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子沟纪略 pdf原来是什么样的

塔子沟论剑(一) - 简书
下载简书移动应用
写了20172字,被3人关注,获得了12个喜欢
塔子沟论剑(一)
剑是短兵圣品,上古出名剑有十,曰:承影、纯均、鱼肠、干将、莫邪、龙渊、泰阿、赤霄、湛泸、轩辕。名剑随名士,指点天下。帝王之剑——赤霄剑 很久以前,在江苏丰县,有个叫四儿的,没事就爱喝小酒吹大牛,再就是偷瞄女生,为人所不耻。四儿常去悦来酒家喝酒,每次喝完酒,没钱付账,就索性在店里睡死过去。酒家讨不到酒钱就好言劝他,凭本事,做点正经事,不枉青春少年。谁知,他竟然开口就嚷:我,就是要靠脸吃饭,不似尔等要下苦力!酒家被他的浑说气乐了,便道,就凭你这损色?!他道,我自与你不同,我,高鼻梁,隆额头,鬓角、胡须很man,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这可不是病,这是72地煞,是帮我驱邪除魅的。我还告诉你说,我爹其实不是我亲爹……酒家越发乐了,道:那你说说,他是如何喜当爹的?四儿道:有一天我妈在一片水泡子边上休息,梦中与神相遇。这时电闪雷鸣,天色昏暗,做下了没羞没臊的事,我爹去找我妈的时候,看见一条蛟龙盘在她的身上。不久之后我妈就生下了我。在那个年代老百姓都知道这个基本常识----人是由神用泥巴捏出的。所以这一番鬼扯是相当管用的----酒家认定四儿是龙的儿子。酒家也恍惚想起来,就在他酒后鼾声如雷贯耳的时候,仿佛看见有赤龙在他头上盘旋,时而见首时而见尾的……于是四儿是龙子的传说像长了翅膀,小县城的人都知道了,从此,四儿每到悦来酒家,就有一批人追随,为一睹他酒后神龙护体的奇观,四儿终于找到了存在感,也不驱避众人。酒家也是高兴,人来就是钱来,创收不少,于是也一改以前那个,俗得如同广场舞大妈的金溜子一样的名字,换了个金字招牌----有龙来仪客栈,顺带变更了营业执照,扩大了经营范围,增加兼营业务:住宿----因为有远道而来的欠儿登,看完热闹当天回不去,要留下过夜。酒家不再来讨债,四儿的岁月静好。一日,四儿又到酒家,却不见往日塞门堵路的龙口粉丝,一打听,原来,从外乡来了一位吕公,是个算命的,大家都去那里围观了。四儿心中不乐,决计要去会会算命的。到了吕公门前,有萧氏门童说,不给钱不让进,给少了也不让进!四儿问:多少是多呀?门童说:一万。四儿没有钱,但有招儿。他从鞋壳廊儿里抽出带着体温的一张100元,找酒家换成了1元的,装在一个信封里,又去了吕公门上。顺利入室见到吕公,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原来,吕公见四儿状貌奇异,因重敬之,引入坐。这时门童萧气哼哼进来,说,你个不要脸的,你拿这点钱糊弄事儿!说着甩出一把零钱在四儿的脸上。四儿被打脸的时候多了去了,早就修炼出了荣辱不惊的大丈夫本色脸皮。倒是吕公,上前断喝,休得无礼!这张脸,龙颜凤睛,岂敢毁伤,日后你我都要指望他哩!就这样,四儿不但被吕公视若上宾,还把自己的女儿许他做媳妇儿。尽管吕公老伴儿是一百个不乐意,但是终是没有拧过吕公这条大粗腿。多年以后证明,吕公的好相术不是浪得虚名,也证明,在儿女婚事上,母亲的见识多是短的。再说四儿,有了俩娃这后,还是不着调。一次到祖国首都咸阳去打工,远远望见皇上出巡,心里想着,活人就要活成个这!嘴里却说,皇上还不如我哩,连个皇后都没有!众人只道他是疯子,谁知,回老家后,他却把这疯话搁在了嘴里天天叨咕。