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新手开车多久能熟练刚开始接触这个、先进行练什么呢

我在速写是初学者,请问一开始应该做什么?_百度知道刚入手机维修这一行,之前没接触过,现在进店当学徒了,请问下前辈,新手看点什么手机维修书籍好!书名是_百度知道  以下内容纯属个人修行中的总结提炼和感悟,仅供修行人参考。  一、修行佛法首先要建立整体性的认知  修行佛法,不是盲目的跟从, 一个初步接触佛法的门外人,我认为他应该是有佛缘之人,应该是因为某种因缘才接触到了佛法。这样的人,我认为首先得对佛陀、佛教、佛法、历史渊源及现状、各种修行法门都得有一个整体性了解和认识。而不是盲目的修,盲目的学,连基本的知见都不知。  故,建议他先阅读《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对佛陀有一个了解,然后推荐精读蒋维乔居士所著的《因是子 佛学入门》一书,该书可以作为初入佛门的教科书,相当于一本佛学概论,对于佛教有一个整体性的介绍。  人的烦恼源于自私,自私源于“五阴是我”的错误观念,三乘见道者皆实证“五阴非我”,所以可以渐次趋向于清净,终能转凡成圣。对于初学者来说,第一步是先寻找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的证据,有一分证据也好过完全没有。能够接受因果报应的人,虽然还不是出世间的圣贤,至少是个善男子、善女人,能够避开重大烦恼。  1.在建立因果法则方面,一是要从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别人的人生经历中去总结体会万事万物都具有的因果规律法则真实不虚;二是可以请预测师傅为自己预测人生命运,推断出为什么人的命运有好有坏,主导命运的就是过去世所造下的因;三是在遇到重大事情之时,可以诚心称念佛菩萨名号,发愿祈请菩萨的加持达成所愿,通过亲身经历的这种“感应”来信受;四是推荐阅读《了凡四训》、《十善业道经》对因果法则有一个认知。  2. 在建立轮回观念方面,一是推荐看看以下这个链接,收集了很多的现实例子。请见:转世案例集锦
/p/。二是深入佛法义理,通过深刻领会第八识含藏业种遇缘流注出来成现行这一因果法则的唯一实相道理来认同“轮回法则”(由于没有神通,无法现观过去世的情况,所以修行人在轮回观点的建立上需要下功夫,必须要涉及到“第八识含藏种子”这个根本原理上,才能深刻领会因果法则的深层原理。从而推论出轮回法则)。  敬请深入思维整理下面4篇文章:  1.《因果报应和轮回,是真的吗?》.cn/s/blog_7c7dffe.html  2.《生死轮回中的主体(讲解版)》.cn/s/blog_7c7dfsw.html  3.《生死轮回中的主体》 http://user.//infocenter#!app=2&via=QZ.HashRefresh&pos=  4.《有轮回吗?一个关于转世的研究及评论》 .cn/s/blog_7c7dffi.html  5. 现代西方轮回研究介绍:/localking001/item/abb88a30bf721acb2f8ec27d
  注:有一种人,他不相信在事实前提下严密的逻辑推理,他只相信实实在在的看见。目前我所知道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修习禅定,发起宿命通,自然可以亲见轮回的情况,但是修习禅定首先就是修苦行,要守护好六根。二是去做催眠回溯,也可以看见。  二、什么是佛、法、僧?  1、"佛"的本质是“觉者”,他觉了的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这个真相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有没有佛出世,真相都在那里,可以说世尊是一个发现者、报告者。《大方便佛报恩经》卷6〈8 优波离品〉:“佛陀者,觉,觉了一切法相故。复次,一切众生长眠三界,佛道眼既开,自觉觉彼,故名为觉。佛于一切法,能一切得,一切说。”  所以,“佛”是大智慧者、大解脱者、大自在者,具足“常、乐、我、净”四德。  佛,分为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  法身佛,就是常恒不变异的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心、如来藏,第八识、阿陀那识。其体性是不生不灭、本自清净、真实常住、永无坏灭,不在三界内,能生三界一切万法,具足一切功德。此法身,一切众生都本自具足,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开悟明心时,方能触证此法身。  报身佛,在色究竟天为初地以上菩萨宣说了义法。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量广大庄严。寿命无量数劫。初地以下菩萨及一切凡夫不可见(除非因缘具足,佛专门为此人显现)。所以,外道以天眼也不能见。不知此时报身佛正在色究竟天为诸地菩萨宣说妙法。就会说:“佛灭度了,不在了”。  应身佛,为度世间众生,示现为众生的形象,以便众生能够跟随修学。所以要示现出世、证道、说法、入灭等等相。乃至如同普通人一样,需要有吃饭睡觉等生理上的种种事。寿命也和当时的众生一样。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印度示现。所以世间人所见所知都是应身佛。  佛又可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佛很多,比如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燃灯佛等。现在佛,一般是指我们娑婆世界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当然,还有其他佛国里面的现在佛,比如西方极乐世界的现在佛是阿弥陀佛,他也正在那边讲法。未来佛,就是你、我这些修行佛法的弟子们以及一切的众生都可能成佛。  2、 法,就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短暂出现的事实真相,也就是在蕴处界(三界万法)显现的事实真相。比方说物理定律,我们也说它是法,但是物理的这些定律是依附于蕴处界法而存在的,蕴处界如梦如幻,这些物理定律也一样如梦如幻。另外一种是永恒的真理,就是蕴处界一切法所出生的源头,就是第八识。一个是短暂存在的定律;另外一个是永恒存在,它是一切蕴处界法的总来处。故,这个只有第八识才称得上真正的法。  3、僧,分为世俗僧和胜义僧。世俗僧,就是穿着僧人衣服的出家人,其中有一部分出家人因为没有证果(小乘初果以上),无法给修行人以正确的指引,故称之为世俗僧。另外一部分出家人以及虽然没有出家但是证了果的在家居士,由于已经证了初果以上的果位,已经可以担任“法师”之职,可以给修行人以正确的指导,故称之为胜义僧。以佛教的观念,是不是僧宝,是以有没有证果作为主要判断依据的。另外,判断修行上的层次是以智慧上的成就来判断而不是以有没有神通来判断。  三、培植信心信仰  《华严经》“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可见,佛门非信难入,树立“信心信仰”是第一位的。经过这几年来的修学,我认为信心信仰问题,得追溯到过去世的福德佛缘资粮积累了,不是这一世就能完全深入的信仰的。但是这一世既然接触到了佛法,就应该抓住机会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信心信仰。  如何培养加强自己的信心信仰呢?佛法既然是佛陀所说之法,首先就得对他所讲法的内容建立信心,看看他所讲述的道理是否符合客观事实真相。实践是检验真谛的唯一标准,佛法其实就是客观事实真相真谛,是经得起验证的。所以,我们就去现实中去验证,看是否符合事实真谛。由于佛法有深有浅,我们首先就选择一些容易验证的法理到现实生活中去验证,检验,是否属实?这个验证检验的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其实就是“实证”。通过一步步的证实佛陀所讲法的真实不虚来建立自己对于佛陀的信仰:  (一)、佛陀当年说:一钵水中有八万四千虫,在当时的科学是无法证明的,肉眼也看不到,但现代微生物科学和显微镜则可以证明佛陀的话是正确的。  (二)、宗性法师《佛学与胚胎学对人类个体生命形成之认知比较初探》用佛陀所讲的《入胎经》与《人体胚胎学》进行了表格式的严格对比,描述基本一致。佛陀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类智者,在没有今天科技所利用的精微仪器的情况下,能对生命形成过程有如此深入的描述,其智慧力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宗性法师《佛学与胚胎学对人类个体生命形成之认知比较初探》请见
.cn/s/blog_9e853af.html )  (三)小乘佛经四部《阿含经》大部分都在讲述:“五蕴无常、苦、非我。”那么我们就去现实中去观察到底是不是这样的情况。把五蕴一一的拿来观行、确认。色、受、想、行、识的确是无常的、变异的、不是永恒的存在。通过现实中的一一验证佛陀所讲述的法理来增加对于佛陀以及他所讲述的佛法的信心。  (关于我过去在树立信心信仰方面的心得体会请见:.cn/s/blog_7c7df8590100wqcp.html)  四、发出离心与菩提心  一个人要接触到佛法或者说进入佛门,都是有很深的佛缘的,俗话说佛度有缘人,无缘之人想度也度不了。首先信心信仰就很难建立。修行之人大多经历过逆境(至亲的离世、病痛的折磨、事业的挫败、欺骗),感受到了世事的“无常”、苦、烦恼,他们在追求真相、反思人生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佛法,发起了坚实“出离心”。才一心向道的。所以,我认为发“出离心”,是修行的第一个前提。发了出离心之人,勇猛精进,一心想出离轮回苦海,解脱烦恼,不发此出离心,他就不会那么努力精进的去修行。小乘修行人通过修行“解脱道”而证阿罗汉果,永远出离六道轮回入无余涅槃。  另一部分具有大乘根性之人,不但发起“出离心”,还发起了“菩提心”修“菩萨道”一路修行到佛地。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什么是菩提心?大家都知道的三大阿僧祇劫,便是从发菩提心时起算,而且要「信成就发心」才算数。《大乘起信论》说:“信成就发心,略说有三。一、发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发深重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故。”