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国际象棋教程拍照下去可以教的

欢迎访问红安县红四方面军研究中心 官方网站!
欢迎访问红安县红四方面军研究中心 官方网站!
欢迎访问红安县红四方面军研究中心 官方网站!
纪念秦基伟同志诞辰100周年(14.11)
& 您当前的位置:&>&
&&&&&& 一、生平简介
& &&&&秦基伟&&&[~]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镇秦罗庄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经理处监护连排长,总部手枪营连长,少共国际团连长,警卫团团长,红三十一军第二七四团团长。1935年任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部补充师师长。1936年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第四局参谋。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秦赖游击支队司令员。1939年起任晋冀豫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第一二九师新编第十一旅副旅长。1941年任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中共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司令员。1947年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十五军军长。率部参加了邯郸、郑州、淮海、渡江、广东、广西、西南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长。1951年任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十五军军长。1953年起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起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73年任成都军区司令员。1975年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8年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
&&&&&&&&二、主要经历
&&&&&&&&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秦罗庄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排长、连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1933年至1935年,先后担任红四方面军总部警卫团团长、红三十一军二七四团团长、四方面军补充师师长、后方梯队梯队长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三次爬雪山过草地,走过了极其艰难的历程。1936年10月随部西渡黄河作战。在西路军孤军奋战终致失利,临泽县城陷入重围的紧要关头,临危受命担任临泽城防总指挥,率部与数十倍之敌血战三昼夜,成功突围。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组织派遣,单枪匹马奔赴山西太谷地区组织游击武装。半年内组织发展起5000多人的抗日队伍,组建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太行山区第一支抗日游击武装&秦赖支队&,任支队司令员。支队成立后,在正太路以南、同蒲路以东开辟了17个县、100多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地方民主政权,配合主力先后粉碎了日寇的&六路围攻&和&九路围攻&。1938年4月起先后任晋冀豫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军区参谋处长、新编第十一旅副旅长等职,率部参加了磁武涉林战役和百团大战。1941年3月任太行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兼中共地委书记,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封锁&、反&蚕食&斗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初任太行军区司令员,率部出击平汉线,两月内连克赞皇、高邑等多个县城,并在友军配合下攻克战略重镇邢台、邯郸,为平汉战役创造了条件。1947年8月奉命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任司令员。1949年该纵队改称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后,任军长。率部先后参加了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等战略决战。
1951年,他主动请缨,率部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入朝即参加了第五次战役,从&三八线&一直打到汉江北岸,歼敌9000余人。随后,在芝浦里阻击战中,指挥部队与疯狂反扑之敌殊死激战,顽强坚守阵地十昼夜,击落击伤美机83架,出色完成了掩护东线主力兵团回撤的任务。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为此特别致电表彰,全军荣立集体功一次。1952年10月,美军以重兵向十五军防御的上甘岭阵地持续发起猛烈攻势,战斗空前惨烈。根据志愿军总部命令,秦基伟直接指挥十五军和随后参战的十二军一部,在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幅内,与6万之敌浴血奋战43昼夜,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歼敌2.5万余人,取得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大捷,彻底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坑道坚守反击战的光辉范例,打出了军威国威。1953年6月回国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1953年起,先后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兼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1973年恢复工作后,先后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第一政委、司令员等职。成功领导组织了影响深远的华北军事大演习、建国35周年国庆大阅兵等重大历史标志性活动,为人民解放军战斗力提升和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1988年当选为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任国防部长。是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二级国旗勋章两枚。
1997年2月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三、纪念文章&
永恒的丰碑& 不朽的情怀
&红安县将军文化研究会
红安县红四方面军研究中心
今年11月16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双全、功勋卓著的开国名将,解放军第十五军首任军长秦基伟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秦基伟将军是英雄红安人民的杰出代表和优秀儿子。,是一个世纪的跨越,对于红安家乡人民来说则是一个世纪的牵挂和思念。在秦基伟将军百年诞辰的时候,我们缅怀他为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回忆他对家乡建设和发展的关心、操劳以及他对家乡父老乡亲的亲切关怀,追思和学习他的优秀的品格和崇高的风范,更加激起我们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思念之情。
铁血铸丹心
革命战争年代,秦基伟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百炼成钢的一代军中名将,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改变不了他对党的坚定信念。
1927的秋天,黄安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少年秦基伟他也坚决要求参加。乡邻们好心地对他说:闹革命不是儿戏,是要杀头的,你一个娃娃不怕吗?他拍着胸脯回答:&我就是不怕死,我就是要和穷人一起闹革命! &不满14岁的秦基伟扛着一竿红缨枪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不满16岁的秦基伟领着本村7个小伙伴跑到檀村岗,参加了红军。
&&&&  1932年8月,在战斗中秦基伟身负重伤,右臂严重骨折,被送进野战医院,他的伤久治不愈。
&&&&  10月初,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开始西征转移。在部队临出发之前,秦基伟也突然接到两个小元宝,要他到老乡家养伤。他难过极了!心想:自己是个受苦的农民儿子,好不容易才当上了红军,决心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为穷人打天下,现在怎么能就这样离开自己的队伍呢? 他暗下决心:&就是死也不离开红军!&他趁部队匆匆开拔之际,不声不吭,悄悄尾随在部队的后头。一个月后,部队要过秦岭,必须再疏散隐蔽一些重伤员。这时,秦基伟的右臂严重红肿,伤口化浓,自理生活已非常困难。部队首长再一次动员他留下,并决定把他安置到当地一座寺庙里养伤。他还是那句话:&我死也不离开红军! 就是爬也要爬过秦岭去!& 就这样,他右臂吊着绷带,跟随部队行军7天7夜,爬过了海拔2000米至3000米的9座大山,终于越过秦岭进入关中。部队在关中没有站住脚,秦基伟又以超人的毅力随部队第二次翻越了秦岭。这时,他的伤口已经全部溃烂,人也骨瘦如柴,可他的内心却为跟上了革命的队伍没掉队而高兴和自豪。
