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蒙古草原名称到戈壁,打一人物名称,是?

自相矛盾(打一古代地名)囚禁苏武(打一历史人物)脱离险境(打一历史地名)谜底分别是什么?_百度知道从河西走廊到戈壁大漠_中国长城网
从河西走廊到戈壁大漠
来源:《旅游天地》 发布时间: 10:10:19
  一天一夜的火车旅行后,我再一次来到兰州,时间是下午7:39。高原上的阳光依旧亮的有些晃眼。我与家乡――东海之滨那座非常现代的都会相距2000多公里,那里现在一定是华灯齐放了,但我一点都不想家。对于兰州这座城市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喜爱,尽管他的环境质量一直受人诟病,但我仍然固执地觉得这里的天要比我家乡的高而且蓝(可能事实未必如此)。此刻,再一次站在车站广场上,我仍然无法克制我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因为明天,我就要由此,踏上前往河西的旅程――一次我向往了十年的旅程。我想,我可能是因为兰州连缀着河西并进而象征了某种苍凉、雄浑的意向而喜欢它的。
  中午12:30,我们的车队从兰州出发。由甘肃丝绸之路旅行社的一辆沙漠王和七辆切诺基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穿城而过。“上路了!”我幻想着自己可以这样大叫一声,而后便是驼铃叮当,响在金城(兰州古称)的黄土路上。会有驼铃的,翻看着行程安排我这样对自己说。
  车过永登、天祝诸县,越乌鞘岭,一路向武威而去。过乌鞘岭时,我看见了蜿蜒于岭上如农家院墙般的汉、明长城。抵挡过西域各族金戈铁马的长城终于抵挡不住时间的温柔之手,颓然倾圮了。无法描述我当时的心情,似乎应该出现的伤感、追忆、唏嘘等等统统没有。我只是蓦然间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他们在我出生前就已离开了这个世界。   下午7:00,我们到达距离武威约30公里的黄羊河农场,这是一个以出产当地著名的“莫高”葡萄酒而闻名的新兴农业集团。这生长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数千亩葡萄,叫人无论如何都得想起那首著名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来。这里出产的葡萄酒种类不少,除了常见的干红、干白以外,还有利口酒、冰酒等。我于饮酒一道素不在行,但这几种酒入口,已觉甘醇无比。想起同行者中有人所说的河西走廊又称“河西酒廊”,真是诚哉斯言。  在农场所辖的范围内,依然有汉、明古长城存在着。于是我又幻想皎皎月夜,胡笳声中,举杯邀月,对影成三的好事,一时竟不知心中是喜是悲。   在农场盘桓了一天后,我们继续前行,很快进入了武威。车过乌鞘岭以后,据说就算进入了河西走廊。在当夜的旅行日记中我这样写道:寤寐思之久矣,今始得见,缘耶?  数耶?我想,我大概把河西走廊想象成了一个西域美人。  (文/林子)
  丝绸之路的门户――乌鞘岭
  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乌鞘岭因地理位置独特而历来有河西走廊东大门之称。夏季油菜花开的时节满山遍野的金黄翠绿伴着铁路、公路优美的弧线在峰峦叠嶂的衬映下景色壮丽。它东南山坡上的那一道道蜿蜒起伏于崇山峻岭间的汉代、明代长城,又给这山川增添了人文景观……
  乌鞘岭,藏语叫“哈香日”意思是和尚岭。它横亘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形成一马鞍形,这一天然隘口成了自有丝绸之路以来,往河西的必经之路。  乌鞘岭岭下的河叫“金强河”金强河横陈于山岭东南脚下,正是设关隘,屯兵驻守之要冲。乌鞘岭山岭上的长城及城防、营盘较多也很复杂。自汉代至明清时代均有修筑。汉长城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大致走向为沿庄浪河――金强河向西,北上乌鞘岭,过安远驿,出古浪峡向西。现在乌鞘岭上的汉代烽火台尚保留有一座,烽火台下的一段汉长城已呈土埂状,但明晰可辨。明长城残存下来的大约有10公里长,残高1.8―2.5米,底宽2―3米,全部夯土板筑,夯层厚12―30厘米,大多修建于明万历年间。  金强河南岸的雪山因山形酷似马的牙槽骨而被当地人称为”马牙雪山”。马牙雪山下的山坡上有一段长城极雄壮――在清晨的阳光照耀下,宛如一条金色的长龙伏在青草如茵的山岭之上……  在金强河南岸一片庄稼地的中央,有一个大土墩,当地人称“大墩”,高约六米,据当地老乡讲,它原来有二十米见方那么大,而且上面修有四合院式的房屋二十间,这是从前的兵营。因前些年老乡们在“大墩”上取土,现剩下的残墩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左右。登上大墩,见到上面有许多碎砖块。站在它上面,周围山川一览无余:往北,乌鞘岭上的长城、烽火台与之遥相呼应;往东,312国道、兰新铁路和金强河谷,穿过千顷良田;往南,远处是山岩磷峋的马牙雪山,眼前是横亘着的兰新铁路,铁路两侧,放牧着的羊群、地里干活的农民历历在目;往西,乌鞘岭千峰叠嶂、风起云涌……  抵达武威,正是黄昏时候。武威古称凉州,也许只有在黄昏的时候才能更贴切地理解这样的地名。一个凉字,可以供我联想起如水之夜的清冷和茫茫大漠的苍迈。武威正是一座大漠之城。   匆匆赶往城北的雷台,这里因出土了“铜奔马”而著名。斜阳下的雷神庙庙门虚掩,一尊仿制得异常拙劣的“铜奔马”抛在院中。  真假杂陈,让人哭笑不得。武威无法复制的是它的两条舌头:鸠摩罗什的舌头和唐玄奘的舌头。鸠摩罗什曾在武威居留长达17年之久,并在这里首创了翻译事业中的意译派。他临死时发誓说:若译文不失大义,死后火化焚身,舌不坏烂。据说,如今城中高高的罗什塔就埋藏了鸠摩罗什不朽的舌头。鸠摩罗什之后,唐玄奘又曾在武威讲经一月有余,可惜现今的武威已无法确认有哪一座寺庙还记得当时的盛况。同样难以复现的还有元稹诗中的繁华:“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拓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期朱粉楼。”走在今日武威的街头,虽则夜市繁盛,却总让人有“今人不见古时月”的感慨。(文/林子)   武威――汉武扬威