大部分的佛弟子发菩提心,只满足后两个条件,必须懂得真正的大乘法,具备思所成慧时,才算是信成就发心,由此起算三大阿僧祇劫必能成佛。  一旦发起菩提心,三大阿僧祇劫必定成佛。如何发起无上菩提心呢?请认真学习《劝发普贤行愿》一文:/note//?start=0&post=ok  五、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  佛陀所讲的如何修行成佛果的方法也就是法门,太多太多,佛陀就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器情况,有针对性的讲授了各种法门,学习了《因是子 佛学入门》一书的同修们,已经对于各种法门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知,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修行何种法门。有时候一个人修行什么法门是得看缘分的。有的人首先遇到的那个法门就是他最好的法门,而有的人前前后后修学了很多种法门,最终那个法门才是最适合他的法门。因人而异。  遇见正法和善知识是很关键很重要的。这个也得看修行人的福德佛缘是否具足。在佛菩提道的修证道路上共分为52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就是“十信位”,当信位修积圆满之时,他就会遇到正法和大乘见道位以上的善知识。如他过去世与某位善知识接下了深厚的缘分,他们就会在这个时候相遇。但是,如若此人佛缘不足(福德资粮位修行积累不圆满)他就会接触到相似佛法,也就是表相佛法,比如人天善法等,会继续在六道中轮回直到正法因缘积累圆满为止。有时候他也许会接触到正法,但是由于他目前的资料不够,他就会因为不信受而错过,或者因为前世所造恶业造成此人遇见邪师邪法,那就太遗憾了,此人终其一生努力精进修行也是徒劳的。更甚至出现诽谤三宝诽谤正法的情况,这可就造下了无间地狱的恶因了。所以,修行人一定要尽量避免诽谤三宝的恶业。记住修行人的第一条戒律:“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要下结论。”很多人都是不理智的,往往跟着别人人云亦云的评价某个说法不对,某人是邪师等。其实他自己根本就没有亲自实证过,就在那里信口开河,应该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几分证量说几分话,遇到与自己之前的认识不一致的情况下,不要意气用事的断然否定或者辱骂,应该退后一步,慢慢观察,等待自己今后实证了这个法义之后,自然知晓对错。  注:修行佛法首先应该知道的方法和原则,请大家一定要学好!请点击:.cn/s/blog_7c7dfyuw.html  六、通途法门与特别法门  目前,我把所有法门归纳为两种法门,一个是通途法门一个是特别法门。  1、特别法门(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净土)。  由于因缘关系,我首先接触到的第一部佛经就是《佛说无量寿经》,此经不但介绍了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情况也介绍了阿弥陀佛以及他所发愿建立的西方净土的情况。也介绍了怎样往生西方净土。这个法门就属于特别法门,此法门特别就特别在“带业往生、三不退转、凡圣同居”。一旦往生西方净土,就避免了因为修为不够而再次轮回并退离修行之事,避免“隔阴之谜”。并且,往生西方净土后,阿弥陀佛会根据修行人的各自情况而因材施教,现身说法。西方净土的确是一个修行的好地方。
  净土法门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千经万论处处指归的法门。《佛说无量寿经》下卷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末法后期,其他佛经都已经灭尽,但是佛陀特别留下此《无量寿经》100年,足见净土法门是如此的特别和重要。修习净土法门主要按照五经一论(《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往生论》)与中国净宗祖师的著述,像《印光法师文钞》、《净土十要》、《龙舒净土文》等进行实修。  (关于如何建立对于净土法门的信心信仰,我过去的心得体会请见:.cn/s/blog_7c7dfk.html)  2、通途法门。上面介绍的特别法门其目的是为了换一个修行成佛的环境,而这里介绍的通途法门就是在娑婆世界修行成佛的方法。两个法门到了最后都是殊途同归的——解脱烦恼,出轮回,成佛果。通途法门由小乘到大乘可以分为“三乘菩提”:声闻乘、缘觉乘、佛乘。前两乘为小乘佛法,是修自我解脱道入无余涅槃。佛乘则是大乘佛法自度度他。具体修法,需要修行人深入修学佛陀所留下来的《佛经》。小乘主要是四部《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大乘则要深入学修佛陀二转法轮时期“般若部佛经”:《心经》、《金刚经》,三转法轮时期的“唯识部佛经”:《圣鬘经》、《楞伽经》、《解深密经》以及圣弟子所造的“论”,如马鸣菩萨所造的《大乘起信论》、弥勒菩萨所造的《瑜伽师地论》、唐玄奘大师所造的《成唯识论》,再结合当代善知识吕真观老师用现代白话文所著《实证佛教导论》。经过闻、思、修、证的次第步步增上。  目前末法时期,邪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主要是否定常住法),正法衰弱。由于甚深法义不可明说,佛经理论对于现代人来讲的确是很难懂的。我个人推荐深入学习吕真观博士(居士)所著的《实证佛教导论》,该书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论述清晰,逻辑推理严密,很适合现代人修学理解和认知。  《实证佛教导论》內容簡介 :/note//  《实证佛教导论》(公开的部分)下载网址http://ishare..cn/f/9063349.html  殊胜的正法书籍,必须是恭敬渴仰的人才能读。欲请《实证佛教导论》书者,请与智平师兄联系。QQ:  以上心得纯属个人感悟,仅供修行人参考。欢迎批评指证。
楼主发言:13次 发图:0张
  修行佛法的步骤、方法  修行的次第步骤、方法:  1、问题:修行佛法次第是怎样的?  回答;一般众生,从凡夫位开始发心修行,必须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总共有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修行,才能次第的圆满佛道的修证。  修行分为五个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究竟位。最初是资粮位,资粮位要积集福德、积集信心,才会对比较胜妙的佛法生起信心,才会发心想要修行。见道位是关键,见道就是见到那个道路、真理,知道如何修行。声闻见道就是“初果人”,会知道修到阿罗汉的方法。缘觉见道会知道修到辟支佛的方法。大乘见道就是七住位明心开悟的菩萨,会知道修到究竟成佛的方法。从第七住一直到初地都算是见道位。初地以上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没成佛以前,都算修道位。究竟位就是究竟佛所演说的最深妙的法义。  2、对修行人的建议:佛法分为三乘菩提(声闻乘、缘觉乘、大乘),修行人应该注重基础佛法,从声闻乘见道位的法义入手,弄清楚基础名相(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等)的内涵与外延,次第进入缘觉乘见道与大乘见道,再由大乘见道位转入修道位,乃至究竟位。次第实证,终能顺利圆满。若不在基础佛法上面用心,喜欢探讨研究深妙而又难以了知的佛理(中观、唯识、佛性、如来藏、阿赖耶识等),反而浪费时间。因为基础不稳固,上层的推理和判断,就像空中楼阁,靠不住。  “五蕴无常、苦、空、非我”,必须一开始就要学。轮回当中的主体常不变异,也要一开始就学。(无常的五蕴和永恒的轮回主体,合起来就叫做六见处。)不然,你一定会走弯路。走弯路还不打紧,你可能会诽谤三宝。  3、修三乘菩提,在入手的时候,一定只有两种方法,没有第三种。一种叫做毘钵舍那(观),一种叫奢摩他(止)。毘钵舍那和奢摩他都是梵语,毘钵舍那是法相的观察,奢摩他是禅定。
  一、小乘解脱道的修行:  解脱道分四个层次(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解脱道的修行主要是断烦恼、出轮回、入无余涅槃。声闻法把烦恼分类为五下分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贪、瞋)和五上分结(无明、掉举、色界爱、无色界爱、慢)。把这些全部断除即证阿罗汉果。  先实证“六见处”,证得“初果”。初果只要断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是薄贪瞋,三果是断贪瞋,四果叫做杀贼。“贼”是指能够引生未来世生死的烦恼,“杀贼”就是把这些烦恼全部断掉,这个是阿罗汉的证量。你在这一辈子当中,要证到三果、四果当然是很困难,但是初果跟二果比较容易证。即使你已经结婚了,也不用担心配偶会起烦恼,因为初果跟二果是欲界的果位,这两种果位的修证,完全不影响夫妻的生活。  等到证二果之后,你就可以缘着见道的智慧心心无间地修习正定,用这样来断掉贪瞋、发起初禅,而证三果──这是从观行入手,然后修习禅定,它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在证初禅以前,你都可以不用打坐,因为初禅是有觉有观的禅定,可以在动中修,不一定要打坐。证初禅之后,你如果想要证二禅,就一定要在坐中修,因为二禅是无觉无观的禅定,只能在坐中修。如果你对二禅的修证没有太大的兴趣,你也可以直接把五上分结断掉,而取证阿罗汉。这种阿罗汉只有初禅的定力,没有灭尽定的证量,所以不能称为俱解脱阿罗汉,只能称之为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是指定与慧两方面都解脱。)  注:小乘初果的实证,请点击:  1、《详解:怎样实证“初果”(论述版)》.cn/s/blog_7c7dfq.html  2、《小乘佛法的核心——六见处(引经据典版) 》.cn/s/blog_7c7dfu.html
