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尖兵 新华是怎么练成的 "日报

保障尖兵“解密”:如何快速精准给导弹“把脉” - 中国军网
保障尖兵“解密”:如何快速精准给导弹“把脉”
谋打仗是军人职责所系
精准测试“敢叫板”
■蔡瑞金 段开尚
阳军,火箭军某旅地面综合测试专业组长,二级军士长军衔,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刘厚良摄
戈壁高原,激战犹酣。
火箭军一支新型导弹旅数支发射分队跨区机动挺进茫茫大漠摆兵布阵、研练“剑法”。随着声声点火口令,导弹撕破长空精确命中目标,成功实施多波次火力打击,打出了该型导弹发射精度历史最佳纪录。
担任导弹测试号手的阳军,目睹导弹穿云破雾,直刺云霄,创造新的佳绩,他和战友们欢呼雀跃,相拥而泣。
“测试”好比“把脉”。长剑腾空、一剑封喉,得益于“把脉人”对导弹数千组战标参数进行精准测试判读,测试越快速精准,发射精度就越高,打起仗来胜算几率就越高。阳军干的就是为导弹“把脉”的活儿。
这是一次“红蓝对抗”检验考核,营里紧急受领导弹连续升级测试命令。还未展开设备,导调组又出特情:连长被判“阵亡”,测试时间缩为一半。
“要在一半的时间完成测试,太难了!”官兵面面相觑:规定时间交不出导弹,就要吃败仗!
“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阳军挺身而出,接替连长担任指挥员。“启用备份单元,利用误差排除间隙,多套班子交叉展开升级测试!”洪亮的口令声,在发射场回旋得让人振奋。
设备加电、通路测试、功能检查……眉头紧锁,目光如炬。阳军镇定的指挥,为官兵添足了底气。不一会,数枚“长剑”倚天而立,演习发射顺利进行。
导调组的“刁难”被化解,“蓝军”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惊叹之余,官兵纷纷找阳军“解密”。
脚下风云起,忧患催征急。如何快速精准给导弹“把脉”?这些年,阳军一直不停琢磨,将测试涉及的每一环节、每一号位逐人逐项分解研究,发现误差排除间隙有个时间差,可以同时开展测试。
他将想法与老高工交流后,探索总结出某训法,为连续升级测试操作节省了近50%的时间。
时间缩短了,效果怎样?另一道难题横在阳军面前:行不行得等实际发射说了算。可导弹价值千金,岂能说发就发。
“不能把问题留到战场。”训法难验证的问题不解决,阳军如鲠在喉,天天找技术专家讨论。恰逢旅里正研制装备模拟器材,阳军灵机一动:真的不能随意动,何不利用原理仿真一个。
然而,研制一套模拟器材,绝非易事。仿真技术、编程知识又成了阳军的“挠头事”。
困难挡不住探路者。阳军天天泡在技术室,看书、请教、边摸索边实践,缠着几位高工和他一起反复验证。几个月下来,他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
得知“跑”电路图是弄通专业技术原理机理,提升测试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阳军又一发不可收拾。
数九冬晨,东方初亮,阳军还裹着大衣趴在铺满操作间的电路图上。爱上“跑图”后,阳军已不知经历了多少挑灯夜战,“跑”完本专业又攻整个系统,再跨专业“跑”其他号位。
终于,一套具有等效功能的模拟器材研制成功,多个之前无法进行的测试操作得以实现,积累的新鲜数据成为导弹升级测试的精度“坐标”。
练就了一身硬功,阳军担当“把脉”主角,成功发射了多型多枚导弹,10多次在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
那年,旅里开展导弹专业技术擂台赛,夺得技术营专业擂主的阳军不满足,要当全旅“总擂主”,向旅里提出请求:以全旅专业为题库,PK获得发射专业擂主的营长张明宽。
消息一出,一片哗然。决赛相遇,面对数百道考题,两人难分伯仲。最终在故障分析处理中,阳军以更全面的解析和更完善的处理胜出。
“你真牛,敢叫板营长。”面对官兵赞叹,阳军连连摇头:“我‘叫板’的不是营长,而是打仗能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Copyright (C)1999- All Rights Reserved可使用军网账号直接登录
带出一群导弹尖兵的“幕后导师”
帮带官兵养成严谨细致作风
平日里,谭清泉笑容可掬,然而演兵场上,官兵们看到的却是他毫不留情的一面。
一次战斗弹年检,技术营专业组长李文品组织电压测试时,自己想“偷个懒”,安排一名新战士爬上导弹观测状态,被谭清泉狠批了一顿。一次考核参加发射人员,硕士毕业的助理工程师翟晓雄连考3次都是59分,谭清泉坚决把他从任务名单中划掉。
拉下脸批评自己的“爱徒”,谭清泉也于心不忍。但他深知,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没有严谨细致的操作作风,打起仗来必然吃大亏!