1934年10月,秦基伟任红三十一军二七四团团长。第二年春,在&肃反&扩大化中,秦基伟蒙受不白之冤,被免去团长职务,调到方面军总参谋部做训练参谋工作,但他不计较。他心里只一个信念:&只要能让我干革命,当红军,干什么工作都行。& 半年后,他的问题终于水落石出。他被任命为补充师师长。
1936年10月,秦基伟随红军西路军西渡黄河作战,在总部协助供给部长郑义斋指挥后勤系统。次年1月,马家军集中五个多团的兵力,围攻临泽城。城内驻守的是后勤系统,情况十分危急。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秦基伟挺身而出,担任城防总指挥。他率部与数十倍之敌血战三个昼夜,率部成功突围。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组织派遣,单枪匹马奔赴山西太谷地区组织游击武装。半年内组织发展起5000多人的抗日队伍,组建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太行山区第一支抗日游击武装&秦赖支队&,任支队司令员,开辟了17个县、100多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威名传遍太行山区。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太行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军长。率部先后参加了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等战略决战。&
&&&&&&&&&&&&&&&&&&&&&&&&&&&&&&&&& &
神勇扬军威
1951年3月,秦基伟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十五军军长,率部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
1952年4月,十五军奉命开赴前沿阵地,接防朝鲜中部的平(康)、金(化)、淮(阳)地区,被称为&铁三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52年10月中旬,正值美国大选和联合国大会前夕, 美国为改变他们在朝鲜战场和谈判桌上的被动困境,竟调集重兵发动了所谓&金化攻势&,妄图一举占领&铁三角&,突破中部防线。
10月14日凌晨三点,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在美第8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疯狂的进攻中拉开了大幕。
在我军阵地内,平均每秒落弹6发,终日落弹达30万余发,飞机投弹500余枚,陈地上空硝烟弥漫,尘土飞扬,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在战役进行到第七天时,15军就伤亡3200人,歼敌7000人,有的连只剩几个人。这时三兵团代司令员的王近山打电话给秦基伟:&老秦,15军打到这个地步,已到极限了。现在有两条路:一是打,二是撤。由你选择&。秦基伟回答:&王司令信不过15军?目前整个朝鲜的仗都集中在上甘岭打,这是15军的光荣,从前几天情况看,范佛里特底气也不过如此,我的意见坚持打下去!&
从激战的第一天开始,在长达43个昼夜的攻防争夺战中,敌人向上甘岭两个高地,共计投入兵力 6万余人,以及大批的坦克、飞机和大炮。几个山头几乎削低了两米,山上的石头被炸成了一米厚的粉末。我志愿军15军和12军一部在秦基伟的指挥下,打退敌人疯狂进攻900余次,共毙伤俘敌2.5万人。我军阵地屹立未动,被誉为&突不破的防线&。
上甘岭大捷,加速了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失败进程,打得骄横一时的美国代表再次在板门店谈判桌旁低下头来。我《人民日报》的社论指出:上甘岭战役的辉煌胜利,&对于全世界人民反对美国侵略,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无疑是一个巨大贡献。&&&&
上甘岭大战两个月后,范佛里特被召回国,随即被解职退役了。有人说:范佛里特是&栽&在上甘岭上。
上甘岭战役,面对世界最为强大、武装最为精良的美国为首的军队的疯狂进攻,秦基伟以一个军事家的气魄、胆略、意志和智慧最终以完胜而告终,他创造了我军历史上最成功、最精彩、最著名的大规模长期阵地防御作战的光辉范例,扬我国威军威。 秦基伟回国后还受到毛主席的单独接见。
忠诚擎国柱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秦基伟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呕心沥血,勤奋工作,是治党、治国、治军的杰出英才。
建国后,秦基伟历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兼书记处书记,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第一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防部部长,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勋章一枚、二级国旗勋章两枚。
1981年秋,秦基伟成功地组织了著名的华北大演习。 1984年国庆35周大阅兵,秦基伟担任阅兵总指挥。1988年4月 秦基伟当选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他积极参与军队和国防建设大政方针的制定。 1993年3月,秦基伟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他注重调查研究,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倾听群众意见,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作出了贡献。
殷殷桑梓情
秦基伟将军不仅是一名威名赫赫的战将,同时也是一位乡情浓厚的长者。新中国成立后,他虽然身居高位,工作繁忙,但一直与故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还两次回乡看望父老乡亲,为红安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满腔乡情。
建国后,他先后两次回家乡红安视察,走村串户,问寒问暖,为红安的发展倾注了满腔乡情。我们不会忘记,1957年8月,他回老家秦罗庄看望乡亲们,掏出身上仅有的48元5角钱为乡亲们买来一套锣鼓家艺;他关心家乡孩子上学读书,与夫人唐贤美带领子女为家乡学校建设捐款,购买书包、课桌、电脑和电视机;他更是把家乡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时时挂在心上,八十年代初,得知红安农村有很多农民患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他心里十分难过,当即报告徐向前元帅和国家卫生部。后经中央军委批准,派出了以白求恩医院著名教授为骨干的北京军区医疗队,到红安为贫困山区农民免费治病,并向当地赠送了大批医疗器械和药品。我们不会忘记,他为了家乡农业生产机械化四处求援争取计划,帮助红安买来拖拉机和第一批汽车;我们更不会忘记,将军为家乡唯一的龙头企业&&红安卷烟厂的生存和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八十年代初,红安卷烟厂是老区红安唯一的重要经济来源,当时国家整顿烟草行业,属关停的对象。为此,红安县委、县政府到北京向将军求援,得到将军的鼎力支持。他亲自找到国务院领导恳切地说:&红安那个地方穷得叮当响,就这么一个稍微能赚钱的厂,全县干部群众都望着它,请你们如论如何要帮一把。&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被将军对老区群众的真挚之情所感动,表示应该予以照顾。后经将军多方求援烟厂得以保留。当家乡人民感谢他为红安的经济建设费尽心血时,他却坦然一笑,说:&为老区办事,是我应尽的责任!&
1995年2月14日,他抱病接见前去看望他的红安县委负责同志,他深情地说:&我有两句话赠给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一句是不忘记过去,一句是不满足现在。&他解释道:&不忘记过去&,是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牢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对红安人民的革命历史和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要宣传好,学习好,继承好,发扬好;&不满足现在&,就是说红安在改革开放以来,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对这些成就不要沾沾自喜,要奋发图强,更上一层楼。他的著名赠言,至今仍深深地铭刻在故乡红安广大干部群众的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拼搏,再创辉煌。
家乡人民对秦基伟将军无比热爱和思念,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深情厚意。现在我们告慰将军:红安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发展实绩。2011、2012年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称号,2013年在全省Ⅲ类县市考核中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单位&,被省委李鸿忠书记鼓励为&黄冈跨越发展的代表作&。
秦基伟将军永远活在家乡人民心中!
