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象棋残局破解大全 折节除害,到这一步后咋走?以前的步骤网上的说法都是一样

内容已经清理,5秒后转入学网热门...博雅象棋 折节除害怎么过_百度知道
博雅象棋 折节除害怎么过
hiphotos.jpg" esrc="/zhidao/wh%3D450%2C600/sign=4d7c8eca903/21adf3d7ca7acbd5aa.baidu://b.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1fb80e0c16/21adf3d7ca7acbd5aa.hiphotos.hiphotos.baidu://b.com/zhidao/pic/item/21adf3d7ca7acbd5aa.baidu.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b<a href="http
提问者采纳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象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请您评价一下,并点
评价链接 -->
上局:下局:
注意:您未登陆,财产少增加 10 金币欢迎: 棋库:   
棋库:   
分类:赛事:轮次:扩展:查询时间:0.016秒心理咨询的过程是怎样的?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例子加以介绍。
按时间排序
我接受过心理咨询,把自己的感受写了出来,希望可以帮助解答你的疑惑。
貌似我很倒霉啊…看的全是北京的,社会上的什么心里医院…看了好几家…你哭的要死要活,医生在那里远远坐着,看着时间准备收钱。或者看你哭完了,做个测试吧,(期间还是按小时收费),测试完了,嗯,你有抑郁症,给你开点药吧。为什么我去了几家,从几百到几千一小时,都是如此,其他知呼用户咋都那么幸运?
心理咨询的过程用各种流派的语言表达会有差异,但本质上(meta-process)可以描述为一种咨询师和来访者在信任的基础上,对来访者的问题作出一定的解释,并据此操作治疗性的某种程序。
简单显懂。专写给求助者看。看图:
“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以此句为总结。当然只针对我自己这种情况。下周二就要结束学校规定的心理咨询的最高次数了,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感悟,差不多算是发现了新世界,老师让我下周过去说下总结,那我就提前写一下吧。我的心理崩溃其实较轻,最多是因为没有经验造成的,事实上也是因为我没有很好地去理解别人或者说也没有理解自己吧,真心挺抱歉的。未必有参考价值,但这个过程确实去慢慢尝试发现了一些背后的东西,所以写下来也算有所纪念。首先说下心理咨询之前的过程吧:如果说半年前,看到这个问题,我一定会不理解,可能是因为跟着老人长大,所以事实上活的比较简单。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以前的我并不是一个很有同理心的人,当年我有个朋友因为一些事很痛苦,我的直接反应是:”你走入了怪圈,这个问题你想太多了,其实没有必要走入怪圈啊。你去做一些事情就能解决啊。“看见没有,我在很理性地就事论事,解决问题,就算倾听了别人,事实上也没有去真正理解别人,(谢谢没有一巴掌拍死我的好友。)所以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当我经历了好友的痛苦之后,才发现人性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得多,谁知道你会在哪个点上败了呢,而就事论事对心理上的创伤而言简直伤口撒盐。。(这里想贴一篇书评:事实上,我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崩溃,毕竟一直是个挺正能量的人。我忙着十几门课的期末论文,忙着实习,之后忙着和两个好友讨论写文,忙着补上和好友思想上的差距,虽然会难过,会伤心,会偶尔感到失望,但也在反思自己的不足,所以还在可控范围内。而当3、4月份我从实习中脱离出来,而且又做了一些不明智的决定之后,我发现自己晚上开始难过到睡不着了,”自责、愤怒、想不通、内疚、自卑、失望“的情绪包围着我,虽然在人前表现还好,但是一躺上床就控制不住眼泪,让我觉得对夜晚很恐惧,我深深鄙视自己为何如此弱,我开始质疑自己的人生观,开始在意很多事情,我和我妈打电话时抱怨:”我觉得人生很没有意义,就算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也没有意义。“这个时候,我的认知其实已经陷入怪圈了,我知道很多道理,我知道应该怎样做是对的,但是我就是没有动力去做正确的事,于是无数遍的在情绪上虐了自己,基本是处于对什么都很绝望的地步了。有那么一阵我感觉整个人气闷,没有办法专注一些事情。4月22日晚,我在洗脚,觉得有种闷到要窒息的感觉,特别害怕,于是和室友讲了会儿笑话,拼命笑了很久才觉得好多了,那是我第一次体验心里很痛苦,却要努力笑来自救(其实这个说法有失偏颇,没有那么严重,不过当时我是那么感觉的,可见人的认知也是挺奇妙的。)4月23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当我坐在系里面自习的时候,我看见外面春光正好,绿意渐浓,我想世界真美好,而没一会儿,当我不小心点开一个收藏,看到几句话的时候,我情绪又崩溃了,坐在电脑前,眼泪就不由我控制了。于是就从系里跑了出来,一拐弯就看见了心理中心的牌子,我就顺着走过去了,结果问了一下,才知道搬到对面的新太阳学生中心4楼了,于是我想,都走出这一步了,绝对不能退缩,就当去了解下自己,也方便以后更理解别人了,凭着一时之气冲到了学校的心理中心。好的,不好意思铺垫了这么多,正文终于要开始了。(总结之前也要先自我回顾下不是)00000到了那边,有个老师给了几张表格(基本信息、选择题量表、协议)填写,填完之后本来有个按照你填的表格问问题的环节,因为我填完已经下班了,于是前台的人就让我周一再去。周一下午,一个老师先和我解读了保密等等协议,说了下基本规则。然后就我填的表问了些问题,:“最近有没有打击比较大的事?崩溃情绪大概持续多久了?大概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有没有死亡的念头?”等等。个人觉得老师很随意,可能也没仔细看我的材料,之后就随意提出了一个意见(ps:虽然我对这个意见不感冒,但还是去尝试了下,然后又虐了自己一次),整个过程大概十几分钟吧,然后他问我对咨询师有什么要求,就和前台说给我安排一个XXXX咨询师。这次体验很不好,我都要怀疑我还去不去咨询了,但后来还是说服自己要坚持去试试看,不能随意放弃。1111111大概等了两周,5月5日的时候我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心理咨询。是一个很nice的女老师,她和我重新明确了一下协议、时间。然后问我:“相关情绪持续多久了?想解决哪些问题?希望能从心理咨询里获得什么?”之后老师差不多都是在倾听和引导,可能我解决问题的欲望比较强,所以过程还算顺利,然后我说着说着就哭了之后,就差不多在哭了一顿中结束了我的第一次咨询。但有句话我记得比较清楚,我说:“我特别害怕重复一些命运。”老师:“其实你今天能够思考一些问题,能够不逃避走到这里来解决问题,我相信就不会重复。”大概是这句话支持了我坚持了这一过程。222222第二次去,还是就第一次提到的我自己觉得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能尝试了一些方法,我不知道这些方法的学名是什么,但概括起来应该就是让我和我自己的内心对话。中间老师也问我平时情绪好和情绪差的节点是什么,和同学讨论发现新世界的时候会好很多,老师问发现新世界对你的意义是什么。我:“如果说每个人内心都带着阴影带着伤的话,那么当世界大了之后,阴影是不是就相对小些,当内心的世界足够大时,阴影是否可以忽略不计。”于是,就这个问题老师引导我去深度思考,并且让我课后去梳理一下做一个表格,(具体事件,事件发生时的想法,自己害怕的程度,当时的心理状态。)333333第三次,先是看了课后作业,也就是我自己写的量表,老师就其中的一些问题问我一些具体的感受,然后尝试从时间曲线上画我的情绪变化的折线图,然后问我从坏到好的转变,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对于我来说很重要的转变,或者说心态上的变化。身体反应是什么,心理反应是什么。如果说A和B代表我好的状态和害怕的状态,那么这二者是如何对话的。我对这些的看法是什么。。。。。。等等。4444444因为之前一周走了趟晋江——漳州——厦门。差不多是和老师分享了这个经历。在漳州时也因为师姐的同学,在一个箱庭疗法的心理学实验室歇了一个下午,虽然在后续的交流中,我觉得师姐的同学很多观点说的挺对,至少是从我的沙盘和描述中去分析了一些可能的心理潜意识,他也和我分享了之前实验室的一些摆沙盘过程中出现的冲突,比如有个女生一上来就在沙盘里摆一条很恐怖的玩具蛇,而后续的同学则通过画河、摆草、放栅栏、放天使等各种方式去回避这个蛇,以及有人会挪动部分物件的位置,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潜意识。等等等等。但我对这种方法表示了质疑,我当时的观点是因为这种方法很强调个人的独立意识,它通过挖掘人潜意识,很容易带出人们的伤痛,那么带出伤痛之后,这样的方法是否有足够大的力量解决这些伤痛呢。而且在那边听了很多故事,包括在书吧遇到的一个女生的故事,以及一些通过心理学在反腐中的一些实验,包括一些腐败案后面的心理击溃之类。