应体现教育机智。
13.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认为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
14.游戏性体验是游戏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份和构成因素。
15.游戏的觉醒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元交际的过程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16.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
17.游戏是人类和一些高等动物共享的活动现象。
18.探索动作是指故意做“坏事”或用某种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的性质。
19.象征性游戏阶段,是儿童在感知运动思维阶段出现的一种最初形式的游戏。
20.克拉思诺和佩培拉提出了五种游戏的行为特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