办好家乡烟厂  告慰将军英灵 
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安卷烟厂
1989年5月10日,国防部长秦基伟上将视察红安卷烟厂&。
红安卷烟厂厂长方战先在文献片《秦基伟》首映式仪式上
&在红安这块以出将军而驰名中外的红土地上,传颂着许多将军与故乡的深情故事,似窖藏的醇酒越品越香,像穿越岁月的长风,一路浩荡,发出习习的声响。
秦基伟将军与故乡红安卷烟厂的故事便是一首回味悠长的经典之歌。
那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地全面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贫瘠的农业小县红安兴起了筹资建厂办工业的经济举措。30余名热血沸腾的返城知青说干就干,敲敲打打,柴烧锅蒸,制造出了卷烟,赢回了钱,星星火光点燃了老区红安人民摆脱贫困的希望。就在全县上下准备大干快上时,1982年5月,国家整顿烟草行业生产经营秩序,关闭计划外小卷烟厂的政策出台了。小小红安县卷烟厂眼看就要被关停,只有纳入国家计划才能规避风险。为了争取纳入国家计划,县委县政府研究,专人负责跑地区及省经委、省计委等10多个相关委办,要求保留红安县卷烟厂,大多数单位认为保留难度相当大。县委县政府不得不把唯一希望寄托在进京找老首长身上。首先想到了找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因为秦司令员乐意为红安建设说话,出力,县里每次找他,他都没有推脱,还欣然答应。1982年7月下旬,红安县县长带队,上北京,找到了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向其述说家乡财政之困难,每年都需要国家补贴。要是能把卷烟厂办起来,就能实现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就可以不向国家伸手要钱。其实述说者自己心里都在打鼓,国务院发文明摆在那里,再说很多地方建厂早规模大的卷烟厂都要砍,红安县卷烟厂现有条件落后,规模小,产品差,想保留下来的希望近乎渺茫。司令员神色凝重,目光深邃,思绪飞回了鄂豫皖苏区根据地,看到了七里坪的山山水水,田畈村庄,那是家乡故园,深及血脉的故土,赤子怎能忘!老区为中国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如今工业匮乏,经济困难,乡亲们还在受穷,办好卷烟厂,不向国家伸手,那就好啊!望着家乡代表渴盼富裕的眼神,他一如既往没有推辞,答应与有关单位商量,看能否从扶持革命老区建设出发,尽可能保留红安县卷烟厂。司令员亲自打电话找了当时分管经济工作的姚依林副总理,又找了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张劲夫在报告上签意见,请秦司令员在方便的时候,跟湖北省委打个招呼。司令员正好碰到省里主要领导在北京开中央全会,便单独找了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要他答应将红安县卷烟厂往上报。因为有了司令员的鼎力支持和直接关怀,红安县卷烟厂终于在1983年5月被国务院发文批准列入国家计划,确立了生产经营的合法地位。红安卷烟厂沐浴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团结进取,发奋图强,工厂面貌日新月异,生产经营业绩不断攀升。因为有了卷烟厂,1987年,红安县摘掉了吃国家财政补贴的帽子。1988年,卷烟厂实现产值、销售收入双过亿,成为黄冈地区首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县纳税先进单位。
1989年5月10日,这是红安卷烟厂写进厂史的一个喜庆日子。国防部长秦基伟上将回到了阔别二十余年的家乡红安。将军荣归故里,要去的地方很多,却在万忙之中,特地安排一天时间,点名要到卷烟厂去看看。秦基伟将军要来卷烟厂视察的消息激动了一千二百余名红烟干部职工,大家都以亲眼一睹将军风采而引以为幸。卷烟厂以朴素而隆重的方式迎接亲人。将军来了,一身戎装,威武逼人,将军春风满面,脚步稳健,到车间观看卷烟生产过程,看的那样认真;到机关询问企业生产、原料供应、市场销售、工人技术培训等情况,了解的是那样详细。他双手捧着&龙乡&牌卷烟看了又看,闻了又闻,要求卷烟厂努力提高质量,加快技术进步,创名牌,保名牌,扩大销售市场,为国家、为地方多作贡献,给予卷烟厂干部职工莫大的鼓舞,极大地提高了红烟干部职工的创业信心。
转年到了90年代,为求发展,红安卷烟厂拉开了高起点、高速度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的&八五&技改大幕,决定引进英国莫林斯公司生产的&超九&卷接机组和意大利GD公司生产的GD X1包装机组。1992年,为申报立项,红安县有关领导与卷烟厂领导一同赴京,又去请求时任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秦基伟上将支持。将军听完卷烟厂技术改造的可行性陈述后,语重心长地说:&搞企业,不注重科技进步,就没有后劲,没有发展前途。你们搞技改,我支持!&将军亲手将立项报告转呈给国务院副总理朱F基,项目得到了第一批安排引进。
技改投入需要大笔资金,当时大额度贷款县一级没有计划。1993年,县经委与卷烟厂工作人员又上北京,再次恳求秦基伟将军帮助,将军把报告转给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李行长指示湖北省工行,给卷烟厂点贷300万元。
1994年,红安卷烟厂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大力发展硬盒翻盖卷烟,急需引进英国莫林斯公司卷接机组。红安县委三位领导同卷烟厂领导再上北京报项目,再次去找已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的秦基伟。年届八十的将军在家中详细地询问了卷烟厂先期引进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投入产出情况,端详着从卷烟厂带去的&将军城&牌香烟,肯定了红安卷烟厂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依靠优质品牌拓市场,依靠职工素质强实力、依靠科学管理增效益的&四靠&经营思想,并就企业的技术改造作了&一要量力而行,二要积极先进,三要常抓不懈&的重要指示。当得知卷烟厂已连年为全县提供了70%以上的财政收入时,将军显得特别高兴,和蔼可亲地对卷烟厂领导说:&你们干得不错啊,为家乡人民立了大功。看来红安全县的财政吃的就是你们的一碗饭,你们端起的是全县人民的饭碗,这个担子重得很呐!卷烟厂只能搞好,可千万泼不得啊!&这次,将军在立项报告上签了字,批转给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很快,国家局批准了红安卷烟厂进口帕希姆卷接机组一套。就是这次,将军即兴在三尺鲜纸上题赠书法一幅:红安卷烟厂 秦基伟题,墨宝后来做成鎏金铜字,镶挂在红安卷烟厂大门的大理石碑上,至今仍用。
