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出两个字我国属于芭蕉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河源市农业阶段的原始居民的遗址

热销排行榜
1.2.3.4.5.6.7.8.9.10.
最近浏览的其他商品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 】??????????
原始社会卷-中国农业通史
978-7-109-12527-8
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读者对象:
¥73.50&&&
立刻节省:¥31.50
所属分类:
荒漠肉苁蓉栽培技术手..
三七无公害栽培技术
名贵中药材三七生产技..
&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发祥地之一。在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
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土地上精耕细作、生产上勤俭节
约、经济上富国足民、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
明,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掘、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农业文化
遗产。在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学院(所)设有专门研究农业历史的学术机构,
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建立了专门研究队伍,整理校刊了一批珍贵的古农书,
出版了《中国农学史稿》、《中国农业科技史稿》、《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农
业思想史》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研究专著。这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享有盛
誉,为编写一部系统、综合的《中国农业通史》提供了厚实的学术基础。
&&& 《中国农业通史》(以下简称《通史》)课题,是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
农业博物馆共同主持的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农史学界数十位专家学者参
加了这部大型学术著作的研究和编写工作。
&&& 在上万年的农业实践中,中国农业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
都有其独特的农业增长方式和极其丰富的内涵,由此形成了我国农业史的基本
特点和发展脉络。《通史》的编写,以时代为经,以史事为纬,经直纬平,源通
流畅,突出了每个阶段农业发展的重点、特征和演变规律,真实、客观地反映
了农业发展历史的本来面貌。
&&& 一、中国农业史的发展阶段
& (一)石器时代:原始农业萌芽&&&
& 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农业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交替
&阶段,距今有1万多年的历史。古人是在狩猎和采集活动中逐渐学会种植作物
和驯养动物的。原始人为什么在经历了数百万年的狩猎和采集生活之后,选择
了种植作物和驯养动物来谋生呢?也就是说,古人为什么最终发明了&农业&
这种生产方式?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作了长期研究,提出了很多学术观点。目前
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是&气候灾变说&。
&&& 距今约12 000年前,出现了一次全球性暖流。随着气候变暖,大片草地变
成了森林。原始人习惯捕杀且赖以为生的许多大中型食草动物突然减少了,迫
使他们转向平原谋生。在漫长的采集实践中,他们逐渐认识和熟悉了可食用植
物的种类及其生长习性,于是便开始尝试种植。这就是原始农业的萌芽。农业
之被发明的另外一种可能是,在这次自然环境的巨变中,原先以渔猎为生的原
始人,不得不改进和提高捕猎技术,长矛、掷器、标枪和弓箭的发明,就是例
证。捕猎技术的提高加速了捕猎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迫使人类从渔猎为主转
向以采食野生植物为主,并在实践中逐渐懂得了如何培植、储藏可食植物,以
及如何驯养动物。大约距今1万年左右,人类终于发明了自己种植作物和饲养
动物的生存方式,于是我们今天称为&农业&的生产方式就应运而生了。
