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新天方夜谭 电影天赋和他废话

一个有英语天赋的人,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好好学英语,那他大学再想好好学是不是就是天方夜谭了_百度知道
一个有英语天赋的人,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好好学英语,那他大学再想好好学是不是就是天方夜谭了
什么是正确的时间呢不是的,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是有希望的,只要肯花时间,肯努力,一定可以学好英语的。只要想好好学。再说有英语的天赋?没有人知道学英语的正确时间是什么时候啊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A sunny Sunday, with lls in the people's Park, there are some trees, flowers and a lake on the mountain, the lake has a boat, the boat people.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park, some are old, some young people. The cldren are playing a game, a boy and two girls are flying kites, some young people in the running, a woman in the water the flowers, some girls in the painting, there are also some old people playing chess, there is a cat to climb the tree, want to catch the birds in the trees to eat。顺便提一下
几天前帮我指导的ABC天卞英语中心的教师才和我提过
其实要学好英语很简单的~一定具有好的学习空间以及熟练口语对象
重点就是老师教学经验
欧美人士比东南亚...
Never too old to learn,be confident in yourself,
Better late than never.
极品美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不知道啊啊发生地方撒旦阿飞岁的
不知道啊啊发生地方撒旦阿飞岁的
,欢迎留言&退出
&&&&广告服务&&&&联系我们&&&&诚聘英才&&&&免责声明&&&&法律声明&&&&征稿启事&&&&友情链接
建议及投诉热线:021- 值班热线:021-5&&&&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十年废话连成篇
&&&&&&&&&&&&&&&&&&&&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早在1967年就曾预言:“毛泽东是在瓷砖上作画。他死后,就会下雨吧他画的东西全部冲掉,而中国却依然存在。”他说得没有错。三十年的时光之流早已把毛泽东时代的印记冲刷得面目全非了。那时无法想象的一切,现在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1967时的招贴画、毛主席语录等极富时代特征的日常用品早已摆在古玩市场的地摊上供人凭吊和感伤了。在集体潜意识中人们似乎急于抹去忘却关于那一段岁月的回忆。文学影视作品搜古掘今无奇不有,但却好像不约而同地有一个默契,那就是忽视或回避这并不遥远的年代。好像一个五六十岁的成功人士,无法向小辈,也无法向自己解释自己二十岁前后的愚昧而荒唐的往事。他宁愿讲述自己更早的童趣和浪漫,以及而立之后的成熟和奋发。那不堪回首的一段实在不能不有所交待时,也就简而约之,淡而化之地轻轻地带过。
显而易见,“忆苦思甜”决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心理习惯。人们只喜欢思甜,但并不喜欢忆苦。除非别有其他用心,比如“三年自然灾害”时。没有看过毛的瓷砖画的人,因此可能无缘瞻仰毛大作的真容。但是,对凡是经受过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洗礼过的人来说,他们的心可能并不像瓷砖而更像是油画布,作上去的画,可以涂抹,可以更改,可以覆盖,却很难完全抹煞。比如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现在能有几人在心理和行为上已不再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语录的影响呢?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不时用它来提醒自己,我们更是用它来时时爱护我们的同志,勉励我们的子女。我们从来没有空,也从来没觉得有必要认真想一想,真相到底是什么。
