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式战斗机电影和飞燕战斗机哪个更厉害?

查看: 4655|回复: 4
画虎不成反类犬—杯具的飞燕战斗机
签到天数: 57 天[LV.5]略有小成
上篇:开发篇
设计:带有欧洲风的川崎公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独领风骚30年的活塞式螺旋桨战斗机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最高峰。各主要交战国不遗余力的投入,使各国的战斗机迅速地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发展。航空发动机的功率也从战争初期的1000马力左右迅速攀升到2000马力以上。到战争末期,单机功率超过3000马力的怪物也已经进入实用化阶段。战斗机的速度也由开战初期的500千米/小时左右在三四年间便突破了700千米/小时。作为战斗机的动力,一台理想的航空发动机应该同时具备功率大、重量轻、空气阻力小、可靠性高等特点。不过一台绝对理想的发动机是没有人造得出来的,能拿出来的只能是综合各方面因素以后得到的相对优秀的产品。而设计一台成功的发动机,除了技战术性能以外,散热也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航空发动机来说,采用风冷还是采用液冷各有利弊。风冷发动机结构紧凑;一两个气缸被打穿坏,其他缸体也仍可继续工作,生存性较强而且地面维护比较简单。不过相应的,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迎风阻力大的弱点,对飞机的速度、爬升性能和飞行员的视野会有不利影响。水冷发动机的优缺点与风冷发动机正相反。水冷发动机气缸成直列或者V形布置,机头可以做成尖削圆滑的流线型,迎风阻力比风冷机小,有利于飞机的高速飞行和爬升。同等功率下,采用水冷发动机的飞机往往会比采用风冷发动机的飞机飞得更快。不过相应的,增加了水冷系统以后,发动机的结构复杂了很多,给地面维护增加了不小的压力。此外,一旦在作战中水冷系统被打穿,冷却水漏光,发动机将会因为过热很快烧毁,生存性不如风冷机好。二战中,因为日本的航空工业实力比老牌的工业强国尚有相当的差距,独立开发先进的水冷发动机技术上比较困难,所以陆海航的主力战斗机大多数型号都采用了技术相对成熟的风冷发动机,唯一的例外就是这个Ki-61。
其实日本人也不是不喜欢水冷发动机。只是这个时候距离日本明治维新走向现代化不过50多年时间,日本的工业底子与欧美工业强国的差距还非常大,指望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在欧美也属于才出现不久的航空工业并不现实,所以日本人很自然的选择了从西方引进航空技术和人才这条路。依靠从欧洲各航空工业强国引进技术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其中川崎飞机公司雇佣的是一名叫做理查德.佛格特(Richard Vogt)的德国博士。
从1923年开始,佛格特博士在川崎飞机公司工作了10年时间,一直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重建德国军备才回国。福格特博士的加入对提高川崎的设计能力贡献非常突出。他先后为川崎飞机公司设计出了九二式战斗、Ki5下单翼试验战斗机等多个型号。更为重要的是,他为川崎飞机公司培养出了土井武夫等一批优秀的日本本土飞机设计师。以至于以后川崎飞机公司的产品总带有一股鲜明的欧洲风格1935年底,陆航本部向日本最主要的三大军用飞机制造商中岛、川崎和三菱三家公司发出了开发计划书,要求三家公司各提供一架全金属下单翼战斗机的原型机参加竞争性试飞,开发序列号分别为Ki-27、Ki-28和Ki-33。最后中岛公司开发的Ki-27获胜,这也就是后来苏日诺门罕战役贺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陆航的主力-九七式战斗机。这次失败,也对多年来一直对水冷发动机痴心不改的川崎公司造成了相当沉重的打击。而在此后的数年间,三菱公司为日本海军开发了九六式和零式两代舰战和局地战斗机雷电,尤其是零战凭借其问世时世界领先的优越性能更成为日本航空工业历史上最著名的产品。中岛公司则深受陆航信赖,为陆航开发了九七式战、一式战斗机“隼”和二式战斗机“钟馗”两代三型产品。在此同时,川崎公司则显得有些灰溜溜的,只有Ki45二式双发战斗机“屠龙”被陆军选用。而且“屠龙”也采用的是日军比较有把握的风冷活塞发动机。