  从乌鞘岭往西,道路一直较窄地穿行于古浪峡的河谷之中,直到古浪县城。出了古浪峡,千里河西沃野扑面而来。  河西走廊由三个行政专署组成,自东向西依次是:武威、张掖和酒泉。武威古称凉州,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420年)的“五凉”都以河西为基本疆域,而建都于古凉州。甘肃有句话叫“金张掖、银武威”,说明了这里的富庶。   “河西走廊”东西长、南北窄。走廊的北面,东段叫龙首山、西段叫合黎山;南面则是绵延上千公里的祁连山脉。南北之间最宽处不过一百公里,窄处仅数百米。“祁连”是蒙古语“天山”的意思,主峰海拔5547米,在酒泉市以南。而武威以南的冷龙岭则是祁连山的又一高峰,海拔4843米,这里山顶的积雪终年不化,消融的雪水灌溉着整个武威地区的农田。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距今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帝国,有一件至今仍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那就是汉武帝派霍去病收复河西,并开始在这片辽阔的走廊状的疆土上设置郡县,行使主权。史称“河西四郡”。四郡之一,就有武威。这块因昭示汉武军威而命名的地方,是古丝绸之路上除了敦煌之外又一个文物古迹灿烂之地。   且随我去欣赏一下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和古建筑吧。  武威的文庙是一座很正规且保存较完整的建筑群,它整个占地15000平方米,南北长170米,东西宽90米。文庙始建于明代正统二年(1437年),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年间都曾重修扩建,故素有“陇右学官之冠”的誉称,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威雷台汉墓也极其有名,著名的铜奔马及铜车马阵等100件国宝级文物就出土于这里。  武威还是元代历史上中央政府的代表、蒙古亲王阔端同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简称萨班)会商之地――阔端同萨班达成西藏归顺中央政府的条款,从此西藏正式并入中国版图。  历史上的武威非常繁华。唐代著名诗人岑参、高适、王维都写过吟咏凉州的诗篇,其中岑参写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有“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的诗句,道出了当时凉州城的格局与歌舞升平的景象。  出武威,我们继续在河西宽阔的道路上疾驰。上午9:00出发,约下午1:00抵达山丹军马场。一路上我们再一次与古长城同行。与前不同的是,这一带残存的古长城还比较高大,叫人不至于视而不见。走进山丹军马场其实是走进了祁连山和焉支山的怀抱。这是河西两座著名的山,有意思的是它们很接近,却完全不相连接。祁连山是东西走向,而焉支山则是南北走向,绵亘七十公里,海拔3978米。  只要见到山丹骏马的健硕和草场的肥美,我们就不难理解当年匈奴被霍去病逐出河西后的哀哀悲歌了。山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广袤和浓烈。前者让我在暮色苍茫中几乎找不到“回家”的路,后者则让我醉得瘫软如泥。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足以成为我下一次前往山丹的理由。  一早离开山丹,车队再一次上路,前往嘉峪关。当地向导热心,途中带我们深入祁连山腹地去看一项工程。结果,我记住了初夏祁连山腹地中厚厚的冰层。  又是在黄昏时分进入了嘉峪关城。真该感谢甘肃丝绸之路旅行社的精心安排,他们总能让我们在一个最恰当的时间接近一处风景。夕照下的嘉峪关城总能让人想起一些边塞诗人的名句。城前有一方水池,池周长草摇曳,水面波光泛金。次日日出时分,我再一次前往关城。城楼四门紧闭,阳光给城墙涂上了一层黄黄的亮色。古城辉煌而寂寥。凉凉的晨风吹在我的脸上,祁连雪山就在不远的路边蜿蜒着,城前平旷的空地上除我之外,再无别人。  一时间,我听到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文/林子)
  山丹明长城
  万里长城蜿蜒于中国大地,成为举世罕见的历史人文景观。除了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一些著名的关隘、山口外,大部分长城都是用“夯土板筑”的方法以黄土为原料修筑的。这些黄土夯筑的城墙,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蚀,能保存到今天,并且具有观赏和专业研究价值的并不是很多。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县,就有这么一段保存相对完好的长城,而且就在312国道旁边……
  旷野里的长城博物馆  山丹明长城保存较为完好并且容易观赏得到的一段,是从绣花庙到新河的长城口一带――这里地势较高,降雨量少,又因远离村落而较少受到人们生产活动带来的破坏。