人为什么会骄傲,那是因为他和可以相比较的人相比显示了某种程度的优越。这种相对的优越会带来相应的羡慕和称赞。而正是这种羡慕和称赞能够给人以直接的心理满足。如果没有这个环节,优越的价值就无从体现。质朴无华的项羽用切身的体验直白而贴切地称之为“衣绣而夜行”。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环节的直接和不可或缺,使它有可能从优越本身独立出来。也就是说,假造或幻想的优越,只要能带来同样的羡慕和称赞,一样也能使人得到等值的心理满足。就好比,用假钞买来的酒同样能使人陶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一点,人们习惯于把渴望称赞和羡慕的心理动机统统称之为虚荣心。并且认为这是心理不成熟的标志。小孩子们缺少教育虚荣心表现得即使赤裸裸也无可厚非,但是成人。。。。。。(待续)
&&&&&&&&&&&&&&
&&&&&&&&&&&&&&&&&&&&&
我们的赞美和夸奖于是都留给了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饭菜、别人家的家居、别人家的作品。留给自己家的赞美和夸奖多半集中用于猫猫狗狗这些宠物身上,既不怕影响它们的进步,也不怕因此会被人说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天长日久,孩子们的岁数一天天地进步了,智力也一天天地进步了,知识能力居然也随之一天天进步了,只是他们从来都缺乏这进步理应带给他们的心理享受,只知进步重要,却感受不到进步为什么重要,总也不明白为什么家长老师口口声声为我们好,却从不让我们的心理吃饱。
终于当孩子们之间自发而纯真的彼此的羡慕和称赞慢慢让位于对自我的重视和爱怜,人们忽然有一天才发觉生活原来是这样地空虚无聊,什么他妈进步不进步,全他妈是扯淡。但是他们对于进步的幻灭却多半归因于自己没有百分之百地听从、彻头彻尾地贯彻那些比他们自己还热爱他们的师长们招人厌烦腻味的高瞻远瞩和谆谆教导。有鉴于此,更加深感他们自己对于子女晚辈的责任重大。于是便更加不辞劳苦、不厌其烦地哼哼教导,毁人不倦啦。就这样,一代又一代,永远总是,同样的台词,念了又念,同样的悲剧,演了又演。
孩子们的衣食,早已无忧,孩子们的心理依然饥渴,殊不知这种较低层次的基本追求是不能被直接跨跃升华的,它没有被满足,它就一直倔强地存在,就像那还没有完成任务的地下党,它会潜伏,会伪装,但是它不会真的和敌人一同堕落,它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这种方法不行,它会尝试其他方法,只是能够拿到敌人的核心机密,他会不惜采用一切手段,并且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而堂堂正正的心理原动力,居然只能干些鸡呜狗盗的营生,实在并非进步之福。
我们都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比如一门功课我们越学得好,就越爱学,就越愿意在这门功课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反之,如果有门功课我们感到吃力,学着费劲,学不好,我们就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逃避它,贬低它,用各种理由原谅自己,宽慰自己,一开始我们会做出相当的努力来提高自己在这门功课上的成绩,如果这种努力能够不断得到相应的回报,或者因为成绩的显著改善,或者因为这种努力本身得到我们所期望的肯定和赞扬,那么很可能会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反之,如果显著的成效,也没有引起他人的关注和鼓励,那么十有八九我们很快就会放弃这种努力。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喜欢和追求优越感和成就感,而厌恶和逃避自卑感和挫折感,这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待续)
自从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用树叶给自己做了第一件衣服起,虚荣心也就成了人类心灵须臾不可或缺的衣服。只要有有意义的区别,就有有意识的比较。因而也就有有价值的虚荣心。问题从来不在于谁有或谁没有虚荣心,而在于他选择用什么和怎样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人用善良温暧了别人赢得了感激,有的人用智慧照亮了别人赢得了尊敬,有的人用强壮激励了别人赢得了喝彩,有的人用美丽打动了别人赢得了爱慕,有的人因挣得钱比邻居多而自豪,有的人因做的官比同学大而骄傲,有的人追求“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知名度,有的人则喜欢“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感。即使是隐士吧,也要隐得能够被流传能够被称颂。
如果虚荣心不能从正面的积极的方向上取得充分的满足,那么破环、欺骗、暴力等等黑暗而邪恶的诱惑也会成为它自然的选择。当然其中最省力因而也是最常见的心理选择是通过贬低别人而相应地抬高自己,挑出了别人的毛病,就能凸现出自己在这一点上的优越,给自己渴求羡慕和赞美的心一个骄傲的喘息。
我们不敢肯定虚荣心是不是“人猿从此相揖别”的地标,但是我们确实知道,正是千差万别的虚荣心,在人生每一个可选择的路口,像路标一样指引着人的选择,从而塑造了人生的道路,也塑造了人的个性。假设人具有现在具有的一切,而唯独没有虚荣心,我们不能说他不是人,但他肯定是毫无个性的人,就像你无法用个性把一只绵羊和另一只绵羊区分开一样。