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根生满红锈的铁棍,告诉乡里人说这是一把从神龙那里得来的宝剑,名字叫:赤霄。整日“剑”不离身。一次,四儿受差使送几十个学徒去做工,到了丰西泽,大家一边走一边掏出酒壶喝酒。为啥喝?为壮胆。最近去学徒做工的人经常莫名其妙地消失在丰西泽附近,四儿说,我估计我也得在这挂了!一个死士愿去打探。过了一会儿,探子吓得面无人色地逃了回来,说,前面隐隐有腥气,有大长虫挡道,赶紧撤吧!酒后的四儿大喝,我是纯爷们儿,怕哈呀? 乃前,拔红锈铁棍击斩蛇。蛇遂一分为两,径开。没走几步,喝太多了,只好按老习惯,睡了,在路边。后来人赶到,有一老妪哭。人问哭啥?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你儿子咋就被咔嚓了?”妪曰:“吾子,不是一般人,是白帝的儿子,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的儿子斩之,故哭。”众人说,原来是豪门恩怨呐,我们管不了哇!老太太想想也是,这帮凡人除了看热闹抒情之外没有毛球用,转身不见了。再见四儿睡得正香,他的身体上方有一团云气笼罩,云中有条赤龙正在懒懒洋洋地飞来飞去。而手中的那根红锈铁棍不见了,代之的是一把饰有七彩珠、九华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宝剑,剑身上清晰镌刻着两个篆字:赤霄。四儿没有挂在丰西泽,而是从此,人生开了挂。四儿,和红锈铁棍一样完成蜕变,创建了汉室基业。这把斩蛇起义的赤霄剑成为一把帝道之剑。你可能要问,这把剑到底是打哪嘎来?这把剑出自以公孙冶为首的五位铸剑大师,揉合了天下数百种精石,历经八年终于铸出这把千古神奇圣器。赤霄剑长三尺,剑身以玄铁铸造,人离剑七步之外,即可感觉到一股浓重的帝王之气。据说赤霄剑出炉之时,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雨交加,连王气所集的秦王宫殿,都为之震动不已。公孙冶一看此剑,就面色大变,跌足长叹:“此剑既出,则天下大乱,我公孙冶竟成千古罪人也!”然后,惨然一笑,断然横剑自刎。而那赤霄剑,饮血之后却红光一闪,破天而去,去寻找它真正的主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请大家收藏连载的导航主页:/p/aaf6d3d979e2
本专题收录的作品类型:各种类...
· 178530人关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选择支付方式::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由于文化大革命闹的,我初中只上了一年整。我是初中六八届的学生,当时整个学校都停课,我初中没读完,整天在家呆着,没什么事情干。经公社同意让我到乡里面的另外一个村里去教书。因为公社里面的(革委会)主任是我们村里面姓王的(就是寇儿的爸爸)经他打了招呼,我才能去教书。让我先干半年。村里原来的老师他们不要了,嫌教得不好。这个学校离我们家有二十公里,去的时候是我父亲背着行李,送我到那里的(走去的),给村里人把我安顿下来,就走了。学校里一共有三十多名学生,有男有女,由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一个人教他们。