  新河一带的明长城墙高在五米左右,顶宽两米左右,顶部外侧(北边)加筑有矮墙,现存残高约五十厘米,是为“女儿墙”。  山丹的明长城都是用“夯土板筑”的方法修建的。为使长城坚固,筑城者先开挖基槽,把槽底夯实后,铺一层土、夯实;再铺土,再夯实……逐层铺筑,直到所需高度。从现在保留下来的长城城墙来看,夯层厚度一般在十到二十厘米之间。石夯锤与板筑法的广泛运用,保证了长城的夯筑质量。石夯锤是在石锤上装一个“丁”字形木柄。使用时,一人一锤,直立,双手握横杆,将石锤提起,借助石锤下落的重力惯性,再用力下夯。这比之此前的以手握石砸打,既减轻了劳动强度,也能提高工效,保证了夯筑质量。   在山丹新河一带,有些农民家中还保留有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石夯锤。据一位经常为人家夯打土墙的农民告诉我,他用的一柄石夯锤是从他爷爷手中传下来的。他还相当肯定地认为山丹的明长城就是用他们现在还在使用的这种石夯锤和板椽夯筑而成的。我想他的话是有道理的――只要稍加注意,在现在保留下来的明长城城墙里,就会发现夹埋在其中的草绳,甚至木椽(在高大的烽燧和敌台的四角更是容易见到木椽)。既然使用“夯土板筑”的技术,就只有用人手一柄的石夯锤――用较分散和较小的着力点,才能把土夯实。如果用众人拽抬的大夯来夯打,则会因集中而又很大的冲击力造成“板筑”变形甚至墙体垮塌。   一道黄土夯筑的长城,看起来貌不惊人,谁又知道其中埋藏着多少人力、物力和惊人的智慧!首先从打墙用的土来说,必须干湿适当,用那位常打土墙的农民的话讲,要“一攥成团,一打就散”。就是一把能捏成团,这“团”扔到地下土又能散开。而且土还需要锤打成细面,不能有比核桃大的土块,更不能有石子及杂物――这仅仅是如今常打土墙的农民为农家院落打墙的标准。这是起码的标准。做不到这起码的标准,那墙干脆就打不起来!在山丹新河的长城口,公路边有一座为招徕游客,而于近几年夯打的“仿制品”烽火台。   几位曾参与了“仿制品”施工的当地农民,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述了他们将墙打到两三米高时如何垮塌得不堪收拾……其次,打墙前必须先在准备取土之地以水浇灌浸泡。以西部之干旱状况,何来之水足以供几十公里、几百公里、几千公里的长城打筑之用?  其三,您有没有发现,那些真正的、历经四百多年风雨侵蚀的明长城上绝少长草?为什么“仿制品”上满布青草?  有人说:夯筑长城的土被蒸过,所以不长草……还有人说:夯打长城时,每打完一层都要彻底晒干,再打下一层……   “仿制品”屹立在真长城的旁边,虽然在专家学者眼里成为可笑蹩脚的陪衬,但过往的游客们却照样在那里摁下“到此一游”的快门。而由一位叫棚桥篁峰的日本人倡导集资,会同当地有关方面于1999年续建的一截城墙也堂而皇之地跻身于新河的明长城行列……  还有揣(山丹人念用如“抟”)庄――一个六七十米见方的,坐落在长城旁边的城堡,空空如也,不知来历,不知所用。新河人说:当年修长城时,一群兵士们每天都坐在空旷的荒滩上啃干粮,就风沙,忽一日,一位兵士道,我等既然干的就是修城打墙之活,何不一人一锨土“抟”一个城庄,也好歇息。于是就有了揣庄。1996年,有人想就势将其营造成“民俗博物馆”,于是,从乡间收集了牛车石碾,大红大绿地妆扮了一番后开张了,没多久终于耐不住门前冷落收了摊。揣庄除了正面门洞上方歪歪斜斜地多了一个大约两米高的木制“门楼”外,寂寞依旧。只是那城、那墙更觉残败……  就这些土拉巴唧的山丹明长城,细细地去看、去听,名堂多着呢!
  山丹军马场和焉支出
  甘肃省山丹县的南边,祁连山脚下,有一片丰饶的草原,这就是大马营草滩。马营滩南靠祁连山,北边也有一架山,叫焉支山。公元前121年,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余大军,于焉支山下、马营滩上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将盘踞于此地的匈奴逐出,匈奴哀而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从那以后,这片祁连山下的水草丰茂的大草原就一直是国家养马之地――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山丹军马场。今天的山丹军马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马场。近十多年以来,山丹军马场因它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及壮阔秀美的自然风光,成为众多旅游、摄影乃至影视业人士喜爱之地。而与它相隔不远的焉支山更是独具一格……
  军马场和山丹马  七八月份是去山丹军马场的好季节,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全是油菜花,远处是祁连山的皑皑白雪,雪山下的西大河水库碧波荡漾,风平浪静时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面……那份惬意是言语难以尽述的。
山丹的明长城遗址
  在西大河水库的旁边有一条叫窟窿峡的峡谷,景色优美。旅游季节,许多马场的牧马人会利用下班休息之际,牵着自己的坐骑在这里招揽游客,因他们并非“专业”商人,加之游客较少,在这里骑马可称得上“价廉物美”――那可是真正的军马,更何况山丹马是中国四大名马之一呢。  我曾花费数小时在马营滩上观看那些精灵般的山丹马。马群中大部分是母马和骟马(被阉割了的公马),母马是用来生产马驹的,骟马是作为商品马的主要品种。当你坐在马群附近的草地上看着它们吃草时,有些骟马有时会离你很近,在吃草的间歇,它会停下来细细地打量你,这时你会禁不住想摸一下它,于是你伸出手,嘴巴发出“啧、啧”的声响,但那马并不会靠你更近,如果你此时“得尺进寸”,往它跟前挪动一点,它就会机警地离开一点,却并不跑远……那些母马大概因为要负担马驹的奶水供应,所以好像永远也吃不饱,它是无暇与你有些许交流的。小马驹吮足了奶,被太阳晒得暖暖和和时,会在母马身边躺下一动不动地休息,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我曾几次试图更靠近它们拍照,但这些初来“马世”的精灵们似乎很害怕相机,当镜头对准它时它马上就能发现,并且很快会躲在母马身后,你绕它们转一圈,它又会躲在另一边……  我总觉得它们或许已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后的景观――有位牧马人给我算了一笔账:每匹马仅过冬就需一千五百公斤干牧草,而每公斤干草的人工割运、码垛成本已达六角钱……马匹一般四至六岁才能卖出。那位牧马人所在的马场有几千匹马,但在1998年一年中只卖出去了一百匹,从数千匹中挑出的这一百匹马,每匹也仅卖到二千八百元。据说,每群马(以二百匹计)每年需贴补六十万元,还不一定够。在整个社会都在讲求经济效益的今天,这样的马群还能坚持多久呢?
