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万达影城影讯大厅里看到了手机游戏的广告,什么情况?

万达又买了广告营销和游戏公司,是要摆脱对电影票房的依赖?&&&&
  日,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携手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宣布完成对好莱坞电影娱乐整合营销公司——Propaganda GEM以及中国北京的游戏发行公司——互爱互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的战略并购。  在买了传奇影业之后,万达还没有停止买买买的步伐。最近,他们又买下了两家公司,一家好莱坞的娱乐整合营销公司和一家国内的游戏公司。而在这次的买买买背后,万达或欲形成一个产业链闭环。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就是建设一个影视生态。也就是说,以后来万达看电影,或者看万达拍出来的电影,你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植入在电影里的广告、迷上了万达电影衍生出的游戏等产品。  日,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院线,002739.SZ)携手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影视),在北京万达索菲特酒店召开发布会,宣布完成对好莱坞电影娱乐整合营销公司——Propaganda GEM以及中国北京的游戏发行公司——互爱互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互爱互动)两家公司的战略并购。  把广告植入电影对冲风险  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及美国洛杉矶的Propaganda GEM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专注于娱乐营销的公司,在电影,电视,音乐影像,游戏,艺人及活动等领域, 提供策略性及问题解决办法的娱乐营销创意和理念,帮助品牌与内容更好的结合。他们曾经有过的经典案例便是BMW (宝马)与《碟中谍》系列的合作。  对万达院线而言,并购Propaganda GEM是其打入好莱坞上游产业链的一次尝试。同时,Propaganda GEM还将和万达院线国内的全资子公司、本土电影整合营销公司——慕威时尚进行合作,连接全球品牌主与电影IP。  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在媒体变革时代,广告主也在谋求更新的展示办法。相比于硬广,不少品牌主都在追求软性植入。这其中,在电影电视剧中的软性植入越来越被广告主所青睐,尤其是在中国,随着影视行业的火热,吸引了更多品牌的进入。另外一方面,电影出品方也在积极寻求品牌主的加入,谋求票房以外的收入,从而对冲电影收益的风险。在这方面,好莱坞仍然是中国的学习对象,正如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在演讲中所说,在美国票房收入只占电影整体收入的40%,还有60%来自于广告、衍生品开发等。而中国大部分电影仍以票房作为主要收入。  此次万达院线并购好莱坞的整合营销公司的意义便在于此:通过全方位开发电影的收入渠道来获得最大收益,对冲掉电影拍摄的风险。  买游戏公司,是开发电影多渠道收入的另一尝试  此次万达买的另外一家公司互爱互动是一家游戏公司。这一并购举动的意图再明显不过:通过电影开发游戏,或者将游戏开发为电影,实现影视利益的最大化。  曾茂军对于国内影视有一个判断:18—25岁的观众正在成为观影主力群体。这些年轻的观众,他们热衷社交、乐于分享,他们非常熟稔的在一个多屏的世界里切换,追逐一切新、奇、酷的体验。  在此基础上,曾茂军提出了万达院线的战略思路:影院是入口、人次即流量、娱乐为体验、场景做连接,并断言:“未来的影院,将是基于场景消费的娱乐综合体。”