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文化学习与武术与传统医学的关系训练的关系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中国功夫
武术发展的文化选择
------------------------------------------------------------------
文章来源:全球功夫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
1、武术发展的文化需求
武术的名称在历史上各不相同,夏商周时期称为&拳勇&、&手搏&、&角力&或&斗勇&;春秋战国时期称为&技击&、&相搏&或&手战&;秦汉三国时期称为&武艺&、&角抵&或&手格&等;两晋南北朝时期称为&讲武&、&武艺&、&相扑&或&拳法&等;隋唐时期除了上述名称以外,又出现了&拳捷&、&试扑&的名称;宋元时期又出现了&摔跤&和&打套子&的名称;明清时期又增加了&白打&、&使拳&、&使艺&、&拳法&、&把式&、&对力&或&对拳&的名称;自近代以来才称为&国术&、&武术&、&国技&、&把式&等。纵观不同时期的武术名称,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共性就是人们十分重视武术的&使用价值&,充其量只是将武术作为人们搏斗的工具,很难从中悟出武术内在的文化意蕴,近代将这一独特的中华民族身体展演方式命名为&武术&,显然与这一思想一脉相承,因为&术&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术,邑中道也&。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1],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但是技击显然不是中国武术所特有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技击表现方式,如巴西的柔术、日本的相扑、韩国的跆拳道等。但蕴含在中国武术中的传统文化是特有的,中国古代哲学和各种传统文化是武术各流派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传统武德与民族精神成为体现中国武术文化属性的重要方面。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武术的技击功能总体上趋于弱化,随着文化价值、软实力等概念话语的勃兴,武术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众多学者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行其道的当下。&一切文化的竞争,其胜负主要决定于形式和规格的转换是否切合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决定于规格是否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2]。&通过中国传统武术的学习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道&的追求&&是习练者通过练习武术而获得的一种超越性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万物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良好载体&[3]。由此看来,中国武术的发展应该需要具有开拓的思维,只有大力开拓武术内在的文化属性,为人类的武术消费活动贴上文化的内涵才能为武术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为仅仅持有技击和健身这一实用价值并不能使武术具有必选的价值,只有文化的不可代替性才能使武术发展长盛不衰。
2、武术发展的现实困境
2.1武术技术的异化
近年来,我国竞技武术运动发展较快,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高速发展下的技术发展发生偏离。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4]。攻防技击性也就成为中国武术的典型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武术动作规格的基本依据,武术的力法讲究刚柔相济同样也是由其技击特点决定的[5],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武术体育属性的增强,武术的攻防技击价值有一定的淡化,但技击仍然将作为武术技术的基本特点而长期存在[6]。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在攻防技击上的特点日益淡化,表演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许多舞蹈、体操的动作时常出现在现代竞技武术套路中。另外在一些套路中还出现门户大开的&直立大开步&等与攻防技击原理相违背的技术动作;腾空摆莲单脚起跳逐渐变化为双脚起跳;为了达到难度动作稳定性的要求,许多运动员全然不顾太极拳中基本的&尾闾中正&要求,&低头猫腰&动作时常出现在赛场。散打技术动作也逐渐脱离了传统武术的本质,与西方搏击类项目愈发接近,成为一项西方搏击与中国式摔跤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内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则很难有所体现,这些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审视竞技武术技术发展的合理性。&体育技术化模式的发展使人类原来建构的东西:体现人类不断进取的精神和超越自我的理念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种破坏是以人们将体育价值目标转向为超越人体运动极限,并最终转向为打破量化的记录和获得优胜为基本内涵的价值目标,从而使得体育越来越注重对功利性结果的追求,而忽视或遗忘其原本承载的价值。所以,技术化的发展使得体育价值体系与其本意产生了严重的背离现象,并最终使其自身陷入了种种的人文困境之中&[6]。竞技武术的技术体系对&精神气力功&的追求演变为高度、角度、速度等的追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化产物,如果武术技术失去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传统文化的浸润,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本质将进一步褪化,最终将使武术失去其存在的传统理论基石。