  话说焉支山  山丹县城东南五十公里处,有一座在中国历史上颇有名气的山,这就是焉支山。  焉支山东西长三十四公里,南北平均宽约二十公里,在地质构造上,它属于祁连山系,山上有近二十万亩原始森林和灌木丛、草坪等植被。  河西走廊的两大内陆河――石羊河、山丹河(古弱水之上游)以焉支山为分水岭,各“奔”东西。焉支山主峰百花池一带海拔三千九百多米,常年积雪如银。  焉支山见诸文字的称谓还有“胭脂山”、“燕支山”、“删丹山”等(山丹县古称“删丹”)。当地人因山中盛产中药大黄,习惯称之为“大黄山”。一座山有如此众多的称谓,这在我国的诸多名山中大概也不多见。   前面我提到过一首广为人知的古代歌谣:“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蓄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歌谣中的“颜色”当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夏秋季节,焉支山遍开火红的山丹丹花及各种花草。以野花妆扮自己,历来是妇女的天性。试想古代生活在焉支山一带的妇女,因此而给自己原始、简朴的生活平添了多么大的乐趣呀!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首歌谣竟然以如此哀婉的语句将男人们血战疆场、痛失家园的悲壮与妇女失去“化妆品”的忧伤来相提并论,这种尚美的情怀,又是多么不可思议!它比起今天的人们因山中有大黄而名之以“大黄山”来,岂不浪漫了许多?   如同所有名山一样。焉支山也是旅游的极好去处。她的青山秀水和清新的空气、明丽的阳光无不令到过焉支山的游人赞叹不己。  夏季,焉支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花烂漫,五彩缤纷。清风拂面,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每逢雨后,森林中遍地是一丛丛、一朵朵的林菇,个大者,单株如掌,极易采摘。山里人往往整口袋地采了进县城去卖,价钱十分便宜。秋冬季节,焉支山北麓的312国道绣花庙一带路边,当地农民卖的干蘑菇就是从焉支山采摘的。令人惊异的是焉支山的香菇:其伞状部分如蛋形,香味浓郁、持久,闻起来有几分甜腻的感觉。采摘后留香于手,即使以肥皂洗过手后,手上仍带有浓烈的香味!在这个季节若去焉支山,游人于饱览名山风光之暇,可很轻松地采一大堆蘑菇。若因不能及时晾晒干而无法带走时,请山里人帮你炖熟了一饱口福,岂不快哉?  近几年山上原钟山寺遗址处又盖了几间房舍,有僧人住下,做一些佛事。游人香客于上香之余,若能吃上一碗钟山寺的僧人用焉支山的蘑菇做的斋饭,那才是口“福”呢。  焉支山还长有一种山茶树,山上的僧人常将山茶采摘了加工后泡茶饮用,据称这种茶可明目清心,延年益寿。如果有幸,游人可在山上的寺里讨得一杯这种喝起来味似红茶的茶水,品尝一番。  冬季,若有机会去焉支山领略一下这丝绸古道上的林海雪原景色,又是另一番情趣。在焉支山,一般每年十月底以后开始下雪,几场雪下来,满山遍野银装素裹,地上的积雪厚达尺许,洁白的雪面上衬映着交错的松影,松林中静悄悄的,即使偶而从树枝上落下一瀑积雪,也显得那么优雅、文静……  而此时山下的沟里则是一派冰天雪地:在河床突兀的巨石间穿统的小河,被冻成千奇百怪的冰笋、冰柱……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激起游人丰富的想象。  焉支山的冬季虽千里冰封,但却并无酷寒。由于山峰及森林的阻挡,山里较少受到河西走廊的大风影响。冬日的太阳有力地照射着山林和大地万物。使人感到几分暖洋洋的,难怪李白说:“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
  一只闯荡草原的“落汤鸡”
  皇城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一个行政区,同肃南其他几个区一样,皇城也在祁连山中。皇城草原是一片四面环山,东西长,南北较窄的草滩,有些地方是大面积的戈壁,驾着车在这里行走较颠簸,但行驶在草滩上的小路上时,随着柔软的路面的起伏,居然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我就在这种感觉中驾着车往祁连山脚下行驶。山脚附近,有座石桥,当地人叫做“双石桥”。桥虽不大,但桥下却有十多米深。桥周围奇石嶙峋,石头表面生长着野花和苔藓。巨大的石块有的竟有一幢房屋那么大。巨石间大约两米宽的间隙中清澈的河水翻腾着、咆哮着夺路而出。激流撞击着石壁发出巨大的声响,老远就听得到。我站在岸边突兀的巨石上探身俯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天又阴了,我赶紧驾车过桥,沿着另外一条道路返回。  起风了,我在草场铁丝围栏间的路上急驰,雨从后面赶了上来。幸好路边有个羊圈,我急忙将车开了进去,身上己被雨淋湿。这时牧羊人也赶回来躲雨,我在他生着炉火的屋子里边同他聊天边将湿衣服烤干。雨停后,我告别了他们,天空一道彩虹,我愉快地驾着车,吹着口哨在草原上行驶。真是乐极生悲――我得意忘形,忽略了雨后路滑的危险,当车轻快地从一个草坡冲下时,我突然发现前面的路上有一个水洼,结果自然是我和车子一起被重重地摔倒在泥淖中……  晚上7:00,我赶到了皇城区镇子上,在一个加油站给车加满了油并校正了摔坏的变速器拨杆。我那颗大概被摔得有点发傻的头脑指挥着我又开始了新的冒险――连夜走山路赶往永昌县城。从皇城驶出大约一小时,当我走到一座山顶的时候,那片追了我一下午的该死的乌云(我敢肯定是这样)又在我毫无躲藏之地的情况下,美美地浇了我一通。这回我真成了落汤鸡。我大声吼叫着、嘴里不停地骂着脏话,任雨水打得脸生疼,眯缝着眼,顽强地前进……   夜走祁连山
