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发展幼儿核心素养的培育培育的课程游戏化实践研究

  日,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到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视察深化课改的情况。在仔细听取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015年7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日,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到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视察深化课改的情况。在仔细听取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的汇报后,刘副部长高度评价了学校“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并指出“高中的多样化核心是课程的多样化,课程的多样化就是给我们学生选择,所以你们这种探索,你们这种寻找学生适合的课程非常重要”,“如果把这些素养体现在我们的课改里,这样就使得我们各个学校探索课程时候有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里设计课程,肯定是学生最需要的,这就回答了怎么样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的问题”。 中国论文网 /9/view-6890276.htm  基于此,学校近年来面对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通过“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十大核心素养”构建课程体系,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给学生选择权,并通过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运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得以提升,成为“自信个体”“成功学习者”和“负责任公民”,从而实现了育人模式的转变。   一、确立学生的核心素养,明晰“培养什么人”的方向与途径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   鉴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学校特色,学校确立了“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具体要求,坚持本土和国际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理念,明晰了“具备本土文化意识兼有国际视野的自信个体,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的成功的学习者,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负责任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   为使育人目标具有更清晰的指向性,学校立足自身实际,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借鉴国际已有经验,从“人与自我”“人与工具”和“人与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十大核心素养:身心素养、自我管理素养、终身学习素养(认知素养)、语言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数学与科学素养、数字素养、沟通与合作素养、生态素养、跨文化素养。这十大核心素养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基础,互相补充,具有一定完整性、和谐性、互动性。   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整体观,使学校的育人目标有了具体的落脚点。学校通过核心素养有效地联结学校育人目标与学校课程体系,在这样的框架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是从学生最需要的角度出发去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图1所示的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课程体系在设计时即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达成目标   十大核心素养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如下:   【身心素养】掌握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对自已的健康负责;具有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有效沟通、积极交往,能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我管理素养】能够准确认识自己的特点,有自我规划和自主行动的意识和动机;能够独立自主地行动,做到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能够制定并实施自我发展规划,并根据环境要求作出适当调整。   【终身学习素养(认知素养)】 具有积极学习态度和动机,敬业乐学,有终身学习的意愿;能够合理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与途径,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能够自主学习,善于自我反省,在经验中获得成长。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决策;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设计和实施问题解决方案;具有探索精神,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性态度,对现象能够进行反思质疑;敢于挑战,能够提出新颖和有价值的想法并实施。   【语言素养】具有语言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对象和情境,恰当运用母语和外语进行理解、表达和交流。   【审美与人文素养】能够感受和欣赏各种美的事物,理解其中的思想、经验和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最终提升个人的日常生活品质;能够掌握基本的人文科学知识与方法,关注人,尊重人,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数学与科学素养】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能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的科学精神,正确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数字素养】能有效地获取、分析和评价信息,恰当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信息有关的道德及法律问题。   【沟通与合作素养】能够与家人、同学、老师、朋友友好交往,并能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积极倾听,勇于发问,能清晰、富有逻辑地思考,能运用各种方式将知识和资讯清晰地传递;学会尊重、欣赏他人;学会宽容、平等、信任;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任务,并努力完成,适时地利用集体的智慧。   【生态素养】关注、爱护环境;具有生态危机意识,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主动参与环保行动,能基于生态知识的掌握,积极反思自己的生态行为。主动参与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活动;关注个人健康,热爱运动;积极为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跨文化素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于祖国,对祖国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了解和欣赏国家的历史文化,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联系,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努力;能以全球化视角关注世界发展现状和动态,理解我国与世界发展的关系;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认识人类发展的相互依赖性,积极追求全人类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实施“怎样培养人”的策略与措施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得以落实。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十大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如何借鉴已有的国际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建构融目标、过程、方法、评价为一体的培养机制,是学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机制构建   2014年2月,学校高一年级开始了必修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的探索。