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是将军被害死后,重生回到王朝睡将军下新兵时候,带的武器是一个老款的特别重

求推荐攻是军人,特种兵,将军这一类的耽美文,百度云,油箱均可_百度知道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
为抗日烈士寻亲属
发表于: 22:52
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
为山西籍烈士寻亲属
&燕赵都市报 日11:11
&冀东版记者 张剑英
  本报日前以《张红琢愿帮长眠冀东烈士陵园的22名烈士寻亲
》为题刊发报道,得到了山西、江西和湖南等省媒体的关注,经过共同努力,一名山西籍烈士的亲属被找到,他用“感谢”来表达对媒体和张红琢的谢意。
  “史拓(),原名史国森,山西省沁源县城北街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丰滦迁联合县县委宣传部长。1942年4月牺牲于丰润县黑山沟。”4月1日,张红琢将他在唐山市冀东烈士陵园查到的关于史拓的资料告知山西三晋都市报,希望媒体与他和本报一起寻找烈士亲人。
  4月2日,一位北京读者告诉山西媒体,说他就是史拓烈士的侄子史进。据其介绍,他从搜狐网上看到了张红琢帮烈士寻亲的报道。史进介绍,史拓兄弟4人,都在年轻时参加了革命,史拓曾在沁源县当过工委书记,到抗大学习后分配到河北工作。1942年,日寇扫荡时被包围,史拓和警卫员被捕后牺牲。他留有一个女儿,现在苏州。他与妻子是一对革命伉俪,他牺牲时,女儿还没有出生。
  言谈话语间,史进“感谢”公益志愿者张红琢。“几十年前,我们去唐山祭奠过(史拓),可由于年龄越来越大,路途遥远,行动不便,去唐山祭奠越来越难以成行。”得悉这一线索后,张红琢高兴地表示,“如果能烈士亲人来唐山,我非常高兴接待他们,如果烈士亲人到唐山祭奠的事情上有困难,我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
  此外,湖南的红网和江西日报已经相继刊发张红琢帮烈士寻亲的报道,与本报联动为烈士寻亲在积极寻找线索。目前,张红琢已经将22位烈士的详细资料一一记录,他将根据资料一一寻访这些烈士的亲人。
  本报将继续与史林联系,共同寻找史国森烈士埋骨之地。如有知情者可与本报联系。
  本报热线电话:、。
史国森烈士生平简介
  史拓(),原名史国森,山西省沁源县城北街人。1926年,在沁源县立第一高校读书。1928年夏,考入太谷铭贤学校。学习成绩优良,热心学生工作,被选为学生会委员,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夏,学生会发动全校学生罢课,反对该教会学校实行奴化教育,一直坚持到年末,最后动员大批学生转学太原。他转到太原平民中学,担任学校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书记,组织学生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发展党团组织。1931年夏,考入省立第一中学。
  “九一八”事变后,山西党组织遭到破坏,他被通缉,潜回沁源,继续坚持党的工作,担任地下交通员。1932年初,中共沁源县委改组,担任临时县委书记。利用中共沁源地下党举办的城北现代小学作掩护,开展党的工作,发展党员数十人。并与中共地下党员胡兆祺及进步青年郭述尧、任善征等出任该校教师,为培养穷人子弟,进行革命启蒙教育。策动“巡缉队”武装围攻县政府;发动一高学生驱逐有贪污行为的校长。不久,县政府收到省对他的通缉令,立即派巡警搜捕,并查封了现代小学,党组织遂又将其调回太原工作。
  1938年6月,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底毕业,被派往晋察冀中央北方分局社会部工作。1941年,任冀东丰(润)滦(县)迁(安)县委宣传部长,并负责东北伪满地区的情报联络工作。不到10个月时间里,经历了秋、冬春敌人三次大“扫荡”,在艰苦环境下,他仍夜以继日地工作。日,敌人出动3个团实行“铁壁合围”的“扫荡”,他住在新庄子,被敌人包围。他立即命令随行人员烧毁文件,进行突围,并带领基干队冲向敌群。激战中,英勇牺牲。
[最初的报道]
&唐山新闻 & 政经发布 正文
张红琢愿帮长眠冀东烈士陵园的22名烈士寻亲
&燕赵都市网 10-03-30 20:19
&冀东版记者 张剑英
  清明节来临前,为烈士寻亲的唐山公益志愿者张红琢走访冀东烈士陵园,当听说长眠这里的22名外省籍烈士还没找到亲人的时候,他希望为寻亲此出一份力。
  30日上午,张红琢到冀东烈士陵园祭拜英烈。松翠柏之间,200多名烈士静静地长眠在这里。走进古朴凝重的烈士纪念馆,正厅安放着200多名烈士的英名录。陵园工作人员告诉张红琢,残酷的战争夺去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有的甚至没能留下名字。
  “找不到亲人的烈士有没有?我愿意为烈士寻亲出一份力。”公益志愿者张红琢问陵园工作人员。“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有22名烈士还没有联系上他们的亲属。”陵园工作人员告诉张红琢,这些烈士中包括江西籍烈士5名,湖南籍烈士4名,湖北和陕西各2名,另有江苏、辽宁、云南等地的烈士。
  和工作人员交谈之后,张红琢把这些没找到亲人的烈士资料记录下来。他告诉记者,“有烈士的籍贯记载的比较详细,我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去联系,甚至可以自费乘车按照地址直接去找。”对此,陵园工作人员和相关负责人表示支持。
  胡作文(—1946)湖南省石门县八间房子村人,1946年牺牲于遵化县官庄
  陈青(—1947)湖南省人,1947年2月牺牲于昌黎县豆军庄
  胡里光()湖南省浏阳县高坪村人,1947年5月于赤峰柴火栏子战斗中牺牲
  刘诚光()原名刘德富,湖北省黄安(现红安)县人,日于遵化县甲山战斗中牺牲
  王正军()湖北枣阳县人,1940年冬于玉田县齐家团城战斗中牺牲
  陈群()原名陈德安,日于玉田县孟四庄战斗中牺牲
  姜士林(—1941)安徽省六安县人,1941年5月于丰润县郭官屯战斗中牺牲
  刘俞芬()原名刘玉芬,女,河南省内黄县大渡村人,1944年10月于丰润县杨家铺战斗中牺牲
  赖大标()福建省上杭县五坊村人
  廖峰()原名廖庆先,壮族,广西省东兰县巴纳村人,1944年5月于蓟县窜岭庙战斗中被捕后牺牲
  黄天()原名黄廷权,江苏省崇明县谢家镇南郊人,1945年7月于遵化县杨家峪战斗中牺牲
  欧阳波平()湖南人,1942年8月于迁安县彭家洼战斗中牺牲
  齐英()原名齐云龙,辽宁省北镇县郭家三村人,1946年3月牺牲于凌源县献岭
  贺起荣(—1947)陕西神木县人,1947年6月于昌黎县辛集战斗中牺牲
  史拓()原名史国森,山西沁源县城北街人,1942年4月牺牲于丰润县黑山沟
  刘自力()陕西咸阳县白良村人,1927年12月牺牲于玉田县城关
  今歌()原名王宗岳,四川省人,1945年7月于遵化县杨家岭战斗中牺牲
  吕光()原名陈炤,苗族,云南思茅县兴镇人,1944年10月于丰润县杨家铺战斗中牺牲
  艾平()江西省瑞金县绵塘村人,1947年11月牺牲于锦州市义县
  谭志诚()江西省永新县人,1944年12月于平谷县官庄作战中牺牲
  王平民()江西省兴国县大荻村人,1947年5月于赤峰柴火栏子战斗中牺牲
  钟奇()江西省于都县桥头村人,1942年8月牺牲于迁安县马蹄峪(现属迁西)
编辑: 张辉 稿源: 燕赵都市报
[1]楼 辽宁省朝阳市网友(60.23.*.*) 于 06:36:31 发表评论:
英雄安息吧
[2]楼 河北省唐山市网友(123.181.*.*) 于 11:13:54 发表评论:
怎么联系张红琢,听我爱人说他爷爷有个兄弟战死在外,湖南姓欧阳
(格式编辑) 
<img STYLE="BorDer-BoTToM: BorDer-LeFT: BorDer-Top: BorDer-riGHT: medium none" ALIGN="absmiddl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cms/icon_avatar_01.gif" WIDTH="13" HEIGHT="18"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ALT="Rank: 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star_level1.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实际上,唐山的烈士陵园并没有史国森(史拓)烈士的墓。因历史的各种原因至今仍然无法确认具体地点。烈士亲属多年以来仅仅是依照大概的记载,去接近的地方寄托哀思。这次也是同样……
  据烈士的大侄女多次所讲,日军在抓住了史拓烈士之后,用铡刀将他铡成三段而死……
《长治亲人,你们是否在苦苦寻找?》追踪报道:
&找到了,找到了,烈士女儿找到了!