1997年2月2日,敬爱的秦基伟将军在北京与世长辞,走完了82岁戎马生涯的战斗历程。伟人长眠驾鹤去,耳畔犹响嘱托声。18日,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红安卷烟厂主要领导一道到北京参加了将军的追悼会,最后送别这位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大别山的优秀儿子,为家乡红安的建设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亲人,还到将军家中看望其夫人唐贤美。这一天,红安卷烟厂召开了深切悼念秦基伟同志座谈会,缅怀将军一生的丰功伟绩。内刊《红烟报》以专版刊发悼念文章《永远铭记将军的嘱托》。 
1998年10月30日,红安父老乡亲佩带白花,用低沉绵延的礼炮迎回了将军的骨灰,将军叶落归根,安息在黄麻起义暨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后面稞子山的墓区,这里苍松翠柏,鲜花常开。
世纪更替,时光的脚步匆匆向前,精神的光辉却传递岁月恒久的温暖。将军的故乡情并没有因为将军的逝世而终结,将军的儿子秦卫江继承父辈遗志,继续关注家乡的发展与变化。这位青年时期在红安上山下乡、入党的军人对故乡情有独钟。2004年清明节,秦卫江少将携家人回故乡为父亲扫墓,抽出时间与红安卷烟厂厂长见面。在花园宾馆,他紧紧握着卷烟厂厂长的手说:卷烟厂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啊,希望卷烟厂越办越红火!你们若有什么困难,我能帮上忙的话,愿意尽力帮助。乃至在他成为中将后,一如既往牵挂着卷烟厂,每次见到红安县的领导时,总忘不了了解卷烟厂的发展情况,其赤子之心拳拳之情令人感动。
卷烟厂始终不会忘记曾经在困难时期鼎力相助,支持卷烟厂生存和发展的秦基伟将军。在新世纪里,中国烟草坚持&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的原则,实施组织结构大调整,行业改革大发展,以求立于世界烟草强国,湖北烟草卷烟工业率先形成了一体化、集团化的格局。2003年,红安卷烟厂成功联合重组于行业36家重点企业之一的武汉烟草(集团)有限公司,随后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并与时俱进,争先创优,走出了一条创新、优质、高效的特色之路。2004年10月,在北京出差的武烟集团红安卷烟厂厂长前去拜望秦基伟将军夫人。在会客厅,秦基伟将军的大幅遗像挂在墙的正中,依旧神采奕奕,就像没有离去。厂长向将军致敬默哀,回忆将军生前为红安卷烟厂立下的汗马功劳。夫人客气道:&为老区做点事是应该的,将军从来就没有认为不应该。过去这么多年了,你们还记着这份情,怀念着将军,令人感动。&厂长向将军夫人汇报了红安卷烟厂改革重组历程,并展望未来光明前景,夫人听的很认真,寄希望卷烟厂在新时期发展得更好,为家乡经济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来到了21世纪的第14个年头。可以告慰将军英灵的是,红安卷烟厂从2003年重组以后,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尽管企业的生产经营性质、机构和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但实现了涅再生。卷烟厂在风云际会的接力赛中,牢记将军&红安卷烟厂千万泼不得&的教诲,在各级政府和行业的领导与关怀下,顺时应势,抢抓机遇,战险滩,斗风浪,在改革的浩浩洪流中把手中的饭碗端的平平稳稳。近几年,厂主要生产设备经过上级批准全部更新,生产能力相对重组前增加了一倍,各种辅助设施相应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2014年上缴国家税金预计可达9个多亿,是联合重组前的5倍多。始终保持地方财政&台柱&的地位,扛起了红安领军工业经济的旗帜。今天红安卷烟厂站在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高度,为做精做优做强做长企业,促改革,强管理,增效益,向一流的现代化企业目标迈进,正不断创造出骄人的业绩,回报将军和红安人民的重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一代代红安人心中,秦基伟将军音容宛在;在一代代红烟人心中,秦基伟将军的关怀与嘱托永志不忘。
&耕读传家 文武报国
&&谨此纪念秦基伟将军百年诞辰
&(新洲 &朱明来)
鸦片战争百余年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签订了大量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外国人把中国人轻蔑称作&东亚病夫&。直到抗美援朝胜利,尤其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中国军队才真正得到了世界的尊重,从而保证了新中国六十余年的和平局面和改革开放的基础,上甘岭战役从此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岁月的列车碾走了昔日的硝烟,但它湮没不了英雄的壮举和中国军人的功绩,上甘岭战役的主将秦基伟,从此成为一位名震世界的威猛神将。
但令人尤其美军不解的是,这位将军,竟然是从大别山走出来的一位农民。
一、热爱劳动、勤于耕种的秦基伟
秦基伟是一位轰轰烈烈的战将,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1914年11月16日,秦基伟出生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区秦罗庄。父亲秦辉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除了种田,还会一点篾匠手艺。家里还有一个终身未娶的伯父,同父亲相比,伯父是一个更地道的农民,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
&由于生性好动,秦基伟上学不到一年就休学了,随之便跟随伯父下田干活,其时还不到十岁。但没过多久,农活一套便基本掌握下来,耕田耙地,插秧施肥,渐渐得心应手。伯父很喜欢他,觉得秦基伟热爱劳动这一点很想他。庄稼人衡量一个孩子低劣优秀的标准,多数看这个孩子是否热爱劳动,劳动得怎样。这一点,秦基伟得到了乡亲们的赞赏。从此,热爱劳动、勤于耕种贯穿了秦基伟的一生。
&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时期,还是和平遭贬的年代,秦基伟都保持了这一习性。
&百团大战后,鬼子对太行山根据地疯狂扫荡,这一时期是根据地最艰苦时期。
&整个太行山区还开展了开荒运动。军分区司令员秦基伟一次能砍150多斤柴火,挑上能跑50多里路,在分区机关是第一名。参谋干事,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把柴火交给伙房,一分钱一斤,司令员和战士都一样,没有一点特殊化。他还几次带领警卫员到黄北坪的河沟里搬石头,摸鱼捉虾。上级要求部队帮群众搞生产,秦基伟也是首当其冲,挑大粪比参谋干事都挑得多,不亚于农民把式。
&&1958年,总部号召领导和机关下连当兵,秦基伟积极响应,到十四军下连队当兵。那时他40多岁,正值壮年。修水库,他挑土比年轻的参谋干事们挑得都多,而且走起来飞快,别人撵不上。
