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火者是什么意思?盗火者这个平台好吗

王龙: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的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披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
【相关链接】
①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年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摘编自&国学网&)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一个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在某种意义上,吸鸦片反映了严复思想观念中最隐秘和最难以捉摸的情调,沿着这条道,也许能解开严复人生中的诸多悖论。(王龙)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严复对孙中山所言,既表明了他对革命的否定态度,又揭示了他坚持改良的思想根源,这跟蔡元培所说&尊民叛君,尊今叛古&并不矛盾。
B.从归国到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15年间,严复仕途不顺,精神苦闷之极,由于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从此他悔恨自己的西学知识。
C.严复的思想有很多矛盾之处。1911年武昌起义前他还为大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但六天后&武昌失守&,他又为&革党&的失利表示痛惜。
D.严复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以改造国民性格,这既是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开始,又是他改造中国,拯救&吾国吾民&的悲悯情怀的具体体现。
E.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试图将北京大学文科与经学合一也出于这个原因。
(2)社会风云激荡的十九世纪末,有识之士探寻了改造中国的多种路径,而实践的结果各异,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3)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严复给19世纪末的中国播下了什么&火种&?请结合材料简述。(6分)
(4)文中说严复&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严复&人生的悖论&具体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C、D不给分。(B&从此&太武断,&链接②&说的是&苦闷到极点时&才如此;C&为&革党&的失利表示痛惜&错,是为清廷的失利&痛惜&;D&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开始&,于文无据。)
(2)①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后来戊戌变法维新失败。②孙中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11年革命党人武昌起义成功。③严复反对专制,提倡改良。著书立说,译介西典,呼吁从思想、文化等方面开启民智。中国的启蒙事业终于薪火相传,涓滴成河。(每一条2分,其中明确&提出的路径&1分,实践的结果1分)
(3)①思想文化方面,译介西方典籍给中国,有助于开启民智,改造国民性格。②社会政治方面,著书作文抨击时弊,对中国的专制政体作了彻底清算,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③国家前途命运方面,终生反对专制政体,坚持走&改良&途径,救亡图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人称&西学第一人&的严复留学归来却在近十年间连续四次参加科举考试,且都失利。②1894年之前一直希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而后却成了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最终成了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③写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对中国专制政体作彻底清算,但一直坚持&改良&,反对孙中山对清政府的革命。④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⑤反对专制政体,却又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带着某种藕断丝连的感情,甚至自甘把清王朝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⑥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同时,却吸食鸦片,染上了鸦片烟瘾。(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如何评价纪录片《盗火者》?
按投票排序
听朋友的推荐去看了《盗火者》,真的很震撼。我也曾反思过我们十几年所经历的教育,除了课本知识之外,压抑与恐慌时刻充斥着,这样的教育究竟带给我们多少内心的幸福感?当我们带着这样的恐慌感走向社会时,又怎能去期待或者说去创造一个真正平和开放温暖的世界。
这么好的片子被禁!!!(⊙o⊙)哦,我知道了,禁止是为了更好的传播!
很可惜,盗火者不能看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盗火者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3个义项):
盗火者 - 一部献给中国教育的纪录片
一部反应中国教育现状的纪录片。2014年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纵横中国教育时空,跨越3万公里,走访18个省市,采访众多的第一线教师、专家、家长、学子,以鲜活的事件、人物、观点切入,从十个维度揭示了教育困境和改革痛点:《重回人的语文》、《呵护童年》、《天梯》、《守望乡村》、《大学大学》、《在路上》、《课堂风暴》、《寻找马小平》、《学在民间》、《公民》。
制片地区 深圳市
点 一部教育纪录片
在线播放平台 凤凰网
制片人 邓康延
对白语言 普通话、方言
上映时间 2014年1月
拍摄地点 安徽、河北、北京等
似 《先生》
制作公司 深圳市越众影视有限公司
出品公司 深圳市书城电子出版物有限公司