  太阳落山时,雨终于停了。我在路边支起车,回转过身,望着刚才我下来的那座山和那片该死的云,恨恨地骂了一句:“狗东西,有本事你再来!”然后跨上车继续前进。  天已开始黑了,我打开车灯,正行驶着,隐约发现前方路上有人挡车,到跟前才看清,原来是两个小伙子,还有两辆摩托车:一辆停在路边,另一辆倒在路边的沟里,我停车后故意大大咧咧地走过去,一股浓烈的酒味扑鼻而来――这俩浑身上下都是湿的、被冻得直打哆嗦的年轻人看来喝了不少。他们用不大熟练的汉话告诉我,他们的车都坏了,并问我能否给他们一颗镙丝……我告诉他们自己无能为力,但可以帮他们捎句话。   不知是没听懂还是什么原因,对我的话他们未置可否。在这夜色笼罩着的祁连山里,我和这俩陌生人一样经受着寒冷与饥渴,但却比他俩还多承受了一份孤独和不安。我迫切地需要安全和温暖,我的双脚因路上的积水溅湿了鞋子而被冻得难以忍受……我将随身带的一些饼干给了他俩,希望这能给他们增添一些热量。我也希望他们能给我一口烧酒,让我驱寒壮胆――平时我总是随车带一些白酒的,偏偏那天最需要而没有带。但这两个可怜的家伙早己把酒全喝进了肚子。我向他俩――这段山路上我唯一见到的两个人道了再见,然后继续驱车赶路。路上我大声唱着所有那天晚上想起来的、我会唱的歌,直到我找到了国道。  夜宿峡口村
  我又一次来到长城边的峡口村。为了深入到峡谷里并体验一下古道的艰险,我做了在这个古老而偏僻的村里过一夜的准备。  本来就空寂的村庄街道在夕阳下显得破败而凄凉。在街道边一座院落墙角,有位老人正在闲适地享受阳光,我走上前询问老人往石峡口怎么走?不料老人却自告奋勇要带我去,于是,我跟着老人沿着那条大道往东边的山谷走去。   从绣花庙延伸过来的长城翻山越岭,在峡口村的北面一直往西而去,峡口城堡就傍着那长城。因古道穿城而过,所以城开东西二门,从前东西二城门外均有瓮城。城内中央有一过街楼,据给我带路的李老汉讲,这过街楼古已有之,后遭毁坏,现在所见到的是民国时复建的,村里的人称过街楼为“财神楼”――大概曾供过财神吧。  出了东门的残墙,进入一道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谷,这就是“石峡口”了。这“石峡口”是一条十分荒寂的山谷,只有谷底稀落地长着一些芨芨草。下暴雨时山谷里会发山洪,但干旱的西部荒漠气候使这种机会变得很少,一般的降水,很快就渗入谷底的卵石下无影无踪了。山谷两边的山坡高耸而陡峭,大部分是裸露的风化岩,荒芜到几乎寸草不生的地步。而穿行于谷底的那条古道现在己几乎分辨不出了。我同李老汉深一脚浅一脚地迈行在这条布满卵石的“古道”上,不由想起了那条孙膑困杀庞涓的“马陵道”。   傍晚,太阳早早退下了山,峡谷里更显荒凉。峡口村的放羊人赶着羊群从石峡口回村子,在附近山上捡柴的、在外干活的峡口村村民们都从这条古老的驿道经过,给这条古老的驿道添上些许生机……   我站在石峡口西端的山坡上望着沐浴在残阳里的峡口村及它旁边的长城,放眼广袤的戈壁和远处如烟的龙首山,浮想连翩……  晚上,我坐在李老汉家的炕上,听他讲述着昔日峡口驿的繁荣:“从前走新疆的路就是我这个院子门前的路,当时,这条街两边开馆子的、开店的很多,过往的骆驼队和商人们都在这里吃饭住店……”  夜己深,我同李老汉一家人都睡在他家的大炕上,后半夜,天下起了小雨,朦胧中,我似乎看到一条古老的街巷两边挂满了灯笼,店铺里人声鼎沸……  安西县城地处嘉峪关往敦煌的途中,有世界风库之称。车出嘉峪关便一直穿行在夹于茫茫戈壁之间的公路上。戈壁无垠,在正午强烈的光照下,远方不时有类似海市蜃楼的幻影出现。这多少打消了一些因空旷单调而引起的困顿。车行至安西县东南一百多里的地方便是锁阳城。这是一座相传建于隋唐时期的古城,如今是只剩断壁残垣的废墟。在方圆广阔的平畴上,角楼、颓垣东一簇、西一簇的兀立着,形如土墩、小丘。一丛丛的红柳和几株老树散布于其间,红柳丛中、沙丘之上,还到处生长着一颗颗形状惟妙惟肖的锁阳。在历经千年之后,当年的人力构筑,已完全混同于自然的遗物。没有谁会再光顾这一片废墟,除了衰草斜阳、寒风冷月。在这里,你甚至见不到一点保护的迹象。可能实在也已经无须保护了,就让它源自泥土,归于泥土吧。可又是谁,在这废城之外,搭起了一个出售门票的所在?   离开安西,我们直赴敦煌。车进敦煌的时候,我有点激动。在数次和它失之交臂之后,我终于来到了它的面前。在莫高窟前,我问一个同行者:“如果让你到这里皓首穷经,你来不来?”他反问:“你呢?”我说:“我来。”然而我是无缘之人,缘浅福薄,甚至不如王道士。在敦煌的月夜里,我没来由地想起了十年前年少时和一个姑娘的约定。此时,距兰州也已有2000公里之遥,而十年的时间又能折算成多少里程?一时中心摇摇,惘然,怃然。   敦煌西北10O公里处便是玉门关,玉门关以西85公里处有新发现的雅丹魔鬼城。魔鬼城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在一片如海的戈壁中,岛屿般突起着无数风蚀杰作。在这里,我们除了再一次对自然顶礼膜拜之外,实在是可以无所作为了。(文/林子)