换句话说,就是以后你进入万达遍布全国的商业综合体,迈入其中的万达影城,你就将被娱乐、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掏钱消费了。  所以,游戏也被搬进院线了。用曾茂军的话说:“电影IP与游戏IP之间的互相转化也蔚然成风,谁说电影院就只能放电影?电影院可不可以玩游戏?”  2015年,万达就举办了一次“英雄联盟万达影城外卡赛”,在全国100家影城的大银幕上组织赛事。“总决赛那天,我自己也去了现场感受一下气氛,年轻人对游戏的痴迷、专注、沉浸令我印象深刻,如果我们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那我们就必然会被他们的世界所抛弃。”曾茂军说。  这或许就是推动万达并购国内游戏发行公司互爱互动的契机。曾茂军称,未来将探索影视与游戏的深度结合,打造更全面深入的IP影游互动。同时,借助万达院线的线下力量,在游戏宣发运营上,探索全新的行业模式。  万达的生态又是个什么生态?  有意思的是,曾茂军在演讲中也提到了万达的生态。(自从某公司把生态这个词搞热了后,现在的大公司几乎言必称生态了。)好了,那就来看看万达的生态是个什么生态吧。  首先是买院线,最著名的就是收购美国的AMC院线,2015年约占全球8%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万达院线还将目光瞄准了一些看上去和电影院线关系不大的产业:投资并购幕威时尚,进军传媒营销领域,并开始涉足好莱坞影片的投资宣发业务;战略投资时光网,在电影O2O业务及衍生品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并购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和美国传奇影业公司,打通制片、营销、宣发、放映的上下游产业链。万达影视手上有《鬼吹灯》、《斗破苍穹》等IP,而传奇影业则是手握《魔兽》、《哥斯拉》、《环太平洋》这样超级IP的好莱坞顶尖制片公司。  好了,可以总结,万达的生态就是以IP为核心,进行全产业链的开发,比如游戏、电影、衍生品、主题公园,等等。  “电影作为一个内容产品也是连接品牌主的载体,整合产品植入、银幕广告上下游的资源,具有娱乐整合营销的价值。”曾茂军说。  再放大到整个IP产业链,万达的生态布局也很明显:在电影端,有位居上游的制片与发行公司——万达影视、传奇影业以及五洲发行,整合优质IP,向衍生品、游戏和主题乐园转化;在下游放映端,有亚太第一院线——万达院线,基于强大的媒介渠道和用户数量,由Propaganda GEM、影时尚来整合电影广告营销业务。再由互爱互动来进行游戏开发。  你看,万达这是要集齐龙珠召唤神龙了。果真是要把电影的骨头都啃得一干二净啊!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网上有一个段子大概是讲,在万达电影院看电影,什么在几排几号,她闺蜜亲了他男友的,求那个具体段子。_百度知道求教,大连高新区万达影院放映厅座位布置为啥那么奇葩,看不懂~最后一排两侧多出好多单独座位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订阅手机报:
订阅电子期刊:
当前位置: > > >
特别调查:中国影院为何只爱放商业广告?
源自:Mtime时光网 作者:张梦依 发布时间: 10:21
简而言之,预告片遭到排挤,最根本的还是影院的利益和利润问题。
  你还记得上一次在国内影院的影厅里看预告片是什么时候吗?一般的电影观众,可能也很难回答出这个问题。观众并非不喜欢看预告片,在不少影院候场区的LED屏幕上,滚动播出的电影预告片常常会让来往行人驻足观看,但是在影院影厅的大银幕放映的预告片,似乎越来越难觅踪影。(以下均指影厅大银幕上播放预告片的情况)
  消失的预告片,到底是被谁排挤了?记者特别调查,揭秘中国影院为何爱放商业广告,不爱放预告片。事实上,无论是美、英、法、日、韩等发达国家,或者是香港、台湾等华语地区,影厅大银幕上播放预告片都是常态,但在全球第二大市场却成了稀罕事。为此我们还特别采访美国AMC院线相关负责人,或许可以给中国影院带来一些启发。
  &消失的预告片&谁之过?