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浙江省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实行,“选课走班”成为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传统的班级管理和育人模式将面临极大挑战。对此,学校探索、建立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机制。   1.完善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   自主发展是促使学生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为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素养,学校尝试“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管理”,“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长”,“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评价”。以“我们的舞台”“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足迹”为载体,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实现“不让学生的精神去流浪”,培育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理想人格。   2.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完善成长导师制   学校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度,通过相应的课程和活动,提高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妥善处理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质倾向与未来社会需求的关系,提高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和主动发展能力。同时,学校完善成长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成长导师,负责学生的德育、生涯规划、学习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工作。   3.优化选课制度,全面推进实施分类分层走班制度   学校在总结以往选课指导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学程制,编制好《选课指南》,详细说明各类课程的定位和功能、各学程的课程具体安排、考试要求、选课程序和要求等,班主任和成长导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课程修习方案;切实保证学生选择修习课程的权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及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做好学生的选课工作。   学校还进一步探索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情况下的管理组织体系,修订与新课程、新高考制度相适应的课程安排、学段设置、教师调度、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学设施配套等的制度,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   4.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作用   在实施学分制和综合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建立与核心素养体系相配套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引入突出过程评价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将学生每节课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以及考试成绩,与学分认定和最终成绩结合起来;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式,客观地认定和记录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和成就,全面反映学生发展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学校建立了以增量评价为主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办法,通过教学巡查、满意度调查和增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教学班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合理规划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时间,保证学生参加全部必考科目的考试,反对过早偏科;指导学生参加相应选科考试和高考,发展自身长处,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方案建设   遵循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要求,学校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根据核心素养目标,建立核心素养与学科的关联,开发校本特色选修课程群,构建适合学生发展和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学科建设方案。   1.建立核心素养与学科的关联   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加以培养。核心素养具有的可教、可学、可测特点,为各个学科课程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提供了方向。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学科属性,所关联的核心素养也有所差异。核心素养与各学科间的关联是实现核心素养塑造的前提,学校着力于研讨核心素养在各学科的表现,使核心素养更为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2.构建学科课程方案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体系应至少包含三个部分: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和质量标准。其中,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内容标准要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体现具有跨学科性。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各学科围绕本学科所关联的核心素养,按学段建构可理解把握、可操作实施、可观察评估的课程目标,使各学段的育人目标彼此衔接,上下贯通。   学校聚焦核心素养所指向的育人目标,精心选择学生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加强必修与选修的融合,使之互为补充与促进,从而克服学科知识本位的行为,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学校着力于建立从知识向能力、从能力向素养不断提升的发展水平等级标准,并借此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行观察评估,实现对教学行为的有效反馈与指引。   3.建设特色选修课程群   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着力建设五方面的特色课程群。   (1)架构以“自我管理素养”为核心的生涯规划课程群。开发与开设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我与认识职业、大学专业介绍等课程,并以“我们的舞台”“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足迹”等活动课程为载体,重构以“自我管理素养”为核心的德育课程群。   (2)提升以“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群。在原有的西溪湿地课程群六大子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重组,进一步完善与提升以“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群。   (3)重构以“跨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筛选与创新,凸显文化融合,如利用学校新疆部的民族优势开设“大美新疆”课程,利用国际部的文化优势开设“西方文化”课程等,对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进行改造。   (4)完善以“终身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能课程群。在原有的经典阅读、思维课程、英语口语课程、大学选修课程、AP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课程资源,进一步开发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的相关课程,如“绘本与哲学”课程等。