让德国人赚了两份钱的DB601
1938年,日本获得了德国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公司开发的著名的DB601水冷活塞发动机的情报。DB601发动机体积小而功率大,燃油直接喷射装置在当时来说堪称一绝,先进的技术和优越的性能把日本军人的眼睛晃得眼花缭乱。很快,日本陆军就决定通斥资50万日元通过川崎飞机公司向戴姆勒.奔驰公司购买DB601的样品和全套制造技术。有趣的是,DB601同时也吸引到了海军航空兵的眼球。在此后不久,日本海航当局也通过爱知钟表电机公司(后来的爱知飞机公司)从德国人手中购买了DB601A的全套制造技术。并无意作奸商的戴姆勒.奔驰公司糊里糊涂的一样产品赚了两份钱,令德国人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据说连希特勒本人知道此事后都很纳闷地问:“日本陆军和海军是仇人吗?”(看来日本人除了残忍,还带有一点灰色幽默呢)
_72d70.jpg (96.78 KB, 下载次数: 23)
10:40 上传
”昂贵“的Ha-40发动机 令人愉快的计算错误-万能的和制梅塞登场中战Ki61闪亮登场很多日本战斗机的座舱盖都采用了凸出机体的水滴型,而土井武夫为了保证飞机的最大速度,采用了相当类似于BF109的流线型侧面开放的座舱盖,这一点Ki60与Ki61基本相同。在Ki61项目启动时,日本陆军航空队并没有对飞机的座舱设计提出特殊要求,这样的设计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在Ki61投入实战后,第一线部队对于后向视野不佳怨言不少。所以后期的三式战二型和Ki100五式战斗机又回归为典型日式风格的水滴型。这个过程和P-51系列的变化倒是有不少相似之处。这个座舱盖的另一个收获就是令本来就与BF109有很多相似之处的Ki61在外观上也完全不再带有一分传统的日式战斗机的味道,彻底梅塞施米特化。三式战斗机的“和制梅塞”的绰号与此有很大关系。Ki61的动力系统采用了一台日本川崎飞机公司按照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的授权仿制生产的DB601A发动机,日本国内定名为Ha40。驱动一具日本住友金属公司按照专利生产的哈密尔顿.标准三叶定距螺旋桨, 1941年12月上旬的某一天,Ki61的第一架样机终于完成了。由于Ha40的仿制进度低于预期,导致1号机的问世晚了约五个月。装备Ha40发动机的1号机空重2238千克,载油620升时起飞重量为2950千克,比预定值超重约一成。12月11日,Ki61的1号机由川崎飞机公司的试飞员片冈载三郎驾驶首飞成功。在以后的试飞中,Ki61表现出色,飞出来591千米/小时的最大速度。这甚至超过了以速度为最优先考虑的前辈Ki60,也超过了远房表兄BF109E。飞机的水平机动性和爬升性能也都相当不错,全面优于Ki60。Ki61的优异表现甚至超出了主设计师土井武夫本人的预期。多年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很得意的评价为:“令人愉快的计算错误”
几个月后,由试飞员片冈载三郎驾驶的Ki61在与BF109E进行俯冲速度对比测试时,一片副翼发生断裂。好在片冈飞行技术精湛,果断改平,才没有发生更严重的事故。经过检查,发现增加的配重重量不够,未能有效消除震动。经过改进进一步增加配重以后,Ki61再未发生过此类事故。