当时我也很小(十七八岁),还有很多字不认识。等到礼拜天回到家里,向二姐请教。那时二姐已经结婚,我要去郭家山(黄河对岸的山西的一个村子)找她。多亏了学校旁边这家人家,他们对我很好,有什么吃的也会给我吃。因为他们家的女儿也在这上学,跟我在一起住,睡觉也在一起睡,跟我作伴。当时很小,什么都不会干,像做饭这事情,没人请吃饭,就得自己做。每次上课的时候都是一二年级先看书,三四年级上课。大家都很喜欢我,因为我这个老师好说话,对学生负责。这个学校是由两个村的学生组成的:河那边的绥德县,河这边的吴堡县,所以我的经费也是两个村里面分担的,说好了每月给15块钱。村里面如果上来什么菜,可以吃的,就摘了给我送来。青菜、西红柿、菠菜&&有时候他们就摘让我自己去摘,说吃什么摘什么。一个月也会给一定的粮食(大概三十斤?),走的时候我还带了粮食走。最后放假的时候,两个村里面给了我75块钱。拿到钱后,母亲非常高兴,我全部上交给了母亲。临走之前,他们让我收假以后再到他们村教书,他们都舍不得我走。后来开始复课,高中又开始招生了,我赶紧去报考,因为我觉得我原来的文化远远不行。(完)
:李建增:李兰亭_易林百科
李兰亭,男,京剧武生。原名李钰田,河北省永清县韩村人。祖藉山东德州。诞辰:1888年,光绪十四年(戊子);逝世:1955年7月,农历乙未年。父李和以打磨为生,后流落水清县韩村落户。
李兰亭,男,京剧武生。原名李钰田,永清县韩村人。祖藉山东。诞辰:1888年,光绪十四年(戊子);逝世:1955年7月,农历乙未年。父李和以打磨为生,后流落水清县韩村落户。
幼年爱好武术,经常在乡间练功比武,十余岁时(约1903年前后)有一流动戏班来村演出,班中主要演员见他幼功很好,遂收为弟子,带往东北各地随师学戏,初学文武老生,后因倒仓改学武生。由于他幼功扎实,本人又刻苦钻研,很快崭露头角。后在天津又得到名武生池的指点,技艺大进。民国初年到杭州搭城站第一台演出时,又拜南方著名武行头刘泉瑞为师,刘曾长期担任李春来的武管事,李兰亭从他习艺后,在表演风格上,宗法李春来,演技以剽悍勇猛见称,善于用高难度武工技巧表现人物。他还把传统的气功运用于武打,在猛烈厮杀的格斗中,不仅动作急速、准确,而且驾轻就熟,始终面不改色。
李兰亭剧照
李兰亭成名后,对原来武打程式和把子功颇多创新,耍刀枪下场时往往加出手,显得新颖别致,对短打武生颇有创造,善于以各种高难动作表现人物。早年在北京第一舞台演唱,武功扎实,翻打剽悍,长靠、短打兼能。 在上海演出《杀楼》时,从三张高桌上往下翻,落地成岔(劈岔式),动作敏捷,手脚利落,受到观众赞扬,同行给予很高评价。从此颇具声望,誉为“优等艺员”。他会戏很多,如《夜奔》、《》、《三岔口》、《哪吒闹海》、《武松打虎》、《杀楼》、《探庄》、《嘉兴府》、《十字坡》、《铁公鸡》、《》、《挑滑车》、、《》、《界牌关》、《杀四门》、《金钱豹》、《狮子楼》、《蜈蚣岭》、《》、《乾坤圈》以及使真刀真枪开打的《铁公鸡》、《塔子沟》等。长短皆能,尤以短打戏见长。他演靠把戏,端庄威武,猛而不憨;演短打戏,轻巧稳练,冲而不野。北京、上海、天津、汉口、东北部有他的足迹,他经常被重金聘到北京、天津、上海、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太原、青岛等大中城市搭班,以武戏“挑大梁”。后久驻天津,曾在天津东(今民主剧场)的艺徒班任教多年。 