文革时期,秦基伟被剥夺政治权利,发配到洞庭湖畔的西湖农场参加劳动。
西湖农场的劳动量是很大的,秦基伟虽分在种菜班,但农忙时照样参加大田劳动,而且他这个50多岁的人的劳动任务一点不比战士少。在菜地,有时他一天要挑30多担大粪。双抢时,割了稻子又插秧,早上打着电筒出工,晚上打着电筒收工,再苦再累,他也坚持下来了。
由于自幼就劳动,秦基伟在农场称得上是劳动的全把式,他会犁田,会双手扯秧,这些让战士们称奇不已。在种菜上,秦基伟也比他们高几着。他干事一向认真,菜种几时下地、几时出苗,菜苗几时移栽、几时施肥,他都有记载,还不断琢磨,因此菜总是长得很好。结果竟然种出了一个37斤重的大冬瓜,照了像参加展览。
& 他把战士们当作小兄弟,有的战士不会缝被子,补衣服,他都主动帮他们做。
& 后来转到364医院休息,该医院位于地名叫灰汤的农村。一些需要的东西买不到,秦基伟从小学会的一些生活本领这时又派上用场。他用木头、铁丝自制衣服架,用泥土捏插熏香的插座,用多余的馒头发酵后做酱,做成的黄酱成了这几家炒回锅肉、酱爆肉的好佐料。
有人问他这么大的官,来这里生活这样苦,劳动这样重,为什么还这么乐观?秦基伟总是说:我是劳动人民出身,从小就喜欢劳动,参加红军是为了穷人翻身求解放,不是为了当官,现在来劳动,有什么不乐观的。
一代名将秦基伟,始终保持着热爱劳动、勤于耕种的农民本色。这是他不忘农民根本的表现,也是他在任何艰难困苦条件下保持乐观心态的重要原因。
秦基伟虽然自始至终保持了农民的优良品性,但他绝不仅仅是个普通农民,13岁参加了黄麻起义,15岁正式加入红军,几十年戎马倥偬,锻造成农民将军。
二、不畏艰苦、意志顽强的秦基伟
&秦基伟中农出身,家境比很多贫农出身的将军虽要好些,但像他这样十二岁就家破人亡而独立谋生的就不多见了,苦难造就了他不畏艰苦、意志顽强的个性。
&将军回想起来自己都难相信:一连串打击下,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孤独一人,居然活下来了,而且独自担起了一个家庭的全部责任。这对自己既是沉重的打击,也是一次很大的磨练。苦难打不垮人,却能造就人,使我意志得到了很大的磨练。
&中国农民是社会最底层,以吃苦耐劳著称,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军队更是如此,不管革命处于低潮还是高潮,无论是生活还是作战,都能不畏艰苦、咬牙坚持。
秦基伟参军前被敌追捕,他选个荒岗坟地倒头就睡;参军后经受严格的甚至有军阀作风的军训;受伤后忍痛挨饿跟着大部队走到四川,西征路上顶风冒雪、克服险阻翻越大巴山、折多山和祁连山,抗战最艰苦时自食其力,称为咬牙干部。
&作为军人,最能体现顽强意志的还是作战。一般而言,防御战更能检验部队尤其首长的意志。秦基伟不畏艰苦、意志顽强,主要体现在几个经典防御作战上。
&其一、苦战临泽。1937年1月21日,马家军五个多团围攻临泽城,城内红军仅一个警卫连,其余均为供给部、卫生部的机关干部和勤杂人员,女同志居多。力量如此悬殊,秦基伟临危受命担任守城总指挥,鏖战了三昼夜,后成功突围,电影《惊沙》鲜活刻画了该战斗。
&其二、阻击芝浦里。五次战役后期,为打破敌军切割我东线大军退路的企图,十五军死守芝浦里七到十天,号召部队&忍受艰苦,克服困难,誓与阵地共存亡&,坚决顶住敌人的进攻。几乎所有阵地战打到最后都成了白刃战,最终完成了任务。
&最能体现秦基伟不畏艰苦、意志顽强的铁血个性的是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美军集中了16个炮兵营的300门大炮、40架飞机和120辆坦克,进攻上甘岭两个高地。十五军阵地内,平均每秒钟落炮弹六发,终日落弹达30万余发,飞机投炸弹500余枚,每平方米土地上要承受76枚炸弹。整个战役&联合国军&向两个小山头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炸弹。阵地上空硝烟弥漫,日月无光,山头的岩石竟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随手抓一把沙土,有一半是铁屑、弹壳。血肉横飞场面司空见惯,双方伤亡惨重,志愿军伤亡率在20%以上,&联合国军&伤亡率在40%以上;美军战争中最高伤亡率的太平洋硫璜岛战役,不过32.6%。&
秦基伟说:&上甘岭战役是我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将军以前血战河西走廊、太行抗日、逐鹿中原、淮海大战等无数硬仗、恶仗、血仗,相比较都已不在话下。
就是在这种物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形势下,秦基伟仍然咬牙坚持下来了。他对坚守上甘岭的崔建功师长说:&十五军流血不流泪,伤亡再大,也要打下去。&
战斗最激烈之时,《亮剑》中的李云龙原型、以战斗作风勇猛、敢打硬仗狠仗恶仗而著称的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也有点踌躇了,给他打电话,说了一个活话:&现在有两个方案,一是打,二是撤。&表面是让他选择,实际是逼他下决心。
志司和兵团不断打电话询问情况,探探他的口气,看看十五军还有多大决心。
秦基伟说:我们困难,敌人更困难,这时就要较量胆魄和意志。我们咬咬牙,再挺一挺,敌人比不了这个硬劲,上甘岭打胜了,能把美军士气打下去一大截。
将军说此话是有底气的,敌军单日发射30万发炮弹,十五军都能咬牙挺住;我军总共发射40万发炮弹,美军老爷兵竟说:&打炮像下雨,连小石头也躲不过。&
军事专家戴旭总结:上甘岭是钢铁和意志的较量,老天把最有利的物质条件给了美方,把最艰苦的部分留给了中方,以此激发和探测人类精神和意志的极限。
美国院校在选择军队课题时,也把上甘岭战役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战后范佛里特来红安探询:这些农民将军是如何战胜他们这些军校科班生的呢?
三、勤奋学习、虚心求知的秦基伟
大别山的农民将军虽然大多没上过学,但他们并非没有文化,更非不学无术。
秦基伟虽然自幼聪慧,但因生性好动,不爱读书,上学一年不到即辍学务农,
促其转变的竟是一次电话洋相。秦基伟任总部警卫团长,竟不知道电话为何物,因此被总供给部长郑义斋笑话,思想受到了震动,知道了知识重要而热爱学习。
&刚开始是学习战争武器和基本手段。秦基伟只要再去总部,就有意识地往参谋处跑,去看新装备,学新武器,看地图,学地形学。1934年,秦基伟调到方面军总部任参谋,先后当过侦查、通讯、训练、作战、管理参谋,受到的训练是全面的,基本上掌握了司令部的全部业务。秦基伟后来感概:当参谋这一阶段,我受益匪浅,为我以后的军事指挥生涯,做了比较厚实的技术准备。(秦基伟回忆录第57页,下同)
战争武器和基本手段的学习相对简便,这些方面操作性强,即便不识字也能在实践中尝试学会,但想要提高档次,必须要有基本文化知识,起码要能识字。
抗战全面爆发后,秦基伟被政委张浩命令去太谷独立发展抗日武装,太谷县有一支抗日人民武装自卫队,大部分是中学生,秦基伟虽是老红军,有实战经验,但缺乏文化基础,领导他们是不小挑战,于是,秦基伟开始了学文化,写日记。
首要问题就是解决识字,&我学会了查四角号码字典,凡是遇到不认识的字,我都要查个明白。经我翻破的字典有两三本。我最初的日记也拿给有文化的同志看,请他们帮我找错别字,找出后我再查字典加深记忆。&(秦基伟回忆录第94页)在最紧张的环境里,他也没有放弃学习,记日记坚持不断。警卫员挎包里背上日记,每晚睡觉前,便把日记本送上来,在老百姓家里炕桌上,借着油灯,一条二条,一件事两件事,原封不动地记下来(第116页)。他让警卫员走到哪里,把日记本带到哪里,每天晚上把日记本放桌上,督促他记。即使在上甘岭战役这么紧张的战斗中,他也没中断写日记。摘自夏莉娜《秦基伟:铮铮铁骨与寸寸柔肠》)