& &日08:24山西新闻网
  本报讯 (记者 杜建伟 实习生
薛力恺)“我是史国森的女儿,你们的报道我已经看到了,非常感谢三晋都市报。”4月6日,史国森烈士惟一的女儿史林给本报打来电话,她显得有点激动,“我母亲还健在,今年88岁,我计划最近几天就去唐山祭奠父亲。”
  4月2日,本报报道了我省沁源籍烈士史拓(原名史国森)长眠冀东革命烈士陵园68年、唐山民间人士张红琢帮烈士寻亲人的事情后,先是远在北京的史拓的侄子史进、后是远在苏州的史拓的女儿史林,纷纷来电表示对本报的感谢。
  史林讲,父亲牺牲时,她还未出生。唐山地震之前去祭奠过父亲,之后一直远在苏州工作。“每年的清明节都要去苏州的烈士陵园祭奠烈士,却从来看不到父亲……”
  4月5日,沁源县新闻办查阅县志后给本报发来了史拓的简介:史拓(),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太原市党组织遭严重破坏,史国森摆脱特务跟踪返回沁源,组建了“抗日会”,以墙报、标语、上演剧目宣传发动群众。1932年12月,任中共沁源临时县委书记,创办“现代小学”,以校长身份坚持斗争,领导了震慑国民党当局的“巡缉队”清算二成饷的斗争和驱逐县一高校长王明堂以及反对苛捐杂税的斗争。1933年春,为安全起见,党调其到太原工作。1938年6月,史国森到延安抗大瓦窑堡分校学习,后调延安抗大二大队四队(东北干部队)学习,任党支部委员。1941年奔赴冀东前线,任中共河北省滦县县委宣传部长,负责开辟东北伪满地区情报、联络工作,经历无数次反“扫荡”和袭击日军战斗。日,日军以3个多团兵力包围了滦县政府领导与其领导的区基干队,史国森面对严峻危机,烧毁所有文件,并与县领导一起组织了突围战斗,最后与丰滦迁县县长于沐之,共赴国难,牺牲时年仅30岁。
  目前,远在唐山的张红琢已经和史林取得联系。“我希望找到冀东革命烈士陵园20多位烈士的亲人,在媒体的帮助下,已经有包括史拓在内的3位烈士找到亲人,史林是第一个要求去唐山祭奠烈士的亲人。”
长治亲人,你们是否在苦苦寻找
& 来源: 三晋都市报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礼毕……”4月13日中午12时,唐山冀东烈士陵园迎来了又一位烈士的亲人,习习春风,苍松翠柏,238位牺牲在冀东烈士陵园的英烈似乎在微笑。来者正是本报《长治亲人,你们是否在苦苦寻找?》一文我省沁源籍烈士史拓的亲生女儿史林及其家人。
  当天上午11时,已经提前赶到唐山的本报记者与唐山民间人士张红琢在唐山西高速口等到了从北京而来的史林、史林的爱人宋协友、史林的表弟及史林的儿子。随后,在张红琢的带领下,来到冀东烈士陵园。
  “父亲,50年了,这是我第二次来看您,我虽然没见过您的面,可我一直珍藏着您的照片,以您为荣。正是在您精神的激励下,我小学戴红领巾、中学入团、大学入党,之后在大学教书育人40多年。您的精神我从未敢忘,我的孩子们也是听着您的故事长大……我今年已经68岁,这68年来都是以您的精神为榜样……您安息吧,放心吧。”在整个祭奠仪式过程中,静寂无声,所有人都屏着呼吸,感觉着这一刻心灵的净化。史林是史拓烈士的遗腹女儿,她母亲姚淑卿则是我党早期的情报工作者,抗战期间任冀东十五地委新闻台台长兼报务员。
  1942年,正值日本侵华战争最残酷的时期,在冀东各种地方志、革命人物传记中,史拓牺牲的那场战役永远留在了冀东人民的心里。但为什么史拓的亲人仅仅在1960年左右进行过惟一的祭奠?为什么之后50年来没人看望这位长眠冀东的英烈?4月13日,本报记者与史林进行了会面,谜团逐渐解开。
  冀东烈士陵园内安葬的烈士,主要是以冀东牺牲的地方县级以上、部队营级以上干部为主,共计238位。1960年,冀东烈士陵园刚刚开馆2年,18岁的史林在陵园第一次见到了父亲的照片,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见到父亲、感觉到父亲,但当时她没见到父亲的墓碑。之后赶上“文革”,史林遭遇了一系列的苦难遭遇。后来,史林夫妻二人一直执教于苏州大学,直到退休。“唐山大地震后,我们以为一切都已经毁坏,再不忍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史林的爱人宋协友告诉本报记者,自从看到《三晋都市报》的报道,史林晚上就没好好睡过一次,她激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因为她又有了父亲的消息。
  自从本报率先报道史拓烈士的事迹后,引来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地媒体也积极联系本报进行联动。13日当天,河北燕赵都市报、唐山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来到现场。在了解史拓烈士及其家人的事迹后,一位记者深情地讲,我真的被感动了,看到这些资料,看到这些故事,我就想到了《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
  下午3时,史林及家人要赶回北京了,首先他们握住的是张红琢的手,但没有了见面时的声声感谢,默默无语,在紧握的双手里,有比感谢声更重的分量。而在分手时,史林爱人宋协友诚挚地、再一次和本报记者握手:史林还有一个未了心愿,希望三晋都市报能帮他们找到史国森烈士的准确埋骨之地……
&环渤海新闻网 & 唐山 & 社会新闻 正文
50年后,女儿来唐山祭奠山西沁源籍烈士父亲
& 9:20 燕赵都市报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张剑英
  4月13日12时,唐山冀东烈士陵园迎来了又一拨烈士的亲人,他们是山西省沁源籍烈士史拓的亲生女儿史林及其家人。
  上午11时,为烈士寻亲的唐山公益志愿者张红琢,在唐山西高速口等到了从北京而来的史林、史林的爱人宋协友、史林的表弟及史林的儿子。随后,在张红琢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冀东革命烈士陵园。
  “父亲,50年了,这是我第二次来看您,我虽然没见过您的面,可我一直珍藏着您的照片,以您为荣。正是在你精神的激励下,我从小带红领巾、中学加入共青团、大学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在大学教书育人40多年。您的精神我从未敢忘,我的孩子们也是听着您的故事长大……我今年已经68岁,这68年来都是以您的精神为榜样教育孩子,孩子们也一样是踏踏实实……您安心吧,放心吧。”在祭奠仪式中,冀东烈士陵园展览馆静寂无声,所有人都摒着呼吸,感觉这这一刻心灵的净化。
  1942年,正值日本侵华战争最残酷的时期,在冀东各种地方志、革命人物传记中,史拓牺牲的那场战役永远留在了冀东人民的心里。1960年,18岁的史林第一次见到了父亲照片,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见到父亲,感觉到父亲。
  “唐山大地震后,我们以为一切都已经毁坏,再不忍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史林的爱人宋协友告诉本报记者,自从看到网上的寻亲报道后,史林晚上就没好好睡过一次,她激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因为她又有了父亲的消息。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史国森兄妹6人,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都为国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下午15时,史林及家人离开唐山,首先他们握住的是张红琢的手,但没有了见面时的声声感谢,有的只是双手紧紧相握,在紧握的双手里,有比感谢声更重的分量……
  编辑: 郭雪
<img STYLE="BorDer-BoTToM: BorDer-LeFT: BorDer-Top: BorDer-riGHT: medium none" ALIGN="absmiddl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cms/icon_avatar_01.gif" WIDTH="13" HEIGHT="18"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ALT="Rank: 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star_level1.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长治亲人,你们是否在苦苦寻找?》有后文:
&牵挂埋骨处,热心读者陵园找烈士
& 日20:35 山西新闻网_三晋都市报
  本报讯 (记者 杜建伟
实习生薛力恺)“我到长治烈士陵园找了,没有发现史国森烈士的墓地……”4月21日,长治的李先生致电本报询问史国森烈士的墓地,关注之情溢于言表。近日,本报已接到多个关注烈士墓地的电话,有热心读者还亲自跑到烈士陵园去寻找烈士墓地。
  李先生讲,史国森烈士的事迹非常感人,29岁牺牲至今未找到埋骨之处让人牵挂。在连续看了本报报道后,他专门去长治的烈士陵园查找了史国森烈士的资料,但没有发现史国森烈士的墓地,“真的难以让人心安”。沁源县新闻中心邓焕彦主任也一直在关注本报的报道,他专门查访了沁源的太岳烈士陵园,有人物革命事迹介绍,但未发现烈士墓地。“沁源县当时属于太岳区,战争异常残酷,有数以万计的沁源儿女为革命事业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三晋都市报对史国森烈士的报道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如果有了线索会及时和你们沟通……”
  读者对本报《长治亲人,你们是否在苦苦寻找?》的关注感动着史国森烈士的亲人们,在电话的另一头,他们真诚地感谢着,感谢帮助寻找烈士墓地的家乡人。
<img STYLE="BorDer-BoTToM: BorDer-LeFT: BorDer-Top: BorDer-riGHT: medium none" ALIGN="absmiddl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cms/icon_avatar_01.gif" WIDTH="13" HEIGHT="18"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ALT="Rank: 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star_level1.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长治亲人,你们是否在苦苦寻找?》追踪报道:&翻开故纸,沁源史家原是满门忠烈
& 日07:49山西新闻网
  父母均为我党上世纪40年代情报工作者,二姑父陈光曾为八路军代师长,伯父史书翰为原卫生部副部长,叔父史坤森曾为湖南常德军分区副司令……
  《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观众在为这一部部反映我党我军战争年代的影视作品拍手叫绝时,许多人也开始寻找这些影视作品主角背后的“原型”。而记者却被史林讲述的传奇革命家史感动——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沁源史家史国森兄弟姐妹6人的革命经历甚至比这些影视作品主角背后的“原型”更为传奇。
  经过几天查找,唐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张振岭副主任找到了当年晋察冀中央局社会部情报资料编写小组编撰的《史国森传略》。4月15日,他特意将这份珍贵资料发到本报,资料显示史国森公开的职务是丰滦迁县委宣传部长,但实际的职责是负责开辟东北伪满地区情报联络工作。而史国森夫人姚淑卿1941年到1943年也在晋察冀北方分局情报站工作,曾任冀东十五地委新闻台台长兼报务员,离休前任中国铁道部政治部审干办一处处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史国森与夫人姚淑卿所在的两大家庭大部分成员都参加了革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
  根据史林及其堂兄弟的讲述,记者又查阅了相关各种资料,以下是史国森及其兄妹的简介——
  大姐:史涧楠(1905年-1969年),中共党员;
  大哥:史德森(1907年-1968年),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战斗在沁源;
  二哥:史书翰(1909年-1966年),生前为中央保健局局长,中国卫生部副部长;
  三哥:史国森(1913年-1942年),生前为丰滦迁县委宣传部长,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