在Ki61还在紧张试飞中的日,发生了对太平洋战争的发展最具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即杜利特空袭。十六架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美国陆军航空队的B-25B轰炸机轰炸了包括东京在内的日本本土目标。整个轰炸过程中,美机如入无人之境,偌大的日本陆海军几乎没有作出任何像样的抵抗。唯一给美机造成些实际威胁的居然就是试飞中的二架Ki61。此时的详情我们放在后面再谈。总之,杜利特空袭中Ki61的优秀表现大大的提高了日本陆军的期望值。试飞工作进一步加快。日本陆航对于Ki61的优越性能十分满意,1942年,Ki61正是投产。当月,第一架生产型Ki61完成,至当年年底,川崎飞机公司崎阜飞机制造厂共完成了三十五架。与后九架原型机相比,生产型的Ki61在两方面有了改动。第一是改用自封油箱。其中生产型1号机-308号机的油箱防护层由3mm厚的橡胶层和13mm厚的丝织物混合组成。309-388号机的防护层则改变为油箱上部厚9mm,侧面厚6mm的纯橡胶制成。相应的,由于油箱壁加厚,机内载油量减少为755升。加挂两个200升副油箱后以400千米/小时的巡航速度可以飞行7小时40分。Ki-61在油箱防火方面虽然有所考虑,不过相对于美军战机的水平来说,也不过就是聊胜于无。第二项改进其实称之为“改退”更合适些。由于Ho-103型机枪可靠性不佳,实战中屡屡发生不发火、膛炸等事故,为了保险起见,生产型的Ki61又把机翼上的Ho-103更换回了89式。
尽管Ki61早在1942年8月就进入量产,不过日本陆航并没有决定立即定型装备部队。毕竟从九五式战斗机之后,日军已经有多年没有使用过水冷发动机了,考虑到日军的作战范围广阔,气候地理条件千差万别,从1942年9月到12月,日军又对Ki61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适应性测试。测试的结果是一切还算正常,无论是在冰天雪地中国东北的白城子、海拉尔,还是在赤日炎炎的新加坡、苏门答腊,Ki61除了飞掉过两次座舱盖以外并没有惹出什么大乱子。对照大半年以后三式战斗机在南太平洋战场的实际表现,这一次的测试结果简直好得令人觉得莫名其妙。
适应性测试期间,日本陆航还用BF109E和在战场上缴获的P-40E与飓风ⅡB战斗机进行了对比测试。在高度5000米时,BF109E和P-40E、飓风ⅡB的最大速度分别为551、567、495千米/小时,明显低于Ki61。盘旋半径则分别为260米、250米、200米,而Ki61为170米,日机的水平机动性更佳。当然,考虑到欧美战机均为使用了一段时间的半新货,日本地勤人员的技术水平、燃料的性能也未必比得上欧美,这个测试结果实际意义有限。
下篇:实战篇
试飞中的初战-Ki-61与杜利特空袭
日上午,日本本土水户陆军飞行学校机场,Ki-61的首席试飞员荒莳义次(荒蒔義次)少佐正在飞行员休息室外面悠闲的抽着烟。机场方面已经接到通知,称当天有空**报,原定的第2、3号原型机的试飞任务取消,无事可做的荒莳少佐便准备在温暖的春日下悠悠然的晃过一整天。至于警报,那无非就是一次例行的防空演习而已,开战后见得多了。
临近中午时分,水户机场上的防空警报响了。随即在机场北方的200米空中,出现了一个黑点。黑点越来越近,用肉眼已经可是识别出是一架双发中型飞机。坐在荒莳少佐旁边的另一名试飞员梅川亮三准尉顺手抓起望远镜向不明飞机望去,然后一声惊呼:“啊,看到星了,美国飞机的标志!”。荒莳少佐抓过望远镜望去,美国陆军航空队的白星中间带有红色圆斑机徽清晰可见。美机自北向南划过水户机场上空,航向直指东京。
情况紧急,荒莳义次少佐和梅川亮三准尉两名试飞员急忙穿起飞行服跑向机库。地勤人员已经开始给飞机作起飞准备。别的都好办,有点麻烦的是这一天原定的试飞项目是机枪测试,已经串在弹链上都是不能爆炸的穿甲弹,打在敌机上只能是一个洞。而杀伤效果较好的穿甲爆破弹此时还装在箱子里,没有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根本来不及换弹。有这么长时间黄瓜菜都要凉了。
穿甲弹就穿甲弹吧,总好过没有。于是先完成起飞准备的梅川亮三准尉的飞机打头,荒莳义次少佐的飞机跟进,两架没有任何涂装的银色飞机一前一后的向美军轰炸机追去。
升空后不久,荒莳少佐便在东京皇居方向远远的看到了美机轰炸后地面升起的黑烟。少佐驾机向那个方向追了过去,随即却发现自己的飞机周围出现了三架海军的零式战斗机!这三架来自横须贺航空队的零战没有找到美国轰炸机,却发现了一架从没有见过的样式古怪的飞机。零战发现不明身份的怪飞机后立即占位,看架势马上就要开始攻击了。少佐见势不妙,拼命向零战编队摇晃机翼示意。察觉到这架怪飞机也是日机的零战失望的飞走了。被这个插曲耽误了些时间的荒莳少佐然后又绕着东京转了一圈,最后一无所获地飞回了水户机场。