  在影院遭广告排挤
  &太空堡垒预告片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张小北,是一位电影预告片从业者,谈起&消失的预告片&,他有一肚子的话想说。&我们在制作影院版预告片时所投入的精力和爱,毫不逊色于一部电影。作为观众,我从来都是提前入场等看预告片,并将其视为观影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影院经营者来说,其实预告片就是电影的广告,那些已经坐到电影院里等候观影的观众,他们是电影的主流消费者,可以说预告片这种广告的精准度是最高的。&
  既然预告片如此重要,它为什么会在影院里遭到排挤,甚至几乎快要消失呢?记者走访了京城不少影院,发现在影院里看到预告片几乎是&全凭运气&,播放的时间长短也是毫无规律可言。
  目前国内影院电影开映前的候场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左右。有些影院在观众进场的前5分钟放预告片,后5分钟放广告,很明显,前5分钟播放的预告片效果不佳,因为这时候基本还没有什么观众入场。有些影院则是先放广告,熄灭场灯后再放预告片,然后再出&龙标&放正片。更多影院是放满10分钟映前广告,连个观影预热的过程也没有,直接播放正片,预告片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有规则 无处罚
  影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那么,影院到底应该怎么播放广告和预告片呢?据了解,2011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册曾出台了《电影贴片广告、映前广告自律规则》,规定播放电影广告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其中,片方、发行方的贴片广告不超过5分钟,院线和影院的映前广告不超过5分钟。电影院应按照电影票面上标注的电影放映时间准点放映,场灯关闭后,影片版权方或经影片版权方授权同意的合作方可在银幕出现&龙标&之前,播放不超过5分钟的电影预告片。
  这个行业自律规则出台已久,但由于仅有自律措施,并无有效监管和强有效的处罚措施。在利益的驱使下,影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执行方式也变得五花八门,只要基本做到按时放映影片,不被观众投诉就是万事大吉。
  张小北坦言,&现在电影院在映前播放预告片越来越少,最主要是因为影院、院线以及片方之间对映前广告时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据了解,由于预告片基本都是以免费贴片的形式播放的,发行方通常不会为播放预告片向影院支付费用,影院也无法从这些预告片的播映中直接获益。相比能够直接获得广告收入的自营广告时段,影院的积极性肯定是不同的。
  乐天影城市场运营总监郑寅路表示,&现在大部分影院的映前广告时间,其实已经涵盖了播放预告片的时间。所以在限制广告时间的同时,预告片的时间也在无形中被限制了。如果影院的广告业务好,影片的贴片广告也多,可能就会把十五分钟候场时间全都放广告,不放预告片。而且广告商都希望获得最好的播放位置,所谓最好的位置,就是离正片最近的位置,那么预告片就变成了离正片最远的位置。随着广告收入越来越高,一些影院放预告片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早,普通观众自然很难看到。&
  北京华星UME影院总经理刘晖认为,播放预告片主要看时间是否够用。&观众候场时间是10-15分钟,如果我播完预告片是在时间范围之内,那就没必要去压缩它。但如果遇到超级大片,影片的贴片广告会变多,广告时间就很紧张,可能刚刚好就卡住放映前的时间点,那我们就要考虑了。在一个有收入,一个没收入的情况下,那肯定会尽量照顾有收入的广告。&
  中国影院为何只爱放商业广告?
  短期利益VS长期利益
  映前广告过长曾引发观众争议
  如果说现在在影院里难看到预告片,不少影迷可能会觉得遗憾,那么几年前影院播放广告和预告片的策略,就不仅仅是让人觉得&遗憾&,还曾引发过观众的强烈不满。因为那时候商业广告时间比现在还长,倒是预告片播放的几率比现在稍微高一些。
  据郑寅路透露,2010年以前,影院的普遍做法是从电影的票面时间开始放广告和预告片。假设是今天晚上7点的电影,影院从7点钟开始放映广告和预告片,可能要等到7点20才放正片,观众会觉得颇为不爽,毕竟&大家不是来花钱看广告的&。
  据悉,2010年7月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上映,曾创造了6.73亿元的票房佳绩,但这部电影的&超长&映前广告,也曾引发观众的广泛争议。《唐山大地震》中有15分钟由片方华谊兄弟制作的贴片广告,其中商业广告不到10分钟,华谊公司的新片预告片又占据不少时间,加上影院的映前广告,导致观众要等到进场20分钟后才能看到正片,不少人曾难以忍受广告的狂轰乱炸,高呼&退票&。