  二、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  如果有人明知道轮回很苦,但是为了救度众生,甘愿承受轮回的苦,这就是菩萨发心。发心之后,只要不退失“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就是菩萨。这种菩萨又分两种:未断三敷结,与已断三敷结(声闻或缘觉见道)。前者为凡夫菩萨,后者则是通教见道菩萨。三界有很多的杂染因缘,凡夫菩萨一不小心也会堕入三恶道。因此,凡夫菩萨应该先求声闻见道(证初果),见道后得到圣戒成就的功德,就不会堕入三恶道。再依菩提愿与声闻见道的功德,进求缘觉见道和大乘见道。大乘见道之后,便可现观诸法皆是第八识所生所显,能够修习真如三昧,以定力和慧力对治生死轮回当中种种的苦迫,成就菩萨道上种种的难行苦行,最终必能圆满一切的智慧与福德,究竟成佛。   大乘法的实证,必须先胜解大乘法的法义,然后发起疑情、参禅而见道(证解阿赖耶识)。见道之后,即可转依于第八识的真如性,修持真如三昧,一路证到佛果。  大乘佛法的修行提倡:以普贤行愿总摄戒学,缘般若正见修真如三昧以为定学,遵循四依三量修习慧学。发菩提心之大乘修行人在观行实证“六见处”证得初果之后,缘大乘法的正知见修习“真如三昧”,发起“修所成慧”。(一方面可做为大乘见道的前行,一方面可证得声闻二果。一般人学佛都停留在闻思慧,无法进入修证。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修习真如三昧,所以没有办法发起修所成慧,更没有办法大乘见道。)  注:  一、修学“普贤行愿”发无上菩提心。请点击:《劝发普贤行愿》.cn/s/blog_7c7dfad.html  二、遵循“四依三量”修习慧学。“四依”和“三量”是修行的方法。请点击:《修行佛法首先应该知道的方法和原则》.cn/s/blog_7c7dfyuw.html  三、缘大乘法的正知见修习“真如三昧”,发起“修所成慧” ,请参阅:  1、《怎样修习“真如三昧”?(详述版)》.cn/s/blog_7c7df.html  2、《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方法》.cn/s/blog_7c7df.html  3、《大乘起信论导读》.cn/s/blog_7c7dfk.html  4.《(似)真如三昧的修学》.cn/s/blog_7c7dfr.html  本文还有同类型文章:《一位学佛20多年的深深海底行师兄的学佛经历》 .cn/s/blog_7c7dfu.html  ..................................  本文新浪博客地址.cn/s/blog_7c7df.html
  佛法的体系及传播的三个阶段:正法、像法与末法  一、概说佛法的体系与三期佛教  佛教把诸法分为常住法和无常法,这是很重要的两个体系,但是从民国时代开始,汉传佛教產生了一个很大的演变,反对常住法的人站了上风,汉传佛教正式走向末法时代。  有的经论是用时间来定义三期佛法,但是这样并不准确,因為各个地区的佛教并不相同。我认為,正法时期是正法佛教占主流地位,像法时期是像法佛教占主流地位,末法时期就是末法佛教占主流地位。接下来我们再定义正法佛教、像法佛教和末法佛教。  1.正法佛教,领导佛教的是见道位以上的人,他会主张有常住法和无常法,而且对常住法和无常法的分判非常準确,完全符合事实。  2.像法佛教是从正法佛教演变来的,有人跟着证悟的人学法,或者读正确的经教,学了以后没有开悟,他对於佛法有误会,但是他所学的教法毕竟还是正确的,所以说他会同意「佛法有常住法,也有无常法」,但是在实际做观行的时候会把某些无常的法当作是常住法,这就是像法佛教。这个时候居於领导地位的弘法人员会信受正法,但是在说法的时候发生差错,所以他在教人家观行的时候也会发生问题,门下弟子要是全盘接受他的看法,就没有办法见道,但是因為他不会谤法,所以只要有人能够依据三量(现量、比量、正教量)拣择教法,还是可能见道。  3.末法佛教则是完全否定常住法的存在,要是碰到有经典主张常住法,他们就会毁谤「这个经典是伪经」,不然就说「那是不了义法」。因为谤法的缘故,末法佛教只剩下佛教的假名,徒众若是跟着谤法,就完全没有见道的机会。《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谤法的果报非常重,超过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是无间地狱的果报。《佛藏经》说,谤法的人从三恶道回到人间时,会因为「餘殃未尽」的缘故,而再度谤法,形成恶性循环。  在清朝以前,汉传佛教大体上皆承认有常住法的存在,所以大部分的经忏,都有「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之类的文字。但是到了民国时代,欧洲和日本的佛学研究,渐渐影响汉传佛教,现在已经占有主流地位,认为常住法是外道思想,很多经教被判为伪经或不了义法。由此,汉传佛教便进入末法时期。
  二、详述佛法传播的三个阶段:正法、像法与末法  正法、像法、末法三期佛教,其实是以主流佛教而判定,所以末法时代并不是没有正法佛教。   正法佛教的特征如下:  一、法与非法分别得很准确,其中最重要的是常住法与无常法的分别,因为不落颠倒知见的缘故,徒众能够很快地证果。  二、律与非律分别得很准确,也不会重戒说轻或轻戒说重。  三、以四依四不依作为修证的方法论: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允许佛弟子与佛陀平等、无畏地讨论事实真相,如《大般涅槃经》记载纯陀、迦叶、文殊皆与佛陀平等论法。  四、以三量作为修证的认识论:现量、比量、正教量。(依智不依识的原则,认为现量高于比量与正教量。)  五、出家的领众者不破四重禁(杀人、不予取、淫、大妄语),出家、在家菩萨的领众者不破菩萨四重戒(故慳、故瞋、赞自毁他、信受相似正法)。  像法佛教的特征如下:  一、法与非法分别不准确,虽然主张有常住法,但是领众者在实际的观行时,将无常法错认为常住法,因为这个缘故,徒众中的信行人皆不能证果,但有少数的法行人可以用四依三量抉择法义而三乘见道。  二、律与非律分别不准确,虽然没有非律言律、律言非律,却有重戒说轻或轻戒说重的现象。例如将「说四众过」,判定为「破羯摩转法轮僧」是轻戒说重;准许「破羯摩转法轮僧」的人重受菩萨戒,是重戒说轻。  三、虽然承认「依法不依人」是佛教的原则,但是在实际上的运作,却有依人不依法的心态。有某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在信徒之间流行,包括「上面怎么说,我们就怎么接受」、自称「我对老师从来没有起过一念的疑心」或「我们都是吃某某老师的口水长大的」而自以为虔诚等等。在团体当中,高推领众者的修证功德,乃至暗示是某位知名的菩萨再来,不断地暗示领众者绝对不会犯错,营造「依人不依法」的气氛,不允许触犯领众者的权威。鼓励徒众发愿「生生世世跟随某某老师学法」。  四、以正教量作为最高的依据,然而因为缺乏三乘见道的功德,往往执著于语言文字,无法抉择法与非法、了义与不了义,以致徒众很难证果。有人主张「正教量等同现量」,但在实际的运作时,碰到正教量与现量不同,便缺乏自信,否定自己的现量观察。在遵循经论时,倾向于接受教团领众者的看法,而不是佛说的经教,因为领众者并未证悟,因此所循的往往是「相似正教量」,落入非量,而非真正的正教量。  五、领众者信受相似正法,以不了义法抵制了义法,指责正法法师慢心重、贪图名闻利养等等身口意的过失。有时候修行团体的领众者本身并无这样的过失,但是却纵容重要执事称说其他正法法师身口意的过失。  六、劝人放弃了义法,而修习不了义法;例如闻思成熟的人修习真如三昧、念法身佛,便说人家「还没有见道,没资格修真如三昧,只能念报身佛和化身佛」。又例如,劝已经大乘见道的人修取相忏,而不是实相忏悔。主张「以信代慧」。以修定的法门抵制智慧法门,或以世间善法抵制修定或智慧法门。  七、领众者或重要执事犯增上慢,例如只有定境却自称开悟,只有初果向却自称初果,只知道第八识的密意而未能转依真如却自称大乘见道。  八、营造超大佛像或寺庙,或者借舍利等纪念物,吸引广大佛教徒之供养。  末法佛教的特征:  一、法言非法,非法言法。否定常住法的存在,因此将经教皆朝无常法的方向解释,无法自圆其说时,便毁谤是伪经或不了义经。因为谤法的缘故,无人可以证果。  二、律言非律,例如主张出家人可以结婚或者修双身法。非律言律,例如主张在家居士自慰為毁破五戒。  三、以特异功能、通灵、魔术或骗术取信于人,自称为佛、菩萨转世,将领众者神化,让信徒无条件地崇拜与信受,以获取巨额的金钱供养。  四、否定实证的可能性,以常识取代修证,只要不符合常识的部分,皆斥为迷信。以臆想取代严谨的推论,编造虚假的佛教史,谓大乘非佛说。  五、领众者大妄语,未断三缚结,却自称阿罗汉、地上菩萨或佛,甚至宣称证量超过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领众者结婚或修习双身法。  六、恶意攻讦宣说正法的修行人,甚至杀害正法佛教的修行人。  七、以宗教上的借口,破坏世间善法,主张杀害异教徒可以得到善果,甚至煽动信徒造反,如白莲教。  八、诉诸迷信,以掷筊、扶鸞问神等方式取代三量。  目前是末法时期,但人间仍然有正法佛教,也有正法佛教的修行团体。不过,正法佛教团体仍然会演变为像法乃至末法佛教团体。经教是以正法的灭亡作为末法时期的终点,虽然正法佛教灭亡之后,像法与末法佛教仍然会继续存在一段时间,但不认为是真正的佛教。所以,一旦人间的正法佛教皆转变为像法或末法,佛法也就灭亡了。  语言文字皆是假名,「正法、像法、末法」三个名词,以及所列的特征,也是如此。凡有举例,对事不对人,认為有参考价值的话,送礼自用两相宜,认为无参考价值,一笑置之可也,请别著相而起不必要的争议。  (本文引自善知识吕真观的豆瓣博客日志:/note//?type=like#sep)  注:文中提到的部分关键点,请点击下面文章:  1、修行的方法论(四依四不依)、修证的认识论(三量)。请见《修行佛法首先应该知道的方法和原则》.cn/s/blog_7c7dfyuw.html  2、信行人、法行人 :大部分的人因为思辨能力不足,必须依赖善知识才能够修行,这样的人称之为信行人,他们学佛是从信而入。信行人的思辨能力会渐次增强,终于能自行抉择法义,成为法行人。法行人能够迅速增长慧学,信行人是望尘莫及的。  3、关于“戒律”。文中提到:“非律言律,例如主张在家居士自慰为毀破五戒”。有师兄举出《优婆塞戒经》卷6:“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按照这个定义,自慰属于“邪淫” 。另有一师兄举出《十不善业经》“云何欲邪行?于此罪中而有四类:非处、非时、非分、非往。非处者,谓于诸佛菩萨经像和尚阇梨父母所止,或相邻近,皆所不应;非时者,谓于昼日或偶月事怀妊新产,彼不乐欲及病恼等。或受净住八关斋戒,皆非其宜;非分者,谓于面门及以非道,童男处女自执持等,俱不应作。非往者,谓于他妻及比丘尼亲族异趣及炫卖等,设自境界作非梵行,所不应理,如上当知。”按此经典的说法“童男处女自执持”才属于邪淫。  现解释如下:  「非律言律」的律,是狭义的,指明确的律文,例如五戒、比丘戒、菩萨戒、八关斋戒等。《优婆塞戒经》和《十不善业经》是在讲十恶业的地方定义「邪淫」,这是广义的律。广义的律,有许多是训示规定,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例如,贪、瞋,属于十恶业,但是贪、瞋本身并不犯五戒,因为这是欲界众生必然会有的。这是从佛教体系得到的解释。  佛陀的教诫,皆是广义的律,但是很多大家做不到,所以必须施设各种律仪戒,也就是五戒、比丘戒、菩萨戒等。因此,若讲「非律言律,律言非律」,必是讲施设的各种律仪戒。   佛经里面讲到,而大家做不到的规范非常多。只要那不是你受的戒,就没有犯戒的问题。所以讲「非律言律」或「律言非律」,一定是指特定的律仪戒。以这个标准而言,十善法并不是此处的律。又如《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这也是广义的律,但是大多数人做不到。其实,这一条律比五戒十善重要得多。《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5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这里的「不取」,也是广义的律。真正的戒律,其实只有「取」和「忘失菩提心」,其他的戒皆是应机施设。