秦基伟终身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并受益匪浅,只要有空,他就把内心感受记下来,记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析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总结的过程。那些人和事,那些突如其来的敌情,全在头脑翻滚过滤,帮他理清思路,正确判断。(380页)
以后,日记由原来的单纯记录,发展到对事物的思考、见解,后来又发展到总结经验教训,有时也抒发一点感情。在组织领导地方武装建设的同时,我比较注意对细节事物的思考,尤其注重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116页)
在记日记的基础上,秦基伟广泛涉猎近乎饥不择食,学讲话、学文体、学谈判、学上级指示;抓住机会向文化人学习,向上级首长学习,向兄弟部队学习&&
大别山有句谚语:路多踩不死草。不分主次乱学一气,有可能喧宾夺主甚至玩物丧志。秦基伟毕竟是职业军人和高级将领,他学习的东西主要在军事领域。
淮海战役期间,秦基伟利用白天因敌机轰炸、部队不便展开的战斗间隙,在野战工事里读了三遍《孙子兵法》,细心揣摩其中的深邃内涵以至爱不释手。
以上主要是靠自学,系统学习军事理论则是先后两次进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入朝前秦基伟进速成系学了三个月,大开眼界,明白了许多东西。过去有许多仗,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以感性经验指导战争,也创造了不少优秀的战力,甚至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但那毕竟有许多成分是跟着感觉走。如今有了学校和教室,战争被关到窗外了,我们能够暂时抽出身来超然于外,转过身低下头去俯瞰战争,剖析战争,系统地理出个一二三四,找出个优劣长短,是非常必要的(288页)。
朝鲜战争后,秦基伟再进军事学院,克服了少上预科的困难,更加拼命地学习。因为热爱学习、虚心求知,秦基伟及其麾下雄狮才能脱颖而出,最终威震天下。
四、独立思考、知行合一的秦基伟
秦基伟虽爱学习,但并未犯某些脱产文人常犯的食书不化的教条主义错误,相反在其战争生涯中,时时闪现着独立思考、因地制宜、知行合一的夺人光芒。
典型的是上甘岭战役前防御平、金、淮,先前二十六军的经验是不死守阵地,等敌占领了,给他一顿炮火,然后夺回来。以阵地为诱饵,来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秦基伟仔细观察后却有不同看法:老大哥部队的打法有一定根据。他们首批入朝,仓促应战。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防御设施来不及完善,在当时我整个防线还未完全稳定下来的情况下,这种战法确实可以达到大量杀伤敌人的目的。但现在我们是在坚守防御,就必须确立新的作战指导思想。要坚守阵地,把敌人挡在防线以外打,就要从工事上来做文章,进行大规模的筑城作业,建设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以防御保障作战的胜利(313页)。我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守住防线是主要的,杀伤敌人是要在守住防线的前提下进行。所以,部队出击,格外慎重,无绝对把握,不得轻举妄动(316页):这是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基础。
& 此前对空作战,秦基伟也突破了既定单纯隐蔽防空的经验而取得辉煌战果。
抗日战争同样如此。刚到太谷任教官,秦基伟此时肚里墨水不多但不怯场,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把理论原则与战斗故事结合起来讲解,让学生娃听得入迷。
豫西整军他反复强调,首先要认真学习上级指示。对于上级指示和作战部署,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执行,而要在其中找出几个问题,分析几个答案。这样,在作战上虽然兵处一地,但胸有全局,仗打得主动灵活,调动自如(191页)。
&&& 正因为独立思考,秦基伟才牛气地告诉那些成为阶下囚的蒋军将领,别看你们上过这个学校那个学堂,我们什么学校也没上过,但我们什么仗都打过。你们可以把古今中外军事经典著名战例倒背如流,但真刀实枪,面对这一座具体的城池,一座现实的山头,一座横贯眼前的铁桥,在排兵布阵,你未必如我们(205页)。
秦基伟在战争实践中学习战争知识,又结合战争实际创造性应用战争理论。问题是,为何秦基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表现突出?与其个人经历有无关系?
秦基伟未满十岁就下田干活,过早地体会到了耕作的艰辛,种田与读书一样,是一个很独立的事情,别人可以教你但无法替代你,促使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 秦基伟12岁成为孤儿,必须自己养活自己,穷人孩子早当家,独立意识就更强,爱提意见虽然使他入党晚了一些时间,却也说明他独立思考、把事干好的个性。
尤其是,秦基伟15岁就参加红军,17岁就当上了连长。连是独立单位,作战、生活、各方面的问题都得连长拿主意,不像排长,胳膊窝里过日子(23页)。
过草地当上了总部机关梯队长,梯队长很费心血,要计算路程,一天走多长时间,每人带多少粮,每人每天定量多少,都得心中有数,做出规定(60页)。
抗战时期,独自到太谷拉队伍,长期独当一面任司令,更强化了其独立意识。而战争是个要命的活,必须实打实,难怪就有了秦基伟不满军区瞎指挥的意见。
其实,红安乃至大别山有相当部分将军与秦基伟有类似经历。他们出身农家,很少读书,幼年就下田干活,有的还有些手艺,如李先念是木匠,韩先楚是篾匠,实用手艺一般独立完成,非大工业流水线作业,须有独立完整的构划和可操作性,易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风云际会参加革命,在实战中积累感性经验;再在随营学校或教导团学习文化基础和军事理论,虽利于提高其理论素养,但独立思考的天性使得他们不爱照搬教条或经验,而是尽量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达到知行合一。总之他们起自于职业技术,成长于军事实践,提高于理论学习,完善于知行合一。&
&& 这应该是黄麻起义农民将军的知识结构,秦基伟不过是其中突出的典型而已。
&&&&&&&&&&&&&&&&&&&& 五、超越自我、全局在胸的秦基伟
独立思考固然好,但它与固步自封在毫厘之间,解决该问题,要有超越自我、全局在胸的战略思维,这也是将才与帅才的分水岭。泥腿子将军虽有实战经验,但实战经验不升华到战略思维,也就难为帅才!十大元帅中有几个泥腿子出身?
历史上,刘邦有屠户樊哙、吹鼓手周勃,布贩灌婴、车夫娄敬等实用型将才,助他崛起于草莽,但无张良、萧何、韩信等战略型帅才助其谋划,何以能得天下?