  二姐:史瑞楚(1920年-1994年),生前为中国水利电力部外事司副司长;
  二姐夫:陈光(1905年-1954年),生前为长征干部,八路军115师代师长;
  四弟:史坤森(1923年-2006年),生前为湖南常德军分区副司令。
  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沁源史家”为什么能培养出如此之多的国家栋梁,他们都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境遇?本报将会对“沁源史家”的传奇革命家史做进一步报道。
  本报记者 杜建伟
  1909年生,原名史众服,山西省沁源县城关镇城北村人。幼读私塾,后入县立小学读了3年高小。1924年至1927年,在河南开封一家私立医院学徒。1929年考入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35年被派往日本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专攻人体解剖学。1937年毕业归国。途经天津时抗日战争爆发,旋到太原后方医院任医务主任,参加山西抗战。同年11月与妻子范坤贤同往洪洞参加八路军。在八路军卫生学校任教,进行战救、教学、宣传工作。1938年3月任校教务主任,并于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8月任八路军总医院医务主任。
  1940年3月,学校迁至延安柳村店,不久改名中国医科大学,任总医院副院长兼中国医科大学教育长。1942年秋改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是医学教育领导者,又是教员。主讲解剖学,兼内科、外科、皮肤科课程,还为中央领导诊治疾病。
  1947年中共七大后,随贺龙转战华北、西北,先后任晋绥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军区卫校校长(政委刘庆珊),西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西北人民医学院院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同时兼任西北军区卫生部驻西安办事处处长兼政治委员。1948年,创办了西北医学院,任院长。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率西北医学院迁至西安。1950年西北医学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继续兼任该校校长。
  1952年参加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翌年,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红旗勋章。1953年至1958年,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教育处处长、训练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学校管理部副部长兼卫生部训练局局长,负责全军的医学教育训练工作。
  1955年被9月被授予军医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7年起,任国家卫生部保健局局长,负责中央领导的医疗保健工作。1965年中央撤销保健局,改任卫生部副部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就首遭厄运,受到林彪、“四人帮”迫害。日因不堪凌辱,服安眠药自尽,至8月27日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终年57岁。1975年9月,中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其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王震副总理出席。1979年6月,中央卫生部又为其举行了平反昭雪追悼会,王震、李井泉、余秋里、王光美等同志参加了追悼会,叶剑英、陈云、彭真、聂荣臻、徐向前等中央领导送了花圈。
1920年6月生,山西沁源人,女。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干部部干部处处长,华南分局组织部、工业部处长。1955年转入电业部门工作,历任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电力建设总局干部处处长、办公室主任,水利电力部电力建设总局副局长,水利电力部外事司主要负责人,电力工业部外事局顾问等职。1994年6月在北京去世。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湖南省宜章县人。1926年在家乡从事农民运动,次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部队到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少共国际师师长等职。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向赣南、闽西进军和中央苏区反“围剿”中,作战勇敢,多次负伤,曾获红星奖章。1934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长征中任第2师师长,率部担任前卫,强渡乌江、夺取泸定桥、攻占腊子口。到陕北后任第4师师长,第1军团代理军团长。参加了直罗镇和东征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旅长、115师代师长,参与指挥平型关和晋西午城、井沟等战斗。1939年初,与罗荣桓率115师主力一部挺进山东,指挥陆房突围和梁山等战斗,参与领导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斗争。1943年3月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月,任东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司令员、松江军区司令员等职。3月中旬在苏军撤军回国移交国民党之际,率一个师兵力经三天鏖战拿下了设防极为坚固的长春。
  1948年11月,随东北野战军机关入关。次年1月底进入北京,担任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四野南下,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日在武汉去世。
(格式编辑) 
[ 本帖最后由 竹韵微澜 于
10:28 编辑 ]
<img STYLE="BorDer-BoTToM: BorDer-LeFT: BorDer-Top: BorDer-riGHT: medium none" ALIGN="absmiddl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cms/icon_avatar_01.gif" WIDTH="13" HEIGHT="18"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ALT="Rank: 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star_level1.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沁源烈士找亲人追踪:史家6兄妹传奇革命经历  
&日 10:52 三晋都市报 记者 杜建伟 实习生 薛力恺
  他,曾任八路军115师代师长,与罗荣桓一道开辟鲁西根据地,却因历史局限原因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少有的悲剧将军;他,原卫生部副部长,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周恩来、朱德信赖的医学工作者;他,我党早期优秀的情报工作者,抗日战争中壮志未酬身先死;他,常德军分区副司令员,曾参加淮海战役……
  他们,来自同一个家庭。随着本报《长治亲人,你们是否在苦苦寻找?》追踪报道的展开,一幅沁源革命家史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巧遇陈光将军之子
  4月14日,唐山冀东烈士陵园,随同史林祭奠父亲史国森的人里边,一位戴墨镜的老者娴熟地用照相机拍着现场。询问之下记者获悉,他是史林的表哥、陈光将军与史瑞楚夫妇之子陈耀东(陈东海)。
  陈光,不就是共和国历史上著名的将军,原八路军115师代师长吗?其性格非常像电视剧《亮剑》里的李云龙。现场有人询问,陈耀东默认。在相互熟悉之后,陈耀东老人谈起了自己的父亲,“连罗东进(罗荣桓之子)都对我说,电视剧《亮剑》里的李云龙有点像我父亲。”但对于《亮剑》这部电视剧,陈耀东有自己的评价,“演员演得确实感人,但主人公匪气太重;战争是有规律的,光亮剑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打胜仗。”“父亲陈光是一个把工农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因此他能够智勇双全。他曾经在9次战斗中负伤10次,打过许多很悬的仗,但不打盲目的仗。”
  他的一生战功卓著。他曾任红一军团主力师第二师师长,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长征期间,带领部队连破敌人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指挥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参加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等著名战斗。1938年3月,林彪因枪伤赴苏联治疗后,陈光担任115师代师长达5年之久,与罗荣桓结下深厚友谊。山东军民一提到115师,便呼为一个人“陈罗”。从南昌起义、三大战役到新中国成立,他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战事。日,陈光被错误开除党籍,随即被软禁。日清晨去世。1988年4月,中央为陈光恢复了名誉,撤销了他的“反党”结论,正式恢复了他的党籍……
  正是在唐山的这次巧遇,记者从史林、陈耀东处得知,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史家兄弟姐妹6人都参加了革命,他们中有将军、情报工作者、医疗工作者……史林的父亲史国森(1913年-1942年),曾任丰滦迁县委宣传部长,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
  陈耀东回忆:从父母身上学会正直与宽容
  史国森妹妹史瑞楚与陈光结为革命伉俪是在115师。史瑞楚在家里是老生女儿,在父母和哥哥们的呵护下长大。但就是这样一位文弱女子,却在战争的洗礼和三哥史国森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7年,平型关战役刚刚打完,受其感召,还在太原川治医专学习的史瑞楚与其他3位热血沸腾的女同学踏上征途,寻找115师。由于年轻没顾虑,4个女孩子直接闯到115师驻地要求参军,并与不允许入内的哨兵争吵了起来。争吵声正好被115师师长林彪听到。
  当时专业医护人员稀缺,林彪听说她们是医专的学生后,让她们去了115师卫生部。
  1938年3月,林彪被误伤后赴苏联治疗,陈光成为115师代师长。
  1938年12月,罗荣桓为介绍人,陈光与史瑞楚结婚。“当时我母亲的工资和我父亲是一样多的,虽然我父亲是少将(115师也在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但我母亲有技术,是少校军医。”
  1941年,陈光带领的115师正在山东开辟根据地,正值战争残酷的时候,陈耀东出生了。由于部队天天行军打仗,父母无法照料他,遂通过地下党,将刚出生不久的陈耀东送到了一户贫苦人家。1943年,陈光接到调令准备回延安,两岁的陈耀东才被接回来。陈耀东当时已经牙牙学语,见了自己的母亲史瑞楚叫史医生,而不叫妈妈。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attachments/day_ad9dGiz4n2P32ggg.jpg"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127.05 KB)