先起飞的梅川准尉的飞机在霞浦上空追上了一架B-25,并从后上方发起了攻击。Ki-61数次进入攻击阵位开火,美机也以机背上的炮塔机枪进行还击。双方的子弹在空中织出一条条闪光的虚线。准尉看到他的子弹命中了美机,在美机机身上打出来几个小洞。但是很明显,他的12.7mm和7.7mm穿甲弹维力太差,对于美机基本上没有造成任何影响。认识到他的攻击很难给皮糙肉厚的美国轰炸机造成致命打击,再加上考虑到万一飞机中弹损坏会给Ki-61的定型列装造成不利影响,连续高速追击油料也有点不足了,于是梅川准尉决定放弃攻击,掉头返回了基地。
苦难的历程-Ki-61在南太平洋
1943年2月,经过长达半年的激烈的陆海空战斗,损失惨重精疲力尽的日军被迫撤出瓜达尔卡纳尔岛。同期,Ki-61正式定型投产。就在战队的飞行员与地勤人员忙着与新机型苦战的同时,在西南太平洋前线的日本陆海航部队则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苦战。大批的飞行老手在新几内亚岛、瓜达尔卡纳尔岛等地上空的激战中从一介俗人转职为护国之神,进入东京九段坂的那座大庙中接受广大日本爱国群众的参拜。连续的大出血令骄傲的日本海军当局也不得不低头主动向陆军求援,要求陆军航空兵抽调兵力承担一部分作战任务。应海军的要求,1942年11月下旬,日本陆军决定以战斗机二个战队、重型轰炸机一个战队、轻型轰炸机二个战队加上一个侦察机中队的兵力组成第6飞行师团(简称6飞师)开赴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岛前线参战。
要在海航精锐云集的拉包尔露露脸,陆军自然也要选调最精锐部队。1942年底到1943年初,6飞师的空战兵力为师团所属的第12飞行团,下辖飞行第1战队和第11战队。两个飞行战队同属于日本陆航资历最老的部队,经历过诺门罕、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等地的空战,战斗经验相当丰富。事实证明,日渐老化过时的一式战斗机在战场上已难有大作为,日本陆航高层很自然的就把希望寄托到了最新型的Ki-61战斗机上。改装训练开始后不久,陆航本部决定以68和78战队合编成第14飞行团开赴南太平洋参战,命令要求68战队于1943年3月底,78战队于6月开赴南太平洋前线参战。
接到出动命令后,68战队战队长下山登非但没有产生开赴前线痛歼美军为天皇效力的万丈豪情,相反,他被吓坏了。作为已经有16年飞行经验的老资格战斗机飞行员,下山中佐根本不会相信仅凭大和魂或者神佑之类的东西可以战胜装备精良保障充分的美国陆海航,航空兵作战需要的是性能优秀而且可靠的武器,刚刚定型投产的Ki-61显然不合格。将一架没有进行充分测试的飞机成建制的投入遥远的南太平洋战场,这未免也太不谨慎了些。距离出动的日子越近,他的担心就越多。距离预定的出动日期只有不到10天了,在川崎公司的努力下,终于凑齐了68战队编制内所需要的40架Ki61。而地勤人员的训练也终于进入了正轨。考虑到飞机本身的缺陷、地勤人员的训练水平和南方战场上复杂的气候地理条件,下山中佐最终决定带着一名地勤军官飞往位于市谷的陆军航空兵本部,向上级呈情要求能够再延缓两三个月出动。但是没能成功,下山战队长的这次不成功的访问为将来68战队的悲剧留下了伏笔。4月4日,搭载着全战队的人员(包括几名川崎公司的技术人员)、器材以及45架飞机(含预备机)的航母“大鹰”驶离了横须贺港,10日,抵达了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的最重要基地-特鲁克。在特鲁克的几天试飞中,留下了历史上第一次Ki-61坠毁事故的记录。几天以后,另一架Ki-61在降落过程中起火烧毁,飞行员被严重烧伤数月后死亡。