深觉就个人而言,人性其实挺脆弱的。目前的健身热将人们对身体的重视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事实上我们需要像照顾身体一样去照顾自己的情绪,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会觉得心里舒服和身体舒服是同等重要的。这次基本上就是讨论这个问题,以及对我沙盘中的一些问题又探讨了一下。555555第五次老师画了一个小人,然后拿了很多水彩笔,让我假设小人是自己,然后用不同的颜色去描述自己身体里有力量的部分和弱的部分,为什么,为什么用这个颜色?其实这个过程我很不擅长,很晦涩的尝试去解释。然后老师一直在引导。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我身体中有强的部分,有弱的部分,以前我觉得应该抹杀掉弱的部分,但其实不是的,事实上强和弱之间界限很难界定,而我们认为不是很好的行为,甚至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的人格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至少在我们的生活中带来了好处,所以我们才会坚持。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完全否定,而应该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如果一味的去讨厌一些人格,结果只会是适得其反。。。等等6666666第六次也就是下周的最后一次总结啦其实上文的描述只是说出了一个小时中的部分探讨,实际的过程可能更发散,也可以看出来心理咨询的状态是很碎片化的,很多时候并不是有条理的,好像也没有一腔热血地去直面问题,但确实是一步步地将你对心理的思考融入了现实生活中,事实上,我有时候会想,好像不用去啊,我算是个挺阳光的人啊,第一次去过之后,我状态就基本在慢慢调整啦,又看不到立马的改变,为什么要花这个时间呢?但是,真的没有改变吗?很多东西都是在慢慢的变化的,不管是从好到坏还是从坏到好,从好到坏的时候,我们没有觉察到,便任由其发展。而从坏到好的时候,我们急功近利,看不到结果便灰心丧气。————————————————————————————————---------------------------------------------------------------------从开始到结束:当我一开始想去心理咨询的时候,我内心是拒绝的,抱怨的,没有必要的,因为很多事情,好像你不去想它,解决的更简单些,所以,我更喜欢躲在角落里看世界,享受内心的流连忘返。但是,世界这么大,内心这么宽广,我都想看看。我不想永远地躲着做一个“刻奇”者:“自我感动及感伤,是与别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动与感伤,是制造并享受某种虚构的崇高。”所以这个过程,不仅是我鼓起勇气去看看世界怎么样的过程,更是我鼓起勇气来看看我内心怎样的过程。我不敢说这个过程为我带了多大的意义,但是我想说我慢慢地看到了一些变化,虽然很缓慢,但是很本质。我感谢自己的勇敢,对的,这次才不是自己感动自己呢。是坦然面对不完美的自己,并从容自守,奋力向前。
北京某精神类三甲专科医院。“下一位,某某(我的名字)”在候诊室等待已久的我,听到咨询室里在喊我的名字,迅速起身进入,做到了治疗师面前的沙发上。通常一个有点名气的治疗师,在他们正式工作的时候,会有其他治疗师/实习生在一旁学习的。于是局面可能变成了1v4, 甚至是1v5。不过不必紧张,除了你的治疗师,其他人一般不说话的,只是在旁听和做笔录。治疗师微笑地凝视着我的眼睛。我也在看他,眼神里可能是懵懂,也可能是期待。凝视的过程大概持续了二十多秒,终于一朵笑容在治疗师脸上绽放开来。我认为这是僵局,但我觉得治疗师不这么认为。哪怕只是静静地坐着,对他们来说,也可能是对病人的观察,甚至是一种对“存在”的诠释。“最近的生活怎么样呀?说说看。”我环顾了一圈,其他的咨询师和实习生虽偶尔心不在焉,但看到我在观察他们,也回以微笑的眼神。那一刻,仿佛我随便一开口,便是一个温暖人心的精彩故事。“还可以吧。”我摸了摸后脑勺。”详细说说看,有没有发生让你高兴的事儿呀?”治疗师继续保持着笑容与耐心。”勉强算有吧,就是balabala...””你的内心还是很渴望***(交流/认可/...)的。由此展开了畅谈。又陷入了沉默。治疗师一直敏锐地观察着我。我则很有可能因为前面对问题的引导而陷入了回忆与痛苦。又过了一会儿,治疗师开口了。给了解释。其他原因呢?我现在不知道,但我觉得一定隐含在经历里。心理咨询的目的之一,就是揭开症状背后的深层原因。一起面对,一起发掘。当你有了自信和直面自己的勇气时,治疗才是一个开始。治疗师会用他的学识与阅历,给你指引方向。谈话还在继续着,越来越深入。这是需要时间的。短则几个月,长则半年、一年甚至更久。环顾四周,其他咨询师已经开始出神了。他们对你的情况很有可能是不了解的。或者依旧写着乏味的笔录,或者昏昏欲睡,再或者早已神游四方。末了,治疗师会留下一句亘古不变的结束语: “回去再好好体会体会”。这个治疗师一定是学习萨提亚的o(╯□╰)o。走出咨询室,长抒一口气,感情确实得到了释放。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似乎变得更蓝了。下次继续。
坐标广州,想问一下,怎么找到比较靠谱的心理咨询医生?
朝阳医院的心理咨询很奇葩,先问你怎么不好,压力大,然后开一个300多的焦虑测试,然后就是开方。整个咨询过程10分钟不到
今天去我们学校心理咨询,一波三折,时间改了三次,改到老师的下班时间,结果那个老师态度很差,明显敷衍了事,没耐心,我甚至有点怕她,或者说反感她。一进门就很冷淡,让我坐,让我说,低头做自己的事,我说我说不出来,很不耐烦对我说,你来肯定有事,不说我怎么解决。我说老师你今天情绪不好,好像赶着下班,她说她要上课,很忙。时间也不是我安排的,我也是被动的那一个,一改再改,她完全是把她当成任务来完成,对我很不友善,明显不耐烦,唉声叹气。我甚至都不想和她说话。我得玻璃心都碎了,从办公室出来,整个人混混沌沌的,作为一个心理老师她难道不清楚她今天的态度对我造成的阴影有多大吗?不愉快的一次咨询。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的。
看到上面有好多知友在国内的心理咨询历程好像真的是看病一样,略觉得有点遗憾。我现在在荷兰,刚来时候学校组织了一些workshop,参加了time management。开学之后发现自己时间依旧安排不好,加之之前拖延症一直很严重,又希望自己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国外学习生活,于是约了学校的咨询师希望能得到些帮助。第一次咨询师问了些我个人的情况和问题,包括学习经历,家庭等等,也简单介绍了下她自己,算是开场吧。之后给我留了个“作业”,让我观察下自己的时间是怎么用的,记录下来。之后一段时间基本一周一次,她给我提供了很多时间管理方面的技巧,我也尽可能给了些反馈。同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自己的不开心等等也有所涉及。过了大概两三个月吧,我的情况好了很多,于是她把咨询的频率降到了三周。这时候我的时间管理方面已经好很多了,但是其他方面的困难还有,比如被老师的邮件恶心到啊,eating disorder啊之类的。我会很愿意和她讨论自己遇到的困难,她也会很耐心地听,表示理解,指出一些我其实做的还不错的地方来鼓励我,同时启发我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每次聊完都会觉得像是一个心理按摩,很舒服。也慢慢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一月份圣诞节之后那次约见我状态很好,因为刚放完假,也没什么压力,就简单聊了聊圣诞节假期的情况。二月份到三月初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很烦躁,情绪低落,饮食失控,整天昏昏沉沉,论文出问题,生活简直一团糟,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低谷期,所有之前培养起来的好习惯全都打回了原型。我当时很想给她发邮件加一次约见,但是又觉得自己应该有能力找到问题并且尝试独立解决,于是坚持了下,可惜结果不理想。直到三月初那次见面,我和她说了我的情况,她说,这个其实很正常,可以理解,因为当事情很多又没办法解决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回到过去的处理方式&不健康的食物,作息等&,烦躁低沉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最后提出的办法是先从一个小的方面开始,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然后一点一点回到正轨,我选择了控制饮食。之后的三周时间我尝试做了一点点努力去开始吃新鲜水果蔬菜,避免过多甜食等,虽然离之前的巅峰状态还有距离,不过至少开始了改变。然而情绪还是很低落。上一次见面是上周,我之前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神马的,因为从来没经历过那么长时间的低落。约见过程中她说,其实是因为论文等这些事情让我不开心,提出了点建议,约定本周目标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同时开始准备学期论文。当时结束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状态依旧不好,然而过了两天,当开始按照计划做事情的时候,才觉得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从那种焦灼走了出来。最近天气很不好,天天阴天下雨,我属于不见阳光就不开心的类型,自然没有很欢乐。不过比起之前那种对自己的不开心的担忧和纠结,已经好很多了。下次约见是三周以后。从开始咨询到现在已经大概五六个月了。不得不感叹时间过的好快,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碰到了一位自己很喜欢的咨询师,也的确成长了很多。希望这段经历能成为自己异国生活的一个记忆吧。p.s. 我的咨询师是专门针对国际生的,英文很好哈哈,虽然我经常会不知道怎么最准确地表达。她是荷兰人,高中在美国读的,很专业,曾经在另一个大学做咨询师,也在各种不同的机构(包括KLM)担任过一些职位,大概两年前来了我现在就读的学校。