  锁阳城及塔儿寺
  在河西走廊西端,距甘肃省安西县县城86公里,在桥子乡正南的戈壁荒漠中,有一处汉唐古城遗址,这就是锁阳城。城东约1公里处又有一片土塔林,被当地人称为塔儿寺。
  据专家考证:锁阳城始为汉代冥安县治所,唐代为瓜州(又名晋昌县)的治所。而塔儿寺据分析是唐、五代及宋元时瓜州地方官员及百姓进行祭祀的宗教活动场所。可见汉唐时代,这里是很热闹的。   六朝、隋唐之际,中原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经由今安西通往哈密――史称伊吾大道。玉门关也相应从今敦煌西北一百多公里的故址迁至瓜州境内。如今,在锁阳城东北方向30多公里的双塔堡一带,有一些建于天然隘口的城堡遗迹,就是唐玉门关及其附属建筑。而唐玉门关今己淹没于双塔水库水面之下。当时玉门关西北有五座烽燧,其中一座叫苜蓿烽,现于双塔水库北侧的山顶仍有残迹。天宝八年(公元749),继王昌龄之后,唐代大诗人岑参滞留于此时正逢新春,曾写有《题苜蓿烽寄家人》:“苜蓿烽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襟。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煞人。”而王昌龄于开元五年在到达向往已久的玉门关后写了《从军行》:“玉门山障几千重,山南山北总是烽。人依远戌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诗真切地描绘了当年玉门关的气势和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将士们的责任。  关于锁阳城名的来历,又有传说称:锁阳城原名苦峪城,唐名将薛仁贵奉命西征,被困于此,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之际,士兵靠掘食城内外遍地生长的锁阳根茎,得以坚持到援军到来,取得胜利。为此,改苦峪为锁阳城。
  历史上,锁阳城一带战事频繁,唐贞元时曾陷于吐蕃;明代,锁阳城为罕东卫,并重修了城池,后为吐鲁蕃满速儿攻破,遂废。  锁阳城城垣为长方形,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一“日”字形,东城小,西城大。东西总长为565米,南北只有468米宽。城墙为夯土板筑,底宽7.5米、顶宽4.6米,高10米。据说东城是当年驻军将领及其家属的住所,西城则为士兵所住。城墙的西北角有一高约十八米的“角墩”,角墩上有拱形门洞,东西贯通,大概是守城士兵巡行及站岗之用。  夕阳下,锁阳城残垣断壁,显得浑厚、凝重。风雨剥蚀的城墙、板筑的土层历历在目,仿佛一页页、一册册厚重的史籍堆积在那里。西城墙外部多为流沙壅掩,有些地方登着沙包即可从城外上到城墙上,许多这种沙包上都长着茂密的红柳丛,可想流沙侵袭年代之久远。  城的南面,仍是戈壁,远处是祁连山。荒芜的山岭,峰峦叠嶂,如烟似黛。站在这千年古城之上,望着那山,不禁想起李白的两句《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城内遍布土筑房屋遗迹,只是大部分为侵入的流沙所掩没,只剩屋顶兀立着。红柳、荆棘等沙生植物遍地都是,灰炭层堆积成丘,残砖断瓦,陶片瓷片随处可见。枯井古树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盛衰沧桑,纵横城内的街道依稀可辨……  由于交通不便,加之游客对安西的古迹较少了解,所以锁阳城游人较少,偌大的一座荒城,除我们几人外,别无他人。只身一人跋涉在城内的沙包间,那种极致的寂静,常使人产生一种幻觉,好像生存在史前的某个“纪”中。  城的东墙尤为残败:犬牙交错般的残墙向南沿伸过去,墙内侧也为流沙半壅着,沙包上的红柳也很密集。站在东北角的城墙上东望,约一公里开外,有一片土塔林立。那就是锁阳城的塔儿寺。  塔儿寺是一处大型寺院遗址,四周有土筑围墙残迹,寺西南侧的僧舍及庙宇厢房的台基依然。寺院中心部位有一大殿建筑的台基,台基正北,一座十多米高的塔身矗立着,那土坯砌垒、白灰抹面的塔身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巍峨、苍劲、朴实无华。塔顶为覆钵式结构。据当地老人讲:四十年代,塔身为俄国人掘开,盗走大量经卷及字画,数月内,散落的经卷还遍地漂零……  这座大塔的北面,东西一字排列着十座小塔,可惜多已坍塌,仅留下塔基可辨。  据《安西县志》记载:“塔下曾掘得半截唐碑,一面碑文为张议潮归唐授爵,兴修水利,大兴屯垦……等歌功颂德语;另一面为歌颂五代曹义金语。”望着这残败的塔儿寺,想着我们这个民族近百年来遭受的无数耻辱,一时百感交集。  安西一带地势平坦开阔,早晚,太阳几乎是从地平线上升落的。黎明时分,我们站在塔儿寺附近的旷野里,等候日出。脚下是风蚀的雅丹地貌形成的一个个土丘。晨风起劲地刮着,带来几分寒意。渐渐地,东方天际红了起来,衬映着那高大的古塔。片刻之后,那红色开始变成橙色,太阳即将露出地平线……  傍晚,一轮红日依着锁阳城西北角那高大的角墩缓缓坠落,当太阳完全被角墩遮住的一刹那,万道金光从角墩的拱洞缝隙中迸射而出,西天一片灿烂……  在这片辉煌下,饱经风霜的锁阳城带着一腔故事,渐渐融入苍茫暮色。