更大的悲剧还在后面。4月24日,第6飞行师团司令部判断拉包尔一线天气不错,便下达了68战队转场飞往拉包尔基地的命令。这次起飞搞得一团糟。拉包尔机场的跑道很窄,大编队起飞相当困难。战队本部小队首先离地,其他各机按照1-3中队的次序依次起飞。起飞过程中有几架飞机因为发动机故障又飞了回去,结果又影响了其他飞机的起飞。Ki-61带一个机腹副油箱的极限航程为2000千米,实际上也就是1800千米左右。考虑到起飞、降落、空中编队也需要燃料,实际转场航程不会超过1600千米。拉包尔在特鲁克的正南方约1300千米处,Ki-61的转场航程虽然够了,不过也实在不怎么宽裕。如果遇到故障、恶劣天气或者迷航之类的突发事态,便凶多吉少。在空中转了一个小时以后,飞出大约300千米以后,下山中佐计算了一下时间,确认今天飞往拉包尔已经无望,只得率队又飞回了特鲁克。在返航途中,1中队的一架飞机发动机停车坠海,飞行员失踪,事后判断变成了鲨鱼的美餐,68战队出现了第一个阵亡者。
第2、3中队的15架飞机中也有一架途中停车坠海,飞行员失踪。其余14架飞到了拉包尔。
至此,68战队的转场飞行宣告结束。在整个过程中,全战队共损失最新型的Ki61战斗机12架,4名飞行员毙命。全日本装备最先进的战斗机部队在与美军见面之前就糊里糊涂的损失了三分之一的飞机。
之后两个飞燕战队忙着为海上的运输船队提供护航,每打什么仗。几次交战后,日美两军飞行员都各自留下了些心得。
在美军飞行员看来,新出场的Tony机速度比以往见过的任何日军战斗机都要快出不少。俯冲时速度明显超过P-39,至少也不会比P-40慢。对于盟军飞行员来说,要依靠高速俯冲以避免与高机动性的日机进行“狗斗”变得相当不容易。Tony拥有的座椅钢板(注)和自封油箱虽然不怎么样,不过这至少表明日本人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努力。日军飞行员的体会也差不多:三式战的综合性能可以全面压倒P-40,但是爬升和速度远比P-38要差,要与P-38对抗便非常困难。三式战的盘旋性能强于P-38,但是P-38可以用打了就跑(Hit and run)的战术依靠高速甩掉三式战,然后爬高占位重新进入攻击。而且无法否认美军武器在威力和射程上的优势。美机的一颗子弹命中就是不轻的损伤,而三式战的7.7mm机枪打中了也就是个小眼。日军飞行员对于三式战的最主要的抱怨当然是那台Ha40发动机。在潮热的热带岛屿上,Ha40工艺方面的问题暴露无疑。频繁的空中停车、漏油、开焊的故障频频发生,令川崎飞机公司随军的技术人员和两个战队的地勤人员忙个不停也伺候不过来。事实证明,作为新兴工业国的日本要吃透中欧机械狂人德意志的优秀技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除了问题宝宝Ha40以外,三式战斗机配备的九九式飞三号无线电台也是飞行员们痛恨的对象。要有效的实施编队空战,必须依靠可靠有效的无线电台进行空中指挥。而从转场飞往拉包尔时起,这东西就没有好好工作过。几次大编队空战中日军屡屡吃亏,与无线电台性能太差有很大关系。
10月,美军更新型的P-47战斗机投入新几内亚战场,日军雪上加霜。10月11日,第14飞行团团长寺西多美弥中佐,在芬什哈芬上空被P-47战斗机击落身亡。击落寺西中佐的便是美军著名P-47战斗机王牌,第348战斗机大队指挥官尼尔.E.基尔比中校。仅在这一次空战中,基尔比中校就击落了6架日机并为此获得了宝贵的国徽荣誉勋章。与寺西中佐一起死在P-47的枪下的还有一名68战队的飞行中队长。富有战斗经验的骨干指挥官连续阵亡,令第4航空军上下十分沮丧。12月10日,78战队战队长高月光少佐被美机击落负伤,迫降后被59战队王牌南乡茂男用所驾驶的一式战斗机营救成功。12天后,伤愈归队的高月少佐再次升空作战,这一次好运气用尽,被美机击落跳伞失败毙命。次年1月23日,南乡茂男本人也当上了军神。日,第68战队战队长木村清正少佐被美机击落身亡。
到此时,68、78战队这对难兄难弟加在一起只剩下了5架可用的三式战斗机。得理不饶人的美军的盟军一路追打。4月21日,荷兰地亚战役打响。登陆前,美军第58特混舰队的约600架舰载机猛烈空袭了荷兰地亚地区的日军目标,第4航空军所剩无几的飞机大多数被击毁于地面。次日,美军登陆开始。两战队的残余人员躲进山区自生自灭。7月22日,日军宣布第14飞行团和第68、78飞行战队解散。两个有着中国人眼里非常吉利的番号的部队却就这样迎来了惨淡的结局。
.jpg (16.26 KB, 下载次数: 18)
10:40 上传
有点类似西瓜皮的涂装
