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传奇莲花易术莲花

算命传奇----讲述民间易术的神准传奇 | Hello果壳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1047984人加入此小组
我读小学的时候,正是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农村老家的家族观念还很浓郁,谁家来了客人会叫家族中的长者来陪客人。我记得谁家有婚丧嫁娶都会叫我的一个远房表叔来,他是个算命的。那时不到40岁,个不高,黑脸,很善谈。来时总提着个黑皮包。酒酣耳热之际,大家就说:他叔,该你发挥发挥了。他常常是哈哈笑几笑,干了杯中的酒,然后从黑包里掏出几本老旧书,摆起算盘。然后噼里啪啦打一通,说:“今年某月某日是好日子,用这天没问题”。接着给提出各种问题的人推算,桌子周围挤满了人看着听着。      我有时也凑热闹,挤进去问:叔,我以后怎么样啊?他总是笑眯眯的说:小孩不用算,好好学习就行,哈哈。我就叨咕几句:封建迷信骗人的......    小孩子对算命这类事虽然充满好奇,但老师说了,那是封建迷信,在那个年龄,老师说的就是真理,所以我很多年都没有信过命运,也不认为算命是有用的。表叔在我眼里,就是个骗子,每次来我们这儿,都是骗吃骗喝而已吧。
+ 加入我的果篮
转眼到了初中毕业,那时农村里,能考上学就感觉很好了,初中毕业最好是能考上中专,好赶紧毕业挣钱,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我父亲也对我的学业很重视,恰好表叔的一个侄子结婚,父亲去赴喜宴,吃饭后找表叔算了一下我当年考学怎么样。回家后说:你叔说了,你今年考不上,你准备着复习一年吧。实际那年我对自己的学业很有信心,听这话根本没往心里去,家里人也都不太相信,因为都知道我从小学业很好,成绩一向不错,怎么会考不上。结果当年考试的时候,我突发急性阑尾炎住院治疗,考试也耽误了。后来还就真复习了一年,到第二年才考上。从那年起,我对算命开始半信半疑了,感觉这东西可能真有些道理。    某年暑假,我在家闲的没事,就托关系到附近一个棉站看门,挣点学费吧。这个棉站面积挺大,当地农村种棉花都到这里卖,棉站所在的地方叫邵庙。当时看门的共有五六个人,因为有个人家里有事不能来,我就暂时顶了他的缺儿,和一个60多岁的老头合看一个偏门。这活虽不累,但需要吃住都在那里。好在老头有锅有碗,也不让我带什么东西就可以吃饭了。
“封建迷信”这个词有扣帽子的意思。咱不扣帽子,咱实话实说。“信算命的都是脑残,无一例外。”
怎么就会下断语和骂人啊。。
楼主还没发完吧?
楼主算算这贴有多少人回复,有几个骂的几个赞的。来自
引用 的话:“封建迷信”这个词有扣帽子的意思。咱不扣帽子,咱实话实说。“信算命的都是脑残,无一例外。”“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蒲松龄
(C)2016果壳网&&&&&京ICP备号-2&&&&&算命民间易术的神准传奇_百度百科
算命民间易术的神准传奇
算命传奇-讲述民间易术的神准传奇,算命这东西,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神奇的传说,其理论源自于《周易》,其方法却跟周易没多大关系。高级的算命人,坐庙堂之上,或大学讲坛,锦衣玉食,侃侃而论,且美其名曰:周易专家,大师
算命民间易术的神准传奇运行环境
支持Android 2.1
算命民间易术的神准传奇应用类型
书籍阅读类软件
算命民间易术的神准传奇应用介绍
。低级的算命人赶集串巷,摆摊于路口,或于家中坐等顾客上门,或租门店曰起名择日馆之类。高级的有高级的理论,低级的也不乏有高级的东西,所以,专家和摆摊的,也不过命运好坏造成,水平不会差距大到哪里的。很多民间的易术高手水平绝对比那些教授专家强很多。我这看法会有不少人不认同,但那只说明你没认识到其中的真相罢了。
企业信用信息[转载]讲述民间易术高人传奇
很久以来就想讲一些关于算命的传奇经历。有一些是我自己的经历,有一些是听别人讲的。因为本版开贴不能随便算命,所以这个帖子不想给谁算八字之类,有算的可以到天涯部落“周易算命”发帖或跟帖。在这里我只讲故事,并且尽我所能的把故事里为什么那么断,算的准的原因和道理尽量讲出来。当然都是我的看法,可能不是很正确,但目的是说明算命的原理是极有逻辑和条理的,并不是胡说八道。
      算命这东西,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神奇的传说,其理论源自于《周易》,其方法却跟周易没多大关系。高级的算命人,坐庙堂之上,或大学讲坛,锦衣玉食,侃侃而论,且美其名曰:周易专家、大师。低级的算命人赶集串巷、摆摊于路口,或于家中坐等顾客上门,或租门店曰起名择日馆之类。高级的有高级的理论,低级的也不乏有高级的东西,所以,专家和摆摊的,也不过命运好坏造成,水平不会差距大到哪里的。很多民间的易术高手水平绝对比那些教授专家强很多。我这看法会有不少人不认同,但那只说明你没认识到其中的真相罢了。
      闲话少叙,下面进入正题。
我读小学的时候,正是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农村老家的家族观念还很浓郁,谁家来了客人会叫家族中的长者来陪客人。我记得谁家有婚丧嫁娶都会叫我的一个远房表叔来,他是个算命的。那时不到40岁,个不高,黑脸,很善谈。来时总提着个黑皮包。酒酣耳热之际,大家就说:他叔,该你发挥发挥了。他常常是哈哈笑几笑,干了杯中的酒,然后从黑包里掏出几本老旧书,摆起算盘。然后噼里啪啦打一通,说:“今年某月某日是好日子,用这天没问题”。接着给提出各种问题的人推算,桌子周围挤满了人看着听着。
      我有时也凑热闹,挤进去问:叔,我以后怎么样啊?他总是笑眯眯的说:小孩不用算,好好学习就行,哈哈。我就叨咕几句:封建迷信骗人的......