           陈东海和母亲史瑞楚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attachments/day_eaddf12aHWz0rMb00Htc.jpg"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33.59 KB)
           陈东海、父亲陈光、弟弟陈晓星、母亲史瑞楚
  1943年到1945年,陈耀东在延安生活了两年,已经记住了一些事情。“那时候搞大生产,父亲种西红柿,母亲纺线。父亲种西红柿种得特别好,丰收的时候把西红柿做成酱,用大锅炖,味特大……”“在延安的时候,父亲经常‘伺候’我。一次,给我剃了个光头,连眉毛也剃了,然后抹上大蒜,说这样可以让头发和眉毛变黑……”“1945年,‘抢东北’的时候,我们全家到了东北。我和妈妈一直跟着后勤部队,先后到过遵化、延吉、图们,但与在前线打仗的父亲见面的机会不多。直到东北全境解放,才在哈尔滨安定下来。“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我们是第一批进城的。但一家人仅仅在一起住了几个月,父亲就南下了。”1949年的最后一天——除夕,是史瑞楚、陈耀东母子与陈光最后在一起的时间。直到1954年陈光去世,他们都没有再见过陈光。
  “之后,父亲被软禁,直到辞世。1988年党中央恢复了他的党籍、名誉。”而在这段时间内,陈光的老搭档罗荣桓一直在照顾他们母子,逢年过节,总要把史瑞楚一家接过去,两家人一起过……
  “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做人要正直,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我给自己两个孩子起名陈珍真、陈彤彤,就是希望他们珍惜真理,继承革命传统。”而在陈耀东的内心深处,母亲史瑞楚对自己的影响更大,“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他永远记着母亲这句话,也深深理解了一点:“做人正直,也要有宽容精神。”
  史进回忆:父亲是一个“经常出差”的人
  其实,最早关注本报《长治亲人,你们是否在苦苦寻找?》报道的是史进。他从互联网上看到本报报道后,在北京给本报打来电话询问,随后告知史林、陈耀东等兄弟姐妹。史进是史书翰之子、史国森侄子,但在与记者的几次通话中,他从未提到他父亲就是原卫生部副部长史书翰。在陈耀东、史林处得悉这一事实后,记者再次与史进取得联系。
  在史进幼时的记忆里,父亲史书翰是一个“经常出差”的人,常常见不到他的身影。而在史书翰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史进兄弟姐妹才有机会与父亲呆的时间长一点。在史进点点滴滴的回忆中,记者感受到的是,作为国家官员,史书翰操劳一生,无怨无悔;作为父亲,史书翰对子女要求严格,充满关怀。
  史书翰1933年毕业于太原川治医专,1935年留学日本,1937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研究生毕业,同年回国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卫生学校教务主任、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晋绥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卫生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兼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总后勤部学校管理部副部长兼卫生部训练局局长、军学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卫生部副部长。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attachments/day_510qGFT229qrhDt.jpg"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127.01 KB)
          延安:后排左一,史书翰;前排左一,史瑞楚,陈东海
  史进1946年出生在晋绥边区首府——山西兴县蔡家崖,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妹妹。当时,史书翰随贺龙转战华北、西北。“那时的蔡家崖是晋绥边区总部所在地,那个时候我年龄还很小,对父亲并没有太多的记忆。”史进回忆。在史进六七岁的时候对父亲有了一些印象。
  1950年,西北医学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父亲史书翰继续兼任该校校长。“那时的父亲依然经常出差,母亲也忙于工作,有一个警卫员带着我。记忆中,我每天就是和其他人家的孩子玩,上过几天幼儿园。”“1950年到1953年,我都没见过父亲。”史进说。史书翰当时参加了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带病主持朝鲜停战谈判的李克农做保健医生。同时,他还在朝鲜负责组建野战医院。“朱老总举荐他,周总理选定他出任保健局局长,一是看中他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术好;二是看中他对党忠诚老实,值得信赖;三是知道他嘴特别严,相信他,即使遇到再危难的情况也不会背叛党的事业。”史家后人是这样理解史书翰被委以重任的原因的。
  “1953年,随着朝鲜战争结束,我们全家离开西安到了北京。那时候,我已经在总参的寄宿小学读书,只有星期六能回家一天,与父亲的见面次数依然很少。学校和家长沟通的途径是‘成绩册’,老师在上面有一周的评语,每周我都要把‘成绩册’带回家让父母看。每次,父亲都会认真地看,然后签字,并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听老师话’。”
  史国森:影响史家兄弟姐妹的核心人物
  考察“沁源史家”的传奇革命家史,有两个因素是绕不过去的。一个是史家的读书传统,在沁源,史家祖上有清朝翰林,一直到史家兄弟姐妹6人的父亲史佐卿,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另一个因素则是史国森烈士的影响。
  在1942年冀东的那场战斗中,史国森不幸牺牲。之后,党组织对他的评价是:他仅有一个墓生女儿,在战争环境的残酷条件下,他在牺牲前既未能见到、也不知自己亲人的情况。他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前辈的讲述,在陈耀东、史林等人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史国森文化程度高,有勇有谋,是史家最早接受马列主义的人。早在1930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影响下,家庭里其他5个兄弟姐妹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史坤森晚年的回忆中特别提到他三哥史国森:“他18岁加入地下党,19岁任沁源县地下党的县委书记,几度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的搜捕奔走外地……1938年,他曾给我寄过一本《抗大动态》,看后使我很开眼界。这是三哥和我的最后一次联系。从这以后,他去晋察冀的消息是间接听到的。再听到的就是他壮烈牺牲的消息。”
  按照史家后人的说法,史国森一直作为榜样,鼓舞着其他兄弟姐妹战胜各种危难,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卓越成绩。
  在采访中,记者联系了许多史家后人。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他们都学有所成,如史国森之女史林毕业于清华大学,史书翰之子史进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陈光之子陈耀东、陈晓星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史坤森子女工作于军队。如今史国森兄弟的子女基本都已经离休或退休,史家的第三代人开始活跃在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
  一直生活在沁源、干个体户的史青龙(史家老大史德森的孙子)平静地说:他的爷爷史德森在兄弟姐妹的影响下年轻时也加入了共产党,在当地做“扫盲”工作,并承担起了照顾父母的责任。“我们这一支一直生活在沁源,闲暇时,我就看史家上几代人的一些资料,许多人看到这些资料都不相信这是发生在我们家的故事,都流露出惊讶的表情。史家上两代人曾经是国家的高级将领和官员,我为他们感到自豪。但历史已经过去,我们会带着这种自豪感和普通人一样平静地生活。”(相关阅读见19版
“草根笔记”)
纵横 & 2005年第9期 & 文章
史瑞楚缘何葬在凤凰山下
   &#9633; 姜孟之
  史瑞楚,抗战时期八路军第115师代师长陈光司令员夫人。
  陈光,1905年生,湖南省宜章县人。1928年湖南暴动后,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1938年任少共国际师首任师长。参加过突破乌江天险、飞夺泸定桥、攻克腊子口等战斗。平型关大捷后,任一一五师代师长。解放战争期间任四野参谋长。1950年1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attachments/day_cce765bfffa26e932gzySpESY507.jpg"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bbsfile./attachments/day_35de3b31d1d9e5XnS7sc4bNwCF.jpg"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 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bbsfile./attachments/day_c45da0YUzZo3oROo1.jpg"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红军长征过草地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bbsfile./attachments/day_05b51e9db3d3d56zEmfYuR8MoQ.jpg"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
  凤凰山在山东省泰西山区的陆房村。史瑞楚既不是陆房人,又不是在陆房去世的。她的骨灰为什么要安葬在凤凰山?这得从1939年初一一五师挺进山东说起。
      
  一一五师到山东后,为了建立巩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日,八路军总部命令一一五师挺进山东。番号是:八路军东进支队。
  一一五师师长林彪,政治部主任(即政委)罗荣桓。这是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在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战斗中,消灭日军板垣师团1000多人,林彪被胡宗南的士兵误伤,返回延安养伤,军委电令第三四三旅旅长陈光代理一一五师师长。
  日,陈光、罗荣桓率领一一五师师部及六八六团全体指战员进入山东郓城地区。3日内歼灭郓城西樊坝伪军1个团,继续东进至东平、汶上、宁阳地区。3月10日在泰西与泰西特委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会合。泰西特委刚刚改为地委,段君毅任地委书记,组织群众,敲锣打鼓、箪食壶浆,上街欢迎一一五师的到来。
  一一五师的进驻极大地鼓舞了泰西地区广大军民的抗日热情,他们协助当地党组织建立抗日政权,关心第六支队的成长,联营驻防,开联欢会,亲密无间。
  不久,一一五师干部与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和八路军津浦支队会合,成立了独立旅,段君毅兼独立旅副旅长和鲁西军区副司令员,迅速地开创了泰西地区抗日工作的新局面。
  一一五师进入山东,一路所向披靡,引起了日军驻山东最高指挥官、第十二军团司令官尾高龟藏中将的注意,他利用特务队调查这支部队的来历,发现东进支队就是参加过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的一一五师。尾高龟藏咬牙切齿地说,我要把共产党的这支王牌军,消灭在鲁西的战场上,替皇军报仇!