  影院为多排片抢占场次让预告片&受害&
  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速度增长着。截止2015年5月,内地共有影院5500多家,银幕数超过27200块,银幕数接近美国的70%。在内地电影工业的初期阶段,影院的发展更像是野蛮生长,正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不少影院的发展都还不成熟,有待和市场规则进行磨合。
  在张小北看来,&电影院里播放预告片应该是一个行业共识,是对整个电影工业或者是电影体系的自我认知。电影上下游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在电影院里放预告片,影院可能不能马上收到现金收益,但是这些预告片会促进观众来消费,对终端来也是有利的,这就是如何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问题。&
  简而言之,预告片遭到排挤,最根本的还是影院的利益和利润问题。
  据博纳影业集团发行总经理刘歌分析,&影院多放预告片,就会影响自己的排片场次,尤其是黄金场的场次会减少。如果影院每一场放映预告片的超过5分钟,那一天6场就多出半个小时,这就意味着黄金场次要延续半小时或提前半小时。如果一家影院有8个厅,那么它的黄金场就要调整,包括散场时间,入场时间,清扫时间等等,都会因为播放这几分钟预告片而改变。&
  张小北透露,他曾碰到过只有五分钟间隔的&极品&场次,等他进场时上一场的观众还没退场,&恨不不得我坐下的时候,椅子上还带着别人的体温&。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赶上票房大热的片子,影院一天就能多挤出一场来,就能多出几万块的票房,这时候预告片自然要被排挤了。国内电影院对场次数量的迷恋,让预告片也成为&受害者&。
  观众整体进场时间变晚
  预告片的&消失&,除了影院的原因,也有一些客观因素。最近两年由于在线选座软件的普及,观众倾向于提前在手机上把电影票买好,不再像以前一样提前去影院排队买票。观众既然已经选好座位,只需要去取票机打印即可,这导致了观众在影院的停留时间整体变短,甚至不少影院的卖品收入如爆米花、零食、衍生品等等,也在相应地减少。
  此前提到有些影院为了顾及广告的播出效果,选择把预告片放在离开场前较远的时间播出。现在不少观众是赶在开场前两分钟才进场的,这样看到预告片的机会,也会相对少了很多。
  进口影片定档时间晚
  对于一部预告片来说,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告知电影何时上映,但对于尽快影片来说,因为种种原因,在内地上映的档期经常迟迟不能确定,这也导致观众没有机会看到他们的预告片,进口影片的预告片又是相对比较精彩的。业内人士透露,比如最近的《侏罗纪世界》在中国是6月10号上映,比北美还提前两天,所以它的预告片需要重新做,时间相当紧张。如果外国电影档期不定的话,影院自然没办法播放它的预告片,这也是客观原因之一。
  详解预告片
  预告到底有何用?
  虽然电影预告片在影院很难看到,但目前预告片行业的生态环境,已经比从前好很多了。预告片行业经过了大约五年的发展历史,现在已经成为国内电影营销体系中的必备环节。简单来说,如果一个电影想要上院线发行,基本没有不做预告片的,可以说电影业界对预告片的重视程度更高了。
  预告片吸引观众多次消费
  从根本上来讲,预告片就是关于电影的广告,它的第一功能无疑是广告效应,这是商业属性;由于预告片包含了正片内容,也是作品的一种,这是文化属性。
  预告片是沟通观众和电影之间的桥梁。对于判断和寻找消费目标的观众来说,预告片是最关键的营销物料之一。由于电影是先付费后消费的一种文化产品,引导观众的消费预期值,可谓是相当重要。在影院播放预告片,无疑会大大增加观众的多次消费欲望。
  观众在电影前播放广告的时段会做什么?据艺恩咨询的数据显示,从接触效果来看,有超过四分之一的观众会专心观看广告和预告片,而对两者均持拒绝态度的仅为2.8%,总体来说,专心或偶尔观看广告的观众,比例已经超过八成。
  刘歌认为,现在影院把观众了解影片信息的重要渠道给截断了。&如果影院坚持放预告片,观众就会知道下一部电影还在这儿,他会下意识地选择还在这里看。如果观众走入一个影院,发现它没有预告片,直接放映正片,他不知道下一个新戏是什么。那么观众的下个观影诉求和对影院的信任是隔断的,他就可能不会第二次第三次来,或是要通过别的渠道才了解到。影院里播放的预告片是最能体现影片精髓的物料,观众在电脑上、在手机上、在LED大屏看到的都不是原画质的电影,只有在影院看到的预告片,最能体现出影片品质,也最能促进观众的消费欲望。&
  片方如何贴预告?