1924年在北京第一舞台,与盖叫天合演四本《》、《双夺太平城》,他饰张玉良,翻城时走“虎跳蛮子”,过两张半桌子,被观众叹为绝技。《乾坤圈》一剧,源于南方前辈武小生,为其岳父所授,耍圈的技巧娴熟,后传与弟子梁慧超和袁金凯,使此戏在北方大为流行。 1927年,他在(现滨江道康乐冷饮店处),演出时摔伤;伤好后继续从艺,后去上海演出《嘉兴府》,戏终场时又二次摔伤,从此。嗣后,主要精力用以授徒传艺。1938年“稽古社”班主,以重金聘请李兰亭为“稽古社”教师。他反对徒为师奴,但课徒严格,爱徒胜子,所以他的徒弟,只需较短时问就能挂衣演出。他授徒颇多,可谓,著名者有关砚农、樊幼亭、张世麟、、梁慧超、袁金凯、郭景春、李大春、李元春、杨声华、等,同时另收“承”字辈九名徒弟改为“春”字辈,别辟场地,单独教练,传授《武松》等戏,李兰亭所授徒弟,后多为各地主演,均成为全国著名京剧武生。 1943年,他为稽古社近代戏《侠盗》,精心设计了武打,把自家独有的大哨子棍双人对打搬上舞台,运用得恰到好处,极受观众欢迎。李兰亭在天津教戏一直到1947年,以后带徒弟李元春、郑永春、杨声华等去东北搭班演出。建国后,应邀去齐齐哈尔戏校从教,后患瘫痪症,经多方医治痊愈,又去青岛教戏。1954年旧病复发,由其外甥郑永春亲陪,回原籍养病。1955年7月病故县韩村,享年67岁。
1888年&&农历戊子年(清光绪十四年)&&&出生 三月初三,李兰亭(原名李钰田)出生于河北省永清县韩村镇东头奶奶庙中。父亲为石匠,李兰亭有两个姐姐。 1891年农历辛卯年(清十七年)&&&三岁&
牛凤玉(李)出生,其父为清末北京著名武净牛春化(祖籍山东德州人)。 1893年&&农历癸巳年(清光绪十九年)&&&五岁&胞弟出生。 1894年&&农历甲午年(清光绪二十年)&&&六岁 小兰亭活泼聪慧、身体强壮。他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分,看别人练过一招半式就能学会,渐渐到了痴迷的地步,常随村里武师练拳脚。 1895年&&农历乙末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七岁 文安县吉利班来韩村演出,少年李兰亭倒立蝎子爬,脚上挂水壶的武功被该班主角张吉罗(又名张德奎,文安县人,清末著名河北梆子花脸、文武老生)看中,遂收为徒,学河北梆子文武老生。 1896年&&农历丙申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八岁&李兰亭被带往东北等地随师学艺。每月挣12块小铜元。 1897年&&农历丁酉年(光绪二十三年)&&&九岁&李兰亭在随师练功之余,用师父给的零花钱买来《大学》《论语》《孟子》等书带 在身边背诵熟读,自学文化。 李兰亭又有了一个妹妹李静涵(即郑永春之母)。 1898年&&&农历戊戌年(光绪二十四年)&&&十岁 李兰亭买了全套《三国》《水浒》来读,为他日后写剧本打下基础。 杨金香(李兰亭二夫人,新凤霞之堂姐)出生。 1899年&&&农历已亥年(光绪二十五年)&&&十一岁&已选读了的李兰亭,开始喜爱上历史书籍,一次在旧书摊上发现一套《袁了凡纲鉴合编》爱不释手,每天去旧书摊去看,他骑马蹲裆边练功边看书的姿势,引起了书摊老板的注意,知是学戏的徒弟喜爱读史书,就将《纲鉴》全套十六本送于李兰亭。这套书他一直带在身边。 1900年&&农历庚子年(光绪二十六年)&&&十二岁&李兰亭买来《列国》选读。后来他教学生也要多读史书,说这样才能理解戏中人物。 