    小孩子对算命这类事虽然充满好奇,但老师说了,那是封建迷信,在那个年龄,老师说的就是真理,所以我很多年都没有信过命运,也不认为算命是有用的。表叔在我眼里,就是个骗子,每次来我们这儿,都是骗吃骗喝而已吧。
      转眼到了初中毕业,那时农村里,能考上学就感觉很好了,初中毕业最好是能考上中专,好赶紧毕业挣钱,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我父亲也对我的学业很重视,恰好表叔的一个侄子结婚,父亲去赴喜宴,吃饭后找表叔算了一下我当年考学怎么样。回家后说:你叔说了,你今年考不上,你准备着复习一年吧。实际那年我对自己的学业很有信心,听这话根本没往心里去,家里人也都不太相信,因为都知道我从小学业很好,成绩一向不错,怎么会考不上。结果当年考试的时候,我突发急性阑尾炎住院治疗,考试也耽误了。后来还就真复习了一年,到第二年才考上。从那年起,我对算命开始半信半疑了,感觉这东西可能真有些道理。
    某年暑假,我在家闲的没事,就托关系到附近一个棉站看门,挣点学费吧。这个棉站面积挺大,当地农村种棉花都到这里卖,棉站所在的地方叫邵庙。当时看门的共有五六个人,因为有个人家里有事不能来,我就暂时顶了他的缺儿,和一个60多岁的老头合看一个偏门。这活虽不累,但需要吃住都在那里。好在老头有锅有碗,也不让我带什么东西就可以吃饭了。
      老头姓王,不是本地人,爱喝酒。他自己说原先当过兵,还在四川呆过,经历挺复杂。晚上没事,就在大门旁边的梧桐树下摆个小桌,一边吃饭一边喝一点酒。他还有个朋友,姓孙,年纪也有六十多岁,晚上常来陪他干几盅。孙老头是本地人,邵庙村的。我那时常常拿一本小说月报在旁边,一边看书一边陪他们闲聊。有次老王问起这个邵庙村怎么没姓邵的啊?孙老头就谈起邵庙村的来历。原来跟宋朝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关。孙老头说:宋朝有个叫邵康节的算命先生,年轻时游历四方,在我们村经过,说村里有龙气,以后会有有皇帝命的人出现,这人出世后会天下大乱的,要防止必须在村东头建一座庙压制龙气,才能避免未来的兵灾。然后当地乡绅就集资修了庙,因为是邵康节让修的,所以这座庙被人称为邵庙。
      供奉佛祖的庙被人用来改善风水,后来基本上成了纪念一个算命的人的东西了,还是算命先生提议修的。真够可笑。这段故事如今看来漏洞百出,北宋理学家邵雍死后谥号康节先生,没去世前怎么会叫邵康节呢。再说,邵雍也不是算命先生啊!而且邵雍先生,一边算命一边看风水,可够忙的,哈哈哈。真是辱没了一代理学大师的威名!但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些,所以也听得津津有味。
      老王听了也笑,说:你不懂了,邵康节先生实有其人,还是我的祖师爷呢。然后他进屋拿出一本很厚的古书和一个算盘,说:“看看,这本书叫“铁板神数”,就是邵康节先生传下来的.”又叫我:“小子,你去拿个笔拿张纸,我给老孙推推命。”老孙惊奇的说“老伙计,咱们聊了半个夏天了,还不知道你还会这玩意!”
    我拿过那本书看,见上面竖着写着两行字,右边是:“玉阳真君传”,左边是个竖方框,从上到下写着“铁板神数”四个楷书字,可能是年代久了,字迹有些剥落模糊。老王慢悠悠的说:“邵康节先生是北宋朝的,跟司马光、王安石一个时期,是个前知几千年后知几千年的神人,你说他到过你们村,还让你们村修了个庙,可能是真事。”老孙忙说:“不是真事我能瞎掰吗?!这都是老人们一辈辈传下来的。”老王说:“废话少说,先给你算命试试,看看我水平怎么样吧!”老孙忙不迭地说好好。
      老王问了老孙的出生年月日时后,就在算盘上打几下查一下书,然后再打算盘再查书。查到什么字就让我拿笔记着。不一会儿凑成一句话:父命戊戌生方合。老王问:”你爸爸是不是戊戌年生的?”老孙说:“不知道,反正我爹是属狗的,那年是前清朝皇帝变法杀人,接着闹义和团,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前。”老王哈哈一笑:“那就对了,就是那年,1898年。我是先按这个考一下刻分。只要把刻搞准了,后面都很容易办了”。后面,老王算了很多,如什么:手足三支,寅午戌属,这句是说老孙兄弟三人,分别属虎、马、狗。老孙说祖辈家里穷,父亲结婚比较晚,他是老大属虎,下面两个弟弟,老二属马,老三属狗,是老爹36岁上得的老儿子。还有:“椿萱早丧,俱墓在丑”。老王解释说父母都是牛年去世的,同一年。老孙就说是啊是啊,都是建国那年死的,我爹死时才52岁。还有:“红鸾相结在甲申,天作之合,配妻乃陈”。这句是说老孙结婚在甲申年,也就是1944年,找的老婆姓陈。老孙赶忙说:“是啊。那年还在闹鬼子,我们家都在我姥爷那个村躲着,我老婆算是逃荒到我姥爷那个村的,也没用什么媒人就跟了我了。那时给她口饭吃她就喜的不得了了。我这穷家庭,算是白捡了个老婆。我老婆跟我同岁,那时候虽然十八了,个头还没一米五呢,跟个小孩子一样。她也确实姓陈。”还有:“三虎同堂,必伤长子”。是说老孙头一个儿子属虎,但保不住。老孙听了有些悲伤:“我那头一个孩子确实是男孩,属虎的,人家都说三只老虎不能同在一个窝里,可真是有道理,他生下没一个月就出疹子死了。”
      简短截说,老王一边喝酒,一边打算盘,算了二三十条之多,简直是句句应验,算的老孙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也算的我目瞪口呆,心里说:算命有道理,真不是胡吹瞎侃呢!