&&& 在原始农业阶段,最早被驯化的作物有粟、黍、稻、菽、麦及果菜类作物,
饲养的&六畜,,有猪、鸡、马、牛、羊、犬等,还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原始
农业的萌芽,是远古文明的一次巨大飞跃。不过,那时的农业还只是一种附属
性生产活动,人们的生活资料很大程度上还依靠原始采集狩猎来获得。由石头、
骨头、木头等材质做成的农具,是这一时期生产力的标志。
&&& (二)青铜时代:传统农业的形成
&&& 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我国青铜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5 000年前,此后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到距今4 000年前青铜冶铸技术基本形成,从而进入了青铜
时代。在中原地区,青铜农具在距今3 500年前后就出现了,其实物例证是河南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商代二里岗期的铜以及铸造铜的陶范。可以肯定,青铜时
代在年代上大约相当于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一前8世纪)。主要标志是,从
石器时代过渡到金属时代,发明了冶炼青铜技术,出现了青铜农具,原始的刀
耕火种向比较成熟的饲养和种植技术转变。夏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人类利
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有划.时代的进步。垄
作、中耕、治虫、选种等技术相继发明。为适应农耕季节需要创立的天文
历&&&夏历&,使农耕活动由物候经验上升为历法规范。商代出现了最早的文
字&&&甲骨文&,标志着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这一时期,农业已发展成为主
要产业,原始的采集狩猎经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第一
& (三)铁农具与牛耕:传统农业的兴盛
&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公元前7一公元3世纪),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发
展、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农业发
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马等畜力的使用。可以认定,我国传
统农业中使用的各种农具,多数也在这一时期发明并应用于生产。当前农村还
在使用的许多耕作农具、收获农具、运输工具和加工农具等,大都在汉代就出
现了。这些农具的发明及其与耕作技术的配套,奠定了我国传统农业的技术体
系。在汉代,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基本上完成了金属农具的普及,牛耕也已广
泛实行。中央集权、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兴起了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农
业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
&&&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战国时代,我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
封建社会过渡,出现了以小农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经济形式。当时,列国并立,
群雄争霸,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此起彼伏。富国强兵成为各诸侯国追求的目
标。各诸侯国相继实行了适应个体农户发展的经济改革。首先是承认土地私有,
并向农户征收土地税。这种赋税制度的变革,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到
战国中期,向国家缴纳&什一之税&、拥有人身自由的自耕农已相当普遍。承认
土地私有、奖励农耕、鼓励人口增长、重农抑商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农业
&&&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迅速强盛起来,先后兼并了六国,结束
了长期的战争和割据,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秦朝兴作失度,导致了