  互换、贴自己公司
  我们在影院看到的预告片,背后是如何运作的?据了解,在确定档期和电影审查通过后,发行方会自己剪辑或找专业预告片公司制作预告片,再将预告片文件传给要贴正片的发行方手里。发行方通常会先贴上自己公司的预告片,或是和其他公司互换贴预告片。
  张小北举例说,&比如说我们工作室给乐视影业做的预告片,乐视就会把它贴到乐视出品的其他先上映的片子前面,也有可能和比如华谊、博纳、光线等公司进行预告片互换,等到他们公司也有电影要上映了,就贴在乐视发行的影片前面。&
  预告片的位置也有讲究,跟贴片广告一样,离放映的&龙标&越近,效果越好,离龙标最近的位置叫&倒1&,以此类推还有&倒2&、&倒3&的位置。不少公司会把&倒1&、&倒2&的位置留给本公司的预告片,这样在影院播出的机会就能高些。据了解,也有公司会把最重要的一个预告片,和正片一起打包做进拷贝里,就放在&龙标&之前。这时影院如果要播放正片,就不得不先播放这支预告片,通常影院就不会剪掉了。
  刘歌坦言,预告片被剪掉是常有的事情。&我们每次出大片,都会接到很多兄弟单位和发行公司的邀请,大家都互相贴预告片。有时兄弟公司的老板兴致冲冲地带着客户去&尝尝鲜&看预告,发现根本没有,又打电话问我,我说那八成是被影院剪掉了。&当然如果像博纳、华谊这样自己拥有影院的电影公司,肯定会大力播放本公司影片的预告片。
  电影市场研究人士将用表示:资深观众渴望在大银幕看到新片的预告或片花,美国甚至还有短片文化(皮克斯或迪士尼每年都会专门推出在正片前放映的短片)。大银幕的预告片让观众先睹为快,提前领略即将上映电影的魅力,从先行预告到剧场版预告片,诱惑力是在不断增强还是减弱,都会或多或少决定着观众未来的购票行为。中国的观众需要真正的预告片文化,需要被电影级别的视听文化包裹,而不是嘈杂的商业广告。
  IMAX为何有时候是特例?
  可能有些观众会发现,在普通影院难觅踪影的预告片,有时候在IMAX影厅却能看个过瘾,这又是为什么呢?IMAX影厅为何有时候是特例呢?
  资深电影人白羽对记者解释道,&IMAX公司之前不允许在IMAX影片之前做商业广告,为了填补候场时间,观众就有机会看到不少IMAX版本的预告片,而且这些预告片,未来也都会发行IMAX版本的正片。最近,IMAX版本影片也开始有自己的广告,但广告也要适应IMAX的特殊播放格式要求,因为技术和成本的限制,目前只在万达IMAX厅每场投放两分半钟,由华夏时报公司独家代理。&
  而最近在万达IMAX影厅,这两分半钟就用来播放《侏罗纪世界》的预告片。不过有知情人士指出,这次《侏罗纪世界》的预告并未按照贴片广告的费用在计算,而是多方协商的结果。
  另外,由于IMAX的影片多为所谓的&大片&,IMAX公司有时会给新开的 IMAX厅提供一个30分钟的试映片段,主要由各种预告片和大片精彩片段集锦组成。这个试映片段主要是为了吸引观众,让他们体验观影效果。
  一般这种放映都是免费的,观众可通过办会员卡或用其他促销活动中附送的观影劵看到,但在北京万达影城天通苑店,曾经卖票销售过这种IMAX预告片试映场次。虽然是花钱看预告片,也有不少观众捧场,因为视听体验确实非常震撼。
  影院声音:
  映前广告并非主要收入来源
  作为电影产业的下游环节,不少影院也有自己的苦衷。郑寅路对记者坦言,从经营情况来说,影院并不是一个暴利的行业,不少影院的经营压力都很大,因为成本越来越高,比如房租成本、设备成本、人员成本等等都在上涨,所以每个影院都在寻求电影以外各种各样的利润增长空间。
  据业内人士透露,映前广告收入并不是影院的主要来源,但确实是影院重要的收入渠道之一,通常会列入影院经理的利润考核指标。影城的客流量决定了影院广告的收入等级,所以具体每个影城的广告收入也不尽相同。实际上,一般影院的映前广告收入,在影院整体收入的占比大约是2%-5%左右,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多。
  大多数影城的收入体系都是多元化的,影院最大收入来源第一是票房,第二是卖品,然后还有一些映前广告、阵地广告,以及一些合作类的场地租金等等。
  映前广告、贴片广
  傻傻分不清楚?