题外话。1、感谢知乎这个存在,让我试过几次想要吐苦水/散发负能量的时候,可以找到一个适当的问题,然后写写写就是了。说不定还能有几个赞。虽然这不是知乎的本意。2、我觉得大量“广泛探讨某类心理现象”的问题真不应该放在“心理咨询”这个Tag下。对想了解真正的“心理咨询”的人(例如我)来说,存在太多干扰性信息了。为什么不改成“心理现象”呢?-------------------------------------------------------------------------背景。现在在广州。半年前以某件事情为起点,大量没来得及消化的情绪爆发,以至于从那以来一直处于抑郁的状态。当时人在国外,想过要求助也的确找了GP开了介绍信(我还一直留着),也让GP开了药。鼓起勇气打介绍的psychologist的电话发现预约要排到至少一个月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接下来的几个月心境没有发生什么积极的变化。我很怕在这样抑郁下去我的心会逐渐死去。我不想要也不能够一个人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在纠结之下我今天去感受了我的第一次。-------------------------------------------------------------------------如何寻找。知乎了相关问题。也是这个时候发现题外话的第二点。百度搜索心理咨询+广州,收藏了排名靠前的几个机构。尝试用在知乎看到的信息筛选靠谱的机构或咨询师。但是最后选择的结果也不是这样筛选来的。我QQ咨询了某个机构的价格,等了很久没有回复。然后我又咨询了另一个机构,回复比较迅速。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后对方给我推荐了一位咨询师,但是价格超出了我的预算。我说出这个问题后对方说他们也有较为便宜的咨询师,但推荐的这位比较擅长我这种状况。于是我同意了。价格是600/小时。其实我不是付不起。作为一个典型的实在的广州人,我担心的是性价比到底高不高。其实我最害怕的是遇到一个那种“呃饮呃食”的咨询师。这应该会直接影响到往后求助的心境。毕竟去求助不是一件说走就走说做就做的事情。-------------------------------------------------------------------------3月27日。第一次经历。前台领我到一个咨询室,让我填一个基本情况的表格。前一位咨询的人时间拖得有点长。我额外等了一些时间。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我开始纠结,我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我会不会遇到一个不靠谱的咨询师。轮到我了。一开始咨询师自我介绍自己是二级咨询师。然后让我先介绍自己的情况。我开始描述引起所有问题的这个事件,她针对这个事件提问。提问到一些我有想过的问题,也有一些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前半主要是围绕这个事件,和少许延伸的话题。我个人觉得从事件延伸出去的问题其实更重要,不过大概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谈到。后半她让我描述自己的家庭背景。问得比较细。我还是第一次那么细致跟别人描述自己的家庭背景。毕竟父母离婚又分别再婚还是比较复杂一点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一开始阐述的时候有点放不开,大概是因为我心里不能任何这个事件对我后续的重大影响。说开了之后这种感受逐渐减轻。感觉说出自己的情况的时候,说出来的话语不用再突破心理的某一层障碍,才得以被人听见。最后她说,这一两次是彼此了解和建立信任关系的状态。之后她会用她擅长的某种方式帮助我更好地体会到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个“某种方式”,对于任何人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是出现在那么正经的场合也是第一次。她解释了一下,我也问了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听到这个词是出乎意料的。等到真的体会到再说吧。总体感受。(根据在知乎里看到的信息)不是不靠谱的咨询师。没有特别不舒服的感觉,但也没有说出来之后的畅快感(尽管我也没有期待)。走出来之后有一种被人脱了一半衣服的感觉,有些不安,明明不是做梦却总有一种回不过神来的感受。有一点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她没有问我有没有什么躯体上的症状。预约了下周同一时间。那么下周再更新。-----------------------------------------------------------------4月3日 第二次咨询一开始先问我上次咨询结束后有什么感受。我说觉得像是被脱了一半的衣服走在街上。不知道怎样的感受才是应该有的感受。她说在这里没有什么想法是“应该”或者“不应该”,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有意义,都能帮助她进一步了解我。然后接着上周的家庭的话题,聊了一下我和我家人相处的状况。接着她问我有什么是我特别想说的,我就说了入睡困难的困扰。聊了关于睡眠的话题。最后也不记得是怎么说到了我的不自信和习惯性负面思维。其实大部分时候都是我在说话的,有时候她会根据我的描述作一些推论。而这些推论其实我是知道的。我一开始以为,听到这些我早已有心理准备的推论的时候,我会有一种“终于有人了解我了”的激动的感觉。事实上我感觉很平静。我不知道这代表什么,不过没有陷入被说穿后的“完了被别人知道我是一个多么差劲的人”的负面想法,应该是好事吧。然而这些情绪在我的朋友面前好像一直存在,我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最后她提到了“接纳自我”这个熟悉到不行的概念(因为知乎某个问题),当然我对这个词语也只停留在概念。也对啦,有深层次的了解的话,我也不会出现在这里。她也提到我惯性地把事情往负面方向去想。最后她再次提到了她所擅长的咨询手段,其实就是催眠。聊到睡眠的时候她也说过催眠有助于放松,对入睡也有一定帮助。在催眠这个过程中我会得到彻底的放松。接下来的咨询会运用这个手段帮助我调整自己的思维,并练习如何强化新学习的思维。最后她留了一个作业给我,列举出我的优点。说实话有人能理解每次我只要遇到这个问题我的大脑就拒绝思考的情况吗?这大概也是不接纳自己的一种表现吧。啊对了,以上所转述的咨询师的话都不是逐字逐句的原话,只能是大概的意思的复述。我自己的感受:1、催眠这个听起来很玄乎的手段(尽管她稍微解释过催眠的概念,事实上也跟我,或者一般人理解的催眠有点不一样)到底能帮我解决问题吗?2、鉴于她说的一些话,一些小结论我似乎都能在知乎上看到类似的言语,我一方面其实是认可这些话的(因为我认为的确符合我的情况),另一方面觉得听到的话实在是太general,有一种怀疑在。像我这种对相关领域了解一点皮毛却不能了解全部的人大概是最危险的。我这种情况大概算是知乎的某种不为人知的副作用吧。3、我以为我是来“治疗”的,突然觉得我其实是来“学习”的。-------------------------------------------------------------4月11日