1901年&&农历辛丑年(光绪二十七年)&&&十三岁 李兰亭积攒零用钱购得《百五十家评注史记》一套,选读之后还写笔记,对日后 他写剧本有了很大帮助。 1903年&&农历癸卯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五岁&& 李兰亭开始倒仓,而河北梆子以调门高著称,李兰亭学戏时调门比现在还要高上八度。李兰亭不能再唱戏,到东北打工,最远到过佳木斯。 1904年&&农历甲辰年(清光绪三十年)&&&&十六岁&李兰亭身在东北打工,心仍不忘舞台。打工之余,每日练习武功,以备嗓子好后重回舞台。 1905年&&农历乙巳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十七岁&& 回天津重新学艺,李兰亭选择了京剧武生,因为京剧较河北梆子调门低,而且武生用嗓较少,自己又有武功功底,他广学博采,虚心向人请教。李兰亭嗓子开始恢复,也学会了几出戏,曾和薛凤池(中国戏校教师之父)等学艺,并把每月所得的200元包银全部用于武生学习。后又回到老师张吉罗的班社,他和张先生学长靠武生戏,因此他的靠戏演的也很精彩。当时教的戏有《》、《阳平关》等。 1906年&&农历丙午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十八岁 经老师张吉罗介绍,在东北李兰亭拜刘全瑞(人称“刘老道”,河北人,初学梆子,南派武生之祖李春来的搭档、李春来班社中的武行头)为师,艺宗李春来。当时张吉罗对把兄弟刘全瑞说:“我能教武生,可不如你会的多,别把这孩子耽误了,让他跟着你学吧。”刘全瑞回杭州后,李兰亭到杭州和刘全瑞学戏。刘全瑞教了李兰亭《挑华车》(图12)、《探庄》、《乾元山》(那时又叫《法》)等戏。之后三年,李兰亭每场演出刘全瑞必到,稍有差错,严加训斥,令李兰亭技艺大进。 在上海演出《杀楼》时,从三张高桌上往下翻,落地成岔,动作敏捷,手脚利落,受到观众赞扬,同行给予很高评价。 上海《》一书中《品菊余话》一文中说:“不满18岁的李兰亭在上海与盖叫天、何月山、张鹤楼、、张德俊(张云溪之父)是同期上海滩显赫一时的武生。” 1907年&&农历丁未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九岁&李兰亭随在杭州学戏时,跟刘先生去“灵隐寺”学习和观摩佛教的武功。李兰亭把传统的气功运用于武打,在猛烈厮杀格斗中,不仅动作急速准确,而且驾轻就熟,始终面不改色。他不满足武打程式化表演,常捉摸进行更新,他看到耍猴的小猴耍圈很招人喜爱,于是他创出了“乾坤圈”的技法,一经在舞台上使用倍受欢迎。李兰亭在表演上注重刻画人物个性、情绪,武打干净利落,声誉越来越好。 1908年&&农历戊申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二十岁 李兰亭练就一身硬功夫,他表演勇猛剽悍,揉合武术技功运用于舞台,他对武戏各种表演程式,特别是开打的套路和兵器使用,有不少独特的创新。比如《金钱豹》三个“飞脚”连越三张桌子,走边时,先是身段表演,舞蹈动作轻、飘、帅,身段边式漂亮。这是李兰亭创出的特技与武打程式,每每演出,掌声雷动。 1909年 农历乙酉年(清宣统元年)&&二十一岁 李兰亭注重吸收名家之长,如俞振亭、杨小楼、何月山、杨瑞亭、吕月樵、小孟七等都对他产生一定影响。