从那晚老王神奇的一算之后,我和老孙都对他刮目相看了。老王特地嘱咐我们别跟外人谈起。也不知什么原因。
      我和老王都在大门旁边的那间小屋睡,夏天热,那时也没电扇之类的降温设备,都是晚上一直聊到很晚才睡。时间长了,我才听老王慢慢讲了他学习算命的经历。
      原来这位大老王是山东临邑人,后来当兵到了四川,在靠近青城山的某部服役。青城山是道教名山,自然也有道士。老王因为是建国前参军的,在青城山某部当兵时资格算是很老的兵了,因为他没什么文化,所以一直在部队干炊事班。部队在青城山后山有块营地,房子不多,主要是种菜的菜园。老王工作的地点主要在那。自己种菜丰衣足食,连里同志吃菜大多靠这块地。那时刚刚建国不久,山上的道士因为一直兵荒马乱的,也不太多。有一天老王挑水时遇见一个上了年纪的老道,穿着很破的道服,留着很长的胡子,年纪看不出多大,身体摇摇晃晃的走路。到老王身边时,竟然倒了。老王赶紧扶他到菜地旁边的小屋里休息,还给他弄点吃的。这才慢慢看着那老道醒过来。老道面色黄肿,身体极弱。老王心眼好,就让他在这地头上的小屋住了个把月,慢慢调养身体。
      时间长了,老王才知道那老道号称虚无子,是个云游道士。他自己说是道家犹龙派的。而那时青城山的道家是龙门派,这位虚无子还不是纯正的青城山道士,老王说他只能算来青城山串门的。后来了解多了,老王才知道,犹龙派也叫隐仙派,是元末张三丰所创。而张三丰的东西最初来自陈抟,陈抟传麻衣道者,麻衣道者传火龙真君,火龙真君传张三丰的。这位张三丰就是金庸《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那位了。简短截说,老王救了这老道虚无子一命,老道很感激,就说想教给老王点东西。可老王没读过书,到了部队参加扫盲班学了些字,但文化底子仍然很薄。虚无子精于易术奇门八字紫微等各种法门,但老王学八字紫微奇门等等一概学不会,根本就听的云里雾里,难以接受。最后,虚无子说罢罢罢,教给你个简单东西吧。从怀里掏出一本书,就是这本“铁板神数”。虚无子说这本书最早是北宋的邵康节弄出来的,因为邵康节的儿子比较笨,学不会老子那些玄而又玄的东西,邵康节就搞了这么个东西,只要会加法,一查下去就连成一句话,能算出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富贵等多般事情,不用知道原理就能算命。老王的文化程度估计比邵康节的儿子还低,所以学这个东西也费了不少时间,但终于最后还是学会了。最后虚无子师傅送给老王那本书后自己飘然而去。临走告诉老王:这本书是玉阳真君所传,与世上很多版本的“铁板神数”不一样。至于这位玉阳真君是谁,老道要去哪里,都没说。从那以后老王也没再见过。
老王学算命时候的年纪其实不大,二十五岁,那时还不能称他老王,大伙儿都叫他小王。我只是出于叙事的简易,叫他老王了。没过几年,老王从部队转业,因为是南下剿匪功臣,又跟某个部队领导关系很好等原因,所以没让他回祖籍老家,就安排到了四川绵阳一个酒厂上了班。这绵阳在老王所在的某部连队东北方,路途也不算太远。老王很快就到新单位就职了,被厂里安排到保卫科当了门卫。其实老王不愿干保卫,要求到车间干活。但厂里觉得军人实在,特别老王又是山东人,更让人放心,死活让他干保卫。没过几天,还让他当了保卫科的副队长,相当于现在叫的副科长。其实厂里保卫科一共也没几个人,那时的人心理朴实,偷摸的很少。所以保卫科不需要多少人,仅有的不到十个人,也主要是预防“阶级敌人”破坏罢了。
  老王在部队没当过官,现在到地方反倒做了“领导”,还被厂里那么重视,简直有些“受宠若惊”,就每天厂里来回转,不管白天夜里。大门更是看的紧,不该他值班他也上班,反正也没老婆没家庭牵扯,基本上就以厂为家了。
  保卫这种工作,其实是个磨人的活,老在大门口坐着对于年轻人来说不是个容易坚持下来的事。时间久了,老王也做保卫呆的有些烦,就拿出他那本算命书给同事们算命。老王算的很准,渐渐在单位周围有了些名气,也有人在老王休班的时候邀请他到家里喝酒并算命的。老王虽然是山东大汉,但原来并不喝酒,不过在酒厂上班,又常有人请酒,时间长了也爱上了喝酒。他体格健壮,练的越来越能喝,又有这么个小本事在身,脾气还特别好,没多长时间就和周围打成一片,有了不少朋友。