2.2传统武术练法的遗失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体系庞杂,其间形成了众多的门派与流派,区分各门各派的依据除了外在的表现形式,还有内在的练习方法。这些练习方法是伴随着中国武术逐渐&适应&和成长而凝聚下来的精华。而现在这些传统的练习方法逐渐无人问津,难寻踪影。习练大枪的人们逐渐将注意力转向了外在的&形&,而忽略了内在的&功&,这是中国武术发展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现在的武术教学和训练中,往往过于注重外在的&形&的练习,而忽视了内在的&法&的练习,造成的后果就是练习方法的&大一统&,&南拳长练&将成为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概括了中国武术练习的基本要求,而这看似简单的10个字,实则包含了中国武术由外练到内练的质的转化,而这一转化也正是其功力逐渐长进的变化过程,是感悟中国文化的渐进的过程,是&得道&的必然阶段。外练主要是对现代人体解剖学所说的骨骼、关节、肌肉的锻炼,而内练常涉及到精、气、神的问题,传统武术中精、气、神的体现正是中国武术的魅力之源。现今武术发展侧重外练,旨在锻炼人体的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并不断地把这些素质推向极至,而传统武术内练的练习方法,如桩功、练气等方法在武术竞技化大潮中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2.3武术习练重&术&轻&文&
武术技术动作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由&术&及&道&是中国武术历来的追求,但是现代武术教学与训练仅仅注重&术&的教导、感悟,习练者往往习练多年,也不知其历史渊源与文化意蕴,仅仅是师父教导&就这样练&。缺少传者主动积极的诱导,受传者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甚至无助的局面,这一做法除了会增加武术的神秘感,也会加重武术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其文化内涵。
2.4武术消费环境的制约
&拳打卧牛之地&用来形容习练武术不需要较高的场地设施条件,随便找一个空地就可以舞刀弄枪,如此的习练环境反映了武术的民间性、普遍性,但同时也可能致使武术不能登&大雅之堂&。我们知道西方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离不开传媒与资本,也离不开一定的消费环境,如马术需要良好的马匹和外在的习练场所,高尔夫需要齐整的装备和漂亮的场地,即使同为东方文化的印度瑜珈在流行全球后仍然需要良好的瑜珈馆,瑜伽习练的环境较为幽雅、宁静、舒适,为的是给予消费者以文化体验和身心修整,而不是中国武术所宣称的&不限场地,适应性强&。瑜伽远非只是一项来自印度的简单的健身项目,其对印度文化的传播与输出显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瑜伽与武术的消费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因为&卧牛之地&无法进行文化上的整体塑造,只能凭借习练者自己的悟性从中体会、品味武术的文化属性,这种体验、感悟往往是片段式的,难以逃脱&盲人摸象&的尴尬境遇。
3、文化语境下的武术发展路径
3.1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
&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更是民族的精神价值、心灵依托的所在。文化要走出去,固然要紧紧伴随政治、经济的强大力量,更重要的是依靠这种文化自身的内在品格、内在活力、内在积累&[7]。20世纪90年代,国人在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时深切地感受到了文化&失语&给中国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迫切希望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与西方文化实现平等对话。到了21世纪初期,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人们认识到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中国当代文化不能总是依赖别人,靠知识输血过日子,也要有自己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文化精神生长点,藉此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巨大逆差中走出来,走向中西文化平等对话和文化输出[8]。
如果说中国体育文化要想向外输出的话,那中国武术便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因为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突出表现,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而言,它依赖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而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技术模型来说,它又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不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人&。或者说&不懂中国人,无以知武术&[9]。中国武术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下逐渐生根、生长,在中国儒、释、道家的浸染下,武术文化逐渐具备了&内敛&的价值意识形态:一方面是以儒家和道家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武术文化的超稳定形态,&中庸为本&、&点到为止&、&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人格是武术精神的主旋律[10],这反映出中国武术文化顺应自然的价值意识形态,以及和谐统一、中庸守常、内向含蓄的文化特质,突出地表达了中国武术不只是身体的训练更是灵魂的涤荡。当西方体育面对兴奋剂、裁判不公等问题的困扰时,中国武术这朵蕴含中国文化的奇葩,应该在新的历史阶段展示自身非同寻常的文化魅力,以高度的文化责任感去平衡中西文化的价值张力,并在未来的文化运作中进行有效合作,形成互补,建立平衡、和谐而又富于创造力的文化生态系统,这也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文化环保&的基本精神[11]。