毫无个性的人最适合领袖说:“中国人就算死了三亿也不要紧,我们还有三亿。”明白于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做为一切进步原动力的骄傲,要被规定为是一个使人落后的因素,而抹杀个人独特的优越感,封杀个人扬己之长避已之短的个性化发展空间的欺骗性的“此路不通”的指示牌,却被说成是使人进步的动力,并美其名曰“谦虚”。因为这里所谓的进步并不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天赋的可以自由选择的种种发展的可能的实现,而特指领袖为你规定的、集体的、唯一的、不容置疑的行进。如果你取得了一些个人的进展,那相对于这规定了的行进来说,当然就是偏离,就是落后。而你只要谦恭而虚伪地不再自以为是,不再自行其是,而是以集体(也就是领袖)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以集体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那么你便算是识了时务,跟上了潮流,集体也不会忘记你的虚荣心而称赞和肯定你是进步的了。这样原以为可以用巧妙的欺骗来满足虚荣心的人就轻而易举地被虚荣心巧妙地欺骗并剥夺了。(待续)
我们批判“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观念,虽然有点耸人听闻,使人一时难以接受,不过其所代表的解放自我,张扬个性的大方向毕竟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了。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把它当成毛泽东所画的磁砖画的流毒遗害,以为只要假以时日,再有一两场大雨就能把它冲刷得一干二净,那么就像我们当初真诚地相信毛主席的话一句能顶一万句一样,未免失之过于简单和幼稚了。毛泽东做画是用了很多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画法和一些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颜料,但是只要看一看毛泽东书房和卧室那堆积如山和随意摊摆的图书古籍,粗略地看一看马恩列斯的著作在其中占了多大地方,上面有多少勾划圈点,再瞧一瞧竖版线装书所占的空间和所居的位置以及上面有多少笔记心得,你就不难明白毛泽东确实是把自己的天才和热情倾注在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画作中,但他根本没有打算摆脱中国画的传统而另起炉灶自立门户。否则,那就不仅仅是在瓷砖上画画了,那简直就是直接在沙滩上画画。换言之,在毛泽东所采用的所有技法和颜料中,稍具经验的眼光不难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大量的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所特有的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历经风雨而长盛不衰的传统因素。而这其中有些传统对人性的束缚和对个性的扼杀正是如今向往和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所应警醒所应唾弃的裹脚布。装疯卖傻、不痴假癫或者美其名曰谦虚,就是这样一个丑陋的极富中国特色的传统。
老子教人是“弃圣绝智”,智商实在太高,想弃也弃不了,要绝也绝不掉,那就要“大智若愚”,揣着明白装糊涂。才华横溢的杨修不听老子的话,非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卖弄聪明,害得连在历史上以“爱才”著称的曹操都杀机四起,爱莫能助,结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反之,秦国名将王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为避主子猜忌,每每在出兵之前非要秦王给他置办良田宅院,装出一副只贪图富贵享乐的憨相。宋朝开国元勋曹彬攻打太原,破城在即却停止攻击,辅将潘美追问其故,曹彬说“此前太祖几次亲自带兵围攻太原,终不能克,现在你我一举拿下,不等于找死吗?”于是恭请御驾亲征,运筹帷幄,激励士气,然后再一鼓而破,大家齐呼“万岁英明”。这样的故事真不知道有多少,所以林语堂曾经感慨地说:“中国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傻瓜,都因为他们真癫或假癫,很讨人喜欢,很受人爱戴。”中国人最喜欢挂在家里的条幅恐怕莫过于才绝天下的郑板桥的那幅参透多少世态人生的感悟“难得糊涂”啦。所谓“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等等,早已经沉淀为无需思索,如假包换的人生智慧而代代相传,于是我们很容易地就被改造为革命的螺丝钉了。(待续)