秦末农民大起义。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一度对农民采取
&三十税一&的低税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有效恢复和发展,把中国农业发展推
向了新的高潮,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文景之治&。
中国原始农业的
植物栽培与利用
第一节栽培作物的起源和驯化的学说
&&& 植物的起源学说很多,早期人们用神赐说来解释,这在世界各地都有之。中国有著
名的神农氏教民树艺五谷,还有后稷、盘古等(详第二章)。在地中海区域的埃及有Isis
女神,希腊有Demeter女神,罗马有Ceres女神,墨西哥有QuetzalcoatI神,秘鲁有
Viracocha神。这些神话的传说虽然很是美妙,可惜不能说明农业起源的实际情况。
&&& 现代科学对栽培作物的起源学说法不一,据哈伦(J.R.Harlan)的归纳,约有以
&&& 1_宗教起源说主张作物起源于宗教而非经济的原因。许多植物,不论是栽培的
或是野生的,最初都是由于祭祀的、仪礼的或巫术的原因(动物也一样);这些植物中
有的是药用的,有的是染料用的,有的是因其叶片或花朵美丽好看。如西非森林中有一
种植物的叶片具有金属闪烁的光泽,用来标识在丛林中一种神秘的集会场所。有一种苋
属植物(Amaranth),它的花序呈血红色,是古代南美洲的一种宗教节日中常用的祭
品。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人们把这种苋属放在门口,或用于祭祀。太平洋西北有一个少
数民族,还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却精通种植烟草,而烟草是很不容易栽培的作物,
司是他们却不种植其他比烟草容易栽培的食用植物。
&&& 2&拥挤说或接近说(propinquity theory)& V.G.Child(1925)提出北非和近东的
部分地区,在史前时期经过连续几千年的气候干旱化,迫使食草动物和人类从河流沿岸
撤出,集中到绿洲地带,因为只有绿洲才能终年有水。人和动物在绿洲带里有了较以前
更为密切的接触,促使人们驯化动物,成为牧人,牧人在其居住地附近收割牧草,从而
产生出种植作物。这种&猎人、牧人、农人&&的三阶段说,其实早在古希腊一罗马时期
即已有之。它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现在已经放弃了。因为接近说显然不能适用于
其他地区农业的起源,就是在北非和近东,这种三阶段说也过于刻板机械,与实际情况
&&& 3-发明说这是达尔文于年间提出的,他认为原始人经过反复的实践
&体察,识别哪些植物是有用的,可以烹饪的,他们先是在住所旁边试行移植,以后发展
到用种子播种,从而发明了农业。达尔文的学说归纳起来有4点:①人类在知道种植
之前,必先已营定居生活;②最有用的植物必先从住处周围的肥沃垃圾堆中发现;③
有用的植物必先在垃圾堆里开始种植;④以上过程需要一个聪明的人在其问起领头
&&& 0.Sauer(1952)综合达尔文和其他人的观点,认为无性繁殖的起源要早于种子繁
殖,他对此更给予理论的思考,归纳为以下6点:①农业不可能起源于食物短缺的地
方,生活在饥荒阴影下的人,没有充分的时间采取缓慢的农业步骤,获取食物。②驯化
的起源地应当是动植物多样性中心和气候变异的地带。③原始的种植者不大可能生活在
大江大河的河谷地带,那里经常有长时期的淹水,需要筑堤坝防水、排水和灌水。④农
业起始于林地,原始种植者可以容易通过伐木,留出空地,进行播种。草地地面草丛密
集,地下茎蔓延纠缠,难以清除净尽,不适宜于最初的农作。⑤农业发明者事先必然已
经具备一些其他方面的技巧(如投枪之于点种棒),使他们很容易转用到农业上来。⑥
总起来说,农业奠基人必须首先是定居生活的人。
&&& Sauer又指出,渔捞人可能是最先定居的人,而淡水渔捞与农业起源的关系远较海
洋渔捞为重要,海洋渔捞对农业没有帮助。据此,他认为东南亚是农业起源中心地,农
业从这里向中国的华北传播,往西横跨印度、近东,进入非洲和地中海沿岸。同理,在
美洲农业起源于南美,往北传向墨西哥、东北美洲,往东传向大西洋沿岸巴西直至加勒
比群岛。他还认为农业可能是从旧世界向新世界传播。之所以选中东南亚,是因为大多
数人类学者认为亚洲的农业较美洲为古老。东南亚的气候温和,富有淡水资源和可以采
集的植物,于是人们就长期定居下来。
&&& Edgar Anderson(1954)的观点类似Sauer,他给了遗传学的补充,他认为杂草是
驯化的&候选者&。他说在一个被扰乱的生态环境里,会增加植物相互间杂交的机会,
这就导致变异的增加和新的遗传组合,从其中便可以获得有益的变异。Anderson也赞
成农业起源于垃圾堆和无性繁殖早于种子繁殖的观点。垃圾堆的露天生境,很可能成为
新的植物杂种滋生的&小生境&(niche),而在人类未到达以前,这种情况是不能发生
的。但是事实的发展表明Sauer-Anderson模式是经不起考验的,例如Flannery(1968)
指出,定居并不是农业发生的必然前提,在中美洲的考古发掘表明,那里的人们在种植