  修行佛法首先应该知道的方法和原则  一、什么是佛、法、僧  1、"佛"的本质是“觉者”,他觉了的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这个真相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有没有佛出世,真相都在那里,可以说世尊是一个发现者、报告者。《大方便佛报恩经》卷6〈8 优波离品〉:“佛陀者,觉,觉了一切法相故。复次,一切众生长眠三界,佛道眼既开,自觉觉彼,故名为觉。佛于一切法,能一切得,一切说。”  所以,“佛”是大智慧者、大解脱者、大自在者,具足“常、乐、我、净”四德。  佛,分为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  法身佛,就是常恒不变异的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心、如来藏,第八识、阿陀那识。其体性是不生不灭、本自清净、真实常住、永无坏灭,不在三界内,能生三界一切万法,具足一切功德。此法身,一切众生都本自具足,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开悟明心时,方能触证此法身。  报身佛,在色究竟天为初地以上菩萨宣说了义法。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量广大庄严。寿命无量数劫。初地以下菩萨及一切凡夫不可见(除非因缘具足,佛专门为此人显现)。所以,外道以天眼也不能见。不知此时报身佛正在色究竟天为诸地菩萨宣说妙法。就会说:“佛灭度了,不在了”。  应身佛,为度世间众生,示现为众生的形象,以便众生能够跟随修学。所以要示现出世、证道、说法、入灭等等相。乃至如同普通人一样,需要有吃饭睡觉等生理上的种种事。寿命也和当时的众生一样。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印度示现。所以世间人所见所知都是应身佛。  佛又可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佛很多,比如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燃灯佛等。现在佛,一般是指我们娑婆世界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当然,还有其他佛国里面的现在佛,比如西方极乐世界的现在佛是阿弥陀佛,他也正在那边讲法。未来佛,就是你、我这些修行佛法的弟子们以及一切的众生都可能成佛。  2、 法,就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短暂出现的事实真相,也就是在蕴处界(三界万法)显现的事实真相。比方说物理定律,我们也说它是法,但是物理的这些定律是依附于蕴处界法而存在的,蕴处界如梦如幻,这些物理定律也一样如梦如幻。另外一种是永恒的真理,就是蕴处界一切法所出生的源头,就是第八识。一个是短暂存在的定律;另外一个是永恒存在,它是一切蕴处界法的总来处。故,这个只有第八识才称得上真正的法。  3、僧,分为世俗僧和胜义僧。世俗僧,就是穿着僧人衣服的出家人,其中有一部分出家人因为没有证果(小乘初果以上),无法给修行人在解脱道和佛菩萨道上正确的指引,故称之为世俗僧。另外一部分出家人以及虽然没有出家但是证了果的在家居士,由于已经证了初果以上的果位,已经可以担任“法师”之职,可以给修行人以正确的指导,故称之为胜义僧。以佛教的观念,是不是僧宝,是以有没有证果作为主要判断依据的。另外,判断修行上的层次是以智慧上的成就来判断而不是以有没有神通来判断。
  二、辨别真假佛法要用“三法印”来辨别。  三法印,就是三个判定是否为佛教的标准。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它的经教依据非常明确,因此无论是信徒或学者,都承认三法印;但是它的解释,却众说纷紜。  1.佛教将法分为两类:“有为法”和“无为法”在佛经中的出处:《杂阿含经》说:「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有为法,有生、住、异、灭,属无常法。无为法,无生、住、异、灭,故为常住法。无常法如实知为无常,则不堕常见;常住法如实知为常住法,则不堕断见。在三法印当中,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是有为法的规律。涅槃寂静,则是无为法的描述。  2.“我”与“无我”,“常”与“无常”在佛经中的出处:  《大般涅槃经》:“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  (注解:“我”是不变易的东西,没有生死。无我,就表示它是无常法,无常法有生有灭,生灭就是生死。我,是“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所以它就是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声闻缘觉不但五蕴身无常,连他们所取证的无余涅槃也是化城,没有办法永恒安住。“常者如来法身”,只有第八识心体能够恒常存在,这就是从来不变异的如来法身。)  3.“三法印”的白话解释:  (1)诸行无常,诸行,就是所有的行。“行”在佛教的经典里,有不同的含义。第一种含义,是“色、受、想、行、识”中的“行”,指身行、口行和意行,也就是行阴,又叫行蕴。第二种含义,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有为变迁的法,它们统统都叫做“行”。这里的“行”指的是第二种含义。故,诸行无常,是指:只要是会变迁的法,必然都是无常。  (2)诸法无我,这里的“法”是指一切的三界有为法。故,诸法无我,是指:三界一切有为法都不是恒常不变的“我”。  (3)涅槃寂静,是指:只有无作无为的涅槃本际,能够单独存在,不与三界诸法相应,它是真正的寂静。  (第一法印的诸行无常,指的是有为法的无常。第二法印的诸法无我,指的是三界诸法的无我。第三法印的涅槃寂静,则是指第八识心体不与烦恼和合,永远都是寂静,涅槃四德即是常、乐、我、净。前二法印是有为法的无常、无我。第三法印则是无为法的永恒寂静。三法印适用的范围不一样,千万不要把适用于有为法的规律,强加在无为法上面。)
  学佛简单几句入门。戒,定,慧。初戒是对过度嗜好的折中,例如爱好看小说,戒就是回到适度,其它同理。就像理发,先剪掉长的。如是先去除过分偏著。这是第一步。如果修儒家中庸,密宗出离心都相似。也可以修道家气功之类入门,以一法代万般执着,而后再回头收拾归中。说实话,戒做好了,定就来了,定来了,慧就不远了。有兴趣则可补充些佛家知识。入门如是。  
  至于佛法知识,都是路上的风景线,走到了,就看到了、理解了。真不笔花太多时间,除非有余力,否则到北京,启程上路即可,路上景观,真没必要提前学,有些人学了一辈子北京风景,就是一辈子不启程,就算成了北京学家,又如何?呆子一个。  
  三、佛法是可以实证的,而修行人实证到的知识分为三个来源—— “三量”(现量、比量和正教量)  现量,就是现前观察所得的知识,以及由此产生的逻辑推论。此处所谓的逻辑推论,包括演绎法(可以百分之百确定的推论),以及归纳法(几乎可以百分之百的确定),但是不包括不十分肯定的推测与臆想。  比量,是依据部分现前观察所得的事实(现量)所作的研判。因为证据不是很确凿,所以还是有误判的可能。世间智者所承认的比量,必须八九不离十,凭空臆测或捕风捉影,不能作为知识的来源。  正教量,是现量者(不包括自己)的报告,相当于见证报告。在佛教典籍中,所谓的正教量,一般是指佛陀和证果的弟子,有关内明的语言文字表述;由于内明要求的是现量,因此佛教典籍所谓的正教量,仍然是现量者的见证报告。
  四、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指出:由“四依法”入道  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先搞清楚“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中的“佛、法、僧”的概念:  佛(圆满的正觉者)、法(事实真相)、僧(证果的圣贤)  依法不依人,就是要理性的依据事实真相而不是依据某个有名气的大师(人)搞偶像崇拜。不要因为某人的身相、名气、地位,他讲的话你就全部都当作是事实而无条件的接受和相信。这样子,就叫依人不依法。  依义不依语,义,是意义。语,是语言文字。为什么依照意义而不依照语言文字呢?因为语言文字很麻烦,有时候语义模糊或者有歧义,有时候一个东西有好几个名称,或者一个名称有好几个意思,你必须依照上下文以及当时的环境、文化背景去判断语言文字的真义。  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的智,识是认识的识。简单地讲,就是依于现量,不依比量跟正教量.有现量经验,就叫:智。只是听闻就叫:识。识就是正教量。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佛陀告诉我们,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简单地说,不了义法是简单易懂,可以将就着用,但是不准确的法则;了义法则是复杂难懂,但是很精确,不会被极端事例推翻的法则。就比如教小孩子一定要浅显易懂,为了求浅显,只好牺牲一点精确。也就是说,教小孩子要用不了义法,教大人要用了义法.