  有天晚上老王不值班,在一个同事家喝酒。席间陪酒的还有个附近小学的田校长。这位田校长50多岁,身穿粗布长袍,戴个眼镜,清清瘦瘦的文人样子。酒至半酣,田校长提出让老王给算算命。老王照例拿出书和算盘。先考刻分,准了后一句一句打算盘算出来写到纸上。不一会儿就写了二三十句,读给田校长听。田校长听了不住点头。其实算出来的言语有很多老王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毕竟他文化底子浅,有的字读错了音,田校长还给他纠正。但老王仍然说准了田校长的很多情况。田校长算是个旧知识分子,绵阳本地人,家里五口人,老婆和三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出嫁了。只有三女儿小风还没出嫁,就在家种田。
  那晚田校长被老王算命算得很服气,一再让老王酒,并且说以后算命算得再有不太懂的话就问他。临了还邀请老王去他家。
  老王在绵阳那地面也没什么亲戚,有人请他也不谦让,赶个休班的日子,买上几瓶本厂出的酒就去了田校长家。一来二去的,渐渐就跟田校长一家混熟了。老王原先在老家就是勤快人,在部队一直干炊事班还种菜,庄稼活都会干,还会洗衣做饭样样都行。到田家也不闲着,见有啥活插手就干,从不拿自己当客人。田校长一家越来越喜欢这个山东的“小王”了。田家小凤长的楚楚动人,老王开始还是去田家找校长问算命的条目怎么理解,后来就心里惦记人家姑娘了。
老王所在的酒厂和田校长所在的小学都在市郊,离田家不远。田校长老婆就是市郊的农民。老王在田家越混越熟,爱上了老田的闺女田小凤。这个小凤姑娘也很喜欢这位浓眉大眼身高体壮的“小王哥哥”。老王在部队混过,见过世面,走南闯北的很会来事儿,一进田家门总是田婶田婶的一副甜嘴,田校长老婆对这个山东小伙也很看重。这样过了半年左右,大家对这俩年轻人互相爱慕都心照不宣,只差有人来捅破这层窗户纸了。
  有一天下小雨,老王休班没事就到田家串门。田校长叫老婆炒俩菜,这一老一少就边喝边聊。酒到一定程度了,田校长忽然说:“小王啊,你给我家小凤算算,看她什么时候能找个人家嫁了?”。老王连连答应,掏出算命书,拿了算盘就算起来。小凤20岁,比老王小6岁。算的结果是小凤当年就是红鸾星动结婚之年,而且找的对象就姓王。这结果让老王欣喜非常,田家也都很高兴。田校长高兴的说:“以后小王不要叫我田老师,叫我田叔吧!”老王答应着,心里说:过几个月还得管你叫爹呢!田校长最后问老王:“小王啊,你常给别人算命,算的简直是神乎其神,但你给自己算过吗?”这话真让老王愣住了,还真没给自己算过,不是不想算,是自己的出生时间自己不太清楚。父母过世早,有个姐姐也早出嫁了,自己只大体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至于精确的生日时辰却不知道。田校长一听,说这个不难,你给你姐姐写封信问问不就知道了。老王自己没多少文化,姐姐也没上过学,所以参军在部队这些年从没写过信,也没探过家,只是每年年底给姐姐寄些衣物和钱,里面稍带写上几句话,但姐姐也没回过信。老王这次听了田校长的话后很快就给姐姐写了封信。这些年在部队和田校长的指点下,文化水平进步很大,信居然写了两张纸,字虽然写得差,但仍絮絮叨叨写了不少。但其中主要是问自己的确切生日时辰。
  不久就接到了姐姐的回信。姐姐虽然不识字,但找人读了信后又求人给自己回的信。说原先寄的衣物和钱都收到了,从没差过。另外告诉了老王的确切生日时辰。
  老王接到姐姐的回信没拆开看就兴冲冲地到田校长家,拿出算盘和算命书来算,叫田校长拿笔记着,不懂的条目让田校长给“翻译”。不料算的结果却大大出乎老王所料,一桩美满姻缘却要黄了。
话说老王拿到姐姐的回信,就到田校长家给自己算命。恰好田校长一家都在。老王一边打算盘一边查书,田校长帮着记录。还是先考刻分。这一个时辰有8刻,刻与刻之间推出的父母生年迥然不同。由父母生年反推,可以知道命造的真实时刻。只要父母生年和生时刻分对上了,再算别的就铁定准了。可这回推出来的老王自己的婚姻信息着实让田家人和老王都傻了眼。原来老王要三年后才有姻缘,并且找的对象姓刘。前面说了,小凤的命可是当年就结婚的,这只说明一个问题:小凤和老王不是注定的夫妻,无缘!
