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新城市广场怎么去战争任务怎么做

父与子的战争
& 父与子的战争
&&&&多年的父子成仇人
&&&&多年的仇人成兄弟
&&&&&&&&&&&&&&——题记
&&&&中国人重视自己的根源与血脉,父系的历史,往往可追溯千年。我小的时候,曾听人说起我们王姓本来是武王姬发的后人,被封在晋地,到明朝时,我们这一支的祖上,从山西太原的大槐树下迁徙到湖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过年时写“家神”,也是写“太原王氏历代祖先神位”,宗祠前的对联写的是“三槐世第,两晋家声”。而对母系的追溯,三代以上,便模糊不清了。我只知道母亲是湖南人,姓刘名菊香,至于外公、外婆的名讳,居然是不知道的。父亲生于旧社会,长在战乱中,听他说起小时的事,记忆最深的便是“跑老东”——躲避日本兵的追杀;其次便是对我的爷爷,他的父亲的控诉。我父亲和我爷爷是一对冤家。父亲九岁时,我奶奶去世,据说爷爷扔下父亲不管,自己去湖南华容县讨生活了。爷爷也是吃过许多苦的,当挑夫,从华容县挑一担米,走几十里路到塔市驿贩卖。我爷爷年轻时好赌,当挑夫挣得一点可怜的银子,多半送进了赌场。况且其时我爷爷已再娶,要养活一家老小,自然无力再顾及我父亲。在我小的时候,每每不听话、不懂事时,父亲就会板着脸吼我们,“老子九岁就自立了。”然后数落我们如何无用。父亲每数落一次,我在心里对他的不满就加深一层,以至于后来听到“九岁就自立”这句话就反感,无论他是以何种语气说起,也无论父亲是对谁说起。
&&&&父亲曾读过两个半年的私塾,少时曾跟着戏班子走过江湖,东积西攒的,居然识得不少汉字,能看书读报,还会打珠算。那个年代,生产队尚要“结绳记工”,父亲自然是乡村少有的知识分子了。父亲担任过生产队的财经队长,大队的财经大队长,像个守财奴一样精打细算着一村人的收支。父亲很珍惜这份荣耀,对公家的事丁是丁卯是卯,记得那时生产队号召颗粒归仓,我们这些小家伙都被动员起来去地里拾稻穗。但大多数小孩都在大人的授意下,将拾得的稻穗偷偷拿回家中,我也将拾得的稻穗偷回了家,母亲表扬了我。父亲知道后,黑着脸将我和母亲吼了一顿,责令我将稻穗送回生产队。我还记得我抱着稻穗一路哭着走向生产队的情形。我不理解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可以把自己拾得的稻穗拿回家,并能得到父母的表扬,而我不能。现在想来,这大约是我记忆中和父亲分歧的开端。
&&&&父亲那时很有一点意气风发的劲头。我爷爷带着我奶奶和叔叔们投奔我父亲,父亲收留爷爷时,是否数落过他我不得而知,但这事很让父亲扬眉吐气,也成为父亲一辈子的骄傲。后来,父亲在教育我们时,常会痛心疾首地说:“老子只读过两个半年私塾,就能看书读报,能打珠算,要是像你们一样读这么多的书,哼!”父亲用一声威严的“哼”设想了他若是上学读多一点书的未来。和“老子九岁就自立”一样,“只读过两个半年私塾”自然成为父亲教训我们这些孩子们的资本,也成为父亲埋怨我爷爷的理由。记得有一次,有亲戚家办喜事,父亲是当然的“督管先生”,帮着亲戚家总管接来送往和礼宾事宜,我爷爷和几个老哥们闲来无事,坐在门口谈起了前尘往事,说他曾经见过贺龙,谈到忘形处,爷爷手舞足蹈,扯开嗓子唱了起来,惹得大人孩子们围着看“把戏”。我父亲听见了,从屋里出来,黑着脸站在爷爷身后。爷爷不知道,还在眉飞色舞唱得起劲。父亲咳嗽了一声,言简意赅地吐出两个字:丢人!爷爷听到,立马噤若寒蝉。父亲走后,爷爷的老哥们鼓励爷爷继续唱,我爷爷说,不唱啦,我儿子嫌我给他丢人。那一刻,我发现爷爷的眼神里满是失落。我爷爷一生的威严与荣耀,被他的儿子用丢人二字当众剥得精光。我记得其时已是黄昏,落日的余晖染红了乡村,夕阳下,爷爷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那天,爷爷再没有说话。许多年后,我依然记得那个黄昏,记得黄昏里爷爷的形象,记得爷爷的落寞与凄凉。为此,我不能原谅我的父亲。我没有想到,我在不能原谅父亲的同时,走上了一条和父亲一样的道路,就像我的父亲和他的父亲一样,父与子的紧张关系,就这样传承了下来。