  五、什么是修行(佛法的解脱原理)?  佛法是帮助众生发现真相,解脱烦恼的方法。佛教的解脱原理,是现前观察一切的现象,发现客观事实,并依照因明的论证方法,得到自然规律,矫正错误的行为取向,从而消灭一切的烦恼。以这个角度来看,佛教应该是一门行为科学,而不是信仰或哲学。  以有情众生的五阴身心,发现世界与人生的核心客观事实,此即是佛经所说的实证。经典就是在告诉您修证的方法,例如《阿含经》要我们修五阴无常、苦、空、非我的观行,因为观行成就,才能证初果。然后再缘初果的智慧,一直修到阿罗汉。《楞严经》则教我们修如幻三摩地,知道“能取与所取”皆是一心,不自心取自心,一路修到佛果。事实上,经典就是教我们实证的知见和方法。
  六、讨论佛法千万要注意!  讨论佛法不是小事,千万不要没有弄清楚就乱下结论,更不要滥用情绪性的词汇,不然很可能就会诽谤佛、诽谤法、诽谤僧。现在骂得越爽快,将来的果报就越惨烈。  毁谤正法其罪极重 在佛经上的出处: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五无间业虽感重苦,而不可比毁谤正法,谓彼闻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毁谤拒逆,言:『此般若波罗蜜多非真佛语,不应修学,非法、非律、非大师教。』由此因缘其罪极重。」  这是说,毁谤正法的果报超过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故,修行者一定要遵守第一条戒律:“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要下结论。”,很多人十分不理智,容易跟随别人人云亦云或者想当然的作出某某人是邪师、某个说法不对等评判行结论。这样很容易误犯诽谤三宝的无间地狱恶因。正确的做法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几分证量说几分话,很多问题等自己亲自实证之后再作评判不迟。
  注:“依法不依人”并不是否定善知识的重要,只是强调事实真相的重要性超过善知识。“依智不依识”也不是否定正教量的重要,而是强调现量的重要性超过正教量。   详细论述如下:  一、佛教的方法论是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在佛经上的依据:《大般涅盘经》三十六卷:“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1.第一个原则是依法不依人,就是说你不要看释迦牟尼是个佛,或者你看这个是耶和华、阿拉,你不要因为他的身相,他讲的话你全部都相信了。或者你认为某某人很诚实可靠的,所以他讲的一切东西,你统统都当作是事实而无条件地接受。只要你会这样子,就叫依人不依法。佛陀不要我们这么做,他教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你不要因为他是佛陀,你就全部都相信,而是因为他讲出来的道理是正确的,所以我们才接受,这是第一个原则。  如果这一个原则,我们把它放到学术界,我说:“请问某某学者,你不相信佛教没有关系,但是我请问你,依法不依人这个道理对不对?”他会说:“对!事实上我们也是这个样子,我不管你是谁,你只要说的是正确的,我就接受,你说的是错误的,你是谁我都不接受。”学者他们也是这样子。  2.第二个原则:依义不依语。义,是意义。语,是语言文字。为什么依照意义而不依照语言文字呢?因为语言文字很麻烦,有时候语义模糊或者有歧义,有时候一个东西有好几个名称,或者一个名称有好几个意思,你必须依照上下文以及当时的环境、文化背景去判断语言文字的真义。如果你是依语不依义,以为“同样的文字就是同样的意思,同样的事物一定要用相同的文字来表达”,就会发生很多问题。如果说现在问一个学者,你问他说:“我们要依照语言文字,还是要依照语言文字的真正意义?”你猜他会怎么说?他会说:“我们要依照意义,而不依照语言文字。”二十世纪有一门新的学问叫语意学,语意学有提到这个问题,他们也承认依义不依语。所以这个原则,学术界也会承认。  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陀告诉我们,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简单地说,不了义法是简单易懂,可以将就着用,但是不准确的法则;了义法则是复杂难懂,但是很精确,不会被极端事例推翻的法则。以物理学来说,传统物理学相当于不了义法,相对论、量子力学相当于了义法。为什么呢?因为尖端的物理学,与一般的常识,差距非常大,而且很不好懂。所以,教小学生、教中学生,不能教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你得到大学的时候,才能跟他们讲:“以前跟你们讲的那个有点问题,现在你必须按照修正之后的道理才是对的。”比方说,一辆车时速六十公里,另一辆车时速五十公里,两辆车相撞的力量,相当于一辆车以时速一百一十公里去撞墙壁。中学的物理学会这样教你。但是在相对论里头这个规则就被修正了。因为在相对论里头,所有的相对速度不能超过光速,所以如果今天有一个光子或者是电子,以光速从北往南,然后另有一个光子或是电子以光速从南往北,你还用以前的方法,说它们的相对速度是两倍的光速,就会错得很离谱。但是在中学里头还是继续那样子教,继续教你两辆车相撞的时候,它们的相对速度就是两个加在一起。  然后你去问学者:“如果说一个道理有究竟的,有不究竟的,我们要依止究竟的法则,而不依止不究竟的法则。”他们会不会同意?他们也会同意。因为物理学就是这个样子,非常地明显。你跟教育学家讲,他们也会同意:“教小孩子一定要浅显易懂,为了求浅显,只好牺牲一点精确。”也就是说,教小孩子要用不了义法,教大人要用了义法,是不是这样子?  4.第四个原则: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的智,识是认识的识。简单地讲,就是依于现量,不依比量跟正教量。所谓的现量,就是现前观察所得。比方说,刚才我讲一块钱,眼睛看到的,这是现量。你现在眼睛看到我握拳,我手张开,你看到有几根手指头,这都是现量。但是很多东西,我们没有现量,所以要依赖正教量。像刚才讲的极乐世界的存在,那个是正教量。正教量我们的定义是:有实证经验的人告诉你他所见的事实,你所产生的理解。这样子有没有听懂?  佛陀,释迦牟尼,他亲自到过极乐世界,他知道极乐世界就是这么地美好。因为他亲见的关系,他就告诉我们,我们听了以后得到的理解就是正教量。而且他还知道众生要怎么往生到极乐世界,对我们来说,这个也是正教量。极乐世界不是任何人想去就可以去的,不是说干了一辈子坏事,临死的时候随便说一句“我要去极乐世界”就可以往生的。去极乐世界是有规则的,你得念佛,完全不念佛的人去不了。如果是坏事干太多了,福德因缘不够,也去不了。或者虽然有念佛、你有福德,但是你不想去,也去不了。你觉得还是留在人间比较好,那去不了。所以说往生极乐世界是有规则的。  极乐世界是一个事实,怎么样去极乐世界是一个规则,这个事实和规则被佛陀亲自验证了,对佛陀来讲叫现量;然后他告诉你,他所讲的话称为正教,你得到的理解就是正教量。  像刚才这个一块钱的事情,我在问你们之前,我已经有现量啦,我已经知道我手中握有一块钱的人民币;因为我刚才去拿的,我自己摸到了,这个是现量。我讲出来,对听到的人来讲是正教量。你觉得“这个人看起来不会骗人”,然后你愿意相信他,这个是正教量。如果不相信,就是你不承认这个是正教量。等到你看到的时候,刚才那个相信、不相信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今天来了一个学者,你问他:“如果别人做了一个实验,你看到他的实验报告,跟你自己亲自做的实验结果不符合,这时候你会相信哪一个?”别人做的实验,你看到他的报告,这个算正教量。我亲自做的实验,自己观察到的事实,则是现量。你猜他会相信哪个?他会相信自己做出来的实验:“我已经亲眼看到,我当然是相信自己啊!我怎么知道他是在哪种状况做的实验。虽然他说是他亲眼看到,他亲眼看到的东西对我来讲是不算数的,所以我宁可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所以,学者也会接受依智不依识这个原则。  到这里,我们就完成了四依跟四不依的探讨。你会发现,如果我们今天是按照四依四不依的原则,来做一切的论证的话,佛教徒可以接受,学者也可以接受。
  二、 三量的详细讲述  如果你不想这样迷信,请你一定要用理性的态度来解决人生的困惑。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昌明的时代,你应该更加注重科学,要用科学的方法原则。佛教在方法论上特别强调四依跟三量,这完全符合现代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态度。四依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三量是现量、比量跟正教量。现在因为时间不多,只讲三量。  现量、比量、正教量  所谓的现量,现是现在的现,量是度量衡的量。量这个字相当于知识的来源,现量是现前观察所得的知识;或者某些知识虽然不是现前观察所得,却是依逻辑归纳法或演绎法得到的结论,这也属于现量,因为你对于这个知识的肯定跟现前观察所得没有两样。  什么叫比量呢?比量就是你有相当的证据,可以做八九不离十的推测跟研判,却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这就是比量。比,是相邻的意思,也就是跟现量相差不远,所以叫比量。  另外一种叫正教量。古代的经论定义,佛所说的经典,或者圣弟子所说的论,都可以当成是正教量。但是我们会给它一个比较符合现代观念的定义:从有现量经验的人那里听闻而来的知识,叫做正教量。我们的知识大概可以分成上面这三种。  自命科学的人,你跟他讲话会觉得很累,因为他喜欢把自己不曾验证过的知识当成科学。听闻而来的知识,如果以三量来区分,顶多是正教量。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会要求到现量,而不会满足于正教量。自命科学的人却把书本或者网络查来的资料当作科学,然后很武断地陈述他所谓的科学看法。我们学过物理、学过化学,可是我请问你:「你亲自验证过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到底有多少?」除非你是专门学科学的人,不然大部分的科学知识一定是看来的,你并没有亲自去做实验,对不对?比方说化学式,你怎么知道水是由两个氢原子跟一个氧原子组成的?你怎么去验证它?也许当初你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曾经叫你去烧氢气,氢气燃烧会跟氧气化合成水蒸汽,你从这上面得到一些知识。可是,就算你曾经做过这个实验,也只是比量而已。为什么?因为你只知道氢和氧混合在一起烧会变成水,但是里面哪一个成份占多少,你还是不晓得。你受过科学的教育,应该更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你应该有科学理性的态度,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要随便下断言。  知识有三种层面,前面说过现量和正教量,比量我以后再讲,因为现在时间不够,只是做个概略的介绍。  