  这个结果真是围坐在桌前的四个人都难以接受的。田校长两口子其实已经快把老王当女婿来看了,小凤更是有几天没见老王就吃不好睡不着的。老王也早对这位田家小妹动了真情。没想到算命却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四个人一时不知怎么说话好了。
  沉默了一会儿,田校长说可能这次算的错了吧。老王从来话就多,这次却不说话了,从得到这本书算了这么多人来看,还没一次算错过。那一晚也没在田家吃饭,就悻悻的离开了田家。
  此后有好几天老王都无精打采精神恍惚。以前自己认为的天作之合要注定黄了,想到这个残酷的事实自己怎么也不能接受。但这几年对于铁板算命的体会可是毫无差错铁板钉钉的。要么怎么叫铁板神数呢。田家自那天起也对他变得与以前有些不同了,田校长见了面跟他打个招呼就走。也不再时常让他去吃饭了。又过了俩月,老王竟然听到了小凤找上了婆家的消息。那天老王心里实在受不了,就买了些东西到田家。
  田校长两口子都在家。一见老王来很是客气,从那个态度和口气里象是对不住老王似的。山东人脾气直来直去的,老王就说明了来的原因:“听说小凤妹子找上对象来了,不知道是真的吗?”田校长点了下头,一副歉疚的口气,说:“小王,你也知道,你算的事情从没错过。自那次算命之后,你也知道你和凤不像是夫妻。说实话,我和你婶都对你印象很好,凤儿心里也装着你。可我活这么多年,也知**挣不过命。你婶有个亲戚会八字算命,我请教过他,他说你比凤大六岁,八字是相冲的,结婚有妨碍的。这不恰好有个老关系来说媒,男方也姓王,是下面一个县的工委书记,家里都是革命家庭,我和你婶一合计,觉得这户过的比我们家强,你妹子过门起码能解决工作上个国家的班。所以就答应了。也没跟你说,你可别生气。”老王听了,心里一股酸苦冲上来,默默的点了点头,说:“只要小凤妹子过的好,我没啥我没啥。”
  那年一晃就过去了。年末,小凤就结婚嫁人去了某县。结婚那天老王没去田家,自己在厂里自己宿舍喝的酩酊大醉。从那以后偶尔还去田校长家,也都是去问问关于算命算出来的言语如何理解,却再也不能提小凤的事。田家知道老王心里酸苦,也不跟他提小凤。
  又过了一年田校长退休了,在家没事就常到闺女家住,老王更是见不到田校长家的人了。
  在此后的两年里。老王成了提拔当了厂里的副厂长,也对如何酿酒如何品酒学的非常精通。这期间不时有人给老王提亲,老王都婉言拒绝,专等第三年上自己红鸾星动才该是结婚之年。而提亲的人所提的都不是姓刘的,老王知道,这些都不能成,也就没去见过。
  我听老王讲到这里也很替老王惋惜。这人的命运难道真的是无法更改全是定数么?我的疑惑被老王讲的后面的事给搞的更加疑惑了。
这里插叙一下老王所在的这家酒厂。其实这家酒厂原本就是几家酒作坊,建国后公有联营,再后来国家独立经营,成了当地一家颇有知名度的酒厂。规模并不大,就几百人的小厂子。但在那时却是许多人梦寐以求想进入的地方。可不像现在,整个绵阳酒厂不下几十家,经营得好的估计也没多少。真有关系有本事的没人愿意到酒厂上班。那时到酒厂上班几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GWY了。
  老王在这个人人羡慕的单位,还是副厂长,却老大不小了一直不找媳妇,时间长了就多了不少闲话,甚至有人造谣说他是“太监”,不能生孩子......这话不久也传到老王耳朵里,让他又气又急。原先和大家关系都挺好的,自己脾气也随和,这一着急反而大呼小叫的跟人吵了几回架,弄得厂长也说他性子太硬了不会做群众工作。人听惯了好话后忽然被人责备心里可真受不了,老王心里憋屈的难受。恰好到了第二年年底了,老王就告假说想回山东老家探亲。酒厂一般年前都比较忙,年后不太忙。厂长也知道老王心里不痛快,没说什么就准了假,并且说可以过年后在家多呆些时日。老王就回了趟老家,家里就一个姐姐,也没什么近亲,老王在姐姐家过的年,并且呆到正月将近过完才回单位。
  到厂里一看,原来自己不在的日子厂里招了一批新工人。老王主管的几个组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车间主任吧,在早晨厂里点名时就向“王副厂长”介绍新工人,有男有女的,当介绍到一个新来的女工“刘春梅”时,老王可愣住了,这不是田小凤嘛!
老王一见小凤,还以为看花眼了,定睛细看,不是小凤能是谁!嘴里禁不住要喊出来:“田......”小凤冲他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不要乱说话。老王心里一阵翻滚:小凤怎么姓了刘,又怎么到我单位上班来了?这一年多没见小凤,她明显变胖了些,打扮也成了少妇模样。
  那一天老王老想不出怎么回事,下班的时候就跟着小凤出了厂子。小凤好像早就等着他一样,远远在前面走,专拣没人的地方走。到一无人处,小凤止住脚步说:“王哥,这没人,过来吧。”老王走到近前问:“妹子,这么长时间没见,挺好吧。你怎么到我们厂来了?还怎么叫刘春梅了?”小凤幽幽的叹了口气说:“我也没想到啊!”然后慢慢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小凤的丈夫也姓王,读小学时是田校长的学生,后来到重庆读书就参加了GCD的地下组织,所以建国后是重点培养的青年干部,被派遣到老家的一个县做党工委书记。和小凤结婚后在工作地安了家,小凤没工作整天呆着比较烦,丈夫所在的县一直也没什么工作机会,这一年丈夫听朋友说老家这家酒厂要扩大些规模,招收一批工人,就赶紧托人给小风报名,但后来一问小凤因为户口问题不符合条件,只好让小凤冒用了表姐的名字到酒厂报名。那时户籍管理没现在这么严格,很快,小凤就以丈夫表姐的名字“刘春梅”进了厂,成了酒厂提取工段的一名女工。今天遇见老王,差点给喊破了局。