  他想趁一一五师立足未稳之际,一举将其击溃。5月2日,他从主力兵团及济南、泰安、东平等17个城镇的守备部队中调兵遣将,很快就集中了步骑兵5000多人,火炮100多门,汽车100多辆,向泰肥山区实行“铁壁合围”。
  段君毅有所察觉,马上告诉陈光说,日军有合围一一五师的动向。
  陈光说,日军不可能这么快地就发现我们是一一五师,因为我们用的番号是八路军东进支队。
  在日军调兵遣将时,一一五师驻扎在边家院的中古城。
  5月8日夜,段君毅正在起草建立地方政权的文件,警卫员进来说,董(董君毅是段君毅的别名)书记,陈师长请您去一趟。
  这一定有紧急情况。他收起笔记本向陈光的住处赶去。进屋一看,作战处处长王秉璋等人也在那里。当时罗荣桓主任没在部队。陈光在地上边走边说,敌人包围了我们,请你来商量一下部队突围的路线。
  王秉璋补充说,日军有5000多人,分多路向我们包抄过来。
  陈光说,君毅同志是当地人,熟悉情况,你看向哪个方向突围好?段君毅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想了想说,从西南方向的东平、汶上之间突围,阻力会小些。陈光指着地图说,这一带没有山,日军的汽车、马队冲过来,速度快,无法阻击,怕不利于游击战。段君毅说,我想敌人也会这么考虑。敌人认为我们不可能向平原突围,那里的防守肯定薄弱。陈光说,这种假设也是可能的。我们分两路突围,你和第六支队的领导率六支队第三团朝东平、汶上突围;一一五师师部和主力向大峰山区突围。突围后到无盐村会合。
  5月9日夜,段君毅等同志率领三团先头部队向东平、汶上之间的方向出发了……
  10日下午陈光率师部来到上庄,11日凌晨出发。从上庄到大峰山有50里路,走了十几里,前头部队与从肥城来的日军交火了。陈光看从这个方向突不出去,就命令向陆房撤退。陆房地势险要,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地形非常有利。
  陈光师长命令特务营及津浦支队抢占制高点凤凰山、鸡冠山阻击敌人,六八六团二营掩护,边打边撤。
  一一五师师部、六八六团、津浦支队和鲁西区委、鲁西特委机关共3000多人,被包围在陆房村周围10公里的狭小地区。   
  肥猪山是陆房的制高点,蚜山是进出陆房的咽喉,因此,肥猪山和岈山就成了敌我双方必争之地。八路军指战员采用近战歼灭敌人的战术,连续打退敌人9次冲锋,守住了阵地。 
  陈光立即调整了部署,待天黑后寻机突围。   
  夜幕降临,经过一天的鏖战,阵地仍在八路军的手中,指战员们又饥又渴。日军害怕夜战,停止了进攻,燃起一堆堆篝火,等到天亮再行“围剿”。  
  八路军在做突围的准备工作。陈光要求,不准有光亮,不准有响声。要做到没有响声不易,不说话可以,不打喷嚏、不咳嗽就难了。老兵告诉新兵,喷嚏忍不住就揉鼻子;怕马蹄子碰出响声,撕下衣袖,做成“袜子”套在马的4只蹄子上;怕马叫,在马尾巴上系块砖头子,坠着马尾巴止马啼。六八六团请簸箕掌村的郝京贤当向导,朝西南方向沿着岈山,循小路通过了敌人的封锁线。
  津浦支队、党政机关的向导是牛庄的孙树发,带领部队渡过了汶河。师直属队的向导是红山村人,带领部队向南,往上庄、红山、孙伯等地突围,拂晓渡过汶河。突围成功后,向导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敌人,被杀害,至今尚未查出他的名姓。
  敌人不知道八路军已突出了包围圈,12日凌晨集中火力向陆房周围的山岭炮击,打了一阵炮不见反应,日军向山头发起冲锋。冲上山头连个人影也没找到,搜遍了所有山头、村庄也没找到一个八路军。
 段君毅带领的六支队三团,路上没有遇到敌人阻击,顺利到达目的地。也许敌人正如段君毅假设的那样,没想到八路军会向平原突围。如果日军再聪明一点点,或是再愚蠢一点点,陆房突围战就是另一种结局了。 
&  陈光率领一一五师师部和主力奔无盐村会合,段君毅、罗荣桓早已恭候在那里了。
  5月13日,一一五师召开了陆房突围总结会,会议被一种悲痛、低沉的情绪笼罩着。牺牲的300多名同志中,多数是老红军。罗荣桓为了鼓舞士气在会上说,这是一场“顽强的破围战”,我们参加的部队只有1000多人,抗击着5000多敌人的进攻,掩护了1000多名没有带枪的机关工作人员。我们伤亡了360人,消灭敌人1200多人,击毙日军大佐联队长等50多名军官。八路军没有一人被俘,消灭了敌人,这是个大胜仗。 
  段君毅在回忆陆房突围战时写到,陆房突围是山东战争史上大量杀伤敌人、保存自己实力的著名战例。     
  段君毅是特委书记,每次战斗结束,还有个打扫战场的任务。打扫战场的主要工作是抢救伤员,掩埋烈士遗体,收捡武器、粮食、文件、物资等战利品,安抚百姓等等。打扫战场时,段君毅的心情总是抑郁和沉重的,因为不管战斗是胜是负,总有自己的同志负伤或牺牲。 
  两军交战,赢者首先打扫战场。陆房战斗,虽然敌人伤亡大,但我军是突围,日军首先打扫战场。日军有个习惯,只要他们能够作到,尽量不让我们看到他们死亡人员的尸体。伤亡少,他们就把尸体带回去火化。陆房战斗日军是“扫荡”,一路而过,死亡1200多人,即使把所有车辆全用上装尸体也装不下。尾高龟藏想了个办法,把死亡的日军的脑袋割下来装车带走,尸体堆成几堆,浇上汽油就地火化。 
  日军里等级分明,那名大佐联队长职位最高,被整尸装上了汽车,运回去处理。日军死亡1200多人,八路军才伤亡300多人,怎么向东京交差呢?尾高龟藏正在犯愁,一位下级军官跑进来,报告长官,发现八路军扔下的100多头骡马和从地下挖出来的八路军大批服装。  
  尾高龟藏的办法有了,说,很好!又命令:到村庄里抓些老百姓来,让他们穿上八路军的服装拍照,然后统统杀死。
  敌人打扫完战场该八路军打扫了。段君毅和六八六团团长张仁初带一个连返回陆房,组织群众掩埋牺牲的同志和老乡的遗体。几天前这些战士还和大家一起说笑、唱歌,却为了民族的解放,过早地离开了人间。指战员们和群众含泪给烈士整理遗容、服装,然后安葬在凤凰山下。段君毅等几位领导又挨门挨户地去安慰被杀害群众的家属……
 几天以后,东京的报纸上登出消息说,皇军在山东与共产党的王牌军一一五师的作战中,取得了“辉煌战绩”。尾高龟藏以伤亡1200人的代价换取了消灭共产党10000多人的“赫赫战果”。报纸上还配发了尾高龟藏的照片。为了增加可信度,把那些穿着八路军服装遭到杀害的老百姓照片也登出来了,惨不忍睹。
  今天的凤凰山南坡松柏苍翠,绿阴下坐落着陆房烈士陵园。陵园里有一座单人的水泥墓,墓前的石碑上刻着“史瑞楚同志之墓”几个字,是段君毅的手书。 
  陆房战斗时,史瑞楚与陈光结婚才一年多,史瑞楚是随军医生,同部队一起被包围在陆房,如果那次突围失败,她肯定成为这个烈士陵园里的一员的。可是她突出去了,而且和陈光一起迎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1994年6月她去世前留下遗言:“把我的骨灰葬于当年和陈光战斗过的陆房战役故地的凤凰山下,以示我一生投身革命,与陈光生死相随之意。”&
  史瑞楚与陈光一生经历的战斗无数,大的有数十万人参战,而陆房之战,双方加起来也不过万人,这样一个小的战斗竟给她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死后要葬在这里,足见陆房战斗之惨烈,令她终生难忘。
  凤凰山下史瑞楚的墓里只安葬着她一个人,陈光将军到哪里去了呢?