进步是由于对骄傲的追求而来的。因为获得骄傲的最正当的途径就是在有效的可比范围内取得相对有意义的优势,这种优势的取得从客观上讲就是进步。但是如果这个进步没有得到相应的承认、赞扬和羡慕,那么在主观上也就无从骄傲,因而也就失去了进一步追求卓越的动机。不难想像,如果没有白天,就连项羽的行头最终也都会变得简陋而单调。因为在没有激励机制的地方最后必然剩下的只有平庸。人的本性就是这样,谁也不愿意白费劲,谁也不愿意做无用功。但是为了即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钱使的赞扬和羡慕,人们却愿意付出实实在在的汗水、实实在在的心血以及实实在在的金钱,这也难怪人们会称之为虚荣心。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一个人最渴求的赞扬和羡慕首先来自和他最切近的圈子,来自那些他最爱最尊敬的人,包括家人、朋友和老师。而这些也往往是最爱他的人在满足他的有形的、实在的物质的需求方面往往是尽心尽力、慷慨而大方的。相形之下,他们对他渴望肯定、鼓励和赞扬的心理需求,却经常显得过于谨慎和保守,甚至是冷漠和麻木。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虚荣心都属于一种比较卑下的情操,至少也是幼稚,根本不值得鼓励。就像小孩子无伤大雅的嘴馋一样,只是一个无可奈何的小毛病,偶尔满足一下,倒也无可厚非,可要是一味惯着它,那就不是爱,而是害了。
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也认为频繁地施予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满足,好像还有点自损人格。他们觉得应该把这些虚的和那些成条的香烟和没开瓶的白酒一起留着在必要的时候送给那些他们可能有求于他的人。也许这些虚虚实实的贡品并不太利于他老人家的身心健康,可谁叫他喜欢谁叫他就吃这套呢。要想有求必应,当然要投其所好。但是对自己所爱的人,我们就有责任为他好为他负责了。他已经好的,我们知道就行了,记着提醒他别骄傲,成绩和荣誉只能说明过去,现在还得一切从零做起。他还不够好的,我们一定要帮他挑出来,实事求是地告诉他,时时提醒他鞭策他,就算他够好了,人无完人,他对自己也应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改造自己提高自己那可是永无止境的。任何微小的缺点,任何隐藏的不足,我们都要替他明察秋毫,防微杜渐。你问我们自己做得怎么样,我们是不行了,还不是都怪小时候老师家长说得什么话都听不进去,所以现在更得严格要求他们,让他们完成我们没有完成的心愿,唉,这还不都是为了他们好。
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地按部就班地长大,每一代人都演完了自己的规定角色。只是我们无从知道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多少以及什么样的其他的可能性。直到有一天我们很偶然地碰上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例外时,才依稀想到,所有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路经,也许只是通往山顶的众多道路中的一条,而且还不一定就是最近或最好走的一条,也肯定不是风景最美的那条。明天就讲一个这种能够打开思路的中国版的天方夜谭。(待续)
从前有个四年级的小小少年比一般同学更爱说更爱动,没个老实时候,上课也不例外。自以为多才多艺,功课却不好,很不招老师喜欢。老师费尽心机利用一切机会纠正他的错误,提醒他的毛病,都无法使他进步。他的坏孩子的名声竟然变得如此之大,就连同学们的家长都禁止自己的孩子和他接触,怕跟他学坏。他开始逃学,但时间一长又耐不住一个人的寂寞。有一天他异想天开地给他敬爱的毛主席写了封信,向他老人家尽情倾诉了自己的烦恼,随信还寄去了自己的照片和画作。没有多久,中央办公厅给他的回信寄到了他们学校,信中勉励他“努力学习,注意锻炼身体,准备将来为祖国服务”。能够收到这样的信,校长坚持认为这绝不仅仅是这个少年的光荣,同时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光荣,而这个能给学校带来如此荣耀的小朋友毫无疑问地是个好孩子,将来一定会大有出息的。这一观点迅速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同,而且他们大家还一起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把这种认识传染给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也因此真得就从此变成了人见人夸的好孩子。长大以后也果然成为了知名度颇高的表演艺术家,他的名字叫王刚。关于这段经历王刚自己曾经说:“也可能我并不像他们夸得那么好,但经他们这么一说,让我在别人面前感觉到,自己就是这么好的人,那我为什么不继续下去呢?”
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王刚的老师也会像其他任何老师一样,在批评一些同学时,总要同时表扬另一些同学,而每一个班级在总会有若干坏孩子的同时,照例也会相应地有一些好孩子。人们不禁要问,老师和家长对这些好学生乖孩子的表扬和称赞为什么没有取得像对王刚那样显著的成效呢?难道说非得是浪子回头才金不换吗?是不是我们对他们过多的表扬和称赞使他们骄傲所以退步啦?