  明白了来龙去脉,老王不禁疑惑起来?早已知道自己这一年到了动婚之年,要找个姓刘的老婆。于是,“刘春梅”就来了,难道自己和小凤缘分未尽?但一想到小凤已为人妇就不敢再想了,心里说,这绝对不可能的事啊!我还是再继续留意别的姓刘的女人吧。
  小凤也感到事情的发展超乎自己想象,虽然见到旧情人“王哥”心里感到悲喜交加,但毕竟自己也早为人妇,并且和丈夫感情也很好,所以没再多想,只是安慰老王说:“王哥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找个女人成家了!”老王连说:“不忙不忙。”心里又泛起一阵酸楚。
老王讲到这里的的时候对我说:“小子,我也没多少文化,你念中专,算是有学问的,你说是不是我要是不会算命头几年就会和小凤结婚?”我说:“那倒未必。你要是不会算命可能压根不会认识田校长一家。那样的话,和田小凤结婚更无从谈起。”老王说:“是啊,我参军入伍前没谈过女人,转业后因为算命的原因机缘凑巧喜欢上了田小凤,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心里装上女人。可造化弄人,命运非要我等姓刘的女人出现。可等来等去等的姓刘的还是小凤。但离我那么近我却又不能喜欢了。”我急着听下面的事,就说:“王大爷,到底你们成没成?小凤后来怎么啦?”老王叹息一声接着讲了起来。
  到了那年夏天,从五十年代过来的老四川人可能都还记得,有一年雨季来得特别早,山洪频发,就是那一年夏天,小凤的丈夫在一次抗洪抢险转移群众的过程中,被泥石流卷走了,连尸首都没找到。消息传来,小凤痛彻肺腑,老王作为烈士遗孀单位代表帮助料理了王书记的后事。命运终于把一个姓刘的无配偶能娶来当老婆的女人推到了老王面前。又过了几个月,老王正式拜托厂长上田校长家说媒求亲。田校长当然满口答应,只是说“刘春梅”怀有王书记的遗腹子,改嫁老王的话老王可别嫌弃。厂长回来一说,老王说不嫌弃。王书记的父母也都开明大义之人,都同意这门亲事,又说“春梅”肚子越来越大怕人议论,再婚不要拖太长时间。到了年底,老王终于和小凤喜结连理。转过年来的二月份就生了个女儿。老王对这个女儿也视若己出。以后两年又添了个女儿。这期间,也有人嘲笑“王副厂长放着黄花大姑娘不要,非找个二锅头”,老王都一笑置之。小凤虽然经历了丧夫之痛,但又收获了早前就该得到的爱情,所以活的越发精神了越发漂亮了。
  时间转到了1960年,一场大饥荒席卷了神州大地。饥饿的人们高呼着“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万岁”的口号前赴后继的不断倒下,酒厂因为“浪费粮食”被勒令停产,老王一家四口也没了生活来源。饥饿逐渐向城市延伸,城里人也挨饿了。岳父田校长一场疾病去世了,大女儿家过的稍好能吃上饭,岳母就跟大女儿去了。老王靠亲戚朋友周济过了几个月,觉得终究不是个办法,就毅然带着老婆孩子千里迢迢回了沂蒙山老家。回来后住在姐姐家一个旧房子里,好在老家种地瓜,还能吃上东西,没把这几口人饿死。不过,老王自己身板太大,太能吃,老觉得在姐姐家浪费太多口粮,那时候山东人有闯关东的习惯,老王就去了哈尔滨,在一家水泥厂打工干苦力扛水泥袋。工资大部分寄给姐姐,小部分寄给四川的岳母。在这个水泥厂,老王认识了另一个会算命的人:老右派。
老王讲到这里的的时候对我说:“小子,我也没多少文化,你念中专,算是有学问的,你说是不是我要是不会算命头几年就会和小凤结婚?”我说:“那倒未必。你要是不会算命可能压根不会认识田校长一家。那样的话,和田小凤结婚更无从谈起。”老王说:“是啊,我参军入伍前没谈过女人,转业后因为算命的原因机缘凑巧喜欢上了田小凤,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心里装上女人。可造化弄人,命运非要我等姓刘的女人出现。可等来等去等的姓刘的还是小凤。但离我那么近我却又不能喜欢了。”我急着听下面的事,就说:“王大爷,到底你们成没成?小凤后来怎么啦?”老王叹息一声接着讲了起来。
    到了那年夏天,从五十年代过来的老四川人可能都还记得,有一年雨季来得特别早,山洪频发,就是那一年夏天,小凤的丈夫在一次抗洪抢险转移群众的过程中,被泥石流卷走了,连尸首都没找到。消息传来,小凤痛彻肺腑,老王作为lie-shi遗shuang单位代表帮助料理了王shu-ji的后事。命运终于把一个姓刘的无配偶能娶来当老婆的女人推到了老王面前。
    又过了几个月,老王正式拜托厂长上田校长家说媒求亲。田校长当然满口答应,只是说“刘春梅”怀有前夫的遗腹子,改嫁老王的话老王可别嫌弃。厂长回来一说,老王说不嫌弃。小凤的公婆也都开明大义之人,都同意这门亲事,又说“春梅”肚子越来越大怕人议论,再婚不要拖太长时间。到了年底,老王终于和小凤喜结连理。转过年来的二月份就生了个女儿。老王对这个女儿也视若己出。以后两年又添了个女儿。
    这期间,也有人嘲笑“王副厂长放着huanghua大姑娘不要,非找个二锅头”,老王都一笑置之。
    时间转到了1960年,一场大jihuang席卷了神州大地。酒厂因为“浪费粮食”被勒令停产,老王一家四口也没了生活来源。饥饿逐渐向城市延伸,城里人也挨饿了。岳父田校长一场疾病去世了,大女儿家过的稍好能吃上饭,岳母就跟大女儿去了。老王靠亲戚朋友周济过了几个月,觉得终究不是个办法,就毅然带着老婆孩子千里迢迢回了沂蒙山老家。回来后住在姐姐家一个旧房子里,好在老家种地瓜,还能吃上东西,没把这几口人饿死。不过,老王自己身板太大,太能吃,老觉得在姐姐家浪费太多口粮,那时候山东人有闯关东的习惯,老王就去了哈尔滨,在一家水泥厂打工干苦力扛水泥袋。工资大部分寄给姐姐,小部分寄给四川的岳母。在这个水泥厂,老王认识了另一个会算命的人:四眼.