粮食作物很久以后,还过着游牧生活。在近东,农业的核心地带不是在热带,也没有依
靠淡水资源为前提。反之,该地区里的Natufian人长期以来依靠渔捞和捕捉禽类为生,
进入农耕却是最迟的。
&&& 4.农业源于采集延伸说这是一种初看起来言之成理的观点,因为在种植之前,
人们普遍过着采集的生活。可是实际并不这么简单,Richard Lee曾询问非洲的布须人
(bush men)&为什么不从事农业?&他们问答:&既然有那么多的芒果(mongongo)可
以采食,干吗还要去种植?你们的种植需要太阳和雨水,我们的采集也一样,不同的是
我们只要到植物成熟时去采集就可以了,再也没有你们那么多的麻烦手续!&从能量的
投入产出比来看,布须人的意见是正确的。Black曾对13个系统作了分析,所得的平均
数字是每投入l千焦(kJ),可以收回17千焦(变幅为3~34千焦)。哈伦曾亲自在土
耳其作了采集野生小麦的调查,结果表明,劳动的净收入是每支出1千焦,可收回50
千焦,远远超过任何农业系统的劳动生产率。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系统愈集约,每单位粮
食产量所需的工作量也愈多。工业化社会生产的粮食能量是亏损的,拖拉机取代人力看
起来是一种效率提高,但是把拖拉机所消耗的石油、开发石油所需用的能量消耗、制造
拖拉机所需用的电力、钢铁消耗等统统计算出来,就是极大的支出,所收到的粮食能量
是一种负收入。可见农业对于采集者不是一见钟情、就有吸引力的,人们之所以采用农
业还有某些其他强制性的因素。在前农业时期,狩猎~采集的人口受到环境压力的调
节,狩猎一采集人对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负载力,能很好地适应,不会发生采猎危机,
所以不会导致农业发生。看起来植物驯化活动是独立发生的,而且可能在世界各处同时
&&& Binford非常强调人类到更新世晚期,已经成为水生资源成熟的开发者,独木舟、
小船、木筏已经发明了,大量考古遗址表明那时的人们业已定居下来,依靠捕鱼、打野
禽和采集为生。植物的驯化不是在渔人中发生,而是从渔人中分离出来的一些迁徙者,
进入原先狩猎一采集的地区中开始实行的。渔人的人口是保持稳定的,而迁徙者沿着定
居人和移动的猎人采集者的交界面,陷入了危机,对这个困境作出的反应,是人们愿意
选择从事栽培的努力。Binford还指出,在近东、欧洲、亚洲和美洲都有类似的情况。
生物学和生态学也有理由证明栽培起源于&搜集范围&(foraging range)的最佳边缘,
而不是在该范围之内。在近东,大量的野生小麦覆盖了许多平方公里,在这样的条件
下,既然野生小麦可以任人们去采食,为什么人们还要花大力气去耕翻土地、进行播
种?这个问题也完全适用于非洲的稀树草原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那儿的野生食物资源
都是非常的丰富。Binford这一观点的意义在于,植物的驯化可以在全世界的不同地方
独立地、可能是同时地发生的。
&&& 5-驯化地理学起源说这是近百年来一批遗传学家和资源学者根据作物种质资源
多样性分布情况,归纳出它们在世界上的分布集中地点,从而推断这些集中点当是该作
物的起源中心。首先提出的是法国的德康多尔(de Candolle,1882),他认为中国、西
南亚、埃及及热带美洲是世界作物的最先驯化起源地。其次是权威的瓦维洛夫
(N&I&Vavilov,1935)是他首先提出多样性中心学说,认为世界栽培植物有八大起源中
心,以后(1940)他又扩充为19个起源中心。接着(1945)达灵顷(C.D.DarliNton)
等修订瓦维洛夫的八大中心,成12个起源中心。1955年库佐夫(A.J.Kupzow)另外
提出10个起源地的观点。到1968年茹可夫斯基(P.M.Zhuovsky)提出大基因观点,
分世界为12个大中心。1970年,佐哈利(D.Zohary)主张10个中心①。
序&&&&&&&&&&&&&&&&&&&&&&&&&&&&&&&&&&姜春云
& &&农业起源理论和中国农业起源的探索&&&&&&&&&&&&&&&&&&&&&&&1
&&& 一、国外农业起源理论与方法&&&&&&&&&&&&&&&&&&&&&1
&&& 二、国内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探讨&&&&&&&&&&&&&&&&&&&8
第一章& 中国原始农业时期的自然环境和原始居民的聚落组织&&&&&&20
第一节& 中国原始农业时期的自然环境&&气候与水文&&&&&&&&&&20
&&& 一、旧石器时代自然环境&&&&&&&&&&&&&&&&&&&&&&&&&&&&&&&
&&& 二、全新世气候的特点&&&&&&&&&&&&&&&&&&&&&&&&&&&&&&&&
&&& 三、中国远古的湖泊及其变迁&&&&&&&&&&&&&&&&&&&&&&&&&&&&&
第二节黄河流域远古的自然环境&&&&&&&&&&&&&&&&&&&30
&&& 一、黄土的成因和分布&&&&&&&&&&&&&&&&&&&&&&&&&&&&&&&&
&&& 二、黄土的特征&&&&&&&&&&&&&&&&&&&&&&&&&&&&&&&&&&&