谭清泉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官兵们十分感动和敬佩。
经年累月的超负荷工作,使谭清泉的身体严重透支。2011年6月,他被确诊为肺癌,手术切除了一页肺。然而,仅仅休养了4个月,他便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导弹阵地。
经过一次开胸手术后,他的身体大不如前,爬10多个台阶,都要花上几分钟,歇好几次。而那天,他却把阵地上上下下跑了一遍,把近千个阀门检查了一遍,一口气提出10多个问题。
2012年,上级赋予该旅实战化试点任务。他再次请战,负责一项危险课目的把关任务。那段时间,他天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和战友吃住在一起。
大家担心他的身体,都劝他注意休息。他却说:“旅领导信任我,让我来把这个关。我连眼都不敢眨,生怕眨眼的功夫,一个漏洞就从眼皮底下溜走了。”
一次真品操作训练,他在指挥室组织指挥。突然,红灯报警!仪表显示电流增大、压力不足,他一个箭步冲出指挥间,一口气跑上4层楼,赶到电源控制间,紧急拉下电闸,化解了一场危机。
战友们劝他休息,他却地说:“继续工作,就是对我最好的治疗,只有干起工作来,我才觉得自己不是病人。”
重点新闻网群
主办:解放军报社 京ICP备号京公网安备
本网站刊登的新闻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军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C)1999- All Rights Reserved“霹雳尖兵”是怎样炼成的-中国青年报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 & 往期回顾 & && &&&
“霹雳尖兵”是怎样炼成的
——记济南军区空军导弹某营
郝茂金 刘宏崇
中国青年报
&&&&胶东半岛的凌晨薄雾缭绕,数十辆导弹兵器车蜿蜒前行,“霹雳尖兵”的营旗随风舞动。这是济南军区空军导弹某营组建5年来第11次出征。
&&&&从内陆到高原,从沿海到大漠,该营“南征北战”,先后圆满完成体系对抗、实弹战术演习、战备驻训等上级赋予的重大军事任务十多项。他们用行动告诉世界,这支新锐部队——空军首批“地面防空优胜营”的称号名不虚传。
&&&&心装强军使命,牺牲奉献不言悔
&&&&从组建开始,这个导弹营就备受各方瞩目,因为他们列装的是我军新型防空兵器。摸着崭新的武器,老营长孟庆克心跳得厉害,他扯着嗓子对大家说:“党和国家把这么贵重的东西交到我们手里,这是一种信任和考验,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练出样子来!”