同样,刘备虽有关羽、张飞等实用型将才,唯有帅才诸葛亮奠定三分天下。
秦基伟虽长期以来独当一面,但由于热爱学习,尤其一直在刘邓手下战斗,聆听其教诲,耳濡目染受到了刘邓战略思维的熏染,养成全局在胸的思维习惯。
刘邓首长下达作战任务时,非常强调各级指挥员必须娴熟整个战场局势乃至全国形势,不会机械地为打仗而打仗,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俯瞰整个战场。
经刘邓教诲,秦基伟的战略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他认为:重要时刻,指挥员决心要硬,该拼的不惜血本,咬紧牙关拼到最后一个人也在所不惜。那往往打的是政治仗,是顾全大局。为了大局,敢于牺牲,这是指挥员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
在南京军事学院速成系学了三个月,他明白了许多东西:虽然从战争中走过来的多数指挥员有实战经验,但毕竟许多成分是跟着感觉走。对于指挥员来说,目光仅停留在&胜利&两个字上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思考那一仗是怎么胜利的?如果换一种打法,会不会更圆满,对整个战局影响更大?这些讨论使他很受启发。
因此,当美军出其意料地向上甘岭发动突然袭击,秦基伟主要思考的问题是敌人的企图和这场恶仗的背景,他先从军事上认识到:五圣山是朝鲜东海岸到西海岸的连接点,控制着金化、铁原和平康三角地带,是朝鲜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联合国军&夺取了五圣山,就从中部突破了志愿军防线,危及北朝鲜整个战线。但更重要的是秦基伟从政治上认识到上甘岭战役的价值,他从自己《参考消息》上知道了美国总统换届选举,上甘岭战斗发生于第七届联合国大会开幕同一天,这帮助他判断敌人此次战斗的动机、本钱小的大小、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等。军事上的优势、谈判桌上的筹码、总统竞选的资本,都要从上甘岭来获取。因此,上甘岭之战势在必然,上甘岭战斗,是一场特殊的战斗,是在小山头上打大仗。
甚至战后,秦基伟认为上甘岭战役是两种价值观、两种思想体系的较量。
离开战场,秦基伟冷静分析了战争的过去和未来:我们那代人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常规战争,虽可以使人的有些长处得到发挥,但也可以暂时掩盖一些弱项,最典型的就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不足,和平建设时期,多了许多新的、高标准要求。
中国共产党参与的大部分战争是常规战争,是冷兵器转向热兵器(初期甚至是冷兵器)的战争,主要靠战士的勇敢和指挥员的智慧,战术成分所占比例很大。
军人多为出生,乡野习气甚重,游击战强化了基层指挥员的机断专行,独立野战强,大兵团正规作战差。东北解放战场上的所部曾重创于美国人在印度训练出来的国民党新一军、新六军。直到转向战略反攻,某些游击作风尚未根绝。
现代战争转向集团军合成化,所谓军队合成化,就是在每一处微观战斗中,单一兵种原则上都不会&单打独斗&,而是向兄弟单位寻求信息支援、火力支援,力求以最小代价歼灭敌人,或者向当面之敌施加强大的系统打击力量。再靠小米加步枪&土法上马&的游击战经验,尤其将其泛化到战略高度,已有些不合时宜。
这点,正规科班毕业的刘伯承提前意识到,创办南京军事学院以未雨绸缪;从朝鲜战场归来的彭德怀感同身受,花费了大量精力锻造中国现代化职业军队。
秦基伟也应是最早觉醒者之一,自然就有了八十年代初华北合成军大演习。
长子秦卫江成为解放军第一个军事硕士,后担任集团军长,也顺理成章了。
           &&&&&&&& 六、崇文尚武、智勇双全的秦基伟
&&威猛神将秦基伟,上甘岭一战天下闻名,其尚武的天性和功业自不言而喻,其崇文的个性同样闻名遐迩,只是这里的文,不仅指文化基础、军事理论和兵法,还包括文体活动和文艺技能,尤其是后者,他玩得更是与众不同,格外突出。
秦基伟爱好文体和文艺,应该是天生,小时候性格活跃,爱唱爱跳,不腼腆不怯场,所以在村子里一般大小的伢子中,算得上是个&领袖&人物,经常把他们组织起来,模仿戏班子演大戏、或者玩打仗游戏,过得还是很快活的。
参军后,其文艺天性不时显露出来。在鄂豫皖包围敌人,秦基伟和几个识字战士,编了劝降打油诗,取得不俗战果,这是他在战场上发挥文艺作用的开端。
百团大战后,鬼子报复扫荡,根据地非常困难,秦基伟竟苦中作乐,在赈灾义演时上台演节目,扮演文天祥。司令部的人分演其他角色,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当游击教官时,他就深深体会到活跃部队文化生活的重要性。现在生存环境越来越艰苦,更需要加强文体活动。开展的活动很多,篮球、单杠、双杠、木马,室内有象棋,他喜欢篮球,在一分区当了多年的篮球队长。找人教照相,学会了自己拍照、自己配药洗照片&&他的观念是,军人不仅要会打仗,还要会玩。能吃能打能玩,这也可以算是革命的乐观主义:他竟然上纲上线还一套套的。&&&
上甘岭主将崔建功师长说,秦基伟将军能打、善学、会玩。上山打猎,开车兜风,打扑克,下象棋,样样都会。当支队长玩迫击炮,当分区司令玩照相机,当纵队司令玩汽车,当军长玩无线电,在上甘岭战斗中玩&喀秋莎&。言此将军补充曰:&好玩也就是好学,学习新鲜的东西。&人们说,玩物丧志。然而,秦基伟却一路&玩&出了名堂。秦基伟亲自开着吉普车,可见秦基伟的玩车水平。终于成为一个既有赫赫战功同时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甚至颇有艺术细胞的军事领导人。周恩来评说秦基伟将军:&是文化人中的没文化人,没文化人中的文化人。&&
秦基伟甚至还能引经据典,为自己找理论依据。毛泽东同志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我们甚至也可以说,没有文艺工作者的部队,是一支缺乏生机缺乏朝气的部队。解放战争以来,我们每打下一座城市,都要补充一批知识分子,也要增添一批文艺工作骨干。例如以后成为电影《上甘岭》编剧之一的曹欣、成为电影制片人和导演的李建国、汪宜婉夫妇等人,都是从十五军脱颖而出的。
&但文往往与&弱&不可分,在战与和问题上,历代文臣(包括文人)多主和。
秦基伟在崇文的同时,不坠尚武的血性。先是抗战后借刘伯承司令员的三枪打掉和平麻痹思想,再在淮海战役后,蒋介石玩弄&引退&、&求和&的花招,部队中小生产者革命的不彻底性也开始抬头之时,在纵队党委领导下建立了学习指导委员会,针对少数干部战士不愿继续苦斗,希望不战而定天下的思想倾向,用宣传提纲,启发报告等形式反复告诫部队:打仗是流血的&谈判&,谈判是不流血的&打仗&。他还打了一个形象比喻:人要生了虱子,如果只把上衣的虱子捉干净,不管下衣,那迟早还得挨咬。我们要打过长江去,把下衣的虱子也消灭掉。再次渡江后,少数人,不同程度滋长了骄傲自满、功臣自居、停滞不前和贪图享乐的情绪,这是继续完成进军任务的障碍。学习中批评了&打过长江就万事大吉&、不愿艰苦奋斗的思想,使全体同志明白:&打过长江&已经实现,但&解放全中国&还有待于继续不懈地努力。最后十五军屯兵朝鲜东海岸:从动作可以看出,我们是做了充分思想准备的,摆开了架势要和美、韩再战一场,决一雌雄。打,我们是不含糊的。令敌望而生畏,只得悻悻作罢,老老实实地回到谈判桌上来。
耕读传家、文武报国,是大别山精神的写照,在秦基伟身上得到完美统一。
                      
           &&&&&&&&&&&&&&&&&&&&&&&&&&&&&&&&& &后 & 记
许多人不理解:红安一个山区县,怎么出了二百多将军?真的仅仅是因为穷?全中国比红安穷的地方多了,如大西北地区,为何这些地方没有出那么多将军?