&&& 三、黄土区域的古动物&&&&&&&&&&&&&&&&&&&&&&&&&&&&&&&&
&&& 四、黄土区域的古植物&&&&&&&&&&&&&&&&&&&&&&&&&&&&&&&&
& 第三节东北和西北地区远古的自然环境&&&&&&&&&&&&&&&&32
&&& 一、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 第四节长江流域远古的自然环境&&&&&&&&&&&&&&&&&&&33
&&& 一、古代长江中游的自然环境(以仙人洞遗址为例)& &&&&&&&&&&&&&&&&&&&34
&&& 二、太湖地区的自然环境&&&&&&&&&&&&&&&&&&&&&&&&&&&&&&&
&&& 三、古代宁姚平原(河姆渡遗址)的自然环境&&&&&&&&&&&&&&&&&&&&&&
& 第五节华南地区远古的自然环境&&&&&&&&&&&&&&&&&&&39
&&& 一、湘南(以玉蟾岩洞穴遗址为例)远古的自然环境&&&&&&&&&&&&&&&&&&&
&&& 二、古代两广地区的自然环境&&&&&&&&&&&&&&&&&&&&&&&&&&&&
&&& 三、古代闽台地区的自然环境&&&&&&&&&&&&&&&&&&&&&&&&&&
&&& 四、华南农业起源是否比华中、华北为迟&&&&&&&&&&&&&&&&&&&&&&&&
&第六节原始农业时期居民的聚落组织&&&&&&&&&&&&&&&&&43
&&& 一、原始农业时代居住条件的变化和原始聚落&&&&&&&&&&&&&&&&&&&&&&43
&&& 二、原始聚落的社会组织性质及其变化&&&&&&&&&&&&&&&&&&&&&&&&&52
第二章& 中国农业起源的神话和传说&&&&&&&&&&&&&&&&&56
第一节神农传说概述&&&&&&&&&&&&&&&&&&&&&&&57
第二节神农传说反映的农业起源和原始农业情况&&&&&&&&&&&&62
& 一、前农业社会的经济生活方式&&&&&&&&&&&&&&&&&&&&&&&&&&&&62
& 二、神农传说的农业起源&&&&&&&&&&&&&&&&&&&&&&&&&&&&&&&63
& 三、神农传说的原始农业生产&&&&&&&&&&&&&&&&&&&&&&&&&&&&&65
& 四、神农之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68
第三节后稷的传说&&&&&&&&&&&&&&&&&&&&&&&&72
第四节蚕神和嫘神及马头娘&&&&&&&&&&&&&&&&&&&&77
第五节其他农业神话和传说&&&&&&&&&&&&&&&&&&&&86
第三章考古发掘所见的中国原始农业&&&&&&&&&&&&&&&&89
第一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和区域划分&&&&&&&&&&&&&90
&&& 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期&&&&&&&&&&&&&&&&&&&&&&&&&&&&&&90
&&& 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域划分&&&&&&&&&&&&&&&&&&&&&&&&&&92
第二节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93
&&& 一、黄河中游及附近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93
&&& 二、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文化&&&&&&&&&&&&&&&&&&&&&&&&&&&&&&103
&&& 三、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05
第三节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113
&&& 一、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13
&&& 二、长江下游及杭州湾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22
第四节华南、东南沿海和西藏、云贵高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25
&&& 一、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26
&&& 二、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33
&&& 三、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38
第五节& 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43
&&& 一、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43