&&&&部队组建第三天,他们就远赴东北接装。从当年秋天到第二年春天的5个月时间里,官兵们吃住在帐篷里。东北的冬天滴水成冰,刚出锅的饭菜几分钟就凉了。大年三十晚上,旅领导来给大家拜年,看着桌上冻出冰碴的菜,含泪给官兵们敬了一大碗酒。历经近半年风霜雪雨,去时全新的墨绿色帐篷,归建时已成土黄色,掩埋在土里的帐篷裙都烂了。
&&&&艰难条件下,他们一边接装,一边训练。装备没有到齐,急着上手操练的官兵就摆上小马扎,替代装备位置,模拟吊装和训练跑位。正是凭着这种时不我待的精神,接装归来3个月全营就形成战斗力,担负战备值班任务。
&&&&组建初期,营房和阵地正在新建,全营官兵暂住在兄弟单位的几间车库里,一个车库要住几十号人。这一住,就是两年多。
&&&&在家条件简陋,外出执行任务更艰苦。该营组建5年来,累计600多天辗转各地参加演习演练。他们曾在某沿海战备驻训9个多月,全营官兵吃住在一个机库里,这个机库被导弹营官兵戏称为“全军最大宿舍”。
&&&&然而,艰难困苦磨不掉官兵们的战斗豪情。这次驻训,该营转进一等战备数十次,处置空情数千批,无一发生错漏,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
&&&&由于常年外出执行任务,官兵们生活上也面临很多困难,特别是休假难落实,婚恋问题十分突出。有的官兵亲人去世回不了家,有的婚期一推再推。该营三连的郑富军4次推迟婚期,未婚妻只好追到部队,两人利用春节假期在车库宿舍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抢占制胜高点,锐意创新勇向前
&&&&一次演练中,指挥控制装备突发故障,面对密如繁星的主板元件,官兵们束手无策,不得不请相关空军专家连夜来救援。尽管这次装备故障没有影响演练进程,但“临阵掉链子”的教训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越是自动化程度高的兵器装备,越需要高技术本领来驾驭,没有学习和创新,新装备难有新作为。
&&&&部队归建第二天,一连战勤班子的9名官兵找到连长陈晓亮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当年不把指挥控制装备的性能原理弄懂搞透,谁也不休假。他们每人出资200元购买学习资料,每天学到深夜。旅领导得知此事后,对他们钻研新装备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但对他们“集资学习”的做法进行了批评,并全额报销了个人的费用。
&&&&正是这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推动连队业务技术水平飞速跃升。去年,在旅军事训练大比武中,他们取得了两个单项第一和综合成绩第一的优异战绩。
&&&&该营三连也不示弱,他们成立的科研小组在硕士连长郑富军的带领下,开发出某型雷达模拟训练器和指挥所坐标转换、雷达探测范围图自动生成等6个训练软件,使新装备作战训练效能显著增强。
&&&&学习、钻研、创新,让这支新锐导弹营尝到了甜头。这些年,无论部队走到哪里,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们都要建起一个简易学习室,哪怕是在宿舍一角扯两块布帘一挡,拉根电线挂个灯泡,也要让官兵学有去处。在这些简易学习室里,官兵们取得的成绩并不简单:自编《排故手册》、《安全操作规则》等教材35本,对制导雷达操控鼠标、吊装吊索等附属装备部件革新10多项,使新装备战斗力凸显新的增长点。
&&&&紧紧围绕“机动布防能走、电磁环境会打、面对强敌善战”的目标,他们借助任务拉动,创新总结战法训法10余套,促进了部队常态化应急机动作战能力和正规化建设水平的提高。组建以来,该营连续3年被评为“六无”安全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营党委和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锤炼霹雳雄风,敢打硬仗当尖兵
&&&&“但有一人在,叫敌不敢前!”这是该导弹营的营训,更是官兵战斗风貌的真实写照。
&&&&在空军组织的航空兵对地突防突击演练中,某航空兵团低空突袭的3批12架战机,全部被该营锁定“击落”。航空兵团团长不信,带人上了兵器指控车,当看到他的副团长率队进袭的第4批战机又被导弹一一咬住时,这才彻底服气。此役结束后,该营获得了“霹雳尖兵”的美誉。