  最近有观众在影院看《复仇者联盟2》的时候,会发现几条和电影内容高度相关的广告,不少品牌也在借势营销,把绿巨人、钢铁侠等电影人物形象作为广告创意的一部分,广告产品更是涵盖广泛,包括汽车、剃须刀、服装等等,而这种广告就是&电影贴片广告&。
  电影市场广告业务共有三大类型,分别为影院映前广告、电影贴片广告和电影植入广告,影院预告片也属于电影贴片广告的一种。在观看过程中,一般观众分辨不出&映前广告&和&贴片广告&有什么区别,除非是像《复仇者联盟2》这样为电影&量身定制&的贴片广告。
  艺恩咨询分析师透露,映前广告与贴片广告除了在播放顺序上不同,两者的运营主体、操作模式与投放价值也存在着差异。映前广告主要由影院主导销售,广告主直接或通过代理公司与影院进行沟通合作,按月按场购买;而贴片广告主要由片方主导销售,之后仍需要找影院或代理公司落地播放,操作模式相对复杂,且通常与特定影片进行捆绑投放容易受到影片档期的影响。
  据了解,无论是映前广告还是贴片广告,对广告代理商而言都有可观的利润回报,国内映前市场资源主要集中在几家主流广告运营商手中,其中有个别公司通吃映前广告与贴片广告,如央视三维、分众晶视和晶茂传媒。目前国内经营映前广告的代理商,主要有万达银幕、乐幕传媒等等,覆盖万达、大地、中影星美、上海联合等院线。2015年影院映前广告(不含贴片广告)市场规模也有望突破18亿,覆盖人次将达到6.89亿。
  国内经营映前广告和贴片广告的主要代理商
  观众了解电影渠道更多元
  北京华星UME影院总经理刘晖认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影院银幕上的预告片,未必是他们唯一一个了解电影信息的渠道。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观众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随时了解到电影的信息。现在的年轻观众越来越依赖手机,接触到信息也越来越碎片化,他们可能会因为朋友圈的口碑传播,因为一条病毒视频或一组有趣的海报,来决定看某部电影。另外不少影城也会售票大厅或影院入口处设置LED大屏幕,每天滚动播放近期的电影预告片,同样可以吸引不少观众驻足。
  当然,预告片还是在影院观看效果最好。电影制片人关雅荻曾表示,国外有资深影迷,在《星球大战前传》某一集上映前,买票进电影院只为了看片头的预告片,预告片结束后直接退场。电影预告片在众多电影宣传手段中,仍然是最有效的一种,而且特别是在影院里观看预告片,对观众产生的印象和影响力也是最大。预告片作为电影的广告,它的任务就是自己要比电影本身还要抓眼球,比电影本身还要好看,置身于封闭、漆黑的影院环境中,电影预告片带给观众的试听冲击力是相当大的。
  美国视角
  看预告片是种&观影仪式&
  和中国影院预告片遭&排挤&不同,美国影院非常重视放映预告片,观众们把看预告片当初&观影仪式&的一部分。记者采访了AMC院线娱乐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内容与规划官伊丽莎白&弗朗克(Elizabeth Frank),她详细解释了美国预告片的发展背景和情况,或许可以给中国影院一些启发。
  为何美国影院放映场次间隔时间长?