3.2&文化立国&战略的指引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在新经济时代,文化与互联网的结合,解决了工业经济时代以传统方式无法处理的诸多问题,文化工作者适应了数字时代的创作方式,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发展。诸多国家对传统文化遗产的鼎力扶持和对新兴文化产业的就业政策导向,使文化产业与就业及其相关政策已经演化为一项国家策略和城市战略,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文化立国&战略与&文化城市&建设,即增强国家、区域和地方竞争力的基本策略。日本和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先后明确了&文化立国&战略,以此促进本国经济的振兴。事实证明,&文化立国&战略的制定为日本和韩国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奠定了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地位,这也为我国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表率。
一个民族的最高战略,不是直接提高人们物质生产能力及生活水平的经济战略,不是改变社会权力结构的政治战略,也不是影响国家间关系的外交战略及军事战略,而是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内心世界,实现内在崛起的文化战略。&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它的根本。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天然纽带,它以血缘与地缘为依托,将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与性格凝聚在一起&[12]。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在身体文化中的重要载体之一,应该是中国经典文化的代表。我们需要的是浓缩的民族文化精髓,需要的是能够表达民族文化方法的身体文化,而不是&它族&的文化,而中国武术正是这一民族身体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武术未来的文化之路,需要我们对中国武术文化持有一种民族情怀,将之作为民族精神予以承载;需要从文化继承的视角出发,寻找它的文化根基;需要从文化传播的路径出发,探究它的历史走向和逻辑路径;需要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密切结合,成为中国文化重振的&风向标&。
国家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使得武术界积极向文化靠拢,而不仅仅是单靠体育这条腿来走路,其突出表现便是众多传统武术门类纷纷申请&非遗&,目前已有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沧州武术、太极拳(杨式、陈式太极)、邢台梅花拳等6项列为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武术、红拳、八卦掌、形意拳、鹰爪翻子拳、八极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五祖拳、查拳、螳螂拳、苌家拳、岳家拳、蔡李佛拳等14项传统武术门类列为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态势来看,必将会有更多的传统武术门类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此外,众多以武术为载体的纪念馆先后投入使用,如2001年1月在广东佛山落成的黄飞鸿纪念馆、2008年11月在广东顺德落成的李小龙纪念馆以及在广东佛山罗村兴建的叶问纪念馆等,除了供人瞻仰、凭吊古人以外,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应在其文化内涵上,如展示古人的武学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武术,传承弘扬勇于开拓、求实创新、敢为人先、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塑造新的&文化风景线&,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可以预见的是,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引下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3.3产业化是中国武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全球化的强大冲击力与信息社会的迅猛降临,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日益增加,使得文化产业在全球展现出巨大的威力和无限的商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的发展&中指出,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创造性的工作,可以使传统文化机制现代化,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生产,可以保护国家的文化出口。面对西方文化产业的大肆入侵,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文化&化人&于无形之境的真实与迸发的无限潜能,因此,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我国文化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使文化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2009年7月国务院讨论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更是强调了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武术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之一,历来受到国内外产业界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开发,目前在武术领域已经形成了健身与教育培训、武打影视、表演等产业链。日在大陆正式上映的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全片以太极、庙会、书法、针灸、龙图腾等中国元素为素材,以中国儒、释、道的传统哲学理念和西方夸张搞笑的风格为主线,上映3个星期后即以累计总票房超过1.35亿人民币而成为内地第1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片。《功夫熊猫》的成功显示了文化资源、文化资本、文化产业间的&无缝对接&,指明了民族文化在全球化发展的现实走向与逻辑路径,为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产业化道路。