以你开车这件事情来说。如果你不会开车的话,你会骑脚踏车也一样,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假设你骑脚踏车,或者骑电动车,经过一个地方,有一个最高速限十公里的号志,你看旁边都没有人,也没有车子,视野、路况都很好,你会乖乖遵守时速十公里的限制吗?我看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因为路况很好,骑那么慢干什么,没必要嘛!  但是在某一种情况下你一定会乖乖地减速。什么时候?有一个人忽然冲过来的时候,你一定会减速,不然就撞上去了。另外一种情况是急转弯,你一定会减速。为什么?你如果不减速,车子会翻掉啊!你骑车骑久了一定知道,急转弯的时候如果不减速车子会翻掉。开车也一样,很急很急的转弯,你还用一百多公里的时速在飙,再好的车都会翻掉。  那你减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你是现量。你要注意,这个时候就是现量。你可以肯定某个道理绝对不会错,这个就叫现量。因为你知道,如果不减速的话,会有很大的麻烦,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你再怎么不守规矩,你还是会乖乖地减速。  同样的原理,人所以会做坏事,是因为他对因果报应的事实没有现量经验。佛陀跟你讲:做善事可以上天堂,做恶事下地狱。但是天堂、地狱你都没看过,所以有时候佛教徒还是会做坏事。为什么呢?他没有因果报应的现量啊!如果说今天你有现量的话,你是什么样子?假设你今天只要干了一件坏事,空中就会有个很大的锤子马上打下来。假设真的有这种事的话,你只要被多打几次,以后任何坏事你都不会干。为什么?你会知道下次也一定会打下来,这是现量经验,它会对心态和行为产生决定的影响。  因果报应的证明,在佛教修证体系里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在声闻见道的时候,你就得去验证这个事实。你可能会想:“因果报应能证明吗?”其实是能证明的,只是证明的程度你不一定会满意。如果你可以用现量去证明它,你会怎样?你会圣戒成就。圣戒就是圣人所遵守的戒律,你会完全地接受,乐意遵守它。  有人会觉得守戒很痛苦,但是他不知道,生活当中的戒律,多到算不清楚,我们必须遵守这些戒律才能够好好地活下去。比方说开车,假设你开车开到高速公路上面,旁边都是车子,你说:“不行,这样开车我不高兴。我高兴,我马上要右转。我不高兴,我马上要左转。我干嘛要接受这么多交通规则的束缚,我不喜欢交通规则,我喜欢开快一点,管它前面有车没车。现在我高兴,我要用力踩刹车,我管你那么多。”有没有人这样开车?基本是没有啦。你再怎么玩命也不会这么搞,对不对?就算你这个人很莽撞,你也不会这么开车。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没有这么做的时候,其实你是在干什么?你是在守戒律啊!你不会想左转就左转,想右转就右转,想刹车就刹车,你不会这么干嘛。你走路也一样啊,有水沟你就主动避开了。假设人家劝你:“有水沟,你不要再过去。”你明明看到水沟了,还说:“不行!这是我的自由,我就是要往下走。”往下走,你就跌进水沟,搞了一身脏,还受了伤。有没有人会这样?基本上也没有,除非他没看到水沟。  如果说你已经验证到因果报应是事实:“因果报应既然是事实,我为什么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别人。”假设你已经能够证明因果报应是事实,这个时候你会不会觉得“今天我去伤害一个人,获得短期的利益,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会的!)你会不会觉得“我守这个戒律是很勉强的事”?你不会了!因为你知道,只有遵守戒律才能免于烦恼与痛苦。当你发现真相的时候,你的心态和行为取向一定会转变。  实际上我们一切的痛苦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世界的真相。我们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就会随意胡乱地造作,招惹了一大堆痛苦。像我刚才讲开车守规距、避开水沟的例子,那种因果关系非常明显。但是很多因果报应不是那么立即,不是那么明显。比方说,有的人看到一只蚂蚁爬过来了:“踩死它有什么关系,也不会坐牢,不就是一只蚂蚁嘛,踩死有什么关系?”他看不到果报,就认为没有关系,所以就把它踩死了,而且是故意把它踩死。  因为果报的现前不是立即的,我们观察不到,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没关系嘛!干一点小坏事有什么关系,高兴就好了。”我们心态上是不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会觉得说:“唉呀!你跟我讲天堂、地狱那些道理,我不要相信啦。我每天喝酒吃肉的,快快乐乐去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很高兴就好了。我不高兴就骂人,因为我憋在心里很难受的。我没钱的话就用不正当的手法去骗一点。我卖的东西品质差一点没有关系。反正就是这样子,人都是这样活的。”对因果报应无法现前观察,人就会干坏事。  如果说,你发现因果报应都是真的,你会怎样?你会非常地谨慎。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每一件事情都有果报,那个时候你的整个心态,都会改变。你会相信佛陀,还有那些已经证果的圣人,相信他们不会骗我们;因为他们说的法则,跟你所验证的道理相符合,如果不遵守这些法则的话,你会自讨苦吃。所以说呢,你会整个趋向于清净,趋向于解脱,到最后你会证阿罗汉、辟支佛,或者是佛果。证什么果位不一定,这要看你的发心是哪一种。  弥勒菩萨也说:「不由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若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不要因为是长老或者特别有名望的人如佛陀、大菩萨、阿罗汉所说,你就全然信受。)因为你没有验证就接受,充其量只是正教量,不是现量,刚才我有讲过,这中间会造成差别。虽然很多人都会说:“我是佛教徒,佛陀讲的话我一定接受。”实际上不是,很多佛教徒还是会干坏事。因为他会觉得说:“应该没有关系,反正谁都没看见。”佛教徒当然不会一天到晚在干坏事啦,但是如果有机会可以狠狠地赚一大笔钱,然后又没有人知道,那你做不做?这就是个问题啦!如果说你对因果报应有现量经验,你一定不会去做。这个就会造成很大的差别,其实凡夫(一般的人)跟圣贤(已经证果的人),他们中间的差别,就是在于正教量跟现量的差别。  本文引自:《实证佛教通讯》第一期
  谢楼主分享,学习了!!!!1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如来说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法相者,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修行佛法首先应该知道的方法和原则  一、什么是佛、法、僧  1、"佛"的本质是“觉者”,他觉了的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这个真相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有没有佛出世,真相都在那里,可以说世尊是一个发现者、报告者。《大方便佛报恩经》卷6〈8 优波离品〉:“佛陀者,觉,觉了一切法相故。复次,一切众生长眠三界,佛道眼既开,自觉觉彼,故名为觉。佛于一切法,能一切得,一切说。”  所以,“佛”是大智慧者、大解脱者、大自在者,具足“常、乐、我、净”四德。  佛,分为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  法身佛,就是常恒不变异的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心、如来藏,第八识、阿陀那识。其体性是不生不灭、本自清净、真实常住、永无坏灭,不在三界内,能生三界一切万法,具足一切功德。此法身,一切众生都本自具足,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开悟明心时,方能触证此法身。  报身佛,在色究竟天为初地以上菩萨宣说了义法。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量广大庄严。寿命无量数劫。初地以下菩萨及一切凡夫不可见(除非因缘具足,佛专门为此人显现)。所以,外道以天眼也不能见。不知此时报身佛正在色究竟天为诸地菩萨宣说妙法。就会说:“佛灭度了,不在了”。  应身佛,为度世间众生,示现为众生的形象,以便众生能够跟随修学。所以要示现出世、证道、说法、入灭等等相。乃至如同普通人一样,需要有吃饭睡觉等生理上的种种事。寿命也和当时的众生一样。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印度示现。所以世间人所见所知都是应身佛。  佛又可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佛很多,比如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燃灯佛等。现在佛,一般是指我们娑婆世界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当然,还有其他佛国里面的现在佛,比如西方极乐世界的现在佛是阿弥陀佛,他也正在那边讲法。未来佛,就是你、我这些修行佛法的弟子们以及一切的众生都可能成佛。  2、 法,就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短暂出现的事实真相,也就是在蕴处界(三界万法)显现的事实真相。比方说物理定律,我们也说它是法,但是物理的这些定律是依附于蕴处界法而存在的,蕴处界如梦如幻,这些物理定律也一样如梦如幻。另外一种是永恒的真理,就是蕴处界一切法所出生的源头,就是第八识。一个是短暂存在的定律;另外一个是永恒存在,它是一切蕴处界法的总来处。故,这个只有第八识才称得上真正的法。  3、僧,分为世俗僧和胜义僧。世俗僧,就是穿着僧人衣服的出家人,其中有一部分出家人因为没有证果(小乘初果以上),无法给修行人在解脱道和佛菩萨道上正确的指引,故称之为世俗僧。另外一部分出家人以及虽然没有出家但是证了果的在家居士,由于已经证了初果以上的果位,已经可以担任“法师”之职,可以给修行人以正确的指导,故称之为胜义僧。以佛教的观念,是不是僧宝,是以有没有证果作为主要判断依据的。另外,判断修行上的层次是以智慧上的成就来判断而不是以有没有神通来判断。
  最好就是直接读原本经书!  多少好经都被歪嘴和尚念歪了!  如来解脱妙法,本就绝对难得以文字言说。。。世尊弟子强以本师在世言行记录为经传世,已是有所牵强。。。  后世千年,无数僧俗又因诸多缘故,欲强为评说,窃以为,如非真正大德,所言实难中肯!  岂不闻,我眼本明,因师故瞎!