教育是用来消除被教育者的蒙昧的,但我们的教育本身实在是有许多的蒙昧有待消除。把孩子分为好孩子和坏孩子就是这蒙昧之一。它所隐含的教育理念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塑造成某一种设定的人。凡是适宜我们方便地达到这一目的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反之就是坏孩子。对坏孩子的教育就是要矫正他改造他,使之尽可能成为合格的产品。是的,产品!我们的教育很像是一条以人为原料的生产流水线,以前是要造就“共产主义接班人”,现在则是制造“考试机器”。不管是什么吧,以最终产品为指归是很容易区别谁是上等原料,谁是合格原料,谁是不可雕的朽木。要是一个根雕厂因为龙的订单最多销路最畅,就心无旁鹜地只生产龙形根雕,那是顺理成章无可非议的。因为那些不适合做龙,只适合做凤、做虎、做神仙的树根并不会因此浪费。(待续)&&&&&&
所谓废品要么是因为放错了位置,要么是因为遭遇了错误的加工。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没有拙劣的材料,只有拙劣的处理。就算是不可雕的朽木吧,它也可以在寒冷的冬夜给人以温暖和光亮,就算是糊不上墙的粪土吧,它也可以肥田养地。就算是比阿甘智商都低下的舟舟,不也能登堂入屋指挥海内外的交响乐团吗?教育从根本说就是为人的自我实现开辟更多的可能性。教育的好坏也以此为分野。
我们不否认好孩子们的成长之路是一条不仅行得通而且容量很大的路,假使孩子们的自由意志可以自由发挥作用,这条路也一样会吸引很多孩子举着旗唱着歌,跟随着一个又一个叉路口上路标的指引,沿着它攀登前进。这其中可能也有些小家伙其实并不适合走这条路,但是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称赞也能使他们跟着队伍坚持下来。但是做为没有选对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的代价,最终的相对平庸恐怕也是在所难免的。而在自由选择、充分竞争的环境下,这样的代价并不会白付,他们的前车之鉴,必然会使和他们条件相似的其他人引以为戒,提前在别的路口,选择追随其他更有利于自己的、别人已经走通的方向。在各种可能都能充分展开时,如果有需要,那么一定会有人有勇气为自己也为后人去独辟一条蹊径。先穷尽可能,再物演天择的结果,最终会使每个人都走在最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最喜欢的发展路径上,每个人都有可能以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所有潜力的方式实现自我,从而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自己实际有可能做出的最大贡献。
这种理论前景虽然比“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还遥不可及,但它至少能提醒我们:人,绝不仅仅是为某种特定的产品准备的原材料。人的价值在于他有无可限量的种种可能性,虽然他最终仅能实现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中国真正的崛起和富强最终将取决于,并且也只能取决于“人”这一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资源的真正伟力的发现和实现。
话题越扯越远,问题越说越大。大而不能解决就会流于空谈。人都老了,才慢慢体会到胡适的苦心,不再沉迷于没有现实力量做基础的理论虚构。什么这主义那主义不能切实解决一点一滴的问题,都只是虚名。重要的不是用什么锅去熬药,重要的是下在锅里的这些药一味一味的能不能对症,够不够剂量,有没有什么副作用,以及买得起买不起等。还是回到我们先前讨论的虽小但很实际的问题上来,看我们能不能进行一点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改良。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棵松,巍然屹立傲长空,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歌声高亢辽亮,穿云裂石;辞意壮怀激烈,气吞山河。响彻千家万户,唱红大江南北。只是生活中也没真见到遍地青松满天霞。有时我就想,是不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都太高不可攀,我们追求的目标都太理想化,所以才使我们的森林覆盖率依然这么低。那出类拔萃的泰山松只能以书画的形式挂在家里的墙上,就如同某些口号挂在我们的嘴上一样,而实际上与我们的成长和生活日渐隔膜疏远,日渐无关多余起来。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听上去是很合乎逻辑的,但实际上如果这个“上”,门槛太高离现实太远,我们往往会完全放弃在这方面的努力,从而使原本力所能及的“中”也失之于无形。能够在对可望不可即的“上”的追求中,一直坚持到最后得到“中”的案例其实并不多见。真要十年育树,百年育人,真要郁郁葱葱、蔚然大观,我们可能更应该从水土肥沃、气候适宜的茫茫林海中去找启迪和灵感。(待续)
国外心理学界做过无数的实验,因从无反例,早已取得共识:由于正确的行为受到奖励的动物,比由于错误的行为受到惩罚的同类,学习同样的东西要快得多,而且保持所学的东西亦远为有效得多。人也是动物,所以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人。这是一个现成的结论,直接拿来用就行了,无须再讨论。