开始体验催眠一开始先给我介绍催眠的相关知识。概括一下重点就是,催眠是让我彻底放松的方式,并不等于睡着。相反你的意识会很清醒,对身边的事情会相当敏感。还介绍了一下原理,我的理解就是,催眠构建了一个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渠道,让这些意识彼此能沟通。接下来是一系列重复的催眠过程。后期咨询师让我想象了两个情景。一是想象把内心的愤怒、伤心等负面的情绪引导到手掌并最终释放。二是想象自己下楼梯的一个情景。对于后者我立刻想到的是我从小到大长大的那幢楼的楼梯。而那个时候的自己是五、六岁时候的自己,脸还是圆圆的,穿着格子裙和小皮鞋,很开心地跳着下楼梯。而过后再回想起这个情景,其实有一种伤感。最后是逐渐从催眠过程中醒过来。本次咨询就结束了,用时一个半小时。催眠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原来身体是可以自己动的啊。所谓的“自己动”,指的是不受明显的意识控制下的活动。-----------------------------------------------------------------------4月18日 第二次催眠开始照例问我上次催眠后的感受。准备催眠前咨询师看我心情似乎不太愉快的样子便问我,我说这周病了一场。某天半夜突然在极大的焦虑中惊醒,在床上翻来覆去觉得浑身上下都不舒服,却没有具体哪里不舒服。然后再睡去,再醒来便发现自己发烧了。我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半夜非正常情况下惊醒。这次催眠的过程比较短。进入状态后(可能用咨询师的话来说是进入潜意识)她让我想象让我觉得愉快的场景。我想到的第一个场景是我站在大学校园里的广场。我看见科艺中心,我看见芙蓉湖,它们依旧是我熟悉的样子。接下来在她的语言引导下(“你还想到了什么?”)我来到下一个场景是学校边的那条马路。那是通往我们院实验室的其中一条路,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我经常走。那时我站的地方的对面是一排店铺。也还是那条马路上那些熟悉的店铺。再下一个场景我来到了白城校门,当然也包括那条弯弯的天桥。马路的一边是出门必然要去的公交车站,很多学生在等车。另一边是人山人海的沙滩,也有卖各种东西的商人。就连天桥上都很多人,很热闹。完全就是假期时的光景。然后我又回到了第一个场景,我看见了穿着学士服拍毕业纪念照的我和室友们。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场景都和我现实生活里经历过的高度重合,也包括这个拍毕业照的场景。现实的过去中我们从芙蓉广场的草坪到科艺旁边的小路再到科艺,最后去拍整个院的正式的毕业照。没错,就是那天。而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定格在了在那条小路的石凳上。我甚至还听见了其中一个室友用我熟悉的口音喊我的名字。而在画面中的我们是笑得很开心的,如同那些我已经完全不敢回看的毕业照里的定格住的开心的瞬间。我可能是觉得我的校园经历里怎么可能没有我前男友,所以下一个场景我来到了他的学院的大楼。我绕着大楼找啊找,我想找到他实验室的入口。周围没有人,只有我一个人在找。我来到一个我认为应该有门的地方,有那扇通往实验室的门。但是我看到的只有窗户。我不死心再找,再次回到这个地方,再次确认那扇门应该就在那个地方。可是没有门。我开始焦虑,我非常伤心。然后下一个瞬间我便在实验室里,偌大的实验室依旧没有人。我发现我如同一个氢气球一般浮在天花板注视着他的实验室。突然间天花板升高,我离地面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氢气球最终啪得一声爆炸,我又回到了以为有门却没有门的地方。最后好像还是咨询师让我回想让我觉得放松开心的场景,所以我又想到了毕业前和舍友、我的前男友、舍友的前男友一起去旅行时,在某个除了我们就没有别的人的海滩的场景。场景中我们在拍照,每个人分开站,每个人都是定格的。一开始大家的脸上是很开心的,但随着时间过去,像是照片一直没有拍好,到最后大家的脸上开始出现疲倦的神色。而这时催眠也要结束了。我没有来得及将最后的这个细节反馈给咨询师。如果说第一次的催眠让我觉得很神奇,这一次看到那么多场景之后,我觉得我开始真正的相信催眠这个手段。下一次我会希望它能让我发现自己更多。直至“和室友拍毕业纪念照”这个场景为止,我的感受都是很平静的。我不知道这种状态是不是放松,但我只是看着这些场景没有太特别的情绪。回想起这个过程,我现在能感受到催眠过程中感受到的东西的确跟平日的现实里不一样。因为我知道如果让我自己再回想这些场景,尤其是有室友参与的这一个,我所感受到的就只有伤心,混杂了太多东西的伤心。真的,如果想得太专注,我说不定会哭。我不会有那种仅仅是注视的平静。而这也让我更进一步明白,大学的那些时光所带给我的快乐,真正是深刻到了骨子里。还有一点。我看到的所有场景,我当时能看到的所有细节,都是完全在现实中经历过的看到的。现实里是什么样子,我看见的就是那个样子。除了那个门。我想这一定意味着什么。在心理学的里,门,我想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我找不到那扇门(所以也找不到前男友)这一点,一定反映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想法。我现在还不知道,或许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我会知道。当我明白的那一刻,我是不是就会明白这段恋情让我最难过的点,到底是什么?-------------------------------------------------------------------4月27日
第三次催眠催眠前的交流时间我谈到了以上说的两点。咨询师听完说道,她觉得她和我的咨询正在朝着一个比较积极的方向前进。其实当时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Is it?就是破产姐妹里有时候会出现的Caroline还是Max会出现的夸张的反问语气。我又想起去健身的时候教练有时会对我说(这么坚持练下去)我会越自信越美丽。我内心的OS也是这么一句话。这种已经发生过多少次了的不敢肯定积极面的自己的状态,真的不是一种病吗?咨询师还说,你希望能多了解自己。我说,我一直以来都很想了解自己啊。她说,了解自己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开始催眠。她还是让我想象能让我放松感觉愉快的情景。我以为会像上次一般有一些画面,但我拼命想,脑海里一片漆黑,或者说是一片混沌。我说我脑海里没有画面。咨询师表示每个人的潜意识都不一样,有或没有画面都很正常。接着她问我,当下我的感受是什么。我说,我觉得很焦虑,因为我觉得应该有画面的此刻却什么也没有。那么在怎么样的情景当中,你也会感觉到类似的焦虑?然后我想起了去爸爸家里的情景,想起了这几年我们大起大落的关系。我想起了我为数不多的能记得的梦境,是拼命想要赶飞机却怎么也赶不上。我们还聊到了哭泣。我正面意识到我赋予的在哭泣这种行为背后的消极的负面的意义。我想到了以前每次哭泣的时候前男友的手足无措,我想起他似乎不喜欢我哭。于是我似乎逐渐学会了压抑,虽然很多时候也压抑不住。而过去半年的经历又让我形成了,“哭泣是情绪激烈冲突后的后果,但哭泣之后那些情绪不会因此有什么改变”的观念。所以我现在其实很讨厌大哭。但是在咨询的时候我却忘记了一件事情,在遇到他之前我也是讨厌哭的,也的确很少哭。结束的时候咨询师提到了她下周要去学习。我特地问她,她们的学习是否包括坐在我的位子(作为被咨询者接受咨询)。然后她说也有可能,在这个领域会把这件事情称作自我体验。之所以那么问是想证实我是否会听到一些在知乎相关问答里经常出现的关键词,也算是在试探。就像是回答主观题,有提到关键词就有相应得分。无论从她的角度还是我的角度,这种行为或者都是挺有趣的。-------------------------------------------------------------------5月8日 第四次催眠(第六次咨询)最悪だ!不是指咨詢過程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而是咨詢過程中,我被潛意識里的東西嚇到了。今天的主題是十年之後的自己。我看見的是我一直以來夢想中的房子的結構。但是為什麼房間里的裝修完全不是我喜歡的樣子,甚至可以說是我討厭的樣子。我最討厭的白色燈光,白色的墻,玻璃茶几和餐桌。冷冰冰的氣息,毫無溫馨的家的感覺。但是一個溫馨的家裡面應該有什麼?我不知道。我相信即使是潛意識,在很大程度上也有你在現實生活中見過的聽過的接觸過的真實的事物的投射。可是我沒有一個完整的“溫馨的家”的印象,所以我拼命想象也想象不了一個我想要的家是什麼樣子的。我沒有辦法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而且在那個家里,除了我,誰也不在。我始終處於一個等人的狀態。我也沒有辦法構想另一半的樣子。身高、外貌、穿著,我完全不能想象,完全不能有一點印象。這次又出現了與門有關的映像。而接下來想象的工作狀態,最核心的大概是我的兩句描述:我很熟悉我的工作,所以我能很自信地在台上與他人分享。我解答了顧客的疑問,我覺得自己幫助了他們,我覺得很高興。我想咨詢師在聽到了我說出自信這個詞之後,複述我說的有自信的場景,是一種inception。我也知道我沒有接受。在那一刻的我看來,那些情景純粹只是想象。我不會真心覺得自己能在十年后變成那個樣子。不過,至少我是希望我能變成那個樣子的吧。--------------------------------------------------------------------------------------5月16日這個星期沒有什麼特別讓我焦慮的事情發生。心情舒暢時躺在床上我會忍不住想,你看我現在過得好好的情緒也很穩定,我是不是就好起來了,是不是就不用每個星期去那裡報到了?但我又會馬上和自己說,不要被表面上的平靜蒙蔽。認真想想你會知道你的內心還是一團糟,雖然跟最開始比沒有那麼糟,也不至於那麼快就好起來。絕對不可以麻痺大意。我也知道麻痺大意的後果是什麼。就是總有一天又會發生一些事情,讓一直以來有意識的無意識的被壓抑著的情緒徹底爆發。我會招架不住,如果可以的話我不想再有類似的經歷。所以每個星期來報到是必要的。這個星期我們談到了一些我在知乎的相關答案中提到的觀點。(感覺心裡默默地在某to do list里劃掉了好幾條。)例如,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才是問題。簡單來說,你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的看法才是問題。類似的話我剛好上週也聽到過。其實我自己也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不過也只停留在表層意識的知道,內心深處要如何接納這個觀點,要如何調整自己讓自己往這個方向上走,我還不知道,也不知道未來能不能知道。也談到了我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想法。