他善于用高难度武功技巧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使用真刀真枪是李兰亭兴的,他在《铁公鸡》《塔子沟》《三雅图》《红蝴蝶》等戏都用真刀真枪。 李兰亭胞弟李海亭随其学武生。 1910年 农历庚戌年(清宣统二年)&&二十二岁&李兰亭拧的旋子在台上必连走40多个,5个一圈,个个周正漂亮,足见其武功根基之深。 1911年&&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二十三岁 到杭州第一台演出。后到嘉兴湖州演出。 李兰亭使用“蓬头”又长又大,这被人看成表演负担的头饰,李兰亭却驾驭得非常利落,“四击头”亮相,伴随动作把“蓬头”敏捷地向后一甩,干净漂亮,内行无不称绝。 李兰亭与结婚。 李兰亭在化入技巧和出手方面另开先河,十分可观。尤其他的勾脸武生戏,如《铁笼山》、《》、《拿高登》则受到他的岳父、北京著名武净牛春化的指点。(牛春化曾搭过杨小楼和俞振亭的班社。) 1912年&&农历壬子年(民国元年)&&&二十四岁 李兰亭除把自己深厚的武术功底运用于舞台外,还将杂技、摔跤等精彩内容也吸收到武生表演中,他能从四张半桌子上翻下并落地成岔,这“塔子功”绝技和手持“乾坤圈”的哪吒形象至今是戏曲舞台上的经典。(附演出照片图1、2)李兰亭对表演艺术精益求精,在师承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创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少粉饰,不卖弄,塑造了许多艺术典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盖叫天、李兰亭、(著名京剧武生,三河县人,名武生之父)等五位同年生属鼠的著名武生在上海被合称为“五鼠闹东京”。 1913年&&农历癸丑年(民国二年)&&二十五岁 李兰亭增加了武打路数,丰富了把子的技巧,在武行领域内影响很大,形成了“轻、飘、脆、美”的风格,被尊为“李派”。他说:“我的一些武打技巧虽取之于武术、杂技,可又不能与之等同。我的武打是表演艺术,一定要周正,四面见线。”他的武生戏技巧性强,上座率很高。 1914年&&农历甲寅年(民国三年)&&二十六岁 李兰亭专心于表演,丝毫不为各种诱惑所动。当时的许多女戏迷痴迷于捧角,向舞台上扔金银珠宝。李兰亭一再告诫伙计,记住那些珠宝是谁仍的,散场后是谁的还给谁。 李兰亭去汉口演出,大红于汉口。&郑永春演出的《挑华车》&1915年&&农历乙卯年(民国四年)&&&二十七岁 新建起的“新中央戏院”,赵燕侠的大爷爷赵广顺租用后,就去上海把李兰亭接来演出“开张”戏:《三岔口》、《杀四门》、《乾元山》、《金钱豹》,深受天津观众欢迎,戏票抢购一空。李兰亭在天津唱红,随即在各茶园剧场演出。迅速走红京、津,与盖叫天合称“南盖北李”。 李兰亭胞弟李海亭随其在天津演下串。妹妹李静涵随其到天津帮忙掌家。 1916年&&农历丙辰年(民国五年)&&二十八岁 李兰亭在天津唱红后,又回到上海,“南盖北李”的友好竞争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一段佳话。盖叫天的《》中记录了两位顶尖武生当年在上海的舞台上更新着梨园的辉煌。(图17) 在上海,李兰亭与周信芳合演全本《闹花灯》(《跑城》),李兰亭演薛刚。还与金少山合演《铁公鸡》,李兰亭的张嘉祥,金少山演铁金翅。 李兰亭在上海黄金大戏院连演半个月满堂。