  金张掖与马蹄寺
  从山丹沿312国道或乘火车继续西行50公里,就是古称“甘州”的张掖。这座古城自有许多古迹,诸如大佛寺中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29年)的木塔等都可一游。  千里河西走廊有无数的历史及人文古迹,若将丝绸之路比做一条金丝带,那么,这一处处的文化古迹则无疑就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而马蹄寺正是这样的一颗明珠。  从张掖出发,向南往祁连山的方向沿着清一色的沥青路面行驶60多公里,就到达马蹄寺。  马蹄寺在行政区划上归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管辖,是该县的一个区,故又称“马蹄区”。
  整个马蹄寺旅游区,从山门到沟的尽头大约有五公里长,而且自然风光秀丽,旅游服务设施完备,吸引了不少的游客。  马蹄寺游览区的佛寺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马蹄殿”及和它同处一片山崖的“三十三天石窟”;另一部分是“千佛洞”。马蹄寺石窟是由东晋时所凿,开凿的年代大约和敦煌莫高窟同期。当时,只作为讲学之地,后经改造,打通岩穴,置有塑像,才成为寺庙和石窟群,现存石窟70余孔。历史上,三世和五世达赖喇嘛曾亲临此寺朝拜、参谒;清代康熙皇帝曾赐“青莲筏”三字匾及金镶紫檀塔,乾隆皇帝又赐马鞍一具、龙袍一件。  “三十三天洞窟”极具特色,整个洞窟开凿于一面垂直的山崖内部,从洞窟的入口算起,约有十几层楼那么高。游人从入口进去后,得踩着陡峭狭窄、蜿蜒曲折穿行于山体内部的甬道上的石阶,弯着腰一步一步往上爬。每爬一段,甬道就会将游人引向另一个洞窟。有一部分洞窟则被开凿在山体表面,站在为这种洞窟修建的木制小阁上,举目远眺,整个马蹄寺区山川尽收眼底。  马蹄殿是一个在山崖上开凿出的约有礼堂般大小的天然殿堂。在长约20米、宽约10米、高约15米的殿堂前部,殿顶几乎是平的,没有任何物体支撑。早上,阳光透过殿前的门洞照在殿堂内,使壮阔的大殿显得静谧、祥和。前殿另一侧有3口巨大的铁锅,曰“斋饭大锅”,据说是寺里为人们施舍斋饭时做饭用的。   其中一口锅制造于元代,足见其历史之久远。整个后半部分大殿因中间被两道石墙阻隔(只在最里边是贯通的)而呈廊状,石墙上有龛,龛中的佛像雕塑有部分已残缺损坏。略显阴湿的后殿一角有一口井,这就是马蹄寺久负盛名的“八功德神水井”。如今,此井己被木板挡护起来并加了锁。据说,井水具有甘凉、冰冷、绵软、质轻、洁净、不臭、不损喉和不伤腹等八种特征,故名“八功德水”。凡去马蹄寺游玩的人,都希望能饮一口这水。  马蹄殿旁,依山而建有庙宇一座,庙内石质地面上有一清晰可辨的马蹄印,马蹄寺寺名即由此而来。相传此马蹄印乃天马途经此处所留,它是马蹄寺的镇寺之宝,历来被游人香客奉若神明而顶礼膜拜,据称极其灵验。   马蹄寺的“千佛洞”位于进山门的路的右边,这是一片开凿在一道山体的东面的石窟群。山体表面自然形成的凹凸不平与人工开凿的石窟相伴显得很壮观。  马蹄寺游览区的食宿颇为方便,山脚下的路旁是一间间的小饭馆,价格公道,卫生条件也还可以。游人在这里既可住“卧龙山庄”这类每铺30多元的宾馆标准间,也可拣些便宜的招待所住,更可以花15元住在绿草如茵的草滩上那一座座帐篷里,体验一下游牧民族的生活情趣。在里边一边吃着手抓羊肉、听着身穿盛装的裕固族姑娘唱劝酒歌,一边将一碗碗的烧酒灌下肚里,岂不快哉?   兰州至敦煌,往返4000多公里。在苦苦等待了许久之后,我终于有了一次很好的机会去亲近河西。提供这样一次机会的是甘肃丝绸之路旅行社,河西自驾,这是他们节目单上一个全新的产品。你想去试试吗?(文/林子)
  河西走廊旅游锦囊
  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除了纵贯走廊的兰新铁路、国道312线(连云港――新疆霍城)以外,省、县级公路及乡村道路网比较发达,本文中提到的所有景点均有班车或旅游专线车前往。乌鞘岭→可乘坐兰州到武威的长途汽车在安门村下车,乘火车若不在兰州中转可直接在天祝(县级站)下车,然后在县城转乘往武威方向的中巴或“面的”。住宿有两选:一是乌鞘岭上的安远镇,海拔约三千米,炎夏季节也十分凉爽,但年老或体弱者可能会有轻度不适,且饭馆的食物也因海拔高而口感不“十分熟”。另一选择是住在乌鞘岭东的打柴沟,海拔低没有不适感,饮食也较好,但距乌鞘岭景观群落稍远,好在有许多营运的“面的”,到乌鞘岭每人不超过五元(不打表、边走边拉人)。若专包租,可酌情商量。  