我的確是。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是。可能以前會希望有人能看得出我在壓抑(儘管我當時也沒有想過,有人看出來之後要怎麼辦)。可是時間久了我習慣了這種做法,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已經不會去想。這是我習慣的應對方式,所以就一直沿用了下來。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愛說出自己想法的人(或者說不敢說)。所以一直以來,寫日記是我認為的比較適合自己的情緒發洩途徑。然後到了那個情緒爆發的時候,我終於真正明白,光靠這麼做是無法真正疏導大部分的情緒的。接著我陷入了迷茫,我找不到自己一直以來寫日記這個行為的意義。到現在也還是一樣。我們主要做了一件事情。哀悼。跟過去的經歷做告別,將它們放下。我不知道像是儀式一般地說出一些話語是否就能放下。當然一次是不可能的。如果進行多次,是否真的能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平時大家說放下,好像就必然意味著“無論過去的經歷如何,都已經過去了,我感謝那段經歷”blablabla。如果我無法感謝過去的經歷呢?如果我認為,即使我沒有後悔做出會讓我擁有那些經歷的決定,即使我承認我在那段經歷里也學習到別的東西,但是我無論如何沒有辦法做到其他人的那種風輕雲淡呢?如果我最大的感想是我不喜歡那段經歷呢?是不是就無法徹底放下了?剛才的這一段完全是事後的想法。當時在對話的過程中,咨詢師也嘗試讓我說出“我感謝那段經歷”這句話。我非常抗拒,在表達這種抗拒的時候,我表現得比整個過程中的其他時候要激動一些。我感受到了。比平時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了自己的這種想法。現在回想起來,這應該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說來也奇怪,雖然這次咨詢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進展,但走出咨詢室的時候,似乎是我最輕鬆的一次,即使我不認為是因為自己有放下。大概是剛好停雨了的緣故。---------------------------------------------------------------------5月24日
今天没有做催眠一开始我提到了自己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没有很好地做一个结束,导致到现在似乎仍旧没有真正地与那段经历告别的情景。然后咨询师跟我分享了一段她的经历,说的是她父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她通过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并发表的这样一个“仪式”,进行哀悼和告别。过去的我依靠写日记的这样一个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绪。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可以算是一种仪式。曾经这是一个highly effective的方法,但现在至少仅仅依靠这个是不够的。所以现在的我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能让我释放情绪,放下并好好告别过去。即使来心理咨询也不一定马上就能知道会怎么做。不过,来这里好像能给内心里的那个“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只存在我的想象中的”正面小人加把劲。它的存在感似乎更清晰了些。针对“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只存在我的想象中的正面小人”这个问题,咨询师说,即使是虚构的那也是存在的。当下我不能理解,不过现在好像又明白了些。今天有一个对我非常重要,且我以前从来没真正意识过的事情,这也是一个收获(似乎我第一次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我的身体语言透露出来的“我不想和人交流所以最好不要来找我”的信息。你的身体已经替你做出了内心深处真正的选择。而这个选择,从来没有好坏之分。会让这个选择变成好或坏的是我们自己的想法。不过大部分人的内心都没有强大到可以摆脱“人外向点比较好”和“不说话不合群没有安全感”这两个最常见的来自他人或者自己的想法吧。对于我来说,前者来自他人,后者来自自己。还有一个我觉得很有趣的第一次听到的结论,在人群中沉默的人是最引人注目的。好吧说回身体语言,其实我也留意过自己在某些情况下的某些小动作,但是我从来不会去想背后的意义。所以这个星期我想试着做这件事情,至少稍微归纳一下导致这些动作出现的情景。快结束的时候我问,之前催眠过程中我所见到的那些情景,以后你会找机会进行解读吗?她说,不会。当然还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不会。不过她也说,我可以选择选取那些希望进行讨论的情景,与她一同讨论。我就提到了那个门的事情。我的解读是,他从来没有让我走进他的内心,他拒绝我走进他的内心。在不知道多少个还没睡着胡思乱想的夜晚以及这样一次直面内心的机会之后,我总算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明明有多少事件作为论据直指这个最终的结论,我也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终于认清这个事实。如果是之前的我,我接下来就会想,为什么他不让我走进他的内心。但是我现在知道,我不能这么想,因为这只会让我陷入痛苦的恶性循环,也因为我知道我永远没有办法知道答案。这不是我的错!这不是我的错!这不是我的错!(重要的事情要说三次)我已经尽我最大的努力了!我已经尽我最大的努力了!我已经尽我最大的努力了!(重要的事情真的要说三次)说实话,即使是这样,想起来这点还是会让我觉得非常,非常,非常,难过。如果在走出咨询室的时候,能够放肆让自己哭出来就好了。-----------------------------------------------------------------6月14日
第九次咨询?以下是催眠所見。設定的場景是五年后的自己。一開始看到自己在一個海灘上。多雲,天色灰矇矇。水很清澈,沒有顏色。我很隨意地在沙灘上漫步,十分輕鬆愉快。突然看到遠處的天空蔚藍一片,就跟在澳洲時看到的一樣。跟我目前處在的景色完全不一樣。我想走過去,但是我覺得離我很遠,我走不過去。然而在咨詢師的鼓勵之下我還是走過去了。走著走著天空就變藍了。原本只有一邊是沙灘,現在變成了左右兩邊都是海,只有中間我走的一小片長條的是沙灘。我看到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有一片綠色,像是一個島又像是一片森林。想走過去看看,仍然覺得太遠走不過去。當然最後還是走過去了。天空突然又變回最初的灰色,似乎想下雨,周圍變得悶悶的。走進那個島/那片森林的時候我發現最中間有一扇門,把手是黑色的。再近一點發現門上和周圍的一小片墻被畫成了森林的樣子。我握緊把手打開了門。門里的世界什麼也沒有,一片純白,唯一能感覺得到的是腳踩上去有些冰涼。再回過神來我發現自己的手粘在了門把手上,像是有什麼膠水。我拼命掙脫拼命掙脫卻無能為力,周圍什麼能幫助我的工具也沒有。回過頭來門另一面似乎被墻封死,我沒有辦法回去,似乎被困在了這個白色的世界里。覺得有點累,於是我想坐下來睡一會兒。這時候我發現自己換了個方向握住門把手。我靠著門,手依舊粘在把手,坐下來休息了一會兒。再次睜開眼睛的時候手還是附著在把手上。這個時候咨詢師讓我想象一下有沒有人會來救我。我說沒有。即使是想象也不覺得有這麼一種人的存在。所以她轉而讓我想象掙脫門把手的方式。我想了三種。一是掙脫著突然就掙脫開了。二是有一把刀能割開膠水。三是我直接把門拽出來,手依舊附著在門把手上,還順帶一扇門。奇妙的是第三種方法觸到了咨詢師的笑點,於是我也笑了。總之我就按照第三種方法去做。把門拽出來后往那封死了的墻上一砸,砸出來了一個口子,我又回到了之前的沙灘上。一切如舊。我非常心急地拖著一扇門想要回到原來的地方。但是,門真的好重。回到現實后那扇門也消失了。结束后她說,她能感覺到我的內心十分孤獨。我潛意識里覺得不會有人幫助自己,有什麼困難都只能自己來。其實之前的某次催眠里,明明說的是未來裡面卻只有我一個人在的時候我就隱約感覺到這一點了。在我的內心深處大概真心覺得未來不會有誰陪在我身邊。我有時候真的不明白,在知乎或者是其他地方不是有很多人認為人要獨立自主,要學會靠自己,別人是無法解決自己的困難的嗎?為什麼我總覺得這句話有哪裡不對勁。是因為我認為”靠自己=孤獨“嗎?要怎麼修正這句話才能讓自己接受呢?不對,我是不是應該換一個方向,乾脆就不接受這句話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月5日累計去了三個月了,總的寫些什麼吧。指望這三個月里能有什麼大的改變,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我也不想有這種操之過急的想法,這種想法只會讓我更焦慮。但是細小的改變,好像還是有一些的。說是“改變”可能不太恰當,更多的時候其實只是開始有了新的“認識”而已。雖然只是“認識”,僅僅還是“認識”,不過一旦意識到了這些新的想法,日後有機會就加強的話,大概有一天這些想法真的能讓我一點一點朝著讓自己過得自在的方向走去吧。至少我看的那本書的意思就是這樣的。會寫出這些話的我感覺好樂觀呀啊哈哈哈。然而其實我很多時候還是很迷惘。