  (5)统整以“数字素养”为核心的ICT课程群。原有的ICT课程群包括虚拟机器人、Flash公益广告设计、Office Visio应用制图、电子商务、Visual Basic入门等,课程群有一定的规模,且子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度也较高。在原有基础上,学校针对各学段学生的课程需求、学习兴趣,围绕数字化素养的下具体化的课程目标,对ICT课程群进行统整,并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教系统完善   为寻找有效的学教方式,落实各学科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学校根据《浙江省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建立并完善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学教系统。   1.学教内容进行分层与分类   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学校对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特长与专业倾向,对七选三课程[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含通用和信息)]和一些自主选修课程实施分类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不同,对体育、艺术课程实施分项教学。   2.学教方式凸现自主与探究   为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转变“被动、单一、无视学科差异”的方式为“主动、多样、尊重学科性质”的方式,学校通过主题教研活动、微课等载体,开展一系列有效教学活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效能。   3.学教策略侧重合作与竞争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学案等载体,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需要进行教学策略选择,并通过小组合作、组际竞争等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影响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因素,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角色。要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须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   1.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   学校开办教师发展论坛,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实施“名师培养规划”和“青蓝工程”,并继续与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进行骨干教师高端培训,关注教师的内功修炼,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深化校本主题教研   学校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营造民主、开放、共享的教学文化,建立注重反思交流、平等互助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学校要求各教研组通过主题研讨,寻找适合的途径和方式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师能够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有力引导者、辅导者、咨询者以及合作者,并实现师生核心素养的共同发展。   3.引领教师进行核心素养相关课题研究   学科教研组进行必修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和选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制定并完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各学科课程建设方案。   4.完善教研组考核机制,加强教研组建设   学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编写了《杭师大附中教师专业发展读本》,创办了《杭师大附中教科研》等刊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育人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校园文化是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1.建设优美整洁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学校加强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建设,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树成荫、干净整洁、恬静雅致的校园环境,增设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文化宣传长廊,改建体育场馆、实验室,完善图书馆、音乐厅、天文台、学科专用教室的设施设备,让校园成为培育学生生态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的重要场所。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成立新知社、简舞社、漫画社、话剧社、摄影社、广播社、心理社、MAX电脑工作室、环保社、爱心社、E音乐社合唱团、歌舞团等众多学生社团,开办“附中大讲坛”“附中好声音”,邀请名人名家进校园,建立“家长正能量工作坊”,举办校园文化节、科技节、社团节、体育节、成人节、毕业季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育学生的自我管理素养、沟通与合作素养。   3.创建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一体两翼”(本部+新疆部+国际部)的多元办学格局,为建设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创造了条件。   学校利用中华民族的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和少数民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以及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节日,举办各种活动,展示杭州地方传统文化、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培育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逐步形成“尊重多元、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   4.培育“自尊、自信、自强”的校园文化精神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学校回顾梳理发展历史,总结提炼优良传统,注重培育“自尊、自信、自强”的校园精神,建立了学校校史室、荣誉展览室,编印了学校宣传册,培育了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玩转田野游戏启蒙核心素养——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游戏改造--《好家长》2016年02期
玩转田野游戏启蒙核心素养——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游戏改造
【摘要】:我园地处南京远郊八卦洲,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在成功申报了南京市课程游戏化项目后,经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我们发现:只有通过重塑玩与学的关系、优化游戏环境、转化教师角色、整合乡土资源才有可能真正为我们农村孩子提供多种成长的可能性。我们追求:回归本真,让孩子们做孩子想做的事;回归自然,让阳光、土壤、植物带给孩子们无尽的快乐!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13.7【正文快照】:
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13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操场上,孩子们的叫声和爸爸妈妈的笑声交织一片,这一天是亲子游戏日。几天前,估计家长们都在绞尽脑汁地想着自己小时候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但是当今天和孩子们一起玩着这些经典的游戏时,看着家长们的表情就知道他们是快乐幸福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小丽;;[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王琴;;[J];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11期
张永凡;赵院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10期
李天鹰;;[J];现代中小学教育;1989年03期
徐洁;;[J];成才之路;2014年20期
宋慧慧;;[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35期
克里斯托弗·米姆斯;;[J];科技创业;2012年Z1期
周琴;;[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39期
李艳;;[J];早期教育;2006年12期