老王到这个水泥厂打工是经老乡介绍的。刚刚到那时,管这帮工人的头头领着老王去宿舍找个床铺,但没有找到,床铺少人太多。头头问大家:“谁愿意跟这个山东的睡一个铺?”问了几声没人回答,最后有个戴眼镜的瘦子过来说,“先和我睡一铺吧。”这人就是四眼。老王后来才知道他姓苑,40多岁,但看上去象50多,头发白了一多半,原先在北京某报社上班,后来被打成右派,发配到这里接受改造,因为来了后和厂领导关系搞的不错,就让他做给工人记录工作量之类的文字类工作。虽然像是做管理工作,但实际上没人尊重他,名义上都叫他老右派,私下里叫他四眼。因为干苦力的工人没戴眼镜的,就他自己戴个眼镜。这样久了,他的真实姓名倒是没几个人知道了。
  四眼对老王很客气,老王是见过世面的,心眼又活,不像别的工人那样无礼的叫他“老右”,每每叫他一声“苑老师”。四眼让老王排班在夜里,那么白天就可以在他床铺上休息了,这样两人一个白天一个晚上,不影响对方休息。老王很感激四眼。
  这样过了两三个月。
  一天下午没活儿,老王在床边坐着喝水,看见四眼拿一本线装书在床上躺着看。书上隐约写着四个字:三命通会。老王就问:“苑老师看的算命的书吗?”四眼很惊奇,“你也知道这是算命的书?!”“我猜的”。老王往前靠了靠,不禁想显摆一下自己:“我也会算命!”四眼一听坐了起来。俩人就聊起了算命。照例是老王拿出算命书给四眼算了一回儿,一算之后,四眼就佩服的紧了。但再一交谈,四眼发现,老王其实不是真懂算命,他就会铁板查书,虽然算的东西神准,但却不知道缘由。四眼就给老王上了一堂算命入门课。
  原来四眼看的是算八字的书,老王不太懂,只是原先听师傅虚无子谈起过,因为自己没文化也学不会就没怎么明白。现在老王的文化水平有不少提高了,起码语文水平能到初中一年级左右,所以四眼谈起算命方面的东西,老王能理解不少了。四眼对古来算命方面的东西介绍一番。算命术历史悠久,古人把这套学问称为纬学,具体分为山、医、命、卜、相五种。山就是入山修炼,服气炼丹求长生不老的,医就是中医,命是算命,包括多种算法,八字是其中最成熟的一种,卜是卜卦,相就是看面相、骨相、身相的。这些东西都是根据古代《周易》这本书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由此派生出的各种方法,所以都叫“易术”。易术是古代高人异士辅佐皇帝打天下的必研项目,传说中的姜太公、张良、诸葛亮、徐茂功、刘伯温等开国军师都是易术高人。
说到这儿,四眼给老王举了几个例子。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有一次鄱阳湖上大战陈友谅,战旗招展杀声震天,朱元璋坐在龙船上指挥,忽然军师刘伯温跑到他跟前,叫他速速换船,朱元璋不明所以,但他相信刘伯温让他换船必有道理。刚换到另一艘船上,龙船就被敌方一炮打来打沉了。据说是刘伯温算出了朱元璋有此一难才赶紧让他换船的。这件事正史有记载。
  清朝没进关之前还不叫大清,叫后金,那时虽然首领努尔哈赤神勇能干,率领八旗子弟屡屡进攻大明,但就是打不下大明来。宁远一战自己还中炮身亡。后来换了皇太极当皇帝,重用汉人知识分子。有汉族高人指点说为何老打不下明朝呢,是因为朝代更替是五行生克的结果。宋朝属木德,元朝属金德,金克木,所以元朝打败宋朝统一全国;明朝是火德,火克金,所以明朝打败元朝统一全国;现在后金还是属金,被明朝的火德克制,所以难以攻取明朝。况且守关的大帅是袁崇焕,焕有火旁,火势更强,更克制我们。所以被打败,首领也阵亡。必须改国号,改成属水的才能克制明朝的火。于是皇太极采用汉族高人之策改国号大清,并且离间皇帝和袁崇焕的关系,借明帝手杀了袁,于是大清长驱直入灭了大明。
  这些老王以前听都没听说过,不禁对四眼佩服的五体投地。又过了些时日,老王有了自己的床铺,他主动要求跟别人换了靠近四眼的床。再后来还要找个记账的,四眼推荐了老王来干,老王终于告别了天天扛水泥袋的累活,心里对四眼更加感激。
  原来四眼跟厂领导关系很不错,所以四眼推荐的领导很相信。原因是四眼常给领导批八字算命。因为算的比较准,领导遇到疑难事问他,常要听听他的建议。现在俩人干一样的活了,在一起的时间也长了,老王又知道四眼会看八字,就瞅了个闲空让四眼看看自己的八字。四眼排出八字命盘,就说这个八字当过兵,原因很简单,青年时代走杀运且杀运是好运,所以当兵。另外,老王的老婆是二婚之人。老王就要四眼讲出原因来。原来老王生在子月,日干支是壬午,八字里面讲究日干代表算命者本人,所以壬属水,就是代表老王的,子月的壬水很旺,所以老王长的人高马壮的,午火是正财,代表妻子,因为年月代表早,日时代表晚,午火妻子在嫁给壬水前,先要嫁给子水,子水受克制严重,所以寿命短。这些一经四眼剖析,老王终于解开了自己多年的谜团。怪不得自己早就认识小凤却等到人家结婚之后丈夫死了才跟自己。原来这也是注定的事。四眼还说老王八字月日相冲漂泊之命,不会在一个地方干很长时间,总会换地方换工作。