&&&&我一直觉得,我和父亲前世肯定是仇人。父亲也曾说过,他一定是前世欠了我的,这一世,我是讨债来了。因此,在父亲和别人的交谈中,我被塑造成了“讨债鬼”。但父亲显然不甘心这样,他想用他所谓的教育方法,把我教育到正确的道路上去。而在当时我的想法里,前世我一定是个恶霸地主,而父亲是曾受尽我盘剥的长工,所以这一世要让我做他的儿子,受他的指责、约束和打骂。每次和父亲争吵之后,父亲总是痛心疾首地对我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又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儿女。”我像反感父亲说他九岁就自立了一样反感这两句话。我觉得父亲这两句话太霸道,不能因为你是父亲,你就永远是对的,我是儿子,就永远是错的。其实现在想来,我当时不单单反感父亲说这样的话,我对父亲的反感是全方位的,觉得父亲一无是处。
&&&&父亲为我取名世孝,“世”是我在家谱中的辈份。“文明言永昌,先昔世泽
。”这是我家谱中的辈份,泽字辈后是什么我不记得了。写此文章时想打电话问问父亲,想想还是作罢,决定用 ■ 代替。我觉得, ■
在这里,有了某种象征的意味。象征一种传承的缺失与中断。我父名昔文,二叔名昔红,三叔名昔华,堂叔们还有昔武,昔……我的父辈是昔字辈,我是世字辈,我们兄弟都按世字辈取名,世忠,世孝,世平,世义……而我的侄子辈里,再无按族谱取名。王祥,王静,王子零,王……我们的后人,将像我连外公外婆的名字都不知道一样,无法探寻父系的根源。而昔字辈后面的世字辈,是从父亲那里继承的血脉和辈份,表明着来自父亲这一脉的香火传承,无论为敌为友,我的血脉里流着父亲的血,流着几百年前从山西大槐树下过来的王氏先人的血,流淌着三千多年前那个叫姬发的君王的血。父亲为我取名孝,孝字,表达了父亲期望我成为一个孝子。《孟子·离娄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这样解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我的父亲自然不知道这么多,但他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古训。为此,父亲曾深感忧虑。父亲与母亲结婚后,先后生下了三个女儿,我大姐美珍,大姐之后有个女儿夭折了,然后是翠珍。我的父亲遵守祖宗传下的规矩,有女不能算有后,女儿们连享用“世”字的资格都没有。直到一九六九年,我的兄长出生,父亲才长吁了一口气。当然,我这样说,有想象的成份,事实是,父亲对我兄长的爱,显然要甚于姐姐们许多。兄长出生后,大姐、二姐的任务就是专门带我的哥哥,她们的弟弟。稍有不慎让我哥哥受了委屈,就会招来父亲的责骂。我在成年后,还不止一次听大姐谈起因为没带好哥哥而挨父亲打的事。这样的情形,据说直到我出生后,才略有好转。有了两个儿子,父亲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来了。后来又有了小妹,这一次父亲把“世”这个字恩赐给了小妹,为小妹取名世珍,平时以“幺姑”称之。爷疼长子,娘爱幺儿。父亲还是一如既往地爱着他的长子,母亲却分外宠爱着我和小妹。
&&&&我和父亲度过了短暂的几年亲密时光,待我稍大一点,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父子之战。我很愿意回味和父亲有过的短暂的亲密时光,但那些记忆大多发生在我六岁之前,只留下一些模糊记忆。我记得冬天的晚上,父亲教我唱“我是一个兵,癞子老百姓,革命战争考验了我,打倒解放军”。我一直不能理解这歌词,“癞子老百姓”倒好理解,那时农村的卫生条件极差,长癞子的人很多,我的妹妹就长了一头的癞子,但为什么要“打倒解放军呢”?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歌词是“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革命战争考验了我,打倒蒋匪军”。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还有一个亲密的记忆,那是我五岁时,跟随父亲一起去镇上的剧院看了一场舞台剧《刘三姐》,结尾时,穆老爷被一块从天而降的石头砸死了。