李桂春经常去看李兰亭的戏,并说:“京角可来不了您那么多玩艺,好功夫啊!” 与李桂春同在永清“永盛和”坐科的崔湘亭在上海与李兰亭、李海亭同在一个班社唱戏,李兰亭唱《挑华车》,李海亭饰大锤黑风利。《蜈蚣岭》李兰亭饰武松,海亭饰王飞天。除上海外还四处流动演出。 1917年&&农历丁巳年(民国六年)二十九岁 李兰亭发明乾坤圈后,盖叫天不甘落后,每次李兰亭演哪吒,他就会穿上长袍戴上墨镜坐在后排观看,回家后自己琢磨也要发明一件哪吒的道具。盖叫天想用旱冰鞋作哪吒的风火轮,但在练习时摔成腿骨骨折。 这个时期李兰亭的代表剧目有(图13)《乾元山》、《杀四门》、《战冀州》、《》、《凤凰岭》、《狮子楼》、《蜈蚣岭》、《金钱豹》、《武文华》、《恶虎村》、《铁公鸡》、《塔子沟》等。 1918年&&农历戊午年(民国七年)&&&三十岁 李兰亭和周信芳在青岛合作演出《白马坡》,大红于青岛,周信芳演关羽,李兰亭演颜良,他的颜良勾紫脸,披大靠,显得非常威武。 李兰亭因幼年学过武术的“形意功”,对“弹腿”和“义拳”、“通臂”功夫也练得好,还对武术“”、“太极剑”、“白鹤剑”都很擅长,如此丰厚的实力才能有创新的依据。他把对各种把子的研究,运用于演出实践,拆卸组装得心应手。李兰亭把子技巧造诣高深莫测,形成独家李派风格。 名为师弟实为徒弟的张世麟出生。(张世麟后成为天津京剧院著名武生,其子张幼麟,也为天津京剧院著名武生。)&1919年&&农历己末年(民国八年)&&&三十一岁 农历二月初四(3月5日)晚七点半在天津(日租界旭街)李兰亭与杨小楼合演《冀州城》。其他演员为钱金福、李连仲、许德义、王长林、付小山等。(戏报上写为李篮亭)杨小楼()幼入小荣椿二科习艺,曾在津充当班底,艺名小杨猴,此次去津演出后大红。李兰亭通过这次演出与杨小楼结下友谊。(见附图戏单图3) 李兰亭被北平“第一舞台”(第一舞台位于珠市口西大街,观众席为一、二、三楼,总容观众3000人,时为京城最大戏院。)邀请演出。9月29日,李兰亭夜场演出的《铁公鸡》引起轰动。当晚同台其他剧目有:王凤卿、高庆奎、王琴侬的《战蒲关》;田桂凤、德珺如的《鸿鸾禧》;九阵风的《穆柯寨》;老夫子陈德霖的《彩楼配》;王又宸、王长林的《天雷报》;老十三旦、余叔岩的《八大锤》;孙菊仙的《逍遥津》;梅兰芳、姜妙香的《惊梦》等。这次演出名角林立。曾是宫廷“内廷供奉”的老资格的“御戏子”就有四位:陈德霖、九阵风、王长林、孙菊仙。只李兰亭一人是从天津邀请的特聘演员,把李兰亭接来是杨小楼的提议。&农历八月二十四日(10月17日),在天津大新舞台以“优等艺员”之名演出《铁公鸡》,和他同时演出的演员有:、张春利、李海亭、、韩文奎、付长才、郑福义等。(见附图戏单图4)&享名东北三省的武花脸演员李铁如(学生李元春之父)在天津结识了行侠仗义的李兰亭,长期搭他班社演出,南到上海,北到哈尔滨,成为李兰亭最得心应手的合作者。他和李兰亭使用真刀真枪合作演出《塔子沟》、《铁公鸡》、《》、《王雅银》、《太平城》等戏,令武戏同行们刮目相看。 李兰亭二女儿出生。 徒弟梁慧超出生在北京,梁慧超后成为全国著名的武生,京剧四大武生之一。 1920年&&农历庚申年(民国九年)&&&&&三十二岁 在堂会戏里,大部分是显要的京角,如梅兰芳、王凤卿的《木兰从军》,余叔岩的《击鼓骂曹》,杨小楼、郝寿臣的《连环套》,龚云甫的《》,陈德霖的《孝义节》,九阵风的《演火棍》,程砚秋的《玉堂春》,郝寿臣、侯喜瑞的《闹江州》,尚和玉的《四平山》。其中还有李兰亭的《乾坤圈》。