&&& 二、中国西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52
第四章& 中国原始农业的植物栽培与利用&&&&&&&&&&&&&&&156
第一节栽培作物的起源和驯化的学说&&&&&&&&&&&&&&&&156
第二节黄河流域的粟黍栽培及黍粟的起源驯化问题&&&&&&&&&&&162
&&& 一、黄河流域粟和黍的出土情况&&&&&&&&&&&&&&&&&&&&&&&&&&&&163
&&& 二、黍粟的传播途径问题&&&&&&&&&&&&&&&&&&&&&&&&&&&&&&&165
&& 三、粟黍的起源和驯化&&&&&&&&&&&&&&&&&&&&&&&&&&&&&&&&169
& 四、中外黍粟的野生种问题&&&&&&&&&&&&&&&&&&&&&&&&&&&&&&173
第三节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原始稻作&&&&&&&&&&&&&&&&175
& 一、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稻作遗址的出土情况&&&&&&&&&&&&&&&&&&&&&&177
& 二、原始稻作的起源和驯化&&&&&&&&&&&&&&&&&&&&&&&&&&&&&&179
& 三、稻作传播与史前氏族及历史语言的关系&&&&&&&&&&&&&&&&&&&&&&&184
& 四、籼与粳的分化问题&&&&&&&&&&&&&&&&&&&&&&&&&&&&&&&&191
& 五、糯稻问题&&&&&&&&&&&&&&&&&&&&&&&&&&&&&&&&&&&&198
第四节原始农业的栽培技术&&&&&&&&&&&&&&&&&&&&200
& 一、旱作的技术&&&&&&&&&&&&&&&&&&&&&&&&&&&&&&&&&&&200
& 二、水田的技术&&&&&&&&&&&&&&&&&&&&&&&&&&&&&&&&&&&202
& 三、关于选种&&&&&&&&&&&&&&&&&&&&&&&&&&&&&&&&&&&&205
第五节其他作物的驯化栽培&&&&&&&&&&&&&&&&&&&&209
& 一、根茎类&&&&&&&&&&&&&&&&&&&&&&&&&&&&&&&&&&&&&209
& 二、纤维类&&&&&&&&&&&&&&&&&&&&&&&&&&&&&&&&&&&&&211
& 三、瓜菜类&&&&&&&&&&&&&&&&&&&&&&&&&&&&&&&&&&&&&214
& 四、豆类&&大豆&&&&&&&&&&&&&&&&&&&&&&&&&&&&&&&&&&218
第六节若干出土的作物遗存之辨析&&&&&&&&&&&&&&&&&220
& 一、高粱问题&&&&&&&&&&&&&&&&&&&&&&&&&&&&&&&&&&&&220
& 二、蚕豆问题&&&&&&&&&&&&&&&&&&&&&&&&&&&&&&&&&&&&223
& 三、花生问题&&&&&&&&&&&&&&&&&&&&&&&&&&&&&&&&&&&&224
& 四、芝麻问题&&&&&&&&&&&&&&&&&&&&&&&&&&&&&&&&&&&&225
第五章原始农业中的畜牧业&&&&&&&&&&&&&&&&&&&227
第一节畜牧业的起源&&&&&&&&&&&&&&&&&&&&&&&227
& 一、有关家畜饲养的起源和驯化的学说&&&&&&&&&&&&&&&&&&&&&&&&&227
& 二、畜牧业的起源&&&&&&&&&&&&&&&&&&&&&&&&&&&&&&&&&&230
第二节考古出土的家畜遗存所见的畜牧业&&&&&&&&&&&&&&&246
&&& 一、考古出土的家畜遗存综述&&&&&&&&&&&&&&&&&&&&&&&&&&&&&246
&&& 二、考古出土的家畜遗存所见的畜牧业&&&&&&&&&&&&&&&&&&&&&&&&&249
第三节动物的驯化&&&&&&&&&&&&&&&&&&&&&&&&253
& 一、家畜的驯化&&&&&&&&&&&&&&&&&&&&&&&&&&&&&&&&&&&253
& 二、家鸡的驯化&&&&&&&&&&&&&&&&&&&&&&&&&&&&&&&&&&&263
& 三、家蚕的驯化&&&&&&&&&&&&&&&&&&&&&&&&&&&&&&&&&&&264
第六章原始农业的工具&&&&&&&&&&&&&&&&&&&&&&267
第一节原始农具的概貌和特点&&&&&&&&&&&&&&&&&&&267
&&& 一、制作工具的材料主要利用现成的天然物&&&&&&&&&&&&&&&&&&&&&&&267
&&& 二、工具制作技术比旧石器时代有较大的提高&&&&&&&&&&&&&&&&&&&&269
&&& 三、工具种类增加,已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初步定型和规格化&&&&&&&&&&&&&&&272
第二节整地播种农具&&&&&&&&&&&&&&&&&&&&&&&272
&&& 一、砍伐农具&&&&&&&&&&&&&&&&&&&&&&&&&&&&&&&&&&&&272
&&& 二、播种农具&&&&&&&&&&&&&&&&&&&&&&&&&&&&&&&&&&&&274
&&& 三、翻地农具&&&&&&&&&&&&&&&&&&&&&&&&&&&&&&&&&&&&275