问题是咱家的孩子咱知道,能夸的咱都已经夸了,再怎么夸,他不是那块料,麻袋片也做不成西服。没的夸你说让咱怎么夸,总不能夸他的缺点毛病错误吧,那还不反了他啦。现在这孩子那个不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管还管不过来呢,我还夸他。你那一套外国的洋玩艺搁咱这儿还真没用。咱中国自古就是棒打出孝子。
当然,没错,古今中外也真有一些顽强的生命顶着棒打的雨点,居然也长大成材了。相形之下那些从小被娇惯溺爱宠大的孩子也确实绝少有出息的。不过棒打出过孝子并不等于非棒打就出不了孝子。棒打和捧杀一样不足取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我们自己的意志以爱的名义强加给孩子,而从不肯劳神费心辩别一下,思考一下这种意志是否其实很自私,是否符合孩子自身成长发展的内在的、往往也是独特的需求,尤其是心理的需求。比如对称赞的渴求就像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的滋养一样,我们所浇的水,有多少是及时而适量的呢?甚至我们所浇的水,又有多少浇的是地方呢?王府井的树就被过往行人为表爱心用喝剩的矿泉水浇得苦不堪言,专门上电视呼吁大家高抬贵手。
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叫“边际效应递减”,说得是消费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满足,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的。比如在你很渴的时候,你喝的第一杯水给你的满足是最大的,而第二杯、第三杯等则依次递减。当你不渴了,还要你继续喝,那满足感甚至会是负数。边际效应递减是普遍规律,同样适用于赞扬。以这一规律来回头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严嵩雪中送炭的投资回报率是随后那些人云亦去的锦上添花所难以望其项背的。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二十年不间断的歌功颂德和文过饰非,居然没有因为自身的重复,随着边际效应的递减把朱厚熜腻着,反而能够使其百听不厌,百看不穿。这风吹云变,云来雨从的供给,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他那与朱厚熜年纪相近的儿子严世蕃的细心和耐心,绝不是只要肯厚黑就能做到的。
我们之所以觉得孩子没得可夸,是因为我们是大人,我们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们,我们已经有了一整套已经被我们亲身用实践检验过的,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将之奉为“真理”的,现成的、固定的、排他的条条框框,只要我们拿这些条条框框套不住他们,我们就会本能地为他们,为我们挚爱的孩子感到遗憾,着急,甚至惊慌。我们就会忙不迭地劝导告诫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在孩子纯洁无邪的眼睛里,因而也可能在并不被具体所束缚的上帝的眼睛里,世界并不是这样。&&&
有一次庄子临渊羡鱼,不胜向往地感叹:“水里的鱼多自在呀。”爱咬文嚼字的惠子听了很不以为然:“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不是自在?”庄子大名叫装粥,可不叫装浆糊,碰上这种脑筋急转弯从来不含糊:“你不是我,你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道鱼是不是自在。”这种抬杠就像所有形而上的争论一样,并没有唯一的、确定的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自命权威,做出自己的终审判决,宣布结案。就像电视里的AB剧。
在这桩公案中有一个前提是不言自明的,即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个自己的与其他个体不同的,无法被其他个体完全感知的对世界的感知。简单说,就是每个人的认知都是非常个性化的。而妙就妙在每个人形成自己个人认知的依据,在逻辑上都不比任何别人少或弱,但却往往彼此不同,甚至对立。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想一想,我们不难承认,别人与我不同自有他不同的道理。同样是道理,谁也没有权利否定谁,剥夺谁。但是由于我们就像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从来也不能真正地跳出自己的认知,常常自然而然地把认知和认知的对象混为一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忽略了别人可能和我们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的合法性。
我们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需求就是这种认知上的自我局限的证明。其实,即使我们愿意,即使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想要完全认识孩子的认识,感知孩子的感知,那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像你的画没法冒充儿童作品去参赛得奖一样。那么我们是否能在这种彼此相异的认知层面上,构造出有效的沟通和良性的互动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因为有普遍的规律在。普遍的规律从来不拒绝在特殊的场合给予我们特殊的帮助,只要我们善于理解和应用。