我不能理解,每演一次戏,就要死一个人,那谁还愿意演穆老爷?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是摸着我的头笑笑。父亲的这个动作,让我多少有点受宠若惊,也许是父亲极少用这样亲昵的动作表达他对孩子们的爱吧,这个摸头动作,在我童年、少年记忆中,就显得弥足珍贵,以至于多年以后,我仍然记忆犹新。记得还有一次,父亲外出办事,回家时,顺道在路边掐了一把野蔷薇的嫩刺带回来给我们吃,在饥饿的年代,那绝对是滋养过我童年的最为难得的美食。除此之外,我搜肠刮肚,实在找不出还有什么深切的、能体现父子间曾经有过亲密时光的佐证。而对于挨打的记忆,却是随手可以举出一箩筐。
&&&&父亲说:不打不成材。
&&&&父亲说:棍棒底下出孝子。
&&&&父亲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父亲甚至有些绝望了:你狗日是属鼓的。
我不知道,少年的我有多么调皮,有多么讨人嫌。俗语云:七八九,嫌死狗。我就属于那种能嫌得死狗的孩子,而且不只局限在七八九岁。我把堂兄的头打破了,堂兄扬言:“么子亲戚亲戚,把亲戚拆破算了。”为此,我被父亲猛抽一顿,罚跪半天,不许吃饭;我不上学,偷偷去,又被父亲狂扁一顿,外加罚跪到深夜,以至于生在水边的我,直到初中住校脱离了父亲的势力范围后才大胆学会了几式狗刨;我在外面和同学打架,被打得头破血流,天黑了才敢回家,天没亮就溜去学校,直到头上的伤口长好,最终被父亲知道,还是补了一顿打;我和同学打架,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结果同学的父亲打上门来,我再挨一顿揍;父亲把用竹条抽我屁股戏称为“竹笋炒肉”。在我们兄妹中,我大抵是挨打最多的孩子。我的两个姐姐很懂事,性格也极内向,平时温婉少言,勤劳持家,父亲骂她们时多,打她们时少。我哥哥不像我这样是个惹祸精,挨打多的,除了我就是小妹,但妹妹比我聪明,看见父亲去拿“竹笋”她就跑。有时父亲拿着棍子绕着我们住的山追一圈,父亲追,小妹跑,父亲停下来,小妹也停下来。气喘吁吁的父亲大声骂着,“你这个砍老壳的,你有本事不回来,回来我打死你。”但妹妹再回来时,父亲的怒气已消。父亲从来不搞秋后算账,这一点小妹摸得很清楚。但我不一样,父亲打我时,我站着不动,任父亲打。任父亲打也罢了,我偏偏还嘴硬,说,“你打呀,反正我的命是你给的,打死我算了。”父亲说,“你以为老子不敢?打死儿子不犯法。”父亲还举出了一堆父亲打死儿子大义灭亲的故事,不过都是发生在不知哪朝哪代的传说,对我没有威慑力。
我还记得,大年三十,孩子们都在撒欢玩耍,而我却被罚去野外拾满一筐粪才能回家吃团年饭,原因是我期末考试的成绩不理想。为了完成任务,我从别人家的粪坑里偷了一筐粪,没想到英明的父亲一眼就看穿了我的把戏,说老子晓得你不会老老实实去拾粪,自然,我受到了更为严厉的惩罚……我不知道自己为何记住这么多挨打的往事,而且记忆如此的深刻。如今我回忆起这些往事时,心里涌起的,全是幸福与温暖,这是我与父亲几十年父子情最为生动的细节。而在当时,每一次挨打,都在我的心里积累着反叛的力量。没有能力反抗父亲,当时我所能做的,就是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架式,任凭父亲将竹条抽打在我身上。跪在地上几个小时,我也不会服软认输,这让父亲更加恼火,对我的惩罚也更加严厉。父亲打骂我时,母亲是不能劝解的,若是劝解,父亲会连母亲一起骂。父亲说,老子不信收拾不了这个油盐不进的枯豌豆。母亲能做的,就是偷偷拿一个枕头垫在我膝下。父与子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称打击,我只有挨打的份,而没有丝毫反击能力。但是我在积蓄着力量,我梦想着早一天长大,长大了,就可以和父亲分庭抗礼了。(节选)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城市地产集团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