文化的抽象性使得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意识形态层面,实质上文化的世俗性也使得文化充斥在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将之视为&阳春白雪&,坚守文化的高贵固然可以维护其纯洁,但是与世隔绝的文化也不会引起人们的认同而逐渐走向消亡,这当然不是文化发展所愿意面对的。文化也具有商品和产业的性质,因为它能够供给他人消费,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理论界在为文化产品是否是商品论争不休时,文化产业的实践已做出了肯定的回答&[13],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但是我们缺少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和文化产业的信心和能力,而国外的文化产业部门也正在抓紧时间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日本世嘉公司游戏软件部长铃木裕为了制造世界上最好最真实的模拟真人格斗游戏,经常到中国的河南少林寺、河北沧州等很多地方考察记录拳法,中国武术中的八极拳、截拳道、虎燕拳、燕青拳、醉拳、少林罗汉拳等拳种在其游戏制作中均有体现。其次,我们的武术文化产业较多地表现为个别人的个体行为,如李连杰、成龙等功夫明星进军海外影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宣扬中国武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进而掀起全球武术热和功夫片的兴起,但是并不能从总体上改变中国武术的发展路径。这些显然不是体育职能部门所能解决的事情,也非体育或武术人能简单予以推动的,而是需要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努力。因此,如何将优秀、丰富的武术资源成功地为文化产业所利用,将是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
&民族文化的丧失就是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的丧失。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既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更不能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世界文化做出贡献&[14]。回望世界文化发展,文化争夺的发展图景依然存在,而且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这一现象将会愈演愈烈,同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该拿出足够的勇气和充分的信心去面对这场关于全球化的文化之争,绝对不能够丧失自己的文化特色,树立武术发展的文化先行原则。这需要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既要反对狂妄自大和乌托邦式的狂热,又要冷静地面对文化的弊端,通过唤醒人们对武术文化自觉精神,站在文化自尊的立场上,树立文化自信,确立对中国武术的文化认同,才能够使我们的武术在文化争夺的今天具备自主生存的能力和持久发展的动力,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1]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6.
  [2]高宣杨.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3.
  [3]王林,秦子来.日本能剧传承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99-102.
  [4]邱丕相.对武术概念和辨析与再认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7-10.
  [5]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
  [6]董传升,张铁.体育技术化的人文困境及消解之道[J].体育文化导刊,-28.
  [7]王林,虞定海.全球化语境下武术发展的文化版图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63-68,73.
  [8]王岳川.发现东方[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9]阮纪正.武术:中国人存在的方式[J].开放时代,):24-30.
  [10]宋小荣.论全球化时代中西体育文化价值冲突的形式及意蕴[J].体育与科学,):26-28.
  [11]郑培凯.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2]且东.大危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3]李贤沛,毛三元.文化生产能否产业化&&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观念问题[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9.
  [14]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的前沿: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3 周口师范学院中华根亲文化研究所 技术支持:&&&欢迎第
地址:中国周口市文昌路东段中华根亲文化网 电话/传真:+86 394 8512050 邮编:466001从全息科学角度看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从全息科学角度看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摘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武术文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它们同时也构成了全息关系。本文试图从全息科学的角度,为探讨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852【正文快照】:
从全息科学角度看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李成银摘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武术文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它们同时也构成了全息关系。本文试图从全息科学的角度,为探讨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关键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刚;[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张桂铭;[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叶茂;[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屠忠俊;[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赵建功;[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3年05期
李立本;[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8年04期
李立本;[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颖通;;[A];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07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门惠丰,郭李华,王焕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庄建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白永正,王岗;[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景扶明;[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高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李金龙;[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3期
张林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张林艳;[J];中国体育科技;1996年12期
白晋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高娅;[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旷文楠;[J];体育文化导刊;1988年04期
严春友;王存臻;;[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8年08期
郝勤;;[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路云亭;[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李成银;;[J];体育科学;1992年04期
李成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周之华,周绍军;[J];体育文史;2000年02期
刘锐;[J];四川体育科学;2000年01期
任丽娟;[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刘军,刘同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梅杭强;李永明;黄亚彬;;[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汪如锋;周之华;赵萍;申德义;;[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郑刚;;[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陈超;;[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彭鹏;邱丕相;;[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罗昌平;[N];经理日报;2003年
施绍宗;[N];广州日报;2004年
张英 实习生 许维;[N];南方周末;2004年
本报特约撰稿
吴立艳;[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体育文化背景下武术套路运动员文化学习调查与分析——以湖北省武术队为例
文章以湖北省武术队作为个案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对湖北省专业队运动员文化课学习课程设置的内容,文化课周教学实践总量,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时间以及对专业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5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更好的解决当今专业运动员的文化学习问题,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Ye Qianlong
作者单位: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武汉外国语学校,湖北武汉,430000
年,卷(期):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摘要:身体练习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传统的武术技能习练方法多调强“以量求功”“熟能生巧”,但科学"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体悟练习与武术技能的习得