以后在持续的消耗战中,18、55两个战队也逐渐损失了全部的兵力。1945年1月,奉命调回本土重建。三个装备三式战的战队在菲律宾战役中的表现,笔者个人只能凭价为糊里糊涂,比68、78战队在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的表现还不如。比较有趣的是在缅甸的日军精锐50战队(二战中日本陆航头号王牌穴吹智就属于50战队)。1943年下半年,50战队开始换装新型的飞燕战斗机。在试飞中,一架飞燕的冷却系统被飞机滑跑时崩起的小石子打穿,制冷液漏光,发动机烧毁。于是50战队再也不肯要这些难伺候的飞机,直接退回本土,继续飞他们的1式战。震天和回天之花-本土防空作战中的三式战
8月20日下午,九州岛上响起了凄厉的防空警报声,来自美国陆航第20航空队第20轰炸机指挥部第58轰炸机联队的88架B-29从四川起飞。其中71架轰炸了八幡钢铁厂。美军的这次攻击遭到日军战斗机部队和地面炮火的疯狂抵抗。第4战队飞行员渡边重夫军曹撞击了美军的带队长机,纷飞的碎片由击落了另一架美机。这是日本防空战史中第一次对B-29的撞击记录。以后这种战法将走向制度化,成为日军对付B-29的一大“法宝”。这次空战中,59战队宣称击落B-29一架,这也是三式战斗机对B-29的第一个击落记录。8月20日的激战之后,日军明显加强了在北九州地区的防御,装备三式战的第56飞行战队主力奉调进驻太刀洗机场准备参战。日,来自塞班岛的美军第73轰炸机联队的111架B-29首次空袭东京地区,中岛飞机公司的武臧飞机制造厂。途中,有17架飞机因为各种故障而返航,所以真正参加首次B-29东京轰炸之旅的实际上为94架。这次空袭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件苦差事。上午11时,日军位于小笠原群岛的防空监视哨首先发现美军轰炸机群,5分钟后,部署在海上的海军警戒艇也发出了B-29来袭的警报。11:30,日军设在八丈岛的雷达站也捕捉到了美军机群。负责东京地区防空任务的第10飞行师团决心全力出击,力争不让一架美机有机会攻击“帝都”。
这一天对于攻防双方来说都非常难受。美机以日本的圣山-富士山为航路检查点,在富士山上空将航向转向东直指东京地区。美机的飞行高度从8200米-10000米。在这个高度上,常年盛行着强劲的高空偏西气流。这股偏西气流给攻击者和拦截者都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在强风的推动下,B-29机群的地速已经超过720千米/小时,给万米高空的投弹轰炸造成了很大困难。而日本的拦截者也是苦恼万分:这样高速的目标从前半球攻击无法瞄准,从后半球攻击又根本追不上。
244战队的撞击队对此就深有体会。撞击队的改装三式战起飞后,在水户上空发现了东进中的美国机群。飞行员试图进行撞击,但是此时双方的相对速度不低于1000千米/小时,飞行员根本就撞不中目标,反而被巨大的B-29的尾流吹得在空中乱转又被美机的自卫机枪一通乱射。美机群出境后,244战队的撞击用三式战又追了一程,最后带着几个弹孔无果而返。
在B-29对东京的首次空袭中,日军共宣称击落撞落美机5架,击伤8架。美军的实际损失为被当场撞落1架,另有一架被击伤后在洋上迫降,飞行员获救,11架中弹负伤。而相应的包括撞击损失的两架在内,日军共损失各型飞机8架。244战队有一架被美机击落,人际俱毁。武臧飞机制造厂落弹48枚,130人死伤,不过制造能力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
尽管实际上日本的损失有限,但是一向被日军自夸为“铁桶之阵”、“天空是帝都的城砦”的东京的空防被彻底打破了。为此,美军第21轰炸机指挥部还得意洋洋的召开了记者招待会。日本方面则一片沮丧,各飞行战队除了把撞击队的阵容扩大一倍,增加到8架飞机之外,别无应对的办法。
.jpg (37.75 KB, 下载次数: 14)
10:40 上传
末日的飞燕
有趣的是,12月13日的空袭中,日军宣称共击落1架,击伤11架。而美国第73轰炸机联队则承认在参战的90架B-29中,被击落4架,另有31架中弹。美军承认的损失居然超过了日军宣布的战绩,这在B-29的历次空袭是绝无仅有的纪录。
在这以后,随着美军B-29逐渐放弃了效果不佳的高空精确轰炸,改用中空夜间轰炸,参与拦截的日军飞行员基本上都变成了特攻队员,纯粹的撞击特攻队已没有很大意义,震天队、回天队的名义便自然消亡了。在所有的三式战部队中,共出现过大约30次撞击攻击,其中244战队就占了大约20次。