&&&&2010年春节刚过,该营奉命远程机动数千公里,赴西北执行实弹战术演习任务。这次任务,上山时路陡弯多,路边就是悬崖深谷,车队还遭遇了风雪天气,积雪辗压后路面结冰,30多公里的山路走了4个多小时。任务期间,最低气温达到零下26摄氏度。恶劣的自然环境、高强度的考核任务,使不少官兵出现身体不适,随队带去的200多瓶葡萄糖几天就打光了,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演习中,弹起靶落,该营取得首发命中的好成绩。
&&&&“这是一支骨子里充满杀气的部队!”旅领导这样评价他们。
&&&&2011年6月,空军数十个导弹营进驻西北某地进行对抗演练。临战前的紧张氛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敌”机何时突防、如何攻击、几批几架,一切未知。
&&&&导弹营官兵知道,勘测到一个好阵地,胜算就有了一半。营长姜政琳带着参谋在沙漠中一转就是一整天。演练期间,仅勘测阵地“勇士”车就跑了6000多公里。
&&&&由于战前功课做得扎实,导弹营阵地选得好,这场设伏战打得十分精彩。对抗中,“敌军”机群正中“枪口”。尽管“狡诈”的对手采取低空隐藏突防、强电磁压制等手段,但该营及时发现、反应神速、一鼓作气打下了5架“敌机”。
&&&&这次攻防对垒的8个演练日,该营机动布防8次,行程2400多公里,取得“击落敌机”15架、有效射击21次的优异战绩,被空军评为“地面防空优胜营”。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霹雳尖兵”是怎样炼成的- Micro Reading
“霹雳尖兵”是怎样炼成的
06:3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提要]&&胶东半岛的凌晨薄雾缭绕,数十辆导弹兵器车蜿蜒前行,“霹雳尖兵”的营旗随风舞动。这次攻防对垒的8个演练日,该营机动布防8次,行程2400多公里,取得“击落敌机”15架、有效射击21次的优异战绩,被空军评为“地面防空优胜营”。
   原标题:“霹雳尖兵”是怎样炼成的
  胶东半岛的凌晨薄雾缭绕,数十辆导弹兵器车蜿蜒前行,“霹雳尖兵”的营旗随风舞动。这是济南军区空军导弹某营组建5年来第11次出征。
  从内陆到高原,从沿海到大漠,该营“南征北战”,先后圆满完成体系对抗、实弹战术演习、战备驻训等上级赋予的重大军事任务十多项。他们用行动告诉世界,这支新锐部队——空军首批“地面防空优胜营”的称号名不虚传。
  心装强军使命,牺牲奉献不言悔
  从组建开始,这个导弹营就备受各方瞩目,因为他们列装的是我军新型防空兵器。摸着崭新的武器,老营长孟庆克心跳得厉害,他扯着嗓子对大家说:“党和国家把这么贵重的东西交到我们手里,这是一种信任和考验,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练出样子来!”
  部队组建第三天,他们就远赴东北接装。从当年秋天到第二年春天的5个月时间里,官兵们吃住在帐篷里。东北的冬天滴水成冰,刚出锅的饭菜几分钟就凉了。大年三十晚上,旅领导来给大家拜年,看着桌上冻出冰碴的菜,含泪给官兵们敬了一大碗酒。历经近半年风霜雪雨,去时全新的墨绿色帐篷,归建时已成土黄色,掩埋在土里的帐篷裙都烂了。
  艰难条件下,他们一边接装,一边训练。装备没有到齐,急着上手操练的官兵就摆上小马扎,替代装备位置,模拟吊装和训练跑位。正是凭着这种时不我待的精神,接装归来3个月全营就形成战斗力,担负战备值班任务。
  组建初期,营房和阵地正在新建,全营官兵暂住在兄弟单位的几间车库里,一个车库要住几十号人。这一住,就是两年多。
  在家条件简陋,外出执行任务更艰苦。该营组建5年来,累计600多天辗转各地参加演习演练。他们曾在某沿海战备驻训9个多月,全营官兵吃住在一个机库里,这个机库被导弹营官兵戏称为“全军最大宿舍”。
  然而,艰难困苦磨不掉官兵们的战斗豪情。这次驻训,该营转进一等战备数十次,处置空情数千批,无一发生错漏,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
  由于常年外出执行任务,官兵们生活上也面临很多困难,特别是休假难落实,婚恋问题十分突出。有的官兵亲人去世回不了家,有的婚期一推再推。该营三连的郑富军4次推迟婚期,未婚妻只好追到部队,两人利用春节假期在车库宿舍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抢占制胜高点,锐意创新勇向前