我们之所以没有夸奖孩子的习惯,往往是因为曾经夸了很多也不顶用。而这很可能是边际效用递减的缘故。他已经不渴了,再多的可乐也有喝不动的时候,可是为什么严世蕃提供的饮料就能让朱厚熜百喝不厌?莫非他的冰箱里除了啤酒还有牛奶、果汁、咖啡什么的,靠的是花样翻新?这么罕见的成功,使我们不敢贸然排除任何可能性,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朱厚熜无论胃口多大,他也吞不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严世蕃也只能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规律,绝不可能制造出一个反例。细心地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奥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每当虚荣心被及时而充分地满足后,就会有新的、更大、更复杂的虚荣心出现等待着新的满足。这其实也就是人进步的机制。正如惠特曼在《大路之歌》中唱的:“从任何一项成功,都产生出某种东西,使更伟大的斗争成为必要。”&&&&
“我对皇上的景仰之心,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周星驰用他那特有的、夸张而又颇具表现力的语调再三吟诵韦小宝这句经典台词,有时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拍马屁其实就是谀词如潮。就像拍岸惊涛一样,一遍又一遍,造成声势,留下泡沫;虽难有寸进而百折不挠,虽徒劳无功却乐此不疲;看似执着而痴情,其实不过是懒于探索,囿于习惯,随波逐流,聊做姿态而已。的确,拍马只是一种虚伪的爱的表达,但要想有效,它就得像真爱那样,甚至要比真爱还细致入微,体贴动人。因为真爱有时也难免流于泛泛,失于变化。所以鲁迅在《伤逝》中提出了一个很有见地的主张:“爱是要有所附丽的。”对于有所附丽的爱来说,称赞和夸奖必须落在点子上,才会使虚荣心得到真正的满足,而得到满足后的虚荣心所产生的新的虚荣心,所要求的是对他所取得的新的、与以往不同的相对优势的关注和肯定。规则不变,上场的人却变了,这就是一切游戏的生命力所在。
如果你体察不到我所做的努力的独到之处,不能把它与其他我并不以为相同的东西区分出来,并赋予它们我所期许的价值,我是不会把你引为知己的。而知己的前提往往是双方的爱好兴趣有着共同的附丽。朱厚熜入宫后十分痴迷于道教,企望长生,一门心思全在建醮和青词上。而严嵩正是以善写青词而崭露头角的。以己之长而恰能投人之所好,马屁自然拍得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只是人得有多少所长才够在生活中也如此长袖善舞,且常舞常新呢?这只是一个道理,并不是一个标准。归根到底,爱心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都必须落在实处,就像箭必须要射在靶上,才会发生效用一样。
曾经看过一段叙述一直难以忘怀。有一个老师到日本的一家幼儿园去参观,正好班里的小朋友正在画画。他们的画就像所有四五岁的儿童的画一样,五彩斑斓,光怪陆离,童稚笨拙,千奇百怪。但是阿姨在给他们做评点时,每一张都能独具慧眼地找到它的亮点,它的精彩。最后一张的画面被乱七八糟涂抹得一道一道的,毫无章法可言,完全不知所云。他的作者都紧张地低着头不敢抬眼去看自己的大作。但是阿姨却由衷地惊叹:“啊,好丰富的色彩,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幅画用了多少种颜色。”大家很认真地一起数,最后确定这幅一眼看上去毫无可取之处的作品,竟然不懈地用尽了所有能用的二十四种颜色。于是在老师的提议下,大家为这幅色彩最丰富的画热烈鼓掌。那位事先没有发现自己“天才”的作者激动得不得了。
如果我们以后再怀疑孩子先天不足、乏善可陈,或者对夸奖和赞美反应麻木,油盐不进,不识抬举,敬酒不吃吃罚酒时,请先不要那么急于去求诸批评的武器。让它们在那里摆着,丢不了。请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过去、现在、将来他都不会缺少批评和指责。即使只考虑边际效用,也让别人去指手画脚、义正辞严吧。我们还是先对照一下这位日本阿姨,再决定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为了你好”是不是那么理直气壮,那么心安理得。(待续)
中节式微,西风东渐。最有影响的洋节莫过于“圣诞节”和“情人节”。其有别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就是“送礼”,用送礼物来代表和传递心中的爱意。这两个洋节年轻人都喜欢,是因为它们是用被爱者所喜爱的方式来表达爱。谁不喜欢用玫瑰表现的浪漫,用巧克力象征的甜密。洋节越受欢迎,越说明它们在这一点上的边际效用高,进而也越说明我们在这一点上的匮乏。因为只有稀缺,才有感觉。
节日再好,不能当日子过。但是真爱应有真感觉。爱常在感觉也就应该常在。日子再平凡,生活再单调,只要我们能够给自己所爱的人一个他所喜闻乐见的爱的表达,我们也就给了他,也给了我们自己一份节日般的欢喜。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而且那最能打动人心的玫瑰,我们甚至不用花钱。因为人最渴望的是别人对他的关注,肯定、赞赏和羡慕。这些他只能从爱他的人那里得到,或者说,他以能不能得到这些来区分别人是否爱他。就像虎崽吃了狗奶会认狗做妈妈一样,人也总是有奶便是娘的。只是这奶一般并不表现为衣食住行的供给。因为物质生活超出通常需要的部分以外,是很难扩大边际效益的蕃蓠的。而心理需求却天然有着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它们才真正经常处于如饥似渴、嗷嗷待哺的状态。