一部反应中国教育现状的纪录片。2014年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纵横中国教育时空,跨越3万公里,走访18个省市,采访众多的第一线教师、专家、家长、学子,以鲜活的事件、人物、观点切入,从十个维度揭示了教育困境和改革痛点:《重回人的语文》、《呵护童年》、《天梯》、《守望乡村》、《大学大学》、《在路上》、《课堂风暴》、《寻找马小平》、《学在民间》、《公民》。盗火者由深圳书城电子出版物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深圳市越众影视有限公司制作的一部教育记录片,是继《先生》之后又一部针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入调查的纪录片。不同于纵向回溯民国反思当下教育的《先生》,这一次,纪录片《盗火者》尝试以最直接的方式&炙烤&当下的教育。这部由深圳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基金支持的纪录片,前后谋划数年,拍摄剪辑1年半,素材时长超过100小时,最终呈现的则是整整10集,每集30分钟,分别是《重回人的语文》、《寻找马小平老师》等。10集纪录片,初看之下,章法似乎有些凌乱,但内核却一脉相承,总编导刘晓梅将其解释为&最能打动我们的东西&和&最痛的东西&。邓康延则将此总结为中国当下教育中最需要关注的死角、暗角。面对教育的危局,朱学勤、钱理群、王小妮、张鸣、周国平、杨东平、陈丹青等名家一一发声。《盗火者》在凤凰卫视中文台连播5集,反响热烈,有网友在微博留言,称纪录片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刘晓梅自己则总结,&灰蒙蒙进去,透着光亮出来。&
第1集《重回人的语文》
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然而,今天的语文课,质量已经岌岌可危--& &在上海,《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他奋笔疾书,决心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在江浙,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找茬&,并自觉探索&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在民间,学者们回到民国,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 &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恢复语文的本义--人的语文。
第2集《呵护童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华德福,一种源自德国的教育,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它是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它&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 &九月,开学的季节,陪伴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走进成都华德福学校,为期一周的&试读&和&陪读&,孩子们将体验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童年;而郭初阳,这个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者,将为我们解读华德福教育的种种细节,并探寻它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可能性。& &孩子们是否会选择华德福?家长的选择又会是什么?无论结局如何,&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的命题,已经无可回避。
第3集《天梯--寒门学子的出路》
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今天,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那道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 &他们,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他们,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800万山乡孩子;在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小学、超级中学的大门外,他们逐年流失,转而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打工者拥挤的列车上;他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蚁族群落,空有一张大学文凭,却既无力&拼爹&,又没能掌握起码的谋生技能……& &究竟是什么,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 &国家的转型在加剧,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似乎陷入了停顿。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
第4集《守望乡村》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改变乡村落后的基础教育,恢复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民间力量具体而微、坚韧不拔的长期介入--& &免费午餐、募师支教、立人乡村图书馆、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他们不约而同地践行着陶行知、晏阳初们的信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眼下,他们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是一个孩子,一所学校,一个乡村;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信,欲温暖世界,必先擦亮一颗火柴。& &守望乡村,让穷孩子也能仰望星空。
第5集《大学大学》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 &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立&,更谈不上&四面张望&……& &刘道玉、钱理群、陈丹青、张鸣、周孝政、熊丙奇……大学里的智识之士纷纷诉说体制之痛:官本位、学术腐败、钱权横行……,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人文精神消失殆尽。&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
第6集《在路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最早释放出中国高教变革的积极信号--学分制、双学位、贷学金……一系列闪动着人文、人性光辉的改革举措,让刘道玉赢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誉。& &时隔20年,在举步维艰的泥潭中,中国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发了--& &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了--当理想遭遇现实,朱清时,这个理想主义的校长能否将他领军的&去行政化&改革进行到底?被打上&试验&标签的莘莘学子们,如何开始他们全然不同的大学生活?& &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一所潜水七年的&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近日浮出水面,许嘉璐评价说:&UIC已经跃升为清华、北大级的大学&;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学、浸会大学的文凭……&洋大学&的冲击波,能否对内地高校产生&鲇鱼效应,&倒逼国内的高校体制改革?