2014年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身体练习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传统的武术技能习练方法多调强“以量求功”“熟能生巧”,但科学的习练不等于机械的重复,“铁杵磨针”式的技能习练方式显然与科学有效的“体悟”练习格格不入。在对传统武术技能“体悟”习练方法、理念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武术技能有效体悟的方法和原则。 中国论文网 /9/view-5242271.htm  关键词:体悟练习;武术技能;习得   中图分类号:G80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9-04   1.Martial Art School,Shanghai Sports University,Shanghai .Police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Guangdong Police College,Guangzhou 510440,Guangdong,China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15年下滑,青少年身心健康堪忧的状况已引起了教育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使体育课能真正服务学生增强体质、获取终身体育技能、养成健全人格,教育部重拟动用大学资源,由专业体育学院牵头成立全国性7个项目联盟,形成大学与中小学联动发展机制,推进中小学体育课改革。日,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在北京成立,这一联盟的成立揭开了武术发展进入中小学的新纪元。中华武术,积淀了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和生存智慧,折射了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气势,已成为国外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不论是当下青少年体质状态的改善,还是文化自觉语境中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名片和我国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养,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武术教育的现代意义,完善学校武术教育系统,推进“武术进课堂”活动。武术进课堂无法避免如何让学生既“喜欢武术”又“喜欢武术课”这问题。处理此问题的关键除了先进的改革理念,切实操作方策更是必不可少。具体来说“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的科学论证和设置对此次改革成败至关重要,尤其是“怎么教”这一连接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认知过程,严重影响着“既让学生喜欢武术又喜欢武术课”这一过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没有武术技能的有效习得,就没有武术锻炼习惯的养成,没有武术锻炼习惯的养成,武术所有功能和意义都无从体现。体悟学习是跨越理念知识和实践行为假象鸿沟的现实路径,武术技能习练是认识主体积极主动体践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体悟的过程,这种体悟以身体参与为认识起点,通过直觉思维达到对所依赖线索的超载,从而达到习练的目的。“体悟”作为传统的东方体践和思维方式,更是中华武术技术习练的不二之法,但从近年来有关体悟与武术相关的研究成果看,多是从哲学、解释学、文化学等视角进行理论嫁接,鲜有关于武术技能教、学、练过程“体悟”方法论。概而言之,本文认为作为“体”是一种“身体行为”,“悟”是直觉思维,“体悟”是一种身心并用实践方式,它使用武术的习练方式,但又与传统的简单重复的练习方式不同,“体悟”武术技能过程不但追求“熟而生巧”,更要琢磨“思而成技”。武术技能的体悟练习方法要因技施法,不同武术技能内容的习练要依据相应的习练原则,选择不同体悟练习方法。   1体悟与武术   1.1体悟:体道之途   “体悟”释义为“以体践达心悟”,汉语词典多解释为“体味领会”――通过身体体践行而达到的心领神会。“体悟”并不是单纯的官能活动,而是一种由身到心的完整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由“技”及“道”上下求索的过程,通过“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身体参与而达到“豁然开朗,灯火阑珊”得道于身的境界。“体悟”通过身体与“道”碰撞和对话,而达到“身”与“道”的融合,这一过程也可称为“体道”“体知”。   1.2武术:身心之道   国外的学者认为:“人类知识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逻辑推论性的言传知识,另一种是直觉领悟性的默会知识。[1]”以言传认识为主的逻辑推论是西方文化传统的主导思维方式,以默会认识为主的直觉领悟是东方传统文化的主导思维方式。但也有学者认为:“任何知识都是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的统一,都具有主观的因素”[2]。中华武术是一种备受东方传统哲学浸淫的中国传统文化,它追求人天合一、身心一统、由技及道。作为一种“身体的文化”(英文译名“Chinese Martial Art”),又称“武学”“武道”,它是历代武术先人们体证自然,展现生命过程中所创造的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的结晶。武术之道的体悟表达和人们的身体操作具有密切关系,人们透过武术技艺(martial art)的学习与训练的身体操作即可加深,进而掌握体悟。武术的体悟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体知较易悟的武术可言知识如武术的理与法;另外武术的体悟也有其不易掌握的部分,如造就出身体创造性经验的默会知识。人类能动性所展现的最高价值是蕴含精神与官能的“身体”性,武术是人“身心俱在”的体悟表达,更由于身体的优先性,使运动经验具丰富的创造性,更能展现人“理性”的最高价值。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武术是身体和概念行为的互相作用在人类个体中进行高度复杂的整合,是思维和身体的现实存在组成独一无二的存在模式,是意会知识和言知识的交融,是一种身心互化、互促、互升之道。   1.3体悟武术   武术作为一种“复合知识”,它既含有逻辑推论性的言传知识――武理和武法,也包含默会认识为主的知识――武功与武技。武术作为中国人独有的“身体的文化”,需用身体去体悟它。“身体是人存的实体,是生命展现的重要维度。身体存在和生长于文化母体之中,体现着文化,成为文化的表征,它既是思维和实践的对象,也是精神的工具和载体――感受、思维和行动要凭借身体才能够开展和实现”[3]。而“体悟”是一种既能体证、体觉、体知、体验言传知识,又可由惭悟、顿悟、通悟到贯通意会知识的“通道”之术。从这个意义上说,体悟之于武术实乃天作之合。在武术的习练过程中通过内心体悟的目的就是将主体头脑中的动作意象与武术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武术动作身心合一,形神兼备,达到武术动作的最高境界。体悟武术,就要体悟武术最本源的东西――“武术就是徒手或手执武器搏杀格斗的方法或技艺”[4]。因此,体悟武术主要体悟武术的技能、技术。千百年来武术先人们总结升华了大量武术习练方法经验和成果,留给我们很多武术典籍(武术言传知识)。但是在传统重经验轻科学、重感性轻理性的文化物质影响下,武术技能的习练方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他山之石可攻玉”,西方的有关运动技能及技能练习的很多科学成果为武术技能科学体悟提供了丰富的范本。