&&& 四、关于碎土农具和除草农具&&&&&&&&&&&&&&&&&&&&&&&&&&&&&280
第三节收获、加工、储藏的农具与设施&&&&&&&&&&&&&&&&282
& 一、收割农具&&&&&&&&&&&&&&&&&&&&&&&&&&&&&&&&&&&&282
& 二、加工农具&&&&&&&&&&&&&&&&&&&&&&&&&&&&&&&&&&&&284
& 三、贮藏器具和设施&&&&&&&&&&&&&&&&&&&&&&&&&&&&&&&&&286
第四节水利工具与设施、纺织工具和渔猎工具&&&&&&&&&&&&&288
& 一、水利农具&&&&&&&&&&&&&&&&&&&&&&&&&&&&&&&&&&&&288
& 二、纺织工具&&&&&&&&&&&&&&&&&&&&&&&&&&&&&&&&&&&&290
& 三、渔猎工具和设施&&&&&&&&&&&&&&&&&&&&&&&&&&&&&&&&&291
第七章采集和渔猎在原始农业时期的地位&&&&&&&&&&&&&296
第一节采集渔猎与原始农业的关系&&&&&&&&&&&&&&&&&296
第二节采集和渔猎的资源&&&&&&&&&&&&&&&&&&&&&307
&&& 一、非洲、大洋洲和美洲残存的个别采集情况&&&&&&&&&&&&&&&&&&&&&&307
&&& 二、黄河流域的动植物采集狩猎资源&&&&&&&&&&&&&&&&&&&&&&&&&&312
&&& 三、长江流域动植物的采集狩猎资源&&&&&&&&&&&&&&&&&&&&&&&&&&323
&&& 四、华南两广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326
第三节采集狩猎时期人的身体结构特点及其对被采集狩猎动植物的影响&&&337
&&& 一、采集狩猎、进食行为对人的消化系统的影响&&&&&&&&&&&&&&&&&&&&&337
&&& 二、前农业采集时期人的植物知识&&&&&&&&&&&&&&&&&&&&&&&&&&&342
第八章原始农业与原始信仰&&&&&&&&&&&&&&&&&&&344
第一节自然信仰&&&&&&&&&&&&&&&&&&&&&&&&&344
& 一、天体崇拜&&&&&&&&&&&&&&&&&&&&&&&&&&&&&&&&&&&&345
& 二、土地山林崇拜&&&&&&&&&&&&&&&&&&&&&&&&&&&&&&&&&&348
& 三、火、雷、水等自然力崇拜&&&&&&&&&&&&&&&&&&&&&&&&&&&&&351
& 四、生物崇拜&&&&&&&&&&&&&&&&&&&&&&&&&&&&&&&&&&&&355
第二节图腾信仰&&&&&&&&&&&&&&&&&&&&&&&&&357
& 一、图腾信仰的特点&&&&&&&&&&&&&&&&&&&&&&&&&&&&&&&&&357
& 二、中国图腾信仰的遗迹&&&&&&&&&&&&&&&&&&&&&&&&&&&&&&&359
& 三、龙崇拜&&&&&&&&&&&&&&&&&&&&&&&&&&&&&&&&&&&&&362
第三节生殖信仰和祖先信仰&&&&&&&&&&&&&&&&&&&&364
&&& 一、生殖崇拜&&&&&&&&&&&&&&&&&&&&&&&&&&&&&&&&&&&&364
&&& 二、祖先崇拜与鬼魂观念&&&&&&&&&&&&&&&&&&&&&&&&&&&&&&&370
第四节巫术&&&&&&&&&&&&&&&&&&&&&&&&&&375
客服专线:010- 客服邮箱:
Copyright & 北发图书网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北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第2分册第1单元练习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2分册第1单元练习1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曲靖市201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浙江省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感悟和平发展
维护和平、谋求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20世纪上半期,人类经历了战争与和平的抉择。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法西斯荼毒生灵,惨无人道,极大地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法西斯的暴行。
(2)为了世界的安宁,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作了大量努力。根据表格提示,填充空缺内容。
20世纪下半期以来,人类迎来了和平与发展的良机。
(3)30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举世瞩目,除了党和国家实行正确的方针、政策以外,还归功于中国较好地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外部条件?