;[J];少年电脑世界;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艳洁;;[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巩梦;;[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3[C];2014年
杨立娟;;[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优秀课题成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加伦·格鲁曼 翻译
金小鹿;[N];中国计算机报;2012年
李响;[N];计算机世界;2014年
涂兰敬;[N];中国计算机报;2014年
黄晓云;[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
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高级顾问
徐晓蓉;[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
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高级经理
杨永正;[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
王春燕;[N];中国教师报;2003年
范范 编译;[N];网络世界;2012年
本报记者 范昕;[N];文汇报;2013年
胡艳丽;[N];中国保险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牛玉霞;[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王珏;[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赵丹妮;[D];湖南大学;2013年
谢传伟;[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张振东;[D];江南大学;2015年
童江;[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陈韬;[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高范;[D];山东大学;2014年
李伯杨;[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胡阿楠;[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重磅】核心素养全聚焦 _全平台重磅游戏至尊[ 23:02:27]
专题分类:>>>
  核心素养全聚焦张连仲: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及修订专家组核心成员、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理事长。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指出,新课改和高中课程标准修订要突出“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建构。在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做基本思考,英语是什么、英语课程的意义和内涵是什么等语言观、学习观、英语教育观等本质属性问题。多年来,我们一直忙于实践,理性认知还有欠缺,也造成了理念不清,操作目标不明确,费时而效益不好等一系列问题。在大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本刊将配合课改的推进,引导广大英语教师进入思考状态,共同研究英语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既体现英语学科能够落实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应该包括英语学科独特的一些核心素养要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确立,是引导英语学科课程标准整体研制的关键要素,也将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解和教育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指引作用。课程改革不是一张蓝图,而是一次有目的的旅行。借鉴美国知名教育学家古德莱德的思想,教育从理想的课程到学生实际掌握的过程需要层层传递。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对学生培养目标的一种带有结果性的规定,也必须要通过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和评价,以及各学段、教育各环节的有效传递与落实,最终体现在学生成长和发展上。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上百万英语老师的认识、信念和自觉行为。本期我们特约刊登一些国内外关心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有思考的名师对于英语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表述。我们殷切希望,有更多老师带着来自实践的思考和需求,参与到关系外语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大讨论中来。本刊也将陆续发表老师们的精彩观点,并随着讨论的深入不断推出新的话题讨论,以促进先进教育理念传播,助力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升外语教师的思考力和实践力。对高中阶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自我认识孙大伟: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教师。吉林省特级教师、吉林省英语学科带头人,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专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首批特聘导师。目前,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仍然处于打基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仍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处于走向成熟时期,技能获取和生成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英语学科教学而言,在进一步拓展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学习策略、应用能力和与之相应水平的英语思维能力,是这个学段的基本任务。在高中阶段,英语学科基本素养体现在如下三个层面:1. 语言认知层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话题、功能、语篇”;2. 语言技能层面,包括“听、说、读、写、译”;3. 语言意识层面,包括“语用、语境、语感、策略、思维”。要认识高中阶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就要谈到英语学科自身特点和教学实质。笔者始终认为,作为外语学习的英语学科教学在基础阶段首先要突出其工具性,其次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缺失了工具性,人文性就无从谈起。既然是工具,就要了解和认识工具,学习和掌握使用工具的方法和技能技巧。要达到这个目标,只能是通过语言实践,即言语活动,并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上述观点为正确认识和科学实施高中英语学科教学提供了基本原则,同时,对“高中英语学科基本素养”的一般性理解也提供了思想基础。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英语学科素养的最基本维度。语言意识、学习策略和思维品质是语言能力的拓展和延伸,反过来又促进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提高,有助于更高级语言能力的生成。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树德立人”的价值目标体现,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语言基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话题、功能)是英语学科基本素养的内核,是培养语言技能的载体,任何脱离基础知识的技能培养都是无法实现的。语言知识是全面的、生动灵活的,而非单一的、固化不变的。单纯的词汇语法知识只是语言知识的一部分,语篇、话题、功能是深化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更高层次,因此,要有综合语言知识观,经过识记、理解、熟记、感悟、转化、生成等多元过程,达到见多识广,触类旁通。语言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学科基本素养形成的载体,是学习和应用语言知识的途径,是形成语言理解能力(听、读、译)和语言表达能力(说、写、译)的方式。它们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高中英语学习阶段,译是重要的能力要素之一,因为母语对外语学习质量起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作用。语言能力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高中学生英语基本素养的直接体现。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在语言学习和应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所以,提供足够的时空,安排合理的活动形式和任务内容,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使用语言知识、锻炼语言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意识是通过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能力发展而形成的心理机制,是英语学科基本素养的内在表现。