  二、辨别真假佛法要用“三法印”来辨别  三法印,就是三个判定是否为佛教的标准。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它的经教依据非常明确,因此无论是信徒或学者,都承认三法印;但是它的解释,却众说纷紜。  1.佛教将法分为两类:“有为法”和“无为法”在佛经中的出处:《杂阿含经》说:「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有为法,有生、住、异、灭,属无常法。无为法,无生、住、异、灭,故为常住法。无常法如实知为无常,则不堕常见;常住法如实知为常住法,则不堕断见。在三法印当中,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是有为法的规律。涅槃寂静,则是无为法的描述。  2.“我”与“无我”,“常”与“无常”在佛经中的出处:  《大般涅槃经》:“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  (注解:“我”是不变易的东西,没有生死。无我,就表示它是无常法,无常法有生有灭,生灭就是生死。我,是“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所以它就是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声闻缘觉不但五蕴身无常,连他们所取证的无余涅槃也是化城,没有办法永恒安住。“常者如来法身”,只有第八识心体能够恒常存在,这就是从来不变异的如来法身。)  3.“三法印”的白话解释:  (1)诸行无常,诸行,就是所有的行。“行”在佛教的经典里,有不同的含义。第一种含义,是“色、受、想、行、识”中的“行”,指身行、口行和意行,也就是行阴,又叫行蕴。第二种含义,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有为变迁的法,它们统统都叫做“行”。这里的“行”指的是第二种含义。故,诸行无常,是指:只要是会变迁的法,必然都是无常。  (2)诸法无我,这里的“法”是指一切的三界有为法。故,诸法无我,是指:三界一切有为法都不是恒常不变的“我”。  (3)涅槃寂静,是指:只有无作无为的涅槃本际,能够单独存在,不与三界诸法相应,它是真正的寂静。  (第一法印的诸行无常,指的是有为法的无常。第二法印的诸法无我,指的是三界诸法的无我。第三法印的涅槃寂静,则是指第八识心体不与烦恼和合,永远都是寂静,涅槃四德即是常、乐、我、净。前二法印是有为法的无常、无我。第三法印则是无为法的永恒寂静。三法印适用的范围不一样,千万不要把适用于有为法的规律,强加在无为法上面。)
  三、佛法是可以实证的,修行人实证到的知识分为三个来源—— “三量”(现量、比量和正教量)  现量,就是现前观察所得的知识,以及由此产生的逻辑推论。此处所谓的逻辑推论,包括演绎法(可以百分之百确定的推论),以及归纳法(几乎可以百分之百的确定),但是不包括不十分肯定的推测与臆想。  比量,是依据部分现前观察所得的事实(现量)所作的研判。因为证据不是很确凿,所以还是有误判的可能。世间智者所承认的比量,必须八九不离十,凭空臆测或捕风捉影,不能作为知识的来源。  正教量,是现量者(不包括自己)的报告,相当于见证报告。在佛教典籍中,所谓的正教量,一般是指佛陀和证果的弟子,有关内明的语言文字表述;由于内明要求的是现量,因此佛教典籍所谓的正教量,仍然是现量者的见证报告。
  四、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指出:由“四依法”入道  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依法不依人,就是要理性的依据事实真相而不是依据某个有名气的大师(人)搞偶像崇拜。  不要因为某人的身相、名气、地位,他讲的话你就全部都当作是事实而无条件的接受和相信。这样子,就叫依人不依法。  依义不依语,义,是意义。语,是语言文字。为什么依照意义而不依照语言文字呢?因为语言文字很麻烦,有时候语义模糊或者有歧义,有时候一个东西有好几个名称,或者一个名称有好几个意思,你必须依照上下文以及当时的环境、文化背景去判断语言文字的真义。  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的智,识是认识的识。简单地讲,就是依于现量,不依比量跟正教量.有现量经验,就叫:智。只是听闻就叫:识。识就是正教量。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佛陀告诉我们,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简单地说,不了义法是简单易懂,可以将就着用,但是不准确的法则;了义法则是复杂难懂,但是很精确,不会被极端事例推翻的法则。就比如教小孩子一定要浅显易懂,为了求浅显,只好牺牲一点精确。也就是说,教小孩子要用不了义法,教大人要用了义法.
  五、什么是修行(佛法的解脱原理)?  佛法是帮助众生发现真相,解脱烦恼的方法。佛教的解脱原理,是现前观察一切的现象,发现客观事实,并依照因明的论证方法,得到自然规律,矫正错误的行为取向,从而消灭一切的烦恼。以这个角度来看,佛教应该是一门行为科学,而不是信仰或哲学。  以有情众生的五阴身心,发现世界与人生的核心客观事实,此即是佛经所说的实证。经典就是在告诉您修证的方法,例如《阿含经》要我们修五阴无常、苦、空、非我的观行,因为观行成就,才能证初果。然后再缘初果的智慧,一直修到阿罗汉。《楞严经》则教我们修如幻三摩地,知道“能取与所取”皆是一心,不自心取自心,一路修到佛果。事实上,经典就是教我们实证的知见和方法。
  六、讨论佛法千万要注意!  讨论佛法不是小事,千万不要没有弄清楚就乱下结论,更不要滥用情绪性的词汇,不然很可能就会诽谤佛、诽谤法、诽谤僧。现在骂得越爽快,将来的果报就越惨烈。  毁谤正法其罪极重 在佛经上的出处: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五无间业虽感重苦,而不可比毁谤正法,谓彼闻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毁谤拒逆,言:『此般若波罗蜜多非真佛语,不应修学,非法、非律、非大师教。』由此因缘其罪极重。」  ——这是说,毁谤正法的果报超过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故,修行者一定要遵守第一条戒律:“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要下结论。”,很多人十分不理智,容易跟随别人人云亦云或者想当然的作出某某人是邪师、某个说法不对等评判行结论。这样很容易误犯诽谤三宝的无间地狱恶因。正确的做法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几分证量说几分话,很多问题等自己亲自实证之后再作评判不迟。
  注:“依法不依人”并不是否定善知识的重要,只是强调事实真相的重要性超过善知识。“依智不依识”也不是否定正教量的重要,而是强调现量的重要性超过正教量。   详细论述如下:  一、佛教的方法论是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在佛经上的依据:《大般涅盘经》三十六卷:“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1.第一个原则是依法不依人,就是说你不要看释迦牟尼是个佛,或者你看这个是耶和华、阿拉,你不要因为他的身相,他讲的话你全部都相信了。或者你认为某某人很诚实可靠的,所以他讲的一切东西,你统统都当作是事实而无条件地接受。只要你会这样子,就叫依人不依法。佛陀不要我们这么做,他教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你不要因为他是佛陀,你就全部都相信,而是因为他讲出来的道理是正确的,所以我们才接受,这是第一个原则。  如果这一个原则,我们把它放到学术界,我说:“请问某某学者,你不相信佛教没有关系,但是我请问你,依法不依人这个道理对不对?”他会说:“对!事实上我们也是这个样子,我不管你是谁,你只要说的是正确的,我就接受,你说的是错误的,你是谁我都不接受。”学者他们也是这样子。  2.第二个原则:依义不依语。义,是意义。语,是语言文字。为什么依照意义而不依照语言文字呢?因为语言文字很麻烦,有时候语义模糊或者有歧义,有时候一个东西有好几个名称,或者一个名称有好几个意思,你必须依照上下文以及当时的环境、文化背景去判断语言文字的真义。如果你是依语不依义,以为“同样的文字就是同样的意思,同样的事物一定要用相同的文字来表达”,就会发生很多问题。如果说现在问一个学者,你问他说:“我们要依照语言文字,还是要依照语言文字的真正意义?”你猜他会怎么说?他会说:“我们要依照意义,而不依照语言文字。”二十世纪有一门新的学问叫语意学,语意学有提到这个问题,他们也承认依义不依语。所以这个原则,学术界也会承认。  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陀告诉我们,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简单地说,不了义法是简单易懂,可以将就着用,但是不准确的法则;了义法则是复杂难懂,但是很精确,不会被极端事例推翻的法则。以物理学来说,传统物理学相当于不了义法,相对论、量子力学相当于了义法。为什么呢?因为尖端的物理学,与一般的常识,差距非常大,而且很不好懂。所以,教小学生、教中学生,不能教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你得到大学的时候,才能跟他们讲:“以前跟你们讲的那个有点问题,现在你必须按照修正之后的道理才是对的。”比方说,一辆车时速六十公里,另一辆车时速五十公里,两辆车相撞的力量,相当于一辆车以时速一百一十公里去撞墙壁。中学的物理学会这样教你。但是在相对论里头这个规则就被修正了。因为在相对论里头,所有的相对速度不能超过光速,所以如果今天有一个光子或者是电子,以光速从北往南,然后另有一个光子或是电子以光速从南往北,你还用以前的方法,说它们的相对速度是两倍的光速,就会错得很离谱。但是在中学里头还是继续那样子教,继续教你两辆车相撞的时候,它们的相对速度就是两个加在一起。  然后你去问学者:“如果说一个道理有究竟的,有不究竟的,我们要依止究竟的法则,而不依止不究竟的法则。”他们会不会同意?他们也会同意。因为物理学就是这个样子,非常地明显。你跟教育学家讲,他们也会同意:“教小孩子一定要浅显易懂,为了求浅显,只好牺牲一点精确。”也就是说,教小孩子要用不了义法,教大人要用了义法,是不是这样子?  4.第四个原则: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的智,识是认识的识。简单地讲,就是依于现量,不依比量跟正教量。所谓的现量,就是现前观察所得。比方说,刚才我讲一块钱,眼睛看到的,这是现量。你现在眼睛看到我握拳,我手张开,你看到有几根手指头,这都是现量。但是很多东西,我们没有现量,所以要依赖正教量。像刚才讲的极乐世界的存在,那个是正教量。正教量我们的定义是:有实证经验的人告诉你他所见的事实,你所产生的理解。这样子有没有听懂?  佛陀,释迦牟尼,他亲自到过极乐世界,他知道极乐世界就是这么地美好。因为他亲见的关系,他就告诉我们,我们听了以后得到的理解就是正教量。而且他还知道众生要怎么往生到极乐世界,对我们来说,这个也是正教量。极乐世界不是任何人想去就可以去的,不是说干了一辈子坏事,临死的时候随便说一句“我要去极乐世界”就可以往生的。去极乐世界是有规则的,你得念佛,完全不念佛的人去不了。如果是坏事干太多了,福德因缘不够,也去不了。或者虽然有念佛、你有福德,但是你不想去,也去不了。你觉得还是留在人间比较好,那去不了。所以说往生极乐世界是有规则的。  极乐世界是一个事实,怎么样去极乐世界是一个规则,这个事实和规则被佛陀亲自验证了,对佛陀来讲叫现量;然后他告诉你,他所讲的话称为正教,你得到的理解就是正教量。  像刚才这个一块钱的事情,我在问你们之前,我已经有现量啦,我已经知道我手中握有一块钱的人民币;因为我刚才去拿的,我自己摸到了,这个是现量。我讲出来,对听到的人来讲是正教量。你觉得“这个人看起来不会骗人”,然后你愿意相信他,这个是正教量。如果不相信,就是你不承认这个是正教量。等到你看到的时候,刚才那个相信、不相信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今天来了一个学者,你问他:“如果别人做了一个实验,你看到他的实验报告,跟你自己亲自做的实验结果不符合,这时候你会相信哪一个?”别人做的实验,你看到他的报告,这个算正教量。我亲自做的实验,自己观察到的事实,则是现量。你猜他会相信哪个?他会相信自己做出来的实验:“我已经亲眼看到,我当然是相信自己啊!我怎么知道他是在哪种状况做的实验。虽然他说是他亲眼看到,他亲眼看到的东西对我来讲是不算数的,所以我宁可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所以,学者也会接受依智不依识这个原则。  到这里,我们就完成了四依跟四不依的探讨。你会发现,如果我们今天是按照四依四不依的原则,来做一切的论证的话,佛教徒可以接受,学者也可以接受。