红安自然条件落后,但有读书的传统。解放前,稍大一点的村子,都有私塾。只要不是揭不开锅,家长都会送孩子读书,在红安籍的将军也有上过黄埔军校的。
即使上学少的,但大多爱学习,没有文化的将军在战争年代利用空闲拼命学习。
鄂东的文化传统是耕读传家,尊文重教;红安则还有崇文尚武,血性抱团。元末明初,一万多蒙古兵在王爷也先不花后裔率领下投降朱元璋(黄安建县时人口为7万),被安置在今天红安县,改为王姓,红安人于是沿袭有尚武的血性。李先念、韩先楚、秦基伟、王建安就是典型,这是红安出将军乃至国家领导人的原因之一。
他们战争年代威震一方,建国后还能成为国家的重要领导,虽然没正式上学,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勤劳好学、崇文尚武,这正好与&耕读传家、文武报国&的大别山精神一脉相承,尤其秦基伟,既有农民将军的本色,更是大别山精神的典范。在大别山人来看,耕读即文武,正如秦基伟的父母安排他们兄弟两个,一个读书,一个劳动,文武都全了。后在战争实践中,秦基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而热爱学习,变得文武双全了,从而成为大别山精神&耕读传家、文武报国&的典范了。
综上,最后以一首小诗总结秦基伟将军:
农民上将秦基伟, 勤劳好学智勇全。
敌忾同仇驱顽日, 惊天动地战上甘。
红安英烈擎天柱, 大别子孙卫江山。
文武报国成大业, 耕读传家薪火延。
&&&&&   朱明来&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 武汉市新四军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              
&                             稞子山风景
           &&谒拜秦基伟将军墓
                      红安卷烟厂 彭时珍
隆起一座小山,缓缓如脊梁,在大别山南麓的千松万柏中静穆。大地上,有一种悲壮,有一种纪念,叫墓地。
多想这样描述&&
一个庄稼伢,少年苦难,扛起梭镖,投身黄麻起义,从故乡出发,沿着战争的轨迹,在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出生入死,纵横驰骋,保家卫国,激战半生,舞出一个威风凛凛的共和国将军英姿,让国际上的麦克阿瑟闻声颤抖。然后,建设国家,将全部精力无私奉献。最终叶落归根,安息在深爱的故乡怀抱。
这个人,名字叫做秦基伟。
一抬眼,与墓碑上将军如炬的目光相遇。
桀骜的。坚毅的。不屈的。顽强的。那是战场上对敌人的坚决。
温润的。和蔼的。亲切的。笑意的。那是给亲人的抚慰。
1914,将军出生的年代,中国大地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注定要诞生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革命者,也注定要诞生一批探索真理的仁人志士。追逐将军的目光,你会发现贮满英勇、壮烈,有一个期待,激荡着,我们把它叫做解放,叫做为人民谋幸福,可是幸福又总是与苦难一起迸放奇异。为了今天和平幸福的阳光普照中国,昨夜先辈前仆后继经过了漫长的跋涉。
将军跋涉的足迹镌刻在墓碑的背面,花岗岩坚硬的质地托起光辉的丰功伟绩,在字里行间闪耀。
压低所有的空间,岁月峥嵘。与万里长征相接,在雪山草地摸爬,在西征中突围,在晋中抗日,在上甘岭血战,身经百战,哪一次不是惊心动魄,九死一生。
回望战场。金戈铁马,弹雨纷飞。将军伟岸的身影在硝烟弥漫中冲锋,色的面庞在血与火中浸染。
为穷人翻身解放,为民族独立自由,为国家繁荣富强,将军将生死置之度外,将智慧谋略奉献给事业,将自己的一切全部交给党和人民。
不是所有的生命都能创造赫赫战功。碑刻上绝妙的文字属于一个人的史诗,铸就一方土地不胜不休的精魂。
站在稞子山上,面对苍苍青松,我默默地怀想。
古往今来,没有谁可以阻止人类对正义、崇高、牺牲的景仰,无不为天下英雄献上永不凋谢的鲜花。绚丽秋阳在纪念园挥洒静谧,由远而来寻访红色土地红色历史的脚步也踩出轻声,只听见山上的秋风在树叶上激扬舞蹈。
地下的英灵不寂寞,战友们最喜欢听故乡的声音,即使是风吹的悄语低吟。将军不是把一口浓重的红安话带到了国庆的阅兵场么?乡音不改,字字腔腔,在血脉中奔涌,直渗入祖国的心脏,多么宏亮。
听!一只守灵鸟开始领唱,许多只鸟集体伴唱,映山红徐徐绽放,把稞子山照亮。好一曲动听的协奏,越过树梢,向远方飘散,回荡天际。
亲切的稞子山,傍依乡音传递的村庄。袅袅的炊烟、丰收的五谷、牧归的牛羊,都是乡亲富足生活的献礼。
拾级而上,就来到了陵园。墓区的树以耸入云天的威仪,顶天立地,恰似英烈的雄姿。苍劲的雪松环绕着将军之墓,簇拥安详,守望英雄,年年岁岁,铸成不朽的诗意!
春夏秋冬,风儿吹来,发出松涛阵阵,吟一首摇篮曲,轻轻哼,轻轻诵:站立是一棵松,躺下是一座山。将军墓,这绝不是最后的归宿。
这当然不是将军最后的归宿。我相信每一段历史总要走远,每一个人也终将融入大地。但稞子山不一样,因为将军醒着,睡着,都是故乡一个亲人的名字,一条叱咤风云的热血好汉,都是红安人梦中基于伟大的景仰。
红安在,将军在。   
四、&(点击标题链接到将军风采)
五、&(诗词、书法链接到专集)
&&&&&&&&&&&&&&&&&&&&&&&&&&&&&&&&&&&&&&&&&&&&&&&&&&&&&&&&&&&&&&&&&&&&&&&&&&&&&&&&&&&&&&&&&&&&&&&                   & 编辑:江福元&& 车清珍
时间: 16:54&&来源:中国 红安将军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象棋教学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