如果说爱的奉献就意味着某种形式的自我牺牲,那么就让我们首先牺牲掉爱挑毛病和爱训斥人的习惯吧。这种习惯实际上也是一种自爱的形式。因为没有人肯定我们、赞赏我们,我们无从得到“自我感觉良好”以外的更多的佐证,所以对自己就不那么自信。我们不敢肯定自己的感觉是否客观,是否真像自己独自以为的那样已经取得了进步,已经变得优越。这种以人为鉴,却遭遇虚无所造成的对自我的不肯定不确定,通常是要遭到自尊心和虚荣心的强烈反弹的。既然你不主动而明确地肯定我,那么我就会本能地通过压低别人的方式,来变相地相对抬高自已。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也好,幸灾乐祸墙倒众人推也好,总之我不会默默地放弃我通过努力所得到的相对优势。只要它没有得到充分而明确的认可,我就会利用一切方便的机会和形式,不断地提醒别人,也提醒自己这种来之不易、敞帚自珍的优势的存在。出于这种目的的公正,其效用于人于己都很难被评定为积极。
据说:“上帝自己直到世界末日才打算评判人类。”对于我们所爱的人来说,逆耳的忠言有时也许真得是苦口的良药,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做严师诤友。但是,也让我们不要忘记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的名言:“任何药物是否有毒,都取决于它的剂量。”
如果说只有被接受的爱才是有意义的爱,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爱化成乳汁和密,浇灌在爱人的心田呢?试一试,他的心所充盈的营养和甜密,最终也一定会流淌到你的心头。(全文完)
关于“交往原则之二”,拉拉杂杂地写了大概有二十多篇了吧。说心里话一开始根本没想到,我会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具体问题能有这么多的话可说。就是现在都有点不敢相信。碎嘴唠叨,碟碟不休地说了这么多,甭说别人厌烦,自己都嫌罗嗦。
可是写文章的人,对自己用过心的作品,难免会像对自己的孩子,抱有一些希望。一是希望别人也会像自己这样喜欢她,二呢也盼望她能有出息,能或多或少地给人以帮助,最好世界能因为有她而会有所不同。而作品也的确会像孩子一样,很可能带给你的是失望。尤其在第二点上。至少我的这篇文章看起来是这样。
好在文章和孩子还是有一点不一样的,那就是写文章不用计划生育,只要你养得起,你尽可去当多产作家。据说所谓多产作家是会著作等身的。当然也得小心,多产的同时还要注意优产。否则难保有人不把你的著作等身,说成是大便等身,那可是很容易被人联想到饭桶的。
心怀这种敬畏之心,我又重读了戴尔·卡内基《人性的弱点》的相关章节。他的著作如他所愿,改变了千千万万的人,其中也包括我。我就是看了他的这本书,利用了一些他搜集提供的资料,才写成这些文章的。当我对自己文章所具有的说服力不敢太乐观时,重温他的写法,是很容易对照出自己的不足的。
卡内基的雄辩在于他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而又极具说服力的个案。下面摘录一些我未曾引用过的原文,做为自己这篇文章的一个附录。
1、每一个部长、讲师和公众演讲者都深深体会到那滔滔不绝地向听众讲了半天而收不到哪怕一声赞许的评论的诅丧。适用于专业人员的道理亦加倍地适用于办公室、商店和工厂的工作人员,以及我们的家人和朋友。
2、几年前有一项关于妻子出走问题的研究结果问世,你猜一猜所发现的妻子出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原来是“缺乏赞赏”。我敢打赌,关于丈夫出走如果也做一项同样的研究的话,结果亦不外如此。我们往往把我们的配偶的一切过份视为理所当然了,以至我们从来没有让他们知道我们是如何掀赏他们。
3、我认识这样一些人,对他们来说,如果让他们的家人或雇员连续六天不吃东西的话,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在犯罪,但是他们却会一连六天、六个星期,有时甚至六年,不让人们得到他们几乎像渴望食物一样渴望得到的称赞。
阿尔费莱德·伦特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演员之一,他说:“我所最需要的莫过于滋养自己的自尊。”
我们滋养我们的子女,朋友和雇员的肌体,但我们却是何等难得地滋养他们的自尊。我们向他们提供烤牛肉和马铃著以培养精力,但是我们却忽视了给予他们誉美之辞,而这是会像晨星的仙乐一样在他们的记忆中终年回荡的。
几年前底特律的一位教师请斯蒂维·莫里斯帮她找一只在教室里不知去向的白鼠。你瞧,她称赞了大自然赋予史蒂维一些这间屋子里其他人所不具备的禀赋。大自然赋予史蒂维一双听觉极为灵敏的耳朵以补偿他失明的眼睛。但这确实是破天荒第一次有人向史蒂维表示对他奇异的耳朵的称赞。史蒂维说这次称赞行为是一个新的生命的开端。现在,几年过去了,他发展了他在听觉方面的才华,并且以史蒂维·温德的艺名成为七十年代最伟大的通俗歌手和歌曲作家之一。(“电话诉真情&
I just call to say I love you” 就是他的代表作,我非常喜欢。“温德”中文义为奇迹。)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天方夜谭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