皇城草原及军马场→从武威或张掖均有专线长途班车前往,因每天只有早上7:00左右的一班车,故应头天去汽车站问清楚并预定座位,以免受长途无座位之苦――两地到皇城或马场均有百公里之遥。皇城区及马场场部所在的街道均有招待所和小饭馆,条件一般,但收费也较低。   锁阳城→需租车前往。锁阳城城内虽有管理部门,但食宿无保证,最好自备齐全。若征得管理部门同意及支持可借宿于景点内,但饭食及铺盖得看您的“造化”了。  马蹄寺及张掖、武威→交通食宿方便而便宜,应有尽有,恕不赘述。  河西三地市→食宿条件差不多,宾馆标准间每铺约30元左右,小饭馆以面食为主,一般花3――5元可以吃得又饱又好。猪肉、牛羊肉应有尽有。小酒店的价格也较公道,没有宰客的现象。但敦煌是例外,去过河西三地市再到敦煌,两相比较,可能大部分游客都会有点心理上难以承受的感觉,这大概是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的通病吧。   若想租车游览本文中提到的那些景点,对时间有限,又收入较好、喜爱拍照一族最好不过。在兰州租辆越野车大约费用为:车日租金三百元,司机(兼导游、民俗顾问)每天50――100元,租车人承担加油费用及景点门票。这样全程约七天可游完(到敦煌结束,游客不再返回兰州,另加付一到两天空返费,每天三百元)。若按三人分摊费用计算,每人2000元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1:12:30离开兰州,赴武威黄羊河农场。约19:00抵达。全程250公里。  D2:在黄羊河农场参观莫高葡萄庄园、腾格里沙漠游览区、古长城游览区,并在果园野炊。  提示:黄羊河农场的葡萄酒不可不尝。  D3:约9:OO出发往山丹军马场,途径武威。黄羊河至武威约35公里,返回时,我们才匆匆看了一眼武威。约下午1:00抵达军马场总场。全程228公里。抵达军马场前,在山丹县界参观了古长城及古长城博物馆。黄羊河至山丹,约170公里。  提示:山丹军马场的酸牦牛奶非常好喝。  D4:上午行于祁连山腹地中,观高峡平湖、马群等。下午1:OO出发,往嘉峪关,约7:OO抵达。全程约374公里。  D5:上午参观魏晋壁画墓、万里长城第一墩及悬壁长城等。  下午2:00出发,往敦煌,约8:00抵达。全程383公里。  D6:参观距敦煌市西北约1OO公里的玉门关、距玉门关东北约13公里的河仓城及距玉门关西约85公里的魔鬼城。  提示:敦煌特产为李广杏。此外,这里夜市鼎盛,就着烤肉小酌,是了解当地民风的好方法。  D7:上午参观完莫高窟后,往酒泉。途中游距安西城南68公里处的榆林窟和距榆林窟62公里的锁阳城。敦煌至榆林窟175公里,锁阳城至安西72公里,安西至酒泉287公里。抵达酒泉已是午夜11:00多。全程404公里。  提示:如果你是艺术爱好者,建议把参观重点放在榆林窟。在这座莫高窟的姊妹窟中,你可以花不太大的代价看上好几个特窟,其艺术价值决不逊色于莫高窟。  D8:前往参观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全程3OO多公里。  D9:酒泉返回武威,途径张掖,参观大佛寺。全程463公里。其中酒泉张掖226公里,张掖至武威237公里。早8:30出发,约下午6:00抵达。  提示:张掖大佛寺内的大佛及明版金银粉写经极为珍贵,不可不看。此外,还有马蹄寺等值得游览。   D10:午餐后从武威返回兰州,约下午6:OO抵达。全程278公里。
  河西走廊又叫甘肃走廊,这是一片神奇的地方。从地图上看,黄河流出青藏高原后在兰州附近向北流去,若以河为界就有了“河西”、“河东”之分。西出兰州,沿312国道西行约50公里,在一个叫河口的地方,过了桥,就是“河西”。然而“走廊”还远着呢。继续西行,距兰州180公里有座分水岭,叫乌鞘岭。这是一片横亘在祁连山东端、与腾格里沙漠北接的山岭,它还属祁连山系,最高峰海拔3562米。自东向西翻过这座乌鞘岭,才算进入“河西走廊”。
■选自《旅游天地》2001/No.133
转载:<长城文化网>
中国长城网
网商信誉度 好评率:暂无评价
企业营业执照
网店产品类目
网商联系方式
经营单位:
公司地址:北京 [北京]
免责声明:本站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网页中所包含产品/资讯/图片内容系经营单位提供上传,51766旅游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通过本网站网页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著作权等权利,应及时向51766旅游网举报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我们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处理。
京ICP证050383号 & 电信业务审批[2005]字第247号函 &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洲草原名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