俩人在一起呆的久了,相互交流越来越多。这时候,老王30岁冒头,四眼不到50岁,俩人没有因为年龄的差距而有隔阂,反而因为共同的爱好关系日密,成了忘年交。
  老王心中有一个谜团,就是铁板神数这东西为什么算的那么准。四眼研究了很长时间也没完全看出来原因。只是最后笼统的给老王做了解释:这本铁板神数是高人所做,古人把阴阳五行理论作为算命的理论,而把干支当做算命的工具,阴阳五行理论相当于盖房子的图纸,干支就相当于盖房子的砖瓦。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它们两两组合成六十甲子。这种组合能推断世间万事万物,并且也可以代表不同的声音,叫做“纳音”如甲子乙丑纳音是海中金。这样就分成了30种纳音。古人按五行又把声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种,与30种纳音再组合分类就把声音分成了150种,每种声音可以对应不同的姓氏,铁板神数这本书就是个密码本,按推理方法查书就能推出妻子姓氏。所以铁板神数的最初的作者也是八字算命的顶尖高人,他把八字算命的某些东西演绎成了某种公式,只要知道生日时辰刻分,套上公式就能得到结果。但现代人限于知识能力没法破解古人是如何安排这种对应关系的。
  老王似懂非懂的听了这番解释,才对铁板神数的神准原因有了些认识。
  四眼又说:铁板神数虽然神奇,但实际对人的帮助并不大,它一般并不能推断出某年一定要发生什么事,这样就难以提醒人趋避。所以,铁板神数的算命方法,只能算一种娱乐,并不能指导人生。要指导人生趋吉避凶,还得用别的方法,如八字、易卦、奇门、六壬之类。易术的种类很多很复杂,一般人穷其一生能精通其中一种就很不错了。古代那些开国军师可能是精通多种易术的不世之才。至于我,也只是粗通八字而已。
转眼到了国庆节,厂里放了几天假。厂长邀请四眼到他家吃饭。四眼说他还有个朋友家也不在哈尔滨,放假也没处吃饭。就把老王也叫上了。
  厂长住一个大杂院,院子东南西北都是房子。厂长家在北屋三间。老王和四眼到的时候天还没黑,晚霞照在院子里,一群孩子在院里玩。但有个较大的孩子却躲在角落里坐着,嘴里还喃喃自语。这孩子看上去不到20岁,头发留的很长,神色发呆,表情冷漠。俩人看到这孩子觉得很奇怪。
  落座后照例要喝酒。四眼酒量有限,他来厂里好几年了,对厂长很了解。厂长原先酒量不小,这次却愁眉不展的,像是心事重重。老王不知道怎么回事,很久没喝过酒了,这回一见到酒可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干了几杯。厂长看老王能喝,就又劝了几杯,老王全都一饮而尽。这样带动了厂长的情绪,也干了几杯。四眼就问起院子里那个痴痴呆呆的孩子。厂长叹一口气才说起话来:“苑老师,我请你来不为别的,就这件事想麻烦你算算。”原来这孩子是厂长的侄子,老家生活困难,就跟在哈尔滨当厂长的叔叔生活。这孩子今年中学毕业想当兵去,结果体检眼睛不合格,没去成。心里难受就跑到郊外哭了一场。回来后就成了这个样子。痴痴呆呆的。弄得厂长两口子没了办法,怕哥哥来了见到孩子这样没法交代,赶紧领着孩子到医院看了也没看出什么病。厂长想起原先有事找四眼商量,四眼常能从命理方面给他不错的建议,就把四眼请来了。
  四眼要了孩子的八字,排了个八字盘。查看之后,四眼说这孩子日干支是戊子,戊子在卦里是坎卦的子孙爻,是水中之水,在六神中临玄武,必是到过河边临水之处,遇见了虚惊怪异之事,所以觉得是孩子撞了邪了。另外这孩子生在冬季,水旺身弱,流年再遇庚子,更加不利,需到明年辛丑年夏天土旺之时才能好转,当年的亥子月,也就是立冬后两个月是危险时期,一定要当心,千万别让孩子再出去到河边或水边。说完这些,又给厂长介绍老王。说老王也是算命高手,不妨让老王算算孩子命运如何。老王是活泛人,赶紧掏出算命书,叫厂长老婆找个算盘来,给这孩子算了一通。算出来的话都是些少见的不好的话,像什么“借问一生身外事,遇鼠之年定归期”,“其人之亡,定在子月”,“身临疾厄人逢杀,功名休问利难全”。这些话厂长一看就知道不吉,四眼看了更说是农历十一月大凶。
  厂长越听脸色越难看,着急的问有什么办法。四眼说“可以找神婆之类的人看,我们俩不会那些。我的建议就是明年夏天之前看好孩子,别让他自己出门就行”。这一晚的酒后来都因为心情不好喝不下了,俩人吃点东西告辞。
八字直断&八字中的十神大与小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易术微博 的文章

 

随机推荐