我現在更深刻地明白,絕大部分時候,是自己固定的思維模式讓自己不開心或者說讓自己焦慮。這真是正所謂“自找麻煩”。按照咨詢師的說法,這是可以調整的。那麼問題來了,不想採用舊有的思維模式,必須有一些新的思維模式取代,我又應該創造怎麼樣的思維模式(觀念)呢?我之前一直覺得這是“如何去創造”的問題,不過,大概這是“創造什麼”的問題吧。而這并不僅僅是看一兩本心裡調試方面的書又或者是做幾次咨詢就能了解的事情。在你明白你要創造什麼新觀念的那一瞬間,你就已經創造了。可能還是要等待一些契機。在這三個月的過程中,我零零碎碎地對自己有了許多新的了解/認識。儘管我已經僅可能地每次咨詢回來都把那次的經歷寫下來,還是感覺有很多遺漏。這個星期在看高一時,大概是九至十年前的日記。帶著這些新的認識回過頭來找回過去的自己,感覺原來真的完全不一樣。對於我當時就意識到的事情,現在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也多虧了在那個時候還是喜歡記事的同時記感受),背後其實有著現在的我才能意識到的含義。那麼多年我一直對於我自己有著一個終極好奇,那就是,我究竟是怎樣變成現在的我。如果我能把從2003年開始的日記重頭仔細讀一遍的話,或許我會有很多很重要的發現。然而現在我還缺乏這樣的勇氣。我在害怕面對更真實的自己。總覺得這麼做,等待著我的會是殘酷的真相。所以這大概也是為什麼那次在催眠的樓梯情景里,我始終跨不出步子的原因之一吧。差的是什麼,現在沒有人知道。也許在以後的咨詢過程中,會慢慢揭露吧。
自从开始从事这个行业后,对心理咨询从理论层面的认识逐步上升到实践层面,因而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这权当个引子吧。题主问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什么的?我先从咨询师的角度来说吧。第一步是预约时间(通常是助理做的事情),这个时间可能是上午10:00之后的任何时间。第二步是初次面谈。见到来访者之后,咨询师对于咨询的特点要做个简单的介绍。(有的工作室也会由助理来做介绍。)在这个初次面谈过程中主要是对来访者的情况进行信息收集,为评估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作准备。一般来讲,这个信息收集要持续1-3次的面谈。具体要视来访者的情况是否复杂来定。在这个阶段大部分来访者能接受,会按照这个步骤进行。也有来访者会很急切的要求咨询师给个具体的123解决目前面临的困境,比如说我该如何挽回男(女)友,如何找到好工作。。。第三步呢,就是根据收集的信息和来访者商定咨询目标和制定咨询步骤。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商定,为什么呢?因为来访者和咨询师的目标可能不一致。比如来访者有社交焦虑和需要处理的家庭问题,咨询师可能觉得家庭问题要优先解决,但来访者认为社交焦虑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那就需要双方对事情处理的优先级进行商量。
商定咨询目标和明确步骤后,就进入咨询的主体阶段,在这个阶段,由咨询师采用自己的流派进行咨询。这个过程是展现不同咨询师的素质和特点,更主要的是由于来访者本身所遭遇的问题和状况来决定的,比如对于来访者有不合理信念,那可能运用认知疗法更有效果。心理咨询发生作用和咨询师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来访者要有心理学头脑,ta要有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和动力。这就是对于同一个咨询师,不同的来访者会有不同的体验,有人说没用,有人说有用。有点事,未完待续。
体验过心理咨询的过来按个爪~从14年3月份开始的一周一次的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到16年3月正式结束,时间算不上短,自认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既然问题是心理咨询的过程,那么先分享一下起因和基本流程:咨询的起因是在春天经历了一波低潮,刚好看到曾关注过的CAPA学员发起的长程来访者招募贴,低于市场价的资费+个案督导的这种靠谱+高性价比的组合对我的吸引力还是挺大的,觉得这是个体验的好机会,所以写了一封报名邮件,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报名原因、以及自己能接受的费用和频次,过了几天被指派的咨询师邮件联系了我。第一次进行了一次比较短的免费电话访谈,主要是互相自我介绍、了解我对咨询的期待、评估是否合拍并决定是否开始咨询,告知我有提出中止和更换咨询师的权利,以及交代主要的咨询设置——如时长、费用和收费方式,商议咨询时间等等,以及由于我所在地没有CAPA学员,所以是否能接受通过SKYPE视频进行咨询以及能否找到合适的咨询场所,等等。敲定时间之后,在初次面谈之前签署了咨询告知书和咨询协议(好正式有木有!然后我更正式地索要并确认了咨询师的资质证书哈哈哈哈)。协议里有比较基本的规定如保密原则和例外、彼此的权利义务,也有具体的规定,如费用、时长(每次45分钟左右)、付款方式(当次咨询完之后付款)、以及具体到如果超时或者有一方迟到应该如何处理等等,总之还是比较完善的。然后是正式的SKYPE面谈啦~关于其中的讨论细节,记忆已经有点模糊了…记得第一次主要介绍了咨询师的流派和咨询机制,咨询师跟我解释了因为TA是动力学取向的,偏重精神分析,基本的方式是来访者进行自由联想(当然也可以提出任何自己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咨询师可能会进行联想和解释,也可能会需要讨论梦,问我是否能接受这一取向和咨询方式,并介绍前三四次咨询依然带有访谈的成分,以收集信息资料为主,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探讨分析。每次快要结束的时候咨询师会对本次咨询做一个小结,总结一下本次讨论的主要问题,并提一下可能与之有关的点。(这里有个小插曲:我曾经有点担心地问万一说high了超时怎么办,咨询师说由TA来负责把握时间,我只要思考自己说的内容就好,听完顿时放心~而事实也证明咨询师掌控时间的能力非常强,只需要巴拉巴拉说自己想说的而把其他事情交托给咨询师的感觉好省心=w=)而当访谈阶段结束正式进入咨询之后,咨询师又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当我打算结束的时候,希望我能提前说出来,并能和TA讨论一下结束的原因,而不是不辞而别,我觉得这个要求很合理,就答应啦=w======流程部分主要就是这些,另外说一下作为来访者的一点小心得,如果这些想法里有需要更正的地方,欢迎拍砖提意见~1、心理咨询有自己的擅长领域和主场,毕竟术业有专攻,而每种咨询流派甚至咨询师个人也有擅长的方向,如果自己的问题刚好对上了往往会更有效。这个建议先自己了解下,我是因为被安排了咨询师,也觉得很适合,所以就没有这步了。当初与一些抱有明确目标的来访者不同,我来咨询的原因是持续性的情绪低落,自我排查也并没有严重到抑郁的地步,但就是觉得自己哪儿都不对,最急迫的问题则是压力大一直在拖延工作。刚开始抓着咨询师倒职场苦水的时候感觉咨询师也略略苦手,可能是经验比较少吧,但另一次话题刚好触及到人际关系背后的思维模式和原生家庭抚养方式时,感觉咨询师的眼神顿时如兔美一般犀利起来(雾)进入了状态,气氛也立马激活了。还有一次是我无意识地绕着话题全程兜圈子而在中途被咨询师点了出来,意外发现其实TA有很敏锐的一面(什么叫“其实”…),而后来顺着“为什么这个话题无法深入”也讨论出了很有趣的东西。就这样也慢慢对咨询师擅长的方面有了一些感觉,然后也很想得开,觉得反正自己需要讨论的问题一大堆,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除了最急迫的问题之外,就挑最容易讨论出效果的问题好啦~ps:关于如何更好地“使用”咨询师可以参考这篇文章XD:2、每周的一个小时可能需要花一周剩余的时间去消化,而及时记下日常中与咨询讨论过的话题有关的一闪念,并自己试着先分析一下,往往会很有帮助。咨询师倒没有给我留相关的作业啦,这个完全是自己出于需求想到的。因为一开始的时候是咨询之前一个小时匆匆忙忙开始想这次要聊什么,觉得效果打折扣,后来想到可以平日里记要点然后在咨询之前统一回顾提醒自己,再后来写得越来越多,以至于现在完全是内容多得要在咨询之前筛选一下要说的点,不然时间压根不够&&3、每周一个小时的讨论是为了将来你不再需要把问题带到这一个小时里,所以完全可以从现在开始练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熟悉了咨询师的反应模式之后,我发现对一些问题已经可以在脑海里模拟咨询师可能给出的反应(连表情和语调都能想象得出,炒鸡生动哈哈哈)来进行自我分析,也挖出了很多自己没有想到的点,这样就为讨论更多更棘手的问题腾出了时间。因为有的话题自我分析之后就没有再讨论的动力了,不过正在考虑为了检验自己的模拟是否有出入,是不是需要在咨询中再问一遍来检验一下咳咳…(如果事实证明确实有出入,就会发现别的好玩的东西啦~)4、什么话题都可以聊。在咨询中咨询师会反复对我强调来访者可以说任何想说的话题、说出任何突然闪现的念头和感觉,等等,哪怕听上去很傻或者很奇怪、甚至是觉得说了会很危险的点(然后就多了另一个可以讨论的点——为什么会觉得某些念头危险XD)我在咨询中学到的一条规则是,行为和语言是被严格区分开来的,只要不是付诸行动,一切的想法和念头(甚至是打算付诸行动的念头甚至是计划),都可以(且仅可以)在言语上进行讨论,而来访者有不被指责的权利。咨询中绝对是说得越多越好,因为不知道会走到哪里,讨论出什么有趣的事情。5、可以多提问。