国际政治环境: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趋势:__________________
科技推动力量:第三次科技革命
(4)关于战争、和平、发展的关系,小刚同学提出了如下观点
战争孕育和平,和平带来战争;和平保障发展,发展促进和平。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2012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武汉卷)历史(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感悟和平发展(5分)
维护和平、谋求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20世纪上半期,人类经历了战争与和平的抉择。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法西斯荼毒生灵,惨无人道,极大地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法西斯的暴行。(1分)
(2)为了世界的安宁,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作了大量努力。根据表格提示,填充空缺内容。(1分)
20世纪下半期以来,人类迎来了和平与发展的良机。
(3)30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举世瞩目,除了党和国家实行正确的方针、政策以外,还归功于中国较好地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外部条件?(2分)
国际政治环境: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趋势:__________________
科技推动力量:第三次科技革命
(4)关于战争、和平、发展的关系,小刚同学提出了如下观点
战争孕育和平,和平带来战争;和平保障发展,发展促进和平。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期末题
题型:材料题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实际上是国民素质,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欧洲生产领域出现了历史的重大变革。这与哪项科技发明的广泛应用直接相关,它把人类带入什么样的新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19世纪是50年、一战前是30年、二战后缩短为7年、20世纪70年代后只须3——5年。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信息技术产业的形成只半个世纪。这说明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针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应当如何挑战这种形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历史
世博会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世博会一百五十余年的历程一直与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相伴,2010年世博会来到中国上海……让我们了解世博,走进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精彩纷呈享受科技】
& &&世博会知识卡(二)
(1)写出卡片中蒸汽机的改进者和飞机的发明者。结合卡片内容说说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世纪回顾永恒瞬间】
(2)下列世博会举办是为了纪念重大历史事件,请将相关的事件连线搭配。
1876年费城博览会&&&&&&&&&&&&&&&&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400周年
1889年巴黎世博会&&&&&&&&&&&&&&&& 美国独立100周年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 法国大革命100周年
【百年上海身边世博】
(3)近代中国哪一不平等条约使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4)上海从屈辱开放到世博盛会,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