第7集《课堂风暴》
没有讲台,老师&靠边站&,学生三五成群簇拥在黑板前,边写边讨论,教室门洞开,参观者络绎不绝--偏居鲁西南乡村的杜郎口中学,一度因教学质量太差险些关门,如今却以独特的&学生自主课堂&闻名教育界。& &专家评论说:&杜郎口模式&是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质疑的声音说:杜郎口并未摆脱&应试&的窠臼。& &魏勇、范美忠、张燕芳--&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宣称要&点燃思想的课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线教师们掀起了一场不同于杜郎口的学习的革命;大学教授何克抗,将&跨越式教学&的种子撒向乡村,以期在贫瘠的土地上收获奇迹……& &体制并非铁板一块,或许,此起彼伏的课堂风暴,将为中国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第8集《寻找马小平老师》
日,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 &同年,官方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与此同时,由民间发起的&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更深刻的感动。有评论说,&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寻找,耐人寻味&。& &马小平是谁?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如何燃烧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讲堂?摄制组依次走过湘潭、东莞和深圳,学生、同事、朋友、女儿……众人动情的讲述中,马小平的形象渐次丰满,我们最终发现,他,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 &马小平走了,&活着的马小平们&正在走来,他们将带着我们的孩子找回人的尊严,找回教育的尊严……
第9集《学在民间》
面对教育的现实困境,有人迎战,有人妥协,有人则选择逃离。&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无需去学校,客厅是他们的教室,父母是他们的老师,他们自主安排时间和课程,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打算参加国家统一的中考和高考;而在现代版的私塾,&中西合璧&的教育正在打造着另一批孩子,私塾的开创者,多半是&在家上学&的成功者,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 &支持者说:在家上学有利于个性培养;反对者说:孩子需要朋友,独自在家无法实现&社会化&;有关部门说:在家上学违反教育法;教育专家说:社会应让在家上学合法化……& &无论如何,在民间,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长。它们的未来,或许远比我们所能理解的更丰富,更深远……
第10集《公民》
美国现代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拉斯曼说: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有识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在西方主流社会,公民课程已经运行了几百年;在中国,1949年之后,公民教育戛然而止。& &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长李庆明突然被&下课&,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实践,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也让他备受争议;在南京,律师崔武走进校园,以一只苹果为道具,向小学生们诠释&公民&的内涵;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利用互联网,一次一次向公众演绎着&公民责任&的空间……& &公民教育,何时堂而皇之地走进中国的课堂?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if list && list.length}}盗火者必红_网易新闻
盗火者必红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盗火者必红)
虽然,很多时候,媒体在描述台州的时候,总喜欢用“偏居一隅”,却并不妨碍台州敢为天下先,出了一个个普罗米修斯式的盗火者,因此大红。30年前标志性的盗火者,是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据说是浙江最早、全国最早之一的小商品市场,火种成了浙江市场大省的发轫点;10年前标志性的盗火者,是台州人李书福,他盗取的火种,点燃了平民汽车的发动机;而最新标志性的盗火者,或许是一个叫中新科技的高科技公司和一个叫“陈德松”的老板,它和他盗取的火种,点燃了创纪录的世界最大液晶电视机的激动画面,它和他还局部颠覆了一直以来的视听模式,创建了将深刻影响千家万户生活方式的新一代智能家居生活系统……当陈德松端着招牌式的谦和笑容,以招牌式的谦卑姿势敲响沪市钟声时,它和他刹时暴红。
那是4个月前的事。其时,陈德松65岁。
很难想象,在高科技即是年轻人标签的时代,一个曾经的渔民,一个65岁的人,能玩转高科技。但现实是,他确实是玩了,而且玩转了,升华成了盗火者级别的玩家。如此,引发出的问题是:因为什么?我们当然不能、也千万不能忘记,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这片热土,感谢上至领导下至民众的关怀支持和努力奋斗。但是,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站在这片热土,同受领导关爱,同样苦苦奋斗,为何就陈德松和其他一些人成了大玩家,成了网红,成了盗火者?
特质!举凡成功者,必有其特质。网络词典的解释是,特有的内在素质,特有的性质。如此,陈德松的内在素质、特有的性质,又是什么?
他当造船工,想着出海捕鱼;当了捕鱼的水手,想着当船长;船长当不成,想着上岸卖水产;当了水产厂厂长,觉得与他的“船长梦”越来越远……直到9年前,都快六十的人了,抛下海产品老本行,想做全球的生意,向全球卖他的贴着世界大品牌的电子产品,算是与“高科技”有点沾边了。陈德松又作他想,说是要弄自己的东西,要贴自己的牌,要盗取真正的火种,这才有了后来发生在高科技领域的轰动性变革和创造……陈德松走过的每一个印痕,都写着大大四字特质:求变求新。稀释一下,就叫追求变革追求创新。就在前不久,他“啸聚”全国数百家高科技企业,带着全国数十个玩家,打算反哺台州时,他再放豪言,要出大招谋变局了。
事实上,30多年的时间可以证明,陈德松的特质,也是台州的特质,浙江的特质。浙江能“走在前列”,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当红明星,那份叫求变求新的特质,起到了决定性的内生作用。也因为这份特质,浙江催生出一个个盗火者。
在浙江,盗火者必红。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盗火者纪录片全集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