无论是咨询师某个时刻的反应(为什么之前说的那句话里有信息点ABCD但咨询师是对B而不是D进行反应的,为什么某某时候咨询师会有这样的表情,等等),还是对咨询本身有什么疑问,都可以问。6、每周重新开始一个新话题的效果不如针对一个话题展开的连续和深入的讨论的效果好。亲测有效~7、不用特别急着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口气把本来准备好的内容说完,也不用担心漏掉什么特别关键的问题,因为如果它很重要,以后一定会有机会回到这个主题上去。以下是总结陈词XD:在咨询中,我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我没有在想说话的时候被打断,没在不想说的时候被逼问,更没有被说教和指责。我得到了充分的倾听和及时恰当的反应,我的表情和语调变化会被捕捉到,当我想开口表达的时候,即便刚刚还在讨论,咨询师也会及时安静下来让我先开口;而当我想刻意跳过咨询师的问题绕到别的话题时,我不会被逼问,但咨询师会向我解释TA问这个问题的意义,并和我一起讨论是什么让我不想讨论这一话题。很多时候咨询师都很好地理解了我表达出的甚至没有表达出的意思,如果我觉得TA的理解和解释有偏差,我会指出来,TA会尊重我的反馈,然后再和我一起探讨其他的可能性。当然,在咨询中我也会感觉到生气、被冒犯、担忧、难过,有时候也会觉得好像在兜圈子、在某些问题上纠结是浪费时间、怀疑在某些问题上咨询师并没有很好地应对和处理,而我会把这些感受和想法告诉咨询师,然后一起讨论为什么我会这么觉得,最后我会被鼓励及时反馈我的任何即时感受和想法,哪怕是负面的,而我的疑问甚至质问都得到了回答。最后聊聊意外收获——本来只是打算问问伤口怎么包扎,却意外地被人察觉到了病灶。我至今还记得当TA点出“刚刚你提到的这个人/这件事似乎是个例外,说明TA可能对你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介意多谈点吗”的那一刻,本来压根不打算提及的回忆是如何顿时汹涌起来的。与之相伴的,是虽然听起来很2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完全是电光火石一般的“原来,我还可以聊这个”的顿悟——后来这个话题成为了咨询中被讨论得最多的问题。当然啦,这中间也经历了“我可不可以信任这个人”的试探,和建立更深更牢固的信任关系的尝试和努力。虽然很多时候还是会习惯性地下意识压抑真实想法和情绪表露,现在也没有完全改过来,但在咨询中发现(被揪住?)这一点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哈哈。结束之后又看到这个写了很久的贴子,现在回忆起来,看到招募贴并决定行动的那个瞬间简直就是命运之轮开始咔咔转动啊:P。虽然后来因为一些现实原因暂停咨询了,但回忆下来,鼓起勇气迈出的这些步子,和这一段旅程,挺值得。
我是在湘雅附二做的来访者,还好第一个心理咨询师就是合适的。进入咨询室之后,咨询师先问我来访的目的,然后在我讲述这件事时,主要问我对这事的看法是什么,期间有很多时间我讲完了他也不马上追问,而是一起沉默。并在咨询后给我部了道作业:将生活中的事情,看法,结果,写成曰记,如下我是在湘雅附二做的来访者,还好第一个心理咨询师就是合适的。进入咨询室之后,咨询师先问我来访的目的,然后在我讲述这件事时,主要问我对这事的看法是什么,期间有很多时间我讲完了他也不马上追问,而是一起沉默。并在咨询后给我部了道作业:将生活中的事情,看法,结果,写成曰记,如下第一次咨询结束后,因为倾诉了,出了门心情没那么压抑,很轻松。第二次咨询先是问一些近期的情况,听到情况有所好转后咨询给我开了个心理测试。第一次咨询结束后,因为倾诉了,出了门心情没那么压抑,很轻松。第二次咨询先是问一些近期的情况,听到情况有所好转后咨询给我开了个心理测试。结果出来了,基本偏良好,对于我有时会把事情往坏处想的过大,咨询师建议我写关于这种事的曰记时,把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一二三例出来,反对这观点的证据也一二三例出来。结果出来了,基本偏良好,对于我有时会把事情往坏处想的过大,咨询师建议我写关于这种事的曰记时,把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一二三例出来,反对这观点的证据也一二三例出来。快要第三次咨询了,个人感觉压抑的倾诉了,咨询过后情况有好转,心理咨询确实很大的帮助到我。
在现实中,很多人觉得心理咨询费用比较贵,认为聊聊天,很难有什么用处,不值得花这些钱,认为是可有的,也是可无的。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人人都为生存发展奔波,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追求房子车子社会地位,如果得不到,就神经紧张,绷紧,烦恼不断,同时,想尽方法来获得;而有人,也追求这些房子车子面子等,在没有得到之前,也不会自责,不自卑,心态端正,同时也努力想法子。这个过程,追求的方向是一样的,但是心情却是不同的。这些话,看上去有点讲大道理了,或者说,谁都会讲,谁都懂了。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实实在在充满了这些现象。这,似乎是个矛盾了。怎么办呢?如果你在意这些烦恼了,想找到方法,走出来,就可以找心理咨询了。如果你觉得人都是这样的,烦恼也是必然的,有的人做到不烦恼,有的人做不到,反正就这么将就着了,那么,心理咨询,确实是派不上用场了。最终,人的心理具体要达到什么状态才是健康呢?是要做到无论遇到多么困难,都不被不良情绪左右,都是内心平静,都要开开心心地去面对吗?在我们心理咨询师看来,心理咨询(本心疗法)的目的:是否一定开开心心,那是后面的事情了,但最起码是先做到内心平静,客观面对。当然,不是说要你麻木不仁,冷冰冰,像机器人一样没有感情,而是说,自己能够快速地把握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回到平静的客观状态去面对生活的诸多不如意事情。比如,有这么一个现实的生活情景:你很想交朋友,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很害怕,很空虚。但又害怕自己的缺点被人知道,怕别人会离开自己,于是,在朋友面前,又得努力克制自己的缺点,但这种克制却又很不自然,感觉很累。怎么办?一.不做心理咨询(本心疗法),这时你将会:1.是选择痛苦(痛苦是必然); 2.是选择回避困难(找朋友陪伴,换环境,把痛苦的心情压抑在内心深处)。二.而做心理咨询(本心疗法),则咨询师和你会就你的困境,进行探讨,这时你将会:3.是选择平静面对原来的现实并采取有效行为适应环境(心理咨询后做到);4.是选择开心(平静后对独处的新体会)。在心理咨询(本心疗法)的过程中,要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家庭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人际交往的一系列想法及感受等等。只有这些谈得透彻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才能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交朋友?不交朋友为什么会害怕?朋友的离开与你的缺点有什么关系,这些因素是怎么发生作用的。。。从而最终做到,就算交不了朋友,也能平静面对;就算自己有缺点,也不害怕被人知道;以及如何改正缺点,或者就算有缺点,如何选择那些能够接受你缺点的朋友来相处,或者说服朋友接受你的缺点,等等。。。这个咨询过程,你将会体验理性思考,然后往往心灵自由的方向慢慢走近,把情绪当作信号,随时发觉自己的情绪变化,寻找内在的根源并学会破解,做到心情平静,用适合自己的,也适应环境的行为来改进自己的生活质量,享受生命本身的快乐。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理咨询的过程,分为,结构化,半结构化和无结构化。假设你去找一个人谈话,你希望对方是很严肃的,还是有点严肃,还是相当随和的呢?各得所愿,各取所需就好。
大学时看到学校有了免费的心理咨询,纯属好奇去预约了一次。咨询师是学校的老师,咨询室很小,是我们主教学楼的一间小教室,布置的很简单整洁。具体过程不记得了,但是我记得我回去后,告诉同学,咨询师看起来不专业,只是用她的经验,阅历来告诉你是怎样,应该怎样,没看出来用了什么专业知识。个人觉得,如果是老公出轨,小孩不听话,职业怎么选择,压力大,紧张这类事情,还不如找个牛人,开朗的人开导开导,或者找个陌生人倾诉下,如果是失眠,不举,幻听,严重抑郁,甚至双重性格,这类的问题,就要去找医生或者神经科医生。
个人感觉跟普通咨询过程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心理咨询应该是去除面具后的深度交流。
总的看下来,作为咨询师一方在补充和强调心里咨询的不足。作为来访者,一类是遇到了不够专业的咨询师,于是对咨询产生偏见,另一类则是遇到了专业素养比较好的咨询师,有效的解决了个人的问题。都回答的挺好的,作为从未有过咨询经历的人,我其实想补充的是,心里咨询行业良莠不齐,心里咨询进入门槛太低,心里咨询没有统一的规范,造就今日心里咨询如此混乱不堪的局面。就在去年和前年,中残联联合华夏心里班开设了盲人学习心里咨询的热潮,凭借残疾证,和身份证就能参与网络远程学习,学习时间是一个月,一个月后,在网站考试答题,然后颁发心里从业资格。现在取得心里从业资格的部分盲人朋友在按摩至于就在兼做心理咨询。我在工作中也常常遇到焦虑、强迫、失眠,但通常我都推荐ta去看专业的心里咨询,记得有一个客户在我的推荐下去了这边的精神科,结论自然是和上面那些答主一样,对心里咨询充满着偏见!