  就在陈光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市警备司令员的1950年7月,他因内部矛盾被打成“反党分子”,开除了党籍,被免去一切职务,遭到软禁,1954年7月在武汉自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罗荣桓夫人林月琴等十余名老同志联名给中央领导同志写信得到才被平反,但是骨灰已经找不到了。
  由段君毅题写史瑞楚的碑文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肥城市区东南的龙山山脊上,巍峨屹立着一座高25米的“泰西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碑文也是段君毅题写的。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字写得好,也是因为在这里长眠着他的战友和部下。每当看到那劲峭剑立的纪念碑,就令人记起那些腥风血雨的岁月。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60多个春秋过去了,但是在冀鲁大地上,仍然随处都能见到、听到当年段君毅等革命前辈们领导人民抗日救国的足迹和他们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attachments/day_0e6c84fTeZighr0UV0.jpg"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34.77 KB)
         1936年在陕西淳化县,红军第一军团和十五军团部分领导干部:
         邓小平(右起)、徐海东、陈光、聂荣臻、程子华、杨尚昆、罗瑞卿、王首道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attachments/day_00508_afd39d5f7b506c96d3c5qjsbJjjQ7Abw.jpg"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75.32 KB)
         1936年,罗荣桓(前排左起)、谭希林、陈光、杨立三、陈士榘、宋裕和、林彪,
         赵尔陆(后排左一)、孙开楚(左五)、毛泽东(左六)等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同志
         在陕北保安红军大学
我市举行八路军第115师东进抗日
暨陆房战斗70周年纪念活动
&肥城市人民政府网站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attachments/day_adc82893ceef5d79337Dgy7YiyUTg.jpg"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attachments/day_07b333bc9f2ba34SUpsp441j0K2.jpg"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91.24 KB)
        陆房烈士陵园
肥城市河西小学
瞻仰陆房战斗纪念馆
& 6:56:00 肥城市河西小学
  春风送花表哀思,青松滴雾寄深情。又是一个清明节,4月4日上午,肥城市河西小学组织60余名学生代表前去陆房战斗遗址扫墓。烈士墓前,气氛庄严,同学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为烈士献上花圈,告慰英雄的忠魂,在为烈士默哀、宣誓、敬礼之后又瞻仰了烈士博物馆。
  此次活动庄严肃穆,不但缅怀了先辈业迹,祭奠了烈士英魂,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每年清明时节,河西小学都组织为革命先烈扫墓活动,通过活动,同学们了解革命先烈革命历程,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幸福生活的不易,更明确了作为新时代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文
张磊 摄影 闫文阳)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attachments/day_52ekm5IOI6eeIem.jpg"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74.44 KB)
八路军第115师东进抗日暨陆房战斗70周年纪念活动
&&肥城市人民政府网站
  5月23日上午,我市举行八路军第115师东进抗日暨陆房战斗70周年纪念活动。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罗东进、副会长李维民,监事长陈耀东及研究会其它负责同志,参加过陆房战斗的老战士、原山东农学院党委常委李扬风,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丁龙嘉,泰安市领导杨鲁豫、朱玉合、蒋芳喜、时培伟,我市领导张瑞东、刘钦海、常绪扩、沈桂春参加活动。
  上午9:20,拜谒革命烈士仪式在陆房烈士陵园举行。李扬风代表参加过陆房战斗的老战士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罗东进、陈耀东代表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泰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鲁豫代表泰安市委、市政府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我市市委书记张瑞东代表肥城市委、市政府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全体人员向在陆房战斗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鞠躬致敬,并观看了陆房战斗事迹展,瞻仰了烈士灵堂。陈耀东、罗东进向115师代师长陈光的夫人史瑞楚之墓敬献花篮。我市市委副书记刘钦海主持拜谒仪式。&
  拜谒仪式结束后,举行了纪念八路军第115师东进抗日暨陆房战斗70周年座谈会。座谈会上,丁龙嘉、李扬风、罗东进先后发言,回忆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和陆房战斗经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泰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时培伟主持座谈会。
  泰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鲁豫在讲话时说,举行纪念八路军第115师东进抗日暨陆房战斗70周年纪念活动,就是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始终坚定理想、忠诚于党;要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肥城市市委书记张瑞东在讲话时说,当前,肥城已经进入了在新的起点上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决心把继承发扬光荣传统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陆房战斗的革命精神,努力开创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组织、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世上桃源、和谐肥城”而不懈奋斗。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attachments/day_dc2d0e6e0ebcba3W9wpg6IWmw6G.jpg"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attachments/day_00508_ee82d188ffdc9b27278cx2gHghGc3XPu.jpg"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attachments/day_2af74eSz493Fu3ujpc.jpg"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attachments/day_f03457caa762c6f9v890mmWz8y8.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BORDER="0" AL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91.82 KB)
         日,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罗东进(左一)、参加过陆房战斗的原
       山东农学院党委常委李扬风(左三)、研究会副会长李维民(右三)、研究会监事长陈耀东(右四)
       在泰安市委书记杨鲁豫(左四)、肥城市委书记张瑞东(右一)陪同下参观陆房战斗展览。
(格式编辑) 
[ 本帖最后由 竹韵微澜 于
01:05 编辑 ]
<img STYLE="BorDer-BoTToM: BorDer-LeFT: BorDer-Top: BorDer-riGHT: medium none" ALIGN="absmiddl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cms/icon_avatar_01.gif" WIDTH="13" HEIGHT="18"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ALT="Rank: 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star_level1.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史坤森,1923年生。1938年15岁时参加地方工作。1940年百团大战后,日寇对沁源地区进行了残酷的“三光政策和扫荡”,家里的房子全被烧光,给家里年迈的父母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不得已离开工作回家照顾双亲的逃难生活(有全家老小8人:父母、大哥大嫂、侄女迁乔西乔修乔、我和表兄善刚)。1945年重新参加工作,1947年2月转到部队工作。先到四纵(后改二野)后勤部兵站科工作,1949年8月调四野。1949年10月调四野司令部队列处(后改为军务部)。1964年4月,调广州军区三局(属总参三部)任办公室主任。1969年3月调湖南常德军分区,任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至1979年离休。1989年7月从常德干休所转点到广东佛山城门头干休所。日于广东佛山病逝。终年83岁。爱人阴影荷,1930年7月生。
  简要家史
   史坤森
  家乡山西沁源
  我的根、出生地、家乡是山西省沁源县。沁源是三晋(晋中、晋西、晋南)交界点,虽然是一个山区小县,但却有值得我们骄傲的光荣革命历史。尤其在抗日战争八年里,全县人民表现了坚强不屈、英勇献身的气概。
  我的家乡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长治市西北,地处太岳山东麓,系沁河之发源地。东与沁县相连,南与屯留、安泽县接壤,西与古县、霍县、灵石县毗邻,北接介休市、平遥县。
  县境四周环山,西北高东南低,构成与邻县的天然屏障。南北长73公里,东西宽45公里,总面积2554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5.7%,河谷、阶地占4.3%。海拔最高处鱼儿泉乡茶房沿2523米,最低处中峪乡龙头939米,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