  二、 三量的详细讲述  如果你不想这样迷信,请你一定要用理性的态度来解决人生的困惑。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昌明的时代,你应该更加注重科学,要用科学的方法原则。佛教在方法论上特别强调四依跟三量,这完全符合现代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态度。四依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三量是现量、比量跟正教量。现在因为时间不多,只讲三量。  现量、比量、正教量  所谓的现量,现是现在的现,量是度量衡的量。量这个字相当于知识的来源,现量是现前观察所得的知识;或者某些知识虽然不是现前观察所得,却是依逻辑归纳法或演绎法得到的结论,这也属于现量,因为你对于这个知识的肯定跟现前观察所得没有两样。  什么叫比量呢?比量就是你有相当的证据,可以做八九不离十的推测跟研判,却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这就是比量。比,是相邻的意思,也就是跟现量相差不远,所以叫比量。  另外一种叫正教量。古代的经论定义,佛所说的经典,或者圣弟子所说的论,都可以当成是正教量。但是我们会给它一个比较符合现代观念的定义:从有现量经验的人那里听闻而来的知识,叫做正教量。我们的知识大概可以分成上面这三种。  自命科学的人,你跟他讲话会觉得很累,因为他喜欢把自己不曾验证过的知识当成科学。听闻而来的知识,如果以三量来区分,顶多是正教量。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会要求到现量,而不会满足于正教量。自命科学的人却把书本或者网络查来的资料当作科学,然后很武断地陈述他所谓的科学看法。我们学过物理、学过化学,可是我请问你:「你亲自验证过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到底有多少?」除非你是专门学科学的人,不然大部分的科学知识一定是看来的,你并没有亲自去做实验,对不对?比方说化学式,你怎么知道水是由两个氢原子跟一个氧原子组成的?你怎么去验证它?也许当初你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曾经叫你去烧氢气,氢气燃烧会跟氧气化合成水蒸汽,你从这上面得到一些知识。可是,就算你曾经做过这个实验,也只是比量而已。为什么?因为你只知道氢和氧混合在一起烧会变成水,但是里面哪一个成份占多少,你还是不晓得。你受过科学的教育,应该更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你应该有科学理性的态度,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要随便下断言。  知识有三种层面,前面说过现量和正教量,比量我以后再讲,因为现在时间不够,只是做个概略的介绍。  以你开车这件事情来说。如果你不会开车的话,你会骑脚踏车也一样,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假设你骑脚踏车,或者骑电动车,经过一个地方,有一个最高速限十公里的号志,你看旁边都没有人,也没有车子,视野、路况都很好,你会乖乖遵守时速十公里的限制吗?我看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因为路况很好,骑那么慢干什么,没必要嘛!  但是在某一种情况下你一定会乖乖地减速。什么时候?有一个人忽然冲过来的时候,你一定会减速,不然就撞上去了。另外一种情况是急转弯,你一定会减速。为什么?你如果不减速,车子会翻掉啊!你骑车骑久了一定知道,急转弯的时候如果不减速车子会翻掉。开车也一样,很急很急的转弯,你还用一百多公里的时速在飙,再好的车都会翻掉。  那你减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你是现量。你要注意,这个时候就是现量。你可以肯定某个道理绝对不会错,这个就叫现量。因为你知道,如果不减速的话,会有很大的麻烦,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你再怎么不守规矩,你还是会乖乖地减速。  同样的原理,人所以会做坏事,是因为他对因果报应的事实没有现量经验。佛陀跟你讲:做善事可以上天堂,做恶事下地狱。但是天堂、地狱你都没看过,所以有时候佛教徒还是会做坏事。为什么呢?他没有因果报应的现量啊!如果说今天你有现量的话,你是什么样子?假设你今天只要干了一件坏事,空中就会有个很大的锤子马上打下来。假设真的有这种事的话,你只要被多打几次,以后任何坏事你都不会干。为什么?你会知道下次也一定会打下来,这是现量经验,它会对心态和行为产生决定的影响。  因果报应的证明,在佛教修证体系里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在声闻见道的时候,你就得去验证这个事实。你可能会想:“因果报应能证明吗?”其实是能证明的,只是证明的程度你不一定会满意。如果你可以用现量去证明它,你会怎样?你会圣戒成就。圣戒就是圣人所遵守的戒律,你会完全地接受,乐意遵守它。  有人会觉得守戒很痛苦,但是他不知道,生活当中的戒律,多到算不清楚,我们必须遵守这些戒律才能够好好地活下去。比方说开车,假设你开车开到高速公路上面,旁边都是车子,你说:“不行,这样开车我不高兴。我高兴,我马上要右转。我不高兴,我马上要左转。我干嘛要接受这么多交通规则的束缚,我不喜欢交通规则,我喜欢开快一点,管它前面有车没车。现在我高兴,我要用力踩刹车,我管你那么多。”有没有人这样开车?基本是没有啦。你再怎么玩命也不会这么搞,对不对?就算你这个人很莽撞,你也不会这么开车。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没有这么做的时候,其实你是在干什么?你是在守戒律啊!你不会想左转就左转,想右转就右转,想刹车就刹车,你不会这么干嘛。你走路也一样啊,有水沟你就主动避开了。假设人家劝你:“有水沟,你不要再过去。”你明明看到水沟了,还说:“不行!这是我的自由,我就是要往下走。”往下走,你就跌进水沟,搞了一身脏,还受了伤。有没有人会这样?基本上也没有,除非他没看到水沟。  如果说你已经验证到因果报应是事实:“因果报应既然是事实,我为什么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别人。”假设你已经能够证明因果报应是事实,这个时候你会不会觉得“今天我去伤害一个人,获得短期的利益,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会的!)你会不会觉得“我守这个戒律是很勉强的事”?你不会了!因为你知道,只有遵守戒律才能免于烦恼与痛苦。当你发现真相的时候,你的心态和行为取向一定会转变。  实际上我们一切的痛苦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世界的真相。我们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就会随意胡乱地造作,招惹了一大堆痛苦。像我刚才讲开车守规距、避开水沟的例子,那种因果关系非常明显。但是很多因果报应不是那么立即,不是那么明显。比方说,有的人看到一只蚂蚁爬过来了:“踩死它有什么关系,也不会坐牢,不就是一只蚂蚁嘛,踩死有什么关系?”他看不到果报,就认为没有关系,所以就把它踩死了,而且是故意把它踩死。  因为果报的现前不是立即的,我们观察不到,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没关系嘛!干一点小坏事有什么关系,高兴就好了。”我们心态上是不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会觉得说:“唉呀!你跟我讲天堂、地狱那些道理,我不要相信啦。我每天喝酒吃肉的,快快乐乐去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很高兴就好了。我不高兴就骂人,因为我憋在心里很难受的。我没钱的话就用不正当的手法去骗一点。我卖的东西品质差一点没有关系。反正就是这样子,人都是这样活的。”对因果报应无法现前观察,人就会干坏事。  如果说,你发现因果报应都是真的,你会怎样?你会非常地谨慎。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每一件事情都有果报,那个时候你的整个心态,都会改变。你会相信佛陀,还有那些已经证果的圣人,相信他们不会骗我们;因为他们说的法则,跟你所验证的道理相符合,如果不遵守这些法则的话,你会自讨苦吃。所以说呢,你会整个趋向于清净,趋向于解脱,到最后你会证阿罗汉、辟支佛,或者是佛果。证什么果位不一定,这要看你的发心是哪一种。  弥勒菩萨也说:「不由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若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不要因为是长老或者特别有名望的人如佛陀、大菩萨、阿罗汉所说,你就全然信受。)因为你没有验证就接受,充其量只是正教量,不是现量,刚才我有讲过,这中间会造成差别。虽然很多人都会说:“我是佛教徒,佛陀讲的话我一定接受。”实际上不是,很多佛教徒还是会干坏事。因为他会觉得说:“应该没有关系,反正谁都没看见。”佛教徒当然不会一天到晚在干坏事啦,但是如果有机会可以狠狠地赚一大笔钱,然后又没有人知道,那你做不做?这就是个问题啦!如果说你对因果报应有现量经验,你一定不会去做。这个就会造成很大的差别,其实凡夫(一般的人)跟圣贤(已经证果的人),他们中间的差别,就是在于正教量跟现量的差别。  本文引自:《实证佛教通讯》第一期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手上路练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