  2“铁杵磨针”式机械重复与体悟练习的区别   2.1体悟:熟能生巧,思可成技   “练习是有目的的身体或心理练习和所造成的稳定和有适应能力的动作水平”[5]。关于身体练习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已广为人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技能都要经过大量身体力行的实践才能泛化、分化、动力定型,达到潜意识的自动化程度。武术技能也是如此,没有一定“运动量”,技能就很难达到“有感即应,一触即发”“备万贯一,通神达化”的本能境界。拳家们用“拳打千遍,其理自现”“功到自然成”等武术谚语来告诫门徒拳技形成的道理。历来武术家都把动作技术娴熟到“炉火纯青”视为一种功夫高深的境界。如戚继光所讲 “夫长枪之法……其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神而不滞”[6]。所有这些都说明练习对运动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同时也要指出:只靠机械死习甚至盲目苦习,其结果肯定是事倍功半。若能边练习边思考边纠正以确保练习质量,练习效果会立竿见影,事半功倍,也就说“熟能生巧,思可成技”。   2.2铁杵磨针,事倍功半   关于重复练习的概念,国外学者认为“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应当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过程。在主动的动作学习过程中,动作技能各环节一定要按一定的顺序经过千百次的练习才能形成自动的、高效的、节省化的新的动作程序”[7](Bachy Rita 1987)。练习是一种反复行为,但这反复行为是“非重复的反复行为”。通过这种““非重复的反复行为”可以获得动作技能习惯,在获得动作技能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动作技能的最佳化。也就是说,有效的练习动作程序并不是以“固定参数”机械地重复,每次动作习练都尽可能有目的地解决动作存在的不足及问题,通过这种边练边调的过程,获得操作最佳的动作程序。在动作技能的学习、练习、运用过程中,如果无视练习上述特点,那么练习的效果就无从保证,练习的效率就会“事倍功半”。因此说有效、科学的练习不是单纯的动作重复,正如Fitts所言“动作学习不仅需要一定的动作练习,还需要心智活动的参与及配合”[8]。单纯的肌肉神经反复重复,使用的只能是人的体力,这种“铁杵磨针”式机械习练方式,效率低下、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科学地体悟动作要身脑并用、勤劳苦思,这样才可延长记忆,体知技艺的精微妙巧从而使技能出神入化。总之,“熟能生巧”运用的是神经和肌肉,“思能成技”运用的是大脑和智慧。武术技能的体悟习练就是“熟能生巧”和“思能成技”的综合运用。   3武术技能体悟练习法则   3.1练休有度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武术技能的习练也是这个道理。动作技能会在练习期间和在练习后睡眠阶段不断提高[9]。武术技能的学习和练习都离不开身心的参与,这种身心参与的体悟效果与每次练习及练习之间的时间安排有密切关系。虽说“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但盲目机械练习会事倍功半。武术技能的习练过程中处理和练习与休息之间的关系,就要选择恰当的练习方法。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就是根据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之间关系来界定的练习方法。集中练习就是在练习持续时间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每次练习持续时间长于两次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分散练习的含义就是在练习的总时间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每次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大于或等于每次练习时间,这种练习称为分散练习。集中练习的适用时机为:技能简单且容易学会时;学习者的动机很高时;时间较紧迫时;学习主体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很高的技术水平时等。分散练习适用情况:动作技能高难复杂时;学习内容崭新而具有吸引力时;学习主体注意力难以集中时(疲劳);学习主体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低下时。以上的研究成果表明,武术技能作为一种动作技能,要想达到更高的技术境界,不是动作重复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效果越好,要根据不同的习练内容选择不同体悟方法,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获得高超技能。   3.2定变有别   在武术技能习练过程中,传统的练习方法更多地主张“拳打千遍,身法自然”的重复练法,这种练习方式过于强调熟能生巧,以一熟应万变。但是这种不加区别“囫囵吞枣”的练习方式往往会造成“吃枣一筐,不知枣味”的后果。武术技能都具有一定的攻防含义,因此武术技能的练习方法选择也应“因技择法”。所谓的恒定练习就是指重复练习单一动作的练习方式。传统武术中“铁杵磨针”式的练习方法多属于恒定练习法的范畴。这种练习方法,多用于技能初学、难度技能或是“绝招”技能的习练,通过单个技能的反复,达到技能的动作定型和自动化。所谓的变异练习就是让练习的主体以多种方式体验同一类动作技能。变异练习法要求动作技能的练习安排应该尽可能接近比赛(实战)情境,换而言之,在练习过程中不要只是把练习局限在某类特定的动作上,而应让练习者体验不同的动作,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完成那些新颖的、从未经验过的动作的能力。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技能习练时选择不同的对手、不同压力场景、不同负荷、不同限制条件多属于变异练习法。   