  美国电影放映前不仅预告片放映很长,商业广告也不少,加起来都要超过30分钟。之所以有这么长的非正片播放时间,主要原因是美国影院的场间时间偏长。
  场次间隔时间长,影院是为了节约人力成本。美国影院多数都有十几个厅,如果场次间隔短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清洁工人,人力成本会上升很多。
  当场次间隔拉长后,影院就慢慢形成放映幻灯片式的唱片广告的习惯,像可口可乐等大品牌也乐于利用这段时间来放映商业广告,现在更发展为放映美剧、电视综艺节目、演唱会等广告。等到票面的放映时间到了,影院就开始放映预告片大概3到5支,每支约2分钟。不过一些在美国看过电影的观众表示,非黄金时间很少有观众在影院看商业广告,多数人会在票面时间进入影厅观看预告片。
  目前北美三大院线AMC、Regal(帝王娱乐)和Cinemark(喜满客院线)成立了映前广告公司,虽然收入不多,但利润很高。
  看预告片慢慢成了&观影仪式&
  对影院和发行方而言,预告片终究还是商业的一部分。但对美国观众来说,去影院看正片前的预告片是&观影仪式&里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影院在一段时间里不放预告片,美国观众甚至会投诉。如今的预告片制作品质高、可看性和娱乐性都很强,已经形成正片之外的预告片观看文化。
  预告片大多为制片公司自带,但播放权掌握在电影院手里。一般影院会收到很多支预告,播放预告片有两个原则&&利益最大化和考虑用户体验。影院通常会在放映家庭电影前贴合家欢电影预告,与观影人群匹配。
  熟悉美国电影业的人士告诉记者,在美国发行方和影院之间多数情况下对预告片达成共识:那就是免费放映,毕竟吸引过来的回头客创造的电影票房还是两者在分。而影院也乐意通过预告片将电影观众留住,留在影院时间越长卖出的可乐和爆米花越多,而这部分收入并不需要和发行方分。
  发行公司也非常重视预告片的播放,比如发行方会和影院谈判,如果发行方让影院分成比例多一点,影院就乐意播放更多的该发行公司预告,比如倾向于播放22分半的版本,而不是2分钟的短板吧。
  预告片时长30秒和90秒区别大
  国内预告片播映策略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国内电影的贴片预告片时长越来越短,现在单个影院预告片基本都是30秒或者60秒。而在北美影院播放的预告片一般称为&剧场版预告片&,时长为90秒或2分钟甚至2分30秒,这是经过北美放映体系验证过的最成熟的结构。
  据了解,美国电影协会(MPAA)要求电影的剧场版预告长度不得超过2分30秒。不过也有例外,每个大型电影公司,每年只有一个预告的名额可以打破这个限制,比如当年《阿凡达》的剧场版预告片就长达3分半钟。每个电影公司会慎重使用这个名额,一般都是各公司当年最热门的电影才会有这个特权。
  美国电影的30秒预告片,一般为电视版预告,在电视台播放。由于电视广告时段高昂的费用,这种预告片的剪辑节奏特别快,旁白语速也很快,通常在电影宣传后期放出。观众也会经常在美国一年一度的超级碗比赛中,看到这种广告,因为从收视率来说,它基本等于国内的&春晚&。
  张小北对记者透露,在影院里播放的预告片,时长30秒和90秒的区别相当大。因为时间长度不同,给观众信息量也会不同。30秒的预告片只能告诉观众:第一电影是什么类型的,第二明星有哪些,第三电影片名叫什么,档期是什么,因为30秒只能讲这么多。如果是90秒或者是更长的预告片,我们就可以把这部电影中最好的内容,最想呈现给观众的那些视觉上的东西体现出来,还有电影的故事特点、人物特点等等,让观众看完预告片之后,对这个电影能有清晰的判断。
源自:中华广告网
星巴克、匡威、蓝带啤酒、乐高积木、AC/DC乐队、Old S...
北方国联版权所有
北方国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网络广告 京海工商广字第0416号
电子公告审批[2002]字第6号&&&&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登记备案号 &&&&互联网信息服务审批[2001]字第361号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4号院3号楼305室(北京文化创新工场)&&&&联系电话:010-9292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岛万达影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