日黎明时分,鬼畜李梅终于向日本人伸出了毒牙。这一天,从塞班岛、关岛的基地,美军第21轰炸机指挥部共出动了73、313、314轰炸机联队的B-29轰炸机首度在夜间以燃烧弹轰炸了东京。美军仅损失 14 架 B-29。日军夜间战斗机飞行员看到此景时的一声惊呼最简捷地概括出了这次空袭的成果:“东京变成火海了!”3月12日,轮到名古屋,13到14日,又轮到大阪变成火海。与坚持使用双发战斗机进行夜间拦截的海军不同,如果飞行员的技术允许,日本陆军也会出动单发战斗机参加夜间作战。驻兵库县伊丹机场的56战队所装备的4架三式战斗机便参加了3月13日夜间的空战。4月22日,新型的五式战取得了历史上第一个击落记录。这一天,美国陆航第15和21战斗机大队的P-51D战斗机攻击了明野飞机场。当时在明野飞行教导师团担任飞行大队长的原第64飞行战队王牌桧与平大尉(日军历史上唯一的独腿王牌)指挥下的12架五式战斗机升空迎战,未获战果而返回。
日,美军开始在庆良间列岛登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副武大将下达了发动“天一”号作战的命令,惨烈异常的冲绳战役正式拉开了序幕。装备三式战和五式战的部队既作为特攻机的掩护兵力,自身也参加对美军舰队的**攻击。在兵力装备素质都占有绝对优势的美军舰载战斗机和防空火力面前,三式战和五式战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共有97架作为特攻机的三式战和五式战被消耗掉了。再加上空战的损失,三式战和五式战的总损失大约在150架上下。
冲绳战役之后,为了给未来的本土决战保留一点可用的兵力,日本陆航基本上不再准许战斗机部队主动出击参加防空作战。三式战和五式战很少再有升空作战的机会,战果不大损失也不大。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日,111战队(即由明野飞行教导师团抽调人员组成的战斗部队)起飞了两个大队共24架五式战斗机与来袭美机发生交战。桧与平少佐(当年6月晋级)宣称击落了1架P-51D战斗机。这有可能是美军第506大队475中队的飞机。三式战、五式战的最后一次空战发生在日。这一天,气血旺盛的小林照彦少佐率领全战队30架五式战迎击来袭的美舰载机部队。在和歌山县八日市上空,与F6F展开了日本陆航历史上最后的大规模空战。空战中,1架五式战与美机相撞,飞行员跳伞失败摔死。战后,244战队宣称击落F6F战斗机10架,击伤3架,己方损失2架。这也就被日方资料记录为二战期间日本航空兵部队最后一次较大的胜利。然而对照美方资料,胜败的结果完全两样。这一天,美军参战的是来自航母“贝劳.伍德”的第31舰载战斗机中队。美军的攻击目标是各务原、小牧的日军机场。在八日市上空,与13架“Frank(即四式战斗机“疾风”)和2架Tony发生空战。共击落日机8架、不确实击落3架、击伤3架。美机的损失为两架被击落、6架被击伤。被击落的1架美机毁于与日机的相撞,飞行员阵亡。这与日方记载相吻合。另有1架被日机击落,飞行员跳伞被俘。实际上,这次空战是2:2,平手。
在这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五式战还有零星出击,但未取得值得一提的战果。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至此,从1939年引进DB601A发动机时算起,历时6年的“飞燕”全系列的历史彻底降下了帷幕。
(25.14 KB, 下载次数: 85)
10:40 上传
(438.59 KB, 下载次数: 95)
10:40 上传
好图。。。
签到天数: 151 天[LV.7]炉火纯青
好多的热点和谐词组
签到天数: 151 天[LV.7]炉火纯青
图片很好看
签到天数: 57 天[LV.5]略有小成
这款飞机和那个国家的历史有着太多的相似搞笑之处,所以特意整理出来,主要是娱乐为主
签到天数: 18 天[LV.4]初窥堂奥
看看是什么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零式战斗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