语言意识涵盖很多功能,既包括对语言本身的接受、感悟、领会和应用等方面的形成的自我直觉功能,也包括认知、调控、交际、资源、策略和情感等方面的自主选择功能。好的语言意识标志学习者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能力发展,和学习品质提升的境界。学习策略是建立在理性认识上的学习方式,是英语学科基本素养培育过程中的脚手架和助推器。传统的良好学习方法和现当代有效学习策略相结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大数据提供的各种平台,有助于优化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效果。学习策略培养越来越得到教学双边的重视,在新课程实践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具备学科素养的学习者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策略,反过来,有了良好的学习策略更有助于学科素养的生成。思维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上的差异,是衡量一个人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英语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基本素养的最高层次。英语思维模式与汉语言思维模式有差异,包括语法,语义,语篇,语用,文化差异等。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模式之间的异同、联系、转换、互补会给学习者以跨地域、跨文化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使学习者拓宽视野,开放胸怀,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并具备面向未来的国际视野。总之,高中阶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到底如何定位和描述,仍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方兴正艾阶段。我们希望未来的课标和有关文件在维度划分、范畴确定、概念阐释方面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简洁明快,有可接受性、可参照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只是个人的心得体会。由于认识能力有限,难免挂一漏万,失之偏颇。衷心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有关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粗略的思考朱善萍:南京外国语学校科室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高中英语性质工具性、实践性、人文性、思想性、科学性。英语的核心素养和特殊育人价值1. 工具性语言素养1)英语语言知识;2)英语语言技能。2. 综合性人文素养1)全球化视野;2)兼收并蓄、融贯中西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3)批判性思维能力与精神;4)未来应对21 世纪国际性普遍问题和挑战的意识与能力;5)跨文化交流意识和对他文化的容忍和理解;6)对本国汉语语言文化的他视角理解和热爱。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英语素养的表现1)具备一定的英语词汇知识3,500—4,500;2)具备系统的语法知识, 含句法、语法、适当的修辞知识;3)具备围绕高中英语课程规定的功能意念项目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4)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5)具备良好的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英语学科素养之我见禹明: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英语学科素养是指通过英语课程的实施,提升学生未来生活与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道德水准和形象气质。英语学科素养是有阶段性要求的,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与促进,每个学段侧重点有区别。英语学科素养的三个维度及高中的表现表述。人文素养1)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2)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3)对国际礼仪的自觉践行;4)对国际交流活动的主动参与;5)对团队合作的积极参与。专业素养1)中学阶段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2)中学阶段应该具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3)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4) 自我规划调控,主动学习的能力。思维素养1)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2)善于系统思考,分析,推断与解决问题。培养中学生核心人文素养——英语教育的追求雷传利: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外语类学科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英语教育。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其发展路程屡历风雨,时至21 世纪的今天依然争论不休,究竟该如何去认识它的教育价值及培养中国学生哪些核心人文素养仍需认真思考。从英语教育所发挥的社会效能上看,它百科全书式的内容以及无障碍性国际交流的特性能普遍地为学生补充学习内容,构建最广泛意义的世界知识;它对打破地区、民族、宗教、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封闭,增进文化理解与包容,避免文化冲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国际视野;在生活与就业国际化方面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教育事业的发展上看,英语教育在教育发展国际化,缩小并最终消除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以及有效促进国内教育均衡化发展上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学习英语能更有效地帮助中国学生了解汉语言的特点,更加热爱并弘扬本民族文化精髓。从课程建设与发展上看,英语教育逐步发展成为了一门综合性突出的基础性学科。学科教学无论从话题内容的广泛性、视角与思想的多样性、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全面性,还是语言学习中项目任务的规划与实施的新颖性与实用性,学习方式众多选择性所体现出的新的教学思想与方法等方面,我们皆可见英语教育与其他学科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广泛联系、互相补充和互相包容,其学科的基础性和在培养人才上的重要性逐渐从隐含中显现出来,既与其他学科关联、互补,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从教育的功能上看,英语教育究竟能给中国学生培养哪些素质呢?在知识经济时代英语能更好地帮助人们借助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学习、生活、创业、工作。英语教育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英语教育所体现的双语性以及多文化、多形式学习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语言、艺术、思想等方面的鉴赏能力。由于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方法更加多样,以及历史、文化、习俗等学习内容的不同,英语教育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能力,最终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功效也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积极的英语学习在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理解、表达、沟通、协调能力,提升学生思维效率与品质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它也有助于协调并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不难看出,英语教育能更全面地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上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上内容均来自《英语学习》(教师版)2015年第4期,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订阅我们1.搜索微信服务号(ID:ellt2014)2.扫描左侧二维码
专题导读:>>>
"全平台重磅游戏至尊"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核心素养的培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