  一次演练中,指挥控制装备突发故障,面对密如繁星的主板元件,官兵们束手无策,不得不请相关空军专家连夜来救援。尽管这次装备故障没有影响演练进程,但“临阵掉链子”的教训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越是自动化程度高的兵器装备,越需要高技术本领来驾驭,没有学习和创新,新装备难有新作为。
  部队归建第二天,一连战勤班子的9名官兵找到连长陈晓亮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当年不把指挥控制装备的性能原理弄懂搞透,谁也不休假。他们每人出资200元购买学习资料,每天学到深夜。旅领导得知此事后,对他们钻研新装备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但对他们“集资学习”的做法进行了批评,并全额报销了个人的费用。
  正是这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推动连队业务技术水平飞速跃升。去年,在旅军事训练大比武中,他们取得了两个单项第一和综合成绩第一的优异战绩。
  该营三连也不示弱,他们成立的科研小组在硕士连长郑富军的带领下,开发出某型雷达模拟训练器和指挥所坐标转换、雷达探测范围图自动生成等6个训练软件,使新装备作战训练效能显著增强。
  学习、钻研、创新,让这支新锐导弹营尝到了甜头。这些年,无论部队走到哪里,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们都要建起一个简易学习室,哪怕是在宿舍一角扯两块布帘一挡,拉根电线挂个灯泡,也要让官兵学有去处。在这些简易学习室里,官兵们取得的成绩并不简单:自编《排故手册》、《安全操作规则》等教材35本,对制导雷达操控鼠标、吊装吊索等附属装备部件革新10多项,使新装备战斗力凸显新的增长点。
  紧紧围绕“机动布防能走、电磁环境会打、面对强敌善战”的目标,他们借助任务拉动,创新总结战法训法10余套,促进了部队常态化应急机动作战能力和正规化建设水平的提高。组建以来,该营连续3年被评为“六无”安全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营党委和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锤炼霹雳雄风,敢打硬仗当尖兵
  “但有一人在,叫敌不敢前!”这是该导弹营的营训,更是官兵战斗风貌的真实写照。
  在空军组织的航空兵对地突防突击演练中,某航空兵团低空突袭的3批12架战机,全部被该营锁定“击落”。航空兵团团长不信,带人上了兵器指控车,当看到他的副团长率队进袭的第4批战机又被导弹一一咬住时,这才彻底服气。此役结束后,该营获得了“霹雳尖兵”的美誉。
  2010年春节刚过,该营奉命远程机动数千公里,赴西北执行实弹战术演习任务。这次任务,上山时路陡弯多,路边就是悬崖深谷,车队还遭遇了风雪天气,积雪辗压后路面结冰,30多公里的山路走了4个多小时。任务期间,最低气温达到零下26摄氏度。恶劣的自然环境、高强度的考核任务,使不少官兵出现身体不适,随队带去的200多瓶葡萄糖几天就打光了,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演习中,弹起靶落,该营取得首发命中的好成绩。
  “这是一支骨子里充满杀气的部队!”旅领导这样评价他们。
  2011年6月,空军数十个导弹营进驻西北某地进行对抗演练。临战前的紧张氛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敌”机何时突防、如何攻击、几批几架,一切未知。
  导弹营官兵知道,勘测到一个好阵地,胜算就有了一半。营长姜政琳带着参谋在沙漠中一转就是一整天。演练期间,仅勘测阵地“勇士”车就跑了6000多公里。
  由于战前功课做得扎实,导弹营阵地选得好,这场设伏战打得十分精彩。对抗中,“敌军”机群正中“枪口”。尽管“狡诈”的对手采取低空隐藏突防、强电磁压制等手段,但该营及时发现、反应神速、一鼓作气打下了5架“敌机”。
  这次攻防对垒的8个演练日,该营机动布防8次,行程2400多公里,取得“击落敌机”15架、有效射击21次的优异战绩,被空军评为“地面防空优胜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son quo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