分享一下作为“来访者”的3次经验(但前两次应该不算..):第1次:高三的时候。我们高中配有心理老师,但只给高一学生上课。高三时我同班好友得强迫症,强迫观念。我听她讲过她的看病经历之类的,怀疑自己也有问题,抑郁症啥的。我当时很厌学(虽然成绩很好),心情极其不好,跟家庭情况有关,总想着离校离家出走之类的,但又下不了决心。后来我就决定偷偷跟我一最为信赖的小叔借了几百块钱,跟好友一起去金华的医院(忘了是医院的精神科还是心理医院了)看病。结果诊断为抑郁症。看病过程我都忘了。。汗。。开了一点药,忘了吃没吃了。。可能吃了一点。。第2次:我大一的时候抑郁症,应该是中度。先去校医院,被校医院老师通知到院里的老师(防止学生跳楼嘛,发现学生看心理问题就会及时通知院里老师加强关注...),院里的老师就亲自带我去北京安定医院看。。。。(啊啊 我竟然还去过安定医院,哈哈哈。。。)额,那个过程十分快速,隐隐约约好像是挂了号,轮到我时,老师和我一起进去,医生问了我一些问题,大概是围绕:心情、想法、多久了等等之类的。也就十几分钟。诊断结果是抑郁症。我也忘了上面有没有写多大程度的了。然后就开俩星期的药(校医院报销只能俩周俩周的药)。后来就是拿着病历去开药而已。后来,我了解到学校里有心理咨询室(北师大),于是自己去找。可是当时那个咨询室真心好乱,一点都不正规,而且是几个研究生值班的样子。我去了一次,被要求在电脑上填写抑郁量表,结果是中度抑郁。跟一个研究生(应该不是博士生)聊了一次,忘了聊啥了,可能就是心情啊、近期发生的事啊之类的(因为当时家庭刚发生完重大变故..)。总之,不想再去第二次,我觉得应该无效。(现在想起来对全国心理学第一的母校十分不满,竟然没一个像样的咨询室,没有一个像样的咨询师队伍给自己的抑郁症学生做咨询!啥情况啊。。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这两次的经验告诉我们:医院的精神/心理科的功能就是快速诊断、开药。如果你的确有明显的、中度以上的神经症(抑郁症 强迫症 焦虑症等等)、精神分裂症之类的,那就去医院吧。(但可以同时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咨询,效果应该会更好。)第3次(重点):2013年年中。此时我已自己报班学习考了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证书。一是弥补大学时报了心理学但被调剂的遗憾,总想系统了解一下这门学科;二也是希望自己帮助自己(不过事实证明,通过学习心理学,对自己的帮助有是有的,比如日常生活中自我解压、自我调节心态等等,会有利于人格成长,但是自己无法完全通过自己解决根源的问题、困惑,因为你自己深陷其中,无法客观地跳出来清醒地看到全局--- 四个字:当局者迷)。在一次与我妈的冲突以后,我决定迈出真正的那一步——接受心理咨询。如大家所述,真的从”愿意、想要接受心理咨询 到 真正的行动,真的去接受了心理咨询“ 是一个过程,很多人想,但只有很少人真的接受了吧。行动这一步还是很需要勇气和契机的。我的契机就是我又一次控制不住地对我妈发了脾气,哪怕发完那一句脾气后0.5秒钟我就意识到了,就觉得怎么就控制不住呢?就深深地自责、后悔。(此前很多年,每次回家的长途车上我总是告诉自己这次要控制脾气,不要总对她流露出烦躁、不耐烦 的表情和说话语气,甚至发脾气;网上也找过很多情绪控制的方法,数数啦、转移注意力了什么的,可是,通通无效,总是在发完脾气后才意识到,并且伴随无尽的自责愧疚。。。)于是,那天送妈妈回老家后,我默默流泪,给一个认识的咨询师打电话,因为我知道他们刚刚创办了咨询所的样子。大概说了一下我的情况和困惑,以及期望的大概价位(300-400元/时 是我当时能承受和接受的),请她帮我介绍一个适合的心理咨询师。(我知道 咨访匹配 的重要性)。但也是抱着尝试一下的心态吧,看看是不是有机会正好碰到靠谱的、合适的咨询师。天知道,到了那天下午,我心情平静以后,就想着:其实,我是不是不需要找咨询师啊?其实,我自己再努力一点,再努力试着调整心态、学习情绪控制的方法,是不是就可以?是不是不见得非要找咨询师呢?(这是立马后悔的节奏。。)第二天,她就帮我联络了一个,让我自己和她打电话预约时间和地点。既然人家都帮我找了,我觉得不联系不太好意思。于是电话联系好第一次会面的时间和地点。嗯,第一次我还迟到了。我觉得就是心态上,还有点退缩。个人对这咨询师还算满意:有专门的咨询室(小区里三室一厅的房子,俩房间是咨询室,客厅用于平时搞圈内咨询师的一些培训、交流、分享之类的),咨询室内布置比较简洁,沙发椅子90°排放。只是因为可能是新装修没多久的房子,稍有一点气味,有点小闷。一共进行了5、6次。大概2周一次,有时机动调整。第一次大约90分钟,事先说明的。但实际可能超了。后面每次按理是50分钟,但实际总是超20-30分钟,我觉得跟我太能说有关(平时也爱说话...)。理论上严格50分钟最好,这个时间不长也不短,长了咨询师精力和注意力也不行,短了如何如何…… 但我自认为自己的这几次经历在可接受范围内,真有那么严格能掐准时间的?。。而且每个人不一样吧,像我这么能说,又有很多事可以说…… 感觉50分钟一下子过去了... 每次咨询开始时,都是从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开始。我可能会说点上次咨询回去后想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感悟;以及以前尚未提起过的事情和想法等等。过程中,我说的多,她倾听地多,注意力也蛮集中的,会及时帮我聚焦话题(我会发散)。会偶尔动手记一点东西,比较少,不影响咨询。快要结束的时候(其实每次都超了十几二十分钟),她会暗示时间快要到了或已经超了,我也会注意看一下;然后她会简单做个小结:这次谈了哪些,她对我这次的印象是什么,以及给予积极关注(正能量的部分)。因为其实前几次都还算是了解来访者(我)的过程,尚未进入真正的所谓治疗阶段。前几次咨询结束后我都觉得蛮舒服,也有得到安慰,也有启发,对自己的认识也多了些、深了些。进行到第4-5次左右时,我决定下半年来山区做志愿老师,她也挺诧异这个决定——但我去年底就想过、关注过一公益组织招募短期志愿老师的信息了。于是,最后一两次咨询(总想打成”聊天/谈话“),我感觉她有调整咨询计划的感觉,就是本应该是治疗阶段的开始,由于我的个人外出计划,她调整为了对前几次咨询的整体总结,以及建议(?)。总之最后一次咨询完,我有点不是很舒服。就是感觉是:既然是你来咨询,那么我们就要找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的一些方面。道理当然没错,我学过咨询,也了解。但真正自己进入到这个阶段时,有点不舒服(可能是因为心理上还没做好心理准备,而咨询师也说 可能这次收尾有点小急——我后来也有和她保持QQ的联系)。此外,她有拿我的案例咨询她的督导,她跟我说其实她和我有类似的东东,以至于咨询过程中她对我有些方面是有盲点的,也就是有移情(反移情?)。后来有用QQ聊天,我感觉她有点想要弥补一下那个稍显仓促的收尾,或者说 更好地收尾的 感觉。由于我来支教了,来之前和她QQ上有聊天(最初咨询的时候,我用微信联络她给她发我的梦境内容时,她还是较少回复我,会说下次咨询的时候谈,有点保持距离的意味),然后,我感觉有些方面我们有点逾越咨访关系,有点像朋友关系了,但又不一样,因为心底里我还是把她看做是我的咨询师的。再则她也知道我学过心理咨询,所以,我们聊天还是比较顺畅。(书本毕竟是书本,理论毕竟是理论,其实我不太了解,在咨询时间以外,咨询师真的毫不和来访者联络的吗?我觉得未必吧……) 支教过程中,我也有遇到一些困惑,比如遇到很难相处的同事,以及自己异地恋的情感上的困惑,也有2次忍不住跟她联络,聊我遇到的问题,虽然不是正规的咨询,但我仍然有从中受益。总体来说,我觉得这个咨询师还是比较认真、负责的,我能感受得到。至于咨询的设置上的严谨程度,也在我能认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意愿上,等我结束志愿生活回去以后还愿意继续接受她的咨询)对我的帮助也的的确确是有的:包括心态上、认知上对自己的过去的更新,对父母的谅解,对自己的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自信心的提升等等。实际的例子就是至少上次国庆节回家我跟我妈就没闹脾气,也没有闹不愉快。当然,还需要日后的实践检验。不是很满意的部分是:(1)感觉她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就是走整合路线的,看来访者适合什么,或想要接受哪种风格的咨询,她就可以开展哪种(当然她不是那种自信心爆棚狂妄自大的那种,是比较温和型的)。这反而给我感觉不是很有安全感。大概我较为喜欢确定的东西,而她也没有特别的倾向,也许和她初入行业并不太久(两三年?猜测)的缘故。(2)有些时候,我感觉得到的共鸣好像并不很强,比如我是这样一个风格滴来访者……我描述自己觉得非常孤独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人在无边无际的荒漠里走,很荒凉的,无边无际,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又孤独又绝望……这个画面感很强吧?... 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当我描述自己这种感觉的时候,她有回应,也试着用我的语言来沟通。但我就是感觉上,还差一点什么东西。从我学习心理咨询师三级和二级,以及接触到的圈内人来看,这个行业的确是鱼龙混杂(前面有些回答里的咨询过程简直惨不忍睹好吗?),参差不齐。(且咨询师在国内的发展道路实在是蜿蜒曲折,崎岖不平…… )但我知道,这个圈内,也确确实实是有人在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事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也许十年后,会好起来很多。。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雅象棋电脑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