  沁源县城东北距首都北京公路里程744公里,北距省城太原217公里,东南距长治市137公里。
  家族成员
  据父亲在世时讲,祖父辈是大爷爷和爷爷兄弟两人。大爷爷有五个儿子,一家住在沁源城内窑楼院。爷爷有六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即我的父亲史佐卿)。
  从我有记忆起,我们家的亲戚很多。除嫁到外地的五姑、六姑外,大姑、二姑、三姑、四姑都嫁在县城。父亲有五个舅舅,外祖父有弟兄五个,大部住在县城附近。亲戚多,交往就多。再加上二哥(史书翰)、三哥(史石昂,即史国森)的同学、同事也常来我们家吃住,家里常有十五、六口人吃饭,这就辛苦煮饭的大嫂(史桂花)和二嫂(范坤贤)了。
  三姑的五个儿子:善威、善刚、小蛮、年寿、善文。善威在外做事一生,解放后从柳州回到太原定居,现在大概有八十四、五岁了(注:88年3月时)。善刚原在太原兵工厂当工人,抗战时期(后期)和我们家住在一起。他很能吃苦,当时,我们一家人就靠他和我,去敌占的城里抢粮,在山上开荒种粮,度过最困难的时期。1942年,日寇扫荡前,善刚为我们家找到了一个避难地——圪桃园。这里地处县城40里的西北、云盖山下。一家人同行的有父母亲、大哥大嫂、他们的女儿迁乔修乔,加上我和善刚共8人。从一早出发直到天黑才走到。最难的是年近六旬的父母亲。父亲左脚残疾,脚后跟不能着地行走,母亲是一双小脚,他们是一步步走完这陡峭的山石小路的。后来,带去的粮食几天就吃完了。当时,被敌人占据的城里还有留下的粮食和土豆。我和善刚下午从圪桃园出发,黄昏前后趁天黑摸到城里找到粮食,扛在肩上返回。回路是上山35里下山5里,扛着沉重的粮食,又饥又渴,走走歇歇,天亮后才到家。冒着生命危险千辛万苦搞回来的粮食真是不容易。善刚兄对我们家的帮助之情,是我永远铭记和感谢的。善刚文革前在太原病故。
  三姑最小的儿子善文,大概比我大五、六岁,如今快70岁了(注:1988年3月)。他从小先丧父、后丧母,和年寿一样,在我家生活了一段,后来在哥哥嫂子扶助下上了学。抗战爆发时,他已在太原新民中学读书。1938年,他参加了决死队,加入了共产党。百团大战时,他在25团任指导员,部队伤亡很大,他算幸存者。又过了一些年头,他转业到地方,文革后他先在省煤炭局工作,后任电子工业局局长,现在可能离休了(注:1988年3月)。三姑一家在6个姑姑中是最贫苦的,而我们和三姑家、和他们的几个儿子来往最密切,感情最深。
  六姑有二子一女,长子振亚(我表哥),是一个扑实的人,为人很聪明。父亲曾告我们,振亚9岁时就看《水浒》。全国解放后,1950年他到了北京,大概经杨朔介绍,他到人民日报社工作,一直干到现在(注:1988年3月)。他英语比较好,在国际部工作,前些年,常见《红旗》杂志上有他的文章。
  我的父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六人
  我的父亲名史佐卿,又名虞卿,字舜臣,小名栓全。1884年生,1947年春病逝,终年63岁。
  父亲从小右脚残疾,不能种地劳动,但是,他还是读了不少书,还考中了前清的秀才,读过民国的法政学校。他曾在蒲县当过看守所长,据他说,由于他为人厚道,对犯人从不责骂和克扣给养,内外对他反映都好。他在蒲县任何职时,生下了二姐(史瑞楚),所以二姐的小名叫蒲萍。那大概是1920年前后的事情。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哭过三次,都发生在至亲去世后。五姑后半生客居,她没有子女,一直和我们居住在一起。她体弱多病,父亲为她医病,母亲给她煮饭、煎药,殷切照顾着她。1935年,五姑病故后,父亲痛哭一场。1944年春,母亲在我们逃难的山庄圪桃园摔碰了头,不治去世后,默默地多次掉泪,说:日本鬼子在这场战争中,夺去了我们家两条生命,可恨啊!1946年,父亲得知三哥在冀东牺牲的情况后难过地哭了。
  母亲王桃子,1883年生,1944年3月摔伤不愈逝世,终年61岁。
  母亲(王桃子)比父亲(史佐卿)大一岁,大概是1883年出生的。据推算,母亲大约是22岁第一胎生下大姐的。母亲共生过七胎、八个孩子,三哥和二姐之间(相隔七年)有一对双胞胎,是一对女孩,夭折了。所以父母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共六人。现在回想起来,二老双亲把我们六个孩子养育成人,也确是不容易的了。尤其是母亲付出的辛劳更大。
  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封建社会传统的家庭妇女。她没有读过书,大概只能识别钱币。但是,她对视书如命的父亲的学习从来都是无条件地支持着,对她的儿女们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视,也许是望子成龙让后代生活得舒适吧!母亲年幼丧母,所以精于家务。她出身农家,深知食物来之不易,十分注意节俭。我有记忆时起,家中的剩饭是很少倒掉的,即使馊了的饭,嫂嫂们也不敢倒掉,要加热后大家吃掉。
  大姐史涧湳(晋南、彩萍、采蘋),1905年生(约)。大姐婚前曾在县城南街女子小学任过教师,婚后停职。1969年2月逝世,终年64岁。大姐夫郭安仁。郭安仁前妻留下一个儿子叫九龄,大姐到郭家时九龄正上小学。大姐待九龄如同亲子,母子相处得很好。1935年,大姐生下女儿秀清。抗战开始后,他们举家去了西安。秀清从医,在上海与谈彬庸结婚成家,他们育有一子两女。
  大哥史汉书(德森),1907年生(约),1968年病逝,终年61岁。大嫂史桂花。史德森在兄弟姐妹的影响下年轻时也加入了共产党,在当地做“扫盲”工作,并承担起了照顾父母的责任。一直生活在沁源老家。
  二哥史书翰(小名槐森),1909年生,日去世。二嫂范坤贤,1917年生,2004年7月病逝,终年87岁。二哥自幼勤奋好学,自尊心强。16岁高小毕业后,到河南开封一个从医者蒋尔额的西医私人诊所当学徒。后来,他考进了日本人开办的山西太原川至医专。1935年2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解剖科,专攻解剖学。两年后学成回国,留在川至医专当教员。经二哥同意结婚的二嫂范坤贤为人老实忠厚,她的父母是一对慈和的老人。大概是1934,14岁的二嫂和26岁的二哥结的婚。1937年抗战开始后,平型关战役下来的八路军路经沁源县城,他和二嫂一起参加了八路军,到师卫校当教员。1938年10月入党,并被任命为八路军卫生学校教务主任。1940年3月,八路军卫校迁到延安柳树店,与此同时,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原八路军总医院)也迁到柳树店建院,成为卫生学校的实习医院。9月,正式改名“中国医科大学”,一开始他就担任了“医大”的副校长兼教育长。这所医大在建国前的18年中,培养了3300多名医务工作者。1945年“七大”后,他离开医大,跟随贺龙转战晋察冀和西北战场,先后任晋绥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卫生学校校长、晋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医专校长、西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等职。1949年春,他率先到达刚刚解放的北京,招收了500多名学生和30多位教师,带他们到刚解放的西安,选校址酬办四医大。1950年到1952年,他以西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之职就任四医大第第一任校长职务。1951年至1953年,曾参加志愿军停战代表团工作。之后,他先后担任军委卫生部教育处处长、训练局局长、学校管理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9月被授予军医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9年后,任卫生部中央保健局局长、卫生部副部长等职。由于受林彪、“四人帮”迫害,他于日含冤逝世,终年57岁。日,在八宝山烈士公墓礼堂为他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日,在八宝山烈士公墓礼堂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三哥史石昂(曾用名史拓、史一翰,原名国森),1913年生(大我十岁)。三嫂姚淑卿,后改名林克明,1921年生。三哥1928年考入太谷铭贤中学(校长孔祥熙)。之后转学太原平民中学,任团书记。1930年入党。1931年夏初中毕业,他报考太原一中高中部,初考、复考均名列第一。“九.一八”事变后,太原抗日浪潮高涨,反动派疯狂镇压,他亦被通缉,离开学校,回到家乡沁源。回县后,在地下党机构当交通员。1932年初,县委改组后他担任沁源县临时县委书记,公开身份是在现代小学任教。后到铁路工作。1938年6月,他到延安瓦窑堡抗大学习,后调抗大二大队四队(东干队)学习,并担任支部委员。1939年底抗大毕业后,调中央社会部派往晋察冀中央北方分局社会部工作。1941年调冀东工作,任丰滦迁县县委任宣传部长。在那里,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经历了敌人秋、冬、春三次大“扫荡”和多次小的骚扰,斗争十分艰苦。日,敌人出动大批兵力,对他们所在地区进行“铁壁合围”。经过顽强的战斗,包括县长于沐之在内的30多人都牺牲了,突围的只剩下他和他的警卫员刘建中二人,后来……刘幸存了,他壮烈牺牲了,时年仅29岁。全国解放后,唐山烈士陵园刚一建立,即将他的遗相陈列在烈士陈列馆内。
  二姐史瑞楚(比我大三岁),因日在山西蒲县出生,取名蒲萍。姐夫陈光,1907年生,1954年6月于汉口逝世,终年47岁。二姐在县城女子高小毕业后,15岁考上太原“川至医专”学习。1937年抗战爆发后,她10月参军到115师,曾任115师卫生部医生、司令部卫生所所长,后到山东分局党校和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她于1938年10月入党。解放战争时,曾任东北民主联军驻哈尔滨弘民医院协理员、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卫生处处长。建国后,任中南军区干部抚恤保健处长、华南分局组织部干部处处长、工业部干部处处长。1954年调往北京,任中央燃料工业部基础工程局干部处处长、水利电力部电力建设总局干部处处长、办公室主任、副局长,水利电力部外事司副司长、外事局主要负责人、电力工业部外事局顾问。后因年迈退休。二姐因病医治无效,于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忆二姐
  二姐小时候得了病,泻肚子泻得奄奄一息了。父亲虽懂中医,开药吃了也不管用。忽然,父亲发现放在灶台上为五姑燉的人参汤,马上用小勺喂二姐喝了一口。说也真灵,二姐竟慢慢地好起来了。二姐自幼身体虚弱,胆小,晚上去厕所,有时要我伴着她,点着麻杆照亮才敢去。
  二姐到了入学年龄就上学了,学业好,毛笔字写得好,父亲很喜欢。
  想不到,抗战爆发后,二姐参加了八路军,随部队到山东创建根据地,行军、打仗、反扫荡,她一点不落后。在抗战初期山东根据地和日寇频繁艰苦的战斗环境中,成长为坚强的女战士。和当年瘦弱胆小的二姐比比皆是起来,判若两人。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的作用太大了。
  1944,二姐和陈光要我去延安学习,因我半路脚痛未能成行。1949年初秋,我们二野四兵团在江西休整,二姐知道我因脚部溃烂难于行动之后,由陈光向兵团司令员提出,调我到四野司令部(当时驻扎在汉口)工作。
  二姐18岁与陈光结婚。后陈光因所谓“反党”被囚禁,与二姐不面而终。二姐史瑞楚和陈光的结合,是二姐参加115师后的次年(1938年),经组织说合(罗荣桓夫人林月琴介绍)成婚的。陈光为革命事业忠心耿耿,特别在红军长征中,他作出了杰出的战绩是难得的。陈光与二姐于1950年元旦离汉口调广东工作,直至出事,他们自此面别,一共在一起生活了12年。即二姐30岁起,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了。她只身把两个孩子培养入学,大学毕业,成为两个有为之人,是多么不容易啊!付出了多少心血!
  二姐在陈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以致他辞世多年里,她始终相信党,以大局为重,以坚强的革命意志,承受着精神上、生活上的压力,兢兢业业为党工作,在几十年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九.一三”事件后直至晚年,她为恢复陈光的名誉极尽了最大的努力,基本上还原了陈光光荣的革命面目(1988年4月,经中央批准恢复了陈光的名誉),让人们知道了陈光的革命业绩。二姐为此付出的太多了,她努力的结果,使一位身经百战、立过奇功的革命英雄陈光原来被蒙上的黑影被剥了去,也是为党做了一件好事吧。
  二姐在文革中遭受迫害,她对党忠心不二,坚信不移,顶住了逆流加在她身心上的迫害和非难,终于迎来了“解放”,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斗争中,她挺过来了,她可谓一位坚强的女性。
  忆三哥
  三哥和我最后一次见面是1937年6月的一天。当时三哥在同蒲铁路北段一个车站工作,有事来到太原,我正住在太原大姐家里考中学。那天三哥叫我上街,先给我买了一双猪皮底布鞋,这种鞋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后又带我去裁做了一套衣服。之后,带我到洗澡堂洗了澡。三哥叮嘱我要好好学习,注意安全等等。话语少,情意重。我知道这是三哥对我的关心,心里无比温暖。他把我送回大姐家后就走了。当年我14岁,三哥24岁。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和三哥的最后一次见面,回忆起来十分难过。三哥18岁加入地下党,19岁任我们沁源县地下党的县委书记,几度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的搜捕奔走外地,后来到铁路工作。1938年去延安抗大学习,曾给我寄一本《抗大动态》,看后使我很开眼界。这是三哥和风细雨我的最后一次联系。从这以后,他去晋察冀的消息是间接听到的。再听到的就是他壮烈牺牲的消息。
  三哥史石昂经人介绍,1936年和姚淑卿(后改名林克明)结婚。姚家系县城商行的富东,三嫂为人泼辣,能说能干,善于交往。加上很早(1937年)参加了革命工作,两人的婚姻还是好的。1938年,两人同去延安。1942年三哥在冀东牺牲后,她生下了遗腹子女儿小凤(史林)。可惜三哥只活了29岁,壮烈牺牲在日寇的枪弹下。以后,三嫂在北京再婚。2001年7月我打电话问候她,她声音洪亮,说她已80岁了,看来她还健康。
<img STYLE="BorDer-BoTToM: BorDer-LeFT: BorDer-Top: BorDer-riGHT: medium none" ALIGN="absmiddl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cms/icon_avatar_01.gif" WIDTH="13" HEIGHT="18"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ALT="Rank: 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star_level1.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致唐山烈士陵园公益志愿者张红琢先生:
为你的行动感动!我于今年二月发表的《太岳寻踪》一书,记载了两个人的事,没想到他们
的英灵都安放在唐山烈士陵园。他们是
史国森:30年代和《太岳寻踪》的主人胡兆祺共同担任沁源地下党委的负责人。
欧阳波平:1942年初夏,在担任八路军冀东十二团参谋长兼第一营营长期间,
救过《太岳寻踪》的主人胡兆祺的生命。
希望你能看到我的回复,并发E-mail到我的信箱,我会把书寄给你和当地
的党史部门。
<img STYLE="BorDer-BoTToM: BorDer-LeFT: BorDer-Top: BorDer-riGHT: medium none" ALIGN="absmiddl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cms/icon_avatar_01.gif" WIDTH="13" HEIGHT="18"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金币:1507
<img ALT="Rank: 2"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star_level2.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历史不会忘记——怀念陈光同志》 &&
   &#9733;陈沂、苏静、王宗槐、林月琴  
   《人民日报》一九八九年七月二十七日·星期四·回忆录版
  每当我们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看到那么多老战友的熟悉面孔时,就会想起我们一一五师的老领导,老战友陈光同志。今年是陈光同志不幸去世三十五周年,我们深切地怀念他,同时感到有责任将这位对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高级将领一生的业绩介绍给人们 …… 
[ 本帖最后由 竹韵微澜 于
04:12 编辑
<img STYLE="BorDer-BoTToM: BorDer-LeFT: BorDer-Top: BorDer-riGHT: medium none" ALIGN="absmiddl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cms/icon_avatar_01.gif" WIDTH="13" HEIGHT="18"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ALT="Rank: 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star_level1.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我希望借助大家的力量帮我寻找抗日烈士郝树江(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学员)的信息
&我的爷爷郝树江出生于1915年,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李庄公社郝王力村人。
在保定读小学,小学毕业后即考入原保定河北大学农学院附属中学读初中,约于一九三四年初中毕业,以后即在家乡教小学,曾在清苑县蒋庄教书(当老师)。
郝树江追求进步,他有个最要好的同学李源才同志(南大冉)就是个地下老党员,经郝树江介绍在郝王力村教过三年书,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 1938年与郝王力村郝荫池等投军,参加了“河北民军”(张荫梧部一团),1939年起义改
为八路军警备旅二团,有一个较短的时期当参谋。当年9月全连队起义,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成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学员。
开始郝树江、郝荫池都在三大队,后来郝树江调到四大队。到1939年7月抗大总校向敌后转移时,他们二人还在路上见过一面。以后就再没有见过面了。
&&&不过在1940年郝荫池去冀中七里庄工作时,遇过一个和郝树江一起在四大队学习的同志说,从陕北到晋察冀边区后,郝树江因为长了很重的脓疥,即在河北唐县住医院了,以后就再没有回队学习。
听说后来因环境变化、部队分散入农村潜藏工作,但因生活和医疗条件极差,感染了疥疮,不能治疗。当环境进一步恶化需要转移时,无法成行,故留在当地农村。此地大约是河北、山西一带的太行山区。从此不知所踪,再无人知其下落。解放后经批准定为革命烈士。
<img STYLE="BorDer-BoTToM: BorDer-LeFT: BorDer-Top: BorDer-riGHT: medium none" ALIGN="absmiddl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bsfile/images/cms/icon_avatar_01.gif" WIDTH="13" HEIGHT="18"
ALT="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img ALT="Rank: 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mages/default/star_level1.gif"
TITLE="连续转载:燕赵都市报与三省媒体联动&为抗日烈士寻亲属(转)" />
我爷爷陈梦强生于1913年,1927/28年期间加入团组织,因党团不分,当时无转档手续,以后按那时入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去五台山培训暴露身份,被汉奸出卖后被日寇杀害,由于至今搜集证据不足,至今没能追烈,哪位听说过陈梦强这个名字的请帮忙,谢谢啦
刘自立是我爷爷的哥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歌曲将军回到白洋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