3.3整分有节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门派林立,拳种繁多,套路更是浩如烟云。无论是传统套路还是竞赛套路,每个套路基本都有数十个不同难度的单式动作丝丝入扣链式联结,动作之间血脉相联。套路演练时,动作之间犹如暗含神经索,前后动作互为刺激,使整套运动技能形成前呼后应的条件反射。武术的整,不仅体现在套路动作之间自成一体结构的整,同时还有“四击、八法、十二形”形态的整,“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特性的整,“强身制敌,延年益寿”功能上的整,“于足发于腿主于腰而行于指”行为的整等。这种整体思想对武术技能习练方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拳种都以量求功,通过增加全套的“趟数”来强化技术精妙的同时增强功力。由于武术套路结构复杂多变,既涵盖手、眼、身、法、步的型和法,又突出踢、打、摔、拿的技击特点,同时还展视精、气、神的内在风格,加上套路中复杂多变动作之间的组合要求丝丝入扣,动作演练顺序要固守成规,动作路线和方向亦不能差之毫厘。诸多因素都使得武术套路的练习要按固定的“程式”――起式、段节、收式进行。武术套路的习练方式形式单调、固守成规。到目前为止,常见的练习形式不外乎分段练习、整套练习、超套练习三种,这三种常见的练习看似有分有整有超,但无论分、整、超都是按套路本身的动作和分段顺序在整套的基础上增减动作,其最大成效不是提高技能的精妙水平,而是提高专项素质和机能能力。这种分、整、超一旦有一个动作出现失误或是瑕疵都会给习练者的演练激情造成严重影响,从而挫伤他们的技术自信,延迟技能的精进。因此,对于武术技能的练习尽管完整练习法很重要,但分解法也必不可少。
  所谓的完整练习法,就是将全部内容只用一次练习一次完成的练习方法。完整练习的内容既可是单个的武术动作,如武术中的腾空飞脚动作,将预备姿势、助跑起跳、腾空落地三个动作环节一气呵成;也可以是武术套路中的一组组合动作练习;还可以是武术散打的组合动作,如垫步―前低鞭腿―后手直拳;当然也适用于武术练习中的整套或超套的技能练习。   所谓分解练习法,就是把相对复杂的动作技能拆分成不同的动作环节,然后先依次练习这些分解动作,待有一定基础时,再把分解动作组合起来练习。可以把分解练习法细化为以下具体练习方法:   肢解练习:就是将相对复杂的动作技能按照动作控制(motor control)的规律拆分为两个或多个技术部分,然后对其单独练习的一种方法。在那些需要双肢协调完成的动作中,如果两侧的动作结构不同,则先练习难度较大的那一侧的动作;相反,假若两侧的动作结构相同,就可直接练习完整动作”[10](Sherwood, 1994)。例如长拳中的“仆步轮拍”动作,因两臂抡拍的动作左右相对称,所以直接进行完整动作练习效果更好。但对于武术器械“双器械”动作技能,如刀里加鞭动作技能,初学者就可以考虑分别练习不同器械的动作,也就是采取单侧练习的部分练习策略。   渐进分解练习:就是将动作技能先解成N个部分,然后依次先练习一,直到第一部分动作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进行第二部分动作一起练习,当第二部分动作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动作组合练习进行练习,等两部分串联一动作熟练后,再进行第三部分的练习……依此类推,直到这N部分动作串成一个整体动作为止。例如武术中的侧空翻动作,初学者可以先练习助跑垫步,再练习蹬摆,后练习腾空落地(辅助),最后练习完整动作。这种渐进分解练习既适用从简单的动作部分先开始进行练习,也可选择从由难度较大的动作部分先进行练习。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从简单的动作部分开始练习效果优于由困难的动作开始练习”[11]Ash & Holding, 1990)。   4结语   体悟练习是在武术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它和仅仅是单纯的反复操练有些不同,本文所涉体悟练习更强调习练者自身认知部分的参与。剖析了“体悟”练习的内涵、特性、功能、机理,同时论述了“武术”的知识属性,从而论证体悟练习是武术技能习得的不二之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机械重复与体悟练习的区别,并总归纳了武术技能有效体悟的方法和原则,以供不同的武术习练参考。   参考文献:   [1]许苏.基于默会认识论的体悟学习研究[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课程系,2006.   [2]波兰尼.意义[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1.   [3]陈少明,编.体知与人文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4]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Schmidt RA, Lee TD.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A behavioral emphasis[M].4th ed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05.   [6]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   [7]Bach-y-Rita, P., & Balliet, R.Recovery from stroke. In: P. W. Duncan., & M. B.Badke (eds.), Stroke Rehabilitation: the Recovery of Motor Control[M].Chicago: Year Book,1987.   [8]Fitts, P. M., & Posner, M. I.Human performance[M]. Belmont, CA: Brooks/Cole,1967.   [9]Walker MP. The role of sleep in cognition and emotion[J]. Ann N Y Acad Sci,):168-197.   [10]Sherwood, D. E.Hand preference, practice order, and spatial assimilation inrapid bimanual movement[J].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1994(26):123-134.   [11]Ash, D. W., & Holding, D. H.Backward versus forward chaining in the acquisition of a key board skill[J].Human Factors,1990(32):139-146.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