(见附图戏单图5) 次日,也是张宅堂会,杨小楼的《长坂坡》、尚小云、郭仲衡的《探母·回令》、黄润卿的《千金一笑》,其中又有李兰亭、李海亭、付长才、郑福义合演的《三岔口》。 与李兰亭成为好朋友,常在一起研究艺术、学问,郝寿臣把一本修身的书《格言联璧》送给李兰亭。 李兰亭创出很多武生表演绝技,是集南北绝技为一身的表演艺术家。李兰亭名气越来越大,在上海每月包银1500元大洋,妹妹随在他身边帮他管账。他在永清韩村买到一处很漂亮的大地主家的房子。 李兰亭在上海和梅兰芳等八位名演员合称“江南八骏马”。 1921年&&农历辛酉年(民国十年)&&&三十三岁 李兰亭在上海演《乾坤圈》中缺石矶娘娘无人扮演,找到杨金秀,杨金秀当时在上海唱靠戏唱红,每月1600块现大洋,从此后杨金秀就跟随李兰亭演出。杨金香演刀马花旦,她仰慕李兰亭的艺术、武功,渐生爱慕之情。杨金香的师傅叫沈文诚,教杨金香《七星庙》等戏。 李兰亭受郝寿臣、金仲仁、陈家霖的邀请接杨小楼的坑进行演出,两人各有所长,当时演了全本《马超》、《乾元山》等,一演就演红了。李兰亭运用技巧表现人物,使武打技巧和人物性格紧密结合。 李兰亭演《夜奔》不管是曲牌的唱,身段动作的表演,都在节奏中。他运用技能技巧为塑造人物服务,特别是为揭示人物内心情绪服务。把这个满怀愤怨的林冲演绎出了他不同凡响的光彩。 李兰亭成名后叫李海亭带钱回永清置办些田产,侍奉双亲。 李兰亭的长子李树滋出生。 1922年&&农历壬戌年(民国十一年)&&&三十四岁 李铁如几年来一直跟随李兰亭演出,两人肝胆相照遂成莫逆之交,李兰亭将自己同村的蒋万有介绍给李铁如为妻。婚后住家三年多,后随李铁如走南闯北。 天津有个保骠会梅花刀,李兰亭向他学会后经改革用在戏里,后来又教会学生们。 李兰亭与杨金香在上海结婚(图8)。 李兰亭胞妹李静涵与结婚。 1923年&&农历癸亥年(民国十二年)&&&三十五岁 天津东天仙戏院(即后来的民主剧院)创建京梆兼学的科班,请李兰亭、陈玉卿在此科班任教。周啸天、小春来、梁慧超等都曾在此学艺。 李兰亭的徒弟樊幼亭和徒弟小兰亭、关雁侬拜师学艺。 在北平“第一舞台”演出时,与盖叫天合演四本《铁公鸡》,《双夺太平城》、《翠屏山》,盖叫天饰张嘉祥,李兰亭饰张玉良,翻城时走“虎跳蛮子”,过两张半桌子,被观众叹为绝技。轰动京城。在《劈山救母》中盖叫天饰沉香,李兰亭饰二郎神。盖叫天的哥哥说:“盖叫天《乾坤圈》、《劈山救母》、《蜈蚣岭》这几出戏演不过李兰亭。” 同在“第一舞台”李兰亭与盖叫天、周信芳合演《七擒孟获》,。盖叫天饰孟获,周信芳饰马岱,李兰亭饰赵云。 在天津杨俊臣()拜李兰亭为师,杨曾用名小鹿童,22岁入芙蓉花班改唱评剧。1948年入天津正风剧社,后为天津评剧院主演。 1924年&&农历甲子年(民国十三年)&&&三十六岁&&&& 李兰亭妻子牛凤玉看到李兰亭教学生学戏很苦,经常对子女说:“你爸爸学戏受了很多苦,挨了很多打,现在出了名照样还是受苦,你们要好好读书,千万不要学戏。”并发誓决不让自己的子女学戏,致使李兰亭子女无一人学戏。 李兰亭二女儿李开始学画。 李兰亭大外甥出生。(后任石家庄地区戏校教师,曾教过张建国。) 李兰亭所授徒弟包括杨声华、郭景春、李大春、郑永春、李元春、张士麟、梁慧超等,后多为各地主演,有的成为全国著名京剧演员。 -